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人法语集
平常人法语集
--------------------------------------------------------------------------------
平常人佛法文集(法语集)
1、凡真见道之人,必自知修行路,如明眼人行路,能知行履。然,一翳在目,千华乱空,四方易处,一妄在心,恒沙生灭!
2、众生非但本俱佛性,而且是本来成佛,过去是佛,现在是佛,未来亦是佛,纵有不信,亦当成佛。只因眼翳自不见,但仍是不折不扣的佛,佛眼见如是,不因自不见,而有减损。
惟因常持众生见(颠倒见),故闻此言,诚难取信,是谓众生难信之法,以是因故,常流浪生死。然不管信与不信,实相就是如此。
3、佛教非宗教,更非哲学,它是科学的。是一种教育,真理的教育,以觉悟为教育主体,故以“佛”为教名,不以人名为教名。(佛者梵语也,华语为觉)。
4、佛教可教育一切众生,包括他教信徒,来认识真理。若以宗教来看待佛教,易入迷信。
5、圣人是觉悟“道”,并非发明“道”,觉知“道”本无言、无示,而常现于万物、万法中,真常不异,亘古如如,圣人为教导众生认识“道”而说法,为使法留传万年而设教相,故此教非一般宗教。是真理之教,至今我辈有缘见识到佛教,均为教相之功。
6、法界本体,非善非恶,善恶平等,清净无染。当外观身外之境,若无杂念,亦不受外界所染;外界无自性性故,亦当不能染,再内观此不起念之心,即知善、恶是自心的妄分别,实无善恶之垢染,乃是眼翳所见之空花,一但了知此义,那么,此微妙的心性,便空明朗净,此清净之心,即是法界本身。
7、轮回不真,真心实无轮回。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妄认身心为我,故随四大生死相续,皆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妄认四大为我身,六尘缘影为我心,此想不真,故有轮回。
8、外境的自然现象,现于物质称为成住异灭,现于身体称为生老病死,对于此现象应无动于衷,一往如昔。生死是自然的变化,如春夏秋冬。
自性依然不生不灭,只是身体的变化,四大是假合,不以四大暂聚合为生,不以四大离散为死,不执著四大,即可超脱生死轮回。当年我佛亦不例外,佛陀火化留下舍利以为证。但其法身常存,如来慧命(智慧的生命)永流传。
9、若以佛眼观众生则:众生过去是佛,现在是佛,未来依然是佛。但众生因执妄,不相信自己是佛,并急欲修法成佛,不知佛不能复成佛。
众生虽暂不相信自己是佛,但众生仍然与佛无异!
10、大道本来是没有法的,因不是言语、文字,或任何形容与表示可以言中大道的,一切的言语、文字,或任何形容与表示,也只是比喻大道而已,并不是大道,就算正法亦非道。故金刚经曰:正法亦应舍。但无法,则不足以显道,为显道而立一切法,故入楞伽经曰:“所有立法者,皆有诸过失,若能见唯心,彼不堕诸过。”六祖坛经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无法则不足以显道,若执法则不识道。
11、众生之心地本来清净,因误认六尘实有,故误以为被尘“染”,而六尘既是幻,故亦非实有“染”,称为“幻染”;又众生幻染而欲使之清净,故又成为“幻净”,然其心地始终无染无净,一切“染、净”皆为幻。知幻即名离幻,非真有幻可离,自然得以恢复清净本心,与佛无殊别。
12、诸法无行经云:“文殊师利!一切法性无学、不应学、不应修、不应思、不应念、不应住、不应发、不应行、不应断、不应证、不应语、不应言、不应求、不应说、不应取、不应舍、不应离、不应除。何以故?文殊师利!一切诸相毕竟离故,从本已来无所取常是舍相,诸法非智慧所及,非愚痴所及,是故无学名不动相。”是世尊专为解一相法者说之,若能解诸法一相者,即知一相即实相,实相即无相,自然通达一切法性,而一切法性即是自性的本质,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是名“绝学无为闲道人”。
13、识法者,观万法为无法,能于万法中得自在。执法者视无法为法,常为法缚,法法相碍,滞碍难行,勉强行之,则远菩提。应虚心求善知识,如来无藏亦无密言,执法相者不能见。有摩诃心量者,无修而成,即心是佛,此言不虚。
14、能证能修之心非本心,以幻修幻是缘心,无修无证之心是佛心。众生与佛同俱此心,不增不减,无净无染。若依本心而言,众生与佛平等无异,唯觉与迷之别,觉仅觉本心,迷亦仅迷本心!
15、达法性即妄念者,即知诸法空相,本无法故。因妄想而生诸法,故不以幻还修于幻,是名真不动。如人于梦中,得道度众生,实无得亦无众生。佛法性亦然,不见诸佛法,亦不见有众生,知是法相者,速得如来义。
16、教相、法相、实相若分不清楚,就会像迷路的人,四方易位,找不到出路。佛法是无诤法门,若确不相应,合掌令欢喜,如明眼人不与慧盲者诤黑与白。
17、一心三观、权实、空有不二、二谛融通……之道理相通,真谛是建立在世俗谛上的。但必须确实去理解:“一心三观”、“权实”、“空有”、“真谛俗谛”的互相对待关系,才能相融并用,否则,欲将真谛建立在世俗谛上时会产生一些矛盾。持教与护教,就是融合真俗谛;教相、法相、实相,也是要权实并融,确不可放弃任何一种,须解如来真实义(实相),知实相后,方能与教相与法相相融,才不会入迷信。若不解实相,仅持教相与法相,则是有为法,若不知无为法,不能有、无并融。如果只一个人在某处无人住的地方修行,则教相与法相则无可用之处,唯有实相可修成佛。
18、若不解如来真实意,佛世界离我们甚远。但若了解佛意时,佛世界就在眼前,只要清净我们的心,则所见之处无非是佛土,若心不净,则见一切处不净,故曰:心净则佛土净。一心清净,则见清净,见清净故见尘清净,乃至六尘清净。六尘清净故四大清净、十二处、十八界、乃至四万八千陀罗尼清净。一世界清净则多世界清净,乃至尽虚空世界圆裹三世,一切清净,平等不动。虽是如此,但须如实知、如实行,方名真修行。
19、论述佛法时,要尽量弃除内心的骄傲与谦虚,以不卑不亢的心境来探讨佛法,这样才能探讨出不偏不倚的实法,才不致使佛法失真,故也勿以骄傲与谦虚来衡量佛法,只要自己不生我慢即可,心量尽量任其放大,心量大则可理解无边的佛法。故曰:有摩诃心量者,佛法无修而成,此言不虚!
