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巴利语的三藏典籍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谷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巴利语的三藏典籍


谷响
  南亚地区所弘通的上座部佛教,一般都依承巴利语Pāli的三藏典籍。这巴利语三藏典籍中,包含有经、律、论三藏,和许多藏外典籍。由于弘传的国土不同,而书写经典的文字也各异;因之同一语言的巴利语三藏典籍,在锡兰流传便用锡兰字来书写,在缅甸流传便用缅甸字来书写,在泰国流传便用暹罗字来书写,在高棉流传便用高棉字来书写。
  “巴利”Pāli一语,原是“圣典”之意;尤其是指南方上座部佛教三藏经典文学所用的语言。所谓巴利语经典,便是指这一范围的佛教文献而言。
  然而巴利语究竟是何种系统的语言?这也是关联着当时佛陀本身说法使用什么语言的问题;根据各种经典所说的推考起来,大概是当时佛陀应机说法,曾经用了两三种语言:对婆罗门等上层社会者便用吠陀系的梵语雅语,对摩揭陀国人民便用当地的方言摩揭陀语,对一般大众便使用一种通俗的混成俗语;这一混成俗语当然是以古摩揭陀语为基础,而和当时广大群众思想感情交流的需要而发生的一种语言;相信当日佛陀说法多使用此项语言,佛灭度后佛教教团中结集经律也多使用此项语言;更由于佛教经律的口口传诵,自然使此混成俗语,用为记录佛教圣典的语言了。这在阿育王时代虽然有一点变化;然而佛教传入锡兰以后,当公元前第一世纪间,将此项语言用笔写下,于是在佛教教圃内一致公认此为圣典语言而加以保守以来,已经就和日常语言有些区别了。由于时代的变迁乃至于语法也有所变迁,因此可以推知现在巴利语的成立乃是属于中世时代。巴利语并非由梵语直接蜕出,但文法上却有些相近吠陀语之点,这也是值得加以注意的。
  经过了如上的变化发展,因之即使是同样的巴利语,也由不同的演变而形成新古的差别。即如此中有古偈颂语言,有散文经典语言,有经典以后的散文语言,有后代的诗文语言的四大种别。因此现存的巴利语当已不完全是佛陀自用的原始语言,后来阿育王时代的语言与此也有些差异;然而现存的巴利语经律,却全部是根本佛教的教说,这是毫无疑问的。
  现存的巴利语经典,可大别为经、律、论三藏和藏外典籍。今先谈三藏:
  关于巴利三藏的组织内容,在公元四八九年汉译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内,有一项这样的重要记载:
  “问曰:何谓三藏?
  答曰:毗尼藏,修多罗藏,阿毗昙藏,是名三藏。
  问曰:何谓毗尼藏?
  答曰:二波罗提木义,(今巴利律藏Vinaya-pitaka第一部经分别Suttav-bhanga部中比丘、比丘尼的波罗夷Piriiyka波逸提piuittiya二种戒本。)二十三蹇陀,(今巴利律藏第二部犍度Khadhaka中大品、小品二十二犍度。)波利婆罗,(今巴利律藏第三部附篇Pariura十九篇。)是名毗尼藏。
  问曰:何谓修多罗藏?
  答曰:梵网经为初,四十四修多罗入长阿。(今巴利经藏Sutta-pitaka第一长部Digha-nikāya有梵网经等三十四经。相当于汉译的长阿含经。)初根,牟罗波利耶二百五十二修多罗悉入中阿。(今巴利经藏第二中部Majjhima-n有Mulapayyaā-Sutta等一百五十二经。相当于汉译的中阿含经。)鸟伽多罗阿婆陀那为初,七千七百六十二修多罗悉入僧述多。(今巴利经藏第三相应部Samyutta-n收有Oghatara-apadana等二千二百九十八经。相当于汉译的杂阿含经。)折多波利陀那修多罗为初,九千五百五十七修多罗悉入鸯掘多罗。(今巴利经藏第四增支部Anguttara-n收有Cittapariyādana-sutta等二千二百九十一经。相当于汉译增一阿含经。)法句、妪陀那、伊谛佛多伽、尼波多、毗摩那、卑多、涕罗涕利伽陀、本生、尼涕婆、波致参毗陀、佛种姓经,破作十四分,悉入屈陀迦。(今巴利经藏第五小部Khuddaka-n中有小诵Khuddakāptha,法句Dhammapada,媪陀那Udana[感兴语],伊谛佛多伽Itivuttaka[如是语],尼波多Sutta-nipāta[经集],毗摩那Vimānavatthu[天宫事],卑多Petavatthu[饿鬼事],涕罗伽陀Theragāthā[长老偈],涕利伽陀Therigāthā[长老尼偈],本生Jātaka,尼涕娑Niddesa[义释],波致参毗陀Patisambhidā[无碍辩道],譬喻Apadāna佛种姓经Buddhava-msa,若用藏Cariyā-pitaka[所行藏]十五部经。是名修多罗藏。
  问曰:何谓阿毗昙藏?
