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佛教居士和居士林
厦门市佛教居士和居士林
郑梦星
佛教徒向来有“四众弟子”之称。
“四众”指的是出家男女二众和在家男女二众。
出家男众称“比丘”或“比丘僧”,俗称“和尚”。出家女众称“比丘尼”或“尼僧”,俗称“尼姑”。因出家二众在佛灭度后,代佛弘法传教,广渡众生,尊为“人天师”,誉称佛、法、僧三宝之一。
在家二众,梵语称男众为“优婆塞”,女众称“优婆夷”。意译为“清信男”、“清信女”;因其能亲近、奉事佛、法、僧三宝,又称“近事男”、“近事女”;作为三宝弟子,他们修持梵行,起维护佛法作用,故又称“护法施主”,通称为佛教“居士”。
一、佛教居士
在家奉佛的佛教徒,要通过投拜一位比丘僧作为皈依师,由他按《三皈仪轨》在佛前履行皈依三宝(佛、法、僧)、摄受五戒(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仪式,才能成为佛制中的在家二众弟子。皈依三宝是佛教居士不可或缺的规仪。男、女居士皈依三宝的实质,就是在佛前立下誓愿要终身奉事三宝,永不再信奉其他外道邪教,并毕生持戒、修禅、礼佛。
明、清以来,厦门曾有过不少知名的在家奉佛居士。如明天启年间(1622-1629年)厦门名士池显方,不求功名显达,热衷于参禅学佛,曾在玉屏山自建玉屏寺(即后来的虎溪岩)持修,延请僧人来舍论经说法,长期与炉香经卷为伴。他的兄长池显京晚年辞官归来,受其影响,也跟着学佛潜修。
历来称在家居士为佛教护法,他们除在家修禅学佛外,对于斋僧施亲、建寺塑佛都很热心。厦门许多寺岩的兴建,都得到在家居士的大力支持。富有的权贵则独资营建,成为寺岩的檀樾主。如相传陈夷则家族捐建普照寺,施田五十亩,以至世代把陈姓家族奉为南普陀寺的檀樾主。有的则发起倡募,合资共建。如乾隆间(1770—1780年)厦门名士黄日纪发起协助月松和尚新建天界寺;同治间,陈逢义募集巨资重修鸿山寺。近代蒋以德独捐巨资新修南普陀寺大雄宝殿及法堂,捐建妙释寺念佛堂,重兴金鸡亭普光寺。此外还兴建许多宫庙,如内武庙、前园宫、福海宫、美人宫。当代女居士李素美及其弟李省吾献捐40多万美元,新建南普陀寺大禅堂。如上事迹,在所有寺院的兴修史上都有碑文记载传扬,使“古寺不废,佛灯长明”,在家佛教居士的热心护法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早在唐代,曾有在家奉佛居士的社团组织,称为义邑或法社。义邑或法社均以念经拜佛和开设斋会为主要活动。唐末,义邑改称为社邑,并开始依附寺院,逐渐归人以寺院僧团为中心的佛教团体。及至明代,在家教徒已不再有自身的集体宗教活动组织,不同阶层的在家居士均依附于寺院僧团,学佛修禅以求自了,或斋僧供佛、修造寺院以求福果。及至清末,才又开始有居士佛教的组织。居士佛教从同治间的彭绍升创设莲社,开始组织在家学佛居土开展念佛会和放生会等传统佛教活动。从此,居士佛教便在全国各地开始发展兴盛起来,并逐渐成为佛教社会中一支学佛、弘法的强大组织。
清末民初,社会上掀起一股“庙产兴学”的风潮,认为寺庙是传布封建迷信的风源,僧尼是不劳而获的蛀虫,提倡逐僧尼用庙产办学校,使佛教濒临绝灭的危机。当时,国内一些具有远见的法师、佛教居士,通过居土佛教组织,发起开展佛教改革,护法保寺的佛化运动。他们通过组织佛会、讲经会、宣传队等形式,宣扬佛学理论,宏传正信佛教,反对迷信活动,积极推行佛教改革,转变社会上对佛教的误解和指责,以求达到护教、兴教的目的。
