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建筑>>正文内容

石窟艺术(洞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石窟艺术(洞窟) 佛教崇拜偶像,常在石窟内雕塑或绘画成许多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土等形象,这些雕塑、绘画通称石窟艺术。我国石窟艺术大多数形成于公元三世纪至八世纪。分布地区遍及全国各地。西北地区有:克孜尔石窟、库木头拉石窟、西克辛石窟、胜金口等石窟、敦煌莫高窟、文殊山石窟、万佛寺石窟、万佛洞石窟、马蹄寺石窟、天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泾川石窟寺、邠州大佛寺;北钟山石窟、石汉寺石窟等。华北、东北地区有: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南北响堂山石窟、万佛堂石窟等。华东地区有:济南附近石窟、驼山石窟、栖霞寺千佛崖、杭州附近石窟造像、通天岩石窟等。中南地区有:宝山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鸿庆寺石窟等。西南地区有:广元千佛崖与皇泽寺、大足石窟、乐山凌云寺造像、剑川石窟等。 云冈北魏一期石窟 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的昙曜五窟。主像以三世佛为主,还有释迦和交脚弥勒菩萨,外壁雕千佛。主佛形体高大,占据窟中主要位置。佛面相方圆,两肩齐亭,深目高鼻。上身内著僧祗支,外著袒右肩或通肩大衣。菩萨袒上身或斜披络腋,戴高宝冠,胸佩项圈、短缨珞,戴臂钏,下着羊肠大裙。飞天着装和菩萨相同,大裙下露足。衣纹厚重凸起,线条简洁。从造像特点中,可以看到犍陀罗艺术的某些踪影。此五窟可分为二组:①18~20窟为一组,开凿最早,主像均为佛装三世佛,19窟是这一组的中心窟,主像高达16.8米,其左右二佛分处二耳洞。20窟主像高13.7米,前壁早经坍塌,造像露天,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②16~17两窟为另一组。17窟主像亦为三世佛,正中是交脚弥勒菩萨。16窟主像是释迦立像。这5所石窟即相传为太祖以下5帘各凿一像伪遗迹,刻制精美。 云冈北魏二期石窟 主要在中区及东都的-部分,开凿于文成帝以后至迁都洛阳以前(465~494)。在主要的5组中有4组为双窟,l组为3个窟。此外,还有第3窟、11窟外壁崖面上的小窟和20窟以西若干小窟。此期石窟窟顶多雕平棋,龛有上卞重龛、左右对称式和屋形龛等。造像题材多样,大像减少,出现世俗供养人行列。太和十三年前后,出现褒衣博带式佛装。菩萨头戴花鬘冠,着披帛,大裙下摆飞扬。飞天在此期后段穿短衫,有的不露足。题材突出释迦,主像有三世佛、佛装交脚弥勒,还有依据《法华经》雕出的释迦、多宝佛和依据《维摩诘经》雕出的维摩、文殊对坐像,以及修持“法华三昧观”所要求的本生、佛传浮雕及七佛、供养天人等。第二期最早开凿的是第7、第8这组双窟。已出现佛装交脚弥勒、天龙八部护法像和供养人行列。第9、第10这组双窟,建于太和八至十三年。第5、第6窟主像均为三世佛,佛像已着褒衣博带式佛装。这种改变,是和孝文帝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太和十年开始的服制改革措施相适应的。石窟艺术的中国化,在这组窟中明显表现出来。大型连续的佛传故事雕刻,也出现在第6窟中心塔柱及后室四壁。另外,门楣、龛楣等纹饰刻凿,都有较高艺术水平。 云冈北魏三期石窟 开凿于迁都洛阳后至正光末年(494~524)。此期多为不成组的中小窟,补刻小龛较普遍。佛的面型清癯,长颈,削肩。全为褒衣博带式佛装,大衣下摆摆纹愈益重叠,延昌以后为密褶式平行线条。