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现代因明之人物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现代因明研究

·人物


南条文雄(1849——1927) 日本佛教学者。歧阜县人。曾学于高仓学寮,后作为大谷派留学生到英国牛津大学从缪勒学梵文,回国任东京帝国大学讲师,后任真宗大学学监、大谷大学校长。曾协助杨文会主办的金陵刻经处搜求中国已佚失的佛经。《因明大疏》即赖其支持而重新迎回中国,促成了汉传因明在汉地近代的复兴。著有《南条目录》,与缪勒合作英译梵文《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自著《英译十二宗纲要》以及与凯伦合作校订《梵文法华经》等。
村上专精(1851——1929) 日本佛教史学者。兵库县人。8岁为僧。30岁时为村上家养子,后到京都入净土真宗本愿寺教师学校。明治二十年(1887年)任曹洞宗大学讲师,二年后创立佛教讲话所,发行《讲演会•佛教讲演集》。二十三年任东京大学讲师,四年后发刊《佛教史林》,二十九就因就自己所属真宗大谷派的改革问题发表意见,被夺去学阶和教职。三十一年为文学博士。三十四年著《佛教统一论》,倡“大乘非佛说”等义。触犯本山忌讳,自动脱离僧籍。三十八年设立东洋高等女校。大正六年(1917年)东京大学创设印度哲学科,任教授。是日本近代佛教史研究的奠基者。著有《日本佛教史纲》、《真宗全史》、《日汉佛教年契》、《因明全书》、《佛教论理学》等。
凯斯(1879——1944) 英国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东方历史的梵文及文学研究。曾就读于爱丁堡大学。后入牛津大学贝利尔学院(牛津大学最古老学院)从事研究。1914年被指定为梵文首席教授。对印度的吠陀文化及古典梵文学术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涉及因明的著作有《佛学逻辑与极微说》、《佛教哲学》等。
宇井伯寿(1882——1953) 日本佛教学者。爱知县人。就读于东京大学文科,在高楠顺次郎指导下研究印度哲学。1913年赴德国留学,回国后任东京大学讲师、教授。曾任驹泽大学校长、“学术研究会议”会员。对因明学说颇有研究。著有《印度哲学史》、《中国佛教史》、《禅宗史研究》等。在其《印度哲学研究》中第二卷是对陈那以前因明的介绍,第五卷侧重于对陈那、商羯罗主因明学说的研究。
杜芝(1894——1984) 亦译“图齐”。意大利藏学家。1919年毕业于罗马大学文学系,1925—1930年曾在印度森帝尼盖登大学和加尔各答大学学习与工作,1929年当选为意大利科学院院士,以后又分别任教于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和罗马大学。1933年创建了意大利的东方学机构——中东和远东研究所,并任所长30多年,主编出版了《罗马东方丛书》。先后访问过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藏学方面专著有10多部,论文00多篇,因明方面的论文主要有《陈那前的佛家逻辑》、《汉传的前陈那佛家逻辑典籍》、《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是中国和西藏资料中最古老的佛家逻辑典籍》等。
杨文会(1837——1911) 中国近代佛教居士、佛教学者。字仁山。安徽石埭人(今石台)。早年习儒学,并学天文、地理、历数、音韵等。幼居北京。同治元年(1862年),偶于安庆书肆购得《大乘起信论》,读后,心向佛教。从此立志研究佛学,搜求化经,刻经流通。同治五年移居南京后,结识通佛学的王梅叔、魏刚已、赵惠甫、曹镜初等人,佛教信仰弥坚。不久即与友好十多人募捐集资,在南京创金陵刻经处,经营刻佛经事业。光绪四年(1878年),随曾纪泽出使英、法,学其政教。在伦敦结识日本佛教学者南条文雄,得南条帮助,从日本找回国内失传的300余种(其中就有窥基《因明大疏》),择要出版《汇刻古逸净土十书》等。光绪二十年与英人李提摩太一起,将《大乘起信论》译成英语。光绪三十三年在金陵刻经处设祗洹精舍,自编课本,聘请诗僧苏曼殊教授梵语、英文,培养兼通中西文字和佛学僧俗。鉴于日本出版的《续藏经》,以博采为主,粗于甄别,乃立志组织编刻《大藏辑要》,选佛典3000余卷,精加校订,最后完成2000卷。1910年任佛学研究会会长。著述有《等不等观杂录》等,收入1919年金陵刻经处编辑的《杨仁山居士遗著》中。
宋恕(1862——1910) 中国近代思想家。原名存礼,改名恕,晚年更名为衡。小字燕生,又字平子。号六斋。浙江平阳人。曾师从名儒孙锵鸣、俞樾。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谒张之洞,力陈变法,不听。次年谒李鸿章,被委为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光绪二十九年游日本,次年回国。后应山东巡抚杨士骧聘,任总务处议员兼文案。言论激烈大胆,思想独具特色,被时人誉为“东瓯之怪”,“梨洲以后一天民”。精通佛学。对于因明学素有研究。在代办山东编译局坐办兼编审时,提出学堂的教材中应包括《因明入正理论》。在文字著述方面亦善于进行逻辑推演及分析,不仅运用西方逻辑学的概念,更擅长运用因明学的概念。著有《宋氏论理学》一书,是他对包括因明学在内的逻辑学理论进行系统论述的专著。在书中曾还发明了几个逻辑学上的新概念,如“宇界”、“宙界”等。著作还有《印欧学证》二卷(今佚),有《六齐卑议》等著作行世。
