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塔有关的经典以及研究
右绕佛塔功德经
大周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等奉 制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余无量众俱。前后围绕。尔时长老舍利弗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偈请曰。
大威德世尊 愿为我等说
右绕于佛塔 所得之果报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右绕于佛塔 所得诸功德
我今说少分 汝等咸善听
一切诸天龙 夜叉鬼神等
皆亲近供养 斯由右绕塔
在在所生处 远离于八难
常生无难处 斯由右绕塔
于一切生处 念慧常无失
具足妙色相 斯由右绕塔
住来天人中 福命悉长远
常获大名称 斯由右绕塔
在于阎浮提 常生最尊胜
清净种姓中 斯由右绕塔
仪貌常端正 富贵多财宝
恒食大封邑 斯由右绕塔
财宝常盈积 而无悭吝心
勇猛广惠施 斯由右绕塔
色相净微妙 见者皆欣仰
所住常安乐 斯由右绕塔
或为忉利王 妻子悉具足
威势力自在 斯由右绕塔
或作婆罗门 持戒善通达
咒术围陀典 斯由右绕塔
或作大长者 豪贵多财产
仓廪常丰足 斯由右绕塔
或作正法王 自在王阎浮
率土咸归化 斯由右绕塔
或为具七宝 大势转轮王
十善御群生 斯由右绕塔
从此生天上 常有大威德
净信于佛法 斯由右绕塔
净信速成已 于法无迷惑
见诸行皆空 斯由右绕塔
从天上舍命 下生于人中
入胎不迷乱 斯由右绕塔
在于母胎中 垢秽所不染
如净摩尼珠 斯由右绕塔
在胎及生时 令母常安乐
饮乳亦复然 斯由右绕塔
父母及亲戚 一切共鞠养
乳母常不离 斯由右绕塔
眷属皆爱念 超过于父母
资财自增长 斯由右绕塔
夜叉诸恶鬼 不能暂惊怖
所须自然得 斯由右绕塔
经于百千劫 其身转清净
妙色相成满 斯由右绕塔
净眼修且广 犹如青莲花
兼得净天眼 斯由右绕塔
妙色常圆满 诸相自庄严
成就大势力 斯由右绕塔
或生帝释宫 大威势自在
忉利天中尊 斯由右绕塔
或生须夜摩 兜率陀天宫
化乐及他化 斯由右绕塔
或复生梵天 梵世最自在
诸天常供养 斯由右绕塔
亿那由他劫 常为诸智人
恭敬而供养 斯由右绕塔
其身及衣服 亿劫常无垢
具足白净法 斯由右绕塔
具大精进力 勤修种种行
未尝有疲懈 斯由右绕塔
勇猛常精进 坚固不可坏
所作速成就 斯由右绕塔
深远微妙音 闻者皆欢喜
安乐常无病 斯由右绕塔
如我所演说 厌舍三有苦
成就出世智 斯由右绕塔
常在四念处 及以四正勤
四如意神足 斯由右绕塔
了达四真谛 根力七觉分
正道及圣果 斯由右绕塔
灭一切烦恼 具足大威德
无漏六神通 斯由右绕塔
永离贪恚痴 及一切障碍
证独觉菩提 斯由右绕塔
得妙紫金色 相好庄严身
现作天人师 斯由右绕塔
皆由以身业 及语业赞叹
右绕于佛塔 获此大利益
右绕诸佛塔 所得诸功德
我今随所闻 略说讵能尽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舍利弗等一切众会。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右绕佛塔功德经
佛说造塔功德经
大唐中天竺三藏法师地婆诃罗唐言日照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宫白玉座上。与大比丘大菩萨等。及彼天主无量众俱。时大梵天王那罗延天大自在天及五乾闼婆王等。各与眷属俱来至佛所。欲问如来造塔之法。及塔所生功德之量。会中有菩萨名观世音。知其意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今此诸天乾闼婆等故来至此。欲请如来造塔之法。及塔所生功德之量。唯愿世尊为彼解说。利益一切无量众生。尔时世尊告观世音菩萨言。善男子。若此现在诸天众等。及未来世一切众生。随所在方未有塔处。能于其中建立之者。其状高妙出过三界。乃至至小如庵罗果。所有表刹上至梵天。乃至至小犹如针等。所有轮盖覆彼大千。乃至至小犹如枣叶。于彼塔内藏掩如来。所有舍利发牙髭爪下至一分。或置如来所有法藏十二部经。下至于一四句偈。其人功德如彼梵天。命终之后生于梵世。于彼寿尽生五净居。与彼诸天等无有异。善男子。如我所说如是之事。是彼塔量功德因缘。汝诸天等应当修学。
尔时观世音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向所说。安置舍利及以法藏。我已受持。不审如来四句之义。唯愿为我分别演说。尔时世尊说是偈言。
诸法因缘生 我说是因缘
因缘尽故灭 我作如是说