民国初年,厦门佛教居士界受其影响,开始兴起居士佛教活动。民国十三年(1924年),以青年居士蔡吉堂、叶青眼等为首,发起组织“闽南佛化青年会”,以鸿山寺为会址,开展佛化宣传活动。他们创办《佛音月刊》,组织“佛化新青年世界宣传队”;积极宣扬佛教哲理,传播佛学思想,提倡正信佛教,反对迷信活动。佛化青年会的组织活动,揭开厦门佛教史上居士佛教活动的新篇章。他们的活动,对厦门的佛教改革,振兴厦门佛教,以及推动厦门佛教会的诞生,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民国时期,厦门有不少知名的佛教居士,如叶青眼、蔡吉堂、冯重熙、虞愚、周醒南、陈定谟、陈永梁等。其中除叶青眼回泉州继续开展居士佛教活动外,其他几位都是早年创办思明县佛教会的骨干。
叶青眼是老同盟会员,民国初年间倡导破除迷信,带人在泉州一带毁神像、拆神庙,后皈依佛教,仍主张弘扬正信,破除迷信。冯重熙,原籍广东,上海中国公学理科专业修生,后任厦门堤工处秘书,受佛教真言宗灌顶。厦门佛教会成立后,他与蔡吉堂同为首任的常务秘书。周醒南原为漳州工务局局长,后任厦门堤工处顾问,与冯重熙同皈依真言宗。虞愚早年皈依印光法师,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即参加佛化活动,此后相继担任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定谟,厦门大学教授,皈依太虚法师。陈永梁,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法学系,曾任厦大教授,后转业律师。这些居士大都是富有学识的学者,对佛家学说和中国佛教现状都有较深刻的研究和理解,因此对弘扬正信佛教,进行佛教改革,改变社会对佛教的误解,开展佛化教育,优化教徒素质,组建佛教团体,团结佛教界缁素人士开办弘化利生事业等都很热心关切。1931年建立思明县(厦门)佛教会,他们都是积极的创办者,并被选为首届常务委员,这些厦门居士佛教活动的开拓者,都已先后作古。
蔡吉堂,祖籍台湾新竹,日本据占台湾时随父母徙居厦门,开设新合美钢铁行。他参加厦门佛化活动时是个20来岁的年轻小伙子。由于他认真精研佛学,坚持正信,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团结教友反对迷信陋习,因而得到当时佛教界缁素人士的尊崇。他先后投拜印光、太虚两位当代高僧为师,深受教益,特别是太虚大师的佛学思想对他影响更深。在他长达60多年的居士佛教活动中,始终勤修净业,倡导佛教改革,宏扬正信。在居士佛教中,他极力提倡建立佛化新家庭,撰写《建设佛化新家庭之商榷》一书,鼓励佛教居士要引导全家成员皈依三宝,在家庭中奉佛净修,厉行精勤,简朴素淡生活,反对参与世俗迷信活动。他直至耆耄之年,仍孜孜于兴教、宏法、利生工作。80年代末仍被选任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理事、福建省厦门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闽南佛学院副院长等职务。
20世纪20年代以来,厦门居土佛教的弘化活动吸引了厦门许多知识界、商业界、军政界的知名人士皈依佛教,成为佛教居士,加入居士群团活动。如著名侨领陈嘉庚胞弟陈景贤,皈依佛教后,勤修净业,力行护法利生诸善行。30年代,他曾与夫人拟捐巨资在万石岩筹办景贤佛学院。后因抗战爆发而停办。林藜光,原为厦门大学哲学系学生,皈信佛教后精修梵文,30年代往法国巴黎担任东方语言学院教授。1936年回厦门奔丧,曾在妙释寺佛教会开讲《欧洲人士研究佛学之一斑》,厦门佛教界缁素人士1000多人听讲,受到教益。其他如厦大学生蒋成坤,台北帝国大学毕业生林林,两江优级师范毕业生、省立中学教员关吉诚,禾山云梯中学校长黄碧峰,医生辛仁音、蔡慧寿,毕业于公立政学院的公安局卫生主任唐继华,原厦门实业银行行长许宣平、职员黄竹荪,厦门商业界知名居士有原厦门商会会长洪晓春与马乾骅(本为基督教青年会干事,30年代初皈依佛教后成为积极宣弘佛学的居士)、洪子晖、罗炳南、柳正松等。
