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迦:杌人集(1)
杌人集
卷 一
《隋书经·籍志》佛经序论勘误
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为治一切学之总纲。自南宋以后,习释氏者偏重义理,只以考据、辞章之义理亦浸假,失其正真。文学之士,鲜观澜于法海。偶有撰述,率多此谬。《隋书经籍志》撰于初唐,于时释教方臻鼎盛,其中错误尚有多处。《文献通考》全录其文,讹误相仍,千余年来未有正之者。爰以暇日,为之勘订。后之君子其考核焉。
三十二相,八十二好。如来相好所以表福德之庄严,群经皆云“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有言八十二好者。《大智度论》、《大般若经》、《法界次第初门》、《三藏法数》、《教乘法数》等可检也。
今此劫中当有千佛,自初至于释迦已七佛矣。大乘经中说十方诸佛三世无尽。小乘经中不说他方佛土,唯言此界。此界之内,于三世中,过去唯举七佛,当来授记一佛而已。小乘所说过去七佛,当大乘经中所说过去庄严劫之后三佛,及现在贤劫之初四佛,有《三千佛名经》可证。其前三佛出世久近,大小乘经论或不同,唯后四佛出于贤劫则一也。文云今此劫中已七佛者,误也。
年岁渐短,经数千百载间,乃至朝生夕死。据《阿含经》、《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等,并言减劫之末,人寿十岁,斯为最短。于是刀兵劫起,七日之后,凶暴者死丧已尽,仁厚者得存,互相慈爱,而人寿渐增。今言“朝生夕死”,亦过甚矣。
每一小劫则一佛出世。《贤劫经》云:从迦诺迦忖陀佛至第九百九十九佛,共出一大劫。第一千楼至佛独出一劫。后更十二劫空过无佛。后有一佛名净光补王,寿十小劫,即是星宿劫中第一佛。过此以后三百劫中空过无佛。贤劫之初,有云初五劫无佛出世,第六劫有俱留孙佛,第七劫有俱那含牟尼佛,第八劫有迦叶佛,第九劫有释迦佛,第十劫有弥勒佛。有云:四佛并第九劫。要之大小劫中有佛无佛,或多或一,不可定准。所以经云:“佛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今云“每一小劫则一佛出世”者,非也。
释迦之苦行也,诸邪道并来奸恼,以乱其心而不能得。三千大干世界主谓之魔,世间邪僻之师谓之外道。释迦如来六年苦行,以非究竟,于苦行起,饮食沐浴,趣菩提树,结跏趺坐。于时魔王与诸眷属竞来奸恼,以乱其心而不能得。然后得成佛道,往鹿苑度五比丘,次度三迦叶、舍利弗、目连等。三迦叶、舍利弗、目连等各有弟子数百人,是为外道之得度者也。天竺外道总有六师,若细说者则九十六种,处处与佛竞胜而不能得。今言“苦行之时邪道来恼”者,非也。
及佛成道、尽皆摧伏、并为弟子。外道之中有信根淳厚而得度者,如前述三迦叶等。有障深慢重未得度者。今云“尽皆摧伏”,亦失之过甚。
至桓帝时,有安息国沙门安静。安清字世高,见《高僧传》、《出三藏记集》、《大唐内典录》等一切目录,今作“安静”者误也。
太守竺融亦崇佛法。竺字应是笮字之误。《后汉书陶谦传》云:“初,同郡人笮融聚众数百,往依于谦,谦使督广陵、下邳、彭城运粮。遂断三郡委输,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路,其有就食及观者、可万余人。”注云:“笮音侧格反。”《牟子理惑论》云:“豫章太守为中郎将笮融所杀。”今言“太守”亦误。
以胡僧所译《维摩》、《法华》未尽深旨,精思十年,心了神悟,乃正其乖舛,宣扬解释。道安为佛图澄弟子。其遇澄于邺,约在建武之初,时方受具戒、年当二十。澄以建武十四年卒,相从十余年。时人语曰:“漆道人惊四邻。”虽其神解,亦由圣师致然。其后于樊沔间,每岁再讲《放光般若经》。《出三藏记集》中有《安公注经录》,凡二十七卷。《般若经解》有六种,无《法华》、《维摩经》注,传亦不言讲斯二经。安于长安请外国沙门僧伽提婆、昙摩难提及僧伽跋澄等译出小乘诸经论。安亲诠定音字,详核文旨,非正旧译之乖舛也。
法性诣扬洲。“性”字乃“汰”字之误。《高僧传·竺法汰传》云:“与道安避难,行至新野。安分张徒众,命汰下京。”又《道安传》云:“乃令法汰诣扬洲,曰:彼多君子,好尚风流。法和人蜀,山水可以安闲。”
初晋元熙中,新丰沙门智猛策杖西行。《高僧传·智猛传》云:“猛以秦弘始六年甲辰发迹长安。”当晋元兴三年,今作“元熙”者误。
昙摩罗谶复齐胡本来至河西。沮渠蒙逊遣使至高昌取猛本,欲相参验,未还而蒙逊破灭。姚苌弘始十年,猛本始至长安,译为三十卷。此中罗字剩。《开元释教录》云:“《大涅槃经》四十卷,或三十六卷,第五译,玄始三年出,至十年十月二十三日讫。”又《智猛传》云:“甲子岁发天竺,同行四僧于路无常,唯猛与昙纂俱还凉州。以茂健承和三年译出《泥洹》,成二十卷。”考甲子岁为蒙逊玄始十三年。是昙无谶与智猛先后译出《涅架》,同在姑藏。谶译在先,猛译在后,何得有遣使高昌取猛本事,又何得猛本至长安耶!弘始为姚兴年号,今误玄始为弘始,又误作姚苌,疏失不己甚乎!
