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崇理杲鉴和尚考略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于弘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崇理杲鉴和尚考略
  来源:北京文博 作者:于弘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三 华严觉海匾额

  在北京西山八大处二处的灵光寺北面的山坡上,有一座僧人的愿幢,愿幢的主人是崇理杲鉴和尚。崇理杲鉴,号幻庵,生卒年不详。曾任觉生寺住持,它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觉生寺住持唯一的一座愿幢①。
  
  清代对于佛教事务的管理,仍沿用明代的僧官制度,据《清会典》载,“凡僧官道官皆注于籍。”“京师僧官曰僧录司,正印一人,副印一人,左右善世二人,阐教二人,讲经二人,觉义二人。”②凡寺庙内的住持,必须呈报僧录司批准后,方能担任寺庙内的住持。觉生寺在清代历经近200年,应有几代住持管理过觉生寺事务,但是,有关觉生寺清代住持的文字记载很少,文字记载最多的就是现存在灵光寺内的崇理杲鉴和尚的愿幢及愿幢旁边的石碑上的文字(图一、二)。
  崇理杲鉴和尚的愿幢为我们今天研究清代觉生寺状况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物例证。本文仅就崇理杲鉴和尚愿幢这一石刻资料及相关的历史资料,进一步探讨历史上觉生寺的宗派问题、寺院建立后的功能问题。
  一、关于觉生寺的宗派问题
  崇理杲鉴和尚愿幢,建于道光十三年(1833),幢身正中刻有“钦命僧录司印堂、觉生寺住持、贤首宗三十二世崇理鉴公和尚愿幢”。由此,我们可知他是皇帝任命的僧官,觉生寺住持,并可知他的宗派是华严宗。华严宗,依《华严经》立宗,故名。因唐武则天曾赐号它的创始人法藏为“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
  
  在幢额上刻有“当机普应”四个字,白石柱上镌刻联语“妙心常寂光无量,净土重来信有征。”幢身两侧刻有“贤首宗三十三世普济慈海氏”所书《大陀罗尼经》,幢背面刻有豫亲王的题字。
  经幢,是我国佛教的一种重要的刻石,凿石为圆柱或棱柱,一般为八角形,高三四尺,上覆以盖,下附台座。幢各面及底头部,各刻佛或佛龛,在周幢雕像下,遍刻经咒,以密经及尊胜陀罗尼为最多。有经幢、墓幢,也有称为幢塔的,用以保留佛经或僧人遗体。崇理杲鉴的愿幢高约3米,其石雕方形须弥塔座上方的四角为四根石雕立柱,塔座正中为崇理杲鉴和尚的灵位,灵位之上及左右雕有龙纹饰。塔身以上为石雕方形塔顶,塔刹为方形宝石状。从崇理杲鉴和尚的愿幢来看,幢身上也刻有《大陀罗尼经》。陀罗尼是藏地密咒,陀罗尼的意思是“总持”,密咒的一字一声,总含着无量教义义理。持有着无量的威力和智慧,凭仗念诵密咒的威力,可以获得比显宗迅速而伟大的成就。因此汉地僧人们对陀罗尼情有独钟,念了陀罗尼就可以进入美好的境界,而且任何人都可以念,法力巨大。
  
  崇理杲鉴和尚愿幢所在地灵光寺,创建于唐代大历年间(766—779),初名龙泉寺。金大定二年(1162)重修,改名觉山寺。明成化十五年(1479)再次重修后改称今名。从崇理杲鉴的愿幢建立在那里来看,当时应是华严宗派当家之时,他才会在圆寂后葬在那里,这是一种推测。因为根据现有灵光寺资料来看,我们所知的住持僧人多为华严宗派,直至民国年间灵光寺还山华严宗师开办讲习所,学员中亦有一部分僧人来自觉生寺,可见华宗派在灵光寺的影响之大。而崇理杲鉴作为当家住持,他的宗派无疑是影响觉生寺宗派的重要因素,虽然我们没有看到更多的文字资料,但觉生寺的宗派是不言而喻的,当为华严宗派。其实,华严大佛钟(现称永乐大钟),自乾隆八年(1743)悬挂在觉生寺的大钟楼之始,就已向世人说明了觉生寺的宗派所属,乾隆皇帝为此所敕书的匾额“华严觉海”,至今仍悬挂在大钟楼的门楣之上(图三)。
  二、觉生寺在清代的日常事务及功能
  崇理杲鉴和尚的愿幢建于道光十三年(1833)。我们知道,嘉庆朝二十四年(1796—1820),道光朝二十九年(1821—1850),按时间推算,崇理杲鉴和尚生前应是跨越嘉庆、道光两朝的人物。那么,他在觉生寺不管住持了多长时间,我们从明清档案馆中清代的档案资料来看,觉生寺的日常事务,除了每天必做的佛教功课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祈雨了,它是京师皇家祈雨重要场所之一。为了解崇理杲鉴和尚生前及他在觉生寺住持期间的活动,笔者特摘编部分清代档案资料,用以证明觉生寺在清代寺院的功能之所在。
  以下是嘉庆、道光年间觉生寺祈雨的部分档案:
  1嘉庆元年(1796)四月初八日
  觉生寺接旨:“觉生寺祈雨应行预备之处,急速前往预备。”并开列各项材料单据,于四月初八日即搭祈雨平台摆设。
  2嘉庆三年(1788)三月初九日
  中堂谕奉觉生寺旨:“觉生寺祈雨应行预备之处急速预备。”并列单于后。
  3嘉庆十四年(1809)九月二十六日  觉生寺为该年祈雨修缮御座房。
  4道光十年(1830)二月初一
  觉生寺奉掌仪司来文为觉生寺山门外栅栏六扇,因年深糟朽,被风损伤倒坏东西栅栏,两边虎皮石墙坍塌闪裂四段,应修理,据此踏看,为祈雨做准备。
  5道光十二年(1832)五月觉生寺为该年祈雨安设凉棚。
  6道光十五年(1835)八月二十四日
  皇上亲诣:“觉生寺拈香著交营造司,将应行收什之处赶紧收什妥,毋误。”觉生寺为该年修缮殿座拔草添安瓦料抹饰提浆等。
  7道光十五年(1835)十二月廿八日
  觉生寺为该年祈雨修缮东西栅栏。③清代初年,皇帝要亲自前往圜丘、黑龙潭、大高殿等处去祈雨。到了乾隆时期,乾隆皇帝曾先后在乾隆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和二十九年多次来游觉生寺。每次都留有诗词,其中乾隆二十九年留有祈雨诗并镌刻在石碑上:“侵晨奠静安,返跸礼□檀。结习铸如此,觉生良已难。聊因甘雨足,稍为畅怀宽。调御无忧喜,金刚四句观。”④此后,觉生寺也成为京师的祈雨场所。皇帝曾多次亲临觉生寺拈香祈雨,由于祈雨活动往往要持续十数天,皇帝不可能天天守在那里,便由亲王贵戚轮流拈香守护,祈雨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我们从清史档案中每次为在觉生寺祈雨做准备材料的一份份料估单上,就可知皇家把祈雨当做很重要的事情来做,仅举一单为例,“旨觉生寺祈雨应行预备之处,急速前往预备:地平一座、凉栅檩柱一分、支杆十二根、旙杆二十八根、踏跺五个、净水屏四座、曲尺旙架四座、桌子一张、净水瓶架四个、板凳四条、杌子二张、风灯十九个。”⑤在清史档案中保存有大量觉生寺祈雨活动的资料。通过今天我们查阅到的这些历史资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觉生寺在它建立后的寺院功能上,主要还是集中在它是皇家祈雨的场所,祈雨是主要的功能。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每到祈雨之时,觉生寺里龙旗招展,钟鼓齐鸣,崇理杲鉴住持率众僧人迎送皇帝的盛大场面。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一 原幢             图二 石碑

