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人生指南《显密圆通是法王正道,法界梵音》(2)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六、吃素、断五荤,四摄法
  孙中山先生赞素食“素食为延年益寿之妙术,已为今日之科学家、卫生家、医学家、生理学家所共认矣!”“夫豆腐者,实植物中肉类也,此物有肉类之功,而无肉类之毒。”
  所有的动物都害怕刑罚,所有的动物都畏惧死亡(所有的动物都爱惜生命)。自己应设身处地和他人做比较。一个人不应该杀害动物,或教唆别人害动物。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性与佛不二,将来都能成佛,我们一时贪口福而杀生吃肉,岂不是杀了“佛子”,此举与佛不合。“食众生肉者,断大悲种”。若一时断不了肉食,可暂时吃“三净肉”,即不亲杀、不见杀、不为我杀。这一段时间,要于六斋日或十斋日(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为六斋日,月小时加前一日。加初一、十八、二十四、二十八为十斋日)吃素食,逐渐培养我们的慈悲心,慈悲心增长了,就不再吃肉食了。素食后,会感到精力充沛,健康少病,智慧大开。
  五荤是指葱、蒜、韭菜、薤(野生小根蒜)、烟。此五荤,只会消减自己的福德,不利于我们的修行。
  《达摩宝传》:神光问曰,何为五荤?老祖歌曰。
  这五荤草将军气味凶险,就是这葱、蒜、韭、薤同众烟。
  烟伤肺把金气被它冲散,韭伤肝把木气被它耗完。
  葱伤肾把水气被它外赶,蒜伤心把火气被它灭烟。
  薤伤脾把土气被它困倦,此五气受了伤如何结丹。
  修行人戒五荤才是正传,精五戒才练得五气朝元。
  《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在比丘戒律里面是规定:吃了荤菜要单独住,或者距离他人数步以外,并位于他人下风而坐,所以,不得食荤。并且在诵经之前,为了不使听经的鬼神发嗔和起贪,最好不吃荤菜。所谓“腥”就是指肉食。辣椒、胡椒、五香、八角、回香、桂皮等都算是香料,不算荤菜,不在戒律所限。
  四摄法为:第一布施摄,乐财者以财施,乐法者以法施。
  第二爱语摄,以软语随顺,安慰一切众生。
  第三利行摄,随起身、口、意、行,令各沾利益。
  第四同事摄,和光同事,令其各得利益。
  例如:四摄法第一布施摄,在家庭夫妇生活中,互相赠送对方所喜爱的礼物,达到互敬互爱、真诚相待。(兄弟、姐妹、朋友、邻居、师长、父母、儿女等等都包括在内)。
  四摄法第二爱语摄,在家庭夫妇生活中,总怕对方出什么错误,只要你心存善念,行住坐卧,嬉笑怒骂都是爱对方的表现,但因家庭生活是论情不论理,无论怎样都是安慰对方的一种表现。
  四摄法第三是利行摄,在家庭夫妇生活中,每一位所做所行都利于对方。把方便留给对方,困难留给自己,竭尽全力地为对方营造幸福的空间而不自私。
  四摄法第四是同事摄,在家庭夫妇生活中,共同完成所做的事业,彼此相互支持和鼓励。
  五谷丰登人人爱,山河大地是如来。
  杨柳青青亿万年,融入月光照人间。
  七、佛法的作用
  佛法的三藏总体上概括为经、律、论。其中戒学、定学、慧学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戒学就是律藏,定学就是经藏,慧学就是论藏,戒学是调身,定学是调心,慧学是调行。有一句话大家听到吗?我是学佛的。不错,学佛就好。学佛就要学佛的佛教,学佛的佛学,学佛的佛法。那么要的就是福报、智慧,神通,如果一个修行学佛的人连这点都不懂,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有了佛法,又有佛学,深通佛教,这个时候就真是符合教、学、法的佛门弟子,这才是正知正见,才能普度六道众生,摄化三界有情,一切有情才能真正度脱、摄化于法海之中。所以学佛的人将佛教、佛学、佛法三门圆融合一称为佛门弟子,才是真正一个菩萨行的境界。在此之上再施以菩提之心,度脱法界众生,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我们依照觉、正、净的方法修学,一定会有德有用(德同得)。换句话说,你有耕耘,一定有收获,得到大觉,智慧开了,大觉起作用了,自性里面的慈悲往外面流露,大慈大悲,大慈利于修行,你起心动念都有利于众生,有利于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大悲教化众生,正如古大德所说,作之清、作之思、作之正,你领导大众;教化大众;作用大众,你就会将这个使命肩负起来,这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不但自己做到了,还要帮助一切众生,使之都破迷开悟,人人离苦得乐,这是佛法的作用。
  八、学佛人的状态
  古语云,“不读那家书,不识那家字”。此言千真万确。从语言学而言,中国人没学外语,怎能认识和懂得英语、法语、俄语……?外国人没学过汉语怎能认识和懂得汉语呢?从自然科学来说,没学过数学的就不懂数学,没学过化学就不懂化学,如此等等。各大宗教如此,佛教也不例外,以禅、净、密为例,当自己还没深入他宗,或是还没证见自性时,就不知他宗的深奥和殊胜,其实在自己所学宗门里也是盲修瞎炼,不见真谛,不解如来真实义,要警惕!警惕!再警惕!如履薄冰,万万不要评头论足,为赞自宗谤他宗,互争高下,生嗔恨心,究其因原,不明心地,不解佛义。佛所说法,任何宗门,用尽语言一赞扬,只有不及,没有过分,若有谤意而未出口,就造了下阿鼻地狱的因,切勿谈他宗如谈虎,门门是佛门,宗宗是佛宗,视经如佛,其实世出世间法,法法是佛法。《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既然如此,宗门之间,圆融无碍,本无水火不容如铜墙铁壁之隔,一法通万法,法法相通。既然如此,怎样融?怎样通?又怎样一门深入呢?佛法本来不分宗门,是后人为修学方便而立,三藏十二部本自圆通,本来如是,还要什么融和通!宗门由心分,还要心和合,真心显现真解如来真实义,全通全合,若在心地做功夫,一法万法皆正法,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无不融通。若在心外求成佛,一法万法皆魔法,如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曰:“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净土和密宗,用念佛、持咒的方法,与佛感应道交,得到佛力加持,同时随着功夫日深,心地日净,感应越强,效果越殊胜。默默之中,自自然然,转妄想和执著,为清净解脱,转众生心为佛心,转凡行为圣行,行、住、坐、卧不离自性,如此达到念佛三昧,澈见本来,入此境地上品往生,直至成佛。八万四千法(不是定数,即是无量,)法法归净土,心地不清净,怎能成弥陀。
  佛门有一句俗话说:“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大家互相赞叹,佛教就兴旺了,彼此互相诽谤,这样就不能兴佛法,实在是灭佛法,让社会大众对佛法猜疑,对佛法轻视,甚至于对佛法不敢接触。甲毁谤乙,乙毁谤甲,旁边的人在那里听到,我到底学哪一个好呢?这一想,你们都不是好东西,算了,我都不学了。这是破坏众生的法身慧命,造这个重业,往往自己不知道。
  当知佛法方便多门,不拘形式,无量法门,并没有一定法门,也没有一定形式。佛在《金刚经》上说过:“佛无定法可说”。我们学佛,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最粗浅的成就,就是欢喜。假如学佛,学得不快乐,这一定有问题(不是佛法有问题,是我们修行有了问题),不是违背了理论,就是方法用错了。否则学佛的效果一定非常明显---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痛苦、烦恼一天比一天少、一天比一天快乐、一天比一天自在,这证明学佛功夫得力。如果得不到这个现象,你的功夫有了问题,这时自己要认真去检讨,找出毛病、找出病根,再把这个病根消除,我们就能够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所以学佛的人,非常活泼,非常自在,学佛越学越自在,越学越快乐,越学越活泼,这是佛法,一定要明理,一定要开智慧,不可以再迷下去了,迷不是佛法。同时,学佛人寻找适合时机,真正对众生有利,真正帮助他(她)。
  佛菩萨教诲众生,其目的就是叫我们破迷开悟。迷惑得到的是苦报,样样不称心、样样不如意,悟了之后,感受的是乐报,极乐世界、事事称心如意,《华严经》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碍就是称心如意。悟了你生活在无障碍的法界里,迷了事事都有碍,触处成障。由此可知,这个障从哪里来?障是从自己迷来的,自己没有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所以什么障碍都现前了。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立刻就得大自在。
  逆境当前怎么办?——“镬汤炉碳吹教息,剑树刀山喝令摧!”逆境尽管来,我的心不动就息掉了。(注意:不是逆境来了就想怎么躲,也不是如何把烦恼取消了,而是我们的心要放下来,一切都无所谓,一切都不可得,无所畏惧,你要杀我,就来杀好了,“将头迎白刃,犹如斩春风”我心不动,逆境尽管来,我不躲避。该掉脑袋时就不要缩脖子,)修道就要时时在逆境中锻炼自己不惊不怖,才能从真正的修炼中证得妙果。是故“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真正的好手就是功夫做得上去的人!
