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乐与空无(4)
编注:十恶业为杀生、偷盗(不与取)、邪淫(不清净行);此三者为身恶业。妄语、两舌(离间语 )、恶口(粗恶语)、绮语(杂秽语);此四者为语恶业。贪欲、瞋恚、邪见;此三者为意恶业。若 不做此十恶业,就称为“行十善业”。
颂文里面,以因果定律来说明,为何要远离这些恶业行为?因果定律说得很明白,一个人做好事会有限报,而做坏事的人会遭受痛苦。这不是释迦牟尼佛或创造主所订的规则,而且自然界的公理。为了体验喜乐,我们必须抑制恶业,就如世亲在“阿毘达磨俱舍论”中所说:
‘简而言之,道德和不道德行为,都含括在十业之中。’
透过适当的除恶方法,去调伏恶念和恶行,就称为十善业。
了解因果关系,是皈依的不二法则。修上师供养法的人,必须以本书所写的方法去修行。上师供养修行法的好坏,不能以修行者观想明晰度,或是难易度当做判断基础。那些声称在修上师供养法,却不依因果定律而为的修行者,只能算是修到皮毛罢了。假使修行者否认因果定律存在,即违背善知识的教导,因为,上师已经告诫我们要依循因果定律。
否定因果定律,就会和三宝的戒律相冲突,到头来,你自己将成为最大失败者,而三宝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依循因果定律,不只有助修行佛法,更有助于为你带来喜乐。你不可以这么想:
‘我个人并不需要佛法。不过,我若不修行佛法,佛教可能会衰颓。’
这是错误的态度。根桑蒋扬仁波切在“大手印释论”中提到:
‘假如修行者以为修行佛法,是对佛法施惠给恩,这是错误的想法。’
二、中士道次第
幻念因果翻动胜狂涛
大群海怪侵害成三苦
开启蕴藏激烈渴望心
生命大海危机求挣脱
这一段颂文,是修行者忆思生死轮回苦海的痛苦,以及苦谛、集谛根源,进而了解漂荡在轮回苦海的过程。这里说的是四圣谛。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传法)之时,传法的内容正是四圣谛,其主题十分广博。
编注:释迦牟尼在鹿野苑,为憍陈如等初转法轮,演示四圣谛为:苦、集、灭、道。其中,苦谛和集 谛,是世间迷妄的因果。灭谛和道谛则是出世间证悟的因果。
虽然修行者必须观想暇满人身难得,但是,我认为思考四圣谛将为其心智带来更多改变。如果一开始,修行者不能辨识佛法及确信佛法的重要性,便无法从事适切正确修行。有时候我觉得,“道次第”应该多多仿效四圣谛的精神,如此会更佳。
道次第中提及地狱的痛苦,但是很难说修行者会去相信,或想像这种苦楚情境。其实也不必宣说地狱之苦,因为,我们本身在世界上,所承受的苦难已够多了,光想这些苦难,便足以让人心生畏惧。
我们已经轮回重生数世,心识连贯持续,即使你认为会继续投胎做人,那么,想想做人的痛苦:出生、成长、年老又死亡。如果你还继续在此轮回中循环不断,实在没有太大意义。有何方法可以中止这种无意义的轮回?我们需要努力寻求此答案。
支配我们的“支配者”,说实在,就是那些不净恶业,那是伤害我们最严重的要素。一个人若无法抗拒、克服恶业,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修行者若自身蕴藏具有伤害性的恶业,不亟思加以克服,却反其道而行,责怪外在因素,那就真的与菩提心的修行互相矛盾了。如果我是具有伤害力的妖魔,而有人指著我说:
‘你是具有伤害力的妖魔。’
那样我会很高兴,这句话并没有真正伤害到我。反而表示,他无法辨信自己内在的敌人,也因此,很容易受到我给予的伤害。如果修行者认真修行菩提心,且将所有人都视为朋友,他就不会那么容易受到伤害。
执著于情绪上的苦恼,被比喻为“花箭”。因为它看起来像花一般柔和,却会在无形之中影响我们。恶业污点是有害的。当污点很明显出现在我们眼前时候,我们反而疏忽它的伤害力。在污点的渲染之下,毫无所动,依然耽溺于恶业行为,不用说,你一定会自食恶果。
譬如以生病为例,生病是你以前造业产生的后果,当然,外来的伤害也可能是致病的原因,但是,最大原因一定是你自己造业的后果。同样地,你会快乐是你的造业所致。护法或许可以看情况提供一些助力,让业果提早画下句点,这点护法做得到,因此,修行者应该对护法做朵玛供养。
怒所上升,随之而来的便是向人怒吼、污辱别人等行为,这些都是自然反应,而你也因此深陷于业障中。不好的后果,你在当下便会体验到,就在那瞬间,你的脸色变难看、内心忐忑不安,不过,这只是受苦的前奏而已。
一个人造了业,便会在意识上留下不著痕迹的习惯。说到会留下习气的意识,有二种不同型态:一是成为自我所拥有的永久意识,另一种是暂时性的意识。达赖喇嘛一世根敦朱巴说的话,对我们有很大帮助:
忆想芸芸众生慈悲恩
面对善士滋长尊敬心
修行者只要有恶业污点,就很难完全克服痛苦。不中止恶业,痛苦就如影随形。我认为,道次第的修行者,对佛法都有强烈信心,只不过,了解真义的人不多。一开始,以忆想人身暇满珍贵来引导,是很好。但如先前所提,有些人最好依据四圣谛来引导。
若是以表面观点来看,这样好像在下士道之前,便被引领至中士道,可是如此的引导,会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因为以四圣谛来引导,修行者很自然就能够体会暇满人身的可贵。如果一开始便引用显宗佛经,或是密宗檀陀罗,来证明上师的殊胜之处,对某些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他不但质疑上师的能力,甚至会质疑经文的真确性。
虚景假象难熬如牢狱
舍弃轮回形同大乐林
持续三学积存圣宝库
由是双手紧持解脱旗
“轮回”并不受到情绪影响。不论人生多么美好,你还是要陷于轮回中。或许你可以到较高境界,宛如到达“有顶天”。在那个境界,你暂时不会有苦乐等情绪上变化,只是停留在一种很平静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卑劣想法虽然都中止了,但是,也因此你暂时无法体验大乐,进入一种好像是涅槃的境界,并持续一段时间。
由于你仍然有我执的态度,所以不可能就此看提到解脱。只要你还置身轮回桎梏之中,就没有快乐可言。因此,轮回被比喻为一座大牢狱。“双手紧持解脱旗”指道德修行属于中士道。至于说让心识专注于一的“定”的,和推断事理的善慧,在上师供养修行法的上士道中,另有说明。
三、上士道次第
千思万想受难之众生
曾是我母照顾又呵护
此情激发生起怜悯心
泉涌慈悲若母施大爱
这一段颂文,描述修行菩提心的情境。“野风送遗珍”中,引用雍律益喜坚赞的话说:
‘上根菩萨的修行较难,乃依自心他心更迭修行法。下根的菩萨修行,则依七种因果修行法。’
不论运用哪种修行法,都要生起爱心和慈悲。为了生起菩提心,必须先有怜悯心。而怜悯心的产生,则仰赖对一切有情众生的慈悲。修养慈悲心的方法,有二个主要体系,一是七种因果修行法,一是将自心他心更迭修行法。本书中所述,已经将二者整合为一。
编注:自心他心更迭修行法简称“自他相换法”或“以己换他法”。由于哲学及心理学有“自我”一 词,为免将自他与自我联想在一起,因此,本书刻意使用“我他相换”,以示泾渭分明。
视一切有情众生,在无始轮回过程,都曾经是我们的母亲,了解母亲的慈爱之后,就应该予以回报。忆念母亲慈恩愈强,愈能激发你的慈悲心。
承苦受痛细微宁不受
浩瀚大乐无人可尽享
内外如一自他亦不二
他人至乐我自随欢喜
这一段颂文,述及自心他心更迭修行法。对此修行者来说,没有什么会比“入菩萨行论”教导的技巧更好的了。除了我执,“我爱执”的心绪也被菩萨们视为绊脚石。对我们来说,我执与我爱执,如同双胞胎,彼此陪伴、彼此相助益。经由空性的证悟和观想修行,可以舍弃我执。在那个阶段,只剩我爱执。
我爱执有不同层级,有的精致,有的却粗糙。对于那些强而有力,却尚未舍弃尘世幻念的菩萨而言,我执的思绪虽弱,却远胜我爱执。我们不必刻调伏我执与我爱执,而使此二者能够悠闲地停留于心中相续不绝。我们阅读经书、持诵上师供修行法,它们依然不受影响,不受任何外力威胁。
下段颂文,将说明我爱执的害处,以及发挥“他爱执”的益处。
如患重病长期我爱执
深知苦厄原点就在此
赐我启发之钥我祈请
瞋怒嫉妒自怜其摧毁
珍爱我母安排使享乐
无限功德之门安然过
赐我启发之钥我祈请
珍爱宿敌生命更甚己
愚騃眊目奔波营私欲
诸尊悲悯只手利众生
了知恶行善行不一如
将心比心我他受加持
这一段颂文,说明我他互换、将心比心的情境。根本颂文中提到,其实并不需要很复杂地说明修行法,只要修行者自己和诸佛换个立场比较一下,便能了解我爱执与泛爱众的好处和坏处。
以下是我他不二的观想修行法。
嘉杰赤江仁波切对此有很独特的观想法,他以世俗谛和胜义谛来说明。
第一部份,就“世俗谛”来谈,简单分成两项,即对他人的观点和对自己的观点。这二项观点,各含有三道启示。
一·从他人的观点出发
站在他人角度去看待他人,如此一来,因为都具有同样的立足点,所以成为修行我他不二之平等心的三要素。
一、首先要想到,包括你在内,一切有情众生都不想受到痛苦折腾,这点没有彼此之分。
二、思考一切众生和你一样,都希望享受快乐,却都缺少快乐,这点也没有彼此之分。因此之故,当你遇到许多乞丐在行乞,你若对他们布施,就不要萌生任何贵贱差别;在我们和乞丐之间,是没有差别的。
第一项说的是基本原则,第二项是此原则的延伸。
