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阿吒力教经典及其现代价值
剑川阿吒力教经典及其现代价值
赵文焕 侯 冲
1985~1986年间,赵文焕受云南省佛教协会之托,到家乡剑川访寻佛教资料,搜集到一批清代抄写的阿吒力教经典。经过研究,发现这批经典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价值,可以与为世人瞩目的敦煌文献相媲。敦煌文献发现后,敦煌学应运而生;阿吒力教经典发现后,虽不必出现阿吒力学,但这批经典在中国民俗佛教研究、大足宝顶山佛教劝孝石刻研究、中国民间宗教宝卷研究、唐代俗讲与敦煌典籍中俗讲文研究及云南省图书馆藏阿吒力经典编目等方面的贡献,则是值得大加称颂的。剑川县可以利用这批经典来向中国、向世界宣传剑川,让剑川像敦煌一样名闻于世,并借此促进剑川的发展。
剑川阿吒力教经典概况
根据赵文焕提供的资料,苏青先生在《云南阿吒力教── 对‘滇密’的文化浅释》一文中论述阿吒力经典说:
现存并举行的还有地藏科,全称‘地藏慈悲救苦荐福利生道场’,唱念《忏悔礼》、《教诫三时秘密》(咒)等科仪文;楞严科,全称‘楞严解冤释结道场’,在有一部文本下题有“眉阳慧觉寺长讲沙门祖照集”;另外还有药师科、冥王科、报恩科。其中报恩科、地藏科和楞严科还传至外地,只是其唱念有所改变。小型科仪有一些,如金刚般若科、瑜伽焰口施食科、禳星科、圣僧科、往生灯科、蒙山科和系念科等常用。表文科仪有释迦表、炽盛药师孔雀表、诸天表、地藏表、迎銮接驾表、安镇五方表、二佛表,有一些传至外地,如弥陀表、弥勒表、观音表和释迦浴佛。其它科仪类有:开坛启白科、开坛抽魂科、迎灵召亡科、扬幡挂榜科、酬谢功曹科、冥王解结科、六类解结科、破地狱科、安龙奠土科、谢恩表科。
对于这些经典的特点,苏青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也作了说明:
阿吒力教的经典与内地稍不同。每一部所用的经,都配有一部科仪,如《金刚经》分三十二品,各品之下配有一科。科仪是用诗词歌赋的形式来表示,把经中的内容变成颂体,用唱腔形式表现出来,象是对经的浅解。做法事时经和科同时使用,经是诵,象是道白一样,而科则是配之乐器唱腔热热闹闹地演奏出来;先经后科,先诵后唱,紧密结合。科仪的创作,始于道安和尚,是将经中文义事理,结合三教语言为一体。云南的科仪本疑为南诏后期由四川等地传来,也可能在南诏大理国时期由人专写,现已无考。如今所存手抄本居多,年代不超过明朝。①
为什么说这批经典就是阿吒力经典呢?其一、它们大都为当时仍在世的阿吒力所保存。作为虔诚的佛教徒,这些阿吒力在“十年动乱”中,“不畏坐监,东藏西躲,转移深埋,”方使这些经卷“幸免绝迹”②。其二、李家瑞先生在《滇西白族火葬墓概况》一文中说:“现在剑川还存在阿叱尼三家,他们的经典,已全是汉文的了。”③ 我们所见经典,正是这样一种“全是汉文”的阿吒力经典。其三、这批经典与周泳先先生在《大理国写经目》“秘教科仪”13册及“秘教瑜伽经仪等”7册所列经目可互相对勘。其中大部分名目相同④。
总的来说,这批阿吒力教经典大都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也大多未见中外文献记载,是一份迄今为止尚未为大多数人认知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我们在1998年根据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对其中的一部分作了点校整理。其中数部已经发表在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9月、2000年6月、2003年9月出版的《藏外佛教文献》第六辑、第七辑和第八辑中,可参看。根据正在编纂的《中华大藏经》(下编)的编修体例,这批阿吒力教经典将作为藏外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入该《大藏经》。
剑川阿吒力教经典的现代价值