  心里有贪爱、嗔恚,就迷了,你就在此境界里一定造业,造业哪里有不受报之理,获业苦永远跟着循环,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必须把眼前境界看作梦幻泡影,顺境不欢喜,逆境不烦恼,在任何环境下,心要清净,清净心增智慧,智慧就能除这个因果,会除的非常圆满。一切是考验,看你怎么 办,对面若不识,还需从头炼。
  能忍辱,能立万物。真土是道的根,信因果,能容能化,能生万物。别人坏是别人的因果,你不要怨他,也不要替他着急。真金是仙的根,能找人好处,找好处生响亮金,和人聚万缘,有义气,有果断力,遇事迎刃而解,能创万物。人如果得不到真五行,固执禀性用事,就在五行里了。
  开门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度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在修道时,要想生死问题,把什么魔都当作护法,他是来帮助你修道。有人骂你、打你,他是帮助你修道,有人说你的是非,给你找麻烦,也是帮助你修道。总而言之,逆来顺受,都把他当作帮助你修道的朋友,那么,烦恼就没有了。没有烦恼,便生出智慧。有了真正的智慧,那时候,一切的魔都没有法子来动摇你的心。
  为什么会被魔的境界转呢?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圆满,遇事就迷惑,认识不清楚。我相,人相都生出来,众生相,寿者相也生出来,烦恼相也跟着跑出来,如果有智慧就没有这些问题。
  魔是魔真道,真道才受魔。越魔越光亮,光亮更要魔。魔如水中月,空中照群魔,群魔照化了,现出本来佛。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有人惹你别生气,若是生气,气往下行变成寒。有事逼你,你别着急,若是着急,火往上行变为热。寒热都会伤人。修行人,遇好事不喜,遇坏事不愁,气火自然不生,就是降龙伏虎。能降伏住,他就为我用。降伏不住,他就是妖孽了。
  若能把心放下,不替别人着急,就不起火,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该有多么轻快!
  常思索苦恼的来源,善于约束自己的感官,饮食有节制,充满信心和干劲,就不会被邪魔所击败,宛如大山岩不会被风所动摇。
  寂天菩萨是如此喜悦的赞叹:“佛法是征服死亡统治的无上甘露,是消除世间贫穷的无尽宝藏,是扑灭世间疾病的灵丹妙药,是让在轮回道上漂泊的众生获得庇荫的大树,是从痛苦通往解脱的大桥,是驱散妄念乌云的明月,是根除幽暗无明的太阳”。诸佛如是赞叹,我们亦如是赞叹!
  一切妄情迷执,非佛法也,非学佛人状态。学佛人要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忍辱为行。有一颗觉照之心,并且要有自我教言。六祖大师说的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就对了。我持戒,别人不持戒与我不相干,我修定。如果我能把世间一切人的过失都不放在心里了,才能够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见到别人过失,实在讲就是自己的大过失。你没有过失怎么会见到别人的过失呢?见到别人的过失。这个道理懂得的人不多,我们细细想想,祖师的话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要依教奉行。
  九、净土宗注重信、愿、行
  末法时代的众生福报大,但智慧浅薄。因此净土宗的念佛法门适合这一时期的众生。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就是无上的法要,无上的密咒。然看似简单,奥义深刻。所以念佛人更应明了净土宗的宗旨。念佛法门重在信、愿、行真切。信不真、愿不切、行不久,只是画饼难充饥,空耗人生走形式。念佛再多不得实益,不能一生成就。真是口中念佛,心里打妄想,喊破喉咙也枉然。
  莲池大师开导的无比殊胜,“往生与否,全由信愿则行”。能否往生,取决你的信、愿、行,真正想去,那就一定能去,一定成就。
  佛教的信,也很不简单。跟宗教的不相同,宗教要信神,佛教不是的,说我信菩萨,那没有用处,学佛究竟应该信什么?
  第一: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信自己能成佛。
  相信依法修行,定能成功,佛陀定会接引众生。只有建立了这个信心,才决定可以帮助我们成佛,帮助我们明心见性。你自己没有信心,佛菩萨对你一筹莫展,没有办法帮助你,所以必须坚定信心。
  第二:相信因,相信果。
  明白修什么因,后来必定得什么样的果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相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相信此因果非常了不起,这个因果连许多菩萨都不相信,菩萨若相信,他就修行这个法门了,那他早就成佛了。何必要阿僧祗劫呢?这个因果他不相信,他不知道,他没有这个缘分,所以他要修行三大阿僧祗劫。我们这一代众生福报非常非常之大,一接触佛法,就接触佛法第一经,就接触即生成就的殊胜法门,就能够相信这个因果,你这一生当然圆满成佛。
  愿是愿意。发愿、发之于内心、至诚心、真切心。有愿必成。发愿,即愿意离开娑婆世界,愿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愿意度众生。我们若不发此愿,吃亏就大了,定返六道,头出头没。
  念佛法门,可以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深信不疑,一心信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续。行是正作,作法。念佛人持名佛号,一心不乱,老实念佛。认真念佛,行、站、坐、卧不离佛号。更无二念,借此一念而除众念,如此修行,必得大益,“意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念佛人不但最有福报,而且最有智慧,是第一的智慧。因为只有这个法门能叫你稳稳当当一生成就,这种智慧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智慧,你与二位菩萨没有分别的智慧,你能在千经万论之中,选择这个法门,是第一智慧,是第一福德。经上讲“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个法门你选择了,因缘没有一样不是第一的,统统是第一的,这样才能一生成就。
  那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是怎样去的呢?往生有两种方式:第一,就是一生成就圆满,由佛来接引。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活着的时候去的,不是死后去的,死后就做不了主了。第二,是我们现在发愿自己修行,是靠积功累德往生西方的三辈九品。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阿弥陀佛的慈悲还表现在,就是在世间造作五逆十恶的罪恶之人,临终之前,他彻底忏悔也能往生,是靠忏悔的力量往生的。俗语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临终一念真诚忏悔,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品位呢?不一定是下品下生,其品位取决于他临终忏悔的力量。人死后是要投生的,投生之处不外乎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牲道、饿鬼道和地狱道,这就是“六道轮回”。经书有云:“顶圣眼升天,人心饿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足底出”,是根据人死后身体的温度得知他的投生之所。“行上品十善者升天,下品十善者做阿修罗;犯上品十恶者落地狱,中品十恶者堕饿鬼,下品十恶者沦畜牲道”,六道轮回是十善十恶应得的果报。我们平时泛泛地修行,往往抵不过他那个真诚忏悔不容易,非常之难,真回头,真不得了,确实就是菩萨。对于十恶之人,临终决定往生极乐世界须要具足的条件。第一,有善知识开导;第二,头脑清醒,不迷惑颠倒,不可人事不省;第三,真正至诚忏悔。为成就临终人往生极乐世界,念佛人应在助念时注意三点要求: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如果能以这三行,决定可以帮助亡人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亡者所承受的助念功德力也有差别。净土分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四种净土。澈澄心要者助念就能帮助亡者一超直入常寂光土。实证专修者,可帮助亡者往生实报庄严土,其次则为方便有余土或凡圣同居土。亡者往生哪一种净土,一方面是依助念者修持之功德力。另一方面要视亡者本身罪业的深浅,是否具足深信切愿,以及临终时信念之强弱及愿力之恳切而定。
  父母临终时,能助父母往生,是真孝至孝。为兄弟及晚辈这样做,是真慈悲。于朋友、于平人这样做,则为真义。同时培植了自己的善根净因。
  这就是释尊在72岁时,因弟子的福报和智慧不足,实在问不出这样殊胜的法门,释尊主动放光宣说净土法门,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脱离六道轮回,开了一个特殊的求生极乐世界的法门。《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念佛法门往生的条件就是信愿行。信的不深,愿就不切,行当然就不得力。所以深信、切愿、正行非常非常重要。据此深信,方能发下大愿,行持才能精进。只要信愿行真实具足,决定花开见佛。
  虽然一句佛号念到底,然我们必须做到,佛陀对我们身口意诸方面的要求。先明白净业三福,必须严持净戒,必须发菩提心,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持名为正修。念佛求生西方,是解冤释结的秘诀,超生脱死的良方。修净业的秘诀,简单说就是十二个字,“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老实念”。三业专一,身专礼阿弥陀佛,口专念阿弥陀佛,心专想阿弥陀佛。净土的正见,就是确认西方极乐世界真有,正思维就是想阿弥陀佛,别的什么都不想,只牵挂阿弥陀佛,心地清净,心平气和,一心念佛。十人修十人去,千人修千人去,万不漏一,决定成就。“志坚如钢,气如绵,过缓过快都是病,想像一心,心易乱,老实念,不间断,渐成片”。西方极乐世界三辈九品,品位高下取决持名功夫的深浅,不是说念佛数目的多少,与念佛数目无关。念佛成片,念佛一心不乱,真切至诚持佛名号,功夫深、智慧开、业障消、品位高。功夫深浅,就是说能否缚住烦恼,如果这句佛号缚不住烦恼,那么你念佛没有功夫,问题就严重,所以一定要缚住烦恼。能念佛的是始觉,是开始觉悟,永脱轮回,圆成佛道。所念的这句佛号,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觉,实本不二,这就是究竟觉。生佛不二,生是指念佛人,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佛人不可不知此意,知道此意,每一念都相应,都产生无比的力量,这个力量消烦恼,真正达到明心见性,一心不乱之境,业障消除,见佛光明 ,佛光普照。