善男子。如是偈义名佛法身。汝当书写置彼塔内。何以故。一切因缘及所生法性空寂故。是故我说名为法身。若有众生解了如是因缘之义。当知是人即为见佛。
尔时观世音菩萨。及彼诸天一切大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造塔功德经
佛说造塔延命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及菩萨摩诃萨众俱。尔时波斯匿王在大众中。即从座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礼佛双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相师占我。却后七日。必当寿尽。我为无常苦所逼恼。无所依仰来投世尊。唯愿世尊为我救护。云何令我得离忧苦。佛告言。大王善自安慰勿得忧怖。诸佛如来有善方便。能令大王获殊胜利近延寿命。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王当知。若欲免离无常苦恼超入如来法身寿量。应先发心持佛净戒修最上福。能发此心延王寿命。王白佛言。唯愿世尊为我救护。所说发心持佛净戒修最上福。我便奉行亦令国人奉行此法。未知发心何等心。持何等戒何福最上。唯愿如来为我宣说。
佛告大王言。发心者发四无量心。言持戒者持不杀戒。修上福者无过造塔。悲愍救护一切众生。诸天善神常来守护。不相舍离如影随形。发生大王无边福利。大王建立佛塔福利难思。三世如来所共称赞。我为大王略说因缘。王当谛听。乃往古昔有一小儿此地牧牛。有诸相师来共占相谓言。此牧牛儿却后七日必当寿尽。是牧牛儿又于异时。与诸小儿聚沙为戏。中有小儿摧沙为堆。言作佛塔高一磔手。或二或三至四磔手。时此小儿戏聚沙塔高一磔手。却后更延七年寿命。于聚沙时。有辟支佛持钵而行。时诸小儿以嬉戏心。将沙奉施言我施麨。时辟支佛引钵受之。以神通力沙变成麨。时诸小儿见此因缘。皆悉获得清净信心。时辟支佛与诸小儿悉授记莂作如是言。汝诸童子所造之塔高一磔手者。于未来世作铁轮王。王一天下。二磔手者作铜轮王。王二天下。三磔手者作银轮王。王三天下。四磔手者作金轮王。王四天下。时诸小儿以嬉戏心造如是塔感如是果。何况大王发至诚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决定心如法造塔。乃至一肘量一磔手一指节一穬麦。所得功德无有限量。常有诸天雨花供养。是故大王。若善男子善女人欲造塔时。先于一切众生起大悲心而为先导。以菩提心而为根本。然后净地作坛供养。以瞿摩夷涂之烧香散花。面正东坐作是思惟。佛薄伽梵自利利他功德圆满。复能满足众生之愿。我今成就第一法身发菩提心。于薄伽梵所有造塔轨仪法则。一一次第如法奉行。
第一采集妙华。以陀罗尼加持七遍。散布坛上供养如来。陀罗尼曰。
na ma% sa ttha ya tā a nu ka ta pra
曩 謨 薩 怛他(二合) 耶 埵 阿 耨 羯 多 跛
ti cmi te pū cpa ke tme ta
羅 底 瑟恥(二合) 帝 布 數波 罽 答迷 怛
thā ga tā ya saC mya ksa bu ddhā ya ta dya
他 蘖 多 耶 三 藐 三 母 馱 耶 怛 儞也(二合)
thā pū cpe pū cpe su pū cpe
他 補 澁閉 補 澁閉(二合) 蘇 補 澁閉(二合)
svā hā
娑縛(二合) 賀(引)
第二埏埴作泥团时。作a 婀字观。此是如来法界身。先当归命作如是言。
na mo da [ā dha% kco rthi ya da
曩 謨 捺 闍 溺 崛芻(二合) 悉底(二合) 耶 捺
va sa rva ta thā ga ta naC va nde ra tna
嚩(平) 薩 嚩 怛 他 蘖 多 難 滿 泥(上) 囉 怛
tra yaC [u vaC a kco bhya a mi
曩(二合) 怛羅(二合) 演 輸 梵 阿 閦 鞞 阿 彌
tā bha sya bha ga vaC ā ryā va ru
陀 畔 差(子阿反) 薄 伽 梵 阿 哩也(引) 嚩 嚕
ki te [ca rā ya gu ru
枳 帝 濕嚩(二合) 羅 耶 麌 嚕
正埏埴时。以俱胝陀罗尼。加持其泥二十一遍。造一佛塔如造一俱胝佛塔。所获功德等无有异。是故此陀罗尼名为俱胝陀罗尼。陀罗尼曰。
ta dya thā oC se kha cma se kha cma
怛 儞也(二合) 他 唵 蘇(上)佉澁茗(四合) 蘇佉澁茗(四合)
se kha cma a nu ka te ca nte ca
蘇佉澁麼(四合) 阿 耨 羯 諦 訕 諦 訕
nte ta nta ta nta mha ra ku re ye [o
諦 誕 諦 誕 諦 儞(平) 囉 拘 黎 曳(八) 戍
va dhi te [u va dhi sa rva bu ddhā a
