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杂谈(六)无明是怎样生起的
陋室杂谈(六)无明是怎样生起的
按照原来的计划,写完了如来藏、无明、本来面目和心之后,该讲如何打破无明息灭妄想,明悟自心以证见实性的。但是有的朋友对无明的问题还有许多疑惑,有许多不甚明了之处,所以我想先把有关无明的问题再详细讲讲,这样以后讲如何打破无明的时候,好多地方就更容理解了。
首先让我们看看无明的产生都需要哪些条件。
我这人喜欢用比喻来说明问题,如果我们用地里的茅草比喻无明,那么长出草就需要种子、土地以及水和阳光、肥料这几个条件。在这里,草籽比喻无明的种子,土地好比我们身体的觉知根,水和阳光、肥料就是外面的色尘,而草结出的种子,就好比无明又熏染出新的种子。对于草来说,土地、水和阳光、肥料虽然都很重要,但地里究竟能不能长出草,真正关键的还是要看你往地里播撒的是什么样的种子。所谓“种爪得爪,种豆得豆”。你播草籽就长草,如果播的是麦种,长出的自然就是麦子。我们众生也是这样,根尘识这十八界只是无明或者智慧产生的必要条件,最后究竟生出无明还是智慧,关键要看你给他提供什么样的种子。有人说什么:“念头所起处,正是无明根。”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念头所起之处不但是无明之根,而且也是智慧之根。要知道这个能起能生的根不是别的东西,正是我们每个人的原始觉性----本始基。
所以对于无明来说,种子为因,其它条件为缘。或者说种子为内因,其它条件为外因。从这个意义说,只有无明的种子才是我们斗争的对象,其它的不但不是对立面,而且是我们找出并进而战胜无明的盟友,这一点是务必要牢记的。
接下来我再重新谈谈依他起无明和遍计执无明。
说起依他起无明和遍计执无明,大家一定会想到唯识的依他起、遍计执和圆成实这三自性。这三性在《楞伽经》上被分别叫做妄想自性、缘起自性和成自性,世尊对大慧菩萨说:“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唯识的这三种自性,都是由我们的本基觉性生出来的。大家不要一听到有这两种无明,就对依他起和遍计执这二性有想法,它们自身没有什么罪过,有罪过的是种子。对照起来说,唯识这三性,分别生出集起、审思、缘虑这三心。如果没有圆成实性,就不会有一真法界;如果没有依他起性,我们就不能感受到法界的存在;如果没有遍计执性,我们就不能认识、分别和判断法界中的一切事物。即使有一天你成佛了,这三性也依然如故,只是由它们所生起的妄想的心,被分别转变成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四种智慧。
顾名思义,依他起无明是依“他”而起的。这个“他”就是集起心所集的根、尘、识这三个缘,也就是说,在三缘刚刚相合而生出心的一瞬间,这时候只有觉,还没来得生出具体的相,俱生无明的种子就把原本清净的念头给染污了,于是那个依他起无明立刻就跟着生了出来。以前我讲无明的时候引用过晋美法王的观点,就是本基所生的第一个念头并不是妄念,而是实相,在这个阶段佛和众生是没有分别的。这一念以后随之而生起的念叫基现,佛在这个基现位流出的是清净的智慧种子,于是在能够认识并安住实相。众生在基现位流出的是染污的无明种子,生生地把个清净的实相转变成颠倒的妄相,而生起无明,这时才开始有了佛和众生的差别。
同样,遍计执无明就是由对法的遍计所执,对法的思量分别而起的。在《楞伽经》上世尊告诉大慧菩萨说:“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计著有二种缘起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大家注意,前边的依他起无明是在分别心之前生出的,是末那识审思索的产物,而这个遍计执无明是在分别心之后生出的,是第六识思量的结果。这个无明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对事物名相的分别执着,是谓名相计著相,另一种是对事物事相的分别执着,是谓事相计著相。这即是说,遍计执无明是通过对名相和事相的分别而产生的。
明确了什么是依他起无明和遍计执无明,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它们都是如何产生的。无明产生的过程,我认为有三个阶段:第一是现相,首先要由外尘把影像投射到你的觉知根上,形成一个法尘;第二是转相,把最初的实相转变成妄相;第三是认知,也就是接受认可这个妄相,形成错误的结论。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下面我还得借助比喻。我们首先用放电影来做比喻,看看本基所现的实相是怎么变成依他起无明的。电影大家一定都看过,从直观感觉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连续平稳流动的没有间断的画面,可这却不是我们看到的真实的情景,而是一种错觉。人们平日里总喜欢说“眼见为实”,但是这一次恰恰是我们最信任的眼睛欺骗了我们。实际上,电影机投射在银幕上的是每秒钟32幅间断的固定的画面,和32幅因为要移动胶片遮挡住光线而留下的什么都没有的黑幕,这才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真实的情景。但是我们的大脑为什么得到的是一个虚假的而不是真实的图象,这是因为我们的眼根有一种特殊的视觉暂留功能,我们眼睛看见的任何图像消失后,它的信息都要在我们的眼根残留短暂的时间。虽然原来的图像明明消失了,但眼根这时还在继续向眼识提供其实已经不存在了的视觉信号,眼识相信眼根提供的这个虚假的信号,再把它传送给大脑。如果同样的画面连续不投射到我们的眼睛里,那么我们就会错误地认为这个画面从来没有变动过。
