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人生指南《显密圆通是法王正道,法界梵音》(3)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五)精进的行持
  佛的想法、看法、做法,决对是正确的,我们把自己的思想、见解放弃,依照佛的想法、看法来修正我们自己的观点、行为,这叫修行。修行是在起心动念之处,是在待人接物之处。如说修行供养,就已经做到究竟圆满的地步。
  “修行无倦经劫海”:这是讲精进。发长远心、恒心、毅力、永不退转。勇猛精进,不要怕人毁谤。
  诸位要牢牢记住,学佛接受佛陀教育,第一要紧的是不忘本。普贤菩萨是毗卢遮那佛的学生,所以介绍我们跟他的老师学,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佛,是毗卢遮那佛应化的。这是以佛为我修行的榜样,我们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
  我们修学是为了道业、学业的圆满成就,是为了对一切众生真实的贡献,这个贡献,不需要人知道,也不需要人赞叹。别人毁谤侮辱你、骂你,赶紧道谢,因为,业障被他们消掉了。
  “最胜菩提诸行愿”最殊胜的就是你知道学善人,不学恶人。遇到善人,跟他学,遇到恶人起恶心恶念,造作一切罪业,我们看到听到,反省我有没有他那样的恶,他帮助我们检查自己的心行。人很不容易看到自己的过失,当看到别人的过失,回过头来照照,看看自己有没有,就找到了。找到过失,把它改过来。这些恶人也是我的老师(善知识)。没有一个不是老师,没有一个不是善知识!都时时刻刻在指引我们,帮助我们。学生只有我一个,除我之外,统统是我的老师。没有他,我们不会发现自己的过失。这是最殊胜的觉悟。所有一切行愿要这样修法。
  佛曾比喻,以口水吐天,口水能吐到天吗?不但吐不到,掉下来,还打在自己脸上。要念头转过来,成人之美,人家有好事,帮助他,成就他。他好,社会大家都好,我也沾光,我也好。这一愿主要的精神,是教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认真修学,成就自己真实的功德。
  “获得甚深正法利”,利是利益。惟有信愿圆满,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现今,要获得甚深正法,太难了。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与正,很不容易辨别。走向邪道,误以为正,一生的修持不但白费,恐怕还要招来许多罪业,许多不如意果报。当我们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时,只要常常读诵大乘经典,待人接物时,以经典做标准,与这标准接近是正法,与这标准相违背是邪法。贪图名闻利养,是邪法,利益一切众生,是正法。甚深正法也就是诚敬、清净、平等、慈悲。
  “灭除烦恼尽无余”:贪、嗔、痴、慢、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成见很深,都是烦恼的根源。只有获得正法,心地清净、平等、慈悲,所有的烦恼,才能从根拔除。
  出家:心出无明之家,出烦恼之家,身则示现出家。“无垢无破无穿漏”,戒律清净不破戒。这两句也就是护法。护自心的身心清净,就是护持佛法。身心不清净,成不了佛,为了要求无上菩提,必须护自己的身心清净。
  愿居士、同修、朋友、大德们都要有一颗真正出家的心,就是出自私自利、名闻利养的心,出家必得出三界火宅之家,才是真出家,出了这三界家,才能名为大丈夫。
  凡人初出家,虽志有大小,然都具有一段好心肠。但久了之后,又为因缘名利所染,营宫室!饰衣服,置田产,高徒众,多积金帛,勤作家务,兴俗无异啊!
  莲池大师为共住僧约十条,要始终确执,六和圣训,要彼此互修,寺里安众宜少不宜多,作事宜小不宜大,大家要甘贫乐澹,毋恣贪求,忍辱行慈,毋好争讼,痛念生死,决去往生,力究本参,期臻妙悟,不依吾言,非吾徒也。
  在寺院中,作为管家,也不能对不如法的行为熟视无睹。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对僧团也需要管理整顿。你们若是好心好意,无论是什么方式,根本就不存在有任何过失。当然对于任何一件事情,大家都应该共同协商,每个人也不要有嫉妒心和各种争议。这样如理如法的管理,对世间和佛法的圆满都具极大的意义和必要性。
  “我于一切诸有中”,一切诸有指三界六道。有业因当然有果报。诸有是凡夫境界,不是圣人。此句是言,倒驾慈航到三界六道来度众生。度是服务,帮助。帮助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就叫做度众生。
  真修行没有修的形象。你看他好象是不修,实际上他时时都在修。因为他时时都在观照,保护己灵!没有修行的现象,谓之“无修”,即本无生灭,一切都了不可得,连空乐明也不可得,谓之“无证”,即本来是佛。这就是自住等遍之智慧---等:是平等。遍:是普遍,就是自自然然地安住在平平等等,遍满一切的大智慧上。等遍:就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人高我低;没有我高人低,也没有我的法高;你的法低。唉!人就是喜欢纷争,各执己见,毁谤他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是说非。境界无好丑,都是人们的妄心分别而已。所谓“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也。
  修行不许见光,不许见佛。(不是不允许见到,而是不允许你著相。)功夫做到最后如“腊月三十之月”——不见有光了。(这并不是黑暗,而是象人在空气中不见有空气,鱼在水中不见有水一样。功夫做到最后在光明中不见有光明。“如入芝兰之室,久闻不知其香。”)
  做功夫从根本做起,象河流一样弯就弯,直就直,与一切境界相应,没有成败得失,没有爱憎取舍。事情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心里不留任何痕迹。假若事前怀有期望,畏惧,背着思想包袱,做起来就不会得心应手,更在事后或因成功而沾沾自喜,或因失败而懊丧恼怒,这就是与真心自性不相应了。应象河流一样随缘与一切境界相应。
  修道的人,好象水一样,有谦卑心,不争功,不贪德,好的给人家,坏的自己留着。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就是第一流的修行者,如水一般,向低洼之处流去。虽然水对万物有利益,可是不争其功德。不论是飞潜动植物,或是胎卵湿化,一视同仁,供给所需。修道人,亦复如是,对一切众生,视为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要慈悲为怀,方便为门,拯救他们出离苦海。凡是众人不愿意住的地方,而要去住,有这种思想,就离道很近。凡是有胜负心,就不合乎修道的宗旨,就违背了道。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不可再造恶业。当然,“理”可以顿悟,“事”却必须渐修,依次而进,到了“理、事”圆融,修行才算成就。
  常想那死无定期,可摆脱消沉懒惰。
  常想那解脱利益,可促使心行向善。
  常想那恶道苦难,可提醒弃恶扬善。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要亲近有德上师,能帮助改邪归正。
  经常勿忘记理念,可远离倒错邪见。
  骑上精进千里马,身披能忍钢铁甲。
  手持锋利智慧刀,与那烦恼敌交战。
  为善大要开阔心胸,放高眼界,奉劝善男信女、同修、居士、大德、朋友与大众真实去做,自然动天地,感鬼神,富贵神仙,在我掌握。
  第四章 忏悔就是改过自新
  佛之“法力”极大,而众生的“业力”却与之相等,所以说凡夫是“业重情迷”,而佛却是“业净情空”。因此,圣、凡之分是在“业”能否净,“情”能否空。又说:“觉者佛也,迷者众生”。众生因为背觉合尘,被一切尘劳五欲所转,故业障愈来愈深,而佛则能超脱一切五欲尘劳,不再造业。众生因为业重的缘故,所以凡是想成佛了道的,便必须先行忏悔自己的罪业。如果不生忏悔心而想成佛,犹如煮沙成饭,虽然煮至恒河沙那么多的劫数,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所谓“忏”,是忏其前愆——对以往所犯的罪业生大惭愧心,“悔”,是悔其后过——立定主意,改过自新,永远不再犯错。正如袁了凡居士所说:“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如果我们不勤忏悔,那么我们所造的罪业,便会使我们堕落。
  凡是佛教徒都会记得,初皈依时,把自己的姓名报上后,便忏悔说:“从于无始,以至今生,毁谤三宝,作一阐提,谤大乘经,断学般若,杀害父母,出佛身血,污僧伽蓝,破他梵行,焚毁塔寺,盗用僧物,起诸邪见,拨无因果,狎近恶友,违背良师”……。现在,为了重新唤回大家的记忆,我且把这段忏悔文很简单地向大家做以下解释:“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
  忏悔三障分四:前行方便;忏悔烦恼障 ;忏悔业障;忏悔报障。
  一、前行方便
  经中说若罪业有体相者尽虚空无法容纳。因三业而造业,或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造业,或内心邪思维,或借助外境而造恶业,这样十恶不断,八万四千尘劳门竟相通向三恶道中,三障若能忏尽,则一切烦恼业障都能清净。
  欲灭三障应当发五种增上胜心前行方便。
  (一)惭愧心:
  诸佛菩萨三业清净皎如日月。我等无恶不造,又被一切贤圣所呵责,诸多鬼神、天仙所指责厌弃,真是又羞又愧。
  (二)恐怖心:
  既是凡夫,自然三门恒与恶业相应,这样命终之后,应堕地狱、饿鬼、畜牲,受无量苦,这怎么不让人感到惊慌恐怖呢!