嚩 提(九) 諦 主 嚩 提(十) 薩 嚩 母 馱(十一) 阿
dhi cma na a dhi cmi ta a bu
地 瑟姹(二合) 曩 阿 地 瑟恥(二合) 多 阿 母
ti te svā hā
底 羝(十四) 娑嚩(二合引) 賀(引)
第三次于泥团作spha 娑颇(二合)字观。当观此泥团犹如水精。又如颇胝迦宝。内外清净分明莹彻。以陀罗尼加持一遍。陀罗尼曰。
oC va jra u ta bha bha ya svā
唵 嚩 日羅(二合) 嗢 多 皤 嚩 耶 娑嚩(二合引)
hā
賀(引)
第四次涂赤土时。作火色观。即知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皆从微尘而得成就。作此观已。取干赤土遍涂泥团。观一切法本来无生毕竟空寂。作ha? 含字观。想此泥团如镕金色。然后造塔。以陀罗尼加持一遍。陀罗尼曰。
o? a ra ca vi ra ca svā hā
唵 阿 罗 左 尾 罗 左 娑嚩(二合引) 贺
第五次以泥团入模时。用陀罗尼加持一遍。然后入模。陀罗尼曰。
oC va jra dhā tu ga rbhe svā hā
唵 嚩 日罗(二合引) 驮 都 蘖 陛 娑嚩(二合引) 贺(引)
第六次入法身真言时。用此陀罗尼加持一遍。然后入印子中。陀罗尼曰。
oC dha rmma dhā tu ga rbhe svā hā
唵 达 摩 驮 都 蘖 陛 娑嚩 贺(引)
第七次椎打塔印时。用陀罗尼加持一遍。然后椎打。陀罗尼曰。
oC va jra pū nu gha ra ku ma ya [>ku ma ya ]
唵 嚩 日啰(二合引) 补 特 伽 罗 拘 吒 耶 拘吒耶
svā hā
娑嚩(二合引) 贺
第八次椎打竟。以手作塔阶时。用陀罗尼加持一遍。安置塔阶。陀罗尼曰。
oC va jra ya ce svā hā
唵 嚩 日罗(二合引) 喻 晒 娑嚩(二合引) 贺
第九次塔正从模中出时。用陀罗尼加持一遍。然后出之。陀罗尼曰。
oC dha rmma ti [u svā hā
唵 达 摩 底 珠 娑嚩(二合引) 贺
第十次脱塔出模已安置塔时。用陀罗尼加持一遍。陀罗尼曰。
oC su pra ti cmi ta va jra
唵 苏 钵罗(二合引) 底 瑟耻(二合) 多 嚩 日(入)罗(二合)
svā hā
娑嚩(二合) 贺(引)
第十一次安置塔座了。以手按塔顶上。以陀罗尼加持一遍。陀罗尼曰。
oC paC la ma ta nāC ye svā hā
唵 跛罗蓝(三合) 摩 哆 喃 曳(平) 娑嚩(二合引) 贺(引)
第十二次于塔上安伞盖时。以陀罗尼加持一遍。陀罗尼曰。
ooC paC la ma a [>yo ] ye svā hā
唵 跛罗蓝(三合) 摩 婀 喻 晒 娑嚩(二合) 贺
佛告大王。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清净心依此轨仪造作佛塔。若自作若教人作。若复赞叹若当信受。所得功德与造佛塔等无差别。当知是人于此一生。不为一切毒药所中。寿命长远无有横死。究竟当得不坏之身。一切鬼神不敢逼近。五星七曜随顺驱使。一切怨家悉皆退散。随所生处身常无病。一切众生见皆欢喜。无净戒者净戒满足。不调伏者能令调伏。不清净者能令清净。破斋戒者斋戒复生。若犯四重及五无间极重罪业悉得消灭。无始劫来障累皆尽。若有女人欲求男者。即生勇健福德之男。四大天王常随拥护。造塔功德其福如是。若塔破坏变作微尘。风吹一尘散落他处。尘所经过山林河海。一切众生触斯尘者。永更不受杂类之身。舍身受生常得见佛。大王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于造塔及陀罗尼。想观分明一心忆念。永离水难火难王难贼难。刀兵等难无能伤害。若于旷野若空闲处。若于聚落及大会中。能以此经宣告大众。即为救护众生身命。所获福德量与空等。若于后世书写流通。塔虽未造造塔功德等无有异。我为大王及未来世一切众生。广开造塔延命功德。王当忆持。
尔时波斯匿王及诸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造塔延命功德经
中天竺三藏牟尼室利 说梵语
西明寺大德赐紫沙门圆照 笔 授
章教寺大德沙门鉴虚 润文
灵云校本云 贞享四丁卯稔中春二十三日一校了 净严(四十九载)
内容提要:塔出现于释尊住世时代,后来得到不断发展。大小乘佛教对佛塔信仰的看法有些出入,一般认为大乘佛教以佛像为特色,佛塔信仰是部派佛教的特征。本文通过《法华经》造塔内容的丰富,功德思想的至尊,造塔供养与读诵经典并重等方面的探讨,认为佛塔、佛经、佛像三者应当一视同仁。各种经典为了适应各类众生根机,对三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最终目的都是使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作者妙安法师,中国佛学院天台宗研究生。