  答曰:法僧伽,毗崩迦,陀兜迦他,耶摩迦,钵叉,逼迦罗坋那坻,迦他跋偷,(今巴利论藏Abhidhamma-pitaka中法聚论Dhamma-sangam[法僧伽],分别论Vibhanga[毗崩迦],界论Dhārukathā[陀兜迦他],双论Yamaka[耶摩迦],发趣论Patthana[钵叉],人施设论Puggala-pannatti[逼迦罗坋那坻],论事Kathāvatthu[迦他跋偷]七部论。)此是阿毗昙藏。”
  可知在第五世纪间,已经有整个的巴利三藏存在了。当时善见律所载和现今流传的经典数量虽有差异,然而三藏的部类和经典名目则都极精密相符,这是应当加以注视的。
  现行的巴利律藏,是由三部组成:第一部是“经分别”,经是学处,也就是戒本的一一条文;其中比丘二二七条,比丘尼三一一条。于此一一加以解说,并说明这些戒条在何时何处因何动机而制定的因缘,乃至分别罪过的重轻,运用的实例等。第二部是“犍度”,说明僧圃中的一切生活规定、制度行为。此中又分大品、小品两类:大品有受戒、布萨、安居、自恣、药物、衣服等犍度十篇,小品有羯磨、别住等犍度十二篇,合成二十二篇犍度。第三部是“附篇”,由关于毗尼摄受等问答分类十九章组成。是一种解释的提要书。
  南方上座部佛教教圃,对于戒律的遵守极为严格,日常背诵戒本条文,以戒律为至上而殷切奉持。因此巴利律藏为南方教圃中首要的圣典。
  现行的巴利经藏,是由五部组成:一长部经,这是佛陀说教的长篇总集,共收集有长经三十四篇,各独立为一经。于中演说教理,而重在对外教的比较说明。二中部经,这是不长不短的中位的说教集成;根本五十经,中五十经,余五十二经,共收百五十二经。于中演说教理,而重在佛教本身教义内容的说明。三相应部经,这是佛陀说教的短篇总集,内分偈、因缘、蕴、处、大五品,各品更细分,共收二千二百九十八经,其中皆是简短的教训而深有趣味的谈话。四增支部经,这是依照法数顺增次序的说法总集,从一法到十一法的大分类中,更立若干品名,共收二千二百九十一经,其中皆就教理名目而加以种种的说明。五小部经,这是由于相对着以上四大部经而称为小部经,或又称为第五阿合。其中有如下十五种相当重要的小部经典:1、小诵经,是便于初学者口诵的要文集录,内有三皈文、九种短品圣偈等短句小篇经。2、法句经,是类聚佛教要义的圣偈,全篇四百二十三颂,是我们日常生活实践道德的金言集成。3、感兴语经,是佛陀入于法喜真境的随兴之谈,显示佛教高尚的生活理想,其中有最短不过一行的小品。4、如是语经,也是极简要的教义训话,共收有百十二篇小经,每经首有“如是世尊说”句,因此称为如是语经。5、经集经,是根本佛教的精华集成;从语格文法上看来,可认为这是佛教经典中最古的文学。6、天宫事经,叙述天上的乐境。7、饿鬼事经,叙述地狱的事相。8、长老偈,是佛在世时佛陀门下诸大长老的歌赞集。9、长老尼偈,是佛在世时佛陀门下诸长老尼的歌赞集。10、本生经,是佛陀过去生中在菩萨位时历劫修行的故事,其中有五百五十个本生佳话,都用散文或韵文叙述,趣味甚深,这是佛教文化上的珍品。11、义释经,解释以上经集中第四、第五两品的文义。12、无碍辩道经,述说实践方面的诸项问题。13、譬喻经,是佛陀门下诸阿罗汉大弟了的因缘的传说集录。14、佛种姓经,是释迦如来以前的二十四佛的略传。15、所行藏经,是以韵文叙述的本生话集,是佛陀过去生中修积种种波罗蜜行的辑录。
  以上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五阿含经,是佛对诸弟子等宣说的教法全貌;由散文对话或故事,和金言偈颂构成,为圣典中的重要部分。
  现行的巴利论藏,是由七部论典组成:一法聚论,是佛教心理的总论,综述道德、心理、世间、出世间的心的状态,为南方佛教组织方面的重要论著。二分别论,是以论藏文学的典型,就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诸法加以分别说明,而置重于诸法的分类。三界论,是以十四章短篇,论述心的现象和其相关的问题。四双论,是以各各二重问答,论述根本、蕴、处、界等十种问题。五发趣论,这是一部范围广阔,非常宏巨的因果论的论著。六人施设论,这是六施设中第六人我施设问题的论著;前五种施设(蕴、处、界、根、谛)在双论中已分别论述,此就第六种的人施设加以种种形态的简要说明。七论事论,这是研究部派的要典,全部二百十六论题,和北方佛教的异部宗轮论相类似。此中第七论事论,相传是第三结集时目犍连子帝须所作。