  (三)厌离心:
  往昔无知愚昧造作恶业,现前罪垢缠身,当生厌烦追悔之心。又观生死之中,常被无常大火所焚,众苦连绵,不净充满,虚假无实,只是一场戏而已,如水泡速起速灭,生老病死如车轮滚动一刻不息,八苦交煎无有暂停,内观自身种种不净,九孔常流污秽。内外诸法丑恶虚假,当生厌离。
  (四)发菩提心:
  菩提心能了一切生死重病,能烧一切障碍,能成就一切善法,能度化众生,严净佛国,能圆满成就如来一切功德,所以当发菩提心。
  (五)怨亲平等:
  于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无人我相,若不如此则妄分怨亲,以邪分别,护亲伏敌,滋生贪嗔烦恼,造恶受苦。
  具此殊胜方便,然后观想十方诸佛菩萨,或仅观一佛一菩萨。《佛名经》所云:“缘想十方诸佛贤圣,擎拳合掌,披陈至祷,惭愧改革,舒历心肝,洗荡肠胃,如此忏者,亦何罪而不灭,何障而不除”。否则悠悠缓缓,心浮气躁,身心散漫,罪业不清,一息不来。三途苦报亲身感受,求脱无期,无代受者,智者当扪心深思。
  二、忏悔烦恼障
  有烦恼所以造诸恶业,由恶业为因,感受苦果,因此当先忏除烦恼障。各种经论以各种譬喻呵责烦恼,烦恼是怨家,能断众生慧命故,是劫贼,劫取众生诸善法故,是瀑河,能漂众生入生死大苦海中故:是镣铐,能把众生系在生死牢狱故。六道络绎,三途不绝,恶业无穷,苦果不息,当知都是烦恼过患。烦恼虽有诸种,统而言之以三毒含尽。《华严经》说:(贪、嗔、痴三业能令众生入三恶道中。纵生人中贫穷孤独,凶狠暴戾,愚钝无知。)应早日忏悔,枕染爱著男女,对财物的贪心烦恼;心识昏愦,意地暗昧,不了事理的愚痴烦恼;贡高我慢,目空一切,轻视他人的我慢烦恼;疑惑正法,不信三宝的犹豫烦恼;谤无因果,不信三世轮回的邪见烦恼;悭贪吝啬烦恼;不摄六根,胡乱攀缘的放逸烦恼;心行弊恶懈怠懒惰烦恼;粗犷强横难以调和,容易发怒凶狠惨毒烦恼;障碍戒定慧的烦恼;障碍修三十七菩提分的烦恼;障碍六波罗密的烦恼;障碍二种解脱的烦恼;障碍佛恒河沙功德的一切烦恼;恼乱贤圣及一切众生无量无边的烦恼。今日悉皆发露,向十方诸佛,尊法,圣僧全部忏悔。愿以此忏悔功德,生生世世摧折骄慢高幢,枯竭贪欲爱心,熄灭嗔恚烈火,破除愚痴黑暗,拨出疑惑深根,裂破一切邪见之网。修入圣道,断无明根,求大涅槃,永不休息。
  三、忏悔业障
  疾病的三种根源是什么?
  病是怎么产生的,当然因素非常地复杂。佛经里面讲得很透彻,所有疾病可以把它归纳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是生理上的疾病。多半是你的生活起居饮食不调,古人所谓《病从口入》,决大多数生理病都是从饮食上来的。诸位看《礼记》、《吕氏春秋》、 里面说得非常详细,我们饮食吃东西好坏不均,感受风寒,这些病症医疗有效,可以用医疗的方法。
  第二类的疾病叫冤业病。这个病医疗一点办法都没有。那个病源是冤家债主,我们一般讲冤鬼附身。这个药物对他不起作用。这一类病怎么治呢?佛家里面讲的超度。就是调解、劝导。因为过去事情已经做错了,希望大家要能够谅解,冤家宜解不宜结。所以诵经、念佛、拜忏并把修积的功德回向给他,目的是在调解。对方如果接受了,他就离开了,离开了你的病就好了。这类病古时候有,现在比以前还多!国内外灵鬼附身的人很多,我们一般看到这个人精神不正常,精神分裂症,严重的就送到精神病院去治疗,那个越治疗越糟糕!所以佛法超度、诵经解冤释结。对这一类有效。如果你是伤风感冒,感受风寒,你诵经、拜忏没效,那个一定找大夫,用药物来调理。
  第三类是宿业病,也叫业障病。这种病是最糟糕的,医生药物不能治疗、诵经、拜忏、回向也没有用处,为什么呢?它不是冤鬼附身,也不是冤家来讨债,而是罪业的一种果报。你造的罪业太多。或是你这一生造的,或是你前生所造的,遇到缘,报应就发作了。但是有没有救呢?也有。佛教我们忏除业障,你要真正的忏悔,真正地悔改,你把你的业障消除了,你这个病就好了。换句话说,要以真诚心修忏悔法改过自新,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能消除这种病苦。这是别人帮不上忙的,一定要靠自己,所谓是“解铃还须系铃人”。你自己造的业,一定要自己忏悔。佛菩萨虽然大慈大悲,也没有办法帮你消除。
  佛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因为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四种因缘才聚合在一起。我们明白了此事理,才知道人生在世间,没有吃亏或占便宜的事,真的是冤冤相报,丝毫不爽。
  学佛就是去掉对立,从内心下手,化解冲突。转恶缘为善缘,最重要的是理智、忍让、布施。恶缘来了不再计较。不但我没有报复他的行为,连报复他的念头都没有,反而要对他赞叹、欢喜、恭敬、供养。为什么呢?他对我的报复不但帐结掉了,而且把我的灾消掉了。你能这样一回头,他对我不但没有坏处了而且有好处,这样才能转恶缘为善缘,这是菩萨行,是真正觉悟人所做的。
  修善遇到困境,遇到逆缘,自己一定要觉悟,一定要明事。那个果报不是因为修善而得的,而更应该坚定信心,努力地断恶修善。善心、善行不退转,能够忍受眼前一切的困境、逆境、假已时日,必然是否极泰来,罪灭福生。
  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由贪嗔痴的狂风所鼓动,起身口意而造作恶业,若堆积起来数如恒河沙,量满大地。故于今日发露忏悔,往昔及今生所造无间深重恶业,轻毁佛语;诽谤经书论典解脱法要之业;破灭三宝,摧毁正法之恶业;不信善恶果报,断诸善根,十恶之业;忏逆暴戾,不孝敬父母之恶业;谄狂无信,侮慢上师、善知识,及一切尊长之罪业;毁犯五篇七聚菩萨律仪,三皈、五戒、八关斋戒、三昧耶戒,总之一切佛制之戒,不能清净守护,多有缺漏之罪业;污坏他人清净梵行之罪业;入邪道中生恶知见,持恶律仪,修持邪法之罪业;或以邪命过活时所造一切诸罪业。
  若具体来说,即身三口四之七种罪业。忏悔杀生恶业,一切众生皆往昔父母兄弟六亲眷属,随业轮回,改头换面,互不相识,而今损害食啖,造如此恶业,死入号叫地狱,后五百世还他命债,此罪深如大海。佛说:“杀害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如在畜牲,则受虎豹豺狼鹰鹞等身,或受毒蛇蝮蝎等身,常怀恶心,感受獐鹿熊罴等身,常怀恐怖。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病,二者短命”。自无始劫来至于今日,常怀恶毒,无慈悯心,或由于贪心,或由于嗔心痴心、而以种种方便,决裂湖池,焚烧山林,畋猎捕捞,以刀枪箭棍,陷阱机关,弹弓、手枪、炸药及各种毒药捕捉飞禽走兽,或以钩、网等捞捕鱼、蟹、虾、螺蚌等水族动物,或自养猪、狗、鸡、鸭、羊、牛、马、鹅等自杀或教人杀,使其羽毛脱落,鳞甲伤毁,身首分离,骨肉消碎,烧煮煎炸,使彼无辜受大苦难,含恨舍命,历劫寻仇。或作将军,兵卒,刽子手等,挥舞刀枪,杀害人命。或堕胎破卵,挖土掘地,种植庄稼,杀害无数生灵,或扑打苍蝇、蚊子、飞蛾、掐死虱子,喷洒农药杀死诸多小虫,或行住坐卧之中有意、无意杀死虫子蚂蚁等。或对众生施以拳脚镣铐棍棒,或绳索系缚,断水绝粮等种种罪业。今日至诚向十方诸佛、尊法、圣僧以及六道众生求哀忏悔。愿以此忏悔功德生生世世得金刚身,寿命无量,永断害心杀心,以种种身形救拔众生,遍施无畏。
  (一)忏悔偷盗恶业
  众生只见眼前利益,不择手段盗取他人东西。佛说:“劫盗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牲则受牛、马驴、骡、骆驼等形,以其所有身体血肉,偿他宿债。若生人中,为他奴婢,衣不敝形,食不充口,贫穷困苦。”今日忏悔往昔盗他人的财物;持刀抢劫;逼迫凌夺;威势压迫;陷害吞并;侵占公物;盗取佛法僧物,或经像财物,或塔庙财物,或常住僧众财物;对三宝财物,或误用,或借用不还,或仗势侵吞;经中说:(五逆重罪我尚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能救。)或对三宝财物混杂不分,随便乱用,所谓“香钱不能买蜡”;如此混乱,过失极大。或常住三宝财物随意乱用浪费作人情;逃避租税等。如是诸罪无量无边,今日克诚披露,求哀忏悔。以此忏悔功德,愿生生世世富贵尊荣,如意宝常能随身,降下种种珍宝,衣服,饮食之雨满足众生一切所求,成就布施波罗蜜多。
  (二)忏悔邪淫罪业
  众生生死爱为根本,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佛说:“淫欲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牲,则受雀、鸽、鸳鸯等身。若在人中,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如今感受此果报的人很多很多,所以世界上的离婚率也高得惊人,现在造邪淫罪的人多如牛毛,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今日忏悔从无始来至于今日,偷抢他人妻妾;拐骗妇女;毁人贞洁;玷污比丘尼;破坏他人清净梵行;逼迫非道作不净行;染心邪视等无量无边罪业。今日克诚披露求哀忏悔,以此忏悔功德,生生世世莲花化生,不入胎胞,清净光明,相好庄严,远离尘欲,心恒清净。
  (三)忏悔恶口、妄语、绮语、两舌罪业