20、修行要依经文,不可盲从瞎修,依经文才能取得正知正见。“经文虽无佛法,佛法确从经文出”。也就是说,手指虽无月亮,而月亮确从手指指出,为人师者,有时会依方便而权说一些法,初学者不知这是权说的,而以讹传讹,将失去正法。现在很多新兴宗教出现,初学者真的不知如何选择,最保险的就是依经教修学,唯佛陀才是真正的导师。
21、相即不二,空即不空。戒定慧与贪憎痴,凡夫见为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佛性。著相者持戒定慧以灭贪憎痴,而不知贪憎痴本来无生,而戒定慧正是建立在此贪憎痴之上,若无贪憎痴,则戒定慧将如空中楼阁自然瓦解,无犯自性戒、无乱自性定、无痴自性慧,无为而本自圆成。
22、理解死亡的是自然的现象,而认识那不生不灭的自性。不生不灭的自性,即是涅槃相,故生死涅槃平等无别。离开不生不灭的自性,并无另有涅槃。是故众生本自涅槃,若能如实知,其实生死与涅槃都是一场梦,梦中何须妄作分别。自然默契龙树菩萨之语:“从本已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一切诸法相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
23、“无心”,非断一切见闻觉知,无心是众生本来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但一切无心之分别;无分别则无取舍憎爱;无取舍憎爱,则无贪憎痴(勿以戒定慧灭贪憎痴);无贪憎痴,则无一切烦恼;无一切烦恼,则自度一切苦厄。
“无心”,非断灭一切思想,一切思想乃能累积经验适应生存,不可断灭,若误解将寸步难行,断灭法是愚人法,堕无记空。
24、有一禅师问一出家僧曰:汝出家了吗?僧曰:您知我住寺已十寒暑,如何问我此等。禅师曰:若不知,百年悉为?僧无对。
若知出家义,方名真出家。持斋是持平等心之义;剃除须发,是舍发(法)之义;持钵是持法之义;钵是应法器,契法之义;袈裟是忍辱衣;方丈是住持的地方,故亦有称住持为方丈,方丈是方寸(心)之义,住持是能于整个道场中得自在之人。他有很多重要的任务……。
寺内的一切佛像均为教相,法器及一切法会均为法相, 若不知此事易入迷信。若执著此教相及法相,而不知实法,有一朝佛法普及全人类,而全人类都著相出家,那真是人类的大浩劫!可见不知实义而著相出家,及著相修行的误谬。居士与出家人若能解如来真实义者,实为无异。出家是持教,居士是护教,两者同功同德,不可或缺。
25、只要放任无为,不存放任之心,一任自然,不存自然之心,不管所知与不知,只要不执著,则知也自在,不知也逍遥,何须学草木之无知呢?
六尘缘影只如竹影扫地,何曾动于衷呢?让其有心或让其无心,断其思想或延续其思想,皆不名解脱,只名更换法缚。
26诸法本无相,无言语,无文字,无任何表示,但为互相受授,须假藉言语、文字,各种启示来沟通,久而久之,法因而成相,不识者即著相修行。故曰:“诸法空相”,识法者不为法缚。故识法者观万法为无法,自能逍遥法外。不识法者视无法为法,故为法缚。
27、若真能印证法无我真义,将可直入无学无修无证的境地,做个绝学无为闲道人,逍遥于法外与天地齐寿(无量寿)。
28、“无业行”,是让内心观念不执著善恶业障,做个无业因的逍遥自在人,但对现有外在环境,依然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而内心能“自净其意”。故此“无业行”,可引领众生入法界清净本体,此乃殊胜法义。
29、有平等不分别之心,方能有外境的平等,内外平等则自心清净,自心清净即得法界清净;若见外境不净,即是自心之不净,而误为外境不净。佛与众生同住此境,因佛本心清净,故见尘境清净无尘。是名见尘非尘,故曰:见尘非尘即见如来。
30、人与法差,法为人病,法不缚人,人心自缚。
31、六尘犹在,释佛已成,佛身老死舍利为证。佛并非把六尘修成清净,而得成佛的。而是修得佛眼清净,见尘非尘而得成佛的。佛并非把四大修成不死身,而得成佛的,而是证知四大无我,四大聚散非生死,而得了脱生死。
32、六祖曰:不识本心(即本性),学法无益。若不识本心,就算修得三十二大人相,也难免入地狱。诸法无行经云:“善男子!汝见提婆达多有大功德善根,成就三十二大人相,有如是功德,不知如是法相故,断灭善根堕大地狱。”因不识本心,即不知一切法即是相,故断灭一切善根。
33、若知如来因地法行,及菩萨所发清净心,自然得正知见,明白正修行路,则任持万种修行路皆无失。不堕邪见。否则,就算修禅定,修解脱,修三圣学,乃至六波罗密,也难免邪见。
34、佛法平等,不分三乘,但应众生根器深浅而分顿渐,非佛法分三乘。故三乘应相通无分段。若修小乘法,其最终目的也是要成佛的。故修声闻道者仍须转乘菩萨道,方得成佛。楞严经称此名为“回心大阿罗汉”。就算最圆顿的圆觉经,最后都有留下一条下接声闻乘的线索(若尚未贯通经典者,是很难察觉到的),而阿含经、楞严经至最后,也有上接菩萨乘的线索。一切佛经都可贯通起来,不分三乘的,只要能体悟到“大陀罗尼法”,译为总持法,即可贯穿万法,就像一串佛珠一样,不会有遗珠之憾。修多罗(经),梵文就是綖线的意思。
35、楞严经是声闻乘回入菩萨乘的经典,故楞严经里叙述著很多种声闻境界,只能称善境界,若作圣解,必入魔道,终下地狱。
36、不论那本佛经大乘小乘(不论看过或没看过),都是相通绝对无碍的,否则就不叫修多罗(契经)。佛说法四十九年三百多会,绝对不会前后矛盾。
37、众生本来成佛,不复成佛。佛性清净本然是名成佛,若证众生与佛平等,即是圆满佛性。若真见自己成佛,是幻入魔境,所谓见佛杀佛,见祖杀祖。
圆觉经云:
“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
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
38、若依“本住法”来看,佛法是很平常的,只因很多学佛者,贪玄妙、贪功德,故常站在自心的立场看佛法,致使佛法变得又深又远。其实,若如实的体悟出来,它只是一颗“平常心”。虽众生远离了它,而它依然未曾离开众生。