昙无谶所译《金光明》、昙摩罗忏所译《泥洹》等经。竺昙摩罗刹即竺法护,乃西晋时人。昙无谶乃北凉时人。《金光明》、《泥洹》二经皆昙无谶译,今误作二人者非也。
兜法勒沙门云摩难提。“法”乃“怯”字之误,“云”乃“昙”字之误。《高僧传》云、昙摩难提、此云法喜、兜怯勒人。《开元释教录》诸目录皆同。
菩提留支大译佛经,与罗什相侔,其《地持》、《十地论》,并为大乘学者所重。《菩萨地持经》亦作《菩萨地持论》,乃北凉昙无谶译。今云菩提留支译者,误也。
《隋书·经籍志》考证补正
《隋书·经籍志》为治目录学之要典。解释考证凡有卫、姚二家,以姚氏振宗之书为最详备。然于释氏内外典籍,仍多疏失。以未曾得见唐道宣《续高僧传》,故于陈隋沙门事迹多不详。且未曾翻检释藏,于明清藏经又不明源流。兹因暇日为之订正增补数则,以备观览云尔。
经籍一 经
婆罗门书一卷
(补)婆罗门,梵语,此云净行,或云梵行。于四姓中最胜。天竺之有四姓,犹东夏之有四民也。一、婆罗门,为净行高贵舍恶法者,博学多闻,世业相传,习《四韦陀论》。二、刹帝利,为王种裔。三、毗舍,为商贾。四、首陀,为农民贱隶。《智度论》十四云:“在家中七世法净,生满六岁,皆受戒,名婆罗门。”《譬喻经》曰:“诸外人计梵王生四姓,口生罗门,臂生刹利,胁生毗舍,足生首陀。”今《婆罗门书》即彼土士子通习之书,所谓《声明论》也。
自后汉佛法行于中国,又得西域胡书,以十四字音贯一切音,文省而义广,谓之《婆罗门书》,与八体六文之义殊别。今取以附体势之下。
(补)天竺文字,有韵有声。韵有十六,声有三十五,以声合韵而成文。韵谓之摩多,声亦名体文。韵十六者,谓阿阿(引)伊伊(引)坞汗(引)哩哩(引)唱垆(引)噎爱汀奥暗恶也。声三十五者,谓迦法誐伽仰,此五牙声;遮磋惹口口,此五齿声;吒咤拿荼拿,此五舌声;多他娜驮曩,此五喉声;跛颇么婆莽,此五唇声;野哕逻嚼舍洒沙贺蓝乞洒(二合),此十口声诸经所记摩多有唯十二者,即除哩哩唱垆四,以无生文之用也。或唯十四者,即除最后暗恶也。〇《悉昙字记》云:“旧云十四音者,乃于悉昙十二字中瓯字(按即汗引字)之下,次有吃里吃里里梨四字(按即哩哩引唱垆引字),即除前悉昙中最后两字,谓之界畔字也。余则为十四音。”
(补)贯一切音者,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云:“本有四十九字,共相乘转,成一十八章,总有一万余字。”〇《悉昙字记》云:“初章将前三十四文对阿阿等十二韵呼之,增以摩多,生字四百有八。第二、三两章各生字三百九十有六。第四、五、六、七章各生字三百八十有四。第八章生字三百九十有六。第九章生字三百八十有四。第十章生字三百九十有六。第十一、二、三、四章各生字三百八十有四。第十五章生字三百四十有八。第十六章生字三十有四。第十七章生字三百九十有六。第十八章虽生十二之文,而字原不定。此《婆罗门书》之大略也。”
(补)八体六文者。《汉书·艺文志》八体六技注,卫昭曰:“一日大篆,二日小篆,三日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日署书,七日殳书,八日隶书。”〇《晋书·卫恒传》:“王莽时使司空甄丰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复为六书。一曰古文,孔氏壁中书也。二日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日篆书,秦篆书也。四日佐书,即隶书也。五日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日鸟书,所以书幡信也。”〇《汉书·艺文志》:“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叙借,造字之本也。”
(正)姚书引郑樵《通字·七音略》云:“切韵之学,起自西域,旧所传十四字音,贯一切音。文省而音博,谓之《婆罗门书》。然犹未也。其后又得三十六字母,而音韵之道始备。”夫天竺文字既声合韵而成文,绝无仅传十四音而不传字母之理。既云贯一切音,字母不传,则所贯者何音也?且三十六字母,乃唐僧宗其义而改作者,梵文唯有三十五文,其一无生文之用,只有三十四声也。
(正)姚书又引郑樵《通志·艺文略》曰:“《婆罗门书》四卷,《隋志》一卷。按云:此四卷似即慧睿十四音训之书。”夫既曰《婆罗门书》,必为天竺原作,而此土传译者。决非慧睿所撰。悉昙章为天竺俗书中幼年创学之书,广略应有多种,译者不同。此四卷本亦不必即是《隋志》一卷之书也。