  恶口之业能让众生堕在三恶趣中,转成恶鸟,人皆憎恶,如猫头鹰等,转生人中,口中臭气熏人,说话人多不信,眷属不和,常好斗争。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不论尊卑亲疏贵贱,稍不如意顺心,就粗暴、恶狠、嗔恨、恼怒、辱骂、毁伤,呵责神鬼,贬斥圣贤。诬谤善良等恶口之业无量无边,悉皆忏悔。
  妄语即为希求名闻利养,狡诈虚狂,厚颜无耻,颠倒黑白,妄语是非,欺诳贤圣,蛊惑世人,无论对父母上师尊长,还是儿女常人都无实话。经常自称得四禅,四无色定,四果圣人,菩萨,佛陀。常说见神见鬼,上天堂,入地狱,游净土等妄语,如是诸罪,无量无边,悉皆忏悔。
  绮语业即出语多涉淫行欲事,言词华丽绮丽,或写淫诗艳词黄色小说,描写谈说妖容淫态。唱淫荡歌曲,撩动人心,鼓起贪欲,使人枕着犬马声色。所造绮语之业无量无边,悉皆忏悔。
  两舌业即表面赞叹,背后毁骂,以巧舌利口挑拨是非,离间君臣、父子、夫妇、师徒、朋友、使君臣猜疑,父子不和,夫妇隔阂,朋友疏远等。两舌之罪无量无边,悉皆忏悔。愿以忏悔口业功德,生生世世,具足四种辩才,声音和雅,闻者欢喜,常乐说法,开示众生,令悟实相。
  (四)忏悔对三宝所造恶业
  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众僧难值, 信心难生,六根难具,善友难得”。今虽圆满但依三宝所造罪业极重,所以在此专门须要忏悔。无始劫以来不恭敬,并亵渎佛的形象;轻视僧宝;残害道友;破塔坏寺;焚烧经典佛像;自己住在高楼大厦中,却把佛像安在肮脏狭小卑劣陋舍之中,使烟熏日晒,风刮雨淋,尘土染污,听任鸟雀老鼠随意毁坏。裸形露体于佛像经书之前。殿门紧锁,障佛光明等。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悉皆忏悔。对法宝经书则以不清净的手随便抓取,乱扔,在看经时,或在经书附近非法的谈天论地,或放在床尾,或会散失,坏烂、缺漏,自己不看、不修、也不流通。或躺着看经,卧着读诵,高声谈笑,扰乱他人听法。或邪解佛语,非法说法,法说非法。或专为寻找法师的过失并加以辩驳嘲讽挖苦。或轻慢佛语尊重邪教,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悉皆忏悔。
  对于僧则杀阿罗汉,破和合僧,损害发菩提心的修行者,鞭打沙门,任意驱使,随便评说毁谤,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悉皆忏悔。
  如此忏悔功德,生生世世之中,常常遇到三宝,恭敬供养,常修六和敬,得自在力,兴隆三宝,弘扬佛法,度化众生。
  四、忏悔报障
  佛说业报至时,“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惟有忏悔力,乃能得除灭”。报障即一切恶报苦果,人中盲聋喑哑,诸根不具及三恶道的苦报,现在不忏,命终地狱相现之时,则一切无能救护。现在自在时,当猛力忏悔。恶报详讲六道都有,尤其三恶道报,最难忍受。(其详细情况在《地藏经》、《俱舍论》、《普贤上师言教》、《菩提道次第广论》中都有叙述。)。
  以上五种前行发心方便上四种对治力,忏悔上面所述三种障,则会出现各种验相,如见光见花,身心轻利敏捷,信心善心增上,烦恼淡薄等验相。还可以从梦中观察,如梦见洗沐、登雪山、见日月出现、穿白净衣服等。
  理忏:如《维摩诘经》、《普贤观经》等经论中所示观罪性空寂,这样可以彻底消尽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普贤观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应至心,勤忏六根罪”。即以般若智慧观察能产生诸罪的根源即此妄动之心,观彼从何而来,住于何处,最后去往何处。此心有何形状、颜色?大小如何?是在身内,还是在外境?如此遍寻此心如虚空不生不灭。即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理忏的力量极大,所以清凉国师云:“事忏除末,理忏拔根”。初学者事理交替不能偏废,上根则理事圆融,事忏不碍观空,理忏也不妨礼佛、诵经、念咒、经行等。
  在一起忏悔仪轨之中,金刚萨埵百字明咒及心咒的观修最为殊胜。百字明咒在汉地《焰口施食》中叫做金刚百字咒。金刚萨埵的修法及依四力观修在《汇集经》、《金刚萨埵如意宝珠讲记》、《普贤上师言教》中有详细的宣说。
  金刚萨埵百字明咒:嗡。乏资拉萨埵.三麻耶。麻纳.巴拉耶。乏资拉.萨埵谛.奴巴谛茶.笛儿作。莫巴瓦.苏多使药。莫巴瓦. 苏巴使药。莫巴瓦.阿奴拉给都.莫巴瓦。萨儿乏.锡的.莫巴儿牙茶。萨儿乏.葛儿麻.苏札莫.汁多.释利养.古鲁。吽。哈哈哈哈.火。巴葛乏。萨儿乏.达他葛达. 乏资拉.没沐渣。乏资拉巴乏.麻诃三麻耶。萨埵。阿。吽。怕。阿。
  金刚萨埵心咒:嗡.巴扎儿萨埵 吽
  (此真言威力无穷不可思议,常持此真言、心咒,可净除业障。业消慧明,行者若作手印不次第,观想不专注,真言恐淆讹,如是等过愆,诵此咒已,悉皆清净。其功效还有,于每日诵经、念佛,持咒等功课,有重复脱落之补阕,功德无量。佛种芽萌,终成佛道。)
  知过必改,后不再造,是真忏悔。忏悔不是在佛菩萨面前把昨天今天所犯的过失说一遍,求佛菩萨原谅,饶恕罪行,这个做法不对,把罪业想了一遍,等于又造了一次。怎样能把业障忏掉?无论造作哪一种罪业,不要去想它,老老实实念“南无阿弥陀佛”或真言,决定后不再造,业障才能真正忏悔掉。
  凡夫从无始劫来,为无明所覆真性,起着妄想,攀缘尘境,情染世间五欲。以身口意,造诸过失,堕落三途,轮回六趣,无有出期。
  闻法音,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
  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说:“遭受损害遇正法,获解脱道害恩大;痛苦忧伤遇正法,得永乐故苦恩大;非人损恼遇正法,得无畏故魔恩大;遭人忿恨遇正法,得利乐故敌恩大;因猛恶缘遇正法,获无变道恶恩大;他人劝勉遇正法,获真实义劝恩大。平等报恩善回向”。
  因此,怨敌、魔障不仅今生对自己的恩德极大,而且他们也是自己往昔生生世世的父母,这样观想非常重要。
  心地清净真忏悔
  众生自性本清净,不污不染与佛同。
  在凡不减圣不增,大千世界未曾动。
  非有非无本不异,今生明死无来去。
  了了分明妙恒沙,善恶香臭不著住。
  心地清净真忏悔,顿灭三世无间罪。
  闻诵之者至承当,十方净土乃此方。
  弄清轮回解脱因,这才叫做懂因明。
  深知因果无差错,心里贪嗔火熄灭。
  力戒恶言修善行, 这才叫做有德人。
  第五章 去妄心存真心
  一、菩提心
  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的种子,净法长养的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的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意;而最初之发心,称初发心、新发意。求往生净土者,亦须发菩提心。《无量寿经》卷下谓,三辈往生之人皆应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之体性,即如实知自心,即为菩提。即以本有的自性清净心为菩提心。
  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即菩提心,无有二相。善男子自觉悟心有四种义,云何为四?谓诸凡夫有二种心,诸佛菩萨有二种心。凡夫二心,其相云何?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因缘自境,名自悟心。二者离于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名自悟心。如是二心能发菩提。善男子,贤圣二心,其相云何?一者观真实理智,二者观一切境智。如是四种名自悟心 ”。
  古佛曾在大乘经典中云:言善通利,义善寻思,见善通达,恒顺众生。以求觉性真理。若求觉悟真理,则自然大菩提与大涅槃皆得成就。若不以求觉为主,舍道由心悟之外,而别求修法,则必至颠倒错误,堕入外道或似教中,所谓跪倒、礼拜、求上帝安排升天,或讲阎王掌握生死大权,礼拜恭敬,求其护佑而皆成为顽钝无知的愚夫愚知。至于似教不知成佛作圣,即在掌握真理,实践真理的现实生活中,而别求修法,无形中堕入只重他力,不重自力,成为低级庸俗,或以咒语作为常用的口头诀,而堕入封建迷信,又如不知以求觉为主,脱离真理,另找修法,由此成为主张前念已灭,后念未生,坚守中间空隙,便是修心,堕入玄虚空洞。如果重视真理,常常在视听言动的活动中,衣食住行的生活中,六度齐修的行持中,时时掌握真理,观一切都是心识所现的影像,而远离分别言说,以证胜义谛,或善用分别言说,无执无著,以照了世俗谛,当下就会转识成智而证菩提。广度无边众生,即成无上大菩提。既成菩提,则其生活境界自然现法乐住,得大解脱,而得无住大涅槃,既证得大菩提与涅槃,当然就成就了所知障尽,所行真实。实证法空真如,获得彻底转移,而成为觉雄如来。
  萨祖炼性歌
  急退步,习柔软,随着方圆就长短。
  觉照存,防危险,动中取静凭慧剑。
  未炼性,胜心免,人前逞强总不敢。
  私要除,过要减,总要吃亏无天谴。
  那债主,瞪了眼,急速低头心放坦。
  凭他辱,任他贬,好似凉水喝几碗。
  色不变,气不喘,心火下降回光返。
  打骂完,账勾点,本利全交数不短。