菩萨面型亦趋削瘦。上身着短衫,帖帛交叉处穿壁,大裙下摆呈锯齿状,并向外伸展。飞天上着短衫,大裙曳地,不露足,腰折,作V型。龛楣、帐饰日益繁复。题材流行释迦、多宝与维摩、文殊,佛传故事较多,弥勒与释迎迦并重。此期窟龛有4种类型。①为塔洞,窟中雕塔或方柱。壁面多雕千佛龛;②为千佛窟。③是四壁三龛式中小窟,后壁主像多为释迦、多宝,也有释迦龛。第35窟洞口延昌五年(516)龛,是该窟开凿时间的下限。④是四壁重龛式中小窟,后壁主像多为上龛弥勒,下龛释迦。北魏三期石窟的藻井、龛楣及窟壁边饰图案,刻凿都很精美。
  龙门宾阳洞 在河南洛阳龙门西山北部,有南、中、北三洞。其中洞系北魏玄武帝为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营造的洞窟之一。开凿于景明元年(5000)o主佛释迦牟尼通高8.4米,二弟子、二菩萨侍立左右,面相皆消瘦略长,衣纹折叠较规整而稠密,为北魏遗像风格。南北两壁为一佛、二菩萨。洞顶雕饰莲花宝盖和十个迎风飘逸的伎乐、供养天人。洞口内壁两侧为大型浮雕,分为“维摩变”、“佛本生故事”、“帝后礼佛图”、“十神王像”四层。其中“帝后礼佛图”大型浮雕已于1943年被盗往国外。南洞、北洞始刻于北魏,迟至唐初告竣。   龙门古阳洞 原名石窟寺,又名老君洞。在河南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493)前后,是北魏开凿最早造像最集中的一个洞窟。进深约13.5米、宽约6.9米、高约11米。正面雕造一佛(释迦牟尼)、二菩萨。主佛高4.8米,身着双领下垂袈裟;二菩萨头戴宝冠,身著长裙。佛座下高台上有北魏正始、永平、建昌年间所凿造像龛。这里有龙门石窟中最完整的佛传故事浮雕画面,如乘象投胎、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遣散仆马等场面。著名的“龙门二十品”之中,有十九品即在此洞。 龙门霞花洞 又名伊阙洞。在河南洛阳龙门西山。因窟顶藻井有一精美的大莲花浮雕装饰,故名莲花洞。开凿于北魏晚期。主尊释迦牟尼圆雕立像,高5.1米,为释迦游说像;右侧迦叶手执锡杖,头部已被盗去。洞中佛龛众多,龛额构图精美,有尖拱、楣拱、屋檐拱;有璎珞、帷幕、流苏;有云纹、卷草纹、几何纹以及莲花、宝相花等,精雕细刻,富于变化。窟顶浮雕的大莲花及6个飞,动静相生,使富丽而又典雅的宝莲藻井生机盎然。 龙门药方洞 在河南洛阳龙门西山奉先寺和古阳洞之间。开凿于北魏晚期,建成于唐武则天时,历时约二百年。洞高4米、宽3.6米、深4.3米。主像为-佛、二弟子、二菩萨。主佛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袒胸,身躯粗壮,造型敦实厚重。佛和菩萨衣服宽松,指纹稀疏。是龙门石窟中唯一具有北齐风格的大型石窟。窟门两侧所刻古代药方,共140余种,制剂法有丸、散、膏等,涉及药物达120多种,包括植物、动物、矿物。是我国唐代初年医学、药物学的珍贵遗存。 龙门看经寺 在河南洛阳龙门东山万佛沟北侧,为东山最大的洞窟。宽约11米、深约14米、高8余米。开凿于唐武则天时期。今正面所存之砖瓦结构二层楼,门额刻“看经寺”三字,为清代所建。洞顶雕有莲花藻井,环绕四个飞天。洞内四壁下部浮雕二十九尊罗汉像,身高1.8米左右,均有残毁。相传是从摩诃迦叶到菩提达摩二十九位西土“祖师”的形象,性格刻画入微,生动有致,是龙门石雕罗汉群像中的佳作。 龙门牵先寺 在河南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始凿年代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唐咸亨三年(672)开凿,至上元二年(675)竣工。