《法华经》佛塔信仰初 探
妙 安
一、缘起与发展
佛陀住世时,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世尊涅?1后,逐渐转为以(如来)塔寺为中心。这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现象。大乘佛教出现后,虽然以佛像为特色,但塔寺一直保留着重要的地位。
现在寺院不少有塔的建筑,造塔的原因很多。《长阿含经》云:“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刹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1]造塔是为了不要忘记佛陀教诲。《法苑珠林》说,安塔有三意:(一)表人胜—表扬德高望重的人;(二)令他信——使人见塔生起信念;(三)为报佛恩——报得佛、师等恩德。[2]这是对原始经典关于塔的作用具体说明,智者大师认为塔是“实相之境,法身所依处也”。[3]塔能够体现佛的法身,因为它既藏着佛陀生身舍利,又藏佛陀法身舍利(经卷),也与佛像、佛经有相同的地位。
佛经的开头一般都出现天雨曼陀罗华、六种震动、放光等瑞相,用来作为说法的殊胜缘起。《法华经》除出现普遍瑞相外,还特别有多宝佛塔的涌现。经云:“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踊出住在空中”。[4]这是此经一个特色。《法华经》有17品谈到塔的问题,其中“塔”字提到78次,可见对佛塔信仰的看重。
《法华经》佛塔信仰是继承了部派佛教塔寺信仰的传统,又有所发展。本文旨在把握《法华经》佛塔信仰的特色,阐明它与其它经典的差别,及其对后来佛教的影响。塔,梵语stūpa,巴利语thūpa。音译作堵婆、苏偷婆、都婆等。略译作塔婆、浮图、佛塔等。意译作高显处、塔庙、灵庙等。原指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的建筑物。然而到了后世,多与“支提”(梵caitya)混同,泛指在佛陀生处、成道处、转法轮处、涅槃处、辟支佛窟或祖师高僧遗骨等,用堆土、石、木等筑成,作为供养礼拜的建筑物。[5]可是据印顺法师研究认为“凡是建造的塔,也可以称为支提;但支提却不一定是塔,如一般神庙”。[6]又据《摩诃增祗律》等记载:以有无佛陀舍利为塔与支提的区别,即有佛陀舍利者称塔,无者谓之支提。
佛塔的起源,可追溯到释迦牟尼佛以前,《四分律》、《五分律》都说到地下有迦叶(kasyapa)佛古塔,佛与弟子用土推在地上,就成为大塔。[7]释迦牟尼佛住世时,舍卫国的给孤独长者,曾经供养佛的发塔、爪塔。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引起了佛弟子内心的无比怀念,将内心的思慕表现出来,是多方面的,将舍利建塔供养,就是怀念佛陀的一种具体表现。《十诵律》说:“尔时,阎浮提中,舍利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佛初般涅槃后起十塔,自是以后起无量塔”。[8]造塔供养礼拜佛的遗体——舍利,作为启发清净信心的具体对象,可以说是顺应宗教情感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塔寺信仰到阿育王时代,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阿育王经》说:“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塔已,守护佛法”。[9]阿育王信仰与护持佛教,使得造精舍,建舍利塔,成为一时风尚。部派佛教时期,佛塔也得到普遍的信仰。大众部的《摩诃僧祗律》说:“起僧伽蓝时,先规度好作塔处”。[10]法藏部(昙无德部)的《四分律》告诉受戒比丘说: “汝当善受教法,应当劝化作福治塔”。[11]说一切有部赞同佛说有四补特伽罗能生梵福,“云何为四?谓有一类补特伽罗,于未曾立堵坡处为佛舍利起堵波,是名第一补特伽罗能生梵福。”[12]采用经部本宗学说批评有部而成的《阿毗达磨俱舍论》云:“如是五种,随其次第,是五无间同类业体,谓有于母阿罗汉尼行极污染,谓非梵行; ……或破堵坡,是五逆同类”。[13]把破佛塔同五逆罪相联,可见当时对佛塔的仰信。佛塔在信徒中的地位,如同佛在世一样。各部派(除大空派),大都热心于造塔供养。
大乘佛教出现后,兴起了佛像的塑造。佛塔信仰相对趋向淡化。
二、《法华经》佛塔信仰的特色