欧阳竟无(1871——1944) 中国现代佛教居士。名渐。江西宜黄人。人称“宜黄大师”。早习儒学,后受桂伯华影响而信佛。34岁到南京随杨文会学佛学。后遵杨嘱游日本数月,回国后任两广优级师范教师,因病辞职。清宣统二年(1910年)又至南京从杨文会演习佛学。杨去世后,承其遗志经营金陵刻经处,自任主编、校勘。又附设佛学研究部。1917年刻成《瑜伽师地论》后五十卷,并为之写序;分唯识法相为二宗,阐明“约观心门建立唯识义,约教相门建立法相义”的宗义纲要。1922年(一说1920年)创立支那内学院,讲《唯识抉择谈》。1927年组织辑印《藏要》,三辑,共收入佛典五十多种,其中分别有《因明正理门论》和《因明入正理论》,并作《因明正理门叙》专文。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院众携经板至四川江津建立支那内学院蜀院。一生刻佛典达二千卷。曾设想编印《精刻大藏经》,筹划完毕即逝世。其佛学思想,上继唐代玄奘、窥基诸师遗规,远承印度无著、世亲之学,而直接渊源于杨文会居士,并有所发展。晚年融通般若、华严、涅盘之学,自成一家。生平对法相学特有研究,尝谓“法相、法性是一种学”、“唯识、法相是两种学”。提出“佛教既非宗教亦非哲学”(《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的观点,认为佛教是包罗人生各门原理的独特体系。又大力提倡居士佛教。其学术思想由儒入佛,而后由佛摄儒。主张以佛法为体,孔学为用。著作有《竟去内外学》二十六种、三十余卷。从其学佛者有梁漱溟、熊十力、吕澂、王恩洋、黄忏华等。
熊十力(1884——1968) 中国现代哲学家。原名开恒,字子真。湖北黄冈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曾任黄冈军政府参谋,参与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后入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学佛。1922年受蔡元培聘至北京大学讲授佛教唯识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入四川任复兴学院、勉仁书院主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居沪专事著述。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及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其哲学思想以儒为宗,糅合佛学。主要发挥《周易》、陆王心学和佛教唯识之学,融贯进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以“体用不二”、“翕辟成变”、“反求自识”、“境不离心”为基本命题,自建“新唯识论”体系。其因明方面的成果和贡献,主要体现在192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因明大疏删注》。认为《大疏》是窥基晚年未完成之作,“学者病焉”,故而“辨析繁琐”、“虚浮破碎”,需要进行删注。这实际上是一种改写,包括了“删、改、调、补”四种情况。删:即删去了其中非基本的内容,如人物传说故事,以及重复和过于繁琐之说等。改:即按自己的理解来改动原文,主要是在引例上改动,于义理不变。调:是指调整疏文顺序,使其更为通顺。补:是对疏文个别字的增补,如《大疏》中讲因第三相时说:“释成文。显异无体、成三相”,熊十力补了一个“第”字,成为“成第三相”,使文义更明确。此外,在“注”方面,熊十力也是“博征广引”,不乏新知卓见。主要著作还有《新唯识论》、《十力语要》、《佛家名相通释》、《原儒》、《体用论》、《乾坤衍》等。今中华书局编有多卷本的《熊十力论著集》。
太虚(1890——1947) 中国现代僧人。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法名唯心,字太虚,以字行。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依苏州木渎士达和尚出家,同年于天童寺依寄禅和尚受具足戒。光绪三十四年经华山、栖云介绍读康、粱及章炳麟、邹容等人书,向往革命。同年在南京从杨文会学《楞严经》。宣统三年(1911)为广州白云山双溪寺主持,联络革命党人朱执信等人,从事秘密活动。1912年在南京创设佛教协进会,提倡僧教育。1918年与陈元白、章炳麟等在沪创立觉社,主编《觉社丛书》(翌年改为《海潮音》月刊)。1922年创办武昌佛学院。1922年在武昌中华大学作因明讲演,其讲稿于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名为《因明概论》,收于其《法相唯识学》下集。1925年率中国佛教代表团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东亚佛教大会”。1927年任厦门南普陀寺主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1928年在南京创立中国佛学会,是年秋出国访问,历游英、法、德、比、美诸国,宣扬佛教,与英、法等国学者共同发起,在巴黎组织世界佛学苑。1931年在重庆北碚缙云寺创办汉藏教理院。1943年与于斌、冯玉详、白崇禧等组织中国宗教徒联谊会。抗战胜利后,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常委、国民精神总动员会设计委员等职,1946年元旦受国民政府宗教领袖胜利勋章。1947年3月病逝与上海玉佛寺。曾提出进行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口号,撰文宣传“佛教复兴运动”,建立新的僧伽制度。对法相唯识颇有研究,主张“法相必宗唯识,唯识即摄法相”。有《整理僧伽制度论》、《法相唯识学》、《新的唯识论》、《真现实论》、《人生佛教》等。门人辑有《太虚大师全书》。