依他起无明和电影的原理是相同的。银幕上每个固定的真实的画面,我们把它比喻为微细流注的每一个最初的念头,这是本基所现的实相。眼根的视觉暂留功能好比无明种子对念头的染污,眼识对虚假信号的接受,就好比我们心对无明的认可。由于微细流注的念头非常短暂,所现的实相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识别,就被转变成为妄相。前一个念头还没过去,后一个念头又马上接踵而至,这样一来原本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念头,就被贯通成一个完整而又连续的念头,实相也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妄相。
依他起无明产生的过程,还可以用三极电子管工作的原理来比喻。三极管的第一极,好比我们的觉知根,第二极好比我们的第七识,第三极就好比储藏无明种子的藏识。第一极的电流在向第二极传输的过程中,由于第三极电流信号的影响,会改变原来的信号特征。在这里,第一极的电流代表本基第一念的实相,第三极电流信号代表无明种子,它对原来电流的干扰,就好象无明种子蛮横地坚持认为含藏种子的藏识和能觉知的身根为我,被了别的外尘为法,从而把实相转化成妄相。而第二极把被改变了的电流接收过来,就好比末那识接受并认可了妄念,这样依他起无明就生成了。
知道了依他起无明产生的过程,遍计执无明就好理解了。上一篇我曾经讲过,第六意识的根就是末那识,所以依他起无明产生后,马上就被传递给第六识。第六识不加分别地盲目接受了末那识的结论,并用来审察考核“干部”,所做的结论就是遍计执无明。如果还用放电影比喻,那么把一个个静止的图像前后串联起来的,是依他起的俱生无明,盲目相信这些串联起来的图像是一条完整而又连续流动的画面,把画面里的一切都误以为真实,这就是遍计执无明。此外依他起和遍计执这二性都有见与思的功能,这两种功能被无明染污了之后,就分别产生出见分和思分的烦恼,俗称见惑与思惑。在这里大家还应该留意,见和思是不同的心识活动。见是对事物名相和事相所做的认知和判断,而思则是对之做出的分别和取舍。从心理活动的角度讲,见是起心的范畴,思是的动念的范畴。
依他起的见思无明联系得极为紧密,就象我们的手心和手背一样密不可分。由于依他起性非常微细,以我们凡夫的观察力,是很难将这二者分辨出来的。遍计执性的第六意识比末那识要粗得多,只要我们稍微静下心来观察,就很容易见到它的二分心识行相。当你用清净的智慧种子去观察时,即是妙观察智,反之,如果用染污的无明种子做观察,就是见思二惑。
相对思惑而言,见惑是一种微细的心识活动,只要你一生心,无明的种子就开始被源源不断地从第八识传送到第六识,于是意识就自动地做着分别内我外法的执着,没有半刻的停息。相比之下,思惑就要粗得多了,只有当你在对事物做分别和取舍时,无明的种子才开始被释放出来,引生出昏昧的现业流转。在表现上,这两个无明一个是恒久相,一个是间断相,一个是有意识,一个是下意识,特点是不同的。我记得以前就曾经有某位“老师傅”对新来的“菜鸟”说:“我们的心每一念中都在生起八万四千种烦恼。”呵呵!这话听着可就有点太想当然了。心是什么?它就象个电视屏幕,可以为我们反反复复地上演无数精彩绝伦的图像,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有足够的影碟,想看多少画面都没问题。但是你的屏幕只有那么大,这些画面它只能依次演给你看,而不能一股脑地端给你。从八识田所含藏的种子来说,我们的心当然能够起现八万四千种烦恼,不过那得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分别出现,而不可能掺合在一起同时冒出来。比如说我们人最典型的心情就是喜怒哀乐,可你什么时候见过一个刚死了亲爹的孝子能喜乐得出来的?你又什么时候见过一个刚中了五百万大奖的彩民又哀又怒的?所以说嘛!我也不用你把八万四千种烦恼都塞进一个心里,你只要能把喜怒哀乐这四种烦恼用一个心给同时表现出来,嘿嘿!俺立马跪下来给你磕八个响头!别看心是我们最亲最密的伙伴,可它同时又是我们最疏远最神秘的朋友,如果事事都在想当然,它早晚要给你好看的。
此外,见思二惑又各有粗中细之分。对照起来说,粗、中分的见惑就是我们平时所说见惑,粗分的思惑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思惑,中分的思惑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尘沙惑,细分的见思二惑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无明惑。我们断惑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都是首先破见惑,然后依次分断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当然,见与思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见中固然包含着思,因为离思即无以成其见;思中同样也包含着见,因为离见也无以成其思。所以见思二惑不光有对立,而且还有统一,正是由于它们哥俩总是合起伙来做恶,你我才会落在这三界六道中受苦,恒时无由得出。
由于我看的书比较少,而且很多细微的地方书上也没讲过,以上所谈有许多都是我自己臆测出来的,谬误之处自然是在在不少。大家看的时候多留点心,别中了我的毒,上了我的当,事后退货我可是不认帐的。如果谁果有高知高见,给咱好好批驳一番,只要是言而有据的,我都热烈欢迎。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