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忍法师在纪念赵朴初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戒忍法师在纪念赵朴初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赵朴老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宝、活佛、诗仙、书圣”,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仰观他老人家的百年人生,是探索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是对国家和人民事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息的一生,为中国佛教树起了一座巍峨丰碑。他以一片菩萨心、殷殷赤子情,爱国爱教,护法安僧,继承发扬并模范实践了人间佛教思想,他以菩萨优婆塞弟子的身份为中国佛教徒树立光辉的榜样。朴老一生在佛学、外交、书法、文学、慈善等诸多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朴老的思想精神、学识智慧、气节风范、道德文章,堪为千秋师表,万世楷模。
赵朴老朴老作为新中国一代宗教领袖,他的人间佛教思想主要特征是把佛教教义圆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促进中国佛教界与世界各国佛教界友好交往的伟大事业之中。朴老在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加强佛教自身建设与发展;发展佛教教育和开展佛教学术交流;全力推动中国佛教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人间佛教,自民国太虚大师等大德倡导以来,经过八十余年的探讨,实践弘扬,已获得佛教界和社会的认可赞同,成为当今海内外佛教界共同高扬的旗帜,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宝贵的智慧结晶”。赵朴老的人间佛教理论上承佛陀遗绪,下应时代要求,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他的人间佛教思想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进程息息相关,是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象征,也将是二十一世纪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
赵朴老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上所作《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的报告中指出:“根据当前的形势和我国佛教的实际情况,着眼佛教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未来,各级佛教协会和全国佛教界都必须把注意力和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提高四众素质上来.”。这一正确论断对于佛教界当今乃至将来相当时期的工作重心和方向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朴老百岁诞辰之际,我们围绕他老人家的精神,探讨如何加强佛教界自身建设,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他老人家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
一、加强自身建设的目标
党的十七大是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这个时期同样也是我们佛教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所面临主要矛盾是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信众不断提高的信仰需求与我们僧团整体素质、四众弟子个人品德修养和佛教界有限的普世功能之间的矛盾。新的时代因缘对我们佛教界来说,既提出了强力的挑战,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这个认识虽然没有在全国佛教界形成共识,但是,从我们普陀山佛教事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个矛盾已经开始凸显出来。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总目标。并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006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出了“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理念,指明了佛教弘扬的方向。朴老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人间佛教思想,我们加强自身建设,就是要将人间佛教思想落实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净化社会人心,构建和谐世界这个总目标中去。
二、加强自身建设的任务
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于去年11月28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宗教与社会和谐》的文章,论述宗教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文章说:“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命题,既有深刻的认识论根据,也有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一是立足于“四个全面认识”。全面认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深刻历史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心理根源,全面认识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全面认识宗教问题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因素相交织的复杂状况,全面认识宗教对相当一部分群众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
二是统筹于“处理五大关系”。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领域,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五大关系,并且把宗教关系列为五大关系之一,对于我们团结各种社会力量,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在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着眼于“两个最大限度”。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然也包括广大信教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当然也包括依靠广大信教群众的力量。信教群众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做好信教群众工作是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宗教工作中的必然贯彻。
