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诚法师访谈录
一诚法师访谈录
1、大和尚您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法师暨《觉群》编辑部全体同仁对您老荣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表示热烈的祝贺!感谢您老于百忙之中拨冗接受我们的专访!作为新一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您当选后最大的感想是什么?您将如何带领当代中国佛教继续朝前走?
第七次全国佛教代表会议是在新世纪之初,我国佛教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这次会议,产生了新一届领导集体,我荣幸地被推选为会长,非常感谢大家的信任,同时深感责任重大。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认为我们新一届理事会当前的主要工作,是继承前任会长赵朴初居士的遗愿,继续高举“人间佛教”旗帜,发扬中国佛教优良传统,加强佛教自身建设,精进不懈,继往开来,同心协力,努力开创中国佛教事业新局面。
早在上届佛代会上,赵朴初会长在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根据当前的形势和我国佛教的实际情况,着眼佛教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未来,各级佛教协会和全国佛教界都必须把注意力和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提高四众素质上来”。具体要求就是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这一正确论断对于佛教界当前的工作重心和方向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力加强对爱国爱教僧才的培养,是自身建设的关键。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既有坚定信仰又有相当佛教学识的合格僧才队伍,是党和政府的要求,也是关系到中国佛教命运和走向的头等大事,是当前我国佛教事业建设与发展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要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加大教育基金的投入,大力培养合格僧才。在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纪要》的基础上,加强各级佛学院的建设,提高僧人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改变目前一部分佛教院校名不符实、教学管理不规范的状况,统一规划培养新世纪佛教人才工程,制定既有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的规范措施,逐步完善佛教教育体系。当前这种各地为政、遍地开花的办学形式很不好,不利于集中力量办学。我的构想是在中国建一所综合性的佛教大学,佛教大学要注意与时代同步、与国际接轨,要具有一定的规模,招生人数可以考虑一万人左右,三大语系都要有,可含摄四众弟子在内。佛教大学以学为主,但是也不能忽视修持,学生生活要丛林化,早晚课诵、禅修实践都要有。佛教大学的创办要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国家计划拨款一个亿,余款可以再设法筹备。总之,中国大陆的第一所佛教大学建设得要比国外的好,不能比人家差,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这么多的佛教信徒,建得太差说不过去。佛教大学的地点宜选在郊区,城市地方太紧,拓展不开。象云居山现在的规模是3600亩,未来的佛教大学就要有这么大。建好佛教大学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编订全国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实行全国统考、联考制度,一定要正规化、制度化。
加强佛教自身建设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道风建设。道风建设已经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问题,赵朴初会长曾经总结过佛教“僧装、素食、独身”的六字方针,作为对出家人的具体要求,这六个字提得很好,是僧人起码应该遵守的,但是现在执行起来却并不顺利。当前佛教界的道风建设方面存在着严峻的挑战,佛教界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淡化,追名逐利、奢侈享乐乃至腐化堕落。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不少佛教团体的主事者,对佛教的未来走向缺乏使命感,没有前瞻意识,安于现状,对弘法利生缺乏热情,或者只关心自家寺院,对外界、世事殊少关心,或者在其位不谋其政,虚掷光阴,对不修行、不守戒、僧尼伪滥等败坏佛教形象的现象无动于衷。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团整体形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团体的主事者自身素质的好坏和高低。主事者如果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心无远虑,疏于管理,教团内部必定会滋生出败坏佛教的恶行。这些问题应当引起佛教界高度重视。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各地疏于管理,搞小山头、诸侯制,互不服气、各自为政,有些地方寺庙造得很大,但道风极差,影响很坏。为今之计,宗门教下、各宗各派要统一认识,以大局为重,同心同德,把道风问题抓好。树立正信、勤修三学,以修学净化人心,如法如律地勤修戒定慧三学,是佛弟子觉悟人生、净化人心的重要内容。
2、俗话说:“万众一心,其利断金”,在您的任期内,您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证佛教内部的团结协作?您是怎么看待中国佛教协会与地方佛教协会之间关系的?