  心体没有两样。因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但有人说大话,心不肯空。事情来了他还著相,著相了就不是净土。理明,事跟不上,没用。著相生西方,只能是生凡圣同居土。西方有四土的不同:一者,一心用功念佛了但不知一切皆幻现,执为实有,而生事相的净土,亦得极乐庄严的受用。二者心空无住,证无生正定,不见思惑,则入方便有余净土。三者,以广大菩提悲愿,普行六度万行四相顿空,实报妙现,则生实报庄严土。四者,果德圆极,三身圆证,四智圆明,寂光圆常,则生常寂光净土。如果只是不生妄念,心不具净土之德,则离真净土远矣!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十八愿十念必生愿是不是就念十声佛号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呢?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不可错解如来真实意。净土法门里十念念佛指——(1)念佛等十种念。又作十随念。(增一阿含经)卷一载有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即止息心意之想动)、念安般(数息)、念身非常、念死等十念。(2)称名之十念。《无量寿经》卷上第十八愿文有“乃至十念”,《观无量寿经》亦说“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二经均载有以十念念佛即可往生弥陀净土之说,此说系净土宗重要教义之根据。(3)慈等之十念,系《弥勒所问经》(失佚)之说法,即忆念慈、悲、护法等十种,以为性质及能力较佳之菩萨,可依此往生净土。(4)念过去佛等十念。《菩萨受斋经》载菩萨之十念,即念过去佛、念未来佛、念一切十方之现在佛、念尸波罗密持戒、念禅波罗密、念沤和拘舍罗、念般若波罗密、念禅三昧六万菩萨在阿弥陀佛所、念过去当来今现和上阿阇黎。此系针对前述念佛等十念为小乘声闻法,特明此为菩萨所护之十念。
  因为了知佛法、佛理的人太少,而净土念佛法门中的某些人认为不必了知佛法、佛理,认为会念佛号就行了,这就使得念佛的居士徒有形式而无实效,陷入了盲目性、迷信性而不能自拨。
  过去认为净土法门是最易的法门,实际是误解,真正的净土法门十分难。因为修行佛道本身就是难事,所谓易也是相对于密宗、禅宗而言的难中易,是一种相对来说,吃苦头较少的法门。
  法无定法戒为本,忏悔罪业意情真。
  行住坐卧皆念佛,持之以恒不动心。
  心不外求师自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九、佛法对正觉的标准
  世间有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等,不能说他们对宇宙人生不觉,他们有相当的觉悟,他们有很多的话题,那为什么佛还不承认他是正觉呢?佛法对正觉有个标准,就是他永远离开贪、嗔、痴、慢、疑,永离是非人我这些东西,此时,他的觉悟才称之正觉。一些成名成家的人没有达到正觉的标准,你恭维他,他很高兴,骂他几句,他会发脾气,他就不正觉了。不但人不是正觉,就连上帝也不是正觉,你赞叹他,他欢喜,你背叛他,他发脾气,这就不算正觉。修学达到正觉的标准,见思烦恼断了。
  你对宇宙人生彻底觉悟,一生功德圆满,你就是佛,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与此成就尚有一定距离,还没有达到佛的标准,你就是菩萨;学佛处于初始阶段,有一定成就,可以缚烦恼,但没有永离烦恼,没有断掉烦恼,就达到正觉的标准,你就是阿罗汉;如果整天沉浸在贪、嗔、痴、慢、疑,世间的烦恼之中,你就是凡夫。
  这好似上大学都有个学位,学佛第一阶段正觉,学位是阿罗汉,是佛教里面最低的学位;第二阶段正等正觉,学位是菩萨,其智慧学识接近佛;第三阶段无上正等正觉的学位,到顶了,就是佛。好比上学拿到各个学位,学的好的,人人都可以拿到博士学位,绝对不能把佛、菩萨看成是神。学佛不迷信,学佛的目的,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第三章 觉性菩提心
  修道人,心要明,访拜明师要虔诚。求解脱,了死生,采药炼丹有定评。拜问性根归实地,跪求妙道炼元精。道看重,师莫轻,不忘根本易修成。
  修道人,心要超,超群拔俗出尘嚣。宜守戒,莫逞刁,惹下罪孽祸难消,积善修因,功自得,毁斋破戒罪难饶。急醒悟,学逍遥,脱壳归西上九霄。
  修道人,心要开,心花开放见如来。婴儿动,姹女催,全仗黄婆意做媒。仙境未开宴寿酒,洞房先劝合欢杯。换佛骨,脱凡胎,产个金身坐莲台。
  修道人,心要强,逃出牢笼躲无常。开利锁,脱名缰,舍生拼死上慈航。一拳打碎痴呆膜,双剑剖开爱欲乡。学铁汉,炼金刚,看破虚花梦一场。
  修道人,心要纯,扫除杂念养天真。分清浊,定主宾,丹炉药物要调匀。八卦炉中调火候,五行山上炼元精。运周天,转法轮,炼个金刚不坏身。
  修道人,心要高,红尘看破扫尘劳,勤修炼,励节操,脱离烦恼出笼牢。五蕴皆空真自在,六尘不染是英豪。脱凡胎,换佛骨,超出三界乐陶陶。
  修道人,心要奇,广行方便任施为。通权变,达时宜,行持举动学慈悲。积功累行终无怠,见性明心定有期。开智慧,破愚痴,千变万化少人知。
  修道人,心要真,斩金切铁别红尘。耐困苦,受艰辛,受得磨难是原人。任凭浪起风难定,稳坐慈航心是纯。功成满,道德伸,心真必然上法船。
  修道人,心要清,闲是闲非总莫争。遏六欲,绝七情,修行功莫发无明,除尽皮毛心上病,保全温厚意中诚。愩高化,意气平,总无障碍自然成。
  修道人,心要和,莫结冤仇免受磨。三自反,两平和,一团和气尽包罗。若扫三心真古佛,能飞四相即弥陀。好缘法,莫蹉跎,广结良缘纳福多。
  修道人,心要安,休言容易莫畏难。寒添服,饥加餐,调和身体炼金丹。果满自然超三界,功圆必定透云端。收圆早,普度宽,同登彼岸大众欢。
  修道人,心要空,劳劳碌碌苦无穷。成易败,少转翁,世态无常若梦中,利数名场埋俊杰,爱河苦海丧英雄。急求道,早加工,跳出迷途四路通。
  修道人,心要闲,休将凡事积心田。贪嗔挂,恩爱缠,丧却残生是孽缘。两手拨开迷人网,一脚跳上护身莲。登彼岸,上慈船,透出虚无天外天。
  一、彻悟的上师
  凡是入佛门的人首先就是要寻找一位明师,这说明人们已深刻地认识到,上师对于修学菩提正道的佛教徒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能被一位尽善尽美的上师摄受,速得成就是修行人无不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心愿。
  上师是三世诸佛的总体,即其身为僧众、语为妙法、意为佛陀,总集三宝;又身为上师、语为本尊、意为空行,总集三本尊;又身为化身,语为报身,意为法身,总集三身。上师是过去诸佛之化身、未来诸佛之源泉、现在诸佛之补处。从慈悲与恩德方面来讲上师超过了一切诸佛,因为上师摄受了贤劫千佛也不能调伏——我们这些末法时期的可怜众生。佛陀说:“上师即佛亦即法,如是上师即僧众,一切能做乃上师,师为具德金刚持,”佛陀说:“没有上师之前没有佛,千劫诸佛等一切如来都是通过上师的窍诀而成就的。”阿难曾经请问世尊:“在修行的过程中是不是大部分成就都来自于上师?”世尊回答说:“不,不是大部分,而是全部。”
  佛教徒常常以“依法不依人”来否定别人的见解,但在上师的问题上却应另当别论。
  八世噶玛巴不动金刚曾说过:即使上师令你去杀父亲,你也应遵照执行。红帽法王也说过:上师将帽子说成是鞋子,或者将鞋子说成是帽子,你也应当谨听遵命。这是对修习密法的人的基本要求。所谓根器差别,全在弟子的信心,上等根器也就是上等信心;中等根器也就是中等信心;下等根器也就是下等信心,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能从心底里视师为佛,那他与成就也仅一步之遥。
  当帝诺巴强迫那诺巴从楼上跳下时;当玛尔巴命令米拉日巴背石造房时,正是因为对上师坚定不移的无伪信心,才使那诺巴和米拉日巴毫不犹豫地谨遵师教,瞬间圆满了无数资粮,造就了两代空前绝后的宗师,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在尊师重教方面弥足珍贵的行为榜样。
  不论你是修学哪一个宗派,如果违背师教,自救尚不可能,又怎么能言及其他呢?
  一个人修行所得的所有成就全部来自于上师!没有上师不可能有任何成就,没有上师不可能有任何机会解脱。就好比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要想痊愈必须依靠一个良医,才能挽救生命一样。所以想彻底解脱,必须要依止上师!修行是生生世世脱离苦海的大事,更需要一个在修行上有修有证的人引领与指导,否则,自己摸索,道听途说,盲修瞎练,会让你失去今生解脱的机会。所以,对一个真心渴望解脱的人来说,依止一个具德的上师是十分重要的。要了解如来的心“佛性”,就要依靠根本上师。
  藏传佛教的各宗各派,均十分重视依止上师,按照格鲁派的传统,一般来说,上师在传法灌顶之前要传讲《上师五十法颂》,使弟子了解师徒之间的利害关系,以免有后顾之忧。宁马派及其余宗派也将依止上师放在首要位置。
  依止上师不只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宗风,对于汉传佛教的学人同样重要。诸多佛经续中口径一致地强调:依止上师是成就的根本。如经中云“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一积资净罪障,具证上师之加持,依止他法成愚痴。”所以,在依止上师这一点上,无有显密宗派的差别。在邪师恶师遍满大地的当今时代,许多人冒充善知识、上师来欺骗、坑害众生。以致于令那些头脑简单、是非不辨的佛教徒上当受骗。真正详细观察上师,如理如法依止上师的人实在少得可怜。
  有智慧的金刚乘弟子,必须多救度毒海轮回中的众生。救度众生方法有两种:
  第一是波罗密乘(指一般显教)。
  第二是金刚密乘(指佛教密宗)。
  金刚密乘比波罗密乘更为殊胜,所以要想即身得到快速成就的人应当要学大密金刚乘。
  如果真的想要得到成就,必须要学正确的金刚密乘。而想学金刚密乘(密宗),必须要有正确的真传承(咕噜)(正确的真上师)来指导。这叫做“真全的咕噜”。
  阿底峡尊者说:“朋友们,还没有得到究竟佛果之前,需要依靠上师圣者;没有了悟到佛法的究竟之前,要听取上师的口诀;一切的安乐来自上师的加持,所以怀念上师的恩德是所有功德中最殊胜的功德”。
  文殊菩萨的“广布吉祥口授”说:藐视未来金刚持的人,就是藐视我,因此我舍弃他们。又说:住在上师身体内的是我,接受密行人供养的是我,他们取悦我,因此他们的业障被扫除。因此取悦你的上师就是取悦一切佛。亏待他就像亏待一切佛一样。供养他就可以获得供养一切佛的功德,并消除业障。成就的获得完全取决于上师,无量功德将来自我们对上师的忠心、恭敬心和供养。对一本尊像的十万次观想,修持十万遍,比不上一次对上师形相的坚定观想。一千亿次“念珠”修持,修持十万遍,比不上虔诚祈祷上师三遍。修一劫圆满次第观想修持二万遍,比不上心里只有上师出现。
  《明灯经》说:“佛子,礼拜上师身上一个毛细孔的功德,远大于礼敬十万薄伽梵佛的金刚身口意的功德。如果你问:‘为什么如此?’佛子,上师的菩提心就是一切佛无上智慧的核心。”
  《圣入生信力印经》说:“侮辱一位菩萨的罪,远大于偷窃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的所有财务和摧毁所有佛塔的罪。轻视和批评菩萨的人,不管其环境如何,将转生号叫地狱。他的身体将有五百由旬高,有五百个头,五百支犁将割他的每一根舌头。”
  一般说来,诽谤“有价值的人”,尤其是诽谤菩萨,其罪恶大的不可计算,最严重的是诽谤像密乘瑜伽士之类的重要人物。而且,我们不知道谁是有价值的人或是佛教瑜伽士。只有十全十美的佛才能正确的察知其他个人的精神能力。因此,侮辱任何人就会扫掉你的正品性。寻找别人过失,而且容易发怒的人,苦恼越来越多。距,离开烦恼的境界也越来越远。找别人的过错,便是你自己毁灭的根源。你必须只寻找检讨自己的过错!
