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求诸己 精进不懈
赵朴老在1994年10月5日给我写一张条子。条子写到:“昨天写的条子,想已看到。古人有一句经验之谈,叫作‘反求诸已’。这便是,遇到什么为难的事,或不如意的事,首先看看自己方面有没有什么问题。现在是我们‘反求诸己’的时候了。人家说了一些不利于佛教的话,而我们莫明其妙,照此下去,我们会跌交的。因此,先选一个省去做做调研,实有必要。请和刀、游、萧诸位一商。”
朴老条子中写的“反求诸己”,是“自反”之意。是说在工作中我们遇到什么为难的事,或不如意的事,首先要进行“自反”,要检查自己方面有没有什么问题。从我们了解和下边反映的情况看,佛教自身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所以朴老才写到“现在是我们‘反求诸己’的时候了。”告诫我们,不要听到人家说了一些不利于佛教的话,就不爱听,不高兴,甚至反感,或是莫明其妙,照此下去,我们会跌交的。
“反求诸己”这句话,在一些古书中常有引用。如《孟子•公孙丑上》中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已者,反求诸已而已矣。”又如,《孟子•离娄上》中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在宋代王安石《礼乐论》中曰:“不迁怒(不把心中怨气移向别人发泄)者,求诸己(自己作检查);不贰过(不犯已经犯过的错误)者,见不善之端(开端)而止之也。”上述所用“反求诸己”,其意是“自反”、“自省”的意思,就是自己检查自己。
朴老在条子开始写的“昨天写的条子,想已看到。”这是指两封群众来信,反映佛教内部存在的种种问题,朴老十分重视,并批示:“请倪强同志阅,信中所反映的问题有代表性,我会应重视这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考虑采取必要措施予以解决。”朴老感到存在的这些问题,对佛教界影响很大,不利于佛教的发展,对外影响也不好。于是又写上述条子予以强调,让我高度重视。
这两封群众来信,一是一年轻法师来信,反映某省一市级佛教协会会长,“不学习,不上殿领众熏修,不调查研究,不了解下边情况,也不听下边意见,主观臆断,事事他一人说了算,作风霸道。”该市佛协所属10余所寺院的具体事务,“诸如寺院的建筑、维修、经济、人事乃至寺院的挂单、僧人外出看病等等,都必须报他同意后方可办,致使寺院没有一点自主权、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开展,大家意见很大。”来信恳请中佛协过问并协助解决这些问题。二是吉林省一佛教信众来信反映说,现在的一些文章中,“在描写名山大川的寺庙和僧人时,笔下对僧人极不尊重,有的竟是嘲讽,原因是有些寺院道风不好,纪律不严,寺院布置得像旅馆,寺不像寺,僧人不念佛诵经,而卖旅游票、充当向导”、还说一些寺院“没有法师讲经说法,而只顾经商,名山名寺成了旅游点,缺乏宗教气氛;有些僧人文化素质差,问什么都不知道,游客问一些很简单的问题,也不能解答,与僧人的身份很不相称。如有人问佛教的‘六根’是指什么时,有的只勉强讲出三根(‘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再问‘十善’(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是指什么时,这位僧人竟未做解答,反而轻率地说:‘你问这个干什么?佛教哲理很深,那是搞研究的人要知道的问题,我们不研究这个。’后便不屑一顾地走开了。在场的人议论纷纷,影响很不好。”来信还说:“这反映出佛教徒的文化素质低,对佛教的教理、教义和基本知识学习不够。”信中说:“现在出家人许多是小学、初中文化水平,有些甚至还是佛盲。在家居士中,中老年居多、且大多数是中老年妇女,大都没有受过文化教育,是一个文化不高的佛教群体,急需加强学习和教育。”来信建议:“1、希望中国佛教协会抓好佛教徒的学习,抓好遵纪守法、严持戒律、严于律己的教育,不要认为一出家就什么都懂、都会了,甚至骄傲自满。作为出家人更应待人和善、彬彬有礼,作好为人师表。2、建议多办一些佛学院、开办培训班、提高信众的文化素质。3、搞自养活动要适度。作为寺院适当经销佛教文化用品是应该的,但寺院毕竟不是商场、旅馆、旅游风景区,僧人应有学有修,寺院应有浓厚的宗教气氛,不能把商业气氛搞得很浓,给人感觉是一个经营、旅游、赚钱的单位,失去了寺庙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来信最后说:“希望赵会长和中国佛教协会注意这些问题,使中国佛教更好地向前发展。”
赵朴老对这两封信极其重视,不但两次给会里写条子,指出要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反求诸己”,不能听之任之。会里根据朴老条子中写的“先选一个省去做做调研,实有必要”的指示精神,立即组成小组到有关省进行了调研,发现佛教自身存在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赵朴老在1993年10月中旬召开的六届佛代会上提出的“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提高四众素质”的工作重点是十分正确的,及时的,必须加大力度学习好,贯彻好。