柳正松本为中药行职员,20世纪30年代末皈依佛教后,除毕生勤修学佛外,还积极参加居士佛教的各项弘化活动,如组织参加念佛会,利用集会时间宣讲佛学知识,创办慧正学苑,组织居士学习经典,并编著《佛教信徒修学手册》,倡导改革居士修持法要和课诵规仪,推行“人间佛教”和佛化家庭建设,弘扬正信活动,反对世俗迷信和社会陋习。建国初,他又通过居士林组织,团结众多佛教徒,开展爱国爱教活动。80年代初,他再度组织恢复佛教居士林活动,担任厦门佛教居士林林长和市佛协会副秘书长职务,并积极倡议筹办佛教老人安养院。
由于有各界知识分子参加佛教居士活动,在厦门佛教界掀起了一个修研佛学的热潮。例如,居士界组织了佛学研究小组,开始修研佛学,传播佛学思想的活动。在其影响下,会泉法师在万石岩组织佛学研究会,虎溪岩组织虎溪莲社。
20—30年代,因为一些著名的高僧如太虚、弘一、圆瑛、大醒等诸法师相继来厦门宏法,更有力地推动厦门居士佛教的发展。特别是太虚大师革新佛教的佛化思想和弘一法师崇高的德学行仪,更得到广大缁素人士的尊崇和信受,纷纷归向正信佛教。当时,众多的佛教居士都积极地组织信徒参加佛教会举办的念佛会、讲经法会、使其受到深刻的教化。其中有众多原来崇拜杂神迷信的女信徒,参加各种法会活动后都自觉地放弃参与社会迷信活动。特别是有不少原来参加先天、龙华、金幢诸外道的信徒也纷纷皈依佛教,走向正信。这些活动,对改变社会迷信风气,扭转社会对佛教的误解,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厦门的居士佛教活动,也由此发展臻于高峰。
1938年5月,日本侵略者占据厦门,本岛居民扶老携幼奔涌公共租界鼓浪屿避难。一时弹丸小岛人满为患,除寺庙、教堂作难民收容所外,大部份难民不得不露宿郊野。本岛许多居士如马乾骅居士等亦逃向鼓浪屿,他们与当地居士善友联合起来,遵循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念佛不忘救国”的教导,开展爱国救亡活动。日军南侵时,弘一法师在厦门佛教界倡导“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并写成条幅分送佛教界人士。厦门沦陷前夕,弘一大师与会泉法师同住万石岩,并写下“殉教应流血”誓言,并匾其居室曰“殉教室”。后在诸善信再三请求下,方与会泉法师暂避于鼓浪屿日光岩。日光岩清智法师在大师的倡导下,集中厦鼓居士及诸善信在岩中举办七七四十九日药师法会,祈祷世界和平,超度抗战阵亡将士与死难同胞。此后,鼓岛居士纷纷创办以念佛救国为主的小群团组织,如蔡善解居土组织“晃岩念佛会”(后改称“晃岩精舍”),马乾骅居士组织地藏法会。诸居士除组织念佛讲经外,还募资救济难民,开展施医义诊及收埋死难难民等义举。在整个厦鼓沦陷期间,两岛居士纷纷组织念佛持修小群团,开展佛化宣传,如开展佛教家庭调查,组织街头宣传队、篮球队、演剧队等多种弘法传教活动。
抗战胜利后,佛教居士除调整扩大组织(如李鸿功居士组织妙香精舍等继续修学)外,还于1948年由许宣平、蔡吉堂、罗丹、虞愚等恢复战前佛学会组织,每逢星期六集会研习佛学理论。
建国后,50年代初,厦门居士佛教再度活跃发展起来,在家居士除坚持奉佛弘法的正常佛教活动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如1951年,厦门佛教界举行“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示威游行,佛教居士发动全市信徒5000多人参加,队伍阵容的壮伟和庞大,居厦门社会各界游行队伍之冠。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众多居士都踊跃捐献,在短时间内就捐献1000多万元(各寺院捐献共2000多万元)。
