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乐与空无(3)
三世十方尊贵诸上师
无上三宝堪受敬礼尊
调和信敬赞颂如大海
恭敬顶礼胜于微尘数
这一段颂文,是修行者以信心,殊胜之了解心和渴望心,对上师行“意顶礼”。接著,以旋律优美的语言来赞美,对上师行“口顶礼”。再以自己的身体对上师行“身顶礼”。
这个时候,可以观想无数前世的轮回形体,化为人相,加以顶礼。在专注于资粮田所有诸尊时,亦可若“道次第广论”中所言,观想人相具有多头和多舌,一起唱诵赞美文。然而,这样的观想,并非绝对必要。
二、广修供养
救度者上师尊及胁侍
敬献如海似云悉供养
这一段是关于修行者设供品的供养。如果你供养食物,那些食物应该做为观想时依据。修行者必须清净供品,或加持供品。供养的并不是供品本身,而是供养供品的加持清净相。我认为在初学者阶段,瑜伽修行者应当依靠供品,稍后等到有了进步,就不应该太依赖供品。为了让供品能够供养,应如第二章所说,供品要具足三相。
从你的心间,生出持有适切供品的供养天女,待供养完毕,就应当把供养天女收回来,融入心间。另外一种方式,是在同一时间观想所有供养天女,同时自心间出去,行供养礼,结束之后再融入心间。但是,其中的五欲供养天女,要融入与身曼荼罗相应的诸尊。
第一句提到,你所供养的对象是上师和胁侍。第二句继续说明供养过程,以供养物品。
如果你要依据雍津益喜坚赞的传承做修行,则必须反覆持诵“救度者上师尊及胁侍,敬献如海似云悉供养”,以及“依怙尊悲悯心胜珍宝,正信顶礼崇高资粮田(本段完整颂词在第一八五页)”。此时,应该把献供的供品名称说出来。
雍津益喜坚赞学识广博,所写的每一件事情都面面顾虑周到。章嘉若必多吉呼图克图曾经问他三道问题,内容和无上瑜伽密宗檀陀罗修行有关,雍津益喜坚赞的回答,并未令章嘉若必多吉呼图克图感到满意,因为每一道答案都太复杂了。
相反地,降杜喇嘛仁波切的著作简明扼要。有人说,每位上师的著作,都显现出个人独特风格。降杜喇嘛仁波切说:
‘文字太多,会妨害观想及思考。’
所以,他的著作都是言简意赅。复杂的供养有其意义,但是,用简单方式供养,比较恰当,因为可以花更多时间在更重要的修行上。有时候,一开始就决定好好做,所以采用繁文缛节的方式进行,可是到了重要阶段,却已经觉得疲倦,反而无法做得恰当。例如修“道次第”或“大手印”,就应该比较重视本书后面的单元。
广大珍贵宝皿放宝光
纯净四道甘露水徐流
这一段供养风格和供养顺序,是根据印度传承,因为当地天气炎热,所以习惯先供养清凉饮料。
已敷花树微妙竞争妍
巧编花环满地并虚空
此为花供养,甚至还有花树、花环和散花,所有鲜花或开或落,充塞整个空间和地面。
烧香供养烟飘琉璃色
直上虚空如浪涌蓝云
燃香的烟雾,如琉璃一般蓝,使虚空中的白云,跟著成为碧蓝色。
日月摩尼宝珠及灯明
喜乐极光摧毁亿黑闇
由于光芒来自太阳和月亮(不论月亮是否自己发光),可以把日月光芒当做灯供养。灯明非常亮,驱走宇宙间无量数黑闇世界。
浩瀚大海四处满飘香
来自番红花白檀樟树
这是香味供养。
观想檀香木、番红花、樟木等的香气,如大海般满盈。
佳肴美馔人神共享宴
百味料理杂陈胜高山
无边无境鼓乐齐鸣奏
融合妙音鸣动振三界
于此为鼓乐之声供养。
必须观想不同乐器,像是鼓、铙钹,甚至是西方的现代乐器,你可以想像任何你认识的乐器。
执持色声香味触五境
五欲天女遍十方世界
此为五欲供养,同时指秘密集会檀陀罗的内五欲供养。供养五欲,要观想心间出现持镜子、铙钹等乐器的供养天女。观想色金刚母等,融入主尊身曼荼罗中的供养天女。经由融入曼荼罗的观想,可获得增长喜乐的加持力量。
供养完成之后,须将供养天女融入自己心间。贝芒贡却坚赞之释论说,修下三部密宗檀陀罗,不必将这些供养天女收回心间。修无上瑜伽密宗檀陀罗的话,则必须收回,这一点十分重要。
依怙尊心悲悯胜珍宝
正信顶礼崇高资粮田
须弥大山四洲庄严境
圆满七宝众生受喜乐
此为向圣境行曼荼罗供养。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念诵曼荼罗供养长文。如果不行的话,只念诵短文也可以。曼荼罗供养有许多不同形式,如二十三聚曼荼罗、二十五聚曼荼罗、以及再加上十二聚的三十七聚曼荼罗。
任何一种都可以用来当做供养。假使你经常供养曼荼罗,我认为你应该供养二十三聚曼荼罗,因为具有特殊加持力量。曼荼罗供养也有不同层面,诸如内、外、秘等供养。外曼荼罗供养,乃指供养须弥山等世间供养。
内曼荼罗供养,是指将自己身体各部位,观想成宇宙体系一部分来供养。昔时,那罗巴就曾经以内曼荼罗,供养他的上师帝洛巴。另外还有秘密曼荼罗供养,把曼荼罗供养观想成喜乐和空无智慧的表现,再进一步将其观想成气和心的自性,那就变成真如曼荼罗供养。
经轨谈到对宇宙系统的供养,不过,并不表示宇宙是以我们所知的方式存在。佛教经典涉及许多不同宇宙观,甚至连太阳和月亮的大小,各有不同的说法。现在经由科学知识,我们了解许多宇宙真相,有些与我们的直观发生矛盾之处。
若一个人的见解与科学经验发生矛盾,那他的释论立场便站不稳固,因此没有必要固执地坚持“俱舍论”中的说法。因为佛教的原理,要植于合乎逻辑的现代科学观,绝不可以和已知的科学知识见解相左。宗喀巴大师在“辨了不了义(了义和不了义)善说藏论”序言说:
‘一个人的逻辑观,若和真理背道而驰,就不能算是合格的上师。’
如意海边莲华受祈请
涅槃轮回功德受供养
实相虚幻心灵皆钩牵
世俗出世功德妙相花
三解脱门我心遍四方
法身普贤座前花供养
修二次第三学及五道
功成圆满取悦供上师
前一段,是针对修行者个人的修行供养,感受颂文的气息,并按照颂文内容进行供养,观想在面前出现浩瀚供养大海,那些真实的供品或精神上的供品,都化成了一朵既广且大的莲花。观想世间和出世间、世俗和净土之间,所有善良功德化成一朵大莲花。想像你的所有善业跟著化为莲花。
根据经典观想五道,及密宗檀陀罗特殊道,二者都处在盛开莲华的美妙花园中,把这些都供养给上师;这就是修行者个人的修行供养。
番红花色茗茶我献供
百味具足四方染薰香
清净证悟五钩及五灯
涓滴汇流供养甘露海
此为修行者的茶供养。有一个传承认为茶供养是内供养,另一派则说是外供养。我认为,把茶供养当做藏传佛教式的供养,会更有特殊意义。不过,茶太浓会造成高血压,(西藏式酥油茶)如果太油,会造成黄疸。
阿底峡很推许西藏茶(酥油茶),只是,最近西藏茶引起很多问题。如我之前所说,印度南部三座僧侣学院,在供养僧侣时,必须专注于食物供养,而不是茶的供养。许多医师告诉我,西藏茶会引起很多疾病。在西藏地区喝茶有助益,乃因气候严寒等因素。印度天气炎热,我认为过于耽溺茶供养是不对的。最好供养水果、蔬菜之类的食物。
我现在要声明,太重视格西考试时候的供养,是很错误的。如果重点只是在于应试者奉献的供养物,那么,一个学识不足却口袋饱满的人,很容易就可以成为格西了。
编注:藏传佛教寺院,有一套严格组织制度。通常我们所知的喇嘛,约有三分之一属于“学僧”,终 生求学佛法,按照学制“升学”,最高学位是“格西”。
达赖喇嘛所属的格鲁派寺院,学僧不用缴学费,还可以领生活津贴。而教师没有津贴,因此,学僧必 须供养教师。有些学僧学识很丰富,却手头拮据,无法长期供养教师,于是终生都沦为学僧。反之, 口袋饱满的学僧,比较容易爬升,这是达赖喇嘛不以为然的地方。
一个人应该放更多心思,在格西的学识研究上。我不得不写信给僧院,指出在一些格西考试中,我注意到一位学僧在辩经回答问题时,对辩者却沉默不语,且看起来十分庄严。这样并不好,也不公平,因为那些用心研修者,和不用心研修的人,事先都知道试题。如同西藏有一句谚语说:
‘一个藏币,可以买到牦牛头。一个藏币,也可以只买到羊头!’