(正)姚书又引钱大昕《隋书考异》曰:“按华严字母之法,盖滥觞于此。其初本十四音,后乃益为四十二也。”考诸经典言字母者有二种。一即梵天声韵之文,共有五十一字。如《大般涅架经》、《普曜经》、《佛本行集经》、《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文殊问经》等。二为四十二字母。如《大般若经》、《大集经》、《守护国界主经》、《华严经》等。乃于梵天声韵之文,二合三合,重叠相呼,所成万余字中,选出由文成名所最要者。四十二字,乃是无量陀罗尼门之一,而毗卢遮那海印三昧所显,非由十四音增益成四十二也。近人以四十二字合十四音而呼之,非经本意,乃元明人妄作耳。
右小学
经籍二 史
天正旧事三卷 释撰亡名
·(补)释撰亡名,即是释亡名撰。有集十卷,见后专集类。唐道宣《续高僧传》九云:“释亡名,姓宋,南郡人。本名阙殆,世袭衣冠,称为望族。事梁元帝,深见礼待。有制新文,帝每称述。及梁历不绪,潜志玄门。远寄泯蜀,脱落尘累。初投兑禅师,彫纯假于禅诵兴,虑著于篇什。周氏跨有井络,少保蜀国公字文传镇之,礼供殊伦。后齐王续部伏敬日增。任满还雍,勒归谒帝,处为夏州三藏。著《宝人铭》,又著《至道论》、《淳德论》、《遣执论》、《去是非论》、《影喻论》、《修空论》、《不杀论》等。有集十卷,见重于世。不知所终。”
右旧事
僧家书仪五卷 释昙瑗撰
(补)唐道宣《续高僧传》二十七云:“释昙瑗,未详氏族,金陵人也。名重京邑,专攻十诵。宣帝下诏:国内都邑大寺广置听场,仍敕瑗公总知检校,有司准结衣食。每上钟阜诸寺,修造道贤,触兴赋诗,览物怀古。以大建年卒于住寺,春秋八十有二。著《十诵疏》十卷,《戒本》《羯磨》疏各两卷,《僧家书仪》四卷,《别集》八卷,见行于世间。”
右仪注
梁故草堂法师传一卷
(补)唐道宣《续高僧传》七云:“释慧约,素,姓要,东阳乌场人。宋泰始四年于上虞东山寺剪落,时年十七,事南林寺慧静。随静住剡之梵居寺。及静云亡,齐中书郎汝南周颐于钟山雷次宗旧馆,造草堂寺,屈知寺任。太宰褚渊请讲《净名》、《胜鬘》。太尉王俭请开《法华》大品。少传沈约隆昌中外任,携与同行。天监元年沈为尚书仆射,启敕请人省住。十八年,天子发弘誓心,受菩萨戒,屈万乘之尊,申在三之敬。大同元年九月十六日人涅架,春秋八十有四,六十四夏。敕竖碑墓左,诏王筠写文。”又《傅大士集》中附有《智者大师惠约传》。
右杂传
外国传五卷 释昙景撰
(补)晋法显《佛国记》云:“张掖王殷勤,遂留为作檀越。于是与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相遇。欣于同居,便共夏坐。更坐讫、后进到敦煌,共停一月余。及至天竺弗楼沙国,而慧达、宝云、僧景遂还秦土。”〇按此《外国传》五卷昙景撰者,疑即是与法显相遇之僧景所撰也。
大隋翻经婆罗门法师外国传五卷
(补)唐道宣《续高僧传》二《阁那崛多传》云:“于大兴善更召婆罗门僧达摩笈多,并敕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传梵语。又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乐等监掌翻事。”又《达摩笈多传》云:“达摩笈多,此言法密,本南贤豆罗哕国人。远慕大国,跋涉积年,达斯胜地。专蒙帝旨,延人京城,即开皇十年也。著《大隋西国传》一部,凡十篇,本传一、方物二、时候三、居处四、国政五、学教六、礼仪七、饮食八、服章九、宝货十。盛列山河国邑人物,斯即五天之良史,亦乃三圣之宏图。词极纶综,广如所述。”
右地理记
经籍三 子
释氏谱十五卷
(正)姚氏书引《释藏》百字二号,盖全未检《释藏》,但据严氏《全梁文》录入耳。《释藏》以千字文为号,明清《藏经》每一字号为十卷。今所引僧枯《法集总目》,见于僧枯撰《出三藏记集》中。此集明《南藏》编入“迹”、“百”二字号,明《北藏》编入“户”、“对”二字号,清藏删除未改。今不标明何代《藏经》,又不标书名,是实未曾见此文也。后《义记》二十卷亦引《释藏》“百”字二号,梁释僧祐撰《齐太宰竟陵文宣王法集录序》,亦同此失。
(正)姚氏按云:“今《释藏》经、府、罗、将、相五字号有《释迦谱》十卷,见{龙藏汇记》。检明清《藏经》每一字号既为十卷,今《释迦谱》十卷,何得编有五字?且《清藏》经、府、罗、将、相五字号,为梁宝唱撰《经律异相》五十卷,而僧祐撰《释迦谱》十卷,则在‘壁’字号。”
(正)姚氏又按云:“又按:此十五卷,盖后人取三部之书合而为一者也。总名之曰《释氏谱》。其别五卷不知是否亦僧祐书。”姚氏所谓“三部之书”,虽未具列其名,但先云“其别五卷”,惟《开元释教录》载之。今检乃是《释氏谱》二卷,《释迦方志》三卷,此二书皆唐释道宣撰,历来别行,全无与僧祐《释迦谱》合者。纵使有之,道宣唐人,何得见于《隋志》耶!
