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杂谈(五)什么是心?
陋室杂谈(五)什么是心?
说起什么是心,大家肯定会觉得这太简单了,我与它夜夜同相眠,朝朝还共起,从生到死未曾须臾分离,当真是比老婆都密,比老公还亲。就算别的东西不熟悉、不了解,对自己的心总还是熟悉了解的。其实未必呦!我们人有个共同的弱点,离自己越近越熟悉的东西往往就观察得越粗,常常是只注意整体而忽视了局部。相反的,离我们越远越不熟悉的东西反而观察得越细,总是先了解完局部再熟悉整体。所以说我们最熟悉的是心,最不了解的也是心。
众生之所以不了解自己的心,首先是因为把心想得太简单,其实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不同经论对心的归纳有简有繁,少则两种,多则六种。为了尽可能地说清说透,咱们就按六种心来讲。一、肉团心,这个大家都懂,我就不说了。二、集起心,集合诸缘传输种子,生起现行万法之心,就是我们的阿赖耶识。三、思量心,念念坚执第八识为我,恒审思量之心,是第七末那识的别名。四、缘虑心,虑知、了别之心,本来因为通于八识的能缘之作用,与集起心同,但通常是从第六意识角度讲的。我们常说的一念三千、一心三观等心,就是此心。五、坚实心,即我人不生不灭之自性清净心、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乃真如之异名。六、积聚精要心,指能够辨识真伪、判别全实,积聚诸经诸论精要之心。下面我就依次简单讲述一下这几个心。
第一肉团心。肉团心主要用来维持我们的身根,维系我们的身命,是七八两识藏身之处。据说八识在我们体内藏于心包,七识藏于心脏和中脉的连接处。肉团心与我们的心意识,没有直接的关系。
第二集起心。所谓集起者,顾名思义就是阿赖耶识集合起种子和根尘识等诸缘,以生起心识的作用。心这种作用的产生,首先要有能知能觉的身根,然后由身根感受外面的尘境以生起识心。根、尘、识这三个硬件,是生心必备的条件,缺一不可。但是要想生心,光有这些硬件还不行,还要有软件,也就是种子。这就象电脑一样,没有运行程序等软件的支持,是不能工作的。这其中又包括贪嗔痴等染污的有漏种子,和戒定慧等清净的无漏种子。只有经过种子的参与,才能引生出心的现业流转,才能生起心的思量分别的作用。
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个集起心,它工作起来的精密程度,是任何机器都无法相比的。大家知道,我们每个人的识田中都积满了六道的种子,如果每次生心的时候这所有的种子都同时跑出来参与心识的活动,那我们可就乱套了。比如我今生虽然是人,但前世一定做过猪狗,人闻粪便为臭,猪狗嗅之则香。如果我的鼻根在嗅到粪便的味尘时,我那做猪做狗时熏染的嗅觉的种子跑了出来,好象闻到什么美味一样口水直流,这岂不是大大的不妙?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发生这种事情,因为阿赖耶识的责任心很强,工作起来很有条理,它只把与我们眼下这一生业力相关的种子释放出来。所以,当我做人时,它只向我输送人的种子,当我做狗时,就只向我输送狗的种子,不会人狗不分的。再比如我们每个人的识田中都含藏有男女不同的种子,我今生落个男身,阿赖耶识在根尘识集起成心时,就只为我提供男人的种子,于是见到漂亮美眉就春心大动,见到小帅哥就无动于衷。等我下一生转作女人时,这一切又会全都倒过来。
在这里大家要注意,阿赖耶和阿赖耶识是两个东西。阿赖耶是如来藏被有漏种子染污以后,还没有生起现行之前的状态。阿赖耶经业力的境风一吹,生起种种现行,生出身根和识心,就是阿赖耶识。我猜想,大概每一期生命从身根生成之后,一直到它毁灭之前,这中间的状态是阿赖耶识。从前一个身根毁灭到新的身根生成,这中间的状态是阿赖耶。有关阿赖耶和阿赖耶识,以及阿赖耶识的种子如何参与心识的活动,又如何变成新的种子被熏回八识田等问题,大家可以参阅吴老先生的《楞伽经讲记》,我就不多说了。
集起之后必然要引生出下一个心----思量心。前边的集起心所依托的是第八识,这个思量心依托的就是第七识。老实说,我对把这个心叫做思量心是有保留的。因为思量是一种较为粗大的心识活动,有思量就一定要作意,要作意就一定会有断续。而第七末那识所生的这个心是依他起性,只要心识生起了,就一直在恒思恒审,没有片刻的间歇,所以我觉得把这个心叫做审思心更合适些。前边集起心是发送种子,把种子传给第七识,而这个审思心就把其中的俱生种子引发为现行,成为俱生无明。接着将其余的遍计种子交给前六识。第七识没有自己的根,它以第六识的意根为根,这两识用同一个根,那么由末那识的依他起无明引生出意识的遍计执无明,实在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审思之后该思虑了,所以第四个心是缘虑心。缘虑中的缘指攀缘,是前五识的事,虑是思虑,乃第六识的职责。我们每每所说的心,其实就是这个缘虑心,前边集起和审思,最后都是为了这个缘虑。没有缘虑就不能造作,众生就不会造三途之恶业,当然也就不会造成佛之善业。是非不异体,功过集一身,这就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集起、审思、缘虑这三心,讲功用虽然彼此分工明确,各个不同,给人的感觉似乎各干各的事。但实际运作的时候,总是前后相续,紧密相联,绝不可能须臾分开。三心的构成需要二十个“零部件”,十八界外加七、八两识:缘虑心占用十八个,六根、六尘和六识,其中缘又占去十五个,虑只有三个;审思心占用两个,末那识以及与虑心共用的意根;集起心则把这二十个部件悉数握于掌心,一个不剩的全都利用了起来。大家知道自己的心是秒秒不停,时时在动的。心的运动,心的起灭动摇,不是来自根尘,而是来自于识,是由识的动变开合造成的。在八识里边,第六意识是“领导”,它就象老地主周扒皮,其余七识都是它的长工,只有它休息了,长工们才能休息。不管早晚什么时候,只要自己起床了,就得把长工们全都赶到地里干活。所以,一般所理解的心,都是这个缘虑来缘虑去的第六意识。