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大龛,也是唐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南北宽约3.4米、东西深约39米,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及力土等十一尊大像。主尊卢舍那佛高17.14米,头部高4米,身披袈裟,面容丰满秀丽,双目宁静,嘴角微翘;弟子迦叶严谨持重;阿难温顺虔诚;菩萨端庄矜持;天王戚眉怒目;力土威武刚健。布局得当,雕工精湛,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据后补之有关造像碑记载,“皇后武氏”在雕造此大像龛曾“助脂粉钱二万贯。
  龙门万佛洞 在河南洛阳龙门西山中部。窟内南北两壁满刻1.5万余尊佛像。完成于唐永隆元年(680)。正劈阿弥陀佛,高约4米,端坐于八角形束腰须弥莲花座上,神情安详肃穆。后壁雕五十四枝莲花,每枝莲花各坐一菩萨或供养人,布局别致。南北两壁壁基雕刻的伎乐人,舞者婀娜多姿,衣带飘扬;奏乐者手持乐器,形象生动。洞外南壁的观世音菩萨像,右手执麈尾。左手提净瓶,比例适度匀称,体态动静自然但头部已有损伤。 须弥山石窟 位于宁夏固原县西北须弥山东麓。石窟沿着山崖开凿长约2公里,共有北魏和隋唐时代的洞窟20个,有些窟内还有宋、金时代加刻的小龛。石窟中北魏时代雕像清秀刚劲,隋康时代的富丽堂皇。 北魏石窟寺 在河南洛阳市东北约55公里巩县城东北邙山大力山下寺湾村。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原名希玄寺,宋代名十方净土寺,清改今名。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及北宋,相继在此凿窟造像。现存五窟,3尊摩崖大像,256龛,7,743尊佛像和数十篇题记。除第五窟外,其余四窟呈方形,有中心柱,柱四周凿龛造像。多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窟顶刻平棋藻井。佛像险型方圆,衣纹疏朗,多呈静态。门内两侧雕“帝后礼佛图”,其余三壁雕佛像和佛传故事。壁脚雕神王、怪兽和伎乐入。“帝后礼佛图”共18幅,现存15幅,构图精美,刻技熟练,尤以第一窟和第四窟中者最佳。人物众多,场面热闹,反映了皇室的宗教活动。石窟浮雕保存较完整。 响堂山石窟 位于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包括南响堂、北响堂及小响堂(水浴寺)3处。石窟始凿于北齐文室帝高洋时(550~559)。后隋、唐乃至宋、明,都有增凿,主要窟像为北齐时雕造。总计造像约4000余尊。响堂山北齐石窟平面多呈方形,平顶,分中心塔柱式和三壁开龛式两种。中心塔柱式窟,多在窟前雕建成带有檐柱的前廊,并刻以仿砖木结构的檐瓦和椽、枋、斗拱。檐柱间有大意龛,内雕天王、力土等像。在前廊上部崖面上,有的雕出覆钵式塔顶,并有忍冬及火焰宝珠等组成的塔刹,形成独具特色的塔形窟。塔形窟中以北响堂第7窟(习称“北洞”)规模最大,雕刻最精美。造像为一佛、二菩萨,前龛佛像高达2.5米,是响堂山右窟中最大的造像;三壁开龛式窟,以南响堂山第7窟为代表,窟外还存有檐柱、斗棋和屋檐雕刻。窟内三壁开龛,均为天幕状,平顶上饰山华蕉叶,两侧刻垂幔束于龛柱上。下为雕出壶门的宝床,居中为宝炉。龛内各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藻井刻有飞天伎乐及宝珠等图案。北响堂第3窟(习称“南洞”),也是三壁开龛式,宝床上各雕一佛、二弟子、四菩萨。该窟的特点是在窟内外刻有佛经。