历代三宝纪三卷 费长房撰
(补)唐道宣《续高僧传》二云:“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本预缁衣。周朝从废,因俗博通。开皇之译,即预搜扬。撰《三宝录》一十五卷,始于周庄之初,上编甲子,下录年号,并诸代所翻经部卷目,轴别陈叙,亟多条例。然而瓦玉杂糅,真伪难分,得在通行,阙于甄异。录成陈奏,下敕行之。”
真言要集十卷
(补)隋《开皇众经目录》:“《真言要集》十卷,无撰人名。”O隋《仁寿众经目录》:“《真言要集》十卷,梁世沙门贤明撰。”
右杂家
摩登伽经说星图一卷
(补)《摩登伽经》二卷,吴竺律炎共支谦译,说佛度摩登伽女及说星宿等。见清《龙藏》“庆”字号。明代智旭《阅藏知津》云:“《摩登伽经》二卷,吴天竺沙门竺律炎共支谦译。度性女品第一,说一咒护阿难,又说六句神咒。明往缘品第二,帝胜伽欲聘莲华实女为息。示真实品第三,破五祠邪,示真实法。众相问品第四,帝胜伽说三章二十一句咒三章八句咒。说星图品第五,说二十八宿事。观灾祥品第六之一,说人生所逢星纪善恶之相;六之二,说月在众星所应之事,及地动等吉凶。明时分别晶第七,说四时昼夜长短等法,及出古今夙习因缘。”〇按此说经图似即《摩登伽经》第五品别抄也。
右天文
摩诃出胡国方十卷 摩诃胡沙门撰
(补)摩诃,梵语,此云大也。大胡应非国名。《西域记》乌仗那国有林名摩诃伐那,如来昔修菩萨行,于此析骨书经,今有伽蓝。摩诃伐那旧译作摩诃盘,似即此伽蓝沙门。
诸药异名八卷 沙门行矩撰 本十卷今阙
(补)唐道宣《续高僧传·彦琮传》云:“门人行矩者,即琮兄子,为立行记,流之于世。矩少随琮学,咨训叶经。东西两馆并参翻译。为性颇属文翰,通览口索。夙为在仆射房玄龄所知,深见礼厚。贞观初奏敕追人。既达京室,将事翻传、遂疾而卒。”〇《大唐内典录》有《序内法》一卷,《内训》一卷,翻经沙门行矩所撰。
疗百病杂丸方三卷 释昙鸾撰
(补)唐道宣《续高僧传》七云:“译昙鸾,或写峦,未详其氏,雁门人也。读《大集经》,因而注解。感疾停功,顾命脆脆,长年果克。方崇佛教,承江南陶隐居方术所归,遂往从之。及届山所,接对欣然,便以《仙方》十卷用酬远意。还至济下,逢菩提留支。鸾往启曰:‘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胜此土仙经者乎?’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欤?非相比也。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使长年,少时不死,终更轮回三有耳’。即以《观经》授之曰:‘此大仙方。’鸾寻顶受,所赉仙方并火焚之。以魏兴和四年卒于平遥山寺,春秋六十有七。鸾调心练气,对病识缘,因出《调气论》又著作王邵随文注之。又撰《礼净土》十二偈,又撰《安乐集》两卷等,广流于世。”
龙树菩萨药方四卷
(补)《龙树菩萨传》云:“龙树菩萨者,出南天竺,梵志种也。其母树下生之,因字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树名也。以龙成其道,故以龙配字,号曰龙树。一切经书道术,无所不通,知欲为众祸本,人山中诣一佛塔出家受戒。人灵山,山中有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大乘经典授之。诵持爱乐,未得通利。大龙菩萨接之人海,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之妙法授之,龙送出南天竺,大弘佛法,摧伏外道。”
龙树菩萨和香法二卷
(补)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九云:“龙树菩萨《和香方》一卷,凡五十法。中天竺三藏勒那摩提,或婆提,魏云宝意,正始五年来洛阳殿内译。”
右医方
经籍四 集
晋沙门支遁集八卷。
(正)姚氏引严氏《全晋文编·卷首·叙录》曰:“《支遁集》二卷,《译藏本》。”考《译藏》中无《支遁集》,今通行者邵武徐氏刻本也。旧刻有明汲古钞本、支硎山寺本、清嘉庆僧寒石刻本、道光潘锡恩刻本。
沙门释智藏集五卷(亡)
(补)唐道宣《续高僧传》六云:“释智藏,姓顾氏。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以泰始六年敕付兴皇寺,事师上定林寺僧远、僧祐,天安寺宏宗,自是戒德坚明,学业通奥。永元三年重游禹穴。有梁革命,方游京口。圣僧宝志迁神口口于钟阜,于墓前建塔,寺名开善,敕藏居之。普通三年卒于寺房,春秋六十有四。凡讲大小品《涅槃》、《般若》、《法华》、《十地》、《金光明》、《成实》、《百论》、《阿毗昙心》等,各著义疏行也”。
陈沙门释洪偃集八卷
(补)唐道宣《续高僧传》九云:“释洪偃,俗姓谢氏,会稽山阴人。值龙光寺绰法师,便悉心受业。天嘉之初,出都讲于宣武寺。天嘉五年卒,春秋六十一。缀述篇章,后人聚口,成二十余卷,值乱零失,犹存八轴。”
陈沙门释灵裕集四卷
(补)唐道宣《续高僧传》十一云:“释灵裕,俗姓赵,定州钜鹿曲都人。年十五,丁父艰,服毕投明、宝二禅师而出家焉。登冠,闻惠光律师英猷邺下,即往归禀,会己没世。乃回投凭师,听于《地论》。南游漳澄,于隐公所偏听四分。又从安、游、荣三师听《杂心义》,嵩、林二师学《成实》。周世灭齐,二教沦没,乃潜形世壤。开皇三年敕立僧官,举为都统。大业元年卒,春秋八十有六。”〇按,灵裕所著书目,传载五十余部,中有杂集一种,未纪卷数。
陈沙门释嵩集六卷
(补)唐道宣《续高僧传》十二云:“释靖嵩,僧姓张,涿郡固安人。十五出家京邺。有智融法师,常讲《涅般》、《十地论》,嵩乃北面从范。诣灵、晖二律师所,博求明诲。从道猷法讲二大论主受成杂二宗。周武属除,南达江左。陈宣帝承风迎引,于都郭大寺安置,所司供给。隋高开皇十年还江北,领匠九州,垂章四海。撰《摄论疏》六卷、《杂心疏》五卷,又撰九识、三藏、三聚戒、二生死等玄义。性爱文藻,时拈诗颂。每登陟践,子史篆隶,楷模于今。大业十年,疾卒于本寺,春秋七十有八。”〇按,释嵩似即释静嵩。传中虽不言有集传世,然云性爱文藻,时拈诗颂,子史篆隶,楷模于世。必有集无疑。且在陈十有二载,宣帝远揖德风,故《志》称陈沙门也。
卷 二
宋元明清译经纪
北宋赵氏都邺,始从太祖建隆元年庚申,至钦宗靖康元年丙午,相承九帝,一百六十七年。沙门十一人,所出经论及传录等,总二百八十六部,八百二十八卷。
沙门法天(一百十八部 一百七十三卷)
沙门天息灾(十八部 五十七卷)
沙门施护(一百十五部 二百三十九卷)
沙门法护(十二部 一百五十五卷)
沙门惟净(七部 一百二十一卷)
沙门慈贤(十部 十四卷)
沙门智吉祥(二部 八卷)
沙门日称(七部 四十六卷)
沙门慧询(一部 十六卷)
沙门绍德(一部 三卷)
沙门金总持(二部 五卷)
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五卷
佛说大乘日子王所问经一卷(此经即《大宝积经》第二十九《优陀延王会》异译)
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六卷
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盛总持经一卷
佛说圣曜母陀罗尼经一卷
圣无能胜金刚火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一卷
毗俱胝菩萨一百八名经一卷
诸佛心印陀罗尼经一卷
