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心灵 化解危机——人类走向光明之路
净化心灵 化解危机——人类走向光明之路
宗 性
一.前言
当今人类非常值得炫耀的,便是以工业文明为核心,以市场经济为动力所创造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然而,当今人类又确实非常可悲,人们在生活中几乎吃不到未遭污染的食品,喝不上未遭污染的水,连呼吸清新的空气还得花钱上“氧吧”,各种各样的病态也层出不穷……展望未来,更是一个谁也猜不透的谜。
二.人类面临的危机
当今人类面临的危机,可谓五花八门,纷然杂呈,千丝万缕,盘根错节。但大体归纳起来,可分为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两大类。就生态危机而言,环境污染,资源锐减显得尤为突出;就社会危机而言,道德伦丧和精神空虚也日益恶化。
目前,环境污染也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并且相当严重。诸如: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雨酸雾,飘尘、有害气体和光化学烟雾,河流污染,海洋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噪声污染……如果单就噪声污染而言,大量噪声都来自交通、工厂、工地、社会等处,据有关资料研究表明,噪声超过50分贝时,便会影响正常的生活;70分贝以上时,可导致心烦意乱、精神不集中;长期接触85分贝以上的噪音,会使听力减退。噪声除了影响听力,进而导致睡眠不安、多梦、神经衰弱、血压升高等等。[①]
这些污染可以说天上、地下和水中无处不有,吃饭、饮水、工作、休息与呼吸无时不遇,而且声、光、电、毒及辐射无所不备,简直像天罗地网,层层密布。而这些所有“罗网”,有哪一样不是人类自己编织的呢?真可谓“作茧自缚”,说得更明确一点,就是人类盲目追求物质文明的结果。
另外,据研究资料显示,各种污染可造成的经济损失,通常是国民生产总值的30—50%。国外还有学者指出,如果控制污染的措施跟不上,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污染就会增加十倍。[②]
就世界范围来看,资源锐减也迫在眉睫。诸如:森林滥耗,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占用,能源短缺,水资源紧张,粮食匮乏,物种消亡……而这些森林、土地、能源、水源、粮食和物种,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和友邻。单就物种消亡而言,物种的灭绝有自然因素,但许多物种的灭绝是由于人类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据研究资料统计,目前地球上的物种正以每年5万种的速度匆匆消失,到本世纪末,将有50—100万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最近一百多年,森林遭到砍伐的情况大大加剧了,尤其是热带雨林在近30年内被毁掉40%。[③]国外有学者研究指出,全世界动物贸易每年成交的数额,大约有4万只灵长类动物、400万只禽鸟、千百万条蛇和3.5亿条鱼,动物制品包括5000万张皮毛,1000万张爬行动物皮和3000万件皮革制品,以及500吨象牙等约2万个品种,而这些动物和动物制品的零售额可达200亿美元。[④]大量的动物贸易加速了地球生物灭绝之势。
无数事实证明,人类与大自然为友,则大自然也以友善相待;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步征服行动,都会遭到大自然加倍的报复。
从全人类的生活环境来看,人类的生活得到了空前的改善,但人类的道德修养却日益堕落。道德修养的伦丧不仅严重地污染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不断地侵蚀着人们的灵魂,后果是十分可悲的。种种迹象表明,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带来了异彩纷呈的感官刺激,千奇百怪的感官刺激使人的欲望达到无所充填的地步。正是这种难填的欲壑,使人们因贪恋浅薄的感官刺激而忘却了或者背弃了深层的自我,从而一步步被引向堕落,从而导致了人类普遍的道德伦丧。
同时,人类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动物——拼命去追求物质享受,可是物资越是富足,反而越发感到空虚。空虚的表现形态很多,诸如:颓废、伤感、玩世不恭、自暴自弃、精神失常、酗酒、吸毒、纵欲、自杀等。轻度的精神空虚者,往往靠饮酒来排解。但据医学界称,酗酒是影响健康的第一大问题,是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的第三号杀人恶魔。据资料表明,每年死于饮酒的人数超过20万,[⑤]7840万低能儿的父亲一半以上是酗酒者。[⑥]人们之所以选择酗酒等各种形态来排谴内心的精神空虚,其实质在于,人们高度紧张的生活和工作中,缺乏人生信念及追求目标,往往生活在大梦初醒般的失落和惆怅中,难以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只好从浅薄的感官刺激中寻求暂时的兴奋与慰藉,结果越陷越深,导致了精神的极度空虚而不知所措。
从以上情况中,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已陷入重重危机中,只要不是目光短浅仅能看见鼻尖的人,想必都不会否认人类面临各种危机的严重性。
三.危机仍在恶化
对于因环境污染、资源锐减、道德伦丧、精神空虚等所导致的各种危机,人们由惊叹而逐渐取得共识,由共识而逐步付诸行动,已经作出了种种巨大的努力,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迄今为止,就全球而论,各种环境污染无一不在继续加剧,各种资源无一不在继续锐减,物质享受在加速,挥霍浪费在加速,道德堕落在加速,精神空虚在加速。所有危机之中的任何一个危机,发展下去都能导致人类的毁灭,何况各种危机已经一齐袭来,将人类团团围困,并且在不断地缩小包围圈,人类还有什么生机和希望呢?人类目前的所有努力,由于没有从根本上寻求救治,因而不要说克服全部危机,或者说克服其中的一大危机,就连解决一个危机中的一项问题都未曾办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官员曾发表重要演说,他说:“几十年来,经济增长的动力一直依赖于短视的生态赤字式投资——资源掠夺和污染剧增。”“现在,有案可查的国际环境协议(双边协议和多边协议)已有2000个,但我们的星球还在继续受到破坏。”[⑦]照这样看来,我们何时才能将人类从所有的危机中解救出来呢?
