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般若思想的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般若思想的现代意义


  般若干什么的?般若就是对治烦恼的。般若就是帮助我们消除业障的。般若就是指引我们走出迷误的。
  我曾经在我的一篇文章中谈到我们总习惯在“国家、社会、历史”这三个维度中思考问题,而缺少了、忽视了另外三个维度的思考:即人自身的本体维度的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人应当怎样活着?),本然维度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人的内宇宙与外宇宙的关系,两者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本真维度的思考(即超越现象世界、超越经验世界、破除迷误虚妄、对真如世界的体证)。人类一天不认真解决这三个维度的思考,一天就不能摆脱生命的迷惘,精神的恐惧,生活的困扰,一句话,就不能安身立命,心无宁日,身无清净之时。
  我们现在有了一个新词,叫“现代都市病”。又有一个新词叫“亚健康”。名曰“都市病”,难道这病农村就没有?名曰“亚健康”,难道“亚健康”之外就没有隐伏着更可怕的不健康?我常听到的一句话:“活着真累!”我作讲座时,常遇到的一个提问就是“怎样面对压力?”
  人因压力而累。人又因累而无力抗抵压力。这累,这压力就成了某些现代人忧虑、恐惧、不安、烦躁,失落、空虚、迷茫、无助而陷入紧张、冲突、矛盾与危机之中的一个形象概括。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告诉我们: “有病需用药,无病不须医。”这累,就是病。这压力本来可以变成动力,现在压力吃不消了,成了阻力,成了压垮身心的杀伤力,这也是病。什么是“病”?一切阻碍、阻滞、业障都是病。病根在哪?病根病源都在自心。要找医,佛是大医王。要用药,般若便是最圣最灵的药。
  般若智慧的基础是缘起。缘起就是关系论、条件论。事情成功,靠的条件具备,关系良好,你应感恩。事情不成功,是条件不具备,关系未具足,何须烦躁?如果失去了条件,没有了关系,一切都不存在了(就是缘灭)。那些情迷情痴,不懂得这个缘起的真理,关系变了,原来的条件不再存在了,你还妄执干什么?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这是佛教的缘起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和一切自然关系的总和”,这就是马克思的缘起论。这就是缘起的真理性。
  般若智慧的核心是性空。缘起只是现象,因而名是假名,有是假有,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虚妄不实,本质为空。有些夫妻过了一辈子,恐怕还没有真正爱过对方,五十年如一日,他们不是用爱维系的,是用道德、用责任和义务来维持了一辈子。一辈子是现象,爱不爱只有本人自己知道。这也是不真实的,这就是空。佛家讲真俗二谛。空是真谛,不空是俗谛。二者并不矛盾。二谛可以圆融。龙树菩萨提炼出“八不中道”来,把性空的认识论又深化了。“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来不去。”万事万物皆由因缘而生,没有自性、自体,不自生,不自主,所以不生。但这不否认现象为有,所以现象,不灭。任何事物的本体(本性)只有一个(空),所以不异。但其表现形态.各各不同,所以不一。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运动状态,变无止息,不能恒久,所以不常。变化永不中断,也永不间断,前后相续(这又是常),所以不断。因缘聚合,都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我们的遭遇现前,都是现前聚合而成,不是古代留到了今天,所以不来。今天也不会回到古代,所以不去。这个“八不中道”把“空”说透了。这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对本质与现象,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可说是最本质最透彻的揭示。从彼此依存的关系来看(缘起就是关系),就要懂得珍惜关系,重视关系,维护关系,尤其维护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微妙性,而不要破坏关系。保护关系就是创造条件。所以佛教徒叫广结善缘。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小到一个家庭,你要维护家庭关系;大到一个集团,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你都要维护上下、左右,领导关系,同事关系,社区关系。佛教提倡的五戒十善就是调整一切关系,解决一切关系的最佳原则,最上规范。既然事物处于运动发展变化之中,人生就是一个过程。要珍惜每一个过程,提得起,放得下,讲求生命状态,生存质量,不要自我萎缩(自轻自贱),也不要自我膨胀(自狂自逸),不要沉浸于过去的痛苦(过去已经过去),也不要忧虑于明天的死亡(未来还没来),活在当下,当下就要耐心面对。有些人什么都不缺,洋房、汽车、美女、美食、证券、股票、名誉、地位、权势、仆从,应有尽有。唯独缺了心灵的健康,缺了人生境界,缺了对自身的认知,缺了精神的满足感。一句话,少了智慧。什么叫危机?在利不知害,在害不知利,就是危机。一个人失去了方向感,失去了自控力,就是危机。一个人,能拿金钱买到的他都有;用金钱买不到的,他都无,他物质丰盈,而心灵一片空白,这就是危机。请从般若找回自我吧!现象不真不实,不要我执,更不要我慢、我嗔,我痴,保持一颗平常心(无分别心)、清净心(无染污心),不要所求太多,所念皆妄。
  世界有了佛教的空观,人人有了佛教的空智,必然互相关怀,和平共处,人人皆有慈悲心,压力自然变成了前进的动力。方立天教授说得好: “所谓智慧,是既能明察一切事物的是非、真假,又是能正确取舍、断除烦恼、解除痛苦的能力。而愚痴恰恰相反。真正的智者都必奉善行,而愚者必作恶事。”般若就是这样的智慧。让我们学习般若,实践般若,只要领悟了般若智慧,而又运用般若智慧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管理好自己的生命,则人类与世界的前途,便开启了一条充满希望与走向健康的幸福之路。(信息来源:摘自《人海灯》)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缘生与缘起
下一篇:五乘佛法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