  巩县石窟 在河南巩县东北。创建于北魏晚期,原名希玄寺;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间凿石为窟,刻佛千万象。东西魏、北齐、隋唐皆增凿龛像。现存5个大窟,328龛,7,700余尊造像,是河南仅次于龙门石窟的重要石窟。5个窟均为方形平面,除第5窟外,都有中心塔柱,柱四面凿龛设像,窟顶凿平棋,刻伎乐飞天、莲花等浮雕。中心柱四面及窟内四壁,雕刻千沸、释迦多宝对坐像。维摩文殊并坐像及三佛等题材。基坛刻十神王、怪兽和伎乐。第l窟规模最大。外壁入口左右的力士像,手持金刚杵,造型勇武刚健。中心窟四方各凿一大龛,窟左、右壁和后壁各列4龛。窟门两侧壁的“礼佛图”,作3层4组浮雕,每层以僧尼为前导,后为供养人和侍从,冠盖相属,反映了北魏崇佛之盛;构图紧凑多变,人物顾盼传神,为中国现存此类雕刻中较完整而精美者。 水泉石窟 在河南洛阳市东南约30公里、偃师县水泉乡石窟门村南万安山断崖上。坐东朝西,背山面水。洞窟一座,深6.5米;宽4.8米、高约12米。窟平面略呈方形,后壁中央雕主佛两尊现仅存北侧一尊,高约3米。窟壁间雕大小佛龛400余个,龛内多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或交脚弥勒佛等。龛楣及其近旁多刻有飞天、化生、莲花、帏慢、璎珞等。佛座下有金刚力土及形象生动的蹲卧狮兽等;雕刻技法简朴,系北魏造像风格。窟外北壁雕有唐代像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面容丰满。另存有北魏普泰二年(532)及唐先天二年(713)等造像题记。 大足石刻 中国南方地区唐宋石窟和摩崖造像。在四川大足县城周围。以佛教造像为主,也有儒、道教的造像。现存造像5万余躯,分布于40多处;总称大足石刻。其中以北山、宝顶山石窟摩崖造像为最集中,规模宏伟,艺术精湛,内容丰富,创于晚唐而盛于两宋,是中国晚期石窟的重要代表之一。北山造像,规模最大的佛湾造像,长500米,共264个窟龛。人物造型端庄丰满,具有写实手法。璎珞、衣纹细致,衣褶用流畅的阴线,已显露出宋代风格的萌芽。五代造像亦为龛像,龛多渐深。造型纤丽优美,已失唐代丰淳作风。宝顶山造像,为佛教造像。其年代有创建于唐、宋和明代诸说。宝顶山造像作为重要的密宗道场,在统一计划下,先建小佛湾,后雕大佛湾,历时数十年始完成。小佛湾造像现多倾毁,保存较好者有毗卢庵中柳本尊行化图及地狱变相图浮雕。大佛湾长约500米,岩高15~30米,造像雕在东、南、北三面。除二石窟外,均为摩崖造像,形象生动真实,更接近现实人的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驼山石窟 在山东益都县东南,与云门山相对。有石窟一处,摩崖佛像一处。其中右端第一窟为唐代所建,其他为隋代作品。第三窟最大,其后壁刻有释迦座像一尊,左右各有一龛,有胁侍菩萨立像。它们是隋代雕刻的珍品。 剑川石钟山石窟 南诏、大理石窟在云南剑川西南。石窟始凿于南诏国王劝丰佑时代,终于段氏大理国中期,为相沿近300年之久的古代白族人民的石窟艺术。石窟分布在沙登村、石钟寺和狮子关三个区。沙登村石刻在古道两旁的山石上,有石刻四处,分别雕出弥勒佛;阿弥陀佛、天王等。刻于南诏十世国王、昭成王劝丰佑天启十一年,亦即唐武宗会昌元年(841)。沙登村后的佛龛浅而无饰。佛头都是螺状高髻,面部圆满,具有盛唐风格。石钟寺石刻有八窟。第一、第二窟均雕南诏王者像。王者和侍从的冠服是研究南诏服饰制度的珍贵材料。第三至第七窟分别雕释迦佛、菩萨、阿难、迦叶及罗汉等造像,以第六窟最大,长11.64米,雕有释迦、弟子、八大明王、多闻天王和增长天王。第八窟雕像已残。年代最早的为大理国段智兴盛德四年,即南宋淳熙六年(1179]。此后有元至元、至正、宣光,明永乐、永历年间的题记。狮子关石刻共有三处。其一是1951年发现的石窟,窟中雕王者与后妃像。其二是刻在狮子关峭壁上的人像,俗称“酒醉鬼像”。其三是雕在从狮子关去石钟寺路旁巨石上的“波斯国人”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