圣卢空藏菩萨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慈氏菩萨誓愿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大护明大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一卷
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二卷
妙臂菩萨所问经四卷
佛说金刚手菩萨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经三卷
圣多罗菩萨一百八名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宝藏神大明曼拿罗仪轨经二卷
佛说毗沙门天王经一卷
大寒林圣难拿陀罗尼经一卷
最胜佛顶陀罗尼一卷
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一卷
无能胜大明心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圣宝藏神仪轨经二卷
七佛赞呗伽陀一卷
佛说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一卷
佛说圣观自在菩萨梵赞一卷
犍椎梵赞一卷
佛说长者施报经一卷
佛说七佛经一卷
毗婆尸佛经二卷
佛说大三摩惹经一卷
佛说分别缘生经一卷
嗟(车+蔑)誐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一卷
佛说解忧经一卷
佛说诸行有为经一卷
佛说目莲所问经一卷
佛说苾茑五法经一卷
佛说苾萏迦尸迦十法经一卷
菩提心观释一卷
佛一百八名赞一卷
金刚针论一卷
大道伽陀经一卷(以上雍熙二年以前译)
佛说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一卷(即《华严经·寿量品》,是不思议先王菩萨说)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二卷(即《大宝积经》五《无量寿如来会》同本异译。而法贤本中有《慈氏问答》,尤妙,但止三十六愿)
佛说八大菩萨经一卷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一卷
佛说旧城喻经一卷
佛说法身经一卷
佛说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一卷
佛说尊那经一卷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
佛说幻化网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一卷
佛说瑜伽大教王经五卷
佛说圣多罗菩萨经一卷
佛说大吉祥陀罗尼一卷
大乘八大曼拿罗经一卷
佛说延寿妙门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善乐长者经一卷
佛说宿命智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钵兰那赊嚩哩大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俱枳罗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妙色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旃檀香身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无畏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十八臂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灭除五逆罪大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洛叉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无量功德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秘密八名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观自在菩萨母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一切如来名号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刚陪哕嚼轮观想成就仪轨经一卷
金刚萨垂说频那夜迦天成就仪轨经四卷
佛说最上秘密那拿天经三卷
哕哟拿说救疗小儿疾病经一卷
宝贤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大爱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消除一切灾障宝髻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息除贼难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辟除诸恶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无量寿大智陀罗尼一卷
佛说宿命智陀罗尼一卷
佛说妙吉祥萨陀罗尼一卷
佛说慈氏菩萨陀罗尼一卷
佛说卢空藏菩萨陀罗尼一卷
佛说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四卷
佛说大乘观想拿罗净诸恶趣经二卷
佛说一切佛摄相应大教王经圣观自在菩萨念诵仪轨经一卷
佛说妙吉祥最胜根大本教经三卷
曼殊室利菩萨吉祥伽陀一卷
圣金刚手菩萨一百八名梵赞一卷
八大灵塔梵赞一卷
三身梵赞一卷
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密经三卷
佛说阿罗汉具德经一卷
佛说萨钵多酥哩腧捺野经一卷
佛说频婆娑罗王经一卷
大正句王经二卷
佛说护国经一卷
佛说帝释所问经一卷
佛说人仙经一卷
佛说信佛功德经一卷
佛说戒香经一卷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十三卷
佛说信解智力经一卷
佛说四品门经一卷
佛说决定义经一卷
佛说布施经一卷
佛说解夏经一卷
佛说月光菩萨经一卷
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一卷
佛三身赞经一卷
迦叶仙人说医女人经一卷
佛说金光王童子经一卷
难你计湿嚼哕天说支轮经一卷(以上二部见《续藏》)
右一百十八部一百七十三卷并见存。