结合以上三点,从胡总书记的报告所描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中找到我们的位置和责任。我们的位置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民大众中。具体的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实现“两个最大限度”,我们要用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为社会化解不和谐因素,给广大信众和社会大众带去更多的佛教人文关怀,促进社会和谐。
三、加强自身建设的切入点
2006年12月,叶小文局长在中国佛教协会七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上提出的“重新举起‘以戒为师’的旗帜,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重要观点,更具体地为佛教界加强自身建设指明了切入点,进一步阐明了戒律是佛教的立教根本。以戒为师,是佛陀的遗教。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而古老的戒律,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发挥其化世导俗的功能,同时又不失自身的特质,是涉及佛教前途的大问题。从加强自身建设的角度来讲,不失自身特质,就是要保持佛教戒律中与世法不共的部分。目前教界之所以出现信仰淡化,道念不坚的现象,背景是复杂的,但戒律松弛应该说是最根本的原因。必须强调以戒律作为个人修行所必须依止的律条,以丛林清规作为僧团管理的基本制度,这是加强自身建设的切入点。
四、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核心
1992年赵朴老率先提出的“五个建设”,指出了佛教界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所在。
1、加强佛教协会组织建设。佛教协会应按照章程的规定,更好地发挥其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的职能作用。把佛教协会建设成为佛教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基地;联系党和政府的桥梁;团结各民族佛教徒的纽带。加强各级佛教协会的组织建设,是佛教事业顺利开展的保证。根据普陀山佛教协会二十多年“三统一”管理的实践经验,充实加强县级佛教协会的管理职能,加强县级佛协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权力,是当前佛教界组织建设中的一个重点工程。应在县级佛协建立一个以丛林清规为基础,具有现代管理方式的人事管理和教务指导核心,使之成为能真正发挥应有作用的管理实体,有效地对当地寺院在组织、人事、教务方面全面统筹协调管理,为佛教的自身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保证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这样做,既有利于佛教事业健康发展,也是政府宗教工作部门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的客观需要。
2、加强僧团教制建设。教制建设是自身建设的基础。由中国佛协组织制定和实施一套从佛教基本戒律和教义出发,以丛林清规为基础,适应社会要求的现代化丛林管理制度,如“关于实行僧尼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和“寺院住持任职的规定";“全国性的佛教财务管理制度",“居士登记管理制度”,“僧尼挂单管理办法”,“丛林请职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按照不同语系,尊重传统沿习和时代要求实行统一的管理模式,提高僧团内部管理力度,遏止僧尼盲流现象,提升僧团和僧尼的社会公众形象。使寺院僧团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现代化。
3、加强僧才的培养。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及寺院与旅游业的紧密联系,寺院执事僧多忙于应酬、接待、管理等各种相关事务,容易滋生奢侈享乐、生活腐化、道德败坏、戒律松弛、信仰淡薄、不重学修、媚合世俗的现象。不仅影响到个人修学,也影响到整个僧团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形象。随着社会大众科学文化水平和广大信从的信仰需求不断提高以及对外开放交流的需要,缺乏大量的德才兼备的合格僧才。必须由佛协、佛学院、寺院和政府几方面结合,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合格僧才队伍,充实到寺院管理、弘法、交流等各个岗位上去。
4、加强丛林体制的建设与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理念的深入和发展,出现了一些半商业化的寺院,变相的私有化寺院,承包式的寺院。比如有的投资商投资建个寺庙,表面上请僧人管理,但还是通过各种方式索取回报;有些在家人依靠某种背景以居士身份操纵寺庙;还有的地方干脆把寺庙发包给僧人;如此等等。寺院三宝财产由檀越功德性质变成商业资本性质,僧人的身份由宗教教职人员变成了场所供职人员,寺庙的十方丛林性质变成家族寺庙、团伙道场,寺院的普世功能和僧人的教化职能荡然无存。朴老生前竭力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维护、健全和完善丛林体制是佛教自身建设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各级佛协必须呼吁并协助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解决此类问题,并有效地遏制此类现象。
5、加强信仰建设,严肃道风。首先是要求寺院出家众具足正信,勤修三学,遵守戒规,寺院负责人要身体力行,领众熏修。通过挂单、讨单、劝离、迁单等组织调整和教育、引导、管理等途径,纯洁大众信仰,维护寺院道风。加强对居士正信引导,让他们懂得如法护持三宝。要加强僧团内部的团结,僧团与居士的团结,各地区佛协僧团之间的沟通和团结,信徒家庭以及信徒与社会大众的团结,构建和谐宗教,全面体现佛教的和谐精神。目前许多寺院除了僧众外,还招收了大量员工或信众、义工在寺庙工作,不可能完全按照丛林清规对他们进行统一管理,但是,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寺院道风形象,所以还要加强对在寺院工作的员工、信众和义工的信仰教育和道风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护寺院整体道风形象。
五、发扬佛教优秀文化传统
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佛教节庆活动,佛教夏令营活动,短期寺院生活体验活动,各种佛教文化艺术活动等适应大众根机和兴趣的活动,弘扬佛教文化,丰富民族文化。
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在拉着我们走,党和政府在拉着我们走,社会在推着我们走,广大信众在推着我们走。佛教作为社会机体中的一股清流,要继续发扬朴老人间佛教思想,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探索进取,开拓发展,让古老的佛教在伟大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