只拥有格西头衔,并不见得有用。花太多心思追求格西学位并不好。一个人应该扎下坚实学识,在辩经时做答,证明其学识鹤立鸡群。
我认为照顾自己的饮食非常重要。在南印度,我特别做了笔记,发现下密院(藏语举嵋杂仓)的饮食最好。甘丹夏泽、江孜和哲蚌寺的饮食并不好。在西藏经常听人说:
‘顶礼,要像密宗学院的伴侣一样祈请顶礼才好。吃饭,要像密宗学院的伴侣一样吃才行!’
我发现,这项传统延续至今。
喝太浓的茶很伤身,如果格西喝了太多西藏茶,失去长寿机会,我势必因此感到嗒然若失,因为栽培一位格西要花许多精力和时间。如果花了这么大心力,结果只因饮食不恰当而往生,实在是很可惜的事。
所以说,喝浓茶而不在乎健康、生病而不去求医,都是错事。最近,从蒙郭地方来了一位生病的僧侣,要求我为他加持,真可惜,为时已晚!任何人都应该在一开始,就小心翼翼地照顾自己的健康。
抽烟也是有害健康的习惯。虽然没有犯法,而且每个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抽烟是世界公认有害的习惯。嘉杰·林仁波切曾经跟我说,当他到西方国家做医学治疗时,医师说太胖对健康不好,但是,所有说这种话的医师,本身都很胖。
西方人不断强调吸烟的害处,却又利用广告大量倾铄香烟,自己也抽烟。他们太强调物质上的进步,很难抽出时间好好吃顿饭。现在他们开始抱怨物质进步带来副作用,例如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等。我可以了解,西藏也同样深受其害。
因为环境太糟,吸烟能够得到暂时慰藉。事实上,对身体却造成更大的伤害。同样地,吸鼻烟也不好,除非基于医学上的治病的需要。莲华生大师在遗教中,也提到吸烟的许多负面影响。贡唐仁波切也表达过相同看法。面对这类会上瘾的物质,在一开始就要非常小心。一旦沉迷下去,身体可能因此不健康,即使之后戒掉,也好不到哪里。
“五钩”和“五灯”,指的是“五肉”和“五甘露”。“钩”表示钩召悉地(以能力达成,意即成就),“灯”则是表示灯明(照明)悉地。五灯乃是幻身的成就因素,且以此驱散有情众生的黑暗面,属于内供。
无上瑜伽密宗檀陀罗的内供非常重要,修行者最好手持金刚铃、金刚杵,进行铃杵内供,要注意的是,铃杵等三昧耶供养物,即使只是一幅画像,都要隐藏著不让别人看见。内供是在外供完成之后才进行。称为“内”,乃是因为这些供品皆为有情众生身中之物。内供对象是根本上师、历代亲疏上师,本尊等等,不包括地方神祗,而你也应亲自品尝。
窈窕惊艳明妃我供养
善巧和合六十四爱技
报信天女杂沓多轻盈
或为由生咒生或俱生
这是修行者的秘供养,颂中提到不同明妃,如“野风送遗珍”中所言:
‘田野中出生,指肉身久留于二十四处的人;咒语中出生,是指到达证悟生起次第的人;同时俱生,则是指从圆满次第胜义光明中得到证悟的人。’
“密宗道次第广论”有另外一种解释:
‘田野中出生,是指在生起次第获得明妃加持者。咒语中出生,是指在圆满次第证得三远离和幻身成就者。同时俱生,是指获得胜义光明次第成就以上者。’
“报信天女”是指帮助修行者功德圆满的明妃。当你献秘供养时,从你自身发出许多明妃,不应当把这些明妃观想成围绕主尊,而要观想她们融入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心中的明妃里,并观想金刚持和主尊正在觉受大乐。
无障俱生乐智我供养
法界自性真实易反掌
思绪方辞自转成一体
崇高至上丰沛菩提心
这是修行者进行真如供养。经由与明妃相结合产生的力量,修行者体验到没有恚碍的智慧,也体验到与空无不可分离的俱生喜乐。因不可分离而自转“成一体”,所指的并不是物体和空无的自性不可以分离,因为谁都无法脱离轮回业报的窠臼。但是,当修行者能将产生空性时的喜乐与智慧,结为一体来看的话,便能对消除恚碍有所助益。
最后二行颂文“思绪言辞自转成一体、崇高至上丰沛菩提心”,与后叙第一九五页之颂文:
俱生不离无障大乐境
有情无情圆满止或行
普贤王尊超越生或亡
胜义菩提之心我祈请
都和大圆满系的观点十分类似。大圆满系论述,提到关于“空性(本来清静)”和“自性”时,认为二者不可以分开来讨论。如果我们单就自发性的空性,和自性本清净相提并论,认为是不可分离,这样的诠释便不够深入。
若是以主观和客观来论,主观物受客观物吸收,格鲁学派的说明将能帮助你更了解大圆满有知空性和自性的观点。
“自性”的本意到底是什么?贡唐仁波切说:
‘一个人必须藉“乐空双运”来了解“自性”。怎么会呢?喜乐和空无是不可分的智慧,乐空二者如一,便会呈现不同化身,这乃是因为慧心导起山风使然。’
这阵细微的风,会在你体悟智慧与幻身乃为风和心产生之时,变得明显。会有这样认知,可见自性被视为与双运攸关。所以说,“胜义谛(胜于世俗义的真理)”的空性智慧,被视为双运的主要部份之一。而“世俗谛(世间的、传统的真理)”于此指幻身,为双运的另一个主要部份。把这两个部份结合为一,就是所谓的自性或双运,这种境界,难以用文字表达,也难以形容。
二种真理(二谛)不可分的道理,胜于喜乐和空无的不可分。“胜义”的梵文是paramartha(巴利文为paramattha),具有至高无上的含意。贡唐仁波切所言,是根据此说而发。
编注:二谛,是唯识宗(法相宗)所立,分为俗谛,即凡夫俗子所见的世间相。以及真谛,即很有智慧者所见的真实理性。真谛胜过俗谛,故称为胜义谛,或简称胜义。
无上瑜伽密宗檀陀中,胜义或胜义谛,就是明光。说到自性,我认为去了解大圆满的释论,非常受用。“空性(本来清净)”是指释迦牟尼佛在二转法轮时,所开示的主旨。对空性的了解,必须以明光的根本内在意志为基础,因此我认为,将“自性”诠释为乐空双运时,则与大圆满的见解有很密切关连;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知道事实是否如此?