大乘佛教出现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经典的形成。初期大乘佛教经典的形成,田村芳朗博士认为以般若、维摩、法华、无量寿、阿弥陀等经典为次序。[14]《般若经》、《维摩经》有压制佛塔信仰的倾向。《法华经》却与它们不同。
1造塔功德的至尊
建塔供养舍利能获得功德,这是佛弟子一致公认的。但所获功德结什么福果却有分歧。有些经典记载,认为造塔供养可以生天:有些经典则认为可以必成无上道。
南传《涅槃经》说,供养佛舍利塔,“生善趣天界”。[15]《长阿含经》云:“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刹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生获福利,死得上天。”[16]《佛说造塔功德经》也认为只能生天。[17]
在部派佛教时期,各派对此有不同看法。《异部宗轮论》说:
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如是三部本宗同义……于堵波兴供养业,不得大果。其化地部……末宗异义……于堵波兴供养业,所获果少。其法藏部……于堵波兴供养业,获广大果。[18]
一般部派佛教对造塔供养,认为不外乎为了生天。只有法藏部认为能得广大果,可以成就无上道。法藏部的《四分律》说:“学菩萨道,能供养爪发者,必成无上道”。[19]法藏部的思想为后来《法华经》所继承。
初期大乘佛教的《般若经》、《维摩经》认为,供养佛塔只能获得生天的福报,不能得到无漏的智慧。《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
若善男子善女人,佛般涅槃后,为供养佛故,作七宝塔高一由旬,天香、天花……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得福多不?释提桓因言:世尊,甚多,甚多!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般若波罗蜜书写、受持亲近忆念不离萨婆若心 ……福德多。[20]
《大品般若经》虽然认为造塔供养得福很多,但是不如受持亲近《般若经》得福多。《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与“大品”的观点相同,认为供养舍利塔的功德不及读诵书写般若经卷。[21]《维摩经》对供养塔的观点与《般若经》同。[22]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有了般若智慧,就不受生死轮回,得到解脱。造塔供养不如受持经典功德大,造塔供养只能获得人天福报了。可见《般若》等经继承了造塔供养不能证涅槃果的风格。《法华经》却与它们不同,它继承并发展了法藏部造塔“必成无上道”的功德思想。《法华经》说:
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成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23]“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24 ]
不论何种人,用哪个方法,即使“童子戏”、“散乱心”造塔、在塔庙念一句佛号,都能成佛道。在塔庙中念佛有如此大的果报,建塔庙的功德当然不可思议了。这种建塔功德思想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2平衡造塔供养与读诵经典的选择
上面谈到《般若经》、《维摩经》侧重于经典的受持。《法华经》也有这种趋势。《法华经》说: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25]
能够受持、读诵、书写、供养经典的人,等于已经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这就是说,受持经典的功德比供养塔寺的功德还要大。佛陀说法是为了“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对于爱好经典的人,就说受持经典功德大;对于喜供养塔寺的人,则说“童子戏”、“散乱心”造塔,都能成佛道。如真正能够受持《法华经》的人,在允许的情况下,肯定会造塔寺供养。因为“理”需要“事”来显示,事理是圆融的。供塔偏重事相:持经偏重理体。
大乘佛教较侧重理体,即智慧的一面。《法华经》是主要的大乘经典之一,它也有这种倾向。但从整部《法华经》来说是以会三归一的姿态出现,事例三乘而统归一佛乘。对佛塔问题也不例外,不论对佛塔供养功德持何态度,只要发心纯正,都可以得到无漏的功德。最终能够成为福慧二足尊的佛陀。
