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如来藏之真实意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如来藏之真实意义
  如来藏思想与般若中观,同为中国禅宗学理之两大基石。因此,禅门学人不可不解如来藏说。
  如来藏说最早见于《大方等如来藏经》、《无上依经》、《大涅磐经》等,当年与阿赖耶缘起说,同传于印度;而后期之《胜曼夫人经》和《楞伽经》则兼融阿赖耶缘起说,对如来藏之阐述更善备。另可参考《解深密经》、《摄大乘论》及《百法明门论》等瑜伽行派经论中的阿赖耶识(阿陀那识)论,可对照深化对如来藏的探讨理解。
  而《胜曼》、《楞伽》之如来藏说,却是涵盖了生灭与不生灭二义,故《楞伽经》中佛告大慧:“如来藏是善不善因。”但如来藏之生灭义,是从“用”、“相”上说的,“楞伽经”中名之为“识藏”----“为无始虚假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与阿赖耶识等义。故楞伽经以“如来藏藏识”,并谈如来藏与阿赖耶识。
  但从体上看如来藏,当与“识藏”分开。如经中云:“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如来之藏。”又云:“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 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染 。”达摩祖师及后代禅师论及“人皆有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等等,即缘此理。这也是达摩祖师来华传禅,以四卷本《楞伽》印心的缘由。
  与一切皆虚妄之般若空观相对,如来藏容易被偏执为“有”、为“常”,甚至与外道之“神我”说相混淆。 为此,释尊曾在《楞伽经》中专门抉择了如来藏的真实意义:
  1、“ 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
  释尊从六个方面阐明了如来藏别于神我外道的特性:一是“性空”,即一切法毕竟空,破分别执如来藏为“我”、为“有”; 二是“实际”,人、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天人等,皆虚妄不实、无常易坏,惟阿罗汉以上之圣人所证之果,方是真实不虚之境界;三是“涅磐”,这是不生不灭、解脱清静之不可思议的大安乐境界;四是“不生”,不是因缘所生之有为法,无生故无灭;五是“无相”,实相无相,本不生灭,毕竟空寂;六是“无愿”,即不愿再轮回六道、流转三界,除非圣人乘度众生之愿再来。
  可见,佛说如来藏,含有性空等诸义。 释尊以如上诸义假名而设如来藏。我等不可不明鉴。
  2、既是假名,又何以言说之?
  释尊告诫众生:“为令愚夫,离无我怖,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此,执蓍于‘我’”。
  在〈解深密经〉中,释尊也曾提示:“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如来藏的无我、无相性,本无必要再强调,本来如是嘛! 可许多学子,尤其是初入禅门者,却偏偏执如来藏为“我”、为“有”、为“常”,落入边执、偏见,释尊为对治故说;我亦为对治故写。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