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出世与入世的角度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出世与入世的角度
  历来人们认为佛道家所追求的境界是出世,而把人对于现存社会的积极适应叫做入世。
  其实,出世与入世有一个角度,可在现世生活中,我们很难轻而易举地脱口说出这个角度有多大,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当先审视一下衡量这一角度的标准是什么。关于入世,涉及到的根本问题是人与人、人与社会,而出世,涉及到人与自然以及人的精神与境界。这是入世与出世各自的标准。入世适合于人的交往和各种活动,给群居的人提供了一整套的礼仪与体系,而只有遵守这套礼仪与体系,才会有和谐的出现。而出世恰恰相反,它需要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拓开思维的广阔的空间,淡化甚至泯灭在历史上所积淀成的各种体系,追寻心灵的无限延展,一直到永恒,这,也能达到一种和谐。但这两种和谐是不一样的,一种叫制度的、人际的和谐,一种叫心灵的、境界的和谐。
  所以,出世与入世的标准、目标是不同的,但是,这又必须要统一起来,还需是有角度的。朱光潜先生那句“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很好地衔接了出世与入世。按此理解,应当以心灵的、境界的和谐去创造制度的、人际的和谐。而关键之处在于,前者是独处的和谐,后者是群居的和谐。二者如何才能有一个有角度的拼接、融合?
  不论是入世取得的成就还是出世所造就的功德,所固立的那个根本的精神是一致的,这可以用佛教中所独有的“不二法门”做分析。《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品》记载了三十多个菩萨和维摩大居士对于不二法门的看法,其中有个那罗延菩萨,他告诉维摩诘,“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他说世间出世间组成一个“二”,但随即又说“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最终还是归于了“一”,是要从形形色色的入世中去寻求领悟出世的真谛,然后在真谛的境界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在古代社会,世间有人王,出世间有法王,其实,法王人王不二,法王即是人王,人王即是法王,法王不绝世间觉,人王不离出世间,是二王皆系心于民、心存魏阙、突破自身、奉献社会。他们都在自己所侧重的出世或入世领域勇猛精进,人王是在与人打交道的群居过程中创造一种制度的、国家的、精神的和谐,而法王是在与天和思维打交道的独自思考中创造一种精神的、心灵的、理念的和谐。前者比如尧舜禹孔子等,后者比如康德、黑格尔等。
  出世和入世也就一念之间,犹如手掌与手背。所以,从根本来讲,出世与入世的角度当是180度。这180度,借用禅家的比喻或可说明,禅宗有一种特有的观法,是说,初看山水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过段时间再看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过段时间再回头看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初看此论时,一头雾水,其实,这个例子很好地融合了入世与出世。它至少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标准问题,一是关于个人独处与群居时的心境问题。对于前一个问题,制度的、人际的和谐是以心灵的、境界的和谐为基础的,对于后一个问题,群居的言行是以独处的历练(颇似儒家的“慎独”)为先导的,而独处的思考除关注自然与天空之外,还应把这一关注应用到群居的制度、礼仪之中。华严宗对于世界的看法,提出了四法界说: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所谓事法界,指形形色色的现象世界,相当于入世。所谓理法界,指清净的本体世界,相当于出世。这两种世界纯杂无碍,就是理事无碍法界,各种事物相互包容,就是事事无碍。四种境界相互包含,同样是论证入世与出世的统一。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