三、众生皆缺乏快乐。虽然他们想要快乐,却不断受苦,依此类推,若有许多病人承受著相同的病痛,在治疗他们的时候,就不应有任何差别心。
这是以对他人的看法,修我他交换法之平等观的三个重要因素。修行者要随时提醒自己如此观想:
‘在我帮助他人克服痛苦,获得快乐的时候,不生差别心之念。’
二·从自己的观点出发
从自己的立场去建立我他不二之平等心,也有三个要素。站在自己的位置去看事情,修行者就必须视自己和其他有情众生一样,才能够修得成就。
一、首先,你可能会想:
‘他们之中,有人伤害过我、有人帮助过我……。’
如此思念,你就起了分别心。此时,只要忆想众生在无数轮回中,可能曾经是你的亲属、母亲或好友。可能在过去、现在或是未来,都会对你乐于相助。有这样想法,就不会再生起我他分别心。
二、你可能又会想:
‘他们虽可能对我有帮助,但是,也可能对我有害。我只要对他们保持中庸立场就行,因为他们和我根本没有什么关系’
这个态度也不对。例如:你看兴建寺庙的工人,他们都是直接出力助益的人。可是,还有许多你没有看到的人,他们暗地里直接出钱、或间接出力,也算助益寺庙建筑。若以为只有看的见的人在帮助你,那就错了。
当你想到这些,便会发觉:在多数情况之下,别人帮助我们很多;在少数情况下,别人才偶而伤害到我们。何况伤害我们的人,正是我们修我他不二之平等心的原动力;“入菩萨行论”也是这么说。
三、你或许深切感受,自己苦于因果和烦恼的影响,然而,一切有情众生也和你有同样的境遇。如“入菩萨行论”所说:
‘当你处于无常、受苦、世俗环境中,你没有理由,去憎恶与你处于相同情况下的人。’
第二部分,就“胜义谛”来谈修行我他不二之平等心,也有三道启示。
这里的“胜义谛”,不可以与“空性”的胜义谛相提并论,于此仅表示这部份比第一部份稍微深入。
一、首先,如果真有一个你势必消除掉的永久敌人存在,则无所不知的佛尊,一定会知道。然而,佛尊一直视诸有情众生皆为朋友(可见没有你的永久敌人存在)。贡唐仁波切说:
加害之敌此生直若有
全智佛尊理应悉知晓
坚信宿敌永远怀害恨
此见为非现实不存在
二、这些“敌人”是会改变的,不是永远都是敌人。如提婆在“中观四百论”中说:
孟不离焦只见焦孟亲
微细误解虽比芝麻小
焦孟成仇却在一瞬间
是亲是疏无须太在意
三、“事功纲要书”说:
‘敌人和朋友,彼此对立。可以说是世俗一定会发生的事。’
因此,我们宜试著避免产生与敌友关联的憎恶和我执。我们或许无法改变“不把某人当成敌人”的心境,但是,却应该试著避免因为他们的行为,对我们引起激烈情绪波动。
例如,佛尊视一切有情众生为友,却不对众生起贪著执迷心,视众生为己物。虽然有些人强力阻碍佛法的传布,佛尊也不会因此就憎恶他们。
第三点的主旨在强调,不必太在意已经存在的敌友关系,真正要在意的,是不要被敌友关系挑起你的负面情绪作用,乱了自性。
以上,已经把如何修行我他不二之平等心的方法和观念做说明。这些都很珍贵而且很容易修行的方法,采撷自“菩萨行论”和“宝鬘论”的精华,若将二者一起研读、修行,效果更好。
如果你准备修两种主要发菩提心修行法,那么,首先要建立行我他交换之平等心观。小乘的修行者,也重视平等心观,它就像对平坦无偏斜的大地,用爱来灌溉一般,到处滋润如一。有位上师这么说:
圣教启智诚恳我祈请
菩提道果累累入我怀
此树发自无限慈悲籽
平等心地同时获灌溉
我他不二之平等心的修行次第,简述如下:
一、平等舍。二、视所有众生为母。三、忆想诸母的慈爱。四、报答诸母慈恩。五、我他交换,建立特殊平等心。六、忆想我爱执之害。七、思考他爱执的益处。这时将心比心而引起的心识,激发出独特慈爱,和先前所产生的爱不同,这比体认众生如母所产生的慈爱,来得列强而有力。之后就是真正的将心比心、我他互易修行,包括:八、给予。九、接受。此二者皆因爱心和悲心而生起。十、发增长心。十一、发菩提心。
茹苦之门溯自我爱执
珍惜我母根基好德行
启发心智精进常勤修
我他不二如一似瑜伽
在这里,你必须想到:
‘没有任何修行,比我他不二之平等心修行法更高了。这是所有传承知识的精华,所以,我要全心全意投入“取舍”大法修行。’
慈爱悲心上师赐加持
有情如母面临业障苦
一切恶来果报我承受
勤修德福之喜多施舍
众生安乐喜悦如是生
这是我他不二之平等心修行法,以及“取舍修行法”一起修行的观想,引自龙树菩萨“宝鬘论”中所言:
天下众生恶果结我身
我之善果地于诸有情
班禅额尔德尼四世罗桑曲结坚赞,刚完成本法之时,前一段颂文仅有四行而已。由于此颂文具有殊胜力量,罗桑曲结坚赞被要求加入一行字,所以添加了第一行,变成五行的颂文。
思量过我爱执和他爱执的益处以及害处,而且真正实现心智体性改变时,便要对上师说:
‘最慈悲的上师,我向你请求,啊,但愿众生的恶业,障碍和痛苦,出现在我身上,让我将自己的善业之功德与喜乐,与众生分享。’
持诵这一段颂文,至少要三次才好。