提婆在“四百论”中说“公正无私的聪慧学人,对诸事要一一观察”,因此,对此事的正确与否,你应该自行去分析。
到这个阶段,必要了解双运的真谛,并且把你所供养的对象,要视为已经到达究竟双运境界。同时,你所供养的物品,应该视为风和心的变化而来。
此时,外供养要结合瓶灌顶,内供养要结合秘灌顶,秘供养要结合智慧灌顶,真如供养要结合语灌顶。如果你对真如供养的了解,只是依据喜乐和空无的不可分性,这样不是够的。
你必须以世俗观和真理观之二谛双运为基础,才能通达个中道理,这样一来,第四灌顶(语灌顶)与真如供养,就产生了相辅相成效果。要进一步了解真如供养和双运、语灌顶的关系,可以参考库先饶嘉措,和贡唐仁波切的著作,在其他著作,并未详细解说,这是十分重要的主题。
独具神效药品我供养
消除亵渎业报四百病
此为修行者所供之药供养。据说,修行者若是供养能够医治自身疾病的药物,则对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以我自身供养博欢心
喜为胁侍追随至永远
这二句身供养颂文,在“入菩萨行论”中也说过。
你在先前已经做过的各种供养,不论属于或不属于你自己的,其中有些是意念上观想的供养品,虽然也可以被用来做为未来供养之用,但是,唯有你现在的肉身,才是真正可以奉献的供养品。
供养不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而是要取悦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因为他可以无始无终地利益诸有情众生。观想:
‘为了取悦你,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我供养我自己,愿成为你永世的胁侍。’
要求上师接受你为侍从,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有种传承是在行身供养观想时,修行者会被上师引进“护轮”中,受到上师保护。
三、忏悔业障
诸佛菩萨齐现大慈悲
所造恶业虔心我忏悔
偏执愚行誓言不重蹈
无论为他为己皆如是
这是忏悔,或自揭恶行。初学者在入门阶段,虽然有可能遮止未来恶业发生,但是,如果不具有净化过去业障的方法,似乎不太可能对治恶果来临。然而,还是有一个好方法,就是“忏悔”。
假设你没有深入探讨,可能会觉得:自己又没有犯任何严重恶业,干嘛要忏悔?你只要仔细审视意识状态,就会发现:憎恨、偏执等情愫,经常在你身上发生,即使没有旁人如此批评你。
主要乃因你已经习惯负面思考,经由负面思考的影响,产生了恶业。例如长期习惯于对烦恼逆来顺受、对偏颇举止习以为常,由此可证明,你在无明形之中,长期累积了许多业障。因此,必须以真正发自内心深处的忏悔力量,才能净化这些恶业。
如果你想开始进行金刚萨埵的恶趣清净(清净恶业)修行法,可以观想金刚萨埵自主尊心间放出,住于你的头顶上方,于是持诵金刚萨埵咒。或者,观想自无上瑜伽密宗檀陀罗中的金刚萨埵,以及明妃心间,放出单尊金刚萨埵,来到你的头顶,方便你做清净恶业修行。
你也可以观想本尊,而行金刚萨埵修法。关于清净恶业修行法的过程,你可以做:向下、向上或瞬间离开业障的观想。也可以观想正在接受四灌顶,同时持诵百字明。在最后,头顶上方的金刚萨埵,必须融入你的体内,然后,再持诵下段颂文,以深植永不重蹈“安于恶业”的誓愿。
安于愚昧痴騃我若盲
清净誓言无知我违逆
怙主上师引导入护轮
金刚持尊殊胜我皈依
大悲化身有情众生主
如果你已经强调恶趣清净修行法,在这个时候,最好一边顶礼,并一边持诵“三十五忏悔佛”的尊名。你在资粮田观想到的三十五忏悔佛,此时慢慢向你靠近,并围绕著根本上师。你的意念要专注在他们身上,顶礼并持诵他们的名明相(名字)。贝芒贡却坚赞说:
‘当你在念诵忏悔三十五名相时,最好观想所有业障聚集在舌尖,如同一团黑团一样。’
编注:有关忏悔三十五佛法相及相关经文,请参看唵阿吽出版公司出版之“顶礼忏悔三十五佛”一书 ,内容非常翔实。
甲曹节在“忏悔诸佛经释论”中,提到持诵某一佛之名相,可以清净好几世的某一种业障。
这样的说法,一定有某些经文做为凭据,否则贝芒贡却坚赞和甲曹节,不可能无凭无据地言及此事。持诵佛名,具有无限法力,而且是由舌头发出声音,我认为,观想业障在舌尖上是很恰当的,而且,要想像诸恶业于你持诵佛名时,都被净化。假使你可以一方面多次顶礼,一方面反覆持诵忏悔三十五佛名相,那会获得更好的功德。否则,你可以持诵全本“忏悔诸佛经”,并在说“敬礼”时,双手合十。
编注:“忏悔诸佛经”有汉文本,为唐朝不空三藏翻译,名为“佛说三十五佛名忏悔文”。相关经典 还有“大宝积经·优波离会”以及“月灯在昧经(梵文本为寂天著“大乘集菩萨学论”)”。
正确忏悔,需要四种力量:一、行动力。二、悔改力。三、除过力。四、不二过力。如同伟大的瑜伽行者密勒日巴所说:
‘当我审视:忏悔是否可以清净业障?此时我发现,是改的力量,确可以清洗掉业障。’
悔改力是四种力量中最强大的,你必须真正发自内心,后悔所做过的恶行业障;我们在前世有很多业障,今生也一样。嘉杰赤江仁波切曾经说:
‘在背后推动我们造恶业的力量,如巨石滚落一般,无法抵挡。在背后推动我们造善业的力量,却如赶驴子上山一般困难。’
说得真贴切。我们一生中的善行功德很薄弱,而造恶的业障却很顽强。累积那么微薄的功德,根本派不上用场。除此之外,我们对佛法有才强烈的信心和兴趣,可是,我们往往在疏于考量自己能力之下,就冒然去追求最高深的教法,如此自不量力,实在有造业障的危险!由此可知,我们在自性无知之中,必然不知不觉造了许多业障。
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说,我们知道,应该净化有情众生的恶业,清除他们留下的馀波残迹。可是,我们不但没有做到,还让自己受到恶业影响,继续跟恶业为伍。这实在很可恶。净化所有过去恶业,唯有诚修忏悔修行才是上策。你已知道如何净化,也因上师的慈悲,而使你有能力这样做,是以你应立即著手忏悔修行,以迅速获得解脱。
之后,为感念诸佛的身语意功德,你必须升起如此企图心:
‘我再也不隐藏所造的业,我要显露业障,进而清净业障。’
有些恶业很容易再犯,纵使这样,此时此刻你仍然要下定决心,誓愿永不再犯。纵使你很可能再造同样的恶业,不过,现在许下誓愿,并不算说谎。坚定的决心很重要,因为“决心”可以能帮助你清净业障。这时候,你也可以观想“三昧耶金刚法”。
四、欢喜赞叹
诸法本性虚无如梦幻
真如实相谛观本无常
昙花一现功德我乐受
诸尊众生共沾欢喜乐
这是修行者的欢喜心。在这里,你不仅对自己累积的功德赞颂、欢喜,对于一切有情众生、诸佛以及阿罗汉的功德亦同。你必须为自己的功德发自内心地感到欢喜。你对他人的功德成就,不应当心存嫉妒。所以,忆念资粮田诸尊的伟大功德,然后抱持欢喜心。如颂文所说:虽然诸法在世俗来看,缺乏具象实体,看不见它的本质,然而即使是短暂的善果,也都来自于善因,诸尊及我们每位有情众生,都应该对他人的善业感到同沾喜悦。
五、请转法轮
深广法雨无量我浸洗
智慧万花聚合慈悲云
利生绵延花苑满月轮
赐福众辈喜乐我祈请
这一段是祈请上师转法轮。这里,你可以忆念上师金刚持,为殊胜一切智持有者。颂文说:从你慈悲心的无限空间中,为了增长“我他”的证悟,请降下丰沛法雨。在这个时候,你可以观想向主尊供养法轮或法螺。想像资粮田上诸尊,答应你的请求,而且感到欢喜。
六、请不入涅槃
金刚之身原本无生死
法力无边智主有去时
请如我愿眷顾永长驻
悲悯我优祈请不涅槃