  最重要者,你要想一想上师是如父爱子一样的爱你。他的友谊永远是真诚的,他是很仁慈的。如果他对你似乎是不高兴或不关心,你要想这是消除你残余业障的惩罚。你要以各种可能的方法服务上师以取悦他。
  归结一句话,不要找上师的错。
  还有一点你们要注意,就是依止上师缘起比较重要,你开始在上师面前种的这个因缘,决定了你的结果。上师功德的大小与弟子的缘分优劣一致,如果自己没有宿世的缘分,也就不会有知遇贤善上师的机会。在依止上师前,除了要如理的选择取舍外,还要培植自己的福报,福报不够也碰不到好上师。考察固然重要,自己的福德因缘更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大家学法要有严谨的态度,不管学什么都要考察清楚,这是对自己负责。即使是向我学法也同样如此,你们要考察上师是否合格。传承是否清净,否则的话,如果我也是一个骗子,那大家不就断送了慧命?假如我是魔头,你不就中计了吗?就像坐火车一样,上师是火车头,带领着你们往前跑,上师到哪一站,你们就会到哪一站,如果我往地狱里跑,你们不也跟着去了吗?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学法之前进行考察,千万不要盲目的接受什么,我曾多次说过学法不是靠感情用事,要用智慧去辨别真伪。
  求法的因缘很大程度上得靠弟子自己努力争取,太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根本得不到人们的重视。
  上师应具备的条件:①师父像文佛一样,像释迦牟尼佛这些文佛一样,不仅是学者而且是行者。②有功德。③你自己感觉到与上师有缘,自然敬爱,而且往往在结交上师之前得佳梦,有梦的应兆,不一定是明天见到今晚上就梦到,那不一定,没有具体期限,只说先得佳梦。④不图供养,但爱精进。上师并不图供养,但他非常喜爱精进。⑤考察一下师父平日的行迹,是不是如理如法。
  有资格担任传法、灌顶的大阿阇黎必须具备有十三德:
  第一, 大阿阇黎本身至诚地发菩提心。
  第二, 具有妙慧慈悲。
  第三, 兼具众艺,多才多艺。
  第四, 精修般若波罗密多。
  第五, 通达三乘。
  第六, 善解真言的实意。
  第七, 洞悉众生之心。
  第八, 坚信诸佛菩萨。
  第九, 本身得传法灌顶。
  第十, 言谈亲切远离我执。
  第十一, 以真言门行善。
  第十二, 精练瑜伽。
  第十三, 常住坚定菩提心。
  具备了这十三条德行才能是阿阇黎。
  观察上师具资粮,是否为利有情住,是否具足缘起境。如果是他具足于相应之境,就证明这是佛菩萨真正应世者,是具备缘起大法的。真正上师,给你指引了方向,而你依照他的方向如法地去行持,可以得到三个目的,他给你指引的方向假使是真正的如来正法,那么,你就绝对生死自由,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福报无量。你的成就与否,全在于上师的师资道量和所指引的方向。上师应具备显密具通,五明具足,上乘法统,下化众生,这是最基本的。
  我们眼中见到的上师,往往和心目中想像的不一样,看起来他也会生病,有时也有烦恼,也不是那么相好庄严,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你要知道,对于开悟的人来说,他在外表上也许会显示种种不如法的行为,但在他内心深处是没有的。他最起码已出离生死了。
  开悟的人也有这么一种感受,尽管在外表上看起来有苦有乐,生起病来好像也显得很痛苦,但他的心灵深处是平静的,并没有苦和乐的感受。
  “佛法从恭敬中得”,所以听法不仅要用耳朵来听,还要用心来体会,用心来和上师相应。
  彻悟的上师,才称为神奇莫测的人,做任何事情,没有什么动机,完全满足于现状,任运随缘。上师爱与恨的心都已消失,天堂地狱无恋无畏,他能于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游刃有余,他证得大圆镜智。在你对上师生起了信心,在上师摄受你的过程中,他会根据你的根基、福报、习气、层次采用不同的调伏方法,或批评、惩罚,或呵斥、打骂。做弟子的一定要明了:正是这种方法才能使你更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烦恼、习气所在,然后修正它、超越它。上师的一句呵责、一次打骂会强行地消除你需要修行多年才能消除的业障,这是真正的最大加持。在很多的修法中这是最殊胜、最有力量的窍诀。作为弟子的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无论上师怎样做,都要把此看成是调伏自己的方便,千万不能看上师过失,不能生起嗔恨心,不能诽谤上师,更不能舍弃上师。否则破戒的果报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说:对上师越恭敬、信心越大,加持越大,成就越快、越大、越圆满。但是可以客观地说:对上师生起这样的信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一个修习的过程。如果你对上师暂时无法生起这样的信心,也不要着急,只要好好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修持的话,终有一天你会对上师生起这样的信心的。所以为了自己及父母众生,生生世世的解脱,你要好好地依止上师,你要诚心诚意、一心一意地依止上师。上师说一你做一,上师说二你做二,你要把自己的身、口、意全部供养给上师,不要夹杂一丝一毫自己的知见。你要如理如法,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的修持,真正的供养是依教奉行。上师的教导,认真做到。以清净心意幻供养诸佛菩萨,远远超过了以污染心供养世间七宝的功德。对上师最上等的供养不是财物,而是修行。
  彻悟的上师慈悲像太阳,无论你美丑、善恶,他都一样的温暖你、普照你;上师的胸怀像大海,无论你怎样的愚痴颠倒、罪孽深重,他都一样接纳你、包容你;他像一个辛勤的园丁,在你的心中播下解脱的种子,然后浇水、施肥、锄草;他像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诊断、治疗、清除你身、口、意中的贪、嗔、痴三毒;他像一个严厉的父亲,又像一个慈祥的母亲,用心良苦、苦口婆心;他视你为父母、他视你为儿女、他视你为自己身上的肉;无论你在地狱、在人间他都会寻找你,引导你;他能舍弃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却永远不会舍弃你;你过去、现在、未来所拥有的幸福与快乐全部来自于他的加持与恩赐,他比你今生的父母对你的恩情不知要大多少倍。因为有了他你才能永远地脱离轮回苦海,因为有了他你才能获得永远的幸福与快乐……。所以说:对上师的恩德,哪怕是千万次的献上生命,哪怕是千万次的粉身碎骨,也无法报答他生生世世的救度之恩!当你时时刻刻这样忆念上师的功德与恩情时,你怎么能不泪流满面,你怎能不如法修行,你又怎能不珍惜他呢!当你时时刻刻去思维上师的功德与恩情时,你就会对上师生起无所怀疑、万分恭敬的坚定信念!同时也会生起对万事万物无所畏惧的勇气!如果上师说:从这个高楼上跳下去!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就是让你从此跳下去,如果你能毫不怀疑、毫不迟疑地照做的话,才可以说,你真正具足了对上师真实无伪的信心!此时就如同打井找到了泉眼,加持就象喷涌而出的泉水会源源不断地进入你的身、口、意。你的修行会在这样的加持下有一个重大的飞跃与突破,甚至在瞬间圆满。
  现在有几种现象。比如很多居士看了某些高僧大德的书及光碟就把他看成自己的上师,而且还互相比、互相争、这都是不如法的。实际上他根本不可能成为你的上师,因为你无法得到他的传承、灌顶与窍诀。因此你所依止的上师除了具足法相外,还要考虑到能否亲近他,随时与他沟通。因为在末法时期修行,你会遇到障碍、困难、问题等各种违缘,
