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扣冰古佛崇拜的历史和现状
武夷山扣冰古佛崇拜的历史和现状
杨 娟
一、扣冰古佛其人其事
扣冰古佛又称扣冰辟支老佛、扣冰藻光古佛、辟支佛,俗姓翁,名藻光,武夷山市(原崇安县)新丰乡吴屯里翁屯水东人,生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乙其家原为陇右人氏,祖父翁巨隅为‘唐荣王府谘议参军”,因“朱梁僭窃,由京兆迁崇安,遂为崇安人。”其父翁承钦,据说曾担任过唐末河西节度推官。叔父翁承赞为乾宁三年(896年)进士,天祜元年(904年)奉使赴闽封王审知为琅琊王,“审知待之殊厚,遂以为相。”因此,其家族在五代十国的乱世避难于一隅,却得到意外的富贵,在崇安当地可称上达官显贵了。
至于翁藻光出生的情形,据记载:“(翁承钦)刚果有为,才华练达,中年难于子嗣,弃职归家,广布善根,多行方便……活人亿万,颂声载道。一夕,梦老比丘(老字疑为句读之误),面如满月,风神炯然,荷锡持钵,请求歇宿。傍有侍者对文敬公日:‘此即辟支古佛也!’已而母孟宜人遂有娠。”可见,在后人的记载中,已将扣冰古佛作为佛经中的辟支佛的化身来神化。故称古佛诞生之日 下山乐腾空,余音不断,异香满室,弥月犹存……父默喜其为梦感之祥。”翁承钦亦认为其子为辟支古佛投胎转世。
辟支佛全称辟支迦陀佛,又称辟支迦佛、钵罗翳迦佛陀等。佛经说辟支佛性好寂静,无师友主教而能自悟真谛,故名独觉。又云辟支佛观待内外之缘而悟圣果,所以又名因缘觉。因此,被神化为辟支佛投胎转世的扣冰古佛(翁藻光),也被认为同样具有“独觉”和“因缘觉”的佛性。有关扣冰古佛苦行修炼的传说有许多,如他每天都要问:“惺惺否?”然后又自答: “惺惺。”所谓…陧惺”,用扣冰古佛的话说就是“心心常念”、“念念常敬”。他的这种抑制情感的…陧惺”说,对朱熹理学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朱熹对扣冰古佛崇拜备至,曾为其佛像撰写“赞”云:“梦感神灵,天成佛性,戒行超凡,智慧入圣,法威普济,声传谷应,慈光炯照,屡被朝命。”
修行之外,扣冰和尚还致力于寺院的建设。因为寺院不仅是僧人修行的重要场所,也是弘扬佛法的必要凭借,武夷山天心岩是他的首选之地,因此处位居武夷山之中心地带,五象朝拱,气势恢弘,犹天之枢极,故名天心,亦是修行布道之佳境。多年后,他的弟子在这里修建了山心庵(后易名为天心庵),也即后来著名的天心永乐禅寺,并因之使武夷山跻身佛教八大名山之列。翁藻光和他的师傅、弟子们一起,在武夷山脚下还兴建了永丰寺、大智院、广福寺等。最后在吴屯乡择地建成了瑞岩禅寺,并在这里住持修行了几十年。武夷山最早的寺院始建于唐朝初年,到了唐末五代,也就是扣冰古佛所处的时代,这里的佛教寺院竟达50座之多,这不能不归功于扣冰古佛的身体力行以及他巨大的影响力。
除了兴建佛教寺院广播佛音之外,外出云游修行,也是扣冰和尚的重要活动。在《建州弘释录》及历代编修的《崇安县志》《崇安县新志》《武夷山志》 《闽都别记》等书中都有辟支古佛扣冰和尚传,鼓山涌泉寺中的《经板目录序》中亦有对扣冰古佛的记载。由此可见,其影响早就超出了武夷山市的范围,其行迹亦已遍及闽北及福州等地。相传,由于古佛法力无边,且十分灵验,在其中年时,已使瑞岩道场:“近而江浙两广,远而荆楚陕川,无不闻其高风,造庵拜谒,至于高僧行者,悉皆杖锡叩钵,愿求参悟。一时瑞岩道场遂与天台、曹溪并峙千古。”
五代天成三年(928年),闽王王延钧礼聘扣冰和尚至福州,“敬事为王师”,翁藻光‘屡劝王以百姓为念,勿多杀”。后在闽王府居住十日,未几于鼓山坐化。
二、扣冰古佛信仰的形成和推广
武夷山市即原崇安县,地处福建省北部山区。宋代真德秀曾称这一带“山谷延袤相属,田居其间,栽什三四。”自明以来,武夷山地区与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及其格局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不同于商品经济已有巨大发展的沿海地区,闽北山区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以传统的粮食生产为主,据《崇安县新志》所载,崇安县直到民国时期,土著居民依然是困守农业,所谓“本县民智未开,生产落后,揆其故,皆不知注重职业所致也。”民国《建瓯县志》亦称这里的农民“无平原广隰,率半耕山,春涨则潦,夏阳则焦,阴翳则蟊壁易生,林深则鹿豕交害。尝闻穷谷之民衣麻御冬,煨芋卒岁,且终身有不识金钱为何物者。”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民国以前闽北山区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经济和淳朴尚本的民间风尚。