这一段是祈请资粮田诸尊,不要进入涅槃境地。金刚身,一般是不净幻身界和清净幻身界的幻身,也指实现能舍以及证悟的境界。颂文说道:虽然你已经证得法身、超越生死,但是仍然以我们看得见、能够接近的凡人形相出现,所以,请了解我们的悲情,不要让你的凡夫身驱入涅槃。此时,观想供养安放在宝座上面的交股金刚杵。
七、功德回向
清净功德福善我回向
有情众生世世我奉献
庄严上师宏愿三悲心
金刚持尊摄受皆证悟
专注于自己观想资粮田,和虔敬顶礼、清净修行等累积的所有功德,应该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包括你自己。这样,他们才能够生生世世受到上师照拂,你的功德也就不会枯竭。你必须具有强烈渴望去回向,才会落实。
藉由观想资粮田而积功德的修行,就到这里结束。
陆·赞颂祈请
祈请,要接在七支修行这后进行。我认为,虔诚的正行,或是上师供养法主旨,现在才要开始。祈请时,虔诚的祈请者,必须观想信赖上师的好处,以及用不当方式、轻忽违背上师供养法所带来的坏处。要思念上师功德、生起信心。上师瑜伽并非只是观想本尊和供养七支修行法,而是修行者应发自内心,视自己的根本上师为如实之佛。有这样的态度、观念以及强烈信心,修行者便开始听从上师的忠告,以取悦上师,经由这样的修行法,试著将上师的功德转移到自己的心智本体中,这才算真正的上师瑜伽修行法。宗喀巴大师的“心识经验颂”说:
今生后世撷取诸善果
信赖上师示道是根本
无论观修境地或持证
如实真理学人甚深见
依师修行供养以取悦
即使临洲牺牲不舍法
瑜伽行法修行亦如是
寻求解脱修行亦如是
如果修行者信任上师的引导,就可以更接受佛尊,累积的福德,会像供养诸佛之功德相同,所以,修行者应深思这些益处。总而言之,假使我们深入探索,将会发现以下这些原则:
一、今生即日体验到非常轻微的愉悦,皆起因于前世的善行。
二、这些善业功德的发生,取决于环境造成的缘起。
三、负面行为的恶业,绝对不可能产生喜悦。
上师对弟子授业,就今生弟子来说,是十分难得的机会。由于这个原因,要到达究竟证悟的境地,必须取决于对上师的适当信赖,因为对上师正确地适当信赖,可以获得现前及永生的喜乐。今生,我们已经遇到善知识(正直又具有德行,能教导学人走上正道的上师),想想依理信赖上师的益处:你必须坚定信念,以正确态度依止上师,并为没有找错上师而心生欢喜。
只和上师建立师弟(上师与弟子)关系,并不能圆满一切。你必须正确地善供上师,因为对上师供养法视而不见,是很危险的,其坏处和恶果,在显宗经典和密宗檀陀罗中均提及。举例来说:由于上师是加持我们、带我们走向诸佛境地的引导者,修行人若说上师的坏话,或侮辱上师,如是便间接侮辱了诸佛菩萨。
所以,假使修行者怠忽对上师的依止信赖,光是今生的修行功德都不会有成就,更别提来生了。因此,只是寻访到上师并不够,必须加上对上师的正确依止依赖。不妨参考一些大成就者传记中,依止上师的方式,或学习那罗巴等大成就者,修上师供养法时的仪轨。
我们可以看见这些大成就者,提及根本上师名相时,真的是热泪盈眶,这可以做我们的典范,让我们下定决心:非得正确修成上师供养法不可。
不用正确方式依赖上师,所引起的坏处,屈指可数。例如:修行者到达不了圆满究竟的目标。所有现前和往后的福佑,皆因信赖上师而来;所有痛苦和烦恼,皆因未遇到善知识的上师,或是以不恰当方式信赖上师而起。
接下来,你必须加想自己是多么幸运,可以遇到一位具全善知识的上师。虽然,修行者咸以宗喀巴大师法相为主尊来观想,但是,为了对心识有更好的感受,我建议修行者,要更专注观想眼前的上师。不仅观想他的世俗普通外貌,还可以观想外貌可能不英俊,然后,再观想有那些理由使上师成为传布佛法的执行者?
你仔细想想,你对佛法的些微了解,并不是因为你天生聪颖、慧根具足,或是家庭背景良好,而是由于上师的慈悲使然。你可以想像自己的命运,在没有遇到上师的情况之下,会怎么样?就算你有过人的智慧,也一样要为自己与上师,拥有这样美好的机缘,而感到欢喜。
当诸佛发菩提心时,就会把我们带入他们的慈悲境地,以及让我们满足证悟的愿望。我们因此被包含在诸佛的菩提心之中。以释迦牟尼佛为例,因为我们跟他的关系,比诸佛教亲近。虽然我们肉眼看不到他,我们仍深信他无所不在,随时帮助我们。但是,如果没有上师居中引导,释迦牟尼佛也无从给我们助力。
可见,上师是佛道的实践者。你也许会怀疑:
‘上师怎么能算是佛呢?如果他有这么多缺点的话。’
回答这个疑问之前,你必须先想想,你对自己的看法:即使你有许多过失和缺点,你可能仍然认为自己是完美的。我们看到很多作恶多端的人,认为自己是世界最完美的人。因此,上师身上的缺失,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值得怀疑。或许,你所看到的缺失,是你自己反射到上师身上的影像;反过来说,你可以将在上师身看到的缺失,当成反射你自己的缺失。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上师的缺失也是慈悲的表现,因他呈现如此的普通法相,并非因其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这样的形体,才会与你的能力相符。如果维持佛尊法身,唯有诸佛才能直接看见他;若维持报身,则唯有德行证悟菩萨地的龙树菩萨等,才可以接近他;若呈现化身,便只有修行功德较高的伴侣得以接近他。
我们都不在上述行列中,由此可知,上师以凡夫俗子的普通形体,出现在我们可触及的眼前,是由于他对我们慈悲。这正是佛法高深之处。
凡人之躯,并不表示没有诸佛菩萨的发髻或第三只慧眼,不呈现的原因,是这样才像真正的凡人。我们无法以肉体外观,来分辨凡人、尊者或是有德行的高僧。他们的差别不在形体,而在于证悟层次,是否真的直接了当认知空性的真义?同样一个人,是否成为菩萨?取决于他是否有菩提心?差别仅在心识层面高低而已。
同样地,所谓呈现普通凡夫之相,是说像平常人一样,有情绪上的苦恼,也有一般人的缺点。常人如果没有世俗的缺失,会被当做是非常之人。所以显示上师和我们一样有缺失,其实是巧妙安排。基于此,我们可以更了解上师,体验他的智慧。如果佛尊不这么安排,我们就无法接收他的教化。
举例来说,我们要叫唤小猫时,会模仿母猫的声音叫唤,这样才能吸引小猫过来。你若对小猫念诵佛经,它可能会逃之夭夭。所以呢,上师如果不以凡夫俗子的形体和我们见面,而以法身出现,我们就不敢接近他。
我们要对上师所做所为,做多方面思考,将从上师表象上看到的缺失,视为可以帮助你、增加你信心的巧妙安排。有了这样想法,你应该复诵宗喀巴大师礼赞文(宗喀巴大师祈请文)。心想:
‘由于你的慈悲,我才得到这样一个机会,如果没有你的照拂,我现在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以这种方式,一再复诵,会十分有效。
“宗喀巴大师礼赞文”有许多不同版本,如四句、五句,甚至还有的九句礼赞文。这里所持诵的礼赞文,是九句的版本。有许多与礼赞文方法相关的引导文提到:四句和五句的”宗喀巴大师礼赞文“,在修噶登拉戛玛上师瑜伽时持诵。九句的“宗喀巴大师礼赞文”,在修“上师供养法”时持诵。某些引导文提及:于上师供养修行法中,持诵四句和五句颂文即可。
编注:五句颂文之“宗喀巴大
师礼赞文”,摘录如下。
空性悲心观世音菩萨
无垢智慧之主妙吉祥
摧毁魔军是我秘密主
雪域圣贤髻饰宗喀巴
顶礼成就者名我祈请
或
无缘悲藏观自在
无垢智王微妙音
伏魔无馀秘密主
雪岭智严宗喀巴
