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哲学>>正文内容

踏上心灵幽径: 穿越困境的灵性生活指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9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杰克.康菲尔德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踏上心灵幽径: 穿越困境的灵性生活指引
  「西方最重要的禅修大师,最伟大的心灵修炼经典」
  —继西藏生死书后,又一开启智慧与慈悲的灵性巨著,二○○八年全新译本,《EQ》作者高曼感动推荐!佛教徒必读,对灵修有兴趣者之必备案头书。
  你,是否曾好好爱过?
  在我们所有的活动之下,深藏著对爱和爱之行动的渴求。
  灵性与占有或智商无关,而是一种发现爱的能力。
  当你拥有这种爱,就踏上了专属於你的心灵幽径。
  这条心路允许痛苦穿透我们,碎裂的心将在此得到疗愈。
  本书是美国内观禅大师暨临床心理学博士杰克.康菲尔德的半自传实录,也是灵性禅修领域的经典之作。康菲尔德认为许多人误解灵性修行的真意,只是用来逃避存在的痛苦和困难;许多人进入寺院、教堂和道场,只为了寻求特殊的效果,如狂喜状态与超凡经验。他认为人们需要勇士的心来直接面对自己的生活,包括各种苦痛和限制、快乐和可能性。这种勇气会将各个生活层面纳入灵性修行之中,那时灵性才能真正与生活整合。
  心理治疗有如灵性修行的道路。康菲尔德主张结合禅修与心理治疗,将灵性修行落实於日常生活,并由心智的开悟转向心的疗愈。书中充满灵性的抚慰,提供各类初阶到进阶的修行方法,也点出物化灵性与灵性团体的潜在危险。康菲尔德不但是个说故事高手,穿插文中的诗篇、哲语更为这本优美的灵性之书增添丰富的文学性。
  西方最重要的禅修大师,最伟大的心灵修炼经典:作者康菲尔德是将南传上座部(小乘)佛教引介至西方最重要的禅修大师,本书是其代表作。书中反省一般人对灵性修行的误解与迷思,重新将灵修带进日常生活,为东西方读者带来莫大启发。
  整合现代心灵和心理的小百科:作者身兼佛学老师与心理治疗师,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全新的心灵幽径:结合东方内观禅修与西方心理学,为玄秘的心灵境界和现代心理学搭起一座桥梁。
  广纳各传统灵修精华,鼓励读者走出自己的灵性道路:介绍各种传统的灵修精华,包括南传、藏传佛教、禅宗、基督宗教、犹太教、回教、苏菲教等,给予读者开阔的视野。
  作者经历特殊,亲身见证本书论点:本书为作者半生以来的修行史。他有基督宗教的文化背景,出家后却又还俗,攻读临床心理学,正是本书的最佳见证。
  将灵修带进生活,直指修行弊病:作者置身灵性团体,却能直指其中的弊病,提点读者面对修行常见状况的应对方法,以及选择灵修老师等相关注意事项。
  实用的冥想练习:书中附有简易的禅修练习,由浅入深为读者介绍灵性修行的各个阶段。
  ■作者简介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
  成长於美国东岸一个科学及知性的家庭。一九六三年就读於达特茅斯学院,主修亚洲研究,在学期间受到陈荣捷博士启发而学佛。一九六七年毕业后,立刻前往东南亚修习,曾在泰国、缅甸和印度接受佛教僧侣的训练:在阿姜查(Achaan Chah)主持的巴蓬寺出家,也曾在马哈希法师(Mahasi Sayadaw)、阿沙巴法师(Asabha Sayadaw)和佛使比丘(Achaan Buddhadasa)座下学习,并追随过西藏喇嘛、禅师与印度教上师。他自一九七四年开始在世界各地教导禅修,是将南传上座部(Theravada)佛教修行引进西方的重要老师之一。多年来,他致力於整合东方的灵性教导,使西方世界更能亲近此一传统。他不仅是举世闻名的内观禅大师、内观学社(Insight Meditation)与灵磐中心(Spirit Rock Center)的创办者,还是临床心理学博士,也是下笔如诗的作家。他擅长结合现代心理学与禅修思想,将灵性修行落实於日常生活,著有《当代南传佛教大师》(圆明)、《佛陀的法音》(谛听)、《原谅的禅修》、《狂喜之后》(橡树林)等书。
  ■译者简介
  易之新
  开业医师、文字工作者,译有数本与超个人心理学有关的书,如《存在心理治疗》、《圣徒与疯子》(张老师文化),《超个人心理治疗》、《超越自我之道》、《疾病的希望》、《关系花园》(心灵工坊)。
  黄璧惠
  政大教育系学士、政大教育研究所硕士、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麦迪逊校区教育心理学博士,专长发展心理学。曾任台北市立体育学院师资培育中心助理教授,目前为台北科技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对超个人灵性发展、禅观与心理的现代对话有持续的关注与兴趣。
  释自鼐
  美国加州整合学院哲学博士,现任香光尼众佛学院副院长。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亚洲文化语言客座讲师,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心灵幽径》导读
  翻译作家 李孟浩
  心灵幽径 : 冥想的自我疗法/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著; 曾丽文译. -- 初版 -- 台北市 : 幼狮文化, 民84,12,456面; 21公分