颂文中,虽然把业、障和苦等负面情形合在一起说,不过,你可以在持诵时,分开来观想。首先观想一切有情众生之苦,是以黑团形状出现,或如黑云或黑水,融入你内心深处。
观想就在融入之处,强烈感受到“我”的存在,接著,自然融入“不坏明点”之中。
持诵第二次时,观想所有痛苦起因,诸如我执、憎恶瞋怒等,又融入不坏明点里。之后,第三次持诵时,观想烦恼无所不在之障,化为可怕的昆虫。(真有趣,我发现毛毛虫会吓人!——达赖喇嘛语。)
你可以观想可怕的昆虫,来自四面八方,融入你心中的不坏明点,并想像牠们正在消耗你的珍贵肉体和意志。有人觉得蝎子很可怕,甚至用“邪恶”来称呼蝎子。
原注:西藏人称蝎子为“digpa ranyag”,前面一个字含有恶意。
若修此观想,则可以减损我爱执,因为我爱执会破坏掉可以增益“我”的恒常实相,对客观的自主能力造成威胁。
观想承受所有痛苦和业力烦恼加身之后,但要藉“舍”做慈悲的修行,把你所有美好善根,诸如功德、财富、肉身等,毫无保留地施舍给众生。完成承受一切有情众生之苦的修行,进而可以观想高位菩萨欲施展一切智之时,受到阻碍的“障”,也都由你承受。
事实上,只有证悟之后,才有办法为菩萨承受诸障,但是,你还是可以奉上自己微乎其微的善业善果,使诸菩萨增加消除阻碍一切智(无所不知的智慧)的能力。
你当然不知道上师和诸佛,有哪些缺失,但是在行供养时,不许自以为上师和诸佛缺少喜乐,需要你供养。你应该观想:
‘我是基于善业意念,而供养上师以及诸佛。’
有情众生恶果满全身
此苦遗我痛苦如雨淋
观想此苦砥砺净恶业
承受不幸转而结善果
由这一段颂文开始,进入思绪转换阶段,“转思七义”的七项要点,大多综合包含于此。在这个混乱时代,当我们处于不利环境之下,我们要能够把这些不利因素,带入菩提心修行之中,不要受环境影响,并下定决心不论生病或没生病,都要持续修行。
在今生或在来世,都誓愿继续菩提心修行。所以,当你享受喜悦之时,必须把喜悦回向给有情众生。
不论皮相外观善或恶
牵引众生提升菩提心
修持五力佛法之精髓
自是增进心道无上乐
这一段颂文,旨在提醒修行者每日必须做五力修行。所谓五力是:
一、牵引力:思考修行的意图。你清早起床,必须立定意向“今天我要依正法行菩提心修行,尤其是我他不二之平等心修行”。这是先做心理准备。
二、圆熟力:修行的功德成就,取决于你对修行的圆熟程度。只是做过一次观想,并没有太大助益。平时一看到受苦的众生,便要立刻升起菩提心做此观想修行。事实上,周遭环境会随时提醒你做菩提心修行,增进修行的圆熟力量。这是所有修行中,非常重要的。
三、行善力:为了增进菩提心的修行成就,必须随时随地行善。
四、除恶力:又称对治力。将自身与诸恶业,完全加以排斥断绝。
五、誓愿力:晚上就寝之时,必须供养修菩提心之所有功德,誓愿为所有众生行祈福回向。
每天尽全力整合这些五力,是修行者的必要功课。像这种瑜伽修行者基本必备的意志,不应该受到任何外在环境影响而打折扣。
编注:此处所称之五力,并非佛学名相之五力。原义指五种维持修行,以达到解脱的力量。“集义门 论”说五力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五者对恶缚均具有摧毁破坏力。
诸多观想修行合一体
四种修行善巧宜实修
增益修行永续我誓愿
暇满人身重生胜珍宝
这一段颂文,强调下述四种修行的优点。
这里所说的四种修行,分别是:
一、积德修行。
二、净罪修行。
三、供养魔障朵玛修行。
四、供养护法修行。
修行者要求所有害人的魔障,加在自己身上,这样可以增长修行者的我爱执。不过,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要求魔障最好不要来骚扰。再者,为了圆满转思修行,还要祈请护法给予加持。接下来说明转识修心法的十八誓愿以及戒律,通称“修心八颂”。
三·转识持戒修心八颂
我现在简要地说明,转思修行法中最重要的一部法本。此法本由格西朗日塘巴(多杰僧格)撰写,他是一位相当不寻常的菩萨。我每天都持诵修心八颂,并接受来自嘉杰赤江仁波切的释论传承。
(一)
发心圆满众生殊胜福
有情尊贵更胜摩尼珠
助我获取无上一切智
珍爱众生犹如大臣宝
我在此祈请,我视一切有情众生,都是能够让我心想事成的摩尼宝珠。因为有了众生,才让我修得现在的智慧,我要更珍爱他们。
(二)
无论何时我与众生在
众生心处视我微渺小
我敬众生有如成就者
我思我见皆为真实话
“尊敬众生有如成就者”,表示并没有鄙视比我们低下的人,而是对所有人都心存崇敬。以昆虫为例:牠们比较低等,不知道什么是正确适当的行为。至于我们自己,从另一个观点来看,我们明知恶业具有毁灭性,可是,我们仍和造恶业的行为藕断丝连,如此我们岂不是比昆虫更低劣?