赵朴老在六届佛代会上指出:“当今中国的佛教适逢大好机遇,国家和社会的安定,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为我国佛教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为我们佛教徒实践佛陀的教义,造福社会,饶益众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把握当前的大好机遇,因势利导,精进不懈,继往开来,开拓我国佛教事业的新局面,是当今佛教界肩负的历史使命。”朴老说:“我们必须看到,当今中国佛教从自身建设来说,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央关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腐朽思想的泛起是难以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佛教界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有些人道风败坏,结党营私,追逐名利,奢侈享乐乃至腐化堕落;个别寺院的极少数僧人甚至有违法乱纪、刑事犯罪的行为。这种腐败邪恶的风气严重侵蚀着我们佛教的肌体,极大地损害了我们佛教的形象和声誉,如果任其蔓延,势必葬送我们的佛教事业。如何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保持佛教的清净庄严和佛教徒的正信正行,从而发挥佛教的优势,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是当今佛教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朴老要求:“各级佛教协会和全国佛教界都必须把注意力和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提高四众素质上来。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就是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这五个方面,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人才建设是关键,教制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赵朴老最后要求:“寺院僧尼要具足正信,勤修三学,遵守戒律,严肃道风”、“必须坚持早晚课诵、过堂用斋、修禅念佛、讲经说法、半月诵戒、夏季安居、冬季打七以及在佛教传统节日举行法会”、“寺院负责人要身体力行,领众熏修”、“对僧尼中个别严重违反戒规、道风败坏、屡教不改者,必须按戒规的要求收回衣钵戒牒、摈出僧团。对僧尼中极个别为非作歹、触犯刑律者,由司法机关处理”等等。
赵朴老于1994年10月9日在《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会议上的讲话》中还讲道:“现在仍然有人认为宗教或者佛教是封建迷信”、“为什么人家说我们是封建迷信呢?这个问题我们要自己检查一下,古人有一个经验之谈,叫做反求诸已。什么事情都有不如意的时候”、“不如意的事碰上了怎么办?应先找一找自己有没有问题,叫做反求诸己。”我们在这方面还有什么缺点没有?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教义上有什么封建迷信,而是外面来的封建迷信的东西影响了我们。比方说,我们有的寺庙里烧纸人、纸马、甚至荒唐到做一个纸收音机、电视机之类的东西烧掉了。简直荒唐得很。这样的东西还是有的。外面的封建的、民间的习俗玷污了我们”、“希望大家注意这件事,各位大德们注意不断地提醒大家,不要把一些迷信的东西搞进庙里来”、“寺院管理得好一些,把寺院弄干净一些。自己这方面弄干净了,人家也就不好说我们的闲话了。”赵朴老的这些重要讲话,指出了佛教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了佛教工作的重点,指明了佛教的工作方向,从而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朴老在条子中写的“现在是我们‘反求诸己’的时候了”,“照此下去,我们会跌交的”深刻含义和重大意义。为落实赵朴老的指示,搞好自身建设,提高四众素质,认真“反求诸己”,在中佛协的大力号召和要求下,全国佛教界进一步掀起了学习朴老讲话,认真检查自身问题,搞好自身建设的高潮,收到了很好效果。