贤慧名称前祈请
原颂文为四句,是宗喀巴为了称颂其上师而作。后来,上师谦虚,加上“伏魔无馀秘密主”,并更动 数个字,转成赞誉宗喀巴大师的礼赞文。
九句之“宗喀巴大师礼赞文”如下:
金刚持尊道源贤能主
无明慈悲至尊观世音
清净智慧至尊妙文殊
摧毁邪魔至尊秘密主
雪域贤主顶冠称善慧
三宝上师虔诚我祈请
佛法僧及上师请加持
有情众生与我悉解脱
圣凡二支赐我皆证悟
如果你修行道次第,可以在持诵“宗喀巴大师礼赞文”之前,先持诵对道次第历代传承上师的祈请文。你若是修大手印,可以先持诵对大手印历代传承上师的祈请文。
有时候,为了西藏地方的平安幸福,可以祈请莲华生大师,并且反覆持诵莲华生大师咒,这样也非常好。如同达赖喇嘛二世根敦嘉措所说:
启蒙众生圣者莲华生
学者之首智者阿底峡
文殊师利大师宗喀巴
自性如一成就互化身
这个时候,你可以祈请莲华生大师。如果你能依据宁玛派的“莲华生大师礼赞文”来祈请,会非常好。如果不能,可以配合上师供养修行法来做。一般来说,我都在“宗喀巴大师礼赞文”之后,复诵莲华生大师的咒语。
编注:莲华生大师心咒为“唵阿吽,班札古鲁贝玛·悉地·吽”。
接下来,是祈请上师,同时忆想上师功德。
美德泉源道德轨范海
学识广博满溢摩尼宝
第二能仁大师著袈裟
律戒掌门恭敬我祈请
接著这一段颂文,是如何忆念上师功德,以修信赖心。再下去,会谈到如何忆念上师慈悲恩德以修尊敬心。
一、忆念上师功德修信赖心
释迦光在“律学三百颂”说:
道德完美无瑕律学师
高贵低贱同赐慈悲心
财施法施鼎力予襄助
适得其时谆谆勤告诫
如是轨范正是善知识
想想“律学三百颂”提到的上师功德。修行者必须以“戒学”为基础,达到证悟是定慧的境地。戒(道德行为规范)在此被形容成大海。即使一个人有高尚道德,如果对戒学所知不精,仍然不能正确地引导他人,因此,上师必须对戒的修行十分熟稔。修行者必须反思戒学中,所说上师被赋予的种种功德,上师如同释迦牟尼佛的继承人,是受过具足戒的比丘,以这样的观念来建立信心基础。
编注:戒学是三学之一,其馀二学是定学和慧学。戒学,意指防止身口意造诸恶业。与“戒”如同手 心手背的“律”,意为制服、灭除一切恶业。
二者相异之处,在于戒为自发性的止恶,律为被动性(被律法条文规定限制)的止恶。
戒与律原为不同二种止恶方式,但是在北传大乘佛教经典中,常把二者合称“戒律”,此时,为被动 的他律规范。
十善功德成就善知识
圆满摄受行者极喜乐
佛子法王示现慑服尊
大乘上师诚敬我祈请
此颂文说明上师拥有大乘经典中说的十种功德。完美上师的功德,在“无著”的“大乘庄严论”中有所定义。
原注:定义中的大乘上师十种特质,是一、持增上戒学(增上表示胜过他人)。二、持增上定学。三 、持增上慧学。四、博闻经论。五、了悟空性。六、德胜于徒。七、擅于词令。八、具悲悯心。九、 事事勤奋。十、身心无倦。具全以上十德,才配称为上师,始能为众生谋利、使众生得大安乐。
编注:依据“毘奈耶(律)”所叙,皈依上师之前,必须先审视上师是否具有以下之“十德相”,即 一、练达。二、精明。三、身居卑位。四、随遇而安。五、具悲悯心。六、诸事能忍。七、内怨清净 。八、说法利众。九、以财利众。十、及时诲人。
至于本文所述“无著”的“大乘庄严论”中,所定义的完美上师十种功德,详细内容,敬请参看本书 之附录“修行者如何选择如佛之上师”,相互做比较,则更容易了解。
能忍聪慧真诚具三业
如实真知密宗檀陀罗
巧绘善言熟识二十法
金刚持尊座首我祈请
此颂为“供养上师五十颂”中说的上师功德。
‘上师必须充分专精于十真实性。善于绘制曼荼罗。对密宗檀陀罗释论仪轨充分了解。具虔敬无上信心,以完全掌控情绪。’
所谓“了解密示檀陀罗和仪轨”,表示上师了解如何善巧传法、正确使用咒语等等,以及熟稔二十轨范法则。
编注:在上师供养法之中,提到上师必须具备二种“十真实性”。第一种,是“仪轨十真实性”,意 指上师必须纯熟精通的十项仪轨为一、曼荼罗。二、禅定。三、手印。四、坐姿。五、座垫。六、诵 经。七、烧施(即火供)。八、献供。九、实施。十、终结。
仪轨十真实性也称为“十外境性”,为密宗金刚上师阿阇梨必须娴熟具足的十项才能。于此又称为一 、有色与非有色曼荼罗。二、初加行等三摩地。三、加封天神手印。四、方式。五、打坐之坐姿。六 、业加行。七、定结。八、念诵。九、护摩(意即火供)。十、供养。
前二者名相稍微不一样,内涵则一致无异。
第二种“十真实性”是“十内境性”,意指密宗金刚上师阿阇必须精通的十项才能是一、两种回遮法 。二、四种灌顶。三、分别和合。四、朵玛。五、默念经文。六、修威猛心。七、修开光曼荼罗。八 、作供赞法。九、修自入法。十、赐弟子灌顶法。
十内境性又称“十自性”,二者内容的名词略异,含意则不分轩轾。十自性为一、观。二、行。三、 灌顶。四、誓言。五、佛城(即坛城或曼荼罗)。六、事业。七、坛陀罗。八、禅定。九、供养。十 、诵咒。
前述三颂,就戒学、显宗大乘经典、密宗檀陀罗等中所说,上师应具备的功德。如果你的上师是受过完整比丘戒,则这些观想效果更佳,所以,回想这些功德时,你必须发自内心,至诚持诵祈请文。“祈请”有请求和接受开示,加持的含意,事实上,祈请文的含意正是如此。
法身明灯指引修行者
过去诸佛未度候鸟人
佛道式微难化众有情
慈悲依怙尊者我祈请
二、忆念上师慈恩以修尊敬心
以下,说明从忆想上师的慈悲恩德,求修尊敬心。到现在为止,许多佛陀降临过婆娑世界,这是个事实。在“贤劫”时期,就有迦叶佛(叶,读音为社)等珍贵诸佛出世,他们降临期间,我们还没有机会修行佛法,因此,显然我们和释迦牟尼佛比较有缘亲近。“道次第实际引导”中说:
‘你的上师,比诸佛慈悲,甚至比释迦牟尼佛还慈悲。’
你必须如此忆想:过去诸佛在世的时候,我被他们遗弃了。现在,因为上师慈悲,有机会如上述颂文所言,让我感念上师伟大恩德。
佛道式微正逢此时刻
誓为度迷成就功德主
宏扬佛法拯救失怙者
慈悲上师虔诚我祈请
这一段颂文,说根本上师比佛教最胜法王释迦牟尼佛更慈悲。释迦牟尼佛于两千五百年以前,出身印度。他如此伟大,以致于只要见他一面,或是稍微与他接触,他便在你的体性上,栽植功德善根。
据历史记载,他启发一切有情众生的心灵,使他们得以解脱。他投入这么伟大的事业,但是在那段期间,可惜我们没有机会如他建立善缘。如果有的话,我们现在绝对非同小可。
同样的,我们没有机会遇到释迦牟尼佛的七位继承人,及龙树菩萨等这几位印度大成就者。许多大师在西藏佛法前弘期,实现许多众生的心愿,我们仍然无缘受其照拂。到佛法兴盛的后弘期,有许多萨迦派和甘丹派传承大师,还有阿底峡、俄累必先饶、仲敦巴等大师。噶举派也有几位著名大师,像密勒日巴、马尔马和岗波巴等。
佛陀教义在西藏变得十分普遍,虽然如此,我们还是无缘与这些大师面对面。现在,我们处于佛法式微年代,到处充满冲突。你必须想到,上师愿意照拂我们,实在具有很大慈悲。说更直接一些,如果你没有受到上师指引,你的命运又将如何呢?你应该做如是想:
‘幸好由于上师慈悲,我才得以忝列有情众生之林。’
经由这些祈请文,你能够了解上师慈恩之宏大。你应该全心全意祈请,忆想你现在会读书,是因为启蒙老师教你的,因为教你文法、诗歌的老师慈悲为怀,你才能理解经文,对参加辩经学僧来说,从辨识颜色开始,你就受到上师教导。
由于上师的指导,在你阅读完整本或浓缩本“道次第”时,不必跟许多人一样,要跳过第二章“毘钵舍那章”,还能够有某种程度的了解,这方便你忆念上师的慈悲。
对那些修诸如“大威德金刚法”的人来说,也由于有了上师,你才得以自历代传承上师祈请开始,去深入了解。然后,当你参加实修,就会得到一些明确概念。这不是因为你们听我达剌喇嘛讲道才融会贯通,而是你的上师平时对你的谆谆教导,你才闻一知十。