李瑞环同志在接见佛协当选领导时提出“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的要求,这是指导今后佛协工作的重要指南。佛教内部要建立沟通机制,多学习、多交流,摒弃自己的一己私利,顾全大局,共同推动佛教事业的开展。僧团要遵守佛陀提出的“六和”要求,“家和万事兴”,只有和睦共进,僧团才能稳定,佛教才能进步。现在有些地方不守戒规,肆意妄为,甚至连“八敬法”也不要了,认为“八敬法”提倡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平等是平等,戒律是戒律,不能混为一谈。按照传统体制,尼僧不能做得戒和尚,但现在很多地方都不遵守。今后在传戒方面还是要制定出以“三坛正范”为准则的规定,个别地方自制的方便戒是不允许的,原中国佛协副会长茗山法师在世时也坚决反对方便戒的做法。
除了强调佛教内部自觉建立沟通团结机制外,加强寺院和各级佛教协会的组织建设,也是佛教事业顺利开展的保证。在继承和健全寺院丛林组织的基础上推行民主管理,改变一人说了算的家长制、宗法制、任人唯亲等有碍佛教发展的管理模式。任用住持及班首执事,要坚持羯磨制度及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爱国守法、具足正信、戒行清净、作风正派、具有一定佛学水平和办事能力的条件。全国和地方佛教协会都要健全组织,特别是要加强省级佛协的组织建设,使之成为能真正发挥应有作用的工作实体。这样做既有利于政府宗教工作部门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也是佛教事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佛教协会和地方佛教协会应按照章程的规定,更好地发挥其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的职能作用。在佛教自身建设和共同性的教务问题上发挥宏观决策、规划协调、督促检查的作用。为此,全国和地方佛教协会要健全组织,建立制度,发挥职能作用,保持佛教团体的特色,发挥佛教协会的服务功能,密切联系信众,深入调查研究,维护佛教界合法权益,在宪法、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独立自主地开展会务,要加强常务理事会、各专门工作委员会与中国佛教协会本部的有机联系,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实行民主协商,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把各级佛教协会建设成为佛教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基地,联系党和政府的桥梁,团结各民族佛教徒的纽带。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3、“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当前教内外人士的共识,请问适应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适应的目的又是什么?在适应中,佛教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这种独特的个性又是什么?
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社会的要求,也是佛教自身的需要,佛教要化导世俗,首先必须深入世俗,以出世的精神行入世的事业。适应世俗社会,契理契机地弘扬“人间佛教”思想,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实际内容:(1)以文化阐扬佛法。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契理契机地以文化阐扬佛法是实现佛教中国化、本土化、现代化、人间化的权巧方便。(2)以教育培养人才。通过院校教育、寺院教育、居士教育培养合格佛教人才,是佛教兴衰存亡的关键所在。(3)以修学净化人心。如法如律地勤修戒定慧三学是佛弟子觉悟人生、净化人心的重要内容。(4)以慈善回报社会、报国土恩、报众生恩是佛教徒知恩报恩、慈悲济世,无我利他的积极人生观。慈济和奉献的精神应在佛教界大力提倡,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获得社会的认同,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5)以团结促导进步。坚持对广大佛教徒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其成为既有宗教信仰又有社会文明公德的优秀公民,团结全国各民族佛教爱国人士,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佛教的发展贡献力量。
佛教独特的个性在于它的信仰和修持实践,没有了修持,佛教的出离性和超越性就无从体现。信仰建设的核心是树立正信,加深对佛教教义教理的学习。修持实践的重点是道风建设和理论实践,其中信仰建设是核心,如果没有正确的信仰作为核心得到始终如一的贯穿,就谈不上道风建设,道风建设是信仰建设的具体体现。因此,所有僧尼都要具足正信,勤修三学,遵守戒规,肃正道风。寺院负责人应当具有相当的素质,以身作则、领众熏修,以形成对四众弟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您老自1985年任云居山真如禅寺方丈以来,继承虚云大师的遗风,一直重视禅宗的修学和实践,请问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禅宗在复兴的过程中碰到的主要困难有哪些?该怎样克服这些困难?