实际上,每个众生根识一旦生成,最初的一念生起之后,他的心就再也不会有片刻的停歇。即使是处于睡眠、昏厥、入定等状态下,我们感觉自己似乎已经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有,都不存在了,其实我们的心依然在集起、审思和缘虑,依然处在极为微细的工作状态,只是它太微太细我们感觉不到罢了。这很象带遥控装置的电视机,当你用遥控器把电视关上时,它并没有完全停止工作,依然处于待机状态,什么时候你的手往遥控器的开关上轻轻一按,它就又重新开始工作了。
缘虑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是这么看的:首先是如来藏中含藏的染污的种子生出我们的身根,这是入胎的阶段的事。这时光有根没有识,所以还无法生心。根成了之后接着生识,生识就可以生心,识一生就进入住胎阶段了。所以胎儿是有心的,集起、审思、缘虑这三心都有,要不准妈妈们还搞胎教干吗呀?只不过胎儿的心识非常的粗浅微弱,再加上缺少集起的外缘,人们往往把他的心识给忽略了。一旦胎儿离开母体来到世间,内根外缘一应聚全之后,集起、审思、缘虑三心随着身根的渐渐成长,诸识的日益健全,也就一天比一同成熟起来。比如每个人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先是在少年时有了男女见开始讨厌异性,接着进入青春期之后又开始变得喜欢异性,到老年以后再变得对异性日益地淡薄。在这个过程中,八识田的种子并没有什么变化,这种种心态的转变,都是不同年龄段根识变化的结果。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误解,以为刚出生的小儿是没有无明的,有的人甚至以为成年人只要能回复婴幼儿的心态,就能够见性,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新生儿因为根识还不健全,只有非常微弱的缘虑心,对外界的反应极为有限,所以八识田的种子只能为他引生出满分的依他起无明和极微弱的遍计执无明。第八识的集起心在发送种子时是有选择的,它只把前六根能够接受的种子传送出去。前七识再根据这些种子去感知和了别,引起心识的现行。以前我做过一个试验,当年女儿很小的时候,为了试试她对外界的事物有没有感觉,于是把手指放到她的眉心前,想看看她有什么样的反映。起初她的目光告诉我,她已经看见了手指,但没有别的什么反应,表明她当时只有缘心而未生虑心。后来稍微大了点时再看见手指就开始紧张,进而恐惧得直眨眼睛,这说明她已经能够由攀缘而思虑了。能思虑就开始分彼我,分彼我就会有取舍,我的女儿就是这样用她自己的现身说法,告诉我这个当爹的,人的无明种子是怎么一步步苏醒的。
所以说,众生无明种子的苏醒,和我们的年龄,和我们某一时期的心识状态,是有某种必然关系的。无明的所依是心行,也就是我们的本基觉性,而根子则在于我们识田中所含藏的染污的种子。这就好比波浪的所依是水,但直接的起因则是风,风动则波起,风住即波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知道,破除无明的关键是消灭它的种子,而不是把心识灭掉。
前边集起、审思、缘虑这三种心讲的都是心的功能、心的作用,它的体就是接下来的第五个心----坚实心。坚实心与前三个心不同,它没有具体的方位、功能和处所,它就藏身在前边的三个心,藏身在三心的二十个部件当中。坚实心以众生的真如实性为体,以本基觉性、妙明心光为用。我们整天讲什么明心见性,就是要通过明它的用以见它的体。可这老哥却实在不仗义,一方面它为我们生出众生之根身、万有之法界,另一方面它又把自己藏得严严实实、踪迹全无,让咱们这些瞎眼乌龟找无处可找,寻无处可寻。
第六个积聚精要心是智心,是由明悟坚实心以后所生起的智慧之心。此心以缘虑心为体,以般若正智为用,乃菩萨见性归元所起的果德之心。前边几个心是法儿心、本然心,不论凡圣与否,都是人人不缺,本自具足的。惟独此心是个例外,要等证果了以后才能慢慢起现,现而今咱们可是急不得恼不得的。
六心乃是约略而言,若广言之,则心之体相实无有尽。以众生业无尽,众生界无尽,故能生之心无尽;以法界无尽,众生烦恼无尽,故所生之心亦无尽。心是天地之源,心为万物之主。众生三界飘荡六趣沉沦是心之所为,诸佛万德庄严涅磐解脱亦是心之所为。须知离心无佛,离心无法,离心无生死,离心无涅磐。布袋和尚说:“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实在是大大的妙言!
所以我人如欲解脱自在,见性成佛,只须向自心觅,向自心求。只为心外无性,性外无心,心即是性,性即是心,心性一体,本自天成。昔年有僧问南阳慧忠国师:“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师曰:“迷则别,悟则不别”。僧不解,继问曰:“经云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云不别,何也?”师曰:“汝但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众生迷时分千河饮万水,演一性成万心;众生悟后品一滴知全味,化万心归一性。诸位仁者若欲见性,先当见万心总集之坚实心。当知此心为一切心之体,此心为一切行之源,舍弃此心欲求成佛无有是处。若问此心在何处,云在青天水在瓶。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