从数量上来说,阿吒力教经典不及敦煌文献众多;就气势来看,阿吒力教经典不如敦煌文献恢宏。但是,在中国宗教研究尤其是佛教研究方面,阿吒力教经典的价值却可与敦煌文献相媲。因为敦煌资料出世在前,阿吒力经典形成于后,属于不同时期不二的文献资料。更难得的是,敦煌文献大都残缺,难以有一个系统的认知,而阿吒力经典则大都分仍还存世,按阿吒力经典的构成体系去认识敦煌典籍,我们可以对敦煌文献作有机的、系统的,而不是单个领域的片面的认识。所以,如果我们说阿吒力经典是“20世纪末中国宗教研究的一大重要发现”,大概不为过。
就剑川阿吒力教经典的现代价值来说,我们认为主要是在学术研究上:
一、可以解开云南阿吒力教之谜
云南是世界上唯一有佛教三大部派共同传播的地区。虽然近年来世界各地和国内学者最感兴趣的是阿吒力教,并作了大量研究,但对阿吒力教的性质,一直未有清楚的认知。从剑川阿吒力教经典来看,阿吒力教就是明代传入云南的汉地佛教的“教”。
明洪武年间,明政府将佛教寺院三分为“禅、讲、教”。所谓“禅”、“讲”、“教”,在当时的意思是:“其禅不立文字,必见性者方是本宗;讲者务明诸经旨义;教者演佛利济之法,消一切现造之业,涤死者宿作之愆,以训世人。”⑤ 洪武十六年,明政府又命僧录司官对“今瑜伽显密法事仪式及诸真言密咒,尽行考校稳当,可为一定成规,行于天下诸山寺院,永远遵守,为孝子顺孙慎终追远之道,人民州里之间祈禳伸请之用。”⑥ 后在《申明佛教榜册》中又规定“显密之教,仪范科仪,务遵洪武十六年颁降格式”。“其所演唱者,除内外部真言难以字译,仍依西夷之语,其中最密者,惟是所以曰密;其余番译经及道场内接续,词情恳切,交章天人鬼神,咸可闻知者,此其所以曰显。于兹科仪之礼,明则可以达人,幽则可以达鬼”⑦。从阿吒力以做法事为其主要佛教活动来看,明代的阿吒力,就是明代的教僧;现存民间阿吒力经典,就是明代从事瑜伽显密法事仪式,做法事为死者洗涤罪愆的教僧⑧ 所用经典。所以其中大科仪的真言有较统一的形式,如都有“诸部因缘”等内容,小科仪中也往往有“教有××真言”的行文,而牒式中则直接将阿吒力科仪称为“教典”、“教科”、“教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万历九年抄本《诸斋道场牒式、状式、词式、表式合本》表明,明代阿吒力所用经典与全国其他地方所用相同,也使用九州牒和十三布政司牒等全国通用牒式。云南的阿吒力,明代时与内地僧人所行并无不同。他们不是从印度或西藏传来的“印密”或“藏密”,就其行实及经典来看,他们是世俗化了的中国汉地佛教在云南的传播。以往学者所以不能清楚认识阿吒力教,主要就是未对阿吒力教的经典进行研究。
二、可作为研究唐代俗讲和敦煌俗讲文的补充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⑨ 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打开起,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新发现资料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敦煌变文更是长时间被学者们作为研究唐代民间俗文学和俗讲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向达先生《唐代俗讲考》和孙楷第先生《唐代俗讲轨范与其本之体裁》对俗讲渊源、轨范、仪式的详细考证,一直被学术界认为代表了俗讲研究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敦煌写本的残缺和有关俗讲的记载过于简单,就使得他们的考察难免有不圆满之处。
从敦煌文献资料、唐宋时期有关记载以及一些阿吒力经典成书于宋代来看,阿吒力经典是唐代俗讲的继承和发展。据载唐代佛教俗讲的仪式是:
辰时,打讲经钟,打惊众钟讫。良久之会,大众上堂,方定众钟。讲师上堂,登高坐间,大众同时称叹佛名……至‘愿佛开微密’句,大众同音唱云‘戒香定香解脱香’等颂。梵呗讫,讲师唱经题目,便开题,分别三门,释题目讫。维那师出来于高座前,读申会兴之由,及施主别名、所施物色,申讫,便以其状转与讲师。讲师把麈尾,一一申举施主名,独自誓愿。誓愿讫,论义者论端举问……论义了,入文读经。讲讫,大众同音长音赞叹。赞叹语中有‘回向’词。⑩
