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一个全新的审美样式——张掖大佛寺《涅槃大佛与众弟子》摄影构成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8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吴 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个全新的审美样式——张掖大佛寺《涅槃大佛与众弟子》摄影构成
  大佛寺旧名迦叶如来寺,明称宏仁寺,俗名卧佛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内,是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著名的佛寺之一。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明清两代曾有扩建。卧佛殿是寺内的主体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殿高20.2米,南北长48.3米,东西进深24.5米,总面积1183.35平方米。殿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恢宏庄严,清静凝重,令世人叹为观止。
  殿内正中佛台上塑释迦牟尼涅槃巨像,佛身长35米,肩宽7.5米,脚长5.4米,木胎泥塑,金装彩绘。卧佛头枕莲台,侧身而卧,右手掌心向上枕于脸下,左手手心向下,平置于双腿之上,身体丰满圆润,线条柔和自然,轻柔的袈裟随肌肤起伏有序,虽形体硕大,造像比例却匀称适度;卧佛双眼若开若闭,嘴唇欲启欲动,仿佛有“视之若醒,呼之则寐”之感,表现了“寂灭为乐”的佛教思想境界,整体造型气势宏大,雄伟壮观,是我国现存室内泥塑卧佛中最大的一尊。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虽殿宇屡遭毁损,而涅槃佛像却安然无恙,至今保存仍具完好。
  在涅槃佛像头部和腿部前,分别塑有优婆夷、优婆塞立像各1尊,佛身后侧上部,塑有迦叶、阿难等十大弟子的举哀群像,塑像为立像,每尊高达5米以上,弟子身后巨大的板壁上,绘有壁画六方。
  卧佛殿融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相辅相成,和谐通幽。但是,由于这尊巨大卧佛像是室内雕塑,在客观上受到了观赏时的空间局限,加之殿分二层,一层大殿内有支撑建筑的巨大木构立柱数十根,仅在佛像前的一米左右之处就有八根之多,横向与佛像平行排列,距地面三米余处便是大殿平顶,其向前延升与立柱相交。错综复杂的建筑构件,似一个个屏障,无疑阻碍了人们的视野及观赏角度;若观十大弟子及优婆夷、优婆塞,又须在殿内二层(优婆夷、优婆塞形体高大,在一层特定角度,只能看到大半身,胸部以上只能在二层观到),可是在二层外沿又修筑一道木构栅栏,高达3米多,以示安全防范,所观景象只能透过间距10公分左右的栅栏空隙,无法看到更多的景象。长期以来,张掖大佛寺主殿内的卧佛及众弟子造像犹如笼罩在迷雾当中,使人们“不识庐山真面目”,从某种角度来讲,宗教崇拜的实用性大于艺术鉴赏的审美性。由此,也给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遗憾。
  为反映大佛寺涅槃像全貌,近年来,一些摄影家们先后来到张掖的大佛寺,用尽多种方法,以摄影艺术这种独特的造型手段来反映和表现大佛,但是由于受殿内空间、建筑构件及相机镜头的制约和影响,最终只能拍摄到较大透视的大佛一个侧面或在二层跃过栅栏拍摄到大佛与众弟子的一个斜向俯视场景画面;也曾有几位摄影家尝识过运用拼接拍摄法,但是,由于拍摄角度和镜头视差变形等因素,终究未能完成心愿,面对这尊卧佛巨像的拍摄,同样也给众多摄影同行们留下了遗憾和失望,由此成为石窟寺摄影的一个重大课题,亟待攻克。
  2004年4月初,受张掖市博物馆之邀,带领助手并携摄影器材赶到张掖,此举同样想通过摄影手段拍摄到一个全面的、完整的、科学的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涅槃巨像及众弟子造像,这也是我多年的夙愿。
  拍摄之前,对大佛寺主殿的整体布局和涅槃佛像及众弟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细致入微的科学考察和视觉研究,经过反复斟酌,精心思考,最终确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拍摄预案——散点透视及平行移动拼接拍摄法。这种方法必须分三步进行。第一,在大殿一层内对卧佛塑像全身进行分段拍摄;第二,在大殿二层对十大弟子及板壁壁画分段拍摄;第三,在一层和二层均分别对优婆夷、优婆塞塑像进行拍摄,最终将上下两层合二为一。
  一个式样的视觉特征,主要是由它的空间结构来决定的,而佛殿的空间结构离不开殿内的主体,在摄影总体构思上应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摄影的过程也是摄影家由审美认知到审美理解最终达到审美创造的过程。石窟寺摄影最大的课题就是充分体现其特有的社会文化、宗教内涵、艺术水准和科学技术水平,以摄影技艺物态化追求雕塑造像人格化的创造过程。