沙门法天,中天竺人,姓刹地利。妙解五明,深人三藏。与其兄达理摩荦叉多、西印度僧尼哕、南印度僧没驮计哩帝等四人同造中国,惟法天与其兄得达,余皆没于途。以太祖开宝六年至蒲津,译出《圣无量寿经》七佛赞。河中府沙门法进执笔缀文,知鄜州王龟从润色。龟从表进,诏法天赴阙,召见慰问,赐紫方袍。法天求诣五台礼文殊,遂遍游江浙岭表巴蜀。许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译经院成,赐号传教大师。雍熙二年诏改名法贤,除朝奉大夫。五年于阗国沙门吉祥进大乘秘藏经。诏法贤等详定。贤奏此经是于阗书体,非是梵文,其中无请问人及听法众,前后六十五处文义不正。帝召贤谕之曰:“使邪伪得行,非所以崇佛教也。宜焚弃此本,以绝后惑。”真宗咸平元年,《御制三藏圣教序》赐法贤等。所译经论一百十九部一百七十四卷。咸平四年卒。谥玄觉法师。敕有司具礼送终。
佛说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一卷
佛说金耀童子经一卷
佛说十号经一卷
佛说楼阁正法甘露鼓经一卷
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拿经五卷
圣观自在菩萨一百八名经一卷
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密多经一卷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二十卷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四卷
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七卷
佛说观想佛母般若波罗密多菩萨经一卷
赞扬圣德多罗菩萨一百八名经一卷
分别善恶报应经二卷
佛说较量寿命经一卷
菩提行经四卷
法集要颂经四卷
贤圣集伽陀一百颂一卷·
胜军化世百喻伽陀经一卷
右十八部五十七卷并见存。
沙门天息灾,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人。太平兴国五年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至京师。召见问佛法大意,对扬称旨,赐紫衣。乃诏中使郑守均于太平兴国寺西建译经院,七年六月,院成。赐号明教大师,令与法天、施护以所将梵本各译一经,诏左街僧录智照大师慧温证义,沧州三藏道圆证梵字,两街义解沙门法进、常遵、清沼、法定、令遵等笔受,志显缀文,慎恋、道真、知逊、法云、慧超、慧达、可瑗、善枯、可支证义,论次缀文,光禄卿杨说(一作汤悦)、礼部员外郎张泪调文,使臣刘素、高品王文寿监护。天息灾述译经仪式。七月,天息灾上新译《圣母经》,法天上《吉祥持世经》,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诏两街僧选义学沙门百人详定经义。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译场久废,传译至艰。天息灾等即持梵文先翻梵义,以华文证之。曜众乃服。遂诏新经人藏,开版流行。车驾亲幸译经院,召僧众赐坐慰谕,赐卧具绘帛什物。自是,每岁诞节必献新经,皆召坐赐斋,以经付藏。时梵德前后叠来,各献梵荚,禁中集置甚富。诏悉出之,付令翻译。雍熙二年,上览新经,谓宰臣曰:天息灾等妙得翻译之体。乃诏天息灾除朝散大夫、试光禄卿,并月给酥酪钱有差。新译经论,并刊版印行。天息灾等言:闻陕西诸路颇有道俗收藏梵经,乞下寻访以资翻译。诏从之。所译经论十七部五十六卷,均人藏流通。真宗咸平三年卒。诏谥慧辩法师,敕有司具礼送终。
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四卷(即《大宝积经》第十八《护国菩萨会》异译)
佛说无畏授所问大乘经三卷(即《大宝积经》第二十八《勤授长者会》异译)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四卷(即《大宝积经》第三十八《大乘方便会》异译)
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五卷(即《大宝积经》第四十三《普明菩萨会》异译)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三卷(即《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末后有一女人发心便得转为男子授菩提记)
佛说大集会正法经五卷
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一卷
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四卷
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二卷
佛说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三卷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六卷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一卷
大乘舍利娑担摩经一卷
佛说大方广未曾有经善巧方便品一卷
佛说大自在天子因地经一卷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
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七卷
佛说秘密相经三卷
佛说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密多教中一分‘卷
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六卷
佛说放无垢光明人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二卷
佛说守护大干国土经三卷
佛说最胜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义三摩地分二卷
佛说遍照般若波罗密经一卷
佛说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大明观想仪轨经一卷
佛说普贤曼拿罗经一卷
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一卷
佛说帝释严秘密成就仪轨一卷
一切如来正法秘密箧印心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大金刚香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智光灭一切业障陀罗尼经一卷
息除中天陀罗尼经一卷
圣最上灯明如来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华积楼阁陀罗尼一卷
佛说无能胜播王如来庄严陀罗尼一卷
佛说圣庄严陀罗尼经二卷
佛说宝带陀罗尼一卷
消除一切电闪障难随求如意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圣六字大明王陀罗尼经一卷
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莲花眼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宝生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尊胜大明王经一卷