39、讨论佛法应直接,放下谦虚与骄傲,以不卑不亢之心态(平常心),方能讨论出不偏不倚的真实义。否则,常会出现因恭维而认同,或因微厌而反对。不谈玄弄虚,诚恳的讨论,必定会得到“未曾有的心得”。此法平常的很,并不玄虚,应真正的去体会,去贯通,不要以玄虚的心态来看胜义谛,应真的下手去了解,佛为什么要这么说。若能理解胜义谛,则三乘应尽通。换句话说,若以此胜义谛看一切经典,则将畅快无比,佛经会替您说话,为您作证,从此,即可转经不被经转,是名“转正法轮”。
40、若问下手处,全凭心意用功夫(从自心地下手)。
所谓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
41、“尽人事,听天命,没烦恼。”是汇集了“佛法”,为人生规划了一个很实际的方向,是一个无怨无悔积极的目标。它没有犹疑,没有选择,是一条直通的路,能把佛法建立于世法上,让俗谛直通胜义谛,令方便即成究竟。
42、“佛教”,就像告诉我们说:这里有“手指”;“佛法”,是告诉我们手指标的“方向”;“道”(真理)才是我们要看的月亮。只要我们有一天,顺著手指的方向看到了月亮〈真理〉,若从真理往下看,我们自然会发现,每本佛经都是正确的方向,只是其所站立的立场不一样,自然能会通一切法。
正道本无法,正法亦非道;
执法以为道,终生不见道。
43、只要深入经藏,则智慧必如海。“经藏”,是真正开悟的佛所说的法。如果有一天,真能贯通佛所说的一切法,就是开悟者,在此之前,是无法辨识谁是开悟者的。所以不可不依佛经,佛经与佛经之间可以全部贯穿,而法法无碍的,只要能澈底的了解大陀罗尼法门(译为大总持法),即可贯通佛所说的一切法,故圆觉经称此法为“无上大法王”。愿一切法众,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44、真理,有它真常不变的定义,不因时空而改变。它应具有无限的有效性,且有充分的完整性与一致性,故真理,没有佛教的地方,依然适用。
真理,虽然不能一语言中,但从旁敲侧击,仍然可以显出主体。如果深入去理解佛教,会发现它原本就不是一种宗教,它是一种可以普及的教育。
所谓“教外”,就是先跳脱佛教及佛法来论真理。教外别传与外道是截然不同的。
45、持咒有一定的因素及效果。佛法是很深的心法,持咒虽不是什么大乘法,但它是有一定功效的“安心”法,专治心病,唯诚可用,若无诚心者,勿试。若全盘否定者,则不了解佛法。就算自己所认定最好的修行法,仍然也只是“高级”一点的“安心”法。一样是全凭心意用功夫。
46、有谁不知佛像是木雕、铜做的、铁铸的。但心不是木雕的、铜做的、铁铸的,那么,即心就是佛,此心若非佛,更往何处去寻佛。
大悲咒水,当然也要看是不是真心(佛)在饮用,信则诚,诚则灵,至少安祥、清净、安稳,自然而得。至于其他灵验,因缘而异了。
47、诸法无行经云:“以陀罗尼故,能以一切法而做佛法。”故不管在何时、在何处,都能做佛事。一切地方无非是道场。这样的“真理”,在非佛教的地方,仍然适用。若能理解陀罗尼(译总持或真言),就会知道佛教是一种教育,不是宗教。
48、“正知见”非修行而得,是觉悟而得。也就是说观念的修正而已,以无所得而得。
49、佛教与佛法,它们只是不可以执著的“教相与法相”,并非实相,而实相是远离“教相与法相”的。就如同月亮远离指月之指一样的,当您看到月亮时,就会发现千万手指,分毫不差的指向月亮。所以,当您看到实相时,就会发现万法都是分毫不差的佛法,也自然就会尽通万法,三乘一如。
50、一真法界无证、无悟,本然即是。
一真法界无佛法、无佛教、无佛、无众生。
一真法界无染、无净,无乱、无定,无犯、无戒。
一真法界非婆娑、非净土。
一真法界非内、非外、非中间。
一真法界非一切思维所能及。
一真法界亘古至今绝对清净洁白,俨然不动。
直取一真法界,勿善巧、勿思量,非思量所能及。
51、佛见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污染,德相备足,与佛无异。
佛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
一切法,毕竟无体,本来常空,实不生灭,故法名无染,清净本然。
虽为众生,佛性实无染、净,众生幻染又幻净,故常于诸幻中不能出。
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曰:
“清除过去之念,不留纤毫痕迹;向未来之念开放,不受他境所染;安住当下心境,不修整造作。”此法甚为殊胜!
52、陀罗尼法,能总持一切法故,包含大小乘及权实诸法,如圆觉经亦兼摄群品,故名为大法王,能流出一切真如。
53、出世法应能相融于入世法中,方名大乘法,否则,成消极的佛法。更不是牺牲今世,方能成就来世的法门。
54、烦恼是幻,若暂时无法体悟,须藉观照四大非我身,六尘缘影非我心,自得人、法两空,则知烦恼皆幻。
55、烦恼于菩萨心中不能生苦,因烦恼唯名而已,无实性,若不去接纳,实不能生诸苦。
56、若能如实了知正知见,则一切修行皆为次第。
觉无渐次,一悟至佛地,修习则因习性深浅而有次第及方便,修行非修觉性,觉性本具足无所增减,是故无可修。修行是修习性。
57、若真能持大乘法之行者,则于一切佛经中皆能贯通而无碍,也就是说能于诸法中得自在。
58、任何大乘经典均有站在众生的见地而说法之文,但不失真因地,善巧引导众生而令入佛智。
59、若不能圆融大小乘诸法及权实诸法,虽研究大乘经典,亦不名大乘行者,只名知解宗徒。
60、若得正知见者,能以一切法皆作佛法。亦能以一法总持万法,并可依此实性,建立一切教门。
61、维摩诘经所讲,是心意上的功夫,以显如来真实意,大畅如来意,得未曾有,获大安稳。若以有所为之心观此经,将益加迷惑。维摩室,即是众生的心室。观经时,应空其一切(如维摩诘室空其一切,唯置一床)。则此心将无所不容。
62、虽众生自认是众生,但佛菩萨见众生依然与佛平等无别!实无众生之名,故佛菩萨观众生如幻;虽佛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众生本是佛,而众生自迷,幻为众生;佛虽度众生,仅除其“众生幻”,实无众生可度。
63、菩萨观众生是幻,因众生非众生,是幻故名众生。实无众生,亦无众生受灭度者。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否则,不名菩萨!