1952年,厦门佛教居士以妙香精舍为主,联合晃潮精舍等居士小群团组织,成立厦门市佛教居士林,开展有组织的学佛修持弘化活动。从1952年至1958年间,参加居士林活动的居士达1000多人。在居士林统一组织下,还设有莲池法会、同戒会、地藏法会、晃岩念佛会、西庵莲社和莲修助念团等10个助念组。居士林的主要活动为每星期集会诵、修、学。结合讲习经典;举办佛诞法会和其他普利法会,组织参加政治学习,协助居士组建佛化家庭,破除迷信和爱国爱教等活动。
“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乱中,许多平时参加宗教活动比较突出的在家居士,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如蔡吉堂、柳正松家藏的佛教经典和佛像、法器均被没收或销毁,但他们大都能坚持个人的持修不辍。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并全面落实宗教政策。随着宗教活动的恢复,厦门居士佛教也再度活跃起来。开始,由于集会场所缺乏,只在厦门佛教协会的统一领导下,依附寺院;参加各种持念法会和各项社会活动。1989年养真宫回收后,由佛教协会调拨给佛教居士作为恢复组织居士林的会址,开展居士活动。
二、厦门市佛教居士林
厦门市佛教居士林是佛教居士修研佛学、弘传佛法的群团组织。创建于1952年,居士林建立之前,厦门市佛教居士界曾有几个大小不同的群团组织,比较著名的有闽南佛化新青年会、中国佛学会厦门市分会、晃潮精舍、妙香精舍等。
(一)闽南佛化新青年会
该会组建于1924年2月,会址设在厦门鸿山寺,是厦门佛教史上最早出现的佛教社团组织。
佛化新青年会是秉承北京中华佛化青年会的组织而创立的。北京佛化青年会于1922年春创立时,原为北京各大学研究佛家哲学的20多个青年大学生组成的,总干事是北大学生张宗载,原称为“北京平民大学新佛化青年团”。是年7月,张宗载和该会《佛化旬刊》总编辑宁达蕴两人去武昌佛学院向太虚法师求教,并在武汉开展宣传活动,受到广大佛教界人士的欢迎。后正式改名为“中华佛化新青年会”。
1923年,厦门佛教界抵制地方政府征收“迷信捐”,交涉无效。释会泉、转逢和尚乃会同厦门佛教青年居士蔡吉堂、叶青眼等联名电请中华佛化新青年会派人支援。当年年底,张宗载和宁达蕴亲自赶来厦门,协同厦门佛教界人士向思明县政府一再交涉,终于获得豁免迷信捐的胜利。事后,在张、宁的极力鼓励下,闽南佛化新青年会于1924年2月2日在厦门鸿山寺成立,参加新青年会主要居士有蔡吉堂、叶青眼、庄汉民、王拯邦、陈得禄、黄廉六、杨振仁等人,僧众中释会泉、转逢、转道、性愿、会机、觉斌等也积极参加他们的佛化宣传活动。
青年会的骨干分子叶青眼、庄汉民、王拯邦,曾在南洋参加孙中山组织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前,他们先后回国在厦门、泉州一带进行革命活动。叶青眼在美华书院任教,并以美华作为革命党人集会的地点。不久又回泉州活动。辛亥革命胜利后,民国成立。叶青眼认为素志已酬,遂功成身退,仍回厦门担任中华中学教师。袁世凯窃国称帝时,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叶青眼由廖仲凯介绍,受孙中山亲自委任为中华革命党福建支部长。他即在厦门设立总部,纠合同志,分赴各地活动,组织讨袁起义,后因事机不密,泉州、同安等地起兵先后失败,厦门起义没有成功,叶青眼在军阀的缉捕中出走菲律宾。1922年回国,仍就教于中华中学,并就南普陀寺亲近会泉和尚学佛,后皈依当代高僧印光大师,并成为闽南佛化新青年会主要发起人之一。