  面对巨大涅槃像,首先要寻求一个平视的、理想的拍摄角度,若距离太近,镜头视差太大,后期无法拼接;距离太远了,大殿顶部又遮挡了大佛的上半部,最终的摄距确定在3.8m处,相机高度大约在1.90m左右,高度过低,视觉透视过大,高度过高,大殿顶部又有影响,因此,这个高度恰到好处。确立的这个拍摄角度及高度,是由大佛的头部至脚部全局观察和通体考虑的,也是比较理想或唯一能选择的一个拍摄角度及高度。
  为了统一3.8米的摄距,经过严格的测量和计算,在与涅槃佛佛台沿平行,等距离的在地面上划出一条拍摄线,因为大佛的长度为35米,所以,这条拍摄线的长度为38米,两边各留出1.5米的空间。拍摄使用的相机是HORSEMAM45FA座机,使用胶片为Kodak Ektachrome 64T灯光型120彩色反转片,底片尺寸为6×9㎝,选择适合此画幅的90㎜标准镜头,因为标准镜头视角与人的视觉感相仿,镜头的球面差适中,像场变形小,加之3.8米的摄距,90㎜镜头是唯一的选择。
  根据90㎜镜头的取景范围,(取景构图为竖幅计算),正好上下将佛身躯及佛台上沿涵盖进去,左右宽度约为1米,由此在摄距定位平行线上自南向北设定了38个拍摄点。但是,这一个个拍摄点,在确立之前,必须再次通过仔细观察,避开八根巨大立柱障碍,而且还能使拍摄点之间边缘衔接及重合。
  光是摄影造型的基础。光线决定了拍摄对象的影调、形状、轮廓、色彩、质地和表面结构,由于我们所表现的不是一尊完整的造像,而是巨型涅槃大佛的一个个部分,为保证大佛整体一致,光线的投射方向、强度、布度面积及色温诸方面因素必须完全统一,从后期拼接的角度考虑,布光效果应自然、柔和,不能刻意地去强化一种主观的光影效果。为了避免大殿上下二层窗口入射的自然光的干绕,统一光源色温,拍摄时间定在夜间,使用3200K灯光设备,拍摄时,灯光随机平移,确保拍摄对象的整体谐调一致。布光完成以后,进入最终的拍摄程序,调焦测光后,拍摄数据为f16和t1/2秒,(个别拍摄点对数据进行微调),自南向北,共拍摄了38张底片,焦距及曝光数据基本完全一致。于是大殿内一层涅槃大佛的拍摄程序也就结束了。
  以迦叶和阿难为首的十大弟子(包括优婆夷、优婆塞),同样是大殿以涅槃大佛为主体的佛涅槃场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一层拍摄线上无法观到,必须在大殿二层寻找拍摄点,那么这个拍摄点由于密布的木构栅栏保护屏障,无法超越其高度拍摄,经过实地考察论证,最终选择了透过木栅栏的空隙,将镜头伸出拍摄方案。仍然使用90㎜标准镜头,底片画幅为6×9㎝,竖幅构图,曝光数据为f16、t1/4秒,摄距约为5米,躲避开立柱障碍(包括太窄的空隙),自南向北共拍摄底片44张,这样,十大弟子塑像及背后板壁的六方壁画也就拍摄完毕了。
  涅槃大佛前的优婆夷、优婆塞二身立像,由于形体巨大,高度在5米以上,在一层拍摄线上只能随大佛拍摄到下半身(胸部以下);在二层拍摄线上随十大弟子只能拍摄到头部(因摄距太近,并不在一个焦点平面内),为了能使这两身造像头身相溶为一体,在大殿二层木栅栏的空隙中,又对优婆夷和优婆塞二身塑像的上半身分别进行拍摄,摄距约2米,运用75㎜镜头,竖幅构图,平行移动各拍3张,共计6张底片,曝光数据为f22、t1/8秒。
  通过对张掖大佛寺卧佛殿的涅槃大佛及众弟子造像(包括板壁壁画)的总体构思、严谨布局、巧妙经营、分层拍摄、分段摄影,共拍摄彩色120反转片6×9㎝底片88张,及时在京冲洗后,所有底片焦点清晰、曝光准确、布光均匀、色彩还原逼真,为后期的电脑拼接制作工作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后期的底片扫描、图片拼接工作繁杂,文件处理数据量大等因素,我部设备状况目前无法完成,最后,根据我提供的当时用135相机拍摄的简单拼接样片和具体要求,请文物出版社影像中心的专家们进行图像的后期拼接合成,他们技术精湛,程序严谨,经过大约一个多月的扫描、拼接、处理、合成、刻录、打印等工作,《涅槃大佛及众弟子》摄影作品终于诞生了,在此,谨向文物出版社影像中心的专家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随着《涅槃大佛及众弟子》摄影作品的问世,一个全新的审美样式也就产生了。它第一次激活了人们的视觉并被人们的视野所包围,注入了新的灵性,是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法相结合的产物。在整体构思设计中,既要冲破空间的局限、众多障碍物的束缚,又必须使这幅作品最终必须在这个特殊的空间内存在,这就是新的二维空间、新的平面构成;尽管运用散点透视原理、分段分层拍摄法,但一切因素均服从于整体构思,力求“形散而神不散”,在视觉感上保持了透视关系的一致性和延续性;在空间形式上,通过合理用光,明暗影调对比,增强了佛与众弟子造像的立体感和整体空间的纵深感,从而营造了一个全新的佛教氛围和盎然的艺术境界。
  气韵贯通的巨大佛像与亭亭伫立的众弟子造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普通百姓乃至帝王将相虔诚崇拜的偶像,从审美意义上讲,更是中国古代佛教美术室内雕塑艺术的完美结晶。
  《涅槃大佛与众弟子》是石窟寺摄影艺术的一个创举。
  (文图/吴 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