(三)
诸业烦扰发愿寻心志
苦恼业因放逸刹那现
我他同时受害无可免
勇于面对善巧远推移
当修行者进行转识修心法时,最大障碍来自内心持续不断衍生的烦恼。也就是说,别人并不会造成你的障碍,所以你不可对你心中的内在敌人,抱著散漫被动态度,应该主动迎面加以消除。
(四)
行恶众生依然我悲悯
恶业有情受苦我亦怜
如获摩尼宝珠我珍惜
难能可遗稀有我幸得
这一段颂文,强调关怀那些因行恶业而受苦的众生。一般而言,我们很难对那些本性很坏,却在受苦的人产生慈悲心。可是这些人正是我们修慈悲心的砥砺磨刀石,所以,我们要视他们为稀有珍宝,不可加以鄙视。
(五)
他人因嫉视我眼中沙
羞我诽我侮辱常加身
唾面自干伤害皆承受
若有功德誓愿喜回向
如果别人毫无理由地加害于你,一般来说,报复是合理的。但是,对行转识修心法的修行者来说,回向成就比报复来得重要。
(六)
推心置腹诚恳待他人
他人无端刻骨伤害我
我仍谦卑低下为礼敬
虚怀若谷视为善知识
你一对别人好,就希望别人以同样的善意回报你,如此,内心当然充满了期望。其实,你应该这么想:如果这个人不但不回报我,反倒伤害我的话,我不但不报复,还要感谢他让我有转识修心的机会。
(七)
无私供养众生我修习
殊胜大乐悉数皆奉献
或明或暗有情诸苦难
我终茹苦暗中自承受
我愿毫无保留地,将所有美好成就、能博得喜悦的功德,都献给众生,这是能“施”能“舍”的至高修行。还有,愿在暗中承受一切有情众生今世来生所受的伤害和痛苦,这句话指的,是从“舍”到“取”的无私过程。
到此为止,我们做的是“世俗菩提心”修行法。建立菩提心,不应该受到世俗环境影响。我们做“施舍与受取”修行法,会获得和修长寿法同样的功德,身体会更健康,这是世俗的成就。
你不应该认为:因为我做了这个修行,所以大家应该会尊敬我,视我为有成就的修行者,总而言之,你的修地,绝对不能搀杂任何世俗动机。
(八)
诸般正行依止我勤修
世俗八风薰染不动念
了知诸法诚如虚幻相
我执束缚自是获解脱
这一段颂文,是“胜义菩提心”修行法真谛。我们说的观世俗八风方法,分很多层级,最好的克服方法,是深入了解诸法的幻化现象。世间诸法并非固有,悉如幻影,虽然存在却不真实。既然了解诸法自性无常,就比较容易从我执桎梏解脱。
编注:八风,语出“佛地经论”,泛指世俗爱憎,因为像风一样,会煽动人心,所以称为八风。若不 受世俗爱憎影响,则称为“八风不动”。八风是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修行者每天都必须持诵“修心八颂”,以便增进菩提心的修行。
轮回苦海誓愿救众生
增长我智通达菩提心
爱怜有情意向获推崇
施舍取受自然如呼吸
做转识修心法修行时,你必须观想甘露降临。
热切敦促启发我修行
三聚净戒勤修大乘法
菩萨净戒规范我身心
三世诸佛皆行此大道
这一段颂文,是关于菩萨戒的誓愿。我认为,修行者到这里可以依据本仪轨发菩萨戒誓愿,并且受戒,因为皈依、忏悔等前行,至此已经圆满完成,可以经由持诵“诸佛正法众中尊”以誓愿受戒。
佛法僧尊圣境我皈依
直达顶峰完全证悟地
施舍功德善业我获取
赐我登临佛界助众生
或者,持诵“入菩萨行论”的颂文:
昔时往日曾发菩提心
谨遵教戒发奋勤苦修
所作所为皆是利众生
无违戒律安住菩提行
如果你发愿要修菩提心,现在起,要马上付诸行动。接下来的颂文,说的是六波罗密和四摄,而四摄则包含在六波罗密中。
编注:波罗密原意为从生死迷界的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而后被喻为度,或功成圆满的意思。 所以,六波罗密又称为六度,分别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 罗蜜、智慧波罗蜜等等。
四摄的摄,是摄取之意。例如布施摄,表示施财物等给他人,从而使他人摄受到布施者的爱心,随即 就皈依正道。其馀的三摄分别为: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等。
三世身财功德我奉献
化为有情众生需求物
无私解囊开怀喜舍予
加持功德慷慨行布施
右段颂文说明慷慨的布施修行法。在你负担得起施舍能力之内,就应当慷慨施舍。不过,最重要的是,应该增长激发慷慨施舍的原动力。
加持善业成就三戒律
累积功德不懈为众生
别解脱戒常驻在我心
求法持戒终生不退转
这一段颂文,谈的是修持三戒律法。所谓的三戒律法,于此特指“别解脱戒”、“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
三界众生见我生忿怒
羞辱威胁甚至摄我命
加持忍辱耐心求圆满
疗伤除苦慈悲献众生
这段颂文,是说增长耐心的修行法。即使众生与我为敌,甚至要索取我的性命,但愿我能够克制自己,不加以报复、不失去盼望众生向善的耐性。这段颂文,也可以解释成:经由对佛法的信心,生起承受痛苦的耐心。
纵使烈火加身千万劫
有情众生我愿代受罪
加持速成圆满修行心
慈悲愿力达成惮悟境
右段颂文,是完美的精进修行法。
经由慈悲所产生的力量,会持续不绝,但愿我永远不会失去为众生利益而勤奋精进,以臻无上菩提的勇气。
远离愚钝散乱诸不安