佛说金身陀罗尼经一卷
圣持世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圣大总持王经一卷
佛说施一切无畏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持明藏八大总持王经一卷
佛说胜旖璎珞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如意宝总持王经一卷
佛说最上意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圣最胜陀罗尼经一卷
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一卷
广大莲华庄严曼拿罗灭一切罪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秘密三昧大教王经四卷
佛说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三卷
增慧陀罗尼经一卷
千转大明陀罗尼经一卷
大金刚妙高山楼阁陀罗尼一卷
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二卷
圣八千颂般若波罗密多一百八名真实圆义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一切如来顶轮王一百八名赞经一卷
圣多罗菩萨梵赞一卷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密多经二十五卷
佛说了义般若波罗密多经一卷
佛说五十颂圣般若波罗密经一卷
佛说帝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经一卷
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三卷
佛说园生树经一卷
佛说轮王七宝经一卷
佛说大生义经一卷
佛说分别布施经一卷(即《中阿含·瞿昙弥经》)
佛说息争因缘经一卷(即《中阿含·周那经》)
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二卷
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三卷
佛说尼拘陀梵专经二卷
佛说大集法门经一卷
佛说法印经一卷
佛说诸佛经一卷
佛说初分说经二卷
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三卷
佛说净意优婆塞所问经一卷
十二缘生祥瑞经二卷
佛说四无所畏经一卷
佛说五大施经一卷
佛说蚁喻经一卷
佛说医喻经一卷
佛说月喻经一卷
佛说灌顶王喻经一卷
佛说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法经一卷(与《十善业道经》同)
佛说大乘戒经一卷
佛说沙弥十戒仪则经一卷
渚教决定名义论一卷
法护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九颂精义论一卷
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圆集要义论一卷
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圆集要义释论四卷
菩提心离相论一卷
广识菩提心论二卷
六十颂如理论一卷
大乘二十颂论一卷
大乘破有论一卷
集大乘相论二卷
集诸法宝最上义论二卷
佛说法集名数经一卷
赞法界颂一卷
广发大愿颂一卷
佛吉祥德赞三卷
圣观自在菩萨功德赞一卷
佛说胜义空经一卷
佛说随勇尊者经一卷
佛说佛十力经一卷
佛说清净心经一卷(以上四部见《续藏》)
右一百十五部二百三十九卷并见在。
沙门施护,乌填曩国人。太平兴国五年,与天息灾同至京师。七年,译经院成。赐号显教大师。雍熙二年诏除朝散大夫。所译经论一百十三部二百三十一卷。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二十卷(即《大宝积经》第三《金刚力士会》同本异译,分作二十五品)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四十卷(即《大宝积经》第十二《菩萨藏会》异译)
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十八卷(即《大集经·海慧菩萨品》第五)
佛说大乘大方广佛冠经二卷
佛说大乘人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五卷
佛说除尽障菩萨所问经二十卷
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五卷
佛说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二卷
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一卷
大乘宝要义论十卷
大乘集菩萨学论二十五卷
施设论七卷
右十二部一百五十五卷并见在。
沙门法护,中天竺国人。真宗景德元年来至京师,进佛舍利、贝叶梵经,诏赐紫衣。馆于译经院。天禧三年护请以《御注四十二章经》、《御注遣教经》人藏颁行。诏可。仁宗天圣元年,南海注辇国遣使进金叶天竺梵经。诏护译之。庆历七年,御制《译经赞》赐护。至和元年,敕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法护戒德高胜,可特赐六字师号,曰普明慈觉传梵大师。所译经论十二部一百五十五卷。嘉祐三年卒,春秋九十六。谥演教大师。
大中祥符法宝录二十一卷
新译经音义七十卷
天圣释教录二卷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密多经四卷(见《续藏》)
佛说身毛喜竖经三卷
金色童子因缘经十二卷(见《续藏》)
大乘中观释论九卷
右七部一百二十一卷于中、后四部二十八卷见在,前三部九十三卷缺本。
沙门惟净,姓李氏,南唐李煜之侄也。太平兴国八年天息灾等言:“历朝翻译并藉梵僧,若遐阻不来,则译经废绝。欲令两街选童子五十人,习学梵字。”诏令高品王文寿选惟净等十人,引见便殿,诏送译经院受学。净口授梵章,即晓其义。岁余度为僧,升梵学笔受,赐紫衣光梵大师。大中祥符六年,诏试光禄卿,内预翻译;六年,净与秘书监杨亿编修《大藏经录》,凡二十一卷,敕名《大中祥符法宝录》,仍赐御制序。仁宗天圣三年,净与翰林学士夏竦进《新译经音义》七十卷。天圣五年,净进《大藏经目录》袠,赐名《天圣释教录》,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庆历元年,净言:“西土进经新旧万轴,鸿胪之设有费廪禄,欲乞停罢译经。”帝曰:“三圣旧模,焉敢即废。且理贡之籍,非鸿胪则不可识。”未几,中丞孔辅道上疏请罢译,帝出净疏示之,谕以先朝盛典不可辄废。所撰译经七部一百二十一卷。皇枯三年卒。
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五卷
金刚摧碎陀罗尼一卷