这样的仪式,在汉地乃至敦煌文献中现在已找不到可比较的经典或文字来进行研究。但现存民间阿吒力经典中,仍可以找到与上引文字相对应的内容。其中的“大众同时称叹佛名……至‘愿佛开微密’句,大众同音唱云‘戒香定香解脱香’等颂”,仍见于现在的阿吒力法会程序里。这一方面说明阿吒力经典与唐代俗讲文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阿吒力法事程序的安排,可以给现在的人了解和认识唐代俗讲、研究敦煌文献中世俗佛教法事文仪提供一个感性的帮助。阿吒力经典的存世,是研究唐代俗讲和研究敦煌俗讲文的重要补充材料。
三、可帮助揭开大足劝孝石刻取材之谜
目前众多介绍和研究大足石刻的画册、著述和论文中将宝顶大佛湾第15~17号造像分割开来,分别称名为“父母恩重经变相”、“云雷音图”和“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小佛湾第3 号窟则命名为“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和报父母恩重经变相”。这不论与造像还是题榜都不尽相符。
宋代僧人集《孝顺设供拔苦报恩道场仪》(现存全本题名《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仪》)既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科仪,又集中国古代佛教孝道思想之大成。据其《教诫·道场所祖》可知此科仪乃依宗密《盂兰盆经疏》、宗赜慈觉《孝行录》和明教大师契嵩《孝论》并藏经中因缘故事编集而成。以往所见佛教文献中称宗赜慈觉作有《劝孝文》或《孝友文》,据《孝顺仪》可知此书又被称作《孝行录》。《孝顺仪》中录有《孝行录》的引文,我们据以对宗赜《孝行录》及其孝道思想研究后,发现大足宝顶大佛湾15号、16号、17号三龛造像以及小佛湾第3号窟造像都是据宗赜《孝行录》雕刻的。将它们分成不同的部分并分别命名,有悖造像者的初衷。第15~17龛是表现宗赜佛教孝道思想的有机整体,可以称为佛教的“劝孝图”。小佛湾第3 号窟与大佛湾这三龛相比尽管尺寸较小,人物较少,但表现内容相近,也是表现宗赜孝道思想的“劝孝图”。{11}
所以,四川大足劝孝石刻的取材依据,不是敦煌文献中的变文,而是宋代僧人宗赜的《孝行录》。阿吒力教经典《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仪》是研究大足劝孝石刻的重要资料。
四、是研究佛教中国化和中国俗佛教的重要资料
佛教中国化的总趋向是世俗化。但中国佛教明显的世俗化是在五代北宋之际,具体的表现是从学理佛型佛教过渡到民俗佛教。此后到20世纪晚清的1000多年,佛教与中国民间社会血肉相连,对中国民间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中国佛教史上,五代北宋至晚清作为佛教中国化的真正表现,被视为中国民俗佛教或中国俗佛教时期。{12} 当前,人们正借鉴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重新省察佛教,反思以往中国佛教史的研究工作,重新检察宋元明清佛教的历史价值。但是由于缺乏足资研究的资料,这项工作并未取得深入的进展。
明代的“教”并不是明代形成的,它是唐宋及其以后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同样,教僧使用的科仪也不都是明代才形成的,它们大部分都是明代以前就已成书并流行于各地的。因此明初朱元璋才声明他当时是“全依宋制”对佛教进行整顿和改革。现存阿吒力教经典如《楞严解冤释结道场仪》、《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仪》、《销释金刚科仪》等宋代中国僧人著述及大量明代教僧所用科仪,无疑就是我们研究宋代以来佛教中国化和世俗化取得重要进展的重要资料。
五、是民间宗教宝卷的源头