消除分心昏昧定于一
世间诸法静定见存续
如实加持圆满现空性
这一段颂文,说明观想的静定修法。但愿我能够克服心灵的昏沉,和相对的激动,排除修行定性的障碍。在这里,观想静定修法的目标,是要到达空性的境地。
经过观察分析的过程,做到定于一的观想,也就是经由分析过程,寻求全神贯注的静定观想。
自身殊异禀赋善智慧
和谐引发沉静与大乐
祈请加持圆成一切智
广大无边瑜伽胜义谛
右段颂文,是圆满智慧的修行法。
以此来区别诸法自性的智慧,在悟得空性之后,调整心识和肉体因素,再进行胜义谛的空性瑜伽观想。
恳请加持梦幻具钩牵
内在外观了知得证悟
非为如实虚像常出现
诸法幻定形如海中月
此段颂文,为如何在修行中保持平衡的修行法。一切诸法,不论是外在或是内在,本来不具自性,结果却会像反射作用一样,出现自性。此自性看起来虽然似实物,其实为虚像,不是真的存在,只不过是个假象名义,所以,你必须劝服自己:
‘虽然这个阶段中的事物,如同具有自性实象出现,却由于我在观想平衡修行法时,体验了空性,所以我知道它们都是幻觉假象。’
这足以说明,在观想后期,为如幻观想修行。
轮回涅槃本来无自性
因果循环生起非虚幻
加持了悟龙树菩萨义
因果相续缘起不悖逆
这一段颂文,是自缘起来看性空,又自性空来看缘起,二者之间,具有合理依存关系。
空性并非与生俱来,所以,不是独立存在的自性。颂文中说明,传统的观念以及眼睛所见的外观表象,最终都要和他缘彼此依存而生起,无法依自性存在。
此时,你便能够探知,虚象与实象并不互相矛盾,而是相互依存。
四·密宗道次第
次受舵手慈悲金刚持
加持我度密宗迷宫海
根本戒律成就誓愿受
珍贵持受胜过我生命
这一段颂文,说明密宗檀陀罗修行法。在接受灌顶后,我愿遵守誓愿和承诺,到达修行供养法的最终目的。
去除执著俗见祈加持
今生来世瑜伽二次第
前世生死转化为三身
眼前所见悉为佛法相
右段颂文,说明生起次第修行法。
生起次第是要舍弃世俗之意象概念,以及世俗之外观实象。这有两派不同解释法。
一派根据密宗檀陀罗所说,主张世俗实象和世俗意象,都是应该断除的二种障碍。
另一派主张,世俗实象和世俗意象,是含在密宗道次第(修行密宗的过程阶段)中,不应舍弃。
不论因依哪派主张,在观想修行中,你都必须防止自己受到世俗实象和世俗意象的影响。生起次第的证悟,是为了圆满次第修行的主要根柢。
守护尊之双足喜安置
于我心间八瓣中脉内
幻身明光化现双运身
如是加持证悟在今生
右段颂文,是以秘集金刚来说明。经由“微细通达瑜伽”和“粗略一识瑜伽”,修行者可以体验到离身、离语,再引导至离意。在离意阶段,接受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的加持后,上师驻留在你心轮的“不坏明点”,成为上师佛(上师本尊)。
如果你一向都修圆满次第,则你的修行从这里就要开始。
据说所有功德修行,都可以依上师瑜伽供养法圆成。如果你以此法为前行的话,应该在一天的开始就持诵上师供养法,不过,不可以将资粮田融入。
你必须在白天做其他的日常修行和其他活动,当你上床要睡觉时,才融入资粮田,以结束上师供养法。当上师融入你体内,要观想你的身、语、意受上师福佑。你是多么幸运,可以进入明光梦乡。翌日你起床时,想像你是自清净明光中而起身。
你可以在此刻将上师供养修行法告一段落,或到下一阶段,摄收资粮田,于持诵颂文之前才做也行。在结束上师供养修行法的时候,要很诚实地对资粮田坦白告解,说:
‘我做了什么什么善业,又做了什么什么恶业……。’
事实上,真有这样的告解传统,我觉得这个传统非常好。你可以在此结束上师供养修行法。我通常在这里结束上师供养修行法,然后继续每日应有的修行,和修本尊成就法等。
本尊成就法的修行,是为了在今生证悟即身成佛。最好你在一天将尽、临上床之前,做稍后会提到的其他修行,如颇哇法(意识转移法)修行,其为修行者最后凭藉的结行。在此之前,你必须完成其他修行,以示你已经尽了最大能力。
临终若未圆成修行果
祈请加持度我清净地
或以五力开示来教授
或以强制催我得证悟
这一段颂文,所说的是颇哇修行法。如同之前已经提过的五种力量,这里要说明五力在临终之际的特殊效应。
一、牵引力:临终之际,要有不离菩提心的意图。
二、圆熟力:熟悉融蚀次第及临终经验。由于你的修行,而能够实际体验那种情境,不会受到障碍横阻。这必须持续不断圆熟修行法才办得到。
三、行善力:要供养三宝,并舍弃个人所有财产。濒临死亡之际,你不应该对亲人、财物有所依恋。你必须清楚:这一点非常重要。你若施舍愈多,则成就愈高。
四、断恶力:修行自我灌顶,和其他净罪修行法。
五、誓愿力:在死亡刹那和死亡之后的中阴,修行者都必须诚实誓愿:‘不论在死时或中阴身之际,我誓愿永远不离菩提心。’
假如你专心一意修行颇哇法有一段时间,则可以把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转化为无量寿佛来观想,或集中注意力在资粮田的无量寿佛,邀请他到你的顶上。观想你的中脉,愈靠顶端愈宽广,愈近底端愈狭窄。观想你的不坏明点是白色藏文“阿”字。
在中脉上端,你必须观想无量寿佛,和你面对同一方向。此时,观想本尊中脉底端,与你的中脉上端相接,并在心中专注种子字,催促种子字往上升起,迁入顶上无量寿佛的心间。当你自己修行颇哇法之时,必须再次将不坏明点收回来。