  会被恶劣的外境影响而糊涂、迷惑、颠倒、甚至退失道心。上师会时刻关注你,他会在任何一个关键的时刻直接地、随时随地地帮助你、提醒你、指点你、鼓励你、引导你、让你不偏离修持的正道。在他的呵护与加持下,你才能证悟自己的本性,达到彻底解脱的境地。所以如果你依止了上师却得不到传承,或者得到传承却不能随时亲近,这样的依止对今生的解脱没有太大的意义,只是结个善缘罢了。还有些人依止上师却根本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传承,也不了解历代传承上师的情况,也不知道法脉相传的过程,而且上师也没有给你讲经说法,却指望见一两次面就能令你证悟。现在的人哪有这样的根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还有的人依止了上师却根本无法与上师沟通,上师给你念了、加持了、但你什么也不懂,有些连词汇也听不懂,这样的依止一样什么也得不到。依此来讲,成佛没那么容易,没那么简单!修行、解脱是多么重要的事,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唬弄自己,不要欺骗自己,在没有证悟之前,很多地方不懂不明白,这不要紧,但千万不要装懂,这样会害了自己,等到有一天明白的时候特别后悔,但是已经晚了。千万不要让这样的悲剧发生。所以对一个真正想修行、想解脱的人来说,首先认真观察选择上师是十分必要的。
  彻悟的上师所说的每一句话,无不是教理,所说的、所行的都是代表三世诸佛,供养上师就是供养三世诸佛,轻慢上师也即轻慢三世诸佛,上师与三世诸佛心相通。
  彻悟的上师,若没有感情,又如何了解众生的感情呢?又如何帮助众生呢?生在人间就有人的特性,但又超出人的特性之上,犹如水中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彻悟的上师,就像一块大磁铁,吸引天地万物。他与万物同在。万物都是他的意生身。来到他面前得到强有力的加持,因为他来到地球上,接受到万物的供养,灵性花开放,知恩报恩。
  彻悟的上师是最难当的。来到上师面前的每一位信徒,都带着自己的成见来教导上师,而不是来向上师求教和学习,信徒的我执、我见彻底放不下,没有给上师一点自由,反而给上师套上枷锁。上师的力量也就进不去。
  彻悟的上师,他不拘于一切外在的形式,他所内涵的字字句句都是心中之戒,在红尘中任运随缘,慈悲逍遥,服务众生,觉性圆满。
  爱上师就是爱道,上师就是道的化身,上师虽然有肉身存在,但上师的震动力和道一样的,接近上师,自己内在的震动力也会改变。上师的一根头发,乃至所用过的一切,都具有同上师一样的震动力。如果你很敏感,靠近上师完全可以感受到他的震动力穿透了你,你也会和上师具有同样的震动力。上师的力量可以传导给你。上师与万物同一体,什么都不需要,什么都能容纳,你若靠近上师,物质的、灵性的都能给你,你敞开多少就能接受多少。母亲只能给你物质,不能给你灵性,母亲给你身心健康,上师使你的灵性成长。母亲给的是大树,上师给的是花果。见上师一眼,使你灵性花开放。经上师灌顶后,过去世的业障永远消失,当下解脱。
  彻悟的上师就像太阳一样,不会在意人们对他(她)是好是坏,有人说他(她)好,必然也会有人骂他(她)坏,有人需要他(她),也有人不需要他(她),然而太阳并不会因人们的谴责与赞叹而改变自己的行规。
  彻悟的上师,从来不发愿,发愿的人都是凡夫,上师的愿力早已发过,他来到人间,只是接引众生,他所做、所行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同一体,“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每一位信徒来到上师面前,以你的感受力,你认为他是谁就是谁,你认为他是佛,你就受到佛的加持。你认为他是菩萨,就受到菩萨的加持。你认为他是凡夫,就得不到上师的加持。他从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打妄语,利益众生。以慈悲智慧之教化,舍己为人,以身作则之精神,令无数人真诚改过,走向清净光明之菩提大道。即事明理,明理即事。推行祖师一脉心传。终生做到“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抱定我们三大宗旨:舍命为佛事;造命为本事;正命为僧事。代佛宣扬,对众生讲说佛法,劝人为善,福国利民,化度众生。
  彻悟的上师就是为了度众生而来的,他使用的方法千奇百怪,绝不会以一种形式出现。上师具备的素质,能使众生明心见性,能使众生转迷为悟,能对众生平等博爱。
  彻悟的上师所做的一切,就是佛在做一切,亲近上师就是亲近佛。
  彻悟的上师喜欢独来独往,在凡夫看来是这样。其实在上师心中什么都已具备,是与万物同在,既是绝对的个体,又是绝对的同体,他了解凡夫,凡夫不了解他,他与凡夫同体,可是凡夫不与他同体。
  彻悟的上师可以把你的灵体带到生命的最高源头,因他是佛国的主人,也是佛国的客人。上师从来不会主动强迫带谁去佛国的领域,除非你愿意敞开自己的心灵。彻悟的上师就是一个无私的人,上师的存在就是在作万事万物。
  二、造作就是业
  业是造作,造作就是业。造作的范围非常广大。不论是地球、树木、太阳、月亮都是地、水、火、风、空所形成的。而地、水、火、风就是我们本性所本来具有的成份,就等于化学家所说的元素一样。(例如地壳是地大,地上有水是水大,地心有火是火大,地球转动不停是风大。树干是硬的是地大,木中有水是水大,木之有火性是火大,树之运作和动摇是风大。人亦如是,皮肤肌肉,骨骼是地大,血液、津液是水大,体温是火大,呼吸循环是风大)。
  无论你信,还是不信,是修还是不修,事实上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和宇宙相连的,是息息相关,是和宇宙一体的。宇宙原本是“一”,是一个整体,你的心念摇动一下,整个宇宙都在摇动,只是你未觉察到而已。
  身体一举一动都在造业。身在造作,是身业;说话是口业;心里还有妄想念头,一天到晚不断,是意业。我们造业再多,归纳起来,不外乎身、语、意三业。三大类,只要动,它就造业。造作里有恶有善。想一件利益众生的事情,是好事,是善业。想一件坏事情,念念为自己,就是恶业。为自己有什么不好呢?佛为什么说这是恶业呢?学佛的目的是要超越三界,若起心动念为自己,你就无法超越三界,成佛成菩萨,因为,你造的业障碍了你。《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念念有我,著了我相,这就是我执。我执不破,别说菩萨,连阿罗汉果也得不到。佛法修学的成就,最低的果报是阿罗汉。我执破,证阿罗汉。法执破,证法身大士,就明心见性,证菩萨果位。佛陀教我们,始终是破我执、法执而已。起心动念都想自己,这是天天增长我执,不能出三界,可见念念为自己是恶。起心动念想想别人,“我”慢慢就忘掉,我执就破了。念念想众生是善,念念想自己就是恶,这叫业障。
  在庞大的宇宙中,你是极小的微尘粒,极其重要的微尘粒,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正在遭受跟你一样的痛苦,有许多人远比你不幸的多。
  生存是你天生的特性,同时你也应尽到生存的义务,不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但也要承让别人同样的权利。原谅别人就等于释放了自己。
  在佛法里面,每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在往深一层去观察,人与人之间过去世中有宿怨,不管往昔人跟人往来是善缘,是恶缘,统统都叫做怨,都用一个字做代表。为什么?冤冤相报。欢喜是怨恨的根源,很多人不懂。所以谚语里头有一句话,那话里头有很深的道理(欢喜冤家),开头很欢喜,最后变冤家。
  世出世间圣人都告诉我们,怨恨生于情爱,情爱愈深愈可怕,怕它产生变化、变质,一变质就是深仇大恨。
  在这个世间上要做一个好人,好人绝不自欺,好人绝不欺骗别人;好人有前后眼,就是好人知道因果报应的道理与事实真相;好人的德行往上升,不会向下堕落。所以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缘是人事环境),无不是增长自己的德行智慧,成就自己的道业学业。这个道业就是这经中讲的大菩提大涅槃。
  我们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个念头,都关系到是给自己造福,还是给自己造恶。我们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给自己造命!你今世行善积德,就为自己下一世造一个好命,你今世行凶作恶,干坏事,就给自己下一世造一个坏命,甚至轮回为畜牲道。我们不管是利用什么方式或什么手段,获得的财富,都是在消耗自己的福报,用邪恶的手段得到的,还为自己种下了恶因,最终要自偿恶果.
