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继承传统、适应当代
问: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上海玉佛寺在海内外影
响较大,一举一动颇受各界关注。您作为二十一世纪玉佛寺的首任方丈,也是海内外名刹为数不多的年轻方丈之一,在您身上有许多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能否先从您个人的出家因缘谈起?
答: 好的。我是北方人,生在辽宁省锦西市,从小在幅员辽阔的东北地区
长大。由于家里祖母笃信佛教,自幼深受她老人家的熏陶。每当她烧香拜佛念经时,我就跟在后面叩头跪拜。记得有一次,祖母带我到玉佛寺礼佛,遇到欣一、广兴等老法师,他们看我小小年纪就对寺内佛像礼拜虔诚,似乎跟佛门很有缘,就对我特别注意。他们拉拉我的手,摸摸我的耳,还问我想不想出家等等。当时,我还太小,对他们说的话无法理解。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耳濡目染,渐渐对佛教有了一个从朦胧到清晰的认识。尤其当从书本上读到佛陀的故事后,从心底里对佛陀、对许多高僧大德产生了崇拜的心理。我想出家,我要跟佛陀一样,成为一个觉悟者。这个念头很强烈地盘旋在我的头脑里。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出家当上了一名小沙弥。回头想想,我与玉佛寺确实很有缘。现在在玉佛寺时间住长了,更是对玉佛寺有着很深、很浓、很厚的感情,我已把它看成是我生命中的第二个家。
问: 出家的生活很清苦,也不易被人理解,而且要舍弃许多,也要面临许
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是什么信念让您作出这种坚定的选择?
答:虽说当时我萌发出家之念时,还并不十分了解佛教的根本教义。但是
由于我从小在笃信佛教的祖母那里,常听她讲到人的生老病死之苦,以及生死轮回等困惑,使我暗暗下决心,有朝一日定将投入佛门寻求究竟之道。当我跨入佛门之后,佛教浩如烟海的经典,深深吸引了我。面对一卷卷佛经,一开始我还只是停留在一般兴趣爱好上。后来接触佛经多了,才懂得要真正学到佛法真谛,求得解脱之道,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放下一切,方能迈向觉悟的究竟之道。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变得明确起来。为了这个崇高的目标,我努力放弃那些虚幻的东西,人也变得更加实在。在进入佛学院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对佛法教义的不断深入理解,我的身心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愉悦和舒畅。这种在精神上获得的快乐,是任何物质享受也代替不了的。其乐无比,仿佛渴人饮水,冷暖自知。
问: 自从您进入佛学院学习时起,一直侍奉在真禅法师左右,真禅法师的
突然圆寂,致使玉佛寺的情况有些复杂,流言也比较多,您是如何面对的?
答: 入佛学院读书后,真禅法师对我很怜爱,除了对我各方面严格要求外
,还让我随侍在他老人家左右,他老人家的身教言教,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从佛学院进修班毕业后,我到玉佛寺担任库房管理工作,使我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那时,除了自己不断学习外,最大的心愿就是一心一意侍候好真大和尚。所以当他老人家突然圆寂时,我没有一点心理准备,之后一段时间和大家一样,一直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当时,玉佛寺人心有点涣散,是是非非的闲言闲语也比较多,而管理工作方面也一时跟不上而显得有些混乱,大家心里是一片茫茫然,都在等待和观望中,不知听谁的好,所以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当时有不少台湾、新加坡等地信徒,怕我被人欺侮,纷纷劝我到海外去发展,说是已为我在海外创造了良好条件,我毫不犹豫地谢绝了他们的好意。一方面真大和尚培养我,而我还没有为玉佛寺作过什么贡献,另一方面,还有明如、爱普二位老法师和尹波老居士很关心我,使我下决心不管有多大困难,也要努力为玉佛寺多做些事情。因此在真大和尚圆寂后,我与明如法师、爱普法师、尹波居士等临危受命组成寺务处管理班子,团结两序大众、宏开言路,集思广益,协助二老做些工作,使玉佛寺很快就步入正轨。但工作方法上,几乎还是按照真大和尚求实务本的思路去做的。九七年八月八日调整了寺务处的领导班子,由我担任寺务处主任,在以年青法师为主的寺务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玉佛寺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硬件方面重新装修了素斋部、法物流通处、厕所等,改善了法师的居住条件。软件方面实行了管理制度化和操作规范化。职工统一着工作服、法师统一着黄海青,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寺内也出现从未有过的团结,大家干劲足,心很齐,特别是一些年青的法师和职工工作变得主动积极。看到大家积极向上,我也充满信心,各项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更加发展向上。
问: 经过四年的磨炼,在诸山长老与各方拥护和民主的推选下,您荣任玉
佛寺新方丈,在举行升座庆典您登上法座的一刹那,心里想到的是什么,当时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答:在升座之前,除了踏踏实实尽自己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外,心里没想过
要做玉佛寺方丈,这些对我来说似乎都是很遥远的事,真大和尚在世时,我只想在他身边多侍奉多学习,而他老人家对我的教导,督管也很严。当他圆寂后,我生怕自己没有师长的督促而懈怠,也担心自己由于年纪轻、经验少而造成工作上的失误,所以一直不断地提醒自己要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多听取批评和不同意见。由于两序大众的支持和领导的信任,我担任玉佛寺方丈,一开始我也有些顾虑,自己无德无能,对佛学造诣不高,感觉有点为难。当登上丈室的法座,面对簇拥的人群,我一刹那间感到的是一种庄重的责任,当时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将此深心奉梵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问:玉佛寺在海内外颇有影响,您荣任方丈后,想把玉佛寺引向何方,对
玉佛寺的各方面建设,对真禅法师生前提出的"争创模范丛林"有什么长远设想和具体措施?