64、学万千佛法,是为领悟真正法,但领悟真正法时,即知法本法无法。得此无法时,虽无修行,但亦无停止修行,只是默契佛法,如如不动。故天竺祖师曰: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
65、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者,华言觉悟,所以佛应有恒河沙数,如果只有悉达多觉者所说的才是佛法,那佛教应称为悉达多教,不可称为佛教。否则,已觉悟者所说之法应可称为佛法。如耶稣基督所说的经教,真正的只有一本圣经,因为只有一个耶稣基督,故称为基督教,是以人名为教名,故只应有一本。
66、若见万法空相,即自性显,自性显处无处所。六尘缘影空故,万法空。万法空故,尘亦空。尘空故,尘非尘。尘非尘故,自性显。佛曰:见尘非尘,是名见如来。
67、自性本来无一物自是不生不灭相;自性本来无一物自是不垢不净相;自性本来无一物自是不增不减相!自性应物而现形,故见物即见心,然物非心。
68、了义之教不因根器深浅而有不同,是心执著深浅。非法有高低,修学佛法就是要不断的超越自己,要超越自己,必须要对了义法有反省的能力及认错的勇气,就算全盘推翻也在所不惜,因为心念有无碍的本质,而以“执著”为碍,故只要相信了义法,而不执著己见,将很快的贯通了义法,而得如来正知见。如初生之狮儿,待成熟即能狮子吼,若于了义之教不能生信,再求其次第,但终须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69、若于“胜义谛相”不能遍入一切法相,是因为寻思所行境界(以意识心所做思维)所碍,将现种种异解,乃至千万异解,致大兴诤论,是故不名“胜义谛相”。应依本住法及自身内证法所领悟之“胜义谛相”,方能善入一切法相,而默契一切佛法。
70、若欲渡众生,当生佛想,然后渡之,若于他生下想,于己生胜想,则为自伤,亦受业障。因众生过去是佛、现在是佛、未来是佛,众生毕竟是佛,实与佛无异,虽现阶段不能相信佛所说,但于觉者眼中,确是不折不扣的佛。因五蕴皆空,六尘不有,只因妄想与执著不能证得,冤枉承受无量苦厄!是故佛、菩萨、众生实为平等无别。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常念般若心经,并善思其义,必可得如是智慧。
71、若能体悟佛所说法,而不执己见,即有空间入佛之知见,则佛法就是你的心性所生。若只见表相,不悟真实义,则滴水难消。
72、觉悟之道,落入文彩即有染识之迹,因道本无文字、无言语,亦无任何表示。就连世尊拈花微笑及维摩诘的默然,皆有染识之迹。若欲不染识,唯有以心印心。但众生无明蒙蔽其心,难契法印。故佛说法时即将智慧转成识,以方便传授。此时法已成法识(尘),故听法者须转识成智,方能脱去法识,悟取佛智,恢复本性。不管是听法或观经均须发挥这样的智慧,否则法识将如蚊虫在耳,整夜不得安眠。须发挥智慧不著文字相,不著法尘,悟取智慧。否则三藏十二部里亦无佛法。
73、不管禅、净、密均有其究竟了义之法。而其究竟了义之法同是一实境界,离此非究竟。故法至深处,实无选择,是唯一路涅槃门。故念佛法门,亦有总持之了义法,念佛三昧经曰:“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也就是陀罗尼法,译为总持法。此为总摄一切法之甚深法门,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所能知。故能以一法而贯穿一切法,即是此陀罗尼法,得此三昧,即可渐得百千三昧,此言非虚,唯证能知。与禅宗大师圭峰密所说之如来清净禅默契。
74、道与方法若混淆不清,观经难了义!弥陀净土与其它净土,同具一心之中。弥勒是未来佛,众生的心性就是未来佛,离开心性,何处找净土?心外找净土,所见是海市蜃楼(幻影)。还只是意识心的杰作,难免认贼为父。
75、当众生心如虚空而无虚空之相时,十方净土皆在汝心中,包括娑婆秽土,其实还包括三十六天,任您行!勿心外求净土,心净即佛土净。
如果不明此义,佛法将与世法相碍,当行佛法时,则不能尽心于世法,当行世法时不能行于佛法,不知世法即佛法,如何能于一切时中,皆行佛法。若知此义者,于专心工作、旅游、睡觉、吃饭等等一切时中,无非佛事!
76、“诸受是苦,诸法无常”。诸受是众生所幻,五蕴皆空,何苦之有?
诸法自古即然,未曾有变动过,没有变动过,即是常,何有无常之谓?
万法有生有灭、有美有丑、有高有低、有苦有乐、有上有下……。亘古即然,未曾改变过,恒常不变谓之真常,此非本无常修成真常,亦非本真常今变为无常,实是众生心无常,于万法中加入爱憎取舍故不见真常实性。
“诸受是苦,诸法无常”是劝修文,令众生修行离苦得乐,离无常趣真常实性,并非修诸苦与修诸无常。
77、佛法是绝对平等的,乃至在没有佛教的国度里,依然会有默契佛法的觉者。只要默契佛法者,不管是不是佛教徒,皆可称为觉者,是故没有定法如来。
78、若仔细思量,从初地到十地,乃至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那、般若六波罗密,难免是一场意识心与意识心的掠夺战,终转入最轻微的第八识,仍是有意识卧底,因为很难察觉故称为卧底。换句话说,会有慢慢增上的心境地,而此能增上与所增上即是难以察觉的意识心,这就是众生的习性,菩萨最难降服的就是意根,故还须上学佛智,以求圆觉,而圆觉并非修而可得,是以觉悟而得,而一切能修习者即是修习性。故十地诸菩萨是修习的次第,仍有诸增上,唯佛地是无上的,无行亦无止。故天竺十祖胁尊者曰:“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
79、法界本然空无,唯有缘影;唯有缘影故,不属生灭、垢净、增减、来去,勿以现象界之有无来分别它,也就是不能以缘心来识别它。若以缘心学法,则法亦缘,不成正觉。
80、佛知众生被万法缘影,缠缚、惑乱、烦恼、糟蹋……,完全是冤枉承受的,实亦无身体及无识心受此生死。如于梦中被缠缚、惑乱、烦恼、糟蹋……,醒来时本无此事,故曰:本无、本空!