  要真正做到行善积德,必须要认识到行善积德是给自己造命运,给子孙造福,这是一个伟大而又鲜为人知的道理。
  做好事能改善不好的命,也就化灾免灾,而且可以增福延寿。贪心会变恶心,结果是好的命运变坏,最后走了犯罪的道路。信佛、拜佛可以免灾、增福并不全面。更主要的是行动,那就是行善积德,慈悲为怀,才可以达到化灾、免灾、增福延寿,为子孙造福的目的。
  有缘才能受化得度,无缘见面就会讨厌。佛只有三种不度:一是无缘不能度;二是定业不可转;三是不能尽众生界。因为世界众生都是依惑造业,随业受报。定业是难以得转。只有依靠诸佛菩萨三昧威力,以及自己虔诚忏悔,会二力于一时,收成效于一念,才能转化,变大为小。如悟达国师,他生了人面疮,只有迦洛伽尊者的三昧水洗涤,方奏奇效,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十方众生,也是无量无边。佛虽有不可思议神通妙力,也不能把所有众生统统度尽。所以说菩萨发心修布施度,与众生结缘,使众生见到菩萨相好庄严,听到菩萨洪名圣号,心生欢喜,令一切有缘众生,皆得慈航普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维持环境卫生的原因,必须处理蟑螂、苍蝇、蚂蚁、蚊子、乃至于老鼠等的问题,这在佛世已有成例。当比丘们的浴室,浴池由于多日未用,满生小虫,负责清理的比丘,不知如何处理,佛说:“除尽污水,清洁浴室。”比丘说:“会伤虫!”佛说:“不为伤虫,是为清洁浴室。”于是比丘释然。这个例子是说为了维护人类生活环境的卫生,予以清理打扫,目的不为杀生虫类。因此不算杀生。当然,不得用药物喷射杀虫,只能以打扫、清理、消毒的方式来防治或退治虫蚁的进入和繁殖。如果环境经常保持整齐,清洁和消毒完善的状态,纵然有虫蚁,也不会太多。
  如果在耕种时,难免会伤及虫蚁,但为了我们自身的活命,不用说耕种,就是日常行走及其他劳务,也会无意杀死虫蚁。所以,只有经常多念阿弥陀佛,愿愚痴而无知的众生,于死亡之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减少杀伤虫蚁的机会,是慈悲的表现。如果明知杀生而心无悔意,便是没有慈悲心。
  一般学佛的人,对众生的定义不明,而且现在更有人说,植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感情,若说不杀生,应该既不杀动物,也不杀植物。其实生命有它的层次,植物是无情众生,动物是有情众生。所谓众生,可分作三级,高级的为人类,具有三个条件:一、有活的细胞;二、有神经的反应;三、有思维及记忆。低级的为植物,只有活的细胞,没有神经和记忆,虽有生死的反应,没有苦乐的感觉,更没有思维及记忆,所以叫做无情。中级的是动物,只有少数如狗、猴子、马、象等高等动物有若干的记忆力,但没有思维。至于下等动物除了神经的本能反应,没有记忆和思维,然其既有神经就有痛苦,就会怕死。所以虫蚁都会自然地知道逃避死亡的危险,植物则不然。因此,杀生的界定,就是能够知生怕死的动物而不及于植物。
  佛戒比丘不可砍伐草木,是因低级的鬼神,依草附木,依草木为庇护,为了慈悲鬼神,不使鬼神生嗔,故不去破坏其居处,并非为了草木不可杀的理由。
  微生物如细菌,从生物学上看,它是介于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生物,既没有神经更没有记忆和思维,不属于有情众生,可以说活动的植物,所以,杀菌不是杀生。
  佛教主张不杀生,主旨在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我们自己怕受伤害,畏惧死亡,众生无不皆然。众生的类别虽有高低不同,但众生的生命绝没有贵贱,尊卑之分,如果人人发扬这种平等、慈悲的精神,我们的世界一定就和谐、和平、互助、互敬、互爱、融洽无间,将没有一位众生会受到故意的伤害。佛经中说,杀生有果报,杀人偿命,吃它半斤,还它八两,这是说明了因果不爽的事实。
  佛法说应该从事正当职业,所谓正当职业,就是指于人于己都有利而无害的行业。
  我们应该以自利利人的存心来赚取应赚的利润,并且把赚来的钱做合理的支配,而不仅是为了个人的物质享受和满足虚荣而花钱,若能如此,就不算是因贪心而赚钱了。《善生经》中说,居士的收入最好分做四份来处理;①家计的生活,②营业的资本,③储存在家以防意外,④放款生息。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这是非常安全而合理的分配,到今天,储存在家和存入银行生息应该合二为一。此外,也应在这四份之中,酌量取出一部分做为三种用途:①供养父母,②周济亲友和部属仆从,③供养三宝,作为对宗教的奉献。前面的四分法,是保障自己的生活安定;后面的三种用途,则是为了孝养父母,社会福利及宗教事业。
  心态就像一个多功能的磁铁,你想什么就吸引什么,想久化成。所以,不要认为自己很穷,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存在,那么你永远不会富有,永远不会幸福。拥有多少并不重要,能否知足才是重要。自己的心态不改变,谁也帮不了你。只有适应时代,服务社会,丰富生活的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法,只有理事圆融,正知正见,和乐有情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只有把思想提炼为智慧,把情感陶冶为大愿大行才是真圆满,方为真究竟。
  胡思乱想出魔障,善恶念头都放弃。
  无德亲属增烦恼,结交坏人会堕落。
  做作多就是非多,慎重从事别轻率。
  话多必然惹是非,少说废话多念经。
  今世来世都安乐,一切功德从此生。
  三、真修行
  (一)真实的信心
  藕益大师在《要解》里说了六个信:第一信自己。第二信佛。第三信因。第四信果。第五信事。第六信理。
  佛说:“不信者不能度”是因为不信者是无法产生那种超心理现象的。故而无法得度。例如当全国的人都不相信那个总统,那个总统就很难当,若是全国的人都相信这个总统,这个总统办起事来就很灵。难道这个总统不科学吗?人类心力是一种看不见的巨大的力量,反映在个体上,信念就是一种超自然的力,它可以表现出科学无法解释的,违反科学规律的超常规、超自然的现象。那么,“信”又如何修呢?介绍一下佛门关于“信”的修学方法。
  第一 ,信顺。内心不能存在丝毫的成见,而要以理解为基础,这就是“理解万岁”。丢弃成见才能信顺真理,丢开你平素的经验之见,信心才能得以清净,才能与三慧中的闻慧相应。
  第二 ,信可(解信)。在信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深刻了解你所信的“对象”,去印证,印可它确实如此。只有认真,才能信得深,故而要用心去思考,以求信与智的统一。这样才能与三慧中的思慧相应。
  第三,信求。根据智慧思考后,采取行动,以求获得,与修慧相应。
  第四,是正信。通过修习,体悟到真理与最初所信之事完全相符,这样就与现证慧相应。
  上述就是佛法所说的“信慧合一”,信智不二法门。这也是佛教的特色,信不排智,智以信成,信是手段,智是目的。
  根据这个信智合一的理论,大多修行、练功的人都是徘徊在第一步而止步不前。为什么往往妇女比男士修的速度快,就在这个“信”字上。修行练功,首先要在这个“信”字上下功夫。
  为什么修行非要“信”字当头呢?因为佛法中的智慧是从自证中来,佛法中的大智大慧,即一切所得的知与识,都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位,而不是从外界,凭经验学习而来。只有通过内证,了解了人的生命本质,掌握生命本质的智慧,再去观察宇宙万物,才能通达无碍。
  佛教修行的第一特点就是上述介绍的“信智合一”的内求法。第二特点叫“悲智双运”。即修行求开智慧(开开慧眼,得到观察宇宙的大智慧。),必须要以慈悲心对待世上一切众生。佛门讲的慈悲是两层意思。一是报恩而不是施予;二是冤亲平等,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慈悲。人类所表现的慈悲往往是以我为中心的慈悲,把慈悲当作是一种施予,而不是报恩。另外,是顺我者可施予慈悲,不顺我者则反之。这种慈悲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具有独占的排他性,在慈悲里面含有归属性,若归属于我,就慈悲之,不归属于我就毁坏之,这种慈悲是爱与残酷仇恨的结合。
  佛门主张的慈悲是冤亲平等,不具有归属性的慈悲。这种慈悲方法提出容易,做起来难。就以佛门自身为例,不同观点的可否相容,对外道可否相容,释迦佛能做到,但佛门弟子很少能做到。故而就要学佛,要修习慈悲心。若不修习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心,开慧是不可能的,就会为业所障。
  根据缘起律而成的因果法则,是宇宙的因果自然法则。包括佛都不昧因果。恶因恶果,善因善果,无因无果。福祸并不是上天的赐予或降罚,而是生灵的自作自受。种善因得善果,结善缘得善报。
  根据因果法则,可以看出人的命运可以自己把握。信赖你自己,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能做你的依靠。所以,作为佛弟子不要算命、卜卦、看风水,因为整个生命的规律是运动的、变化的,你作为生命的个体就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在中国的古《易经》、《道德经》里也可以看出这种观点。即上天是如如不动的,独立而不改,并不去理会人间的事,只是按照自然法则运行着,而无论是人、鬼、神等等,都要受到这种自然法则的支配。
  释迦佛根据这个因果自然法则提出了生灵修行的相应的修行方法。即“信智合一”与“悲智双运”。
  “信仰、智慧、慈悲”为大乘佛法的三大心要,只有均衡发展地修,才可由凡夫位次第修学,进而达于最后究竟的佛果。世上学佛的目的是究竟涅槃了脱生死。而不是进庙烧香,会诵几段经文,能唱几段偈。关键是要学习佛法。然后根据佛法去如法修行。所以要生起三种清净心:出离心、慈悲心、本觉心。要断除两种障碍:烦恼障、所知障。要圆满两种资粮: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以此立定脚跟,由闻而思,由思而修,断除自己相续中的烦恼习气。心地清净百病不生,心地慈悲化解一切毒害,心地本觉生发一切智慧,脚踏实地,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佛陀最后的教诲是:要自己度自己,不要依靠其它,要为自己作照明,要以我的教义作照明,不要依其它外道教义。
  我的教诲的要点是你们要降伏自己的心。要远离贪欲,要使自己行于正轨。要使自己清净,要使自己忠诚。你们要记住形躯是短暂的,能这样思维你们将可远离贪欲、嗔恚,你们可以自我降伏。你们要做自己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仆。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为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牲。心悟这人成佛,心迷这人成为邪魔。所以必须降伏自心,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误入歧途。你们要在一起学习,在一起研究,在一起共同修行。你们不要虚耗精力,糟蹋时间,在那些怠惰的生活和无益的争论中,你们要以悟道的花朵和果实而为乐,这是法乐。我们真正的生命是法身,不是形躯。形躯必然消逝,是无常,法身却永恒,不生不灭。见到形躯的我,他们未见佛,依循我的教诲即是见佛。
  透过信心、良好的德行、努力、禅定以及观察体验真理,了解和实行同时并进,常做正确的思考,就可以除去大烦恼。
  (二)慈爱满怀
  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深心是清净慈悲,清净到极处,慈悲到极处。这样的心,自自然然好德好善。好德好善也不是学来的,是自性里的功德。真心(菩提心)就是自性。自性对自己起作用,不要人教的,自然好德好善。德与善达到最高峰,是佛法,由此可知,他对佛法自自然然爱好,自自然然的向往,不要人教,也不要人劝勉,这个心叫深心。对别人,也是自自然然地生起大慈悲心。看到众生快乐,自己真快乐,看到众生苦,自己就很痛苦,所以,一定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众生离苦就是自己离苦,众生得乐就是自己得乐,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不是二体。
  大乘佛法是以菩提心为基础。小乘人没有菩提心,因为他不是大慈大悲,众生找他求他,他肯教,众生不找他不求他,他不理会。大乘菩萨则是大慈悲,没有分别、界限、作一切众生不请之友,只要看到众生苦,他就来。
  慈悲的诸佛最关心的是众生的苦乐,我们不应仅仅停留于对诸佛的顶礼膜拜,同时也要学习效仿他们的高洁圣行。诸佛在无量劫前也是和我一样的众生。既然他们现在能成为众生的依怙,为什么我就不能呢?神圣的无上佛国来源于凡夫千锤百炼,大丈夫自有冲天志,为了利乐一切知母有情,我当依教证二量,誓证无上菩提!如此,则生发了菩提心。
  不舍离菩提心,是利益众生最好的因。若不舍离菩提心,则不会堕三恶趣,并成为不退转者。若因前世业力深厚等特殊原因而转生恶趣,也会因一刹那忆念菩提心的威力立即得以解脱,获得人天善趣果位。
  佛菩萨一天到晚忙的不亦乐乎,无事忙,忙无事,自在啊!快乐无比!众生忙有事,有事忙,所以焦头烂额,不得自在,苦不堪言。
  救度知母众生出离苦海这是我们身为大乘行者的使命。我们要立志成为大雄大勇的菩萨,永远充满激情的斗志,像往昔诸佛一样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将众生的苦难一肩挑,为了完成这个神圣的目标,如普贤大愿所说,纵是修行历经劫海也在所不惜。
  大家和我一起发心: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唯发最上之菩提心,愿与众生一起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发起了菩提心,我们就有资格称为佛弟子了,人格顿时变得高尚起来。这个世间也因为有佛子的产生,而变得圣洁和庄严。
  菩提心修持合格的证量是什么呢?如果你日夜都在迫切地想消除众生之苦,在你心中再也没有对世间欲乐的希求心,就是一心一意地希望成佛救度众生,面对众生的苦难,犹如慈母见到自己的唯一爱子掉入火坑一样,连一刹那都无法忍受,乃至于梦中乍醒,也马上想到为众生拔苦施乐和成佛的大愿,这个菩提心就算合格了。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把这颗菩提心的种子种到潜意识的深处,乃至在梦中都能念念不忘,在梦中都能牺牲自我,成全他人,那么就对即身成就很有把握了。即使今生不成就,这种菩提心的推动力,也会推动我们在未来世继续寻求无上法,我们最终会获得圆满究竟的幸福!