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六届佛代会精神和赵朴老的讲话,推动全国佛教界的自身建设,提高四众素质,根据赵朴老的指示,中佛协于1995年2月下旬,又召开了省级佛教协会工作会议。与会代表进一步研究讨论了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四众素质的办法、措施,进一步完善了有关制度。会上,赵朴老作了重要讲话,再次讲到“反求诸己”问题。朴老说:“大家都知道中国基督教有个三自爱国运动组织,我们佛教是否也可以有个‘三自’?当然其内涵是不一样的。我们的‘三自’是什么呢?就是‘自知、自反、自强’。从自知来说,我们到底知道自己有多少?自己认识自己多少?很难说。在这方面,由于过去的忽视没有下很大功夫,现在应当下点功夫。孔孟讲自反,就是‘事有不得者反求诸己’。我们佛教讲自净其意,这个非常重要。我曾经到梅兰芳的家里去过,他有一个房子设有很多镜子,前面、旁边、后边都有镜子,他不仅要从前边看到自己的表演姿态,也要从各个方面看到自己的形态。我们佛教徒到底知道佛教的情况有多少?我们作为佛教徒至少要了解佛教的基本理论,要知道什么是佛教。另外要了解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我们佛教到底作了多少贡献。”还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当今时代,我们佛教界应当找到自己的位置,知道现在所处的地位和将来努力的方向,过去、现在、未来都应当知道”、“这是谈到的自知,就是自己知道自己,自己认识自己。自反呢?就是通过刚才说的那些问题,反省自己有没有错误。先不要怪人家,要看看自己有没有问题?有问题就要认错,改正,自己没有问题那就好,因为事实胜于雄辩,这就是自反。这是我们今天应当做的事,也是我们这次会议所讨论的问题。”
赵朴老所讲的“三自”及其精辟论述,引起了与会代表和佛教界有识之士的深切关注,认为这是关系到佛教自身建设、提高四众素质、培养德才兼备僧才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到我国佛教未来面临的一项大事,是摆在各级佛教组织面前的一项极其急迫的任务,是进一步发展和振兴佛教事业的重要理论。
韩非子在《喻老》中有句名言曰:“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意思是说,知人的难处,并不在于了解别人,而在于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赵朴老在讲话中说的:“我们佛教徒到底知道佛教的情况有多少?”“至少要了解佛教的基本理论,要知道什么是佛教。”前述的群众来信反映的,有的出家人竟不知道“六根”、“十善”,还说什么“佛教哲理很深,那是搞研究的人要知道的问题。”这种认识和态度是十分危险的、有害的。自身素质低,又不认识,长此下去,势必像朴老条子中写的“会跌交的”。所以朴老郑重地指出:“现在是我们‘反求诸己’的时候了。”赵朴老在讲话中还强调:“要了解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我们佛教到底做了多少贡献。”这又向我们佛教徒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应该学习和了解的重大问题。佛教自传入我国两千多年来,历代高僧大德往返西域,传译经论,丰富了祖国各个文化领域,灿烂的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绽开它独特的奇葩;历代高僧大德兴寺造像,植树造林,装点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在锦秀的中华大地上建立了不朽功勋;历代高僧大德,不畏强暴抗御外来侵略,为领土的完整,民族的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历代高僧大德布经讲道,弘扬佛法,不畏千难万险,远涉重洋,联络中外法情道谊,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和平友谊。历代高僧大德不仅给我们创造了物质世界,还为我们创造了精神世界。作为21世纪的佛教徒,在改革开放、国家昌盛的大好形势下,如何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按照朴老“三自”的讲话精神,切中佛教当前的弊病,检查并改进自身的问题,加强佛教的整体建设,提高佛教的整体素质,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面对现实的挑战,以历代高僧大德为榜样,自知自反自强,为振兴佛教作出更大贡献!为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作好人天师表的庄严形象,严于律己,自强不息,反求诸己,精进不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