  译自 : A path with heart ISBN 957-530-589-2(平装)
  本书作者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早在一九六七年就去泰国巴蓬寺跟阿姜查(Ajahn Chah)学了五年内观禅,并对自己的定境和内观能力感到某种程度的满意,觉得自己已经能到达进阶的烦恼止息地步。但是,当他脱离清净的共修环境,并在一九七二年回到美国机场之后,却赫然发现自己对人际关系存有莫大的恐惧心,并且试图用定慧双修的工夫,来使整个情况得到控制。可是,他发现情况并没有改善。因此,他开始联络其他西方的内观禅教师,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发现「高等禅修境界可自动消除一切低等心理烦恼」的前提必须要加以修正,并且提出结合禅修和心理治疗的主张。所以,他开始攻读临床心理学的博士,并且将修行重点从心智(mind)的专注力和观照力转到心灵(heart)的情感疗愈能量。当他在西元一九七六年拿到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后,就开始身兼禅修老师和心理治疗师二职,并且出版《当代南传佛教大师》一书。后来,他在一九八六年加入「灵性危机网路」的工作计画,并且致力於「灵性危机(有一部分类似於我们所说的禅病或走火入魔)」的紧急处理工作。然后,他把这二十年来的教学心得和治疗经验,写成《心灵幽径》一书。由於本书的部头太大,因此本文只简要介绍作者在前两部的主要见解,至於第三部和第四部因为是前两部的延伸应用,只需要大略提一下就可以了。
  禅修和心理治疗结合的可能性
  作者在本书的第一部「通往心灵的幽径:基本原则」之中,强调自己回美国之后,发现自己的教学过度强调心智的专注观照能力,而过度偏爱脱离现实的静定状态,并且容易否认现实生活的情感、肉体和人性。因此,作者在第一章「我曾好好爱过吗?」之中,指出我们在每一刻接触生命变动的时候,不能只用道德戒律来放下或空掉一切念头的情感内容,而要用柔活的同理心来把这一刻转化成关爱别人的时刻。然后,我们才能体会到「放下自我」和「同理别人」的微妙交织过程。
  作者在第二章「停止争战」和第三章「亲身实践」之中,则指出我们必须面对当下逃避苦迫的心理机制,并且创造出一个允许各种心念浮现的内心空间,才能看清楚内心的争战过程。作者在第四章「必要的治疗」之中,指出即使是最佳的禅修者,也有需要加以治疗的童年情感创伤。我们不能略过自己的悲伤,而必须找出伤口有多深,并且用四念处来进行身体、心灵、心智和空的治疗。作者在第五章「训练小狗:专注地呼吸」之中,则强调我们必须栓牢心猿意马,训练自己返回当前这一刻,才能顺著呼吸的波,了知身体感觉的浪。
  禅修的心理障碍
  作者在本书的第二部「承诺与危险」之中,指出我们若要强化我们的智慧观照能力,必然也会提高我们对生命困扰的觉察敏锐度,而有可能会遇到「处理和转化心灵阴影面能量」的危险。因此,作者在第六章「点石成金」和第七章「找出生命中的魔障」之中,先声明我们的难题或错误,正好提供我们产生智慧和爱的学习机会,然后再教导我们将生活的困难和障碍加以命名和询问,以便能找出各种心理魔鬼。
  第八章「困难的问题和固执的访客」之中,则指出心理魔鬼有一再出现的业障力量,因此我们需要学习消除业障的四种法则:1. 扩大注意力的领域,而能找出心理情结的形成原因;2. 恢复对情感内容的察觉能力,而能消除情感的盲目驱使力;3. 发现那些需要被接纳的情感,而能解决心理逃避的问题;4. 从心中开放,而能在空性中让心理情结得到完全的释放和消解。另外,作者也提供五个更巧妙的方法:1. 让心理烦恼自行离去的「舍」字诀;2. 将负面的情感能量转化成正面的行动能量;3. 将心理烦恼暂时搁置,留待适当时机来处理;4. 运用想像力来模拟情绪宣泄的方式,而不采取实际的情绪爆发手段;5. 全心演出你的心理困境,并且以不能伤害自己和别人为前提。
  作者在第九章「精神的云霄飞车:灵性潜能及其他副作用」之中,指出处理灵性危机的三个原则是:1. 所有正面和负面的精神现象皆是副作用,与真正的观照智慧无关;2. 找出缓和意识境界扩展速度的刹车方式,才不会有心灵失控的现象发生;3. 察觉意识境界变化的律动,而能建立自由自在的超然逍遥空间。作者在第十章「扩大及分解自我:黑夜与再生」和第十一章「追寻大彻大悟的境界:照向我们本身的灯」之中,指出禅修必须从把自我扩展成为无限意识的定境,回到把自我分解成为因缘现象的慧观,才能用自性光明去照见自我的心理动态,而不是去追求完美的神圣境界。
  禅修境界的深化之道
  作者在本书的第三部「拓宽范围」之中,指出我们常常会有一种一厢情愿的修行态度:希望情感的负担赶快结束,而能在道业上一往直前。但是,精神生活不是只往神圣界爬的直线性进展,而是神圣和世俗上下相贯通的螺旋性循环。因此,我们不能把忘我与除去坏我、内在贫乏或无意义混在一起,而是要让自我和空性进行螺旋性深化的拓展,才能区分慈悲和病态的共依赖,并且能够正视上师可能出现的人格问题。
  然后,作者在本书的第四部「精神的成熟」中,特别强调精神成熟的特质不在於崇高的意识境界,而在於回归日常生活的心理智慧。因此,我们必须把开悟的境界和亲密关系的经营能力加以结合,才能真正祝福眼前的一切。
  结论
  总之,本书不仅浓缩了一群西方内观禅老师的教学心得,也指出了结合禅修和心理治疗实践的必要性。可惜的是,作者并没有进一步指出整合禅修和心理治疗的理论正当性,导致很多东方的禅修老师仍然误认为心理学是不究竟的世间学问,并且连带把谘商辅导、心理治疗和精神医学当成救济众生的权宜手段,而忽略了精神分析对於修行境界的突破性贡献。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