《大智度论》每一品都引用了《法华经》。它认为“信根多者,喜供养舍利:慧根多者,好读诵经法”,[26]这是对一般信众修行方法具体的划分。作为学佛者需要根据各人的特点,选择不同修行方法。
3建造佛塔内容丰富
《法华经》出现之前,对建造佛塔的描述比较简单。原始的佛塔,如前所述,用土堆起来就是一座塔。阿育王时代虽然建了很多塔,有的很小。如公元265年,在我国DD3A县(今浙江鄞县)所发现的,传说为阿育王塔。高一尺四寸,直径七寸。从所刻的本生图来看,应该是公元前后的舍利塔。[27 ]阿育王塔可能也有高大的。玄奘法师在印度看到阿育王造的舍利塔前,建石柱高三十多尺,上刻狮子像。[28]石柱如此高大,相应塔的规模也应该较可观。
经过长期的演化,塔的样式变得多姿多彩。依律部所传,还可以了解一些塔的原始形态与部派色彩。大众部的《摩诃僧祗律》说:“下基四方,周匝栏CF48,圆起二重,方牙四出,目施盖槃;长表轮相”。[29]《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说:
佛言:应可用砖,两重作基。次安塔身。上安覆钵,随意高下。上置平头,高一二尺,方二三尺,准量大小。中竖轮竿,次著相轮;其相轮重数,或一二三四,乃至十三,次安宝瓶。[30]
大众部的《摩诃僧祗律》所传的佛塔,是塔基、塔身、槃盖、轮相。《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所传的佛塔,是塔基、塔身、覆钵、平头、轮竿与相轮、宝瓶六部分组成。可见后者比前者的要复杂些,建筑形式不断进步。
造塔的趋势不断向高大、华丽发展。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塔要建在“高显处”、“四衢道中”,让人看见了,于如来“生恋慕心”,启发信心。塔建在寺院里,如果太小,看见的人就少,作用难以发挥。如公元前一世纪中,锡兰(今斯里兰卡)毗多伽摩托车尼王所建的无畏山塔,塔基直径约三百六十尺,塔身直径约二百七十尺。法显法师说塔高四十丈。[31]现在缅甸的大金塔,也是屈指可数的壮观。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与《法华经》相比之下,塔的规模显得很少。《般若经》、《维摩经》对塔没有作具体的介绍。《法华经》对于佛塔的建造与供养却非常不可思议,令人神往。《法华经》既继承了部派佛教的供塔的基本思想,多次提到了古佛涅槃后,建塔供养的情况,并具体说明了建塔如何的高大庄严。《法华经》说:
又见佛子,造诸塔庙,无数恒沙,严饰国界。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纵广正等,二千由旬。一一塔庙,各千幡幢,珠交露慢,宝铃和鸣,诸天龙神,人及非人,香花伎乐,常以供养。[32]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我今语汝,是大迦旃延于当来世,以诸供具供养奉事八千亿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供养塔庙。[33]
《法华经》中造塔高广庄严,供养丰富多彩的思想,是空前的。它鼓励建塔。这对后来大乘佛教寺院造高大的塔,有了充分理由。这是《法华经》塔信仰的一个特色。现在世界各地有很多高大庄严的塔,这固然是广大信徒的虔诚发心,同时也与《法华经》的提倡不无关系。
4化身舍利与法身舍利并重
舍利一般指圣贤遗体,是生身的戒定慧的结晶,即化身舍利。然而佛之所以被称为佛,不是由于色身,而是因为法身。佛证入无余涅槃,而遗留在世间的佛法,就成为法身舍利——经典。经典的书写约在佛灭后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开始。书写的佛经出现后,很快就放在塔中保存和供养是可能的。《浴佛功德经》说:“当供养舍利。然有二种:一者身骨舍利;二者法颂舍利。……或写法颂安置其中(塔里面)”。[34 ]法颂舍利就是象“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此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这样的偈颂。《大唐西域记》说:
印度之法,香末为泥,作小堵波,高五六寸,书写经文以置其中,谓之法舍利也。……(胜军)作七拘胝法舍利堵波;每满一拘胝,建大堵波而总置中,盛修供养。[35]
玄奘法师所亲近的唯识学权威胜军论师,也是造法身舍利塔的大师。表明注重经典崇敬、义理探讨在当时已经普及。胜军论师实践了《法华经》供养法身舍利的思想。《法华经》说:
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6]
从对佛陀教法的尊敬信仰,到对佛的灵骨崇拜,并不断得到普及,是佛教徒的必然趋势。《法华经》这种提倡建法身塔的说法,对后世建塔,同时供养二种舍利的普及起了很大作用。