答: 我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是二句话:继承传统、适应当代。佛教流传中
国二千多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有不少好的传统和作风值得继承和发扬。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佛教也要借助科技文明的发展,使之更加发扬光大。这些年,玉佛寺有很多方面实现了现代化,如管理方面电脑化,安全防火方面采取先进的监控系统等。
"争创模范丛林"是真大和尚生前所竭力倡导的,我们现在还是属于打基础的阶段,从"内抓素质,外树形象"入手,对内加强僧职人员两支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全体人员的素质。我们已先后开办了电脑班、外语班、佛学进修班、参禅班、梵乐班等。弘法是出家人立命之本,让寺内的年青法师从繁忙的佛事中解脱出来,加强学习和自身建设。同时,大力举办佛教文化事业,如创办弘一图书馆、恢复《觉群》季刊,开办星期佛学讲座,把提高玉佛寺的文化品位看作是当前首要的发展方向,对外主动开展友好交往,推动与海内外佛教界的交流,并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使外界更加了解佛教对社会的作用、责任与价值。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年轻一代的教职人员,一定要树立牢固的爱国爱教思想,发扬老一辈"听、跟、走"的优良传统,不断适应新形势,跟上新时代,坚定不移地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为把玉佛寺建成一座模范丛林而不懈地努力与奋斗。
问:您除了全面管理玉佛寺外,还主持市佛协的日常工作。据史料记载,上海佛教界在近代曾是全国佛教的中心,现在在全国佛教界也有很大影响。对上海佛教全方位的发展您是如何考虑的?
答: "文革"结束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实,上海佛教也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恢复阶段,现已完成。第二阶段是培养青年一代法师,现在上海许多寺庙具体主持日常工作的大多是佛学院毕业的年轻僧人,但这些还不够,还需大量培养佛教研究人才。这是开拓、发展、继承祖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真大和尚生前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说过:寺庙造得再多,不及办个佛学院。赵朴老也反复强调: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可见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第三阶段,多发挥寺庙的功能作用,加强弘法力度,大力弘扬佛教文化、提高佛教四众弟子素质,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同时也可借助社会力量。国家的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入,我们佛教也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我们也有责任推动佛教的发展,使之进一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问:在新千年的起点上,对佛教如何面向新世纪,请您谈谈个人的想法。
答:这个问题很大,也是大家所共同关心的一个话题,在这里我谈几点不
太成熟的体会。
一、通过继承和发扬佛教教义、教规中的一些积极因素,来为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服务。佛门要求广大佛教徒能做到:"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教理、教义中也有许多积极因素,诸如"无我利他、度生无尽的人生观","三学并重、止观双修的修养方法"等等。都对净化社会、净化人心以及提高自己的佛教文化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二、大力发扬佛教中的伦理道德观念,来为社会的稳定、人心的净化起一种推动作用。我们经常教导广大佛教徒,学佛先要学做人,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积极引导他们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作为信仰佛教的根本,使他们充分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的因果规律、从而立志做一个好公民、好佛教徒,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已任,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多作贡献。
三、大力发扬佛教"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精神。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为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多做贡献。佛教的命运是与国家、社会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佛门的生息、资养来自四方,必须回报社会,奉献社会,这是上海佛教界的优良传统。我个人有个设想:争取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每年为社会慈善事业办几件实事,如办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入学就读、赞助有生活困难的下岗工人等,发扬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为人民多做点好事,从而为国家分担一些困难。继承、发展、创新应该是我们佛教今后发展的方向,用佛教语言来讲,就是要做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