虽然我现在跟各位传道,但是,每天伴你修行求道、亦步亦趋指引你的上师,比我对你更有慈恩。再者,经由授戒金刚大师的慈悲,我们才得以接受灌顶,进而有机会修行密宗大法;你必须如是深思熟虑忆念。
最重要的是,说到让我们对慈悲心和菩提心觉得感动,也是透过上师才能到达胸怀慈悲心和菩提心境界。我们出生之时,不可能天生拥有如此心智。激发意识,对了解空性产生兴趣,都得仰赖上师的慈恩,更别谈是谁给我们修行“上师瑜伽法”的机会了。
当你修行此法时,从功德观点来看,释迦牟尼佛和你的根本上师,本质并没有差别。不过,说到他们的恩惠,就有很大的差别。仔细思考这几句颂文,你就能够说服自己,相信上师的宝贵价值。
上师毛孔毛发我供养
赞赏学子并植资粮田
殊胜三世更高十方佛
慈悲依怙至尊我祈请
这一段颂文,点出对修行者而言,上师是无人可比的资粮田。许多密宗檀陀罗释论谈到供养上师,比供养无量诸佛更为重要。这个机缘之所以殊胜千载难逢,是因为你用肉眼就看得见上师,并且亲耳听他传道授业解惑,所以你应该对他供养和顶礼。
虽然释迦牟尼佛和金刚持等,是非常伟大的尊者,但是,你除了用观想的方法之外,无从去实际接触他们以积功德。透过上师,我们有机会供养诸佛菩萨,所以,我们应当视上师为无上资粮田。上师“身体上的毛孔毛发”,寓意包括上师的弟子及眷属,甚至上师的珍贵宠物。
严饰法轮佛身法报化
难解幻网善巧为安排
现凡夫相引导诸有情
慈悲依怙至尊我祈请
这一段颂文,是关于向上师祈请,并说明上师的“外功德”有如诸佛化身一般。喀确益喜坚赞的释论,就以“严饰永续轮”代表上师的身、语和意。诸佛的身、语和意,对众生来说,像严饰璎珞一样,取之不尽,随时利益众生、救度有情。
“严饰永续轮”,有特定的明确意义,若就身语意各别解释的话,就是指上师外貌是凡夫俗子相,内藏却是永续不断的佛陀身语意。所以“严饰永续轮”又代表佛陀的身语意。
聚合要素感知七支修
五佛本性眷属五明妃
寂静菩萨偕同忿怒尊
三宝功德上师我祈请
此段颂文,说明上师的“内功德”。上师的聚合要素,都是诸佛自性。身曼荼罗说:
‘上师的外在,装成凡人之躯,内在,即使是你肉身中最微小的细胞,都是三宝化身。’
千万曼荼罗轮回醍醐
无明无知流出觉自性
百佛眷属殊胜金刚持
本初佛尊恭敬我祈请
这一段颂文在说明秘功德,视上师化现为报身。“你自智慧显相中呈现大乐身”文中,有“千万”字句,并非如字面上的意义,而是指数也数不清。“道次第”说“向往佛法的释迦族王子,出生于百万功德和善行里”。梵文的“百万(俱胝)”有两个意思,一是亿,一是数不尽。我们在“遥唤上师颂”里,发现类似描述:
传承系统分别百五三
年代远隔仍然是上师
众佛根源融合诸佛尊
他处此地悉皆上师身
此颂文说明,上师是一切诸佛的创造者,也是一切诸佛的融入处所,因此称上师为融合之主。又因上师是一切部主之首,所以,他被称为融合诸佛之“本初佛”,泛指究竟证悟境地的报身。这里是修行者视上师为报身,并忆想上师慈悲恩泽而行上师祈请法。
俱生不离无障大乐境
有情无情圆满止或行
普贤王尊超越生或亡
胜义菩提之心我祈请
这段颂文,是视上师为法身,并就忆念上师慈恩的观点,来说明上师的真如功德。“无障”指的是智慧显现时的清净状态,此智慧和客观的空性密不可分。这个理由,乃根据喜乐和空无的不可分离特性而来。现在,我们再以乐空二谛不可分的特性来做说明:风和心的不可分,乃是轮回和涅槃中,所有现象的基础,而且为所有事物的起源。龙树菩萨在“五次第”中说:
‘修行者看到的所有现象,一切如梦幻泡影。’
因为在混沌未明之时,就保有细微之处,这个十分细微的风、心,被认为无始无终。这种意识状态,不会因为环境改变而有时精糙、有时精致,它从混沌未明之时,就保有此细微特质,不会受到玷污变质。如“究竟一乘宝性论”中所说,所有玷污都会瞬间而逝。
以此细微风心做为基础,一切有情众生,与生俱来有一股获得佛位的自性潜力。因此,在上师供养法之中,称为“普贤”。相反地,若八十自性观存在的话,就有可能生起苦恼情绪等负面心境。只要适时加以收摄,烦恼便无从乘机窜出。胜义菩提心的意义,应该从二谛之双运,还有上师之双运自性化身中去了解。
你是上师、你是教义,你是空行和护法;
自此开始,直到证悟,除你之外无上师。
就在前世、或在今生,甚至长久的来生;
请发慈悲,以慈悲钩,钩住我以免迷失。
及时度我,远离轮回,不受涅槃来系绊;
赐诸悉地,为我知友,护持远离烦恼境。
这里,我们对上师做殊胜祈请:
‘你是上师,请你让我从轮回和涅槃中解脱。你是本尊,请你让我到达殊胜境界。你是空行母,请你做我的同伴,在修行道上帮助我。你是护法,请我保护我远离一切障碍。’
我们对著上师说:
‘你是上师、本尊,除了你,我无处可皈依。’
我们全心全意信赖上师,所以说:
‘不论发生什么事,好或坏,我完全信任你。’
这就好比钉橛,在固定一个地方敲打,愈打愈稳固。因此“钉橛”比喻专注于一心,摒除其他想法。虽然与某些本尊有特殊因缘,然而你必须视所有护法、空行母等,都是你的根本上师之化身。不可以认为在上师之外,还有其他与上师无关的本尊、护法或空行母。
如果可能,你必须专心一意,观想顶礼上师双足,并全然信任上师。以这种方式,祈请三次。
如是祈请三世诸功德
自我上师宝座身语意
白红深蓝甘露和微光
次第流泻缓处再汇集
聚集圆满流入我三密
清净四障旋受四灌顶
四身种子上师再化身
融入我身欢喜赐加持
这是以祈请方式,接受四灌顶加持。你可以用更复杂方式来接受灌顶。做此修行时,应专注于观想你所熟悉的诸无量宫,然后再做祈请。“上师供养修行法”和“四灌顶法”,有完整版本和简略版。完整版先做曼荼罗供养,然后祈请,做二次发菩提心,最后才进入曼荼罗里。
“五智灌顶”之水灌、宝冠、金刚杵、铃和名等灌顶,可以分开或合在一起观想。至于浓缩版,则修行者先邀请所有灌顶尊,接下来做金刚阿阇黎灌顶,然后持诵一般瓶灌顶,还有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和语灌顶等功德。
接下来,观想“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的复体,融入你身间,经由这种力量,你因善知而融入光中,再融入空性。在此之前,你须先接受第四灌顶,了解双运原理,以便在光中现起自性乐身,及与本初佛相应之报身。你可以想像产生幻身,而且在清醒状态中,观想实幻双修。接著你回到现实的肉身,并感受曾经做为化身的荣耀。
如果你想缩短修行过程,则观想你受上师加持,融入明光中,再从明光之中,呈现你熟悉的本尊的原始报身。
之后,要重复念诵尊名。在你的心中,以及在资粮田主尊的心中,观想咒轮“唵阿吽”,然后不断念诵真言“唵·阿·缚日啰陀罗·悉地·吽”,或是念诵“唵·缚日啰陀罗·吽”。其次念诵“唵·牟尼牟尼·摩诃牟尼耶·娑诃”,或是“唵·牟尼牟尼·摩诃牟尼·释迦牟尼耶·娑诃”。
在此之后,是宗喀巴大师的名相咒:
‘唵·古鲁苏摩谛·吉谛·悉地·吽。’
根本上师名相咒,应该在这时候一起持诵。能够背诵所有直接听闻教导上师的名相咒最限。如果你只知道梵文名相,就持诵梵名,如果不知道的话,只要在“唵古鲁缚日啰陀罗”和“吽”之间,插入上师名相即可,不必特地苦思梵文的名相咒。如果你每天都会做此修行,则别忘了曾经教你字母、辩论和写作的智慧上师名相,不止要记住他们的名字,还要感念恩惠。否则,如果某人突然问你有几位上师?你还答不上来呢。