修行到达一个阶段,你会觉得顶上有点痒痒的,这表示你真的修行成功。不过,临终之际,不须将种子字收回来,而要让它继续向上方逸出。这些观想方法,可以在“颇哇引导释论”等相关著述中找到开示。
你必须相当悉秘密集会檀陀罗中所说的融入过程,例如二十五种粗略融入次第等等。你经历死亡时,有著善良心境,诸如了解空性、对上师有强烈信心,即使你在一生中涉入恶业,但是在那一瞬间,缘起力量会对你的再生,产生重大助力。
言简意赅祈请守护尊
今生来世长远受照拂
弟子众里成就我殊胜
受持身语和意三秘密
守护尊前祈请赐加持
愿为侍者四海随弘法
所有愿望祈请皆如愿
不逢困顿即时轻易得
如果你专门修习密宗道次第,这个时候,你应当加上“道次第祈请文”。
捌·德行领域的资粮田
在修行法的结行中,我们来讨论资粮田的融入修行法。
观想你的传承诸上师,融入根本上师身内。观想广大行系和甚深见系的传承上师,融入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身内。那些有经验的传承上师融入金刚持身中。如此,总共成就五位上师。
弥勒菩萨融入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的右臂、文殊菩萨则融入左臂、金刚持融入顶上、根本上师融入心间。资粮田由上而下,依次融入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再降临你的顶上。观想甘露降临,然后向上师虔诚祈请。用此观想来做“道次第”修行,成就非常好。
最胜上师请允我祈请
喜授加持愉悦落我顶
次将光明双足安稳提
置放莲花台座我心间
于此,再一次发自内心猛力祈请,正如同“大手印历代传承上师祈请文”中所说的颂文:
形是我身附随上师身
言是我语附随上师语
识是我意附随上师意
三门开示师徒影随形
强烈祈求上师和你密不可分、无二唯一。观想上师应允你的要求,融入你身内。继而观想上师停留在你心中,给你福佑,直至你完全证悟成就悉地境界。有些释论说明,修行者应该将“心”观想成八瓣莲花,观想上师进入莲花之后,莲花阖闭花瓣,于是,你和上师就此变成密不可分。如同“大威德金刚修行法”中所说,用六印封住莲花,有殊胜之妙。
玖·回向
积聚功德虔敬我供养
回向三世诸佛及弟子
证悟境界一切皆如实
经典教义正法我护持
生生世世御此功德力
大乘四轮此生永不离
依法求道完成诸次第
出离偏见究竟菩提心
这一段颂文,说明让自己如何日日月月年年持续修行。如果你能够在有生之年,真正得到一些证悟最好。如果不能,这个修行也会在你心智体性上,种下很好的善根。
拾·附录
一·修行者如何选择如佛之上师 达赖喇嘛十四世丹增嘉措
在修行道路上,得遇一位具有大智慧又满怀慈悲心的上师,在他引导下,会让我们更加明白佛陀的苦心,进而持续不懈努力,深入佛法殿堂。
“无上瑜伽檀陀罗”十分强调“上师的一切行为,都是完美无缺”,学人要对上师的吩咐百依百顺;然而,每位上师的一切言行,果真都是圆满无缺、足为学人表率吗?事实上未必尽然。初学佛法的人,对依止上师的修行,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要茫然依止。
如果不加判断而毫无条件接受上师的一切,不但对修行无益,反而可能将事情越弄越糟。佛陀曾说:
‘比丘与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唯敬。’
这段话的意义在告诉我们:信仰上师,必须理智抉择,就如同购买黄金,必须经过鉴定的道理一样。
假使本身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一味信赖上师,将会造成可怕后果。就以我(达赖喇嘛十四世)来说,因为人们将我视为转世活佛,而我又时常为大众说法,加上被推举为凡间的宗教领袖,所以无论我说什么话,人们都信服。
如果我利用这一点,戴著佛的面具,做出上师不该做的恶业,那岂不是太糟糕了吗?密勒日巴尊者曾经说过:
‘修行者若不遵守教规,那么,他的行为皆是在破坏佛法。’
不论上师或学人,都不能逾越佛法教规戒律。
佛法所以有各种不同传承,是因为众生的根器悟性不同,必须开方便之门,让大家得以亲身接触、体验而悟道;上师可以帮助我们很快证悟。但是,过份信任上师,认为“上师是完美无瑕的圣者”,往往是初学佛法者的最大盲点。
想要证悟佛法,必须懂得善于发挥智慧,适切表达恭敬心和信心,对上师只做合于义理的服从。我们与其花费大把钞票设佛堂,或不辞艰辛跋涉千里去朝圣,倒不如谨守佛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教诲更实际。
并非所有上师都有资格做大众楷模,如果学佛者只是无条件服从,因此造下恶业,就违背修行的本意,反而容易陷入无边苦恼中,使自己永世堕落。
真正具有慈悲智慧的上师,心中时时刻刻不忘利益众生,不会假借佛法以图一己之私。一位好上师,的确能够带给修行者极大善果。即使如此,修行者还是要以理智的心境依止上师。密勒日巴尊者说:
‘虽然我没有足够财物供养上师,但是,我用遵守教法和修行成就,来取悦上师。’
真正具有悲悯之心的上师,绝对不会对弟子需索无度,或教唆弟子做不应该做的事。身为弟子的你,要了理解这句话的真谛,并奉行佛陀教诲,时时刻刻去恶行善、转迷为悟、舍己利人,如此,不但能令上师欢喜,更能使自己真正受益、脱凡入圣。
弟子如何自我要求
⊙弟子在依上师之前,要先对上师做世俗面观察。
⊙知道以理智及佛之正见,来观察上师。
⊙依止上师之后,应该经常思维上师的一切功德。
⊙要以资财及身语意供养上师,和上师建立良好关系。
⊙运用智慧,适切表达对上师的信心和敬意。
⊙要视上师如佛,特别是在接受第四灌顶之时。
⊙接受灌顶时,对上师愈有信心,愈能种下殊胜善种。
⊙在一般状况下,不可以视上师为完人。
⊙若修行无上瑜伽檀陀罗,则对上师说的话,要言听计从。
弟子省视上师的重点
◎上师必须能够以修行成就,证悟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
◎必须有能力为弟子传授乐空双运。
◎应能够现证幻身、究竟净光。
◎上师也有敌人,唯一的敌人是自己心中的无明(无知)。
◎举行法会是为利益众生,而非为私利。
(以上为法王达赖喇嘛开示)
无著大师之“观师十善切德”
本书第陆章赞诵祈请之第一单元“忆念上师功德修信赖心”,第二颂谈到完美的上师,应具备无著大师于“大乘庄严论”中定义的十种功德,分别是:
□调伏:能够遵守戒律,言行举止正直,堪为表率。
□寂静:随时心境平和、沉静观想,不宣扬人短己长。
□或除:有能力以智慧为自己以及众生,断惑除疑。
□德增:不停藉修法及行仪轨,增加福德资粮。
□有勇:于闻思修永远保持热忱,探求精进新知。
□经富:不断研读汲取经律论,拥有丰富经文仪轨知识。
□觉真:身口意三秘不离,证悟如实菩提境地。
□善说:深谙口传方法、擅长传道、授业、解惑技巧。
□悲深:怀藏悲天悯人之心、悉行利益诸有情众生之事。
□离退:修行或传道弘法,若遇挫折,仍不违本誓,永不退转。
(编注:有些学者,尤其藏传佛教学者,认为“大乘庄严论”是弥勒所著。)
二·编辑后记 监修 蔡东照
达赖喇嘛是我最尊敬的法王之一。
唵阿吽出版公司,连续出版数本和法王达赖喇嘛相关的热门好书,分别是:达赖喇嘛十四世自传、达赖喇嘛一至十二世传记、达赖喇嘛十三世传记,以及历代达赖喇嘛法相宝典等四册,获得读者殊胜佳评。
本书“喜乐与空无·达赖喇嘛甚深道上师瑜伽修行法释论”,是唵阿吽出版公司出版,第一本当代达赖喇嘛(十四世)传法之法本,以后将陆续出版这方面具有高价值、深度意义的各种法本。
英文的书名是The Union of Bliss and Emptiness,A Cinnebtary on Guru Yoga Practice.。悉为法王达赖喇嘛的传法宝录,原稿并经法王达赖喇嘛亲自审阅,才交由雪狮出版公司出版,可以说是编撰过程非常严谨的法本。
中文版译撰过程中,我们力求“少用字面意义难解的术语”。术语太多,会造成读者和修行者的困窘。例如常见的顶严、情器世间、资粮田、佛慢或三恩上师、四喜等,很容易让初学者看了似懂非懂。为方便起见,紧跟在该段落之后,就加上“编注”释意,让您容易了解。
翻译名词不统一,有时一词有数个“分身”,有时一词有数个不同译名,是大多修行者和读者感到困扰的事。比如说,本书中的“瑜伽”和“瑜伽术”的瑜伽无关。瑜伽派就是唯识派。再者,广大行派也是唯识派,甚深见派则是中观派。不说破的话,读者很可能会疑惑:藏传佛教从何而来那么多学派?
为了尽量力求译名契合读者平常所熟悉的名词,本书尽量采用以下这几位先进的译者书籍里面,经常出现的译名,拾为牙慧来运用,谨此致谢并请海涵。
这几位尊敬的先进是:(笔画序)
牙含章先生、张福成先生、陈慧剑先生、郑振煌先生。
本书内容,忠于法王达剌喇嘛现场传法实录。在法会之中,法王非得一再强调:修行者必须“视师如佛”、对上师应该言听计从不可。但是,法会之外,法王达赖喇嘛却很理智地,于“修道三要释论”里,再三提醒修行者:要相信上师,但是,千万不可以“迷信”上师。
“修行者可以选择上师”,这是一般人最忌讳谈论的敏感话题,只有法王达赖喇嘛可以恰如其分地说出来,本书谨将法王达赖喇嘛的宝贵教诲“修道三要释论”浓缩精华,以“修行者如何选择如佛之上师”的篇名,刊载于“编辑后记”前面,提供给您参考。
本书得以如实翻译,要感谢以下诸位大德投注于心力:(敬称略·笔画序)
特别助理尤丽萍、企划朱忠兴、编辑黄雅筠、黄晓雯、雪狮公司Jeff Cox、格西图登京巴仁波切(Geshe Thupten Jinpa Rinpoche)。
我们悉愿将编撰本书的涓滴功德,回向给无始以来,一切如母众生。
于此,谨感谢您对“喜乐与空无”一书的抬爱与支持,虽然如此,但是,不得不叮咛您:若把本书当做“精进的参考书籍”,那非常好。若要把本书当做“修行的法本”,敬请尊重法王达剌喇嘛在法会传法时的意见:
没有经过上师灌顶,最好不要修行上师供养法。
您可以就近祈请到和您有缘的上师,经过上师灌顶之后,本书的奥义,必会使您的修行成就,如虎添翼。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