在中国这种供养法身舍利的塔很多。四川大足宝顶山有个祖师法身塔,也称大藏塔,在塔上刻有《开元释教录·入藏录》。陕西大雁塔,专为玄奘法师译经时,收藏梵文原本经典之用。最为突出的是:宋太祖时,吴越王钱BE21,天性敬佛,学习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铜精钢,造八万四千塔,用来藏经供养。[37]在塔中供养经典,已成为现在佛塔的主要内容之一。一般寺院造塔同时供养化身舍利、佛像、经典。这与《法华经》多宝塔里,出现多宝佛像,以及《法华经》重视经典的受持有关。
四、《法华经》佛塔信仰产生的影响
《法华经》根据天台判佛陀一代五时说法,是与《大涅槃经》同在第五时说出。语言学家从研究1082年书写的梵文贝叶完整无缺本(原由尼泊尔传入,藏于西藏萨迦寺,现存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等语言,推定约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已在古印度某些地方流通(参看《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268页)。但也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大约在公元一世纪至二世纪问世,它与印度《摩诃婆罗多》或《罗摩衍那》同时代成立。[38]《法华经》在佛教的影响,从史料看没有其它经典超过它。在所有的佛典中,小乘和大乘佛典都包括在内,属于大乘的《妙法莲华经》可以说是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一部:迄今发现的梵文佛典写本中,以《妙法莲华经》的数量最多:[39]在《高僧传》所列举的讲经、诵经者中,以讲、诵此经的人数最多;于敦煌写经里也是此经所占的比重最大。它的思想,主要是站在大乘角度,融合三乘,归为一乘的思想。
《法华经》的影响很大,所以有关它对建塔的看法,在现实中起到不可估量的反响。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多宝塔》碑文,被后世推为楷书神品。如果看一下碑文内容,就会发现楚金禅师坚忍不拔的精神希世少有,也可看出《法华经》佛塔信仰对中国人产生的影响。《多宝塔》碑文说:
尔后,因静夜持诵至多宝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禅定,忽见宝塔,宛在目前;释迦分身,遍满空界;行勤圣现,业净感深;悲生悟中,泪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户庭,期满六年,誓建兹塔。[40]
楚金禅师诵经建塔的事,感动了当时皇帝,得到朝庭大力支持,不久功德圆满,宝塔庄严。并且楚金禅师“写《妙法莲花经》一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镇宝塔。[41]
《法华经》佛塔思想影响深远,以致后来用多宝二字来作塔名的就很多。例如:北京颐和园多宝塔,重庆大足北山多宝塔,五台山显通寺多宝佛塔,普陀山普济寺多宝塔等等。
在《法华经》多宝塔中,多宝佛与释迦佛并坐的情景,对后世造像的影响颇大。现存最早释迦佛、多宝佛并坐的形像是甘肃永靖炳灵寺第169窟的壁画和造像。“释迦、多宝佛由一世纪初炳灵寺正窟初见,到五世纪中期以后,云冈、龙门、麦积山、炳灵寺,敦煌等北朝石窟中数目骤然增多。释迦、多宝佛成为最常见的造像。特点是云冈石窟,所占比例更大,往往和弥勒菩萨或三世佛同时出现于正壁主尊地位”。[42 ]
多宝塔的出现产生了多宝佛像,多宝佛像的发展也扩大了《法华经》在信众中的影响。佛塔与佛像都是从事相出发诱导一般人的信心,二者都受到了大乘佛教的重视,特别是佛像,尤其突出。佛像与佛塔都是象征佛的,作为信仰对象,佛像与佛塔作用相同,二者并重。《离垢施女经》中,离垢施女十八问,佛回答说:“作佛形像坐莲花上。又以青红黄白莲花,捣末如尘,具足擎行,供养如来,若散塔寺,……则得化生尊导前”。[43 ]这是佛像、佛塔并重的体现,《法华经》也是如此,经云:
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皆已成佛道。[44]
造塔、造像供养都能成佛道,二者一视同仁。《法华经》也提倡法身舍利——经典的供养,所以一般寺院建塔同时具足生身舍利、法身舍利、佛像的供养。《法华经》佛塔信仰,推动了塔的信仰、佛像信仰、经典信仰三者相结合的历程;《法华经》佛塔、佛像、佛经三者合一的思想,大大丰富了后来建塔的内涵与外延。提高了塔的欣赏价值、艺术价值。