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观身成佛仪轨一卷
妙吉祥平等观门大教王经略出护摩仪一卷
佛说如意轮莲华心如来修行观门仪一卷
大佛顶陀罗尼经一卷
大摧碎陀罗尼经一卷
大随求陀罗尼经一卷
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
尊胜陀罗尼一卷
右十部十四卷并见在。
沙门慈贤,中印度人,未详帝代。译经五部九卷。
佛说大乘智印经五卷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三卷
右二部八卷并见在。
沙门智吉祥,西天竺人。以仁宗皇祜五年来朝,进梵经,赐紫服。译经二部八卷。
父子合集经二十卷(见《续藏》)
事师法五十颂一卷
十不善弃业经一卷
六趣轮回经一卷
尼乾子问无我义经一卷
诸法集要经十卷
福盖正行所集经十二卷(以上四部见《续藏》)
右七部四十六卷并见在。
沙门日称,天竺人。译经七部四十六卷。元丰元年七月卒,赐谥阐教。依法护例,遗恩度僧七人。
菩萨本生鬘论十六卷
右一部十六卷见在。
沙门慧询,未详何许人。预译经院,先同日称翻译。日称既卒,与沙门绍德共译出《菩萨本生鬘论》十六卷。
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三卷
右一部三卷见在。
沙门绍德,未详何许人。预译经院,先与慧询共译出《菩萨本生鬘论》十六卷,又自译出《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三卷。
大乘僧伽吒法义经七卷
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二卷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三卷
右二部五卷见在。
沙门金总持,西夏人。任译经三藏,赐号明因妙善法济大师。徽宗政和二年,嘉州奏风雷折古树,中有定僧,爪发被体。诏舆至禁中。总持令击金罄殿以觉之,询其名,曰:“我远法师弟慧持也。因游峨嵋至此。”问欲何归。曰:“愿留古树中。”诏以礼送之。三年,总持同译语仁义、笔受宗正、南游江浙,至秀州车溪密印寺。沙门澄鉴问三衣右会及旋绕左右。总持答曰:“圣教但言以衣覆身,不曾挂于肩上。西天绕旋,自北至东耳。”所译经二部五卷
元奇渥温氏都燕京,从世祖至元元年甲子,至顺帝至正二十七年丁未,相承八帝,一百零四年,缁素八人所出经论集等一十六部二十卷。
沙门班弥怛拔思发(三部四卷)
沙门沙哕巴(五部八卷)
沙门莎南吃罗(二部二卷)
沙门唧捺铭得哩连得哕摩宁(一部一卷)
沙门智慧(四部四卷)
居士安藏(一部一卷)
沙门管主八(一部一卷)
沙门贤觉(一部一卷)
彰所知论二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轨一卷
苾萏习略法一卷
右三部四卷今见在。
沙门班弥怛拔思发,族欺氏,土波国人,亦云萨思迦八。生时有诸瑞应。初土波有国师禅怛哕乞答,具大威神,累叶相传,其国王世师尊之。凡十七代而至萨师加哇,即师之伯父也。乃礼伯父为师。《秘密伽陀》一二千言,过目成诵。七岁演法,辩博纵横,国人以为圣,故称拔思发。犹不自足,复通咨名宿,勾玄索隐,尽通三藏,故又称班弥怛。癸丑,师年十五。时元世祖居潜邸,师驰驿经府中。世祖宫闱东宫皆秉受戒法,特加尊礼。戊午,师年二十岁。释、道订正《化胡经》,宪宗诏师剖析是非。道不能答,自弃其学。上大悦。世祖中统元庚申,师年二十二岁,尊为国师,授以玉印,任中原法主,统天下教门。辞帝西归,未期月召还。至元七年庚午诏制大元国字。师独运摹画,作成称旨。即颁行朝省郡县遵用,迄为一代典章。册号帝师大宝法王,更赠玉印,统领诸国释教。撰《一节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轨》,世祖新制序文。旋又西归。十一年甲戍,世祖专使召之。岁杪抵京。王公宰辅士庶离城一舍,结大香坛,设大净洪,香花幢盖,大乐仙音,罗拜迎之。所经衢陌皆结花彩,翼其两傍,万众瞻礼,若一佛出世。时元兵渡江,竟成一统。师为真金皇太子说器世界等彰所知论。寻又力辞,西归。世祖坚留之不可。至元十七年庚辰十一月二十二日示寂,时年四十二岁。世祖不胜震悼,追怀旧德,建大窣堵波于京师,宝藏真身舍利,轮奂金碧无俦。英宗至治元年辛酉,诏各路立帝师殿。追谥曰:“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祐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班弥恒拔思发。”
佛顶大白伞盖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坏相金刚陀罗尼经一卷
佛说文殊菩萨最胜真宝名义经一卷
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三卷
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二卷
右五部八卷今现在。
沙门沙哕巴,姓积宁氏。事上师著栗赤学佛氏清,善吐番文字,颇得秘密之要。元世祖尝受教于帝师发思巴。诏师译语,辞致明辨。诏赐大辩广智法师。师昆弟四人,师其季也。总卯之岁,依帝师发思巴剃染为僧,学诸部灌顶之法。时有上士名制温卜,以焰鬘得迦密乘之要,见称于世。帝师命公往学焉。帝师迦罗思巴干即哩荐于世祖,诏译诸密要,俾传于世。并诏译《药师坛法仪轨》,为天下消八苦之灾,增无量之寿。诏授江浙等处释教总统。既而改授福建等处释教总统。公建言请罢诸路总所,诏从之。乃遁迹垄坻。至大中,太子召至京师,诏授光禄大夫、司徒。仁宗即位,诏馆于庆寿寺。诏公所译皆刊行之。延祐元年十月五日示寂,年五十六。赐钞万缗以给葬事,遣使驿送其丧,归葬故里。门弟子建塔以表焉。
如来顶髻尊胜佛母现证仪一卷(发思巴述)
吉祥喜金刚集论甘露泉一卷(以上二部明正统四年写本,藏故宫图书馆)
右二部二卷。
沙门莎南屹罗,未详帝代。译经二部二卷。
佛说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一卷
右一部一卷今见在。
元天竺沙门唧隷捺铭得哩连得罗磨宁及真智等识经一部一卷。
圣妙吉祥真实名一卷
圣者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一卷(巴看落日瓦传)
圣者文殊师利一百八名赞一卷
圣者文殊师利赞一卷
右四部四卷今见在。
元沙门释智慧,未详帝代。于甘泉马蹄山译经二部二卷。
圣救度佛母三十一种礼赞经一卷
右一部一卷今见在。
元翰林学士旦厌孙安藏译。
密迹力士大权神王经谒颂一卷
元广福大师松江府僧录管主八撰。
净除业障供养文一卷
右一部一卷。
帝师贤觉译。
明朱氏始都江宁,后徙都北京。自太祖洪武元年戊申,至思宗崇祯十六年癸未,相承十六帝,二百七十六年,缁衣一人,所出经轨九部九卷,又失译诸经七部九卷。(都十六部十八卷)
沙门释智光(九部九卷)
失译诸经(七部九卷)
圣观自在菩萨求修一卷(天竺迦湿弥罗国板的达善世禅师俱生吉祥传)
大悲观音密修现前解一卷
大悲观音俱生身中围一卷
圣观自在略求修一卷
青颈大悲观自在菩萨修习要法一卷
大悲观音求修一卷(发思巴集)
狮子吼观音求修一卷
观音菩萨辨梦要门一卷
大悲观音常修不共要门一卷
右九部九卷今见在。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