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至尊菩萨顶
五台山是金口玉言敕封的文殊道场,奇异的自然现象与佛教徒的附会使五台山成了神秘的灵山圣地,而菩萨顶更是灵山至尊的风水宅地。佛家认为,五座台顶中,中台占众星捧月之地利,位为最尊。中台又伸出五条支脉,犹如五条巨龙,灵鹫峰一脉居中,则是龙中之尊,菩萨顶又是这条龙的龙头,所以,自古以来,历代帝王建寺崇奉,优渥恩赐,非同一般。
最早在此建寺的是北魏孝文帝,初名真容院,是大孚灵莺寺的十二院之一。孝文帝敕建该寺时,正青春年少,祖先的基、业眼看着越过长城、黄河,逐渐南移扩展,他一边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加速汉化的过程,一边想借助东方各民族共同信仰的文殊之力,将他的统治深入人心。仍然是一个炎炎夏日,孝文帝信步真容院,眼瞅着东台望海峰似青龙守卫,西台挂月峰如白虎护寺,背以北台叶斗为靠山,对面南台锦绣峰为屏障,真容院雄踞中台翠岩峰支脉的龙头上,占尽灵山至尊之显位,不禁龙颜大悦,命令每年香火供奉,不时派遣宦官修缮护持,使真容院几年内蜚声华夏大地。
时光茬冉,花开花落,至唐朝时,真容院已不复往日风光。灵鹫山本来叫“化文殊台”,而真容院中此时连一尊像样的文殊像也没有。这可急坏了大华严寺高僧法云,他发愿造一尊文殊塑像,以供僧俗人等瞻礼圣容。当时有处士名叫安生,不知道从何处来,他应召人寺,为法塑像。但他塑了六次,佛像裂了六次。于是点灯焚香,朝夕礼拜,祈祷文殊显现真容,果然大圣忽现于庭,安生欢欣至极,经过72天的精心仿塑,终于将骑着金毛狮子的圣像安置殿中。安生为此耗尽了心血甚至生命,在圣像开光之日,随文殊而去,人们将安生所塑的文殊圣像称为真容文殊菩萨。
那大圣文殊像,“容貌颗然,端丽无比,骑着狮子,满五间殿”。再看那狮子精灵生骨,口生润气,俨然有动步之势。这样的传奇景致不胫而走,传到了唐睿宗李旦耳中。睿宗不仅崇奉道教,也扶植佛教,早在法云塑成圣像的前一年即景云元年(710年)就普渡僧道3万人,并从华严三祖法藏“受菩萨戒”,效法太宗,自称是“菩萨戒弟子”。这一年,他又命令菩提流志和法藏法师等于北苑甘露亭翻译《大宝积经》,并着宰相张说、右丞卢藏用、博士贺知章、中书侍郎陆象先等润文监护。译完之后,又御笔亲书《圣教序》冠于经首,积极支持佛教弘法度人。
正在此时,五台山真容院文殊显灵造塑像的消息传至宫中,睿宗龙心大悦,认为是国运兴盛的瑞兆,于是派遣使者恭送衣钵、香花到山,“施十二大寺,细披五百领,绵五百屯,袈裟布一千端,青色染之。香一千两,茶一千斤,手巾一千条”,以示祝贺。
自此以后,唐朝历代皇帝,每年都要敕送该寺香花宝盖、真珠蟠盖、佩玉珠宝、金缕香炉、大小明镜、花毯白氍、真假花果和五百领袈裟。唐文宗曾敕该寺一领精美袈裟、七宝伞盖以及其它珍彩花幡、奇异珠甏、宝装之镜等,满殿铺列,在库贮积,多得不知其数。其奢华与尊崇令日本僧人圆仁慈觉大师一行惊叹不已。他们在瞻礼文殊院后,还专程拜访了寺内持念和尚。持念和尚年逾古稀,却年高色壮,看上去不过40来岁,让远程而来的圆仁慈觉不得不惊叹此乃菩萨护佑。 五代时候,后唐武皇李克用与梁太祖朱全忠争夺中原,不幸中了流矢,遂致书五台山,迎请当时出家于五台山真容院的诚惠法师,到太原为其疗伤。诚惠一面大做佛事,祈求文殊护佑,一面从皮、骨、肉上治疗,礼遇有加。同光元年(923年),李克用长子李存勖即位,称赞他为“鹫岭名流,鸡园上哲”,“高蹈灵峰,栖心胜境。