81、法相有凡夫所执之粗重法相,及菩萨所执之微细法相之分,故菩萨仍需“上学佛智,下化众生。”唯以清净智(般若)如大日如来能照破诸微细法相。要做智行者,不要做识行者。
82、不能善分别一切法者,佛法何尝不是一种催眠法?故正法亦应舍。但若能体悟诸法空相或曰正法无法者,则能得无心,无心则咒术不能加,自能逍遥于万法之外,自由自在。
83、万法唯心所现,故唯心所现就是缘生法。是故万法唯缘影,譬如:没有大圆镜就没有缘影(万法),但不表示没有万境。如果没有心,就没有万法(缘影),但不表示没有万境。当我们熟睡时,自然无心因缘于外境,但不能说此时没有外境,但可以说此时没有万法(缘影)。如果不懂这个道理,修行将与世格格不入,而独立于世外。修行有如空中建楼阁,永无成就日。须知:离开世法,就找不到佛法了,离世觅菩提,如寻兔角了不可得。
84、镜子里的缘影是万法,无实体,是心因缘境所生法。镜子所相对的才是外境,是实体,有心无心皆存在。
85、没有任何东西能出自然的范畴之外,包括佛法。离开大自然则无理、事、物可谈。不管如何的觉悟者,或伟大的科技,还是在自然之范畴里,觉悟者只是发现我们没有发现的理、事、物。并不是能凭空制造出理、事、物。更不是要造出一个空幻的国度,故若离开自然的现实,犹如空中造楼阁,不得成就,亦不名修行。
86、众生有心才会无明,外境无心故不会无明,无明来自善变无常的心。若外境会无明,则佛应对外境说法,令其利众生而不害众生,其实不然。
87、唯心所现的万境,就是缘影,此缘影称为万法。对万境的缘影(万法)分别取舍所致,故众生烦恼不断生起。
能悟“万法(万境的缘影)皆空”者,即无憎爱取舍,即能对境无心。
万境亘古即存,宗教皆因应万境而存在,非万境因宗教而存在。
尚未学佛法时见山是山,修学佛法见山不是山,悟道后见山还是山。
88、从心所显的境,就是法;从镜所显的物,就是缘影。心不能生出任一个真实外境的物质,乃至一微尘,但却能显现一切无边无量的外境缘影,犹如一个无框、无边的大镜子,照万物皆能显现缘影于镜内。
89、﹝机前无教,教后无实﹞--自性本无自清净,实无法可修是谓机前无教;佛说一切法,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所教非实有一切法,是谓教后无实。
90、清净戒是从心戒,故戒无戒相,佛法其实都是心法,由自心地起修,远离于一切忆想之分别,解脱诸动念,是净持佛戒。
心经也是心法,应从自心地起修,观心如幻,五蕴皆空。故古德曰: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用功夫。
91、佛法本无大、小乘之分,大乘门中亦有小乘法;小乘门中亦有大乘法,不可迎小拒大,亦不可迎大拒小,大、小诸乘,均能相融,只要一理彻,则万理通,总摄一切法,惟究竟了义之法方能总摄一切法。
92、以爱憎取舍分别影事,所生之心就是意识心,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就是意识心的作用,也就是生灭心,即是攀缘心。攀缘心若能随缘而不攀,自然能随缘而不变,此心不名攀缘心。
93、如果执著任何一法的话,此法就成了“法相”,而修持者就是著相修行。修行者必须从法相中体悟真实义,所谓藉教悟宗,脱去法相,方得无相,无相即实相,自能不执著教相与法相。
94、以无离而离,即是无所离。这些文字所表达之法,虽难脱文字相,但已尽文字之极,端看观者之心,若仍著文字相,则滴水难消。但若达法者,自将脱文字之相,显露法之义,因而得义而忘字。自然不滞于文字中,所谓“依义不依语”。若仍于文字中拾淤泥,则有所得亦为法之糙糠,非佛法也。
95、行者若能得“如幻三昧”,成就善根,则恒以无行而行,无证而证,无得而得,名入不退地,以是故曰:诸法无行、无证、无得。
96、若与境分不开是缘心非真心。真心是不涉境的,故能心与境自如如,境不碍心,心不碍境。譬如真心如阳光,境如风,风吹阳光是吹不动的,阳光亦不碍风之吹袭。与境相连的心是缘心,故境动则心动,若不识真心,则缘心永远随境动,故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97、真心即是无心,说明白一点也就是无染意识之心,并非木石之心。或曰:无所住而生之心,无心不是无所住而不生其心。
98、一切法皆由心体显现,故妄想与执著仍旧是清净心体的显现。但众生误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而迷失了清净心体,故生“妄想与执著”之习性,此误认而生之妄想与执著,通名为无明。
99、若能知无明实无存在,故亦无无明可修,则一切诸行,亦无实体,通名为幻。乃至此知见亦名为幻。
100、若不识“心体清净,了然常明”,则将使修行无法圆满,因为正法是为了显现如来性,正法本身并非如来实性,是故正法亦应舍。
101、觉悟之法若实说,只许“顿悟顿圆”,也唯有“顿悟顿圆”之法,堪称顿法,其余一切修行皆为次第,且任何次第之法,包含三乘法,皆以顿法为旨,以显自性本体为了义。法本无三乘,但人根有深浅,须应根与法。
102、一切修行法,皆为对治法,诸法空相是对治烦恼的修行法。但若能实观诸法空相,即不动心念,诸法本自空,诸法本是幻,幻灭觉不动,不以空性义为究竟。
103、觉不动是指众生心体清净不动,清净本然。心体非修行而得清净,亦非不修行而遭污染,一切的修行非对心体而修的,而是对治习性,而有诸修行。
占察善恶业报经曰:所言一实境界者,为众生心体,从本已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寂静,真如相故。
104、心地观经第八发菩提心品曰:“善男子!以何因缘立空义也?为灭烦恼,从妄心生,而说是空。”佛说空义为对治烦恼,故“万法空相”实为“本无”之法,故若悟空义,则见山依然是山。
105、烦恼无实性,依妄念而生,
若悟空义性,烦恼当自泯,
烦恼解脱故,法亦本无生。
法本来无法,佛为解脱众生烦恼故,解说万法空性义,悟后万法同归于无说时,故悟后还同未悟时。
106、诸法平等无高低。若作是念:“我当成佛度众生”,如是人无明力所牵,不解菩提义,众生即菩提,菩提即众生,众生非众生,为方便故,假名为众生。
107、众生本来成佛,若信,是佛无异,若不信,亦当是佛无异,只是妄想与执著而不自知。没有选择,实相就是如此。佛只是觉义,其余皆为次第语,次第语多如恒沙。
108、清净心行就是无上修行,无上亦无下。若行增上即是增上慢人,与法不相应。若与法相应,即名佛、如来、天人师、大丈夫。
109、若欲明心见性,不离虚妄,不离当下诸境,不离见闻觉知,不问解脱,不求禅定,但了此心,别无他法。六祖曰:“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于此时,若问解脱,若求禅定,益增束缚。
110、体悟佛所说法,而不执己见,即有空间入佛之知见,则法自解脱。若只见表相,不悟真实义,则滴水难消,虽得多闻,亦无所益。
111、觉悟之道落入文彩,即有染识之迹,因道本无文字、无言语,亦无任何表示。就连世尊拈花微笑,及维摩诘的默然,皆有染识之迹。若欲不染识,唯有以心印心。但众生无明蒙蔽其心,难契法印。故佛说法时,即将智慧转成识,以方便传授,此时法已成法识(尘),故听法者须转识成智,方能脱去法识,悟取佛智,恢复本性。不管是听法或观经均须发挥这样的智慧,否则,法识将如蚊虫在耳,整夜不得安眠!
