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太虚人生佛教思想的特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刘泽亮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太虚人生佛教思想的特质
  刘泽亮
  太虚人生佛教作为近现代佛教与时趋新的一种理论范型,具有与传统佛教迥异的特质。
  首先,太虚人生佛教思想将送死落实到人生,将彼岸世界拉回到此岸世界,实现了由出世到入世的重大转向。虽然传统佛法中含有入世因素,但佛法本旨在出世超脱,延及清末民初,衍生了诸多弊端,太虚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宋明时期,儒学强劲,相形之下佛教逐渐衰微,在“死”的方面大作文章。到了明、清时代,以经忏超度亡灵的“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专为死人服务”的“人死”的宗教。应该说,佛教早在唐朝时就显示出其入世性的特点。 《坛经》中即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求兔角。”然而,它一直只被一些上层高僧所奉行;相反,带有较强出世色彩的净土信仰则一直风行于下层民众之中。“中国佛教教理是大乘,而行为是小乘”(《从巴利语系说到今菩萨行》),久而久之,佛教也就被看作是祈福的方术、送死的法门。即便是一部分士大夫也将佛教作为自己的精神避难所和心理平衡剂。佛教徒亦或赖佛求活,或隐遁静修,不但不关心人生、介入社会,而且与世日隔。佛教于是成为群起而攻之的对象,有人说佛教是死人的宗教,是专门为死人服务的(吴稚晖);有人说“佛教是根本不能拉到现世来用的”(梁漱溟)。对此,太虚认为出世、弃世的思想是对佛法本旨的背离,表示要“一雪其诬”(《我的宗教观》)。他大力鼓吹佛法与世法的相即互融,认为“盈人间世无一非佛法,无一非佛事”(印顺《太虚大师年谱》第65页,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以改善佛教的社会形象、显发其社会功能。所建构的人生佛教思想“以生知死,以事人知事鬼”(《佛法与孔子之道》),以入世的人乘方便和即出而入的菩萨乘涵摄出世,将传统佛教重死、事鬼、重出世的重心转向重生、事人、重入世,从而在理论上实现了由“生死”到“生活”的建设性置换。
  其次,太虚人生佛教思想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精神,吸纳儒学思想资源,具有涵摄真俗的融贯性,这种融贯性主要体现在将入世的传统儒家思想和佛教统一起来。太虚认为,“学佛先从做人起”。做到报父母恩、社会恩和国家恩,是人生进善过程之始。报父母恩即孝,报国家恩即忠,报社会恩即仁。与历史上宋儒援佛道入儒而使儒学获得新发展相类似,太虚所致力的新佛教运动纳儒学入世情怀于佛教出世思想之中,以实现佛教由出世向入世功能的转换。传统佛教认为,改善世俗是儒家的特长,佛法对此不必加以重视。而他则认为,在世俗改善的层面上,儒家学说与佛教思想不但毫无“间隙诋排之端”,而且遥相契合。《佛教之人生道德》融合儒家五常和佛家十善五戒,“不残杀即仁爱,不偷盗即义利,不邪淫即是礼,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的四种即是信,意识上的不贪、不嗔、不痴的三种就是智。可知佛教的十善道德,就是儒家的五伦道德。”借以确立人生佛教的道德准则;饶有趣味的是,他还将多位儒家圣贤人物如伊尹、伯夷、孔子、孟子等作为人生佛教行菩萨行的人格典范,以揭明“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改善人生的生活行为,使合理化、道德化,不断地向上进步”的“佛教的真相” (《人生的佛教》)。可以说,借儒家入世精神以革新传统佛教,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的“人生佛教”的实质。换句话说,太虚将儒家思想作为佛教近代化调适的思想资源,而使传统出世的佛教具有了人间化的品格。
  复次,太虚人生佛教思想合理地解决了佛教人间化与化人间的关系,坚持了佛教的超越性品格。太虚一直强调佛法与世法的相融性,但是世谛仅仅是过渡到真谛的进阶,佛法仍然必须葆有自身的特质,发挥其化导人心、利益社会的功能。 “发扬大乘佛法真义,应导现代人心正思”即是他创办《海潮音》月刊的宗旨。他提出,由人乘而佛乘,“由‘人的菩萨位’,入‘超人的菩萨’位,及进至‘佛的菩萨位’” (《人生观的科学》),是一条即人成佛的“真现实”的捷径。而成就佛菩萨位的目的在于行菩萨行以增进人间道德、利益世俗人心。“今菩萨行的实行者,要养成高尚的道德和品格,精博优良的佛学和科学知识,参加社会各部门的工作”,出家众、在家众都去参加,“使国家社会民众都得到佛教之益。” (《从巴利语系佛教说到今菩萨行》) “凭各人一片清静之心,去修集许多净善的因缘,逐步进行,久而久之,此浊恶之人间,便可一变而为庄严之净土。” (《创造人间净土》)以净心为本的境界观,依人乘行而进趣佛乘的菩萨行,创建佛化的人间净土。他作为“为学菩萨发心而修行者” (《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要创建人间净土,须要在实践中行大乘佛教的菩萨行。他主张去私戒懒、为公服务。去私戒懒、为公服务八个字是太虚实现人生佛教的修行要诀,与基督新教伦理的天职观颇为相似。“八字,切近则做人,远者出离三界,由菩萨而成佛。从浅至深,从粗至细,澈上澈下,一皆由此八字中生起来。” (《去私戒懒为公服务》)依此八字由浅入深地修行,“近则成就人格,远则成就僧格。”虽然太虚批评基督教有神论的荒谬,但却力倡中国的僧众参照他们传布方式宣传佛教,新教伦理利益社会的精神也得到他的认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宗教世俗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过程。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太虚由改进人生始,以后世增胜、解脱生死,达法界圆明所建构的人生佛教和人间净土思想体系,以人乘法为基,提倡完善人格、改善人生,深入社会民众修服务众生的“今菩萨行”,实现人间净土,虽然有一定的理想性和虚幻性,但是它一方面要求佛教积极入世以服务于现社会与人生;另一方面,要依靠佛法来改造人间、佛化人间。既有得于世间,又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创建人间净土的境界观,将人们遥望天国的目光引回现实人生,从而激励人们拯救现世,积极参与现世社会和人生建设与改造的决心。为佛教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摘自《福建佛教》2002年第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