  关于巴利三藏的由来,据巴利文律藏注Samant
pasādikā说:“第一结集时,摩诃迦叶等结集了三藏。嗣后阿育王时,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tiasa依佛陀的正系分别说部Vibhajjavādin所传,为使正法纯净,举行布萨,编造论事论(第七论),并且举行经律的结集,而摩哂陀Mahinda即将此经典传到锡兰云云。”又据大史Mahāvamsa中说:“公元前第一世纪初锡兰发塔迦摩尼主Vattagāmani时,本国的比丘始笔录从来师资口传的三藏本文Pitakattayapāli和注释Atthakathā,记之书册。”这就是证明现今的三藏是由于分别说部(即上座部)所传。此分别说部和说一切有部及法藏部也有密切的关系。今考法藏部所传的四分律卷五十四法毗尼五百人中也记载了第一结集的三藏内容说:
  “二律并一切犍度、词部毗尼增一,都集为毗尼藏。……彼即集一切长经为长阿含,一切中经为中阿含,从一事至十事,从十事至十一事为增一。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诸天,杂帝释,杂魔,杂梵王,集为杂阿含。如是生经、本经、善因缘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婆提舍经、句义经、法句经、波罗延经、杂难经、圣偈经,如是集为杂藏。有难、无难、系、相应、作处,集为阿毗昙藏。”
  这也说明迦叶、阿难等在第一次结集时,已将律藏分三部门;又经藏的四阿含外,还有生经乃至圣偈经等集为杂藏;总合为五阿含;这和现今巴利三藏的分类相同。又巴利七论,和说一切有部所传的论藏也相似。于此可知巴利三藏出于分别说部,而和法藏部及说一切有部是有兄弟关系的。
  藏外的典籍,数量也颇多。其中包括有教义纲要、三藏注释、史书、诗文等类著作。按照撰作年代的次第,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是三藏成立后到公元第五世纪间。这一期间的主要作品,有指导论Nettippakarana,藏教论Petakopadesa,摄经论Suttasangaha三种,这是远在佛音以前的现存最古的教义纲要书。其次有弥兰陀问经Milindapanha,是第一世纪间撰作的佛教问答集。这是公元前二世纪希腊的印度王弥兰陀Menandros和那先比丘Nāgasena间对于佛教的问答,用极浅近的譬喻,平易地叙述佛教教理,这也是诗味浓郁的优美文艺作品,为藏外巴利圣典文学的翘楚。又其次有锡兰古代史——岛史Dipava-msa,这全是由偈颂写成的叙事诗,是第四—五世纪间的作品。
  第二期是第五世纪到第十一世纪间。这一期间有佛音和觉授诸大德所完成的三藏注释和论著。
  佛音Budhaghosa于五世纪后期出生于中印度,锡兰摩诃那摩王Mahānāma时到达锡兰,在摩诃毗诃罗寺,将以前古德的锡兰语的三藏注释加以综合整理,并用巴利语传写三藏圣典,而著成了有名的十九部注疏;其中有律藏注Samantapāsādikā,戒本Pātimokkha注Kankhāvita-rani,长部经注Sumangalayilāsini,中部经注Papanca-sudani,相应部经注Sāratthapakāsini,增支部经注Manoratha-purani,小部经注Paramattha-jotikā,法聚论注Atthasālini,分别论注Sammohavincoiani和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发趣论五部注Pancappakaranattha-katha。还有本生义注Jātakattha-vannana、法句注Dhammapadattha-kathā,相传也是佛音所作。
  佛音还著有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阐述戒定慧三学的体相,为南方上座部教学纲要典籍。这大概是依据汉译现存的解脱道论,并据大寺古传的三藏注释而作;这是南方上座部教相上最重要的作品。
  和佛音同时的有觉授Buddhadatta,著有佛种姓经注Madhuratthavilāsini,和律藏要略的律决定Vinaya-vinicchaya,增上决定Uttara-vinicchaya,论藏纲要的入阿毗昙Abhidhammāvatāra,最胜者庄严Jinālamkāra。又印度人阿难陀Ananda将论藏古注加以疏释,著成阿毗昙根本疏释Abhidhamma-mula