请发挥智慧不著文字相,不著法尘,悟取智慧,否则,三藏十二部里亦无佛法!
112、自性如虚空,无内亦无外,能遍一切处,但以执著为碍。四大原是臭皮囊,何曾立功过?一切功过罪福,皆由心生。心若空,则功过罪福亦空。修行是修心之习性,非执四大而修。若修四大是练气功,非是佛法。所以若执四大而修者,如古德曰:一棺殓两尸,一肉身,一法身!
113、心即真心,真心即无心。虽言无心,亦得见闻觉知。
114、陀罗尼是总持法,也是佛法之究竟。若得此法者,能得无上清净智,自然能流露出百千三昧,具足万德严身,超越生死,是一切众生本来面目。圆觉经曰:“善男子!无上法王,有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
115、贪、憎、痴、病、老、死、愁、悲、苦、忧、恼等十一种燃烧,都是现作现报的心业,丝毫不爽,而且马上就能见识到它燃烧的功力,但是众生因为无知,竟如飞蛾扑火不断的受伤,尽管精疲力尽却不曾停止,只要醒著就会不断的扑火,乃至咽下最后一口气仍然没有忘记,所以觉者称之为“愚痴众生”,但是众生自认为聪明,以为如此做是为了自己的幸福美满,其实要生活幸福美满,就要去除十一种燃烧。众生的做法刚好相反,所以觉者称之为“颠倒众生”。
116、许多修学者只是在学“佛教”,大小乘之争者皆如是,并没有学习到“佛法”,佛法是无诤的。而且不知不觉中以佛教压制了佛法,无法从佛教中悟取佛法,而成了“知解宗徒”。应藉教悟宗,方名学佛人,佛法方能行于世间,因为佛教是一种教育,不是宗教。
117、不知无住的目的为何,纵使任你如何的无住,皆不名无住。无住的目的是要恢复本来清净之心性,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清净心显现时,就不关住与无住了。也就是住也清净,无住也清净,如此是名自在,是名真如,是名真无住。
118、以灭烦恼故,佛说空义,烦恼灭已,空、有皆无碍,何必执于空!
为除无明故,佛说幻义,无明灭已,幻、实皆自在,何必执于一切皆幻!
为了轮回故,佛说涅槃义,轮回既了,生死、涅槃岂有碍?何必趣于涅槃!
为恢复无染心,佛说无住义,清净心既现,岂关有住与无住?何必一昧无住!
为觉悟众生,佛说万法,众生既悟,实无一法。
119、全然的自由,何必在死亡后?真正的涅槃,是脱离生也脱离死,岂可将死亡视为涅槃?
死亡不可怕,但也不必期待,全然的自由,只要心解脱,即刻即是重生时。心解脱是由正知见中得,非由生死涅槃中得。人之死何喜复何哀?虽不须悲,哪里值得恭喜?
只有妄把四大执为我者,才有出生与死亡。四大本不有,生死从何生? 虽有四大不执为生,四大虽散不为死!不生不死自性本自涅槃中,是谓涅槃常乐,或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生死涅槃何曾碍心之全然自由!除去此生命之浮想,即得无量寿。虽得无量寿,实无寿者。
120、“境实有与非有”,“境因缘而有”,其实仍是对峙心之执。若能臻至其究竟者,外境之有无,实不能碍心之自在、光明、朗净。境虽因缘而有,但亦须有其相缘物,也就是说,两物相因,方成相缘,若单一物则不成缘。如身体亦为地水火风相缘成体。如外境的成住异灭四相,亦离不开地火水风。
121、佛教可令佛法流传万年,故造其教相,续佛慧命。但不能解脱生死。奉持教相者,称为‘持教’;藉教悟宗,宗即是佛法,佛法可令众生觉悟,了脱生死,解脱烦恼及一切苦厄。因为无相故,难以流传万年。修持佛法者,称为‘持正’。
持正与持教两者并行,能令能解脱生死、烦恼及一切苦厄,续佛慧命。但不可执著教相方能悟得实相。故古德认为佛教是包装佛法的美丽包装纸,众生因受美丽的外装的吸引学习了佛法。但著相者只收集了很多包装纸,而不知悟得佛法,正法才是如来真实义。
122、五蕴色受想行识,皆为心所主宰,因心能主宰“五蕴”之空、有,方名为修行。菩萨能照见五蕴皆空,众生误认五蕴为实有,其实就是心之差别,故五蕴是心法。
123、同一山河大地,在众人的心里,各会产生山河大地之境相(色蕴),它只是缘影,是众人对境相的觉受不同,众生认为是婆娑,觉悟者则知不异净土。
124、楞严经曰:‘世界、国土、山河大地,乃至十方微尘国土。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虚空皆悉消殒。若不分别执著,即不迷顽妄想安立。外境只是单纯的外境,何处有世界、国土、山河大地,乃至十方微尘国土?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虚空)太清里(心内),何况诸世界尚在虚空耶?是故只要汝等一人能发真心回归本性,此十方虚空皆悉消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然邪见者,见其心地国土欲振裂,无不惊慌,不能承受。
‘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花相。’执著外境则有山河大地,执著生死则有涅槃,若不妄执,山河大地生死涅槃自不有。故“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花相。”
凡夫见山即山,修行中见山不是山,悟后见山还是山)。
125、色蕴是心的觉受影像,或称为境相、境、法界、法相、境界。真实外境及身体只是单纯的物质并没有名称,世界、国土、山河大地,乃至十方微尘国土,是迷顽妄想安立。然后心分别取舍此妄想安立之境界,方有诸苦厄。若不迷顽妄想安立世界、国土、山河大地,乃至十方微尘国土等,怎么会有苦厄呢?所以是心的误谬迷顽妄想,不是自然界的外境之咎。
自然界的外境,亘古皆如此,还没有人类时乃至人类皆灭亡时,它还是会继续如此。但是心却以贪憎取舍心,分别出外境之成、坏、异、灭,而现顺逆诸境,困扰著自己,带来了苦厄。若能照破五蕴皆空,即能度一切苦厄,还原本来面目。
126、心所觉受到的外境就像镜子里的缘影,虽与外境一模一样,其实是两码事,一是境一是境的影像,
凡我等所见到的,所觉受到的其实都是缘影,所以凡是经文所提到的,不管是世界、是法界、是境相、是境、是境界,是器世间、是十八界等等,皆是眼根或六根所见到的,或所觉受到的方能立名相。所以说凡有名相者,皆是缘影。
因为众生实无身心受彼真实外境,因色身亦为地水火风四大外境的假合,何况是六根,故唯有觉性觉受到外境的缘影,为分别此缘影而安立名相。所以外境与缘影是不同的。只是微细难辩,唯有法眼净者能识。
又:若说真实山河大地由心能出生,宇宙之大,乃至数字所不能及之光年处,无量多处没有安立名相之星球或黑洞,也是由心生出来的吗?甚至有心所不能及,或毫不知情的地方,或连想都想不到的地方,也是心生出来的吗?