四.净化心灵 化解危机 走向光明
当今人类已经深陷重重危机交织而成的灾难性局面,人们迄今为止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无法将人类从这种灾难性局面中彻底解救出来。因此,寻求一种彻底治理人类社会的根本大计便成为所有国家,所有民族唯一正确的选择。而且,由于事态的严峻,可供人们选择的时间已非常有限,因而这种选择又是刻不容缓、时不我待的。
当今人类面临如此深重的危机,早已引起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普遍警醒与深切的忧虑。全球学者和各国政府作了巨大的努力,但仍然阻止不了各种危机继续加剧。关键的一点,在于所有这些努力都是对策性的——研究是对策性的研究,措施是对策性的措施;全都无以治本,全都属于“舍本逐末”。总是环境遭到污染了,便去治理环境,资源遭到破坏了,就去保护资源,人口增长了,就去控制人口,犯罪猖獗了,就去惩治犯罪……极少有人去考虑人们为什么要污染环境?为什么要破坏资源?为什么要从事犯罪活动?更没有人想到,所有这些危机是不是有一个总的根子?这个总根究竟在哪里?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些所有潜在的危机,是有一个总的根子存在,这个总的根子,就是源于人们内心的永无止境的贪欲、没有休止的嗔恨和内心迷惑的愚痴。
现在的人类,由于贪嗔痴的恶性膨胀,人与物发生了荒唐的错位——人从物的主人沦落为物的奴隶了!人们为物而生,为物为死,为物而你争我夺,为物而疲于奔命,为物而伤心落泪,为物而流汗流血……
由于人类在贪欲的促使下对物的追逐,环境污染、资源锐减、道德伦丧等危机已经接踵而来。同时,贪欲驱赶着人们追求异彩纷呈的物质享受,结果,外在的物质财富固然越来越多了,但内在的精神世界则越来越空虚了。这是人生的悲剧,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剧!
从佛法的立场,人类要想真正彻底摆脱目前的危机,关键还在于消除人们内心的贪欲、嗔恨和愚痴,并以此为基础而展开系统的心灵净化工程,这才是现实社会求得根治人类深陷危机的秘方。
净化心灵,说来容易做来难。靠行政命令,效果不佳;靠法律强制,执行力不够;靠纪律约束,没有多大的保障。真实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佛陀充满深邃智慧和无量慈悲的教诲,觉悟人生和宇宙之真谛,使人们从迷惘中得以醒悟,教人们幸福愉悦,畅享人生。通过对人生的觉悟,以三宝为依归,以五戒十善为准绳,以四摄六度等菩萨行为座标,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止恶行善,养成朴实、知足、慈悲、宽容的人格内涵和情操;通过对宇宙的觉悟,认识到人与自然、社会和环境,“依(生命赖以生存的条件)正(个体生命)不二”的思想,认识到由贪、嗔、痴驱动破坏个体生命赖以生存的条件的危害,而生起远离贪、嗔、痴的愿望和动力。人类只有通过以上途径,不断对治、缩减、铲除内心染污的贪欲、嗔恨和愚痴等邪恶念头,并以此来改变内心的结构和律动,从而让心灵得到净化,消除贪嗔痴等衍生各种危机的根源,当今人类深陷的重重危机才能化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才能实施净化,资源才能真正得到保护,道德修养才能趋向崇高,精神生活才能真实美好。也才能以此为契机,缔造和平的国际环境,营造和睦的社会氛围,呈现和谐的生态面貌,人类才能实现清净庄严的愿望。这正是引导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走向光明前景的必由之路!佛陀的教诲可为此提供思路和保障!
--------------------------------------------------------------------------------
[①] 参见《人类向何处去》.傅荆原 .伊犁出版社 .14页。
[②] 参见《人类向何处去》.傅荆原 .伊犁出版社 .14页。
[③] 参见《人类向何处去》.傅荆原 .伊犁出版社 .25页。
[④] 摘自美国《读者文摘》1990年第一期。
[⑤] 据《西方社会病》第181页至189页。
[⑥] 据《法律咨询》杂志1989年第10期。
[⑦] 转引自《人类向何处去》47页。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