青年会另一发起人王拯邦,祖籍南安,早年随父在厦门开设王慎斋药局,后往南洋行医,在新加坡由汪精卫介绍加入同盟会。1910年回厦门进行革命活动,在厦门,他借一所挂外籍商牌的万成客栈为秘密的革命据点,物色同志发展组织,筹措革命经费,全力策划厦门光复。厦门的光复,拯邦是主要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厦门光复后,他却不求名位,洁身而退,在厦门开设天福堂制药社,继续他的行医制药。
庄汉民也是一位从热诚的革命者转向皈依佛教的居士。汉民原籍泉州,1900年15岁时即往新加坡谋生,后在一艘往来东南亚各埠头的客轮上任职,认识了孙中山和黄兴,加入了同盟会,并转入新加坡《兴中日报》工作。辛亥革命前奉党组织派遣回泉州工作,曾谋刺泉州知府未遂。泉州光复后,汉不愿为官,来厦门经营对外贸易,但仍与革命组织保持联系。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卖国二十一条件,全国掀起反日高潮,汉民与傅振箕等革命青年开展反日宣传,并组织戏剧宣传演出,募集救国基金,汉民饰演《卖花女》剧中女主角,曾轰动一时。庄汉民生性耿直,看到辛亥革命后,许多革命党人蜕化变节,争权夺利,国计民生无人过问,列强侵略仍然不息。于是壮志消沉,心灰意冷,一度曾拟投五台山削发出家,没有实现。就在厦门同叶青眼等人皈依佛教,参加组织佛化新青年会,积极宣传大乘佛教的救世精神,要以之来净化人间,改造社会。青年会一开始便把宣传正信佛教列为首要的任务,设立讲演会,出版《佛音》月刊。创办经书流通处,组织“佛化新青年世界宣传队”等。
佛化新青年世界宣传队,其所标12"世界”的因由,是在青年会初建立时,叶青眼等革命青年曾立下宏愿,要像当年宣传革命一样,立足厦门遍及闽南,面向全世界,首先着眼于南洋群岛。开始,宣传队除在厦门本岛进行宣传活动外,释圆瑛、张宗载、宁达蕴等还到泉州、漳州等地深入宣传。
根据1925年《中华全国佛化新青年会小史》文中记载。全国除北京的佛青总会外,只有6个地方有佛化新青年会的组织。这就是福建的厦门、惠安,还有武汉、太原、绥西、四川,6个中闽就占了两个。再就《小史》中报导的各地佛青会的组织和活动来看,其中会员的数量和质量最高,活动规模和成果最大,组织最健全,均推闽南为首。如佛青世界宣传队,在全国佛青中是惟一的组织。1925年,张宗载曾与释会泉和叶青眼等居士联系,要求能带闽南佛青世界宣传队出国到日本、台湾以至南洋各地宣传佛化,后因经费和会员的组织未能解决,难以成行。
闽南佛化新青年会成立后,经过一年多轰轰烈烈的活动,至1925年,有些主要的骨干会员如叶青眼、庄汉民、王拯邦、庄希泉等均先后离开厦门,会务活动开始疏冷下来,活动范围也缩小在厦门本岛内。至1931年,思明县佛教会成立后,佛化新青年会即并归佛教会统一领导。原青年会成员都成为佛教会骨干,如蔡吉堂、虞愚等均被选为常务委员,负责秘书工作。
1934年太虚续任南普陀方丈期满,离开厦门,随太虚南来推行佛教改革的大醒、芝峰等一批法师相继离去。同年,佛教会换届改组。由释妙寺等诸山长老主持会务,所有在佛教会任职的在家居士全部落选,离开佛教会。离会诸居士,乃于1935年组织中国佛学会厦门分会。
(二)中国佛学会厦门市分会
中国佛学会厦门分会,1935年开始筹备,发起人蔡吉堂、许宣平、辛清波、虞愚等居士,暂借大同路蔡吉堂府中为聚会所,每周集会一次,以讨论研究佛学理论为主。1936年,佛学会正式成立,推选许宣平、蔡吉堂为正副会长,主要成员有虞愚、罗丹、辛清波、黄秋生、黄子翬等,并迁会址于寿山岩,扩大组织,领导全岛佛教居士开展念佛诵经活动。
学会筹备初期,曾借厦门《华侨日报》副刊版面出版每周一期的《佛学周刊》专栏,在佛学界产生很大的影响。