结 语
从供养佛塔功德、建造佛塔形状:对待佛塔与经典的看法,可以见到佛塔信仰的发展。佛塔信仰从释尊时代开始,佛陀涅槃后勃兴,阿育王时代达到一个高潮。部派时期造塔不断向高大庄严方向延伸。初期大乘佛教的《般若经》、《维摩经》对塔寺信仰有所转移。《法华经》出现后,佛塔信仰又得到极力崇敬。它以多宝塔涌现为契机,鼓励造塔为重点,形成佛塔、佛像、佛经并重的格局。
注释:
[1]《长阿含经》卷3,《大正藏》卷1,20页中。
[2]《法苑珠林》卷37,《大正藏》卷53,580页上。
[3]《法华文句》卷8下,《天台藏》,801页,湛然寺,台北,1995年。
[4]《法华经》卷4,《大正藏》卷9,32页中。
[5]《佛光大辞典》第6册,5421页中,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6]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52页,正闻出版社,台北,1989年。
[7]《四分律》卷52,《大正藏》卷22,958页中;《五分律》卷26,《大正藏》卷26,172页下。
[8]《十诵律》卷60,《大正藏》卷23,447页上。
[9]《阿育王经》卷1,《大正藏》卷50,135页上。
[10]《摩诃僧祗律》卷33,《大正藏》卷22,498页上。
[11]《四分律》卷35,《大正藏》卷22,816页上。
[12]《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82,《大正藏》卷27,425页下。
[13]《阿毗达磨俱舍论》卷18,《大正藏》卷29,94页中。
[14]《天台思想》,《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60册,223页,华宇出版社,台北, 1988年。
[15]《涅槃经》,《南传大藏经》卷7,127页。
[16]《长阿含经》卷3,《大正藏》卷1,20页中。
[17]《佛说造塔功德经》,《大正藏》卷16,801页中。
[18]《异部宗轮论》,《大正藏》卷49,16页上—17页上。
[19]《四分律》卷31,《大正藏》卷22,785页下。
[20]《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9,《大正藏》卷8,285页上。
[2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2,《大正藏》卷8,545页上。
[22]《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正藏》卷14,556页上。
[23]《法华经》卷1,《大正藏》卷9,8页下。
[24]《法华经》卷1,《大正藏》卷9,9页上。
[25]《法华经》卷5,《大正藏》卷9,45页中下。
[26]《大智度论》卷57,《大正藏》卷25,465页下。
[27]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64页,正闻出版社,台北,1989年。
[28]《大唐西域记》卷6,《大正藏》卷51,901页中。
[29]《摩诃僧祗律》卷33,《大正藏》卷22,497页下。
[30]《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18,《大正藏》卷24,291页下。
[31]古塔的高大,《望月佛教大辞典》3834页上。
[32]《法华经》卷1,《大正藏》卷9,3页中。
[33]《法华经》卷3,《大正藏》卷9,21页中。
[34]《浴像功德经》,《大正藏》卷16,800页上。
[35]《大唐西域记》卷9,《大正藏》卷51,920页上。
[36]《法华经》卷4,《大正藏》卷9,31页中下。
[37]《金涂塔记》,《金石萃编》卷122,16页。
[38]《天台思想》,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0,222页,华宇出版社,台北,1988年。
[39]《梵文〈妙法莲花经〉写本》,41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40][41]《多宝塔碑》,《金石萃编》卷89,2页。
[42]张宝玺《〈法华经〉的翻译与释迦多宝佛造像》,《佛学研究》第3期,142 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4年。
[43]《离垢施女经》,《大正藏》卷12,95页上。
[44]《法华经》卷1,《大正藏》卷9,8页下—9页上。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