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解悟与境相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解悟与境相
  有师兄问及我在“参禅三章”一文中的境相体悟问题。
  我之多途求索、跌跌撞撞走来,受益无多、荒废却不少。惟在禅门有些体会,也只是个中体例,全无推行价值。所以,除了为报师恩,于初接引行履处略透一二外,绝少谈个人有什么定中境相,原因正如师兄所云:定中细受、不宜论之,因万人有万例,所有相皆是虚妄,论之何益?惟有行法,倒是可以探讨,不同师门行法不同;同门各人行法也有异,说一说互为参照,应是有益的。应师兄设问,敬禀如次:
  首先声言:我至今并未“开悟”或“证道”!——因为以我的义解,禅门的“开悟”一般指“顿悟”,指“一簇三关”,指“明心而见性”,指“顿断生死根本”。如此谁可承当?除非象六祖及禅门诸祖那样,不仅生而具备大善根(无贪、无瞋、无痴为三善根),而且生而具备大慧根(空、假同观)。所以我敢断言,当今之世,凡轻言或暗指自己已“开悟”或“明心见性”的,十有八九为大妄语!
  我在参禅三章中本想力避“悟”字,无奈宗下术语离之难言,所以我一边用之,一边在大量有关祖师禅的帖子中始终如一地阐明我对“悟”的义解和归类。我常用的相关词有“理悟”或初悟(解悟)、证悟(境中起解)、开悟或顿悟。我在使用这几类词语时总是小心翼翼、慎而又慎,惟恐犯妄语戒!
  我虽曾广参内地大和尚,但从未请求、也从未得到过哪位禅师“印证”,“如鸭入水,冷暖自知”,自己最了解自己,我自知习气犹重,无资格、也无必要去求“印证”。当年仁老和尚接引我后,亦只许我“前次的境界,让你透入根本,让你将顽固的本性打乱,松动‘我’执的根基;今天的境界,是让你再从境中透出来,回到现实生活中、行走坐卧中来,到生活中来破执障。”可见,只是让我回到内心深处,重新审视一下‘我’相,将习性中的我执给“搅”一下,让它显出端底,好找准下手的“目标”,仅此而已!所以仁师随后又要我“重新从今日的境界入手,将那明明朗朗却了无一执的境界,打成一片,再融会到二六时中、行走坐卧中来,这就叫坐亦禅、行亦禅。”——可见,接引的过程,只是将我推到宗门独特的修行之路的路口——在生活中行、在日用中破习气——而一般人,口头上都会说,但如何在日用中行修,却根本找不到门。 入门了,你才知道“路漫漫兮,吾修远”!
  那么,我在仁老和上处,二次体验的“空明境”(权借一词代之)到底算什么呢?第一,那决不是“开悟”,如果这也叫“开悟”的话,那止观与四禅八定中处处可得!充其量只是理悟——入境中解悟“空”理,依心境上说,此空即“无所住心”。其二,既未能开悟,又有何用?一般说来,心在(根尘识相应)——却又无所住,这是矛盾的两极,常态下无论如何伺察思辩,都无法圆融透解;但在忽入那个境相中,二者却圆满统一起来了——明明朗朗却了无一执,并让你领悟了,且能在出境后了达理体,并知如何运用于日常行持,如此而已。我敢说,本论坛的任何一位同修,如果有缘有我类似的接引经历,也一定如我一样得受用。但如果依自己摸索,或于止观禅定中求取,却又是十分不易;即便“入”境了,若不善把握和悟解,也是转瞬即去,无有理悟之得,比如我们平时累极“呆”歇时、受到惊吓时、突挨撞击时……都会有转瞬即逝的“无所住心”现起,只是我们从未留意,更谈不上融会于生活中了。再如我在“参禅三章”之二中提到的“困苦历程”,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有这种心理的转变,比如当人刚参加过某位年轻朋友的殡葬仪式归来,一段时期似乎对人世间“名利”看谈了许多,这就是一种“转身”,只不过这种转身是浅表的、暂时的、触及不到深层次“我相”的;而被接引过程后,因亲入现量,而直触“我执”根基,那种透彻心底的转身,才叫痛快!
  再说一点,理悟与证悟,体一而行异,慧根高的,理证同解,如六祖,一闻《金刚经》便“心有所悟”(理悟);再闻五祖解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大彻大悟!其悟时,理境一如、解证一如。而不象我等,理归理,境归境,理上通达了,遇境照样不顺。因此,对我等根性,光从理上(经论公案禅史传略等)入还不行,理境同入才有效。我见仁师时,其实已有五年多的学习禅理经历,所以老和上反其道而行之,避理而直从境上入手,给我个“下马威”,待我找到“感觉”了,再引导以理。可见,达摩祖师倡导理、行“二入”,何其契机也!
  我之所以坦示初入禅门之体验,目的无外是想告诉大家:宗下之禅,并非神秘不可触,祖师禅将禅修拉回到生活中,使之更接近大众,其朴实无华本与生活十分融摄,只要我们认真参学、细心领会,中国禅终会回到大众修学中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