学会成立后,即向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申请登记,出版会刊《人间觉》(半月刊),获准登记证号为“警字伍陆陆肆号”,这是厦门多种佛教刊物中获取内政部登记批准的惟一刊物。登记发行人为辛清波,编辑有释募笳、蔡慧诚(吉堂)、黄秋生等3人。首期创刊号在1936年8月5日问世。该刊曾得英国皇家博物馆索求作为该馆收藏刊物。
佛学会创办一年多,至1937年末,因抗战爆发,厦门时局紧张,有部分会员离开厦门,学会和会刊同时停办。
1945年抗战胜利后,厦门佛学分会在全国佛学总会迂回南京复会后,于1947年初恢复组织,设址在寿山岩,仍以许宣平为会长,学会成员以旧会员为主、每星期六集会念佛讲经,邀请妙香精舍诸居士参加,有时也请其他法师或居士来讲演佛法。1948年,曾先后请丰子恺居士和法航和尚来寿山岩讲演。法航法师讲经后,佛学会和妙香精舍50多名居士,举行集体皈依法航和尚的仪式。1948年,佛学会发起集资在寿山岩侧建造太虚大师纪念塔,安奉特意迎来的大师舍利数颗(后迁建于南普陀寺的太虚台),以资对太虚在厦门弘化的永久纪念。
1950年,佛学会再度恢复,并与妙香精舍相互配合活动,仍以寿山岩为会所。1952年厦门组建佛教居士林,学会部分会员并人居士林。
(三)晃潮精舍
晃潮精舍在鼓浪屿,主要负责人蔡善解居士,创立于抗战时期。
(四)妙香精舍
妙香精舍创立于抗战时期,设在厦门妙香路。抗战胜利后,一度与厦门佛学会在寿山岩承合修持佛法、讲演佛学。精舍主要负责人为李鸿光和柳正松。1951年迁址丹霞宫,每逢星期二集中修学。
此外,在鼓浪屿还有居士苏谷南、何仰潜等于厦门沦陷期间组织的“地藏法会”,定期集中持修地藏经典;以及廖瑞崇、陈毓贤等居士组织的“莲池助念团”等。
以上诸群团组织于1952年并归居士林统一领导,纳入市佛教协会的组织系统,并以妙香精舍为主体,联合全市佛教居士及其原组织组建“厦门市佛教居士林”;全市会员总数将近2000人,通过第一届会员代表会,讨论通过居士林组织《章程》。选举理事,建立理事会,推选李鸿光、柳正松为首届正副林长,同时聘请名老居士周幼梅为名誉林长。居士林活动场所,最初租用周宝巷民房,后迁至外清虞朝巷,因会员众多,居址狭小难以容纳,每周日集体活动改在丹霞宫举行。此外,又分成10个助念组,还有部分居士林会员分出组织活动,如王兆丰、廖碧谿居士于1953年在新华路设立西庵莲社,每星期五集会念佛;王水树于福茂宫成立福茂净业社,后来福茂净业社又与莲修团、莲谊团合组同戒会,有会员200多人定期集会修持念佛。这些分散的小集体,原则是在居士林统一领导下进行的独立修持活动。
居士林的宗旨,是团结全市在家奉佛的男女居士,遵循佛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教导,发扬爱国爱教的精神,坚持正信佛教,认真修学佛法,以建设“人间佛教”、“弘法利生”为己任。1952年居士林成立时,正当厦门开展抗美援朝爱国运动,居士林积极发动会员教友参加。如当年“三·八”妇女节,发动1400多名女佛教徒参加游行,人数之多居全市各单位之首。此外,历次爱国示威游行,参加的男女居士都在2000人以上。其他如为抗美援朝献金、为救济灾民捐款,在家居士均能各尽其力,踊跃捐献。
推行“人间佛教”建设,是居士林主要工作活动之一。宣弘正信佛教,革除迷信陋习,提倡建立“佛化家庭”。在家庭中,不搞迷信活动,如不做普渡,不拜鬼神,不相信算命卜卦、风水阳宅,不参与外教邪道扶乩,跳神等活动。提倡居家奉佛行善,生活朴素勤俭,爱国守法,多行善事。
组织在家居士修持学佛。除每星期二集会诵经念佛和讲演佛学外,还经常举办各种法会,如息灾法会、普利法会、佛诞日的礼忏、拜千佛、打佛七和孟兰盆会等?