  事已毕,心不返,回头莫把他人管。
  无明尽,罪苦满,这是炼性真效验。
  访明师,去学懒,六门紧闭心灯点。
  身外物,不著眼,酒色财气永不染。
  不载长,不护短,红尘世事一刀斩。
  舍皮囊,不顾脸,邋遢洁净全不管。
  十二时,意不散,心与天同真性现。
  重积德,魔自远,功行圆满得自然。
  二、明心直指
  “明心”与“见性”,是两个不同的开悟。
  ①明心——只是一念相应——即智慧出现。没有境界,没有觉受。
  ②见性——有见性的觉受,但是也有智慧出现。
  ③ 悟性起修——却反而要回至明心的路上来,因为牢关也在明心上面。
  那么什么是明心呢?明心包含着一个“净”字,包含着一个“洁”字。净是清净;洁是清洁。总之,是没有污染。要“明心见性”,首先应该观察自己“心”的亮度,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度和明暗度。如果再仔细观察,应该观察“心”的大小,“心眼”的多少。知道这几方面的内容,才能达到“明心见性”,才能知道“心”的作用。本性、自性、自我、见性都可以说是“真我”的不同称呼。释迦牟尼佛传法讲的“明心见性”只是推广了“修心”的方法。我们的任务是:一要继续推广“释迦牟尼佛”修“心”的方法;二要用我们的真性,自我服务于法界众生。自我奉献,不求回报,这就是佛。 这是诸佛之境界。
  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密,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就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一行三昧者,尽得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从而达到即心、即身、即佛。
  文殊菩萨问佛。何等之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何等之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曰。凡夫之人。认自四大色身是我。贪生怕死。名有我相。心存憎爱。意不均平。名有人相。念念常随世心流转。不求解脱。名有众生相。心识不忘。业种常萌。不悟无生真空实性。常随心境意识流动。名有寿者相。菩萨之人。知身是幻。悟世无常。不惜身命。何况资财。但惜大乘佛之教法。名无我相。等观众生。皆如赤子。不择冤亲。平等济度。名无人相。于世间心。一了永了。更无相续。名无众生相。明悟自己无生实性。不随心境意识流动。但依方便愿力行持。名无寿者相。有此四相即名凡夫。无此四相。是名菩萨。
  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悟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今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逐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今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此四句义。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路。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依义修行。便证预流。须陀洹果。悟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意修行。便证不来。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意修行。便证无生。阿罗汉果。此四句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是故得福。胜前七宝身命布施。所得福德。百千亿分不及其一。佛告文殊师利。前佛后佛一体。皆在各人自己明心见性。修而成之。然则佛性人人本有。不投佛修。终不成佛。
  实无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梦幻泡影,了不可得,故能不执著。执相心著魔,离相心自在,一切平等观,无取亦无舍。若证到圣人的果位,应对人也不执著。对法也不执著。把人看空,法也看空,一切都不执著,才是真正的自在,真正的自由。谁的身体没有染著,谁就是佛。谁的身体有染著,谁就是众生。什么是染著?浅而言之,就是看不破,放不下,时时刻刻在打妄想。
  什么叫心魔?一有所住,有所求就是心魔!心一著相,外魔就乘机而入,心不著相,心不动,外魔不得其门而入。魔来了我不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切都不可得,他怎能进得来啊?不要怕魔,魔是心现的,自己的心不魔,任何外魔法力多高超也进不来!
  对魔不要有敌对心理,要当做助道的善知识。若自性无魔,外魔就不会进来。什么是自性魔?就是贪、嗔、痴。执著境界的存在。更不要贪著一种神通。若有贪著,便会走火入魔。末法时期魔子魔女甚多,它们来了当做助道的善知识,度魔成佛,没有敌对的心理。
  我们有知觉性,知道是非、长短、得失,只是没有爱憎、取舍。如经云:“善解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虽分别而不到心里去,就是现量而比量。(假如只有现量,那我们就成痴子、呆子了,连是非,好坏,长短也不知道哪能行?)作功夫要活泼泼的,就是我们时时以现量真心,作比量之用。
  修道人要记住《金刚经》的四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是有形有相,皆是有为法。有为法,好像做梦、好像泡沫、好像影子、好像露水、好像电光,皆是虚妄而无实体。一切的一切,皆应该这样来观察,才能明白真实的道理,就不会执著,不会打妄想。
  在《金刚经》上又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为什么不可得?因为过去已过去了,还管它干什么。现在心为什么不可得?因为现在念念不停。你说这是现在,等你说完现在过去了。时间不会停留的。未来心为什么不可得?因为还没有来嘛。你说那是未来,可是它又来啦!连未来也没有。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了不可得。能依佛所说的法去修行,直截了当,可达到涅槃之境。
  是心是魔,是心是佛。
  心外求佛,心佛皆魔。
  魔由心生,佛由心成。
  心地明净,本无佛魔。
  如是真心,非有非无。
  直了此义,当下明心。
  禅宗无论是直指,或是棒喝,还是参话头,都是为了使学人,当下了自本心,见自本性,明悟自己本来是佛,与佛不二,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垢不净,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如如不动。
  极乐世界,鸟和树等,都在说法,娑婆世界,何不如是!真是万事万物都在说法,在说无量法,悟则处处事事,有情无情都一息不停地在说法,尽虚空遍法界皆是道场,摧人奋进,启人开悟,圆成佛道。从而各个信心十足,在菩提大道上,勇猛精进,法喜充满,即生解脱,圆成佛道。
  宇宙万有只有一个根源,哲学上称本体,佛学称如来,宗教称灵魂。
  三、净心之道
  修道人一定要正知、正见、正法、正修。“依法不依人”学法、求法、修法。所求所行的都是法。依靠法可以入道。关键是法。凡夫所说,若能契于正法,也应信守奉行,假令有人虽有能是显现如佛的相好,但所说不契正法,与其所说,也应舍离,万不可依靠。我们寻求善知识,不是看他是什么地位,这位是佛学权威,那位是佛教团体的首长。专去听这些头衔,这就是依人。应该不论这些,我们只是看他的法如何,是不是契理契机。《圆觉经》告诉我们,凡夫想要得道成道,首须寻求正知正见的人。经云:“末世众生将发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怎么认清善知识呢?去从他的正知正见,而不是从别的条件选择的。
  依义不依语,无论何人的言语必须以理衡量。若与理符,取而用之,否则弃而舍之。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了义经讲总持法门,属实教,不了义经讲方便法门属权教。
  依智不依识。知识有邪正之分,智慧唯正无邪,故此四依四不依是以求真理为主。既得真理,当终生坚持,而为日常生活的指导。这里所谓的真理,主要是指人生宇宙唯一无二的绝对真理,即一切都是心识所现的影像,如梦、如幻、如泡、如影。
  佛法本无定法所说,不可死搬硬套,不要固执死守。亦无门派之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应机施教,以切机是为第一。概而言之,有方便说(黄叶止啼法,如无量寿经等)有直说(心经、金刚经等),有不说而说(佛拈花,迦叶微笑,金刚经第一分等),有密说(各种密咒等)。从佛经讲真实意义来说,息妄心,见自性,还本元。法门无量,归元无二,不二者,自性也。
  文殊菩萨说:“法虽多,但作为解脱之机缘而必不可少者,只有出离心、菩提心、正见之法”!