  (三)闻、思、修学
  “迷信”这两个字。“迷”是不明白:“信”是你相信,凡是没有把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你就相信了,这叫做迷信,我们以佛教做个比喻,如果你对于佛教确确实实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你就相信了,就皈依了,就去磕头作揖拜佛了,这是迷信;同样,你对佛教并不了解,就说佛教是迷信,就对佛教有许多批评,这也是迷信,没有搞清楚,你信是迷信,不信,也是迷信。所以“迷信”这两个字的讲法,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搞明白。佛法告诉我们“破迷开悟”换一句话来说,佛法就是破除迷信,破除迷惑的,这是佛法上教学的目的。
  信者自信,迷者自迷。转迷为信,变信为悟,由悟得智,由智开慧,这是学佛人的必由之路。
  佛寺院没有一样不是教学的,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义。
  一:香,代表信香,是一种信号,用来跟诸佛菩萨传递消息,感应道交。古时候,资讯不发达,用烽火来传递消息,我们取这个意思。但是真正的含义,是我们常讲的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我们看到这个烟,闻到这个香味,就想到自己要修戒、修心、修慧。
  二:灯,代表光明。凡是光明表示智慧,所以我们看见一切光明的时候,就要想到应向智慧的路上走。
  三:烛,代表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教给我们要求智慧,要能够舍己为人,以自己的智慧,以自己的体力,以自己的技能,服务社会,帮助一切众生,而不求报酬。这是佛教导的。
  四:花,代表因,代表修德,代表菩萨道,即修六度万行。供花是给自己看的,提醒你修六度,花开了以后,才会结果,花开的好,果一定结的好。见到花,你就想到要修善因,将来才能够得好的果报。
  五:水果,表示成果。水果不是供给菩萨吃的,是教我们看到果时,就能想起“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就应该要修什么样的因”。从理上讲,果代表性德,是圆满智慧之果。
  六:水,水代表心,水要清净,表清净心;水不起波浪时是平静的,代表平等。所以供养这杯水,看到它就想到我们的心,也要像水一样清净,平等。这是供具里面非常重要的,你甚至不烧香,不点蜡烛,也没有香花,水果供养,但不能不供养一杯清水,看到水就要想到自己在一切境缘当中,诸如在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中,要知道修清净心、平等心、就是佛心,就是真心。
  佛教正规的建筑,一进山门,第一个见到的建筑物就是天王殿,里面供养四大天王(护法神),当中供养弥勒菩萨,塑的就是布袋和尚像。看他笑眯眯的样子,告诉我们:你想学佛吗?先要笑脸迎人,不能发脾气,发脾气不能学佛,一定要欢欢喜喜。再看,他肚皮很大,“大”代表什么都能包容,不与人计较。要有这些条件才可以入佛门学佛,才够资格入佛门。
  寺院的存在是一种古文化现象,寺院存在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研究和实施人类的另一种进化,即生命的升华。因此,寺院存在的价值不是旅游观光,也不是做佛事,而是研究如何修行和实践修行,为人类揭示生命之谜。为人类提供生命升华的进化途径和方法。除此之外,都是多余的,都是造业。
  佛教是最高深的科学和哲学,要想掌握圆融了世出世间所有学问及实修体系的佛法,就必须经过系统的闻思修行。寺庙就是最好的提供闻思修方便的地方。学有所成的高僧大德们,在其中传法授徒,渴求智慧甘霖的佛子们在其中精进地闻思、辩论、苦修,这本是令人向往、陶醉的一幅景观。住在寺中是众人瞩目之地,须十分谨慎,循规蹈矩,以免遭人议论。但现在反观汉地个别寺院,情况却大不容人乐观 。在这些寺院中,僧人忙于商业性佛事,社会交往,应付一拨又一拨前来观光的游客,清修的环境没有了,正常的讲经说法几乎已完全中断,居士就必缠在这里边。一个寺庙到了只能依靠它所拥有的历史文物,佛像,名气,以及曾经有过的辉煌,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神秘影响来维持生存的地步,不是靠它所拥有的正法的力量,也不是靠它所引以为傲的真正的僧才来吸引求法者,保证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这种现象的的确确太让人痛心并深感焦虑。因为世亲论师早就说过,佛法就是教法和证法,若寺庙演变成游览观光的地方,那教法何在?正法又在哪里得以体现、弘扬呢?
  佛法分两大类:一是教法——教,即是由释尊以语言文字所传授的,解释宇宙生命的真相,以及生人、生天、成佛的一切教说,即后人所编写的一切经典。二是证法——宗,即释佛关于如何修学以达到解脱的方法。前为理解,以听闻讲说的方式获取,后为行(实)践、修证,以修持的方式摄取,二者不可分割。
  关于教法,需要有两点基本上的认识和理解。一是“法界等流”。即法界(诸法实相)本不能以语言文字代替。正如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玄之又玄……”故而只能籍语言把它相似相近地表达出来,成为与法界平等类似的佛法。这种语言的显示,虽不是诸法实相的本身,但可从中领会。这就是说,佛法并不是事物(诸法)的实相,而仅仅是与之相似,尽可能与之相近的一种对事物(诸法)实相的描述和解说。
  二是“大悲等流。”即佛法是释佛把自己证悟的法门宣示出来,并不是为生活说法,也不是为名利而说法,而是为利益众生而说法。
  佛法的第二大类是证法,即修证,对佛法作实际的参究和体证。因此,学佛法,无论是念佛、礼佛、持戒、布施、修定、修慧,只有从实学、实修、实证中才有所得,若学而无得(无证、无成就),则是仍在佛法之门外,未能进佛法的领域。
  学习、修习佛法的所得,即成就,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 信成就。《华严经》曰:“信为道源功德海”。若信不诚真,在信字上没下功夫,再精进、再勤学苦练也是得不到佛法。一切宗教均是以信字打头,不信,信得不诚、不真则入不了其门。佛法更是如此。
  二 戒成就。受戒的人先要经过30—50天的拜忏,差不多每天晚上7—9点,念佛一声叩一个头,站起来念一声再叩一个,连续叩二个小时,用这种叩头的修炼法获得信的真切,信的清净,然后经过三羯磨,成为止恶行善的新人。
  三 定成就。坐禅仅仅是求定的一种修炼方法,但并未真的成定。真成定时,在身心上会有变化,达到不同定境程度时,会反应不同的定德。比如对欲界的一切恶,不善法,因定德阻,离欲而不起心。出定以后,往往在食欲、睡眠上会自然减少,且身心轻安非常人所及。比如,遇到什么事情也不急不燥,事成、不成依然如故,心如止水,看世间的事就像看动画片,只是默默地观,不偏不倚,虽进入角色,但不为之所动。
  四 慧成就。善生福、心地善良、行为善良、就有福报。你要求福慧,就在日常生活中,好好修清净心、慈悲心,慈悲心是善心。为众生、为正法久住、不为自己,就有感应了。一生中没有一个恶念、恶行对待众生,我们发佛菩萨同样的心愿,我生在这个世间是为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而来的。你马上就转凡成圣、转烦恼为菩提、凡夫同佛就是一念之差,你这一念转过来,就是乘愿再来,现前这个身就是乘愿再来身。
  上述就是修习佛法的四大步骤,信、戒、定、慧,这里首要的是个信字,信能得戒,不戒而戒,信能得定,信能得慧,不慧而慧。但修行者,往往轻信,而重在定、慧上下功夫,今观很多僧人,久修无成,原因就在于这个信字。
  古人云:知事多时,烦恼多。我劝同修,不要看电视,不要听广播,不要看报纸。听经是为了断疑生信,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以清净的信心执持名号,就可以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总而言之,要将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认识清楚,千经万论就是说这一桩事,这是佛法的中心议题。
  “善解分别诸法海”,法是一切法,一切法里有真实法,差别法。真实是体。佛言万法皆空,讲空是讲体,这是真实的,一切万法都不是实在的。《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皆是讲诸法体性,这是相同的。如果从一切法“相”上讲,作用上讲,那是差别。宇宙之中差别的法无量无边,有染净、真妄、邪正、是非、善恶、你要有能力分别。惟有教育,能使广大的众生辨别差别法的是非、善恶、利害。能辨别善恶,一定能断恶修善,能辨别利害,自然就会趋吉避凶。不认识差别法,往往把凶当作吉,把恶当作善,果报现前时,后悔来不及。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是自己造业障碍了自己。为什么造业?就是事实真相没搞清楚。所以,我们要非常重视教育。
  修道人要依靠法界缘起的力量,就一定能往生净土,你就知道这个法是何等的殊胜,具足信愿,福德及因缘,才有可能往生弥陀净土,望大家坚固信心,心地快速解脱,受持五戒,就保证一定能往生十方净土佛国。多轻松的事!
