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佛家的四个住修场所
厦门佛家的四个住修场所
-----------------------------------------------------------
南普陀寺位于厦门五老峰前,寺的前身是五代僧人清浩创建的泗洲院。北宋年间,僧人文翠改建,称无尽岩。明代永乐间由断臂和尚觉光改建为普照院。明代崇祯年间,泉州开元寺僧人明光移锡厦门,在当时名士阮文锡、叶名蕤ruí等支持下,募资扩建下普照寺,殿堂经院初具规模,寺中住僧近百人。
清初,普照寺毁于战火。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后驻镇厦门,就在普照寺废址复建殿宇,并增建大悲阁,作为观音菩萨道场,因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改称南普陀寺。此后,经历代住持景峰、省己、喜参等多次募资新修扩建,至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已建成“三殿七堂”俱备的中等禅寺,居厦门岛上诸佛寺之首。
南普陀寺历来是临济宗喝云派下的子孙寺院。1924年,喝云法裔住持转逢和尚将南普陀寺改为十方丛林,推选会泉和尚为首任方丈。第二年,会泉在转逢的支持协助下,就寺中创办闽南佛学院。1934年,又接受弘一法师的倡议创办闽南佛教养正院。从此,南普陀不仅成为迎纳十方僧众的丛林禅院,同时也成为佛教界重要的参修学苑。
1927年年,会泉首届方丈任满,延聘太虚大师为继任方丈兼学院院长。当时太虚正担任中国佛教会主席职务,对推行佛教改革和改进僧伽教育极为重视。他来厦门就职后,即聘请大醒、芝峰、寄尘诸法师来闽南佛学院负责教务工作。大醒诸师追随太虚多年,是太虚推行佛教改革的得力助手,对僧伽教育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他们到任后,将禅寺和学院作为他们推行佛教改革和改进僧伽教育的实验基地,积极开展工作,并在1928年创办《现代僧伽》杂志,以广宣传,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引起海内外佛教界的重视。
1632年,太虚大师蝉联两任方丈期满引退,众推常惺继任。1936年常惺任满退居,由性愿代任方丈职务。不久,性愿应聘南渡菲律宾宏法,丈席仍由性愿虚挂。1937年,抗战开始,南普陀寺一度被驻军占住。抗战胜利后,避居内地或出国的僧众陆续复员归寺。1948年,举办三坛大戒法会,有来自海内外求戒的佛教徒1000多人参加受戒大典。
1949年后,人民政府先后拨出巨款翻修寺宇殿堂,还在寺的右侧开凿“般若池”,后山新建转逢和会泉和尚纪念塔。寺僧通过学习国家政策,提高政治觉悟,自觉参加各项爱国运动,开展生产劳动以自食其力。同时将原来的佛教养正院改办为养正义务小学,免费招收附近学童入学。1958年,厦门市佛教寺院进行合并,各寺岩僧众集居南普陀寺。
1982年,南普陀寺成立管理委员会,妙湛和尚受命任管委会主任兼理寺务监院。1985年又由厦门佛协会公推为南普陀寺第八届方丈。妙湛和尚升座后,妥善安置流散来归的僧众,重整禅林法规,复办闽南佛学院,并先后由政府拨款及海外缁素人士捐助巨资,对南普陀寺宇进行翻修扩建。新建有:大山门、环绕全寺四周的大围墙、莲花池、池亭水阁和七方白石宝塔、东西万寿宝塔,海会楼、普照楼和素餐馆、僧舍、海印楼、方丈楼、太虚图书馆、学院教学楼、师生宿舍楼、佛教协会办公楼、上客堂楼房等。寺后山上还增建圆通陵园、景峰、喜参两和尚纪念塔和苏亭、衡阳亭以及太虚大师纪念塔,建筑总面积相当原来寺宇的一倍以上。
南普陀寺后的五老峰,原为厦门岛上八大胜景之一,雅称“五老凌霄”。南普陀寺的素菜独树一格,名闻中外。据统计,90年代南普陀寺接待来自海内外的信徒、游客年均在160万人次左右,其中有许多佛教界知名人士和友好国家的首脑人物。
万石莲寺,在狮山山麓,现在植物公园内。明嘉靖年间为道教道观,明末由僧人维信师祖向定远侯郑联募建。一度毁于战火。康熙年间由施琅重建。此后又经寺僧多次重修。1930年,会泉和尚从南普陀寺首任方丈席上退居后,住持万石莲寺,进行全面翻修扩建,并创办万石佛学研究社,招收福建、广东、台湾各地学僧60多人来寺修学。
1938年,厦门沦陷前夕,会泉和尚离开厦门出国,岩寺由其门徒主持。抗战期中寺宇失修。抗战胜利后进行修建。1938年,旅菲侨僧性愿和尚倡议在岩寺中开办“大觉佛社”,聘请印顺法师主持,讲授佛学,参加修学僧伽20多人。
1979年,由会泉门徒、旅新加坡华僧宏船集资,对万石莲寺进行全面翻修扩建,新建山门、大雄宝殿、伽蓝殿、会泉法师纪念堂以及讲堂、院舍等,总建筑面积达650多平方米。1984年落成,宏船回国亲自参加开光典礼,并延聘南普陀寺方丈妙湛兼任主持。1985年闽南佛学院复办后,将女院部设在万石莲寺内,常住女院部师生100多人。
鸿山寺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漳州南山寺喜参和尚主持新修扩建。后喜参和尚重兴南普陀寺,鸿山寺并归南普陀寺共管。民国13年,佛教青年居士叶青眼、蔡吉堂等人发起组织闽南佛化新青年会,以鸿山寺为会址,建立“佛教宏誓会”,举办定期念佛会和讲演会。1938年厦门沦陷,鸿山寺住众大都离散内地,一度废圯。抗战胜利后,由菜姑住持重修,住持寺院,恢复组织念佛会。1986年,新加坡龙山寺华僧广净、妙华捐资,翻修扩建,寺貌焕然一新。
天界寺,原称醉仙岩,俗称仙洞,在万石植物公园南侧。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池浴德会同诸乡绅集资开凿醴泉洞。同时在岩洞前后各建小庙一间,塑九仙神像奉祀。庙后有巨石耸立,石上刻有“天界”两字。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住僧月松与厦门名士黄日纪就醉仙岩侧募建天界寺。寺建成后,月松在“天界”题刻的大石下建一座纪念亭,称为“黄亭”。至20世纪20年代,因年久失修,梁柱腐朽倾危,不蔽风雨。1929年住持广恩和尚协同董事募集资金进行翻修重建,并增建关帝殿和僧舍住楼。后又经多次重修扩建。
1985年,由住持传声筹划,对天界寺进行翻修拆建。大殿改建为双层歇山式琉璃瓦,殿左新建地藏殿,与右侧新修的醉仙岩相对称,东西两侧扩建凌峰楼(原名关帝楼)和望海楼(原名朝斗楼)。山门、围墙、庭院以及上下山石径、石围铁栏等均全部进行翻修,寺内佛像和大钟等法器设施也重新添置。
(黄德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