  “三主要道是一切诸佛菩萨所共同履行的道路,是整个佛法三藏十二部的心髓命根”。
  三主要道是三乘佛法的总旨。不管你是哪一宗派,只要你的目的是解脱成佛,都必须要修持出离心、菩提心、正见之法这三主要道。
  先修出离心,出离心的修持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人身难得、生死无常、业报不爽、轮回苦多,在这方面进行观修,用来遮止对现世和来世的贪受执著。出离心合格后,还必需要和菩提心相结合,用来遮止对自身利益的执著,因为出离心只是解脱的因,菩提心才是成佛之因,罗汉已经解脱了但没有成佛,就是因为少了一个菩提心。菩提心合格以后,再观修缘起正见,实证空性,用来斩断生死轮回的根本,人我执和法我执。缘起正见修到合格的证量,就开始进入金刚乘,用来加速成佛的进程。
  七重因果修心法:知母心、知恩心、报恩心、仁慈心、悲悯心、责任心、菩提心。
  如果把修心的要诀摄集起来,总共有五种力需要修持:牵引力、善种力、对治力、修持力、发愿力。
  第一、牵引力:牵引力就是发愿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成佛都依着菩提心修持。比如早上起床时发愿,“我从现在起,在今生的每一时刻,都要把我爱执转化为他爱执,以菩提心摄持我的一切行为”。
  牵引力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动机,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首先有动机,有了动机才会产生事实,对不对?那么我们的身语意三业,哪一种业最厉害呢?从我们认识的角度来说,是行为,我们认为是身体的实际行为最厉害,你不能犯,如果触犯了,有法律在那儿等着制裁。但从佛法的角度来说,你的思想动机更厉害,因为动机一旦产生,就必然产生一种力量,这个力量一定牵引着你,最后必然产生一个事实。
  所以这个牵引力很重要,我们未来的事业如何,将要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完全由现在的动机决定。
  我们一般的动机,都是为了衣、食、名等现实的安乐,那么现在要把他给予净化,不至于造恶业,我们整天发的什么愿呢?是菩提心愿!我们知道这个动机会成熟,干脆就利用它造一个善业,不是更好吗?所以,我们可以从早上起来就发愿:“我今生每天都要发菩提心愿,愿众生所有一切烦恼都由我来承受,把我所有的乐施给众生;我要强烈的同我爱执作斗争,不随我爱执转。”要不然的话,一个月内你做的到吧?一个月不行,你再缩短为一天,乃至于一个小时。你可以这样先设定一个目标,一步一步地进行,按次第逐步扩展心量。
  第二、善种力:就是为了让菩提心能够在心中生起,并且不断增长,就要尽力培植一切善行,尽力累积善业资粮。这是白善法种子力,这种力量一定要培养。
  累积善业资粮的时候,必须要以前面的四共加行作为摄持,即具缘人身难得、生死无常、业报不爽、轮回苦多。你要是把这四加行修起来,还会不会造恶业?肯定不会了!你也不会为了一己的利益,使所作的善事流于现世的目的,你生发的必然是菩提心愿。
  所以这四共加行是针对菩提心来讲的,是菩提心的四加行。这就意味着你把四共加行修好了,你必然要修菩提心,不修菩提心这个四共加行不圆满。反之,你修菩提心必然要有四共加行作为基础,否则,你的菩提心生起来也不坚固。
  第三、对治力:对治谁呢?对治我爱执。对治力就是在你的生活中,每时每刻警觉自己,警觉心里有一个贪心大王,贪心大王是谁呢?是我爱执,我们一切的功德都被它贪污了。就是因为我爱执,我们到如今还是凡夫一个,诸佛因为把我爱执转为他爱执,早就已经成佛了,你想一想,佛处于涅槃的乐境是那么的安详自在,而我们现在痛苦多多,你说我们气不气?恨不恨?恨谁呀?是谁导致我们和佛有这么大的差别?是我爱执!你这么一想,就不得不和我爱执进行殊死的搏斗。
  对治力就是集中一切力量对治我爱执,消除自利的想法。但这不像角斗那样,你有一个明确的攻击对象。这个我爱执很难发觉,所以要时刻观照内心,在它刚露出头时就抓住并断除。
  第四、修持力:修持力就是要长期维持菩提心,达到非常熟练的地步。我们长期修持,它就会成为一种惯性的力量,每次一修持的时候,很容易进入那种境界。
  据说有的古德骑马时,在一只脚套入马镫另一只脚尚悬空前,就已经将道次第作了一遍忆念修,这也是习惯所致,是靠长期累积而来的。
  大菩萨们能布施自己的头颅与四肢等,做出我们难以接受与实践的菩萨行,也是在心熟习之后才得以成就。就像刚开始学骑自行车时,总是感觉很别扭,当入门以后就不难了。对治我爱执也一样,我爱执初露苗头,就要立即铲除,久修熟练以后,不用很努力,我爱执就会自然而然的消融。
  第五、发愿力:就是修持任何善行之后所做的回向和发愿。一般在晚上临睡前,要将白天所作的善根回向,使两种菩提心增长:“我以所修诸资粮,为利有情愿成佛!”这样回向加发愿,发的就是菩提心愿。
  这五种力摄集了大乘教法修持的精要,是修持菩提心的心髓要旨,在我们日常修法中的每一个法门里都具备,每个法门都离不开这五种力的修持。
  修持这五种力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即身成佛必须具备这五种力。另外往生的时候,这五种力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那时主要处于一个精神的世界,每一起心动念的力量都异常强大。所以我们平时就要善加培养,在我们的未来世中,它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
  证悟空性是显教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密宗又是建立在显宗的基础上。
  所以小乘、大乘、金刚乘,以及金刚乘的四部瑜伽,生圆次第,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成佛的道路上,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对成佛来说都是不完整不圆满的。
  佛陀相好庄严报化身,是多生累劫积攒福德的成果,这在显宗里除了靠自身一点一滴的积攒功德外,没有其它的方法,而密宗则可以用生圆次第来完成。
  大家认为修法不能有分别心,都认为观察是修的障碍,一谈到修行,就昏昏沉沉一片混沌,连妄想都不会打一个,这说明并不知道如何修行,不知道止观的差别。许多经论里都讲,修行要反复进行思维决断,解深密经里就说“如其所闻,作意思维”。譬如念诵经典,反复念诵的主要目的,不就是为了理解其中的意思吗?为了学习佛的思想和智慧,用来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就像整天念菜谱“红烧茄子、酸菜粉”念了半天,也不会把肚子念饱呀!你念菜谱的目的,就是为了知道做菜的方法,再去实践,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对不对?所以不要只把念诵作为修禅定的法门,虽然那样也是功德,但更重要的是思辨其中的义理,用来改造自己的心识。
  有的法门里讲,“不思善,不思恶”是说不要执著妄念,不管是善念还是恶念,观察其体性都无生无住无灭,空不可得,从而任其自生自灭,则自然融入虚空,显现本体的大光明---这是修证的一种境界。所以慧能大师说:“老僧不断百念,”因为妄念本空,你又何必去断除它,妄上安头呢?
  所谓“不思善恶”仅仅是针对特殊情况来讲的,可我们却常常误认为修持就是不要有分别心,不要有念头。你要知道,佛所说的“无分别”,是指在胜义谛中,诸法的本性相同,都无生无住无灭,从这个角度来说,诸法无分别,都是同一法身。但佛还要妙观察智,万事万物犹如在掌中一样清晰明了。否则,如果佛连五谷都不分,像这样的“傻瓜佛”,谁愿意去做?
  我们沉沦于轮回中的原因是什么?是无明,无明也就是愚昧无知,愚昧的对立面是智慧,唯有智慧才能破除无明。所以修行要思辨观察,要越修越有智慧,越修越不迷茫,越修越自在,如果整天不思善不思恶,是非不分善恶不明,思想越修越迟钝,这和动物似的修炼有什么区别?动物它不思善也不思恶,它只靠本能来生活。因此萨迦班智达也说:“后世那些愚痴者来修大手印,只能种下沦入畜牲道的因”。
  心改身如故,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修行人要生起自他相换的意乐,一切言语,举止都应与同修和合而住,自己有什么功德要深藏不露。也就是说外面的虚名要小,修持要精进,自己虽然已经获得了成就,仍然没有被他人所发觉。不要修行有了一点点成绩,有了一点点功德之后,就沾沾自喜,到处吹嘘炫耀,惟恐天下不知,若是如此,肯定是我爱执露头了。
  修行中的保密是相当重要,你的修行越隐秘,成就也越高,许多大成就者都是如此,一生中默默的修行,保持一个平常相、凡夫相。尽管他们内在的证悟犹如虚空般的深广难测,但外表上你看不出来,他显示的还是一个普通人的形象。甚至连自己的家人,周围的亲朋好友都不知道,直到他们圆寂或虹化的那一天,从种种的瑞相中,人们才知道这是一个成就者。
  修心是重视心态的改变,而这个心态的改变是微妙的,别人不容易感觉到,但是身体仍然生活在世俗之中,就没有必要搞得那么惊世骇俗,世间的常理还要遵循。我们在家的居士条件不允许的,也可以穿一般人的衣服来修行,不一定非要像僧人那样穿上僧衣,弄得家人痛苦,自己心里负担也很?
