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蒙山施食?
何为蒙山施食?
蒙山施食
蒙山施食是佛教以特定的仪轨进行给饿鬼道或地狱道众生施食,免除痛苦的法事。起源是佛陀的弟子阿难在定中,忽见名“面然”的鬼王,告诉阿难,三日后将堕鬼类,阿难问他免除的方法,鬼王说要以饮食遍施六道群灵,无量饿鬼才可。第二天早上,阿难求佛陀教他施食方法。佛陀便教阿难诵变食真言,令饮食变少成多,从七化七,乃至无量。又教阿难念诵甘露咒,水变甘露。这是佛陀在世时施食的开始。
佛教传入中国,到梁武帝时,他夜梦高僧,劝他建水陆大斋,普济六道。梁武帝依志公和尚意见,积览佛经,编成仪轨,以二咒为主,会集显密文典,建坛超拔,这是中土施食的开始。
唐代金刚智和不空两位密教僧人,亦以二咒为本,参增显密诸文,集焰口仪轨,相传至今,弘扬最广,就是今天的焰口施食。
到了宋代,不动法师(或称甘露法师)在四川省蒙山上,集《救拔焰口饿鬼经》及秘密部的一种水施食法,并以二咒为主,集诸密部成文,称《蒙山施食仪》。佛门寺院在晚课时,就依据蒙山施食仪轨来诵经持咒,召请地狱、鬼道众生到道场中听经闻法,仰仗三宝之力,令其得以解脱苦厄。这就是一般所称的小蒙山。
近代兴慈法师以小蒙山仪轨为基础,更加入主法法师对群灵的六番开示,此称为大蒙山施食。大蒙山施食时,必须集合许多出家僧众及在家居士,藉大众的心力,引请三涂恶道的众生,希望他们都能来到法会现场听经、闻法、礼忏,以此菩提心因,当来必感道业成就的果报。如此六道众生同蒙法益,真正是一场冥阳两利的法会。(出自中台电子报)
此系密宗之法,需观想、诵咒、结手印,将‘净饭’、‘净水’施与饿鬼,需上师灌顶传授,在家二众也是可以如法举行否,但一般并不鼓励在家众行持。既使传授,师亦需观弟子的根器因缘,因为此法有一定的危险性。修持时,若杂想起,其所施食,即随其想而变所想之事,会令鬼神生嗔恨心起烦恼,甚至报复障碍,因果慎畏。详情您可参阅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三》中“施食师”的公案:
施食师
焰口施食,启教于阿难,盖瑜伽部摄也。瑜伽大兴于唐之金刚智、广大不空二师,能役使鬼神,移易山海,威神之力不可思议。数传之后,无能嗣之者,所存但施食一法而已。手结印,口诵咒,心作观,三业相应之谓瑜伽,其事非易易也,今印咒未必精,而况观力乎?则不相应矣!不相应,则不惟不能利生,而亦或反至害己。昨山中一方外僧病已笃,是晚外正施食,谓看病者言:‘有鬼挈我同出就食,辞不往。俄复来云:“法师不诚,吾辈空返,必有以报之。”于是牵我臂偕行。众持挠钩套索云:“欲拽此法师下地。”我大怖,失声呼救,一时散去。’越数日僧死。盖未死前,已与诸鬼为伍矣;向非惊叫,台上师危乎哉!不惟是耳!一僧不诚,被鬼舁至河中欲沈之;一僧失锁衣箧,心存匙钥,诸鬼见饭上皆铁片,遂不得食;一僧晒毡衣未收,值天雨,心念此衣,诸鬼见饭上皆兽毛,遂不得食,各受显报。又一人入冥,见黑房中有僧数百,肌体瘦削,颜色憔悴,似忧苦不堪之状。问之,则皆施食师也。施食非易易事也,信夫!
(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三》)
十类孤魂文(节录自瑜伽集要)
法界地府狱中阎罗天子。十八狱帝三十大王三十三王三十六王。十八狱主牛头阿傍马头罗刹。主命主摄无毒鬼王。九位二十四司助王。小臣掌部首领执杖。主净主水主铁主土主火。善恶童子一切功曹狱吏。騬马执枪一切罗叉。又地上检察者帝释四王太子诸将。六斋八王三十二忍臣。四忍大王五道大神。又十类孤魂者
第一法界一切守疆护界。陈力委命军阵相持。为国亡身官员将士兵卒孤魂众
第二法界一切负财欠命。情识拘系生产致命。冤家债主堕胎孤魂众
第三法界一切轻薄三宝。不孝父母。十恶五逆邪见孤魂众
第四法界一切江河水溺。大海为商。风浪飘沈采宝孤魂众
第五法界一切边地邪见致命蛮夷孤魂众
第六法界一切抛离乡并客死他州。无依无托游荡孤魂众
第七法界一切河井刀索赴火投崖。墙崩屋倒树折嵓摧。兽咬虫伤横死孤魂众
第八法界一切狱中致命。不遵王法。贼寇劫盗。抱屈[口*衔]冤。大辟分尸犯法孤魂众
第九法界一切奴婢给使。勤劳陈力。委命贫贱孤魂众
第十法界一切盲聋喑痖足跛手[病-丙+卷]。疾病缠绵痈疽残害。鳏寡孤独无靠孤魂众
又法界面然鬼王所统。薛荔部多百亿河沙饿鬼。非我见闻有名无名尘沙种族人间。依于草木附彼城隍。[口*衔]冤魂识品物精灵。自残自尽军阵亡身。无依无托遣骸暴骨。乏祭馁魂魑魅魍魉。幽魂滞魄灵响等众。又有大力鬼妖魅鬼恼人鬼。内障鬼外障鬼无碍鬼。又有九类十类三十六类鬼众。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