泛慈舟而拯溺,持慧炬以照迷,赐法号广法大师,并赐紫衣以示嘉奖,极尽尊崇。真容院在后唐时期声名远扬,人人归向,又一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宗也是一位对菩萨顶极为尊崇的天子。据《清凉山志》载,早在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初平天下,即下诏日:五台深林大谷,禅侣幽栖,尽蠲税赋。兴国二年(977年),太宗驾幸成都,敕以金泥书经一藏,派遣使者奉送五台山真容院供养,每年度僧50人,让他们在那里潜心静修。
兴国五年(980年)五月,太宗又“令内侍张廷往代州五台山造金铜文殊万菩萨像,奉安于真容院,”同时派“蔡廷玉等使至五台山修建寺院,每年承天节更不试经,特许度僧五十人,内二十人安置于真容院”,从而使真容院佛教得到很大发展。
景德四年(1007年),真宗又敕真容院建重阁,设文殊像,赐额“奉真阁”,使该寺“绮焕殊丽,映曜林谷”,到北宋神宗时,真容院规模进一步扩大,四重文殊阁内,供奉着高达丈六的释迦、弥勒佛像及数不清的七节宝供具;宝章阁里,下地药师佛、十六罗汉,上阶殿卢舍那佛丈六坐像,围绕3000菩萨银像。次左延寿王菩萨丈六像,围绕3000银菩萨,共有佛像1万尊;集圣阁有下地干手观音三丈像,上阶殿有五髻文殊丈六像、十六罗汉、观自在佛,整个真容院殿堂宏伟庄严,金碧辉煌,高僧济济,法轮常转,香烟缭绕,钟磬长呜,成为五台山寺庙之首,鼎盛一时。熙宁五年(1072年)十月,神宗批准日本密宗僧人成寻一行八人到五台山巡礼圣迹,瞻礼真容院,成寻惊叹于院内诸阁的精美绝伦,丐下了著名的《参天台五台山记》。
出身于蒙古草原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纵横疆场,其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称世祖,把五台山看作是“真佛境界”、“最上福田”,于至元元年(1264年)下诏明志:“朕眷仰灵峰,大圣所宅。清修之士,冥赞化机。官民人等,不得侵暴。”给予了五台山保护与扶持。至元二年,又造经一藏,敕送台山善住院,命僧人披阅,造福国家民众。其时,十二佛刹,包括菩萨顶在内都得到了修葺。之后的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等,都倾仰护持五台山,从政策上倾斜,财物上支援,使得台山寺字面貌一新,佛国净土继续向繁荣兴盛发展。
明太祖朱元璋在称帝之前曾出家寺庙当过和尚,特殊的出身及帝王的长远目光使他对五台山的地位看得极为重要,认为五台山“化愚俗,弥边患”,有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之功效。在他执政期间,一直重视佛教,尊崇喇嘛,优抚番僧。成化十七年(1481年),明宪宗为母后祈祷平安,特造高一丈六的镀金文殊像并嘶佛一轴、香金五百两、布帛千匹、念珠万串,派遣太监李珍送往台山文殊寺供养散施。还令泐石刻铭,流芳百世。同年六月,宪宗下令重建真容院,赐名“大文殊寺”,度僧20名,赐僧粮六斗,命令藏传佛教僧人短竹班丹禅师住持焚修,军民人等不得侵暴。菩萨顶自此成为钦定藏传佛教的道场,奠定了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基础。