  “离妄念是无为而住之自心性,即智慧光明”——假如我们能离开妄念,不但上座修法,而且于行住坐卧,一切时中离妄念,这就是无为而住的自心性,这就是本来面目显现了。一切时、一切处都不著相,心不住一点影子,这叫无为(不是不做事,有事尽管做)。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挂着一根纱,这叫无住真心(无住之心就是我们天然本性!)。
  必须做到一切摄归自心,一法不存,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才是了手时,故以满黑位以表之。再说,修行到家无有生死可了,因为佛性本无生死,六道皆如来寂灭之海,是故来去自由,随缘度众生。故过了末后牢关,六道轮回就是了生死,了生死就是六道轮回,生死、涅槃皆不可得。末等于初,真正到了家,就像无修行一样。佛性是一个大圆相,无始无终。(但是,不要误解为修成佛还返回做烦恼众生。)佛心境界是:烦恼不可得,菩提不可得,众生不可得,佛也不可得,无可取,无可舍。而众生是对境生心,妄执妄取。
  把心洗空净了才好,一切不要,一切不著,无为而修,才与本真相应,一切有所求就背道而施,不能悟道了。所以学佛、修法因地要正——就是先弄清楚:了了常知的灵明真心就是佛,除此之外没有佛!千万佛同我们这个了了常知的灵明真心本是一体,本是一个。任他佛形象现前,我们也不睬,知道一切相都是假的!一切都不可得。我们这个灵妙明真心才是真。这样认知观照就不会入魔了,就可以成大道了!
  十波罗蜜:菩萨到达大涅槃所必备的十种胜行,全称十波罗蜜多。又作十胜行,十度,十到彼岸。
  (一) 六波罗蜜加方便、愿、力、智之四波罗蜜。法相宗以此十波罗蜜配菩萨十地,说明修行之次第。即 ①施波罗蜜,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②戒波罗蜜,持戒而常自省。③忍波罗蜜,忍耐迫害。④精进波罗蜜,精励进修而不懈怠。⑤禅波罗蜜,摄持内意,使心安定。⑥般若波罗蜜,开真实之智慧,晓了诸法实相。⑦方便波罗蜜,以种种间接方法,启发其智慧。⑧愿波罗蜜,常持愿心,并付诸实现。⑨力波罗蜜,培养实践善行,判别真伪能力。⑩智波罗蜜,能了知一切法之智慧。
  (二) 巴利文本生经佛传等所出之十波罗蜜为:
  ① 檀(施)②尸(戒)③ 般若④毗梨耶(精进)⑤孱提(忍)⑥舍世(否认世间及自己)⑦真实(不说危害真实之妄语)⑧决意(不动摇自己之决意)⑨慈(不顾己利,为一切有情住于慈心)⑩舍(不为苦乐喜怒等所动)。而行此十德目之位,即称波罗蜜地。(见《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
  十波罗蜜多,超脱三界苦海,次第证得十地果位之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由菩萨修行到达佛的境地,有十个阶段,叫菩萨十地。到达第一地的叫登地菩萨,第一地以上的菩萨叫地上菩萨。到第十地就到达了佛的境界。菩萨第一地叫初地,也叫欢喜地,指断除烦恼,了脱生死,在小乘成果基础上再继续修行,在生死流转现实境中,初证涅槃境,获得始觉,仍励行般若行,教化有缘众生。这是由凡夫登上菩萨圣位,心生大欢喜,初步达到自觉,觉他的境地,所以叫作欢喜地。第二地叫离垢地。第三地叫发光地。第四地叫焰慧地。。第五地叫难胜地。第六地叫现前地。第七地叫远行地。第八地叫不动地。第九地叫善慧地。第十地叫法云地。经由十地。就到达了佛地。佛弟子由初发心到登欢喜地,为一大阿僧祗劫,这是人们此生现身能做到的。第二离垢地到第七地远行地,为菩萨道第二大阿僧祗劫。这是彻底断除我执,达到我空,证得了平等相。第八不动地到佛果,为菩萨道第三大阿僧祗劫,彻底证得法空,解脱一切所知障,获得三觉圆满。菩萨到佛的十地,每一地和所证的果位,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和《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品》中,都有详细的描述。
  需学经论增见识,修道之时已停步,《纠偏扶正等,热罗上师答》
  需要坚持精进行,无修之时易松懈。
  勿忘利众责任感,再说扶正激励法。
  第一一心瑜伽时,以体验感激体验。
  第二无为瑜伽时,以体验去发悟心。
  第三无分瑜伽时,事事不离利众行。
  按此程序去修炼,十地功德自圆满。
  定境明快乐融融,便是第一欢喜地。
  烦恼修断无余垢,便是第二污垢地。
  定中心发明亮光,便是第三发光地。
  无生无灭无纯净,便是第四焰光地。
  破除难破诸习性,便是第五难破地。
  无为境界现眼前,便是第六显现地。
  动念之心已远离,便是第七远离地。
  境心对立念不生,便是第八不动地。
  善德智慧俱圆满,便是第九善慧地。
  无意自然降法语,便是第十法云地。
  空明无执生成法,成就相好色形身。
  圆满修成精气脉,达到法身终极点。
  如此修炼在此生,四身果位事圆满。
  第六章 行般若波罗蜜多
  “证入本性”!“空的智慧”“般若”分为三种:①文字般若:谈论般若道理(空)的语言书刊,就是文字般若。②观照般若:依般若道理(空)起为内心的智慧行为(也就是修行),就是观照般若。③实相般若:在依照观照功夫的深入,而相应契入了“真心本性”所得的就是实相般若。
  一、心经之精髓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四句是心经的精华要理。略陈如下:
  观自在,是教你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自在若在,就不会向外驰求,到处攀缘。若是不在,则容易妄想纷飞,甚至发神经。总要找机会,令人供养。有这种思想那就不自在。
  菩萨的行为,一切是利益众生,以众生为前提,绝对不是为利益自己。我们凡夫的思想,恰好相反,总想利益自己,而不利益众生。无论做什么事,先要计较一番,有利的就做,没有利的就不做!这就是自私自利的表现。世界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就因为这种关系。你争我夺,互不相让,故而发生战争。
  这位菩萨,他能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到现在,生生世世都修深般若法,没有间断的时候。修深般若,第一没有骄傲心。若有骄傲心,就是愚痴。第二没有自满心,若有自满心,就是愚痴。第三常生惭愧心,不生惭愧心,就是愚痴。第四不生攀缘心,若生攀缘心,就是愚痴。第五不生嗔恨心,若生嗔恨心,就是愚痴。我们修道人,以这五种心做为标准,衡量自己所行所做,是否合法?合法就是智慧,不合法就是愚痴。换言之,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就是智慧。不修戒定慧,不熄灭贪嗔痴,就是愚痴。智慧愚痴的分别,就在这个地方。
  要修深般若,才会照破五蕴中的五十种魔境。在色蕴中有十种阴魔。在受蕴中有十种阴魔。在想蕴中有十种阴魔。在行蕴中有十种阴魔。在识蕴中也有十种阴魔。总括来讲,有这五十种,分开来讲,有无数无量种。如有不慎,就堕入魔境。总而言之,凡是有邪知邪见的人,都是属于魔的眷属,有正知正见的人,都是属于佛的眷属。
  整个心经,观自在菩萨所阐明的就是用智慧度越一切苦厄,达究竟涅槃之境的甚深理趣。观自在菩萨,依般若波罗密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除断一切挂碍恐怖,颠倒梦想,达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也依般若波罗密多,达无上正等正觉。因此般若波罗密多,是一切佛法的根本。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才能认清魔的境界,不会被魔动摇。这时候,不但照见五蕴皆空,也度一切苦厄。五蕴皆空。即是真空。所谓“真空无人我,大道无形相”。一切苦厄,就是三灾八难之苦厄。
  若能将这四句经文的法,修到炉火纯青的时候,就证得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何谓八风?就是称、讥、苦、乐、利、衰、毁、誉。这八种风,能吹得没有定力的人,昏头转向,不知东西南北。今将这八种风浅释如下:
  ①称:就是称赞。人家称赞你一声,觉得比蜜还甜,心里很舒服。
  ②讥:就是讥讽。人家讽刺你一句,就受不了,心里就不舒服。
  ③苦:就是苦恼。受一点苦楚,就烦恼起来,一切苦来折磨你,看你受得了受不了。
  ④乐:就是快乐。受一点快乐,不要得意忘形。一切乐都是考验,看你怎么办。
  ⑤利:就是利益。得到利益就高兴,失去利益就悲哀。这是没有定力的表现。
  ⑥衰:就是衰败。无论遇到什么艰难,要损失不计较,失败不动心。
  ⑦毁:就是毁谤。有人毁谤你,说你的坏话,无所谓,应该处之泰然,自然风平浪静。
  ⑧誉:就是荣誉。有人赞叹你,宣传你的名望,仍要无动于衷,视功名瓦上霜。
  这八种风,是考验心的法门,在逆境动心,在顺境也动心,就是修持不够,没有定力的功夫。若是不动心,便证明有功夫。但是不能自满,自我宣传:“八风也吹不动我,我的定力,犹如金刚一般的坚固!”这样也不对了。
  二、般若的妙用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
  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
  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心善、思善、行善,每日三善,法力不思义,慈悲无障碍,对他人的过失无目可睹,而对自己的过失则明察秋毫。财来不贪,心清如水。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富田。我们来到这个世间从来没有得到过什么,也从来没有失去什么。世间为我所用,不为我所有。永无所住的心,行一切善,即得无上正等正觉。我们的法性反应非常之快,快得超过光速。善的心力多,则功德自然不可思议。因为坤,意取坤土之意,以土制水,无有不成。佛力加被,众志成城!善哉!善哉!