tika。还有护法Dhammapāla将小部经中佛音未释的感兴语、如是语、天宫事、饿鬼事、长老偈、长老尼偈、所行藏加以注释,名为真谛解释Paramattha-manjuse。并著有清净道论注Mahātika、指导论注Nettippakaranassa
attha-samvannanā、无退缩注Linattha-vannanā、和长、中、相应、增支的四尼迦耶的疏释Lina-ttha-pakāsani等。以后又有乌波舍那Upasena著有本生注Saddham-mappajotikā,发基罗菩提Vajira-buddhi著有佛音律藏注的疏释Vajira-buddhi等。
  其间的教理纲要书,有小护法Culla
Dhammapāla著的真谛略要论Sacca-samkhepa,迦叶Karsapa著的断痴论Moha-vicchedani和断疑惑论Vimati-cchedani,凯摩Khema著的安稳论Khemappakarana,阿罗鲁达Anuruddha著的摄阿毗昙义论Abhidhammatthasangaha、胜义决定论Paramatthavinicchava,名色差别论Nāmarupapariccheda。其中以阿罗鲁达的摄阿毗昙义论弘通最广,尤其是缅甸僧团中以此为必读之书。本书是南方上座部教理叙述极简洁而最精粹的作品。
  巴利语史书有第六世纪初摩诃那摩Mahānāma编著的大史Mahava-msa,是锡兰国初到三世纪末摩诃舍那Mahācena王时的叙事史诗。此外还有迦叶著的未来史Anāgata-vamsa,十一世纪初乌波提沙Upatissa著的大菩提树史Bodhi-vamsa等。
  巴利语藏外典籍的第三期,是第十二世纪和这以后各世纪间。
  在十二世纪中期,锡兰王波罗卡摩波夫Parakkamabāhu一世令长老摩诃萨波Mahākasaapa等编辑圣典,对佛音的经律论注更作摩揭陀语的疏释八部,即律藏注的疏释Sarattha-dipani、长部经注的疏释Pathama-sārattha-manjusā、中部经注的疏释Dutiya-sā、相应部经注的疏释Tatiya-sā、增支部经注的疏释Catuttha-sā、法聚论注的疏释Pathama-paramatthappakāsini、分别论注的疏释:Dutiya-pa、五部论注的疏释Tativa-pa等。此后萨利普陀Sariputta又概括这些疏释而著有精义解释Sarattha-dipani,并著有中部经注释Linatthapakāsanā、律摄Vinaya-samgaha等。
  萨利普陀的门下,有萨迦萨醯他Sagha-rakkhita著小学注疏释Khudda-slkkhā,又有佛陀那遮Buddha-naga著戒本注疏释Vinayattha-manjusā,又有瓦其萨罗Vācissara著根本学新注疏释Mūlasikkhā-abhinava-tika、境界庄严摄Simālamkāra-samgaha、安稳论注释Khemappakaranatkā、名色差别论疏释Namarūpapariccheda-tikā、真谛略要论疏释Sacca-amkhepa-tika、入阿毗昙疏释Abhidhammāvatāra-tikā、离色无色Rāpārāpa-vilhāga、律决定疏释Vinaya-vinicchayatikā、增上决定疏释Uttara-vinicchaya-tikā、小学疏释Sumangalappa-sadani、瑜伽决定Yoga-vinicchaya、资具摄等Paccaya-samgaha等。又有胜鬘遮那Sumangala
著阿毗昙义摄疏释Abhidhammattha-vibhāvani、入阿毗昙疏释
Abhidhammattha-vikasani、真谛略义论注释Saccasamkhepatikā。
  又沙利普他法系中,尚有沙达摩佐提帕那Saddhammajotipala、刹利佛多、达摩基利Dhammakitti、瓦其沙罗vacissara、佛陀罗基他Buddharakkhita、梅达迦那Meddamkara。其中沙帕摩佐提帕那又称车波多Chapada、是缅甸人来到锡兰,著有律兴起解释Vinaya-samutthāna-dipān、戒本明解Pātimokkha-visodhani、律隐义释Vinaya-gūlhattha-dipani、境界庄严摄疏释Simālamkāra-samgaha-tika、法母义解释Mātikattha-dipani、发趣数趣Patthāna-gananānaya、名行灯Nāma-cāra-dāpa、阿毗昙义释略疏Abhidhammattha