  (四)福报与供养的真正的涵义
  “五福临门”意味着什么,很少有人知道。《书经》记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老终命。也就是说五福中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
  长寿:命不夭折且福寿绵长。富贵:钱财富足且地位尊贵。康宁:身体健康且心境安宁。好德:生性仁善且宽厚宁静。善终:从容面对最后的日子。五福圆满才会是幸福的人生,即,“五福临门”。
  长寿且健康,不需别人照顾,是真正的福报。佛告诉我们,福报是果报,不修因,你怎么会得到果报?“财布施”得财富。世间大富贵人家,命好,走运,做什么都赚钱,你去做就不赚钱,赔本。实在讲,不是机会,不是好命,也不是聪明智慧,是他过去生中修的因,这一生当中他应当得到这个果报。以自己的财物布施供养,你的财富果报永远享受不尽。现代社会指望儿女养老是靠不住的。世间人以为身边存点钱财才靠得住,万一遇到意外灾害,如火烧、大水漂、被盗贼偷、钱财丢掉、你怎么办?还是不可靠。存在银行也不可靠,银行也会倒闭。最可靠的是修布施,把财富布施供养一切大众,这种储蓄靠得住。自己需要时,有别人布施给你,供养你。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认为不保险,不敢做。不敢做就是不信佛,因为布施得财富是佛说的。有钱就布施,布施的干干净净,心里就真快乐。我36岁学佛。上师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是真的,但是要会修,要知道修因,你不要害怕,要相信佛,佛不欺骗我们”。我听上师的话,生活非常节俭,把省下的钱布施出去,用来修佛塔寺、供养僧人、放生、救济贫病者等。钱财若是用在弘法利生,是最适当的。我学佛,听上师的话,依教奉行十年,我自己得到的感应,真的是有愿必成。财一定要种在福田上,弘法利生是福田。最近几年,我到各地弘法,主要介绍净土宗与密宗。有机缘,把自己修学的理论方法,所得到的好处,向大家介绍,让大家也依照这个理论方法修学。若不修因,每天求佛菩萨,供养香花水果,巴结佛菩萨保佑,给你这些福报,是没有这回事的。佛菩萨教我们修因,才能得殊胜果报。
  修行福报最好的方法就是要礼敬三宝、劝人学佛、救难济贫、舍药护疾、珍惜粮物……。古人云:“福至心灵”,没有福报,再好的机遇也会错过;没有福报,理想很难实现。
  有福的人,不管到哪个地方,福报都是现成的,造作罪业的人,不管到哪个环境都要受罪。这个事情总脱不了因果的定律,我们一定要明了。环境恶劣,真正觉悟的人知道是自作自受,他逆来顺受,不求离开,在这里面断恶修善,改造业因。因改了,果报自然就改变,这才是正理,才是一个真正改造命运的途径。
  无缘无故受人毁谤,往往后头有大福报。怨恨,福报就没有了。肯受冤枉,肯接受误会,后福无穷。有一丝毫愤恨之心,就把福德、功德破坏殆尽。
  心地厚道、行为规范,能损己帮人的人,定有后福。对人刻薄,贪图自己享受,这人将来必有灾难。
  修一切善就是修福,你福德天天增长,纵然有冤(怨)亲债主,看到你福报一天一天大了,他也不敢来干扰你,想报复也不敢下手,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正保证我们这一生幸福不遭到横难。
  “仁者无敌”,心地仁慈的人,一生中没有一个冤(怨)家对头,这才是万善随身。静时一念不起,心是清净的,这人必后福无穷。
  修福不在乎施钱多少,不在乎做得多,心真切,尽心尽力,就是念念圆满。布施、持戒是修福,忍辱能保福、能得福、能把福德变成功德。舍财不但积福,舍财还消灾。贪、嗔、痴是折福,不能增福。偷盗是损福,是毁自己的福报。
  浪费,大幅度的折福。起不好的念头,想占人便宜,是增加罪业,决定得不到福报。求大福,勉强去求,灾祸跟着就来了。
  慷慨的施舍,举止合乎时宜,帮助亲戚,没有羞耻的行为——这是最大的幸福。健康是最佳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富,守信的朋友是最好的亲戚,没有烦恼是最大的幸福。幸福在于愿望的实现,而且在于只存着高尚的愿望。
  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一不是为利益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修福。念念之中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祈福,其它宗教是讲祈祷。我们修福决定不是为自己,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自自然然包括自己在里面。常常想着众生苦,我们要代众生受苦。修善业福德,就是舍己为人。帮助别人是真正的修福报。多做好事、多积德,你这福报就无量无边。
  世出世间第一等、最大的福报是帮助众生觉悟。最大的功德,就是彻悟。因为你给他钱、吃的、穿的、救人一时,没法永久帮他。永久帮助他,是帮助他开智慧,恢复能力。他有智慧、有能力、就能谋生,他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
  凡是对面来的,都是命里有的,所以遇到不如意的事,不友好的人,要能忍受。孔子在陈绝粮,耶稣被钉十字架,佛被割截肢体,都没怨人,那才是真认命。真认命才能成道。
  一切事没有不是从因果中来的,受罪,受苦了苦。没孽不挨骂,没罪不挨打。逆事来了,若能乐呵呵地受过去认为是应该的,自然就了啦。而且还给你送来福德,不但忍受,还要感激他。若是受不了,心里还有怨气,这件事虽然过去将来必有逆事重来,正因为受而未了的原故。
  要想改变家庭的困境,用佛法来做家中眷属相处宝典,是处在今天杀父、杀母、杀妻、杀夫、杀子的混乱社会中,唯一的救命丹。不管抱怨也好,讨债也好,无因不成果,无业不来成眷属。业既然现前,因缘既然来临,我们坦然面对眼前的忤逆不顺,谁叫我们前生造业结恶缘呢?事情做了,我们不用赖债逃避,世间欠别人钱债都没办法逃,更何况累世千奇百怪的债业呢?用忏悔心、忍辱心、还债心、平静心、还完债以后就没有债的心,用包容的心、慈悲心去面对你的眷属所加诸在你身上的横逆,能如此发自真心去做,你还债会还得很欢喜,很顺利,等债务都清了,你清净心、平等心、觉悟过去宿业因缘心,自然流露出来,佛性也流露出来,把眼前秽土转为净土,把困顿、苦厄转为清凉解脱,把恶缘转为善缘,把怨业债主转为莲友道侣,把家及周遭一切变成莲邦,并度化亲朋眷属学佛念佛,能这样,再坚信、切愿、志求净土,你说将来往生极乐国,不是弹指之顷吗?
  人欺人,天不欺人,天加福是逆来的。若是遇着逆事,自己立不住志,那就半途而废了。
  供养是修福。人不能没有福,没有福,日子过得清苦。有福报,你的生活就会过得非常自在,非常快乐幸福。福报从哪里来?福报是修布施、供养当中得来的,大乘菩萨六度,第一个是布施。普贤菩萨的布施叫供养。普贤菩萨布施的心真诚、清净、广大、平等、这样的心修布施,叫做供养。没有这种心,叫做布施。布施的福报小,供养的福报大,因为布施的心量小,供养的心量太大了。福报随着心量成比例,心量大福报就大。自己供养得大功德,教化他人供养得大大功德,自己供养也教化他人供养得最大大功德。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一般人只晓得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不晓得果报里还有圆融,那就是专心修法布施。有智慧,你不会贫穷,有智慧,你一定会调身调心,就会得到健康长寿。由此可知,世间最宝贵的不是财富,是智慧。普贤菩萨一语道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我皆供养圆满修”,对于一切众生,平等的供养、平等的礼敬,培养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善人、恶人,我们知道怎样在里面学,顺境逆境,也知道怎么修。顺境逆境都是好境界,善人恶人都是好人。这样的人修学,这一生必定圆满成佛,因为所有障碍统统没有了。障碍,在自己的心里,自作障碍,外面境界确实没有障碍。我们不知自己障自己,总怪外面障碍我----这个人障碍我;这个事障碍我;这个环境障碍我,处处都是心外求法,不知真正的障碍是发生在内心。内心清净真诚,就突破外面所有的一切障碍,一切障碍都变成助缘,都来帮助你,成就你。
  广修供养就是种福。见到善人能跟他学善法,见到恶行能内省,这就叫做供养,是真正的供养。在境界里修清净心,在境界里断恶修善。其实,整个修行法归纳起来,就是八个字——诚敬、清净、平等、慈悲。对善人真诚恭敬,对恶人也真诚恭敬。如果对善人恭敬,讨厌恶人,那你就不是供养,就不是修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