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学中的唯心观
浅谈佛学中的唯心观
佛学中的心性学,是大乘佛学核心,是为正修者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个重点。但由于心性虚空而难言,一直让人感到难以琢磨或似是而非,特别对于接触佛学不多或修习不深者,感到如入一头雾水,越想弄明白,但越感莫明困惑。本文想针对希望了解佛学或对佛学正在入门的朋友,浅谈一下心性观,以期以后能有机会能引入真正觉悟心性坦途。因心性义微难以用言词表达,对一些不适合初学理解的尽量不涉及,如果自己的文字能对各位有所感悟的话,那也是自己的幸事。因写本文的目的是希望观者能对心性确立信念,虽还不至于能明心见性,但能使你坚信学佛方向。
一、为什么说观念由心而生,而观念又是虚妄的?
为说明这问题,先来举一佛经中举的例子。佛经中说,一幅画只是画家用各种颜色、线条组合而成,但是观画人却认为这幅画好看或不好看,或者认为这幅画触动了某种情感。是这幅画本身好看或不好看,或蓄藏情感吗?不是的,这幅画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只是由颜色线条堆积而成,画家懂得如何用这些颜色线条去调节观画者的情绪。一幅画对不同观画者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有的人感触很深,但也有的人却会视之无睹,有的人喜欢,有的人却会讨厌。这说明一幅画对不同阅历,不同修养的人引起的反映都会不同。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结论,一幅画如同自然中所有物体,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但看的人因自身经历、喜好、取舍而对物体赋于特定情感意义。
为了更深入理解,我们再举一些例子。
比如街上看一靓妹或帅哥,女人会对帅哥有特殊好感,男人就会觉靓妹很漂亮。是靓妹帅哥本身真的很漂亮或帅气吗?不是的,他们的身体只是由不同的皮肤、血肉和衣饰合成在一起,并由不同的体态形成种种动相,这些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但人因自身原因情感,认为他们是漂亮的或帅的。如果换不同种族的人来欣赏,靓妹或帅哥在他们眼里就并不一定出色了。又如果换其它动物,则会对靓妹帅哥无动于衷。
又比如,我们眼前有水果,摆在我们面前,人就会联想到酸甜等味。此是是水果酸甜,还是人的观念酸甜?又如我们吃着这些水果,就会有味觉,那么这些味觉是水果固有的吗?不是,水果本身并无任何味觉意义,是人吃下后,引起各种味觉反应,由人的味觉习惯而产生味觉意义。不同的人对同一食物有不同的喜好,所引起味觉反应也不同。双比如鱼对猫很有吸引力,但引不起羊的食欲。所以食物本身没有味觉意义,是人食欲习惯产生特殊味觉。
又如,皮肤的接触,使人产生柔滑生涩等感觉,是所触之物本身有柔滑生涩的属性吗?不是的,是接触后因人自身原因而产生柔滑生涩、冷热、舒适或紧张等感觉。不同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状态对同一接触感觉都不一样。又如,听音乐,是音乐本身有动听的属性吗?不是的,是听者因音乐而起某种心理反应,而认为好听或不好听。不同人,或同一个在不同状态对同一音乐的感受都不一样。又如,对花香味的反应,是花香本身有香的属性吗?不是的,是闻者因花气味而产生香的心理反应。不同人,或同一个在不同状态对同一气味感觉都不一样。
通过以上这么多例子,可以看出,人对颜色、声音、香气、食味、体触的感觉实际都是人心理的一种作用,而非外界物体现象本身所固有的。外界物体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是人本身意识而形成一种特殊的意义,并经过反复强化这种意识而形成意识习惯,久而久之,人会错误认为这些意义来自外界本身,正如受训的动物会因食钟的铃声而产生食欲,受惊的飞雁会因弓声而惊惶失措。人的这种固有意识习惯,形成错误的观念认识,颠倒了心与外界的关系,所以被称作妄念。
色声香味触被称作法,即色法、声法、香法、味法、触法,所有这些法都来源于心,因此说心生万法。又因为人的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所对应即色声香味触法,所以人所有一切法,包括言、行、思均由心而生。
二、为什么说世界由心而生?
上一节讲了外界其实并无任何意义,是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对外界执著而产生固有的习惯,由此而错误认识,产生妄想。本节将更深入接受心的内义,又因此节不能用普通意识去认识,所以仅讲明义理,作个了解。
先来打个做梦的比方。梦人们都认为是虚幻的,从佛学上来解释,梦是由心而生起的一种现象。梦有没有呢?如果说没有,但确实发生过,如果说有,梦在哪里呢。所以说梦非有非无,说有是错的,说无也是错的。梦中有各种各样的境象,和人平时所看到的都能对应起来。
其实世界和梦差不多,心生原理和生梦是一样的。按佛典叙述,心本来为清静一元,是因为无明,这里要注意无明这词如果修佛要去参的,无明与觉悟相对,佛是觉悟的。因无明而妄动,产生风、水、火、地四大,四大皆空就这个,为四种属性,由此以四大面生成世界。佛经说:“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世界生成,又因智慧、根器、爱憎不同,迷失真性后,而生成植物、土石等依报,或生成六道众生,或化为依草木之鬼怪精灵。这里我比较简单说明,如果要详细了解,推荐宋永明寿禅师著的《宗镜录》。
世界由名色五蕴而成,色是五蕴色,名包括受想行识,通称名色或五蕴。色包括世界所有能见之物与不可见现象,包括香味,声音等。因为心本来是空的,各位找一下心在哪里,有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没有,所以心是空的。心空所生世界那也是空的,象一场梦,没有真实的东西。所以《心经》:“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也如电,应作如是观。”又如《楞严经》:“性色真空”,性是心本体,为极精微色,也是空的。这方面还可详论,但不容易懂,就略了。也就是说心是空的,生成的世界也是空的。但空并非无,是非有非无,前面已经讲过梦了。
三、为什么见真心先要离妄心?
第一节已经讲了,人存在错误的相法,认为心外有固有之法存在,有一实在的有意义的东西存在,这就是妄心。佛言,心外无法,心以外没有世界。
既然人有妄心存在,人首先要去掉这些妄念,时时觉破念头的不实性。所以《六祖坛经》:“前念迷即众生,后念觉即佛。”妄心觉破了,即显真心。因真心妄心是同一个心,不存在真心外有一个妄心,觉破了当即是佛。
人有很多固有妄想习气,包括贪、嗔、痴、慢三毒,贪是贪外物,强执心外有物。嗔,是发怒。痴,是愚迷。慢,是认为心外有我,自慢自大。人妄念有粗细之分,粗的容易断,但细可能由多劫来养成的,就是不太容易断了。
所以,修佛以明心见性后为正修,因见到真心了,就确认无疑,信心也自然充足,认定心外无法,时常照见,觉破妄念。修养好时,起心动念时常觉破,至后来熟极而不需要再照顾念头而心大定。这样常照,习气慢慢除掉,妄念也逐渐少了,心镜也越来越亮,迷惑也越来越少了。所以佛学中有顿悟渐修说法,顿悟是明心,渐修是除习。
讲差不多了,不知道有多少位能看得懂。自己只讲认识,对修练法未涉及,自己还没资格指点人修习。如果有人要问修习,可以推荐一些大师著作或经书,这些都是正修法,自己说的只能是浅显认识,有疑问的也可以相互交流。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