这种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经济基础与淳朴尚本的风尚,决定了包括武夷山地区在内的闽北山区人民所企盼与崇拜的神灵,是与农业耕作所祈求的风调雨顺相适应的,能够协调雨畅、驱邪消灾的慈祥偶像。扣冰古佛本是崇安县人,当地人将他奉为古佛加以崇拜,他便责无旁贷地具有驱邪消灾等法力,并且有求必应,不辞劳苦。关于扣冰古佛施法帮助乡民的记载在《古佛全传》中不胜枚举。
在闽北老百姓心中,扣冰古佛生前就有祈雨、祈旸、驱魔的法力,在他生前,对他的信仰崇拜就已逐渐形成了,翁藻光已然成了民间的活菩萨。
928年,扣冰古佛在福州鼓山坐化后,闽王将其遗体供养7天,据称‘行色如生,端坐禅堂,祥光不散。”僧俗争先来瞻仰供奉遗容,后“王以酥油香薪化师身,与弟子法云捧师骸骨仍归瑞岩,施钱十万,建塔于瑞岩院法堂之后,号日 ‘瑞应宝塔’,以金瓶储舍利子,并封藻光为妙觉通圣大师。”这是世俗权贵对古佛信仰推崇的开始,也是其走出闽北山区,走向各地的开始。由于闽王的影响,扣冰古佛很快地成为闽籍香火最盛的菩萨之一。
到了宋代,扣冰古佛已被武夷山民间奉为地方保护神,并多次受到朝廷的敕封:宋高宗赵构绍兴六年(1136年)五月赐号藻光为“法威大师”;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奉旨加封为“法济慈济大师”;宋孝宗赵奋乾道元年(1165年),又加封为“妙应”;宋淳熙十一年(们84年)再加封至“法威慈济妙应普照大师”;宋理宗赵昀宝祜元年(1253年)再奉诏加封为“灵感法威慈济妙应普照大师”。奉祀辟支古佛的寺庙,也逐渐遍布于武夷山市各地,邻县的建阳、浦城以及邻省的江西也有少量的辟支古佛庙。
在扣冰古佛信仰推广并受到统治阶级屡次册封过程中,有关古佛显灵的记载常常相伴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南宋以后社会动荡不安,偏僻的闽北山区山寇经常出没,于是,关于扣冰古佛显灵的传说,除了祈祷雨畅之外,其显灵弥盗御寇也大量产生。如“建炎二年(1128年)戊申,范汝为叛,放兵四劫,贼将夜梦一僧身长数丈,从途阻截,觉而疑焉,次日果人马自困,惊信夜梦,不敢复进,众遂卷甲而他窜。”
明清以后,关于古佛弥兵御寇、祈雨畅、驱蝗虫、愈瘟疫的传说在《古佛全传》中还多有记录,此不一一赘述。
总之, 自藻光和尚坐化之后,历经宋、元、明、清四代,由于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屡次得到册封,极大地促进了其信仰的推广。但由于武夷山地区多山封闭的地理环境,对外交通不便,并且受到闽北方言区的限制,制约了扣冰古佛信仰向外辐射。虽然翁藻光曾受邀至福州,并最终在福州坐化,但由于福州与闽北的经济模式不同,在福州并没有形成扣冰古佛信仰,可见,这种信仰带有农耕社会的局限性,注定只能根植于武夷山这片土壤之中。在这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民间信仰在其产生、推广过程中,来自民间自发力量和世俗权贵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的,共同推动着信仰的发展。扣冰古佛信仰在推广的过程中,其功能不断地扩大,由简单的祈雨、祈畅、驱魔,到弥兵御寇、祈雨畅、驱蝗虫、愈瘟疫等,社会功能不断突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
三、扣冰古佛信仰的现状
今天供奉扣冰古佛的寺庙遍及武夷山市各地,但各地崇拜的程度有所不同。武夷山风景区及其以南各乡村的地理位置较好,交通便利,近十几年来,随着武夷山旅游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景区附近(以市区到三姑为中心)以发展旅游业为主,旅游经济的特点较为典型,因此与农耕社会密切相关的扣冰古佛崇拜在这一地区渐被;中淡。与此相反,西北各乡村(以扣冰古佛的出生地吴屯乡为典型)仍然以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并且山高林深,交通不便,一般的农家很少与外界接触,又因为辟支古佛出生于吴屯,于当地人有一种桑梓相亲的感觉,所以这一带山区的农民对于辟支古佛的崇拜尤为虔诚。在吴屯乡,除了瑞岩寺之外,各个自然村还有各种各样的供奉扣冰古佛的寺庙,例如吴屯古楼的东山寺、羊角的崇福寺以及排下的佛母庵(又称父母庵)等。此外,瑞岩寺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七到二月初三还有为纪念扣冰古佛并祈求古佛庇佑而举行的迎神赛会——蜡烛会。
(作者为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研究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