  附:
  1崇理杲鉴和尚愿幢背面题字和硕豫亲王题
  
  真乃幻源,幻为真相。发菩提心,作僧伽样。驾度世之慈航,阐法华之秘藏。辩才无尽,惟期开示。有情愿力宏深务,觐弥陀始畅。曾会悟于能空回脱离乎,所障的确觉生法师。共仰真实和尚,戒清静兮,总持喜功德兮。回向至矣,夫说权说,实本双融寂默无言,契无上妙乎哉。有来请问系何人?法性如空同寿量。
  月溪
  龙飞道光十三年清和之吉 皈依弟子文奎监建
  国泰
  2崇理杲鉴和尚愿幢旁石碑文
  (碑首)澄神观煚
  崇公和尚荼毘记
  余与崇公相识有年,今老和尚于七月三日圆寂矣。病中余遣人看视,命告余曰:自身毫无痛苦,正念分明,可慰厚望。至圆寂之日,尚可饮食与门弟子语言不废,临去之际,脱然无累,撒手便行,其在彼之僧俗无不目睹。大众踊跃欢然,绝不似临丧之哀痛感发于人已。可概见是一生之积诚,平素之本分,不愧为佛弟子,实是真实僧人。荼毘之日,初则白烟如云,渐成五色,焰如莲形向西冉冉。拣骨竟得碧色、白色坚固子数颗,光明洞彻。内有罗汉形者一,面目毕见,或有称奇者。余曰:此真实修行之所必然,并无奇特,设非众目所见,几成□语。余素最猷虚词敷演,不过行其私心与事无益,令识者哂其无知妄作。此往往世俗中有之此事,余虽未亲至其地,而僧俗目见者,在彼多人于此。又可知实有能超生脱宛之道,而修行不负本性之人,真实发心为生死者,固皆当如是也。若老和尚之所证,深浅虽不能知,然观其去往,自在亦可摹拟,已悟本心之所必矣。或尚有作泰首座之,识者须自审与九峯所证如何。余幼时即有生死之念关,心然毫无所知,只好因循而已。后闻念佛可生净土,永脱轮回,欣然从之,至今不断。又闻观经理谛审,本心无奈,妄深执重习气缠绵于自己身心,未能悟彻。无事之时,既未超然死生之际,尚不知作如何行状。观老和尚之修持岂不可愧忝?为交好之友也,此据事直书,毫无增损。信心者,固可不疑不信者,听之亦可作为快事过人相谈。较之无谓之言,稍有可据耳。世间之事,设堕于偏心,则不得其正,况此死生。即或妄言已成佛道,与本人何所系哉?身后之虚名可得而知也,是所谓愚无忌惮,不畏愧心,只徒信口空言,实作鄙夫丑态。余深知其弊,何肯蹈其辙哉。因有其事,故书其言,非袒护崇公,故作此炫月建心之笔,以诳于不知者。况有亲经眼见之人,可证余言之不谬也。
  
  龙飞道光十六年岁次丙申七月初七日 妙因居士识
  
  ①笔者在今年的正月初七日,来到西山八大处灵光寺内,崇理杲鉴和尚愿幢所在的塔院正在进行修缮,未对外开放,后经灵光寺客堂妙旭法师同意与引导,得以进入塔院内,塔院现已修葺一新。
  ②见《清会典》三二三页,中华书局影印版,1991年4月。
  ③以上档案均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保存的清代档案所编写。
  ④此碑现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另见清·于敏中等编纂《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九十九·郊坰一六四七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⑤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元年“觉生寺祈雨木器并运夫家匠清册”。
  (作者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