宝卷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它的产生,与秘密会社及其宗教活动有密切关系,因此具有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史料参考价值和宗教思想的研究价值。但尽管宝卷的研究已开展半个多世纪,对它的认识仍未清楚。大部分学者以为“宝卷系唐、五代俗讲‘讲唱经文’及演佛经故事的变文,中经宋代的‘说经’,杂糅以摩尼教经典,并受到尔后各代鼓子词、诸宫调、散曲、戏文、杂剧等形式的影响而成者”{13},是从唐代寺院中和尚的俗讲、宋代瓦肆里和尚的说经一脉传来的。但对元明之际宝卷怎样流传并为僧俗宣讲,却未有资料可供稽考和说明。如联系现存阿吒力经典就可以看出,明代正德年间才开始刊刻行世,在万历、崇祯间极盛的宝卷,其源头就是明代初期的教僧所用科仪。最早形成并影响明清民间宗教经典编纂的罗教5部经典所以形成,乃得力于现在剑川阿吒力最常用的《销释金刚科仪》。这本科仪为当时僧人习用,罗祖(梦鸿)从中受益匪浅,在5部经典中共有70多处征引该书。为众多阿吒力小科仪引用的“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去灵山塔下修”一偈,在罗教的5部经典和真空教经典中都是被反复使用{14}。教僧依科仪开坛做道场行法事时,都使用“望江南”、“混江龙”等曲牌唱念,这一“传统”也被宝卷加以继承,并在后来发展为宣卷这一民间说唱技艺。正是由于宝卷源于教僧所用科仪,与宝卷在形式上较为相近,所以一些本是教僧经典的佛教科仪,后来也被视为宝卷。而教僧科仪后来所以在中原内地存世不多,很大原因是由于宝卷兴起后,历代当权者在镇压民间宗教并焚毁其宝卷时,将佛教科仪也当作宝卷一起毁去。
所以,今人研究民间宗教尤其是研究宝卷时,如果要取得突破进展,实在不能不以云南阿吒力经典为出发点和参照。
六、是云南省图书馆藏阿吒力经典编目的依据
一提起云南佛教经典,人们当然不会忘记1956年发现于大理凤仪董氏宗祠,现藏云南省图书馆的那批阿吒力经典。但那批经典的价值到现在我们也没有看出来。这不仅是由于至今还没有一个有关那批经典的详尽目录,更重要的是很长时间未有哪一个学者清楚知道那批经典是如何使用的。这其中固然有多种原因,但那批经典残缺不全(几乎没有一部大科仪是全的)是其中的关键。现在,以剑川现存全本阿吒力经典为参照,配以阿吒力举办法会使用科仪程序,我们已经有能力对云南省各图书馆所藏阿吒力经典重新进行编目。当然,这项工作是否能够开展,要取决于是否有人同意我们去做这事。
(赵文焕,云南省佛教协会 )
(侯冲,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注 释
① 见《民族艺术研究》1994年第6期。
② 赵文焕:《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佛(宗)教活动今昔与文物古迹概述》(初稿)(油印稿)。
③ 李家瑞:《滇西白族火葬墓概况》,载《文物》1960年第6期。
④ 周泳先:《大理国写经目》,云南历史研究所抄本(现藏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⑤ 见《民族艺术研究》1994年第6期。
⑥ 赵文焕:《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佛(宗)教活动今昔与文物古迹概述》
(初稿)(油印稿)。
⑦ 李家瑞:《滇西白族火葬墓概况》,载《文物》1960年第6期。
⑧ 周泳先:《大理国写经目》,云南历史研究所抄本(现藏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⑨ 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
⑩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
{11} 详见侯冲:《宗赜<孝行录>及其与大足宝顶山劝孝石刻的关系》,载(台 湾) 《中国佛学》第二卷第二期。
{12} 李四龙:《民俗佛教的形成与特征》,《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13} 李世瑜:《宝卷综录·序例》,中华书局1961年版。
{14}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第五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罗香林:《流行于赣闽粤及马来亚之真空教》第三章、第六章、专载,中国学社,中华民国51年6月,香港。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