禅是中国佛教的命脉,禅是一切修行的皈依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是从禅堂衍生出来的。行如风、站如钟、卧如弓、坐如松,行、走、住、卧都讲威仪,都有规约。八万细行对治的是八万四千烦恼,参禅就是要调心,以对治由贪瞋痴三毒所引发的上述烦恼。虚云大师修持方法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打禅七”,通过“打禅七”,使我们散乱的心平息下来,以当下一念影响自己的一言一行,收摄自己的身心,禅宗所谓“直心是道场”、“即心即佛”就是讲当下,离开当下就无禅可谈。禅宗所讲的“不离这个”的“这个”就是心,就是法,“置心一处,无事不办”讲的就是修禅的妙用。
云居山现有土地3600亩,其中有800亩竹林、120亩水田、75亩茶叶,都是自己耕种的,这些都是寺庙自養的资源,云居山的僧人有150多名,其中坐长香的有40多人,禅七期间多达二三百人。云居山的规定:愿意坐香者长期脱离生产,不要劳动。云居山除了上述资生事业外,功德金也有一点,但是份量很小。云居山原来不卖门票,但是后来旅游局提出要卖,于是我们想出个权宜之计,门票由寺庙自己卖,每张只卖1元,是象征性的,因为我们不卖,旅游局就要卖,那卖起来可就高了,那样做对寺庙形象不好,对信徒也有影响。
禅宗目前碰到的困难是缺乏人才,佛学院里面教的大多是理论性较强的东西,真正修持实践的内容不多,而且在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形势下,能够静下心来用功修持的人也是微乎其微。因此,我们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培养出能够担当领众熏修重任的人,这些人必须全身心地扑在禅修上,既注意自己的修持,又具有弘宗演教的能力。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培养才能实现。
5、作为与莆田广化寺、苏州灵岩山并称为“全国三大样板寺院”的云居山真如禅寺,您认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作为与三大寺院风格迥异的广大都市寺院,在实践“人间佛教”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扬长避短,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它们都是近代佛教史上杰出的丛林,都是地处山林,生活比较清苦且重视修持的寺院。
与山林寺院相比,都市寺院在实践人间佛教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优势,都市寺院经济实力强,信徒文化素质高,社会影响大,对外交往多。但是都市寺院也有它先天性的缺陷,地处闹市,繁华的物质世界对出家人的诱惑比较大,给修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都市寺院与山林寺院如何做到优势互补值得大家认真探讨。在大力发展“人间佛教”的过程中,都市寺院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对环保、慈善福利、社会老龄化等问题重点关注,给予资助;大力开展佛教文化教育,在弘扬佛法、化育众生方面多作贡献。
6、“文革”以后,伴随着寺庙的恢复及佛学院的创办,一大批青年法师脱颖而出,纷纷担当起佛教名山大刹的领导重任,您认为他们的成长与老一辈高僧大德的期望值之间存在距离吗?您对他们寄予着怎样的厚望?
人的期望值往往要比现实高,这是正常的。当前担当重任的一批青年法师素质都不错,不少人会讲、会说、会画、会写,都能够独挡一面。对他们来说,今后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佛教的发展和振兴,他们是责无旁贷的。在做好为他人服务的工作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对自身的要求,要多学、多思、多修,没有过硬的本领和严谨的道风,是很难担当重任的。整个佛教界都应该抱着关心、爱护、支持的态度去看待他们、帮助他们逐步成熟起来。
附:一诚法师简历
一诚法师,俗姓周,名云生,汉族,1927年生,湖南望城人。8岁时上学读古书,年仅12岁即跟随父亲学青石工,从事石匠雕刻。1949年6月辞亲往湖南望城县金乡坪圹洗心庵,礼明心和尚出家,法名一诚,字悟圆。1956年3月往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亲近虚云老和尚,同年冬,随虚云老和尚往广东南华寺受具足戒。1959年,于真如寺性福大和尚座下承嗣沩仰法脉,为第十世传人,并深得虚老指点,识为法器,因辈份等原因,由虚老代其法子观本明一传授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世传人。“文革”期间,被云山垦殖场林业队安排在真如寺劳动。落实宗教政策后,在真如寺恢复工作。1982年起任知客兼寺务管理委员会委员。1985年3月,代行方丈职务;同年8月升座,9月开堂传戒。此后每年冬季主持“禅七”六期(每期七天)。1983年12月,任八届九江市人民代表。1985年6月任五届江西省政协委员。后任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1989年8月,应美国宣化法师邀请赴美传戒。1990年,在寺内创办佛教学习班。1992年8月,主持省佛协举办的执事培训班;同年,兼任宝峰禅寺住持,主持该寺的恢复重建工作。1993年10月,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1994年当选为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1999年10月,升座为宝峰禅寺方丈。2000年复办江西佛学院,亲任院长。2002年9月,当选为第七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