持松(1894——1972) 中国现代僧人、佛教学者。法名密林,自号师奘沙门。湖北荆门人。俗姓张。17岁投荆门铁牛寺出家。19岁受戒于汉阳归元寺,后毕业于上海华严大学。25岁嗣法月霞法师任常熟兴福寺住持。1922年东渡日本,礼高野山五十世阿阇梨金山穆韶,习古义真言宗,得五十一阿阇梨位,上师赐灌顶号入入金刚。1923年归国,翌年住持武昌洪山宝通寺。并于该寺建真言宗根本道场。后传法于鄂、沪、辽宁等地,抗战期间,坚持民族气节,坚不事敌。1947年,出任上海静安寺住持,创办《学僧天地》月刊。1953年,于静安寺建立密宗坛场,复兴密教。同年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1956年任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并应邀参加第四届世界佛教大会。精日文、梵文,工诗词书法。对因明亦多有研究。1940年曾著有《因明入正理论易解》。著作有《摄大乘论义集》、《菩提心论篡注》、《四度加行口诀》、《悉坛入门》、《任王经阐秘》、《三昧耶戒义释》、《胜曼经浅注》、《华严宗教义始末记》、《密教通关》、《心经阐秘》等。
吕澂(1896——1989) 中国现代因明学家、佛学家。字秋逸(亦作秋一、鹫子)。江苏丹阳人。早年就读于常州中学,毕业后又至常州高等实业学校、南京民国大学学习农业和经济。1914年进入南京金陵刻经处佛学研究部学佛学。翌年留学日本,专攻美术。1916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务长。并在该校开设美学课程。1918年回南京金陵刻经处协助欧阳竟无筹办支那内学院。1922年内学院成立后,专志投身于佛学研究。先后在该院任教务长、院长等职,并协助欧阳竟无辑印《藏要》三辑,还研究美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毕生从事佛学研究,在继承中国佛学研究传统的基础上,一改过去仅就汉译经典进行研究的方法,利用梵、藏、巴等各种文字资料,对勘汉译经论进行研究,在方法上有所创新。在因明研究上也颇有贡献。译介因明经典,从藏文译出陈那《因轮论》、《集量论释略抄》等。又对勘梵、藏、汉译本,包括《正理门论本证文》、《观所缘论今译》、《入论十四因过解》等。主要因明论著有《因明纲要》、《因明入正理论讲解》、《佛家逻辑——法称的因明论》、《因明学在中国的最初发展》、《西藏所传的因明》等。著作还有《印度佛教逻辑史略》、《西藏佛学原论》、《佛教研究法》、《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等。
法尊(1902——1980) 中国现代因明学家。河北深县人。20岁在北京法源寺受戒,后入武昌佛学院学习,1925年入藏求学,1936年起主持汉藏教理院十余年。1953年忍耐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1956年当选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后又任西藏佛教协会副会长。对藏传量论作了多方面的译介,并侧重于佛家的知识论,对因明的译介著述主要有《唯识三十颂》、《中观宗“不许诸法有自相”的问题》、《中观宗关于“安立业果”与“名言中许有外境”的问题》、《中观宗不许“自续”的问题》、《中观宗“不许自证分”的问题》、《法称因明学中“心明”差别略说》、《集量论略释》、《释量论•释量论释》等。其中《集量论略释》和《释量论》是国内目前唯一两个藏文本汉译的全本。
王森(1912——1991) 中国现代因明学家、藏学家。字森田,号雨农,河北新安人。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师从汤用彤、周叔伽。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民族学院教授等职。30年代开始研究藏学、因明学。40年代,根据苏联《佛教文库》梵文原本从梵文中译出法称的《正理滴论》,后发表于《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一期;60年代撰写《西藏佛教发展史略》(1987年出版),其中有藏传量论相关内容。在其参与编撰的《中国逻辑史•唐明卷》第八章中,对藏传因明的渊源、藏人译传讲授因明史略、藏传因明的特点三部分进行了专题阐述。论文还有《关于因明的一篇资料》、《因真实论》等,并曾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撰写因明条目。
杨化群(1922——1994) 中国现代藏学家、因明学家。曾用名“杨万才”、法名“永灯”、藏名“永灯嘉措”。四川峨嵋县人。11岁出家,先后在五所佛学院学习和任教。1943年考取蒙藏委员会游学西藏公费僧,进入拉萨色拉寺学习藏文经典。1953年起先后任西藏军区编审委员会翻译、西藏日报社翻译科副科长、藏文编辑部代理副主任等职,1978年后分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大学任研究员。著译《藏传因明学》。将若干藏文因明学专著首次译成汉文,填补了该项领域的空白,推进了我国藏传因明学的研究和传播。参编了《藏汉大辞典》,主编《中国逻辑史•因明卷》和《西藏宗教史》,论著还有《藏传因明学发展概况》。译有〈正理滴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