其实不然,心能觉受的只是外境的缘影,若心所不能及的处所,则不能觉受到缘影,但不表示,心所不能及的地方,就没有外境。是故真实外境非由心生,心仅能生其缘影。
127、有一愚人见幻虎,持棍力打,棍棍命中,就是打不死幻虎。愚人精疲力尽,叹曰:吾力未充,故打不死。几经锻炼力气,力饱精足,持棍再打,棍棍命中,还是打不死幻虎。愚人休息一下,等恢复体力,预备下次再打……。您说这愚人,到最后能打死幻虎吗?如果不能,请替愚人想想看,要如何才能打死幻虎?
128、既悟是无生,即无三毒,若论三毒,则不识“无生”。应自观无生,行无生,证无生。也就是让“无生”的观念,在自心内成熟,而证明万法本来无生,心无颠倒见。因为这是心之本来面目,汝徒处无为,其性自“无生”。悟此无生,贪憎痴三毒将自泯,因三毒是空幻无实性故。
129、尽人事、听天命、没烦恼就是最积极的修行。因已尽了人事,如意与不如意非能力所能及,所以听天命,于是乎没烦恼;没烦恼故,心清净;心清净故,佛土清净。圆觉经曰: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130、只要识自本心,思惟以利生,不思惟以养性。也无需太在意生命的远近。以不在意寿命故,于生死自然无畏惧、无烦恼,自能享尽天年(应有的寿命)。
131、心体本无过去、现在、未来,前后际断,唯现当下,别无他时,纵有三大阿只僧劫,亦为无数“当下”的累积。所以“当下”并无断时,“当下”即是具足三大阿只僧劫。是故三世了不可得,识此,即是清净心体。
132、欲尽人事而人事无尽,以无尽而尽人事;欲听天命而天命无常,以天命无常而听天命;欲没烦恼而烦恼不断,知烦恼是幻故以不断烦恼而烦恼自断。如此是名:佛法融于世法。
133、心是无心之心,是寂灭心,没有对立,不可修整。
134、心法,从心起修,心若成熟后,外境之有、无,皆不惑。不惑则心安,心安则无一切烦恼。
135、色蕴如镜子里的缘影,不是真实外境,外境若有镜子缘影即有,外境若无镜子缘影即无,外境非色蕴,色蕴能现外境相。
136、把佛法与世法完全融合,才是佛法的宗旨,自然能于十二时中,能于一切处所无行而行,无修而修。佛法不是牺牲此生成就来生的法,而是闻“真法”的当下,世法是佛法。此当下不异三大阿只僧劫。非出世非入世。无来亦无去。
一般我们所理解的密宗修行法,看似超越时空,其实尚在法海中挣扎,一时还看不到“岸”,也算是八万四千法门之一,最后仍须弃筏上岸,岸上原来也是本地风光,实无一法可得。
137、脱落一切法,即回复本来面目,或说回复本然。即脱落一切法,已经无法可顺应,若还有法的知见在,是法未透脱,未成熟故,应相续令其成熟,成熟后,唯现本心(本心自现前),不见一法,以真如故,从本心所作一切行,皆名“无功用行”。
138、禅宗是“教外别传”下来的。从大迦叶尊者至六祖皆然,是真正的佛法。一句弥陀,即生净土,亦不离教外别传;从唯识,直通第一义,亦是教外别传;从中道义入者,亦是教外别传;所有藉教悟宗者,皆名教外别传,教外别传是不立文字的,它超越教相及法相的拘缚,直显如来义。
139、真心在无意中常现前,凡夫皆不识,出现在见闻觉知中;出现在举手投足间;出现在忘记修行时;出现在工作、休闲、睡觉、吃饭时。在凡夫不识中真心消失了;消失在妄想起时;消失在欲修行时;消失在对治法中;消失在欲体会真心时;若真识本心者,真妄皆无异,真心常显现,光明恒遍照。
140、对佛法的体悟直入心底,自然法法震撼吾心。于生死的正确认知,自然能了脱生死。生死本非实有,众生无明据为己有,冤枉承受一切苦厄。
141、人生如果是一场梦,修行更是梦中梦,生死与涅槃,一切佛国世界犹如昨梦。
所有梦皆醒时,人生还是人生,一真一切真,真实不虚。
142、四大非我,身受诸苦,心性只是单纯的见闻觉知,不受其苦。四大非有,心性非无。诸苦如幻,觉性无所知,觉性无能所故。
143、自性本自圆满,非修行而得圆满,修行只修妄执习性,或曰以正知见薰习习性。
145、本心本不为一切意识分别所摄受,有如落叶不为竹影所动,如阳光不为大风所吹动。但若执著一切境界,则堕入意识分别中,随之起舞。因地若真,一切时一切处好修行;若不得真因地,百年修行一无所益
。
146、如来所说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也就是说,如来所说的众生,不是真的众生,为了方便说法,暂称名为众生。其实,众生是佛,以实无众生故,亦无佛。一切佛世界,如空花乱起乱灭。
147、知黄金者,即知黄金特性,故自有黄金图鉴,自己去比对,自然不以铜铁识为黄金。
识本心者,自然能会通每一本佛经,不须看遍佛经,每一本佛经皆为“本心”图鉴。自然不认意识心为本心。
148、本心无真无妄故。真妄本不二。 但用直心即本心,无曲陷之心故,自然超出真妄之想。
149、妄执是众生无中生有,从无始无明生,无明者生而无因。是自己看错而来的,它是不存在的,只要认清它,妄执当自泯。
虽众生处于妄执中,然其清净本性未曾有染著,只是众生不识,而误认六尘缘影为自心,故流浪生死中,但其本性亦未曾有生死。今欲学诸佛见自本性,脱离生死,因不识真义,而欲除其染,故又堕入“净、染”的染缸里,幻染又幻净,幻生又幻死,永不得真清净。在所有二元对立中是看不到实相的。
本心恒常不动,虽众生妄执一切有为、无为,亦皆不能动其本心,譬如:飓风吹不动阳光,竹影搅不动湖面。只是众生不识本心,认六尘缘影为自心,故随一切境界爱憎取舍,动荡不安。
150、最胜修所成慧即是自内证法,能自证真如,或曰证本觉,一证即永不退转,即入不退道场,辗转能成就佛果。自然能以无修而修一切法,是谓无行亦无止。
151、自内证法,并非指有内、有外之证法,内是指心,佛法即是心法,自内证法是说自心证法,全名应说名为“自心内证法”,或有说是“自身内证法”。与内、外相对法无相干。
152、无说亦无闻,何为生灭?