  善知了解。善于了解别人的是有智慧,能够认识自我的才是高明。善于战胜别人的是有威力,能够战胜自我的才是坚强。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坚持勤奋的才是有志。不丧失所有根基的就是长久,到死而不忘守道的才是长寿。
  尊贵者能解脱。聪明的人不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不聪明。堵住耳目孔窍,关闭知欲的门户,调和其光辉,混同于尘垢,挫掉其锋芒,消除其纷乱,这叫做奇妙深奥而与“道”齐同抱一。所以对于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不可能使他受害,不可能不使他尊贵,也不可能使他卑贱。所以他就成为普天下最尊贵的人。
  三、般若的底蕴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法宝”。天下人都说“道”博大,博大却不像一般事物。它正因为不同一般事物,所以才能够博大。如果像一般事物,它早就变得渺小。“道”永远有三件宝,掌握着并珍视它们。第一件是慈。第二件是俭。第三件是不敢为天下先。因为慈柔,所以才能勇敢。因为俭啬,所以才能开拓。因不敢为天下先,所以才能成为天下的首长。如果舍弃慈柔谈勇敢,舍弃俭啬谈开拓,舍弃退让谈争先,就必然走向死路。那慈柔用于作战就可取胜,用于守卫就坚固。苍天要树立谁,就用慈爱去保卫谁。
  “善”用。善于作将帅的人,不逞其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被激怒拼命;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对斗而胜;善于用人的,对别人很谦虚。这叫做与人无争的美德,这叫做能利用别人的力量,这叫做壮大天“道”,这是自古以来的准则。
  用兵之“道”。用兵的人有这样的说法:我不敢主动挑起战争,确是不得已而应战,我不前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叫做出兵行军却不见行列,奋臂上举却不见手臂,握起武器却不见武器,这样就无敌于天下了。祸害中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等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举兵相争时,双方力量适当,那么心怀慈柔,悲愤的一方必定获得最后的胜利。“不战而善胜”。
  人人都说德,修行人的德到底是什么?却又无几人能说得出。莲池大师提出,德行表现在十个方面的修持。
  第一清素(清高朴素);第二,严正(能为人师表);第三,尊师;第四,孝亲;第五,忠君;第六,慈物(对下属众生慈悲);第七,高尚(断爱染);第八,迟重(隐居);第九,艰苦;第十感应(种善得善果)。
  莲池大师认为上述是人道十修,修好了人道方可修佛道,否则一是修不成,二是落入歧途沦入地狱。
  有“德”无“德”。高层次的“德”不自认为有“德”,因此才是真正的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高层次的“德”是顺其自然,无意表现它的“德”。低层次的“德”是做道德事,有意表现它的作为。高层次的“仁”有所作为,而无意表现它的“仁”。高层次的“义”有所作为,而无意表现它的“义”。高层次的“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淡薄,邪乱的祸首。所谓先知先见之明,不过是“道”的浮华,而且是愚昧的开端。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而不居于浮华。所以要舍弃浅薄与浮华,而选取敦厚和朴实。
  行事能成其大。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做为,以不搅扰的方式去做事,以恬淡无味的感觉当作味。“道”能化小为大,化少为多,用恩德报答怨恨。对付困难要从容易的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而入手。天下的难事,必然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然从细微的做起。因此,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能成就大事。轻易允诺的,必定信用不足,把事情看得过分容易,必定遭遇困难更多。因此,圣人遇事总多考虑,宁可把它看得艰难,所以他终归没有艰难事。
  从细小处着手防患于未然。事物稳定时就容易维持。事物没露征兆时容易筹谋。事物脆弱时容易分解,事物微小时容易消除。因此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时处理它,要在形势还没有发生动乱时治理它,合抱粗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芽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土筑起。登上百仞的高处,从足下第一步开始。勉强作为反而会毁坏它,把持不放反而会失去它。因此,圣人顺从自然不妄为,所以没有失败,无所把持,所以无所失去。民众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如果做事最终还能像最初一样谨慎,那么就不会坏事了。因此,圣人把没有欲望当作欲望,不要贵重难得的财物,学习人所不学的道理。一反众人的过错回归于道,用此辅助万物的自然生成发展,而不敢轻举妄为。
  因为一切无常,所以我们应赶快寻找一个归宿,终算幸运,找来找去,终于信佛了。信佛,能令我们得常乐我净----究竟之乐,因此我们应信佛,但也并不是说只是“信”便可以了,也要依法修行。若只信而不修行,有如说食数宝,与自己本身了无相干。故古人说:“道是要行的,不行则要道何用?德是要修的,不修则德从何来?”所以我们应该躬行实践,常把生、死二字挂在眉梢,把道、德二字放在脚下。因为道德二字是为人的根本,如树木之有根一样。有了道德,我们才能立得住脚,反之,脚下无根,则无处可立,进退维谷,不能有所作为了。要是我们能把这二字实践,那么,人格固然可以立得住,而一切亦自然可以成功了。所以说:“道德二字是做人的根本”。论语亦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才能生出道,这是古有明训的。
  从合群中广结人缘,从工作中发挥热忱;
  从节俭中乐于喜舍,从勤奋中创造明天。
  四、般若的威力
  《天地八阳神咒经》。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谛听,吾今为汝解说,八阳之经者,八者、分别也,阳者、明解也,明解大乘空无之理,了能分别八识因缘,空无所得,云何八识名为经,八阳名为纬,经纬相交,已成经教,故名八阳经。八者八识,云何名八识?眼是色识、耳是声识、鼻是香识、舌是味识、身是触识、意是分别识、六根是六识、含藏识、阿赖耶识、是名八识。明了分别八识根源,空无所得,即知两眼是光明天,光明天中,即现日月光明,世尊:两耳、是声闻天,声闻天中即现无量声如来。两鼻、是佛香天,佛香天中即现香积如来。口、是法味天,法味天中即现法喜如来。身、是卢舍那天,卢舍那天中即现成就卢舍那佛,卢舍那镜像佛,卢舍那光明佛。意、是无分别天,无分别天中即现不动如来,大光明佛。心、是法界天,法界天中即现空王如来,含藏识天,演出阿那含经,大般涅槃经。阿赖耶识天,演出大智度论经,瑜伽论经。善男子!佛即是法,法即是佛,合为一相,即现大通智胜如来。佛说此经时,一切大地,六种震动,光照天地,无有边际,浩浩荡荡,而无所名,一切幽冥,悉皆明朗,一切地狱,立皆消灭,一切罪人,俱得离苦,皆发无上菩提心”。
  即知身心是佛法器,内无身心,外无世界,彻底皆空。不光是身心空,十方世界,山河大地、房子、财物、有情无情,透过一切有相去观空,这即是观想真心,不被假相所迷惑。《金刚经》上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对一切有形相的事物,立刻晓得它当体即空,不被假相迷惑,自然就得自在了。身轻心安,空乐无分。无边无际的法界,无边无际的虚空,空明净寂,这才是真正我的身子,这个身子是诸佛的法身。法界藏身,平等法身,就得大自在了,就是转色蕴为大圆镜智。好象一面鉴照于法界的大圆镜,我在大圆镜当中,大圆镜就是我,虚空光明就是我。现前的我是假我,是幻相光影,是空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都心遍虚空,佛也,众生也,自心也,三无差别,这个就成了平等性智。然后在这个大圆镜智、平等性智,以及法界的自性上,观一切不空的东西和事情,就是说整个的虚空里包含着无边无际的佛土,无边无际的山河大地,也包含着无边无际的世界,这些世界中有完全无苦的极乐世界,也有极苦的世界。由于善巧观察,转变想蕴为妙观察智,由不断殊妙观察,转变行蕴为成所作智。不了自心是佛法根本,流转诸趣,堕于恶道,永沉苦海,不闻佛法名字。
  证到这个“妙观察智”,虽明辩是非得失,而无爱嗔取舍,虽平等处理一切事物,而不是不知是非长短,所以是大智用。
  如求解脱而不出三界----欲、色、无色界者,是未了脱生死,如隔靴搔痒,力所未逮也。虽唯有宗教徒可修持达到无色界顶层----非想非非想天,经八万大劫(每一大劫是地球一次成灭计)还当堕落,仍依前业缘起,而所堕落、轮回,由此可见,了脱生死一事,是多么难了。那你就长期不懈,每分每秒慈悲喜舍,才能肉身与本尊自性上师超出三界。
  肉体超三界,本尊自性上师萌发,菩提愿,菩萨道随之流出妙用,达到止观禅修。
  圆教。是指大乘中演说实法登峰造极之教,专接最上利根之人。坚定信念,达到禅净双修。圆是圆融自在,一切无碍之义,又是圆满具足,福足、慧足、明足、行足、圆全俱足之义。《华严》与《法华》都属圆教。宣说圆融具德的一乘法。至于天台判教,分为藏、通、别、圆四教。对于圆教亦称圆顿教。是顿着、顿极与顿足之义。由于诸法圆融,所以一法中,可以圆满一切法。一念开悟,就可顿时圆满佛果,所以称为圆顿,可见圆顿的法极端殊胜。
  须知无垢识及大圆境智主要是变现佛的法身、自报身及二身所依之土,平等性智主要是示现他受用身及土以度济十地中的圣位菩萨。妙观察智主要是现三类化身以度有情。所谓三类化身,一是现千丈大身,为地前加行位菩萨说法,二是现丈六金身,为地前资粮位菩萨,以及声闻,独觉,人天大众说法,三是现随类化身对三途有情而行拔济。
  顿悟成佛,主要是成就如证道歌所说“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在教下称之为见性登地,初破分别我、法二执。断分别烦恼、所知二障,六识初转妙观察智,七识初转平等性智,生如来家,绍继佛种,故亦可方便说为成佛,可是根据五种性说,亦可大乘人或无上乘人,能依此“以少方便,速证菩提”云妙法修学,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共进齐修。当然会现生见性,迅速入道。“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此类小根性人,当然不能接受此无上甚深妙法,更谈不上于现生中见性入道。在三乘中有不定种性,若闻是经、善根微薄,虽能信受而不坚。虽能信受而无恒。若闻此迅速入道,顿悟成佛之妙法,亦可以鼓舞其积极性,精进行持,虽不能于现生迅速见性入道,但亦能使之在福德智慧的集积上加快其速度,而缩短其入道的历程,故学人对此慎勿狐疑不信,而助长其自卑感或懈怠放逸的恶习,以至虚度一生,终无所成!
