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白水——幸福的另一种理由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泽道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白水——幸福的另一种理由
  选自泽道法师《禅释武夷山》
  泽道法师
  武夷山上梅乡白水村,是一代词宗“白衣卿相”柳永和朱熹岳父、理学家刘勉之以及诗人翁挺的故乡。刘子翚曾以诗赞叹:“屯田(柳永)词,考功(翁挺)诗,白水(刘勉之)之白钟此奇。钩章棘句凌万象,逸兴高情俱一时。”一个不怎么起眼的村子竟如此藏龙卧虎,在感叹人杰地灵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投以好奇的目光。这里群山环抱,风光秀丽,绵延的寂历山如一道天然的屏障把这个村子与外界隔离,唯有那条百步转流的梅溪,把村民们淳朴的思念与期盼悠悠地带向远方。溪畔巍巍的鹅子峰静立千年,不知是在遥望柳永、刘勉之们远去的帆影,还是在等待他们归来的蛩音。梅溪是闽江源头一条水量充沛的支流,流经38公里近乎原生态的绿色腹地,因此水流异常清澈,丝毫不负“白水”(当地方言称清水为白水)的雅称。
  但白水之名并非因此得来,而是源自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据说这个村子有一口井(就是今天的遇仙井),井水清冽甘醇,特别适合酿酒。于是有个村民就在这个水井旁盖起一个简易的酿酒坊,酿造农家糯米酒,卖给乡里和路人。但由于村子里的百姓都很贫穷,没几个人买得起酒,所以卖酒的一家人虽起早摸黑,却依然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有一天不知哪路神仙装作叫花子打从这家酒坊门前过,闻到阵阵糯米香不由得嘴谗肚饿,便上前讨点糯米饭吃。这家人真有菩萨心肠,不但没有把这个叫花子赶出去,反而把他迎进门,让他酒足饭饱地美餐一顿,还让他带上几个糯米饭团在路上充饥。神仙感激不已,想好好回报这户酿酒人家,于是把其中一个糯米饭团放入井中,并用拐杖搅拌几下。顿时,酒香弥漫,井里源源不断地涌出了醇香的糯米酒。从此这户人家就无须再酿酒了,直接把井里的酒打起来卖,全家过上了富足而幸福的生活。一晃几年过去了,那个神仙再次光临酒坊家,问他们:“这井水好不好啊?”酒坊主回答:“好是好,只是没酒糟喂猪。”神仙说:“那容易啊。”于是再把拐杖放入井中搅拌几下,转瞬间,酒香消失了,井里的酒又变回清清的泉水了。从此,这个村子便得名“白水”。
  这个村子出生的著名理学家刘勉之以白水为号,也许就是以此自勉,时刻警醒自己做一个知足常乐的人吧。
  自古以来,知足常乐都是中国人最朴素的幸福观,这从福字的构字法可以得到佐证。从《说文解字》等文献、典籍关于福的解释可以得知,古人对福的理解是:一知足,二祥和,三天助。福字左边是“示”字,右边是“一”、“口”、“田”,意即祈望有一块田种,有一口饭吃,就知足了。因此,福是果,而知足、祥和、天助则是因。因为知足,故祥和;因为祥和,故天助之。可见知足常乐是幸福之根本所在。
  那么怎样才能知足而常乐呢?快乐和痛苦始终摆动在天平的两边,快乐多了,痛苦就少了;痛苦多了,快乐就少了。追求快乐的过程也是摆脱痛苦的过程,如若能彻底摆脱痛苦就能得到完全的快乐。只有正确认识快乐和痛苦的真实含义,才懂得怎样取舍。
  佛教认为,众生苦之因来自于无明,就是非理性地对外贪求,因无止境地贪求,而造成种种的苦果,所以人生除了有生、老、病、死的苦谛,还有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素来有切肤之爱和切肤之痛的说法,说明人享受爱的快乐必将忍受爱所带来的痛苦。“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死离别,人间惨事。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自古是人生的三大悲剧。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离别,也将感到万分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谁也无可避免的。“不是怨家不聚头”,在生活中,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如果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这就是怨憎会之苦。“力不从心”、“怀才不遇”、“单相思”、“求生不能、求死不得”都是求不得苦的具体表现,人也常难摆脱。此外人还时时忍受着五蕴炽盛苦。色、受、想、行、识的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其他苦都因此而生。色蕴炽盛,容易导致四大不调,容易得病;受蕴炽盛,领受过度,量变引起质变,往往使痛苦升级;想蕴炽盛,贪恋变强,而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也随之变强;行蕴越盛,造业就越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蕴炽盛,起惑而造恶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就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能知足了。如果我们知道生之苦,就会知足于母亲的恩赐;如果我们知道老之苦,就会知足于青春的短暂;如果我们知道病之苦,就会知足于今日的健康;如果我们知道死之苦,就会知足于活着的幸福;如果我们知道爱别离苦,就会知足于每一次相聚;如果我们知道憎恨会苦,就会知足于每一次别离;如果我们知道求不得苦,就会知足于当下的生活;如果我们知道五蕴炽盛苦,就会知足于淡泊和宁静。
  如果那个酿酒的农民知道这个道理,定然不会失去他既得的幸福。但又有谁知道,“白水”不是他幸福的另一种理由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