佛法本清净,无尘、无相,所谓实相无相。但分别执著佛法者,佛法成法相(法尘)。若不著相修行,谁为生灭者?
153、佛灭度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众生本来成佛故,实无众生可度,佛仅除其众生幻而已,假名度众生。
诸法无行经曰:若作是念:“我当成佛度众生”,如是人无明力所牵,不解菩提义。”故曰:佛以无度而度众生。
154、 一切法界只是缘影,
万境亦如镜中影像,
地水火风因缘聚散,
实无身心受彼缘影,
缘聚缘散本然无生,
因缘际会游戏三昧,
飓风本吹不动阳光,
竹影何曾扫过落叶?
心境如如本不相碍,
爱憎取舍徒自疲劳。
缘影本然爱不得、憎不得,取不得、舍不得,不爱不增,不取不舍,自然清净至无余。
155不思善!不思恶!还你本来心,本来之心无良劣,但持清净心即是。
156、本心净不得、染不得,若有染与净之别,实为幻染又幻净,本心离染又离净,是故说名为清净心。
157、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此因缘即是为众生开“佛之知见”,示“佛之知见”,让众生自悟“佛之知见”,自入“佛之知见”。所谓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佛之知见”即是告知众生本来成佛,本来具足一切功德严身。
158、污水洗衣,千次不净,此因此果,何得净之;这句话慨指修行方法不恰当。古德均云:“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这句话是指目标不确认,胡乱修行,有如坛经所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159、悟道者所传之禅,方名传法,否则,是名传教!
160、清净、清凉、安稳、寂灭。
是本心所呈现的状态,仅以此四句形容之,能会得者,如曹溪之水,终身享用不尽。
真如自用,淡然常养,
轻柔润泽,怡情自在,
一切世痕,亦不留碍,
笔墨难宣,强而名之。
不能留给子孙,不能呈现给父母,唯能独享,众人本具。
161、自性显露处,实无三世之分,亦无往生之说,识自性者即了生死。四大本无我,生死何由生?虽有身不言生,虽身去不曰死,故六祖曰:身来身去本三昧。
自性本然无死生,如果身体不是我,试问:拿什么曰生,拿什么说死!
还没有身体时曰前世、有身体曰今世,身体死亡后曰来世,如果身体不是我的,拿什么隔开三世?所谓三世了不可得,还谈什么往生?只因不识本心故。故古德觉悟后曰:生死由我不由天,终逃无常脱阎罗。
162、佛菩萨无说法,只是彻知诸法清净、无生、空相、不动相、无作、无可说,虽众生于诸法中妄想、执著,而生贪憎痴慢恼等等,复加戒定慧谦净等等修行,修凡以成圣,动荡其心,枉受诸苦厄,但诸法始终清净、无生、空相、不动相、无作,实无凡与圣,无佛无众生,是故实无可说,以是“无可说”义故,佛菩萨说万法。
163、“慧能没技俩,不断百思量,对境心数起,菩提恁么长”是说:慧能大师不用任何技俩,及任何有为法,任其对境心数起,菩提还是那样长,也就是说菩提从来没有增减,能增能减者,非真菩提。与“我今不施功,佛性自现前”相契。
“不断百思量,对境心数起”是不施功的意思,“断百思量,对境心不起”是施功的意思。有为法即是施功,断者是有为法。
无为法即是不施功,不断即是本然的态样,是为无为法,亦名无生法。
是故卧轮禅师以有为法妄见菩提日日长。而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佛性常现前,只问识与不识!菩提从来不曾有长短,菩提不增不减故。故六祖曰:菩提作么长。是说,菩提与原来一样长之意。不会日日长。
165、问:心既数起,即落入妄想执著习气中,何以攀上不施功的名目而与佛性相契耶?这中间的转折如何?
解曰:汝欲让心数起,则不必施功〈不需动用任何意念〉,心自然随境数起。是名无为法。汝若欲让心不起,则须施功〈需动意念〉,制止使心不随万境起。是名有为法。
问:再则,何以攀上不施功的 名目而与佛性相契耶?
解曰:六祖是见性人,随缘认得性,岂会随万境转而迷失佛性?偈曰: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随缘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故曰:“我今不施功,佛性自现前。”若不如此者,实非见性人。
167、菩提不增不减,能增者非菩提也!这是实相。为鼓励众生修行日日增,故方便说,菩提日日长,若执著菩提日日长者,是迷惑人,如卧轮禅师也!若执著菩提日日长者,是增上慢人也。
168、见性只是假名,见者即性也,岂能以性见性乎?譬如于头上安头。
169、当下有知见住、有喜舍在,也是不著于意识,识真性本然无我故。不因于当下有知见住、有喜舍在,而遗失真性故。
170、一真心者,不管巧说、善说,总不出意识心的范畴,不管落于意识和不落于意识,其实皆是一心,于一心中自生分别,即现能所,即见“我执”,若体悟万法唯心,只此一心,自无能所。
于当下有知见住、有喜舍在,无知见住、无喜舍在皆名不著于意识,识真性本然无我故。
不因于当下有知见住、有喜舍在,而遗失真性故。
“慈悲喜舍”就是觉者四无量心。
171、四无量心是觉悟者本俱足的,也是一切众生本俱足的,就是本心的直接显示,不因觉与不觉而有所差别,也就是执著与不执著、无我与有我、有能所与无能所,皆不失四无量心,唯有识自本心者,必自知,因为本心本然俱足不失故,以是义故,圆觉经曰:众生本来成佛。
172、真言无言,真身无身,便语及心,文皆指性,默契佛语,圆满究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