当你持诵宗喀巴大师祈请文(礼赞文)时,观想音节“芒”出现在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心中。“芒”字之中,又观想蓝色“吽”字出现。观想咒轮出现在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的心间。
持诵真言和祈请文时,最好能做“增加智慧”的观想。
化身展现无上大智慧
清净空界悉依细软语
经箧慧剑二者皆摄受
智慧如海妙辩善知识
假使你能做这样的观想,非常好。为了修行得当,你应该了解只有利他之心并不够。你必须增加你的智慧,证悟培乐与空性智慧,因为求道的重点是慈悲与方便。
因此,你的菩提心修行,应该结合证悟空性智慧。为了增加智慧,要向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祈请,观想甘露从他体内流出。你可以保持佛尊之外观,但是要舍去傲气。当甘露经光的本性自头顶梵穴渗入你身体时,琼浆玉液成了轻光,净化你所有恶业思想和无知。
这个时候,在宗喀巴大师头顶、喉颈、心间三处,观想唵阿吽三字,同时观想观自在菩萨、文殊菩萨以及金刚手三宝。
编注:金刚手,在佛教显宗的名相是大势至菩萨。
修行者还须在自己顶上,观想观自在菩萨的内外秘三相,在喉间观想文殊菩萨的内外秘三相,在心间观想金刚手的内外秘三相,这就好比看到一尊九面佛一样。
文殊菩萨有许多不同法相。“野风送遗珍”释论中,提到九面文殊菩萨观想法。说明甘露自文殊菩萨身上流出,并流遍你全身,清净你的恶业无知。轻光放射向十方,供养诸佛和诸菩萨,请诸佛菩萨为你加持,特别是呈现大小不同的诸文殊菩萨法相,偕同文殊无上智慧,一起渗入你身中,此时,观想你的智慧和文殊菩萨等量齐观。
经由持诵文殊菩萨心咒,你得到清净智慧;经由文殊菩萨种子字“喜”,你获得敏捷智慧。
编注:文殊菩萨心咒为“唵·阿喇巴札纳帝·喜”。
大智慧可以拓展视野、深识旨趣。清净智慧,是指能够观察入微的智慧。敏捷智慧,指的是在短时间内,即能速捷完成的智慧。藉由观想文殊菩萨物印而来的智慧,不会受到外力困惑,可以充分了解经典中的明示和暗示(即术语所说之了义、不了义)含意。例如贡唐仁波切,这位伟大学者,就有文殊菩萨的殊胜智慧。
这里还要提到可以增加智慧的九轮观想法。九轮包括广大、清净、敏捷、甚深、著述、辩论、教说,另外包括之前已经说过的两种观想,恶趣清净又无知清净(即清除恶趣和清除无知)。
还有许多可以使心境获得平静的修行法,或是克服病痛的修行法,都以这种修行法为基础。如果你做长寿法以延长生命,那么在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心间,可以观想白度母或无量寿佛,并在他们心间观想咒轮。
你同样可以运用自力,呈现相应的本尊,以改变外观、展现荣耀,然后专注在咒轮上行长寿佛观想法。你也可以为了增加财富,而观想毘沙门天,或观想其他财宝神。
你也可以不在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的心间观想无量寿佛,而移到资粮田的无量寿佛法相上,去做观想会更好。这些修行,都要依“宗喀巴大师礼赞文”的修行法为基础。
当你在宗喀巴大师身上的特定部位,观想观自在菩萨、文殊菩萨和金刚手的时候,应该视宗喀巴大师为三菩萨的化身。
你也可以做各种利益众生、供养诸佛的观想。持诵所有上师的名相咒后,你可以持诵以下供养文:
功德成就如斯我承受
上师同侪果位我速证
利益生灵普主我为先
有情众生同登欢喜地
接下来是比较简短的四灌顶版本。
观想甘露自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身上流出,如此,你接受瓶灌顶。金刚持与明妃结合,菩提心融入,如此,你接受秘灌顶。证悟诸尊的空无和喜乐,如此,你接受智慧灌顶。再忆念双运的本义,如此,你接受了语句灌顶。
这里还有简单的四灌顶版本。
自上师身上唵阿吽三字处,依序出现白、红和蓝光和甘露,进入你体内,清净恶业邪念,如此,你接受了前面三项灌顶。此时,白红蓝三道轻光,融入你体内,如此,你觉受第四灌顶。这时,了解双运真谛十分重要。接著,上师的分身,会带著大乐融入你体内。
你若没有接受菩萨道和秘咒道的轨范,就做观想的话,充其量只是获得祈福的功德。但是,你若用较为深广复杂的版本,誓愿接受前述二轨范的话,才能够真正进入自我灌顶修行。因此,它可以圆满不完整的誓愿,让你更趋于佛境的平静。我不知道这个修行法,是否能够成为替别人灌顶的修行,但至少它可做为自我灌顶的修行。
柒·谛观圆满道次第
接下来的修行法,藉由显宗经论和密宗檀陀罗圆满道谛观,你得以接受上师加持。观想在你四周,围绕所有众生。如果你是独自一个人修法,而且又有空闲时间,应该忆念上师供养法的修行,从内心深入思考:没有任何皈依可以超越我的根本上师。有了这样强烈信念,你应该再忆想一项事实:十方诸佛化身凡人之躯,来成为你的上师,只是为了教化你。有了这层了解,生起强烈信心和尊敬心,祈请上师照拂你;不只是今生,而是生生世世。
然后,开始持诵颂文。当你祈请时,想像上师答应你的请求,并且因你的决定而心生欢喜。甘露从上师身上流出,进入你和一切有情众生体内。所有业障,特别是跟上师供养修行法有关的业障,如同在皈依修行法中被净化。试想所有众生和你,都有强烈信心,能够视上师为如实之佛,并拥有供养上师所须的虔敬心。
以下诸颂文,乃依据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做概要说明。
尊贵上师恩惠资粮田
启发供养仪轨我祈请
护法有情众生之根源
乐意欢喜上师赐加持
这一段颂文,表示对上师依理适切信赖,是一切求道之路的根基。
开示启蒙幸运获重生
电光石火所持瞬间逝
今生梦幻扰扰视若无
自性意味深远我掌有
以信赖依止上师为基础的修心养性次第,由这里开始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藉由说明人身的稀有价值,让修行者去掌握宝贵人身,颂文旨趣就在此。我们现在被赋予宝贵人身,这个机会千载难逢,了解这个机会的价值,就要下定决心:我必须修行佛法,如果我任由机会流失,入此世竟空手而去,是我最大的损失。
编注:上一段的意义,简要而言就是,“我们很幸运,获得可以修行佛法的人身”,密宗名相术语称 为“暇满人身”。
人身自性的现有修行法,依修心次第,可以分为三十道,即上士道、中士道和下士道,其中经常提到无常这类的话题。“如此珍贵,却瞬间即逝”、“难得”或“迅速灰飞尘散”等,说明无常的现象。现象的产生,起因于行为,而行为是无常的,是因缘而生起的。
我们自身也是一种现象,我们的行为随时会改变,先发生的现象,会被后发生的现象灭坏,此灭坏并不需要有其他理由。只要有现象产生,就会有灭坏相应而生。一般来说,“产生”有著正面意义,“无常”则暗示著坏灭的负面意义。两个字听起来是相对的,但是,进一步来看,“产生”的本身就含有“灭坏”的因素,这不仅说明了外在现象无常,仔细想想,你应知自身自性是无常。
我们既不因佛的祝福而生,也不因某种不可知的力量而生,而是经由前世作为之业力而生。因为有“无常”,所以我们必须仰赖其他因缘,我们是自己种“因”之行为下,所造出来“果”的产物,因此我们必须承受无常的煎熬。无常告诉我们,我们必须仰赖因果,这里的因果,是指会影响来生命运的现世行为。
若是长久置自己于恶业思想之下,纵使天生乐观的西藏人,也无从享受喜悦。我们毫无自主性,必须依赖其他的因缘而生存,一般人都是如此,我们往往为恶业行为和情绪苦恼所影响,以致我执在体内根深蒂固,认为所有现象皆为自生,这是扭曲事实的错误意识。