清朝诸帝对菩萨顶的尊崇也达到了历朝崇佛的顶点。开国皇帝顺治认为自己前身是佛,对菩萨顶心驰神往已久。传说他在太子夭折、爱妃去世后,看破红尘,一心向佛,先后命高僧到五台山总理番汉经典,巡礼菩萨顶,还命人重修文殊寺经堂,留下了出家五台山的悠悠传说。
清圣祖康熙是顺治的第三子,8岁即位。在他当朝的61年间,以其空前绝后的文治武功,将大清王朝推向了长达百余年的“康乾盛世”。他认为,对外藩蒙古施以怀柔之道,比修筑坚固的万里长城更有效。而蒙古民族信仰藏传佛教,崇拜文殊菩萨,尊奉五台山佛教,所以,清朝统治者因势利导,兴黄教,优礼五台山佛教,达到控驭蒙藏、巩固边防、安定国家的目的。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圣祖差御前侍卫吴当、朱尔户赍送金银、龙缎、香烛、哈达到菩萨顶供佛,举行祝国佑民道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月十二日,圣祖带着皇太子允乃首次巡幸五台山,驻跸于台怀菩萨顶。其时五峰之上白雪皑皑,银妆素裹,佛国圣境一派庄严肃穆,康熙不禁诗兴大发:
四十余年礼释伽,
本来面目是天家。
清凉无物何所有,
叶斗峰横问法华。
这次朝台期间,康熙为太皇太后举行了祈福道场,敕封阿王老藏为“清凉老人”,赐予龙袍、貂座、衣靴等物,并遣官监修寺庙,将大殿瓦改为黄色琉璃,享用皇家建筑才有的殊荣。
同年九月,圣祖带着侍卫纳兰成德等人,再幸五台山,仍然驻跸菩萨顶,做了三天虔修道场,特供菩萨顶金银、珠宝、璎珞、龙缎、幡、匾、香烛、茶果、哈达及银1000两,祝太皇太后万寿无疆。
康熙先后五上五台山,四次驻跸菩萨顶,在这里举行祈福道场,赐诗题额,赠送金银、珠宝、龙袍及寺院各式供品,特赐菩萨顶使用皇家专用的琉璃黄瓦,可谓尊崇有加,从而使菩萨顶成了一座金碧辉煌、耀眼夺目的皇宫式建筑与皇家道场。“灵峰胜境”蓝底金字匾至今悬挂在菩萨顶山门前,成为书法艺术珍品及镇寺之宝。
乾隆皇帝同康熙一样,光扬道化,倾仰五台山,尊奉文殊菩萨,礼遇喇嘛僧徒。他在位60年,活了89岁,是历代皇帝中寿命最长者。后人总结他独享高龄的养生秘诀便有喜好旅游一条。乾隆在位时曾六下江南,六上五台山,不少名山大川、古刹佛界都留下他的足迹。
乾隆六上五台山,四次驻跸于菩萨顶。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春,其时江南已柳绿桃红,五台山上却春雪飘飘。在通往台怀的山路上,一支八旗军打着旗幡、罗伞、迥避牌、豹尾枪、刀、金瓜及其它侍卫武器。文武百官骑着马簇拥着一顶黄色轿子,列队向五台山挺进,这是乾隆第四次巡台。那一天是农历三月初二,点点瑞雪在阶前飞舞,随从及僧俗人等都说天花飞舞,似文殊显示,一时帝心甚悦。乾隆冒着霏霏春雪,踏着萦回缭绕的小道,登上菩萨顶,瞻谒文殊菩萨法相。三世章嘉国师早已率领众喇嘛诵经迎驾。乾隆一边饮僧人为其精心烹制的雪水茶,一边聆听国师讲《妙法莲花经》,共祝大清江山巩固、帝祚久昌。至今菩萨顶的四棱碑上,还记载着曾经的繁华旧梦,引人浮想联翩。
最后一位巡幸台山的皇帝是乾隆之子颞琰(即嘉庆皇帝)。受其先祖与父亲的影响,他把五台山看成“神京之右臂”,称其“诚中华卫藏”。嘉庆十六(1811年)三月十八日,他在恭谒西陵后,巡幸五台山,住在菩萨顶行宫,此后七天里游览了五台山主要景点,写下了《五台赞碑文》后回京。
在台怀仰观菩萨顶,它如一条凌空腾起的飞龙,面对清水河,俯视芸芸众生,诉说着悠悠岁月和佛法的永恒。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