随着居士林活动的发展和会员的增加,1954年3月进行第二届改选换届,充实理事人选,除正副林长连任外,增聘李博用老居士为名誉林长。1957年,居士林又进行第三届改选,但不到一年,由于历史的原因,宗教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居士林组织活动因而停止。
厦门佛教居士林自1958年以来,停顿30多年迄未恢复。直到1989年,由老居士蔡吉堂、柳正松倡导,召集郑子兴、杨少如、陈善琛等10位居士为发起人,着手筹备恢复居士林工作。经讨论研究,制定《章程》和《工作细则》,拟定具体规划。佛协会决定拨出养真宫作为居士林林址,并委托柳正松负责修建。在修建过程中,得到南普陀寺、普光寺、虎溪岩、妙清寺、天界寺、普愿堂等寺院的大力支援,又得到海内外诸善友热烈地捐资和捐献法器等设备,使得养真宫得以修葺一新,并将神庙改建成为庄严的佛教道场。养真宫改建整修完善后,于1990年9月向海内外佛教界宣布,厦门市佛教居士林正式恢复组织活动,受到海内外佛教界缁素人士的称誉和祝贺。
居士林恢复组织后主要的工作活动,首先是重新登记会员及吸纳新会员。至1990年,登记会员总数达500多人,分成10个助念组,推选小组负责人,平时以助念组为单位,组织集体修持活动。居士林本部,每星期日集会进行念佛、诵经和宣讲佛学。
居士林开始恢复活动时,以原来10位发起人为领导,进行改选和建立理事会领导机构。经过几年来的组织活动,至1993年召开第四届会员代表会,选举新的领导班子成员,会议选出委员9人,并推选出正副林长:
名誉林长:蔡吉堂
林 长:柳正松
副林长:郑子兴 杨少如
秘 书:郑梦星
委 员:许炳辉 黄奕全 张茂植
陈善琛林嘉景 陈丽婉(女)
代表会还通过了修订《章程》,提出建立3个办事组,即事务组,法务组和财务组,以健全组织,更好地开展工作。
1997年,市佛协会指派僧人进驻养真宫,另批拨废旧的内武庙作为居士林的林址。时内武庙仍被工厂占用,在市宗教局大力协助下,由居士林出资赎回产权。
内武庙肇建于明初,与厦门建城并古,为厦门首庙,祀关圣帝君。佛家以关圣曾皈依佛陀,奉为伽蓝护法尊神。今以佛教居士林而得关圣护法,当是因缘殊胜。惟庙宇殿堂,几经拆改失修,早已颓败倾危,翻修拓建已成当务之急。
居士林迁入内武庙后,常务副林长杨少如从筹集资金,以至设计施工全面负责,分期进行翻建,首期为主拆建圣殿,又曾翻建殿后层楼林院。楼院以大雄宝殿为主体,顶层设经院讲堂,中层为办公厅及套间宿舍,下层立功德堂与餐厅、伙房等生活设备。殿堂金装玉塑,大小诸佛菩萨圣像30多尊,其他钟罄鼓乐法器以及一应生活器具,无不一一置办无缺。凡此基建及诸设施,自1四7年冬启动,19四年末全部完成,为期两年。总耗资数约近300万元。起废庙而成崇殿杰阁,空四壁以实镂玉雕金。工期之短,耗资之省,识者均赞为白手创业之奇迹。
自工程启动时,林中历年粒积资金不及所需十之二、三,诸执事毅然决策,采取边建边募同步进行。圣殿拆建,殿堂暂迁后院,法务与募资并举,因而深得海内外诸方善信发心乐助捐施,多则上万,少则百十,涓滴汇注,积源成流,终使资金源流不绝。主理基建执事,更是珍惜众善涓滴所需,精打细算,分毫不滥,务使纤厘所施尽化为基建砖瓦。如是开源节流,是艰苦创办佛教事业得以快、省而优之基本保证。
基建初成,开创鹭岛首座居士道场,结束了厦门居士数十年来有林无居的历史。为引导林众清修净行,特敦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南普陀寺方丈圣辉大和尚,以及厦门佛教协会会长理文法师为传法导师。圣辉大和尚还亲临林院,为居士众开授“三皈五戒”。在诸导师亲切指导下,林居诸众,除坚持每天早晚课诵外,还经常举办定期或佛诞节日等不定期的宏法利生法会,恭请法师来林开设讲坛,讲经说法。又组织助念团,为林友送终助念,此外,还多次组织林友赴诸名山进香,朝圣参学。
“慈济社会,利乐众生”,是居士办林主旨之一。在艰难建林中,仍多次发动林众捐资献物赈济灾区灾民。每年春节,还为近邻六、七十家贫困户,发送粮食、年货、棉被和过年费等。林院建成后,又同发宏愿筹建慈善大院。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