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又见达喜达日扎楞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2006年11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的达喜达日扎楞庙前人头攒动,一场规模盛大的庙会在此召开,前来参加活动的信众多达数千人,庙会持续了整整3天。内蒙古自治区佛教协会副主席格格塔日吉德前来诵经并为信徒摸顶。陈巴尔虎旗的百姓说,提起佛教寺庙,山西有五台山,北京有雍和宫,现在咱陈巴尔虎旗的信众也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
  又见达喜达日扎楞庙
  阿·乌力吉德力格尔 图亚 乌仁格日勒 文/图
  前世:清政府13万两白银打造“盛祥寺”
  自远古以来,巴尔虎人就有信仰萨满教的传统。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的诸部落后,将萨满教定为国教,对巴尔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萨满教的跳神仪式上,其唱词十分丰富,包含了各种颂扬美好与斥责丑恶的词语。据《古代蒙古文学史》记载,蒙古语中很多颂扬、祝福词等都来源于萨满跳神的唱词。
  后来,忽必烈大帝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不断提高吐蕃(西藏)藏传佛教的地位。1578年,土默特部落的俺答汗在青海省察卜其雅勒庙(仰华寺)会见了吐蕃宗教领袖索南嘉措,格鲁派藏传佛教从此传入蒙古族地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庙会上,内蒙古自治区佛协副主席格格塔日吉德给信徒摸顶


  清光绪年间,为了消除萨满教在陈巴尔虎人中的影响,扩大藏传佛教的传播范围,清政府决定由国库支付13万两白银,在巴彦库仁建造达喜达日扎楞庙。
  工程于1874年开工,1878年建成,正好坐落在巴彦库仁镇正中央。最开始,庙宇的名字很多,有“巴彦库仁庙”、“呼和道布庙”、“其布沁庙”等。后来,清朝皇帝亲自赐予印章和“达喜达日扎楞庙”的名称,从此将名字固定下来,汉语意为“盛祥寺”。
  根据记载,当时的达喜达日扎楞庙总占地面积为2744平方米,由主大殿、天王殿、东西两个殿组成四合院,庙的南侧还配有两塔,共6部分组成。此外还有100平方米的厨房和仓库。
  达喜达日扎楞庙的投资浩大,做工精细,全部用青砖瓦砌成,配上金光闪耀的金顶,从10多公里外就能欣赏到它的风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道敖日布扎木苏大师在诵经


  寺庙的喇嘛很多,最多时达154位,其中多数来自西藏、青海等地。由于陈巴尔虎旗人口少,兵役重,当地人以信仰萨满教为主,因此达喜达日扎楞庙里本地区的喇嘛很少,仅有扎米彦、丹巴仁钦、宝迪雅、巴拉旦、础鲁德木等十几位。
  达喜达日扎楞庙建成后,陈巴尔虎人的文化教育、医药、医疗科学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和朝鲜元首金日成都曾到过该庙。因此达喜达日扎楞庙在当时享有盛誉。遗憾的是在“文革”十年动乱中,该庙遭到严重破坏,至今已经找不到踪迹了。
  今生:蒙古族风格彰显地域特色
  2003年起,经旗政府的批准,当地信众在巴镇北边平坦的地方,破土开工,重建新庙,现在已经建成了两米多高、2万平米的砖墙大院套,天王殿(门寺)、主大殿、后殿等。从庙的设计图纸看,大雄宝殿、门寺、东西两殿,后翼两殿等由6座殿寺组成,充分体现了蒙古族风格样式的寺庙,计划院套和寺庙的总面积比原庙大10倍。工程将于2007年全部竣工,并可投入使用。全部工程的投资总额达500万元。
  达喜达日扎楞庙的住持是道敖日布扎木苏大师。他精通蒙古、藏、汉文,把藏文的《大威德金刚生圆次第经》翻译成蒙古文经书,即将出版。他还是一位诗人,出版过一本名为《孩提时代》的诗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融合汉蒙藏风格的新达喜达日扎楞庙


  道敖日布扎木苏大师于1964年出生于阿鲁科尔沁旗苏布日干村。17岁出家当喇嘛,曾在阿鲁科尔沁旗根比庙、山西五台山罗睺寺、青海塔尔寺、西藏拉萨哲蚌寺、甘肃拉卜楞寺等寺庙学习佛教经典(文)。1995年他再次踏上求学的征途,在北京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进修两年。
  由于他的祖先早在明朝中期至清朝初期(1500-1626年)就在陈巴尔虎地区曾经居住过,因此,这里的人民、乡土给予他亲切感,于是决心到这里成就造福事业。
  道敖日布扎木苏大师现有4个徒弟,他们分别来自科尔沁、翁牛特等地。达喜达日扎楞庙在每月农历初一和十五举办庙会,吸引了不少信众前来活动。
  名词解释
  巴尔虎
  “巴尔虎”一词,是一个以游牧地区名称而得名的蒙古族部族名称。巴尔虎蒙古部是蒙古族中最古老的一支,他们最早在贝加尔湖东北部的巴尔虎真河(今俄罗斯境巴尔古津河)一带从事游牧和渔猎生产。按蒙古人以山河湖泉及游牧驻地名称命族名的习惯,他们被称为“巴尔虎”。后来,巴尔虎蒙古人不断迁徙,分散到贝加尔湖的东部和南部。
  清康熙年间,一部分巴尔虎蒙古人被编入八旗,驻牧在大兴安岭以东布特哈广大地区,还有一部分成为喀尔喀蒙古(今蒙古)诸部的属部,其中275名巴尔虎蒙古人驻牧在今陈巴尔虎旗境内。1734年,清政府又将在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志愿加入八旗的2400多名巴尔虎蒙巴人迁驻克鲁伦河下游和呼伦湖两岸,即今新巴尔虎左右两旗境内。为区别这两部分巴尔虎蒙古人,便称1732年从布特哈地区迁来的为“陈巴尔虎”,即“先来的巴尔虎蒙古人”之意;1743年从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迁来的则被称为“新巴尔虎”,即“新来的巴尔虎蒙古人”之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