  第七章 身、口、意三业清净,达到超凡尊贵,净身定慧
  一、大勇识者相
  我们作为修心的行者,是以菩提心来摄持一切教授,乃至一切的违缘,一切命运的坎坷和不平,我们统统用菩提心来接受它,化违缘为顺缘,化一切为可能,得大勇识者相,具备这种大丈夫相。
  不管男性、女性都应具备这种大丈夫相,具备大丈夫的这种气概,拿得起、放得下。敢于承担一切众生的重荷,把众生的苦难一肩挑。而不是让你具备大丈夫的形象。
  女性要具备了大丈夫相,同样也能成就。显宗里说女性不能即身成就,密宗里却把女性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视女性为智慧的象征,我们的女同修应该为此而感到自豪!就修行的角度来讲,女性有许多地方优于男性,比如天性慈悲,能够对上师生发起无垢的信心,轻易就获得三宝的大力加持等等。从历史上看,女性成就者还是很多的,像经典上记载的龙女八岁成佛,“断”法的传承祖师玛吉拉准,还有当今光明女活佛,美国的女活佛阿贡拉姆等等。这都是公认的女性成就者。
  当然,相对于男性来说,历史上的女性成就者也确实不多,为什么呢?主要是性格方面的原因,大多数女性情绪胜于理智,发不起真正广大勇猛的心,比较优柔寡断等等。到了关键的时刻往往上不去。而大多数男性心力强悍,有坚强的毅力,容易靠自己的精进苦修而成就。所以男性、女性在修行上各有千秋,只要能克服各自缺点,具备敢作敢当、当机立断的大勇识者相,都能成就。
  我没有男女的分别和偏见,我的弟子中很多都是女性,她们对法都很虔诚地追求,比如有一位女弟子,她非常虔诚,对密法对上师也非常有信心。她比谁都忙,在上师讲法时就要去做饭,但她身体虽然忙,心里却始终在祈请自己的上师,始终跟上师和法相应。更主要的一点是:大家知道什么是密法的根基吗?我告诉大家,这就是密法的根基!依靠对上师的这种坚定信念决定能成就!
  二、五道十地
  虽然无上密有众多的法门,每一个法门都能让我们成佛,但成佛的总体程序是什么,从凡夫到成佛要修些什么内容呢?这是按照次第来的,概括来说,如果按道地来进行划分,成佛需要经历五道十地的阶段: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首先修资粮道为成佛准备好一切福德资粮,我们从发起菩提心的那一刹那,就已经进入资粮道。然后修加行道,为成佛奠定好基础。加行道修合格后,就进入了见道,见道就是实证了空性,进入登地菩萨的行列,这时就获得了胜义菩提心。见道后就进入修道。见道还只是断除了烦恼障,获得自我的初步解脱,虽然烦恼的根已断除了,但还有微细的习气存在,还有所知障没有断除,所以还要继续往下修,修道在显宗来讲分十个层次即十地,在密宗来讲十三地。然后在十地来临成佛之前,接受金刚持佛的密法灌顶,证圆满次第的第三层次胜义光明,然后光明幻身双运,破除最细分所知障,到达十三地持金刚地,就进入无学道,圆满四身无上成就。所以如果你真正的明了显密道次,就不会对成佛感到迷茫,不会再感到成佛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看来是那么的亲切,有目标可以追求,有次第可以遵循,有方法可以实证!
  须知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不是靠你在那里盘腿蛮干,不是靠你断章取义的抽出某一个法门,就可以成就双运金刚持的果位了。无限悲悯苦海众生的大悲心,和洞彻宇宙真理的智慧,两者发挥到极致,使成就了无上佛果,所以佛陀被称为两足尊,就是福德和智慧圆满具足,所以成佛的过程,也就是积聚福慧二资粮的过程。如果说密宗比显教殊胜的话,就在于它的方便法门,能用生圆次第等殊胜法门迅速圆满成佛所需要的福慧资粮,把显教需要三大阿僧祗劫才能完成的资粮用一生的时间来完成。“即身成佛”还必须具有五禅那佛(大日、阿閦、宝生、弥陀、不空成就)的五种智慧(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但这种“智慧”,必须由师父直接传授指导才能得到。
  佛教自从释迦牟尼佛创立以来,已经经历了2500多年的历史。由于漫长的发展过程和不同的传播地域,使一切用语言所说的佛法产生了差异,出现了南传佛教(上座部小乘佛教)、北传佛教(大众部大乘佛教)、东密(包括唐密、台密)、西密(即藏密)等各种宗派。各宗各派虽各有其见解,但实际上只是教相上的分别,其根本教理是无二无别的。也就是说大小二乘、显密两宗虽在传法、修法的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在基本见道哲理上是相同的,这是因为“无密不显,无显不密”犹如陶土制成的各种用器一样,其形状不同而质地用料是相同的。唐密则认为印度的龙树入龙宫请《华严经》开铁塔传密藏,而为中国显密八宗的共同祖师。藏文大藏经《甘珠尔》,有六十二部大乘经典,其中一半是金刚乘的经典。
  讲到修行者的十二个等级,若想从本级向上级修,除打坐入静之外,在理论上尚须解决什么问题呢?今向行者介绍一段观音与释佛在这个问题上的讨论。
  观音意在普度众生,但见不少众生在修行,只是层次上不去,故而请释佛讲讲,从理论上解释上不去的原因,释佛曰:
  一地的修行者,存在两个问题:执著于法(即有为法)而不能令“真我”自如;常受恶趣感染,于心不静。只有克服上述两点方可升级。
  二地者。常有微细误犯,致使心不安;有种种业趣,总想有点作为,于心不静。
  三地者。欲贪愚痴,急于求成,反而不成;自认持咒圆满,其法圆满。
  四地者。等至爱愚痴;法爱愚痴即爱心过重,偏离中道。
  五地者。出现了光的海洋。是在生、死面前愚痴;是一味追寻涅槃。
  六地者。溶进了光的海洋之中。是诸行流转愚痴;是相多现行愚痴。
  七地者。罗汉位。沉溺于能观微细相现行;偏于无相作意方便。
  八地者。沉溺于无相作功用;沉溺于相自在。
  九地者。沉溺于无量说法;沉溺于辩才自在。
  十地者。沉溺于持着大神通;持着能悟入微细秘密。
  十一地者。佛地。持着于能极微细一切所知境界;但仍有极微细障碍去吸引其注意力。
  从上述两位特级超人的研讨中可知,每一级中都有两个问题,每一级的人仍在抓紧修行,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各级修行者可对照一下自己的级和该级的问题,就会找到升级的方法了。释佛深明大义,不愧人们称其为本师释迦牟尼佛。
  还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即四级以下的修持者,持戒至关重要的,不死持戒,很难破解该级所存的问题。故而佛说,修行者要以戒为师,是指对四级以下修行者而言的。
  人人都可以打坐入静,但人人又不肯去打坐入静,关键就是个“戒”字。不持戒,只是打坐,做做样子而已,杂念纷飞,无法入静,层次也就无法上升,问题就在这里。
  习藏密的人之所以有成就者多,关键在于藏密的戒是十分严格的,除了显宗规定的五大根本戒,一日八戒,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戒之外,藏密还有密戒。总而言之,四级以下修行者,若想上层次,要从戒字下手。对于在家人而言就是五戒、八戒和菩萨戒。而且不能是受了戒就算完了,每月初一、十五,还要诵戒,加深印象方可。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