你必须藉由佛教经典,对“无常”有粗浅或深入了解。例如:虽然我们出生了,但是,从一出生就逐渐年老,并且步向死亡。只有修行佛法,才会在临终那一刹获得助益。虽然你的无用身躯被留下,但是,你的佛智和心识却会持续,不因轮回而消逝。
所有肉身需要的现象,诸如财产、住家、气力等,都无法跟随你轮回,只有心识可以一直系绊住你。你若曾经依此心识累积任何功德,你便能带著心识去轮回。我可以说,我们对心灵的特性愈了解,我们就能在细微心识里,留下更多可资追循的痕迹。
如果你以未实修的心识做基础,不可能保有肉身所须现象太久。当一个人在清醒状态下,对物质欲望有非常强烈心识的话,则在睡眠状态下,便会在梦中体验这股心识,这表示两股心识彼此产生影响。因此,心识中愈明晰的东西,潜意识里就印象愈深。如果你强烈意愿,决心早起,那么你真的会很早就起床。同样的,如果想经由修行为来生积德,你就不应当有所懈怠。我认为:修行程度愈深,实现的效果愈好,所以,只有勤于修行佛法,在此才帮得上忙。
这里,把珍贵人身的稀有和无常,相提并论,了解到生命会在瞬息自坏灭的特性,此生的任何一分一秒,你都浪费不得。
在持诵本颂文时,观想甘露自主尊流出,再流入你体内,你即证悟人身的珍贵和无常。
一、下士道次第
恶趣加身苦楚我惊惧
虔请引领皈依三宝尊
勤修善业誓必断恶因
累积功德圆满我祈愿
请想一下,较低层次的地狱道、畜牲道和饿鬼道,三恶趣之种种痛苦。关于地狱道,虽然阿毘达磨(编注:即三藏经律论的论)相关释论经典中,所描述的痛苦情形,很难为人所接受,但是,不论是否真有地狱道?我们都可以推想,确实有一个会让人受尽苦楚的境界。
我常说,我们的肉身有脑细胞,我们从不怀疑它存在。如果要你向来自其他星球的人,解释身体的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细胞的部分,一定很难使外星人信服。如果你透过显微镜看微生物,便会相信微生物存在。若某人仅用口头告诉你,说有一种你从未见过的奇怪昆虫,那实在很难让你相信:真的有这种昆虫存在。
因此,我们不曾接触过地狱,所以很难信服,我们会想:
‘真的有地狱吗?’
的确,很难证明地狱存在。我们能做的只有祈请:
‘希望这种情况的境界并不存在!’
业力或行为,十分复杂难懂。我们知道,教化和提升人的心灵,可以使有情众生在此生获得快乐。心同此理,我们可以推断,透过同样的修行方式,可以使人通往证悟殊胜智慧境地。要修炼自己到达那样的境地,最需要的因素,就是心灵的正面思想。
你会发现,像气愤之类的情绪,往往造成自己不快乐。这有助我们推断:这类不幸和痛苦的境界,是存在的。修行者若相信善行可以让自己生于较好的域界,同样可以推想到,恶业行为会让自己生于心身煎熬的域界。
我们知道,教化和未教化的心境,导致二种不同的重生。虽然人身是善念下的产物,但是我们打从出生起,仍不免要受苦,因此,我们或许要客观地改口说:人身其实是善念和恶诸业下的产物。
善心强而有力的话,重生时得以到达较好的境域,诸如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等三界。由于重生仍然是以轮回方式来进行,可见重生者心中,依旧根植我执和无明。由于善念力量不同,产生的果报也不同。同样地,恶念力量愈大,带来的痛苦了就愈多。
一个人是否会重生于较高域界,取决于他目前所持意念为何?由此可知,带著愈多恶念思想,重生时就会带著更多痛苦。修行者若持有与众不同的善念,就有希望在未来进入较高域界。所以说,我们现在正处于十字路口,来生的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畜生道中,当宠物是比较幸运的。大海里的鱼,必须面对大鱼吃小鱼的险境,根本没有机会累积功德。至于活在地面上的动物,多少还有一点累积功德的机会。一段经偈说:
若人虔诚向佛注目礼
纵使外力干扰其心识
亦因尊相深植积功德
有幸顶礼百万佛足前
生活在海洋的众生,也受到人类行为影响,在人类眼中,牠们不是众生,而是食物。说来真可怜,这些生物跟我们一样拥有生命,也拥有自我珍惜的意识。唯一值得安慰的是,牠们一旦被捕上岸之后,痛苦不会太久。这种痛苦状态对我们来说,显而易见。当修行者深思熟虑这当中的道理,就会产生惧怕吃肉的心绪。
所有必要条件都具全之下,如果能够选择蔬菜等素食,当然最好。如果你必须考量自己的健康和环境因素,那又是另一回事,不管怎样,这星球上的动物,所承受的痛苦是永无止境的。
忆想动物的种种情状,再想:你是否将投胎于这个域界?答案取决于你的因果报应。思及恶趣道的可怕情形后,你必须皈依佛门,成为一个实在的佛教徒。最重要的,是你要忆想佛经的功德,并且对经典中的因明(逻辑)释论,做某种程度上的了解。因明逻辑的推理,证实轮回是存在的。
一旦了解我们心灵上的不净是偶发的,自性可以远离恶念,由此可知,确实有涅槃轮回境地存在。这样的证悟,必须依赖对空性的了解。而对空性的了解,则依据中观应成派空性思想,以及烦恼如一的独特观点而来。一般来说,我们出现无限欲望、忿恨等情形时,会发现我们的情绪力量,也具有无限威力。虽然情绪在平静或强烈状态之下,都可以让本性显现,但是在情绪激烈的时候,更容易显现自性。
你可以断定:烦恼都是因著自性而生起。你不妨用这样的经验来做辨认。当你具有强烈执著贪念时,会觉得把所有情感都投注于贪念的对象,这样的偏执情绪难以改变,甚至觉得如此情绪理应持续不断。
这种情形,亦适用于瞋恶的负面情绪。你会发现:你所憎恶的对象,是最坏的、最讨厌的。你有瞋恨情绪,也有毫无瞋恨的情绪,就这二种情绪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你当然知道没有瞋恨的时光比较快乐。
对空性的了解程度,虽然一开始相当微薄,但是,它却有稳健基础,能够随著时日推移,逐渐增加理解程度。换句话说,我们愈分析愈探讨空性,我们对空性的认识就愈清楚。当我们认真检讨恶念生起次第之时,恶念会逐渐变得微弱,到最后便完全不见了。
要获得空性智慧,必须以善业正见心识为根基。否则就会像热水,很快失去热度。或像运动员,无法一生都在运动场上,表现卓越技巧。有了心识的坚定稳固基础,一旦你对空性熟悉,不须凭藉外力,就能够举一反三,慢慢累积到最高程度。所以就知道:“法”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或许很难探索“涅槃”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以我个人经验,一时也说不清楚,但是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清净恶趣的潜力。“涅槃”若不存在,则另当别论。如果涅槃真的存在,那真是我们的一大希望,到达涅槃境界才是真正的解脱。
你忆念佛法,何妨想想释迦牟尼佛也经历求道阶段,而后指示我们如何通往涅槃境界;他真的没有欺骗我们。修行者的道侣或是僧团,是跟随真正的导师,悠游于正确求道之路,你会发现“三宝”的意义非常深远。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说,修行者不可能光靠悠闲懈怠度日,就会达到究竟证悟的止观境地——那需要持续不断观想修行,才能做到。
为了证悟止观境界,首先要规范自己,不要沉迷于好逸恶劳,避免去做和十恶业有关的事情。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