samgaha-sakhepa-tikā、圣典精要gandha-sāra。刹利佛多又称德罕摩瓦罗沙Dhammavilāsa,也是缅甸人,是此国最古法制书的摩奴法典Dhammavilāsa-dhammsaattha的著作者。又达摩基利著佛牙史Dātha
vamsa、瓦其沙罗著佛塔史Thupa-vamsa、佛陀罗基他著胜者庄严Jinālamkāra、梅达迦那著胜者所行Jina-carita等史书。还有作者不详的大史注释Vomsatthāppaksalni,也是这一期间的作品。
  第十三世纪时,有韦提哈台罗Vedcha-thera著须摩那峰记Saman-takūta-vannanā、集载Rasa-vāhini、千事论Sahassavatthuppakarana。同时有佛陀毗耶Buddhappiya作佛赞Pajjamadhu。稍后有达磨基提Dhammakitti编制大史续编的小史Cūla-vamsa初部。
  十四世纪初,喜达特哈Siddhattha著有摄精要论Sara-samgaha,随后达磨基提磨萨珉Dhammakitti-mahāsāmin著有摄正法论Saddhamma-samgaha,缅甸僧人缅达迦罗Medhamkara著有世灯精要Lokappadipa-sara,又摩诃萨遮罗Mahamangala著有佛音传Buddhaghosuppatti,此外还有作者不详的五道论Pancagati-dipana,正法赞Saddhanunopāyana、油釜偈Telakataha-gatha等。
  十五世纪以来,缅甸僧伽间研究论藏的风气甚盛。阿里耶汪萨Ariy-avamsa著有阿毗昙义摄注的注解Manisara
manjusa、法聚论注解Manidipa、本生明解Jataka-visodhana。萨达磨巴罗悉利Saddhamma-pālasiri著有指导论注解Netti-bhavani。悉罗汪沙Silavamsa著有佛陀庄严Buddhalamkara。罗他沙罗Ratthasara著有本生诗。还有佚名的离身偈Kayavirati-gatha等。
  十六世纪中,有萨达磨罗迦罗Saddhammalamkara著的发趣论释Patthana-dipani,摩诃那摩Mahanama著的根本注的注释Madhusara-ttha-dipani。
  十七世纪中,提披迦那迦罗Tipitakalamkara著有法聚论注的前二十章释Visati
vannana、律摄注Vasavaddhana-vattku和Vinayalamkara。提罗迦鲁Tilokagiru著有界论注疏的解释Dhatukatha-tika-vannana和Dhatnkatha-anutika-vnnaana、双论注Yamaka-vannana、发趣论注Patthana-vannana。萨罗达新著有界论轭Dhatukatha-yoiana。摩诃卡沙巴Mahakassapa著有阿毗昙义典句Abhidhammatthaganthi-pada。
  十八世纪中,缅甸僧伽主尼耶拉毕汪沙Nanabhivamsa著有指导论注Petakalamkara、长部经部分注释Sadhu-vilasini、四沙弥事Catusam-anera-vatthu、王说事Rajovada-vatthu等。还有作者不详的华鬘庄严Malalamlsara,是译成了各国文字的有名的缅甸佛传。
  到了十九世纪间,有作者不详的佛额骨史Nalatadhatu-vamsa、佛发史Chakasadhatu-vamsa、新话Samdesa-katha、境界论诤批判说Simavivada-vinicchaya-katha、圣典史Gandha-vamsa、还有帕尼耶萨珉Pannasamin著的佛教史Sasana-vamsa等。
  其他藏外典籍尚多,不能备举。
  巴利三藏在各地弘通的,有锡兰、缅甸、暹罗字的刊印本,还有高棉字的写本,伦敦巴黎圣典协会的罗马字刊本。至于藏外的典籍,古来也早已用锡兰、缅甸、暹罗等文字加以写传并多数刊行。近代也有一些译成英日文字在各地流传。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