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的乌语花香
经典中的乌语花香
动物谭︰象 ◎慈怡
象为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有印度象、非洲象二种。头大颈短,眼小耳大,鼻长而圆,可伸缩自如,且力大无穷,又可吸水。口中有两只极长的门牙,四肢粗短,皮厚毛粗,以草果为食,性情温驯,寿命极长。印度象分布于印度、锡兰、缅甸等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首相尼赫鲁先生曾赠一象予日本,为众所周知之事。
以象为名称者,如象人,即木偶人。《韩非子》显学篇云:“象人不可使扼敌也。”用象牵挽的车子称为“象车”。西方礼俗称结婚十四周年纪念为“象牙婚”。“象牙海岸”为非洲西岸的国家,全名为“象牙海岸共和国”,是一个农业国家。
古印度兵之组织有象兵、马兵、车兵、步兵等四种。模拟兵战的一种游戏,称为波罗塞戏,又称“象马斗”,颇似我国之象棋。
象形之香炉,称为象炉,又称香象。为秘密灌顶之道场所用之香炉。此炉焚香置于道场入口,行者跨之入内,表以香薰身,使令清净。以象身有香气,故用象形表之。
位于中印度摩竭陀国伽耶城西南之伽耶山,以山顶形似象头,故称为“象头山”。
《那先比丘经》之当事人那先,系那伽犀那之略称,意译为龙军,或象军。其本生曾为一象王,佛世时与佛同依止林间,朝暮承事佛陀。佛灭后,至一寺中闻法听经,殁后,转生为一婆罗门,入山修道。得一友,两人各发愿言,一愿出家求罗汉道,一愿为王得自在。是后两人各自命终,再转生,即那先比丘与弥兰陀王。本书记录那先与弥兰陀王就佛教教理及有关事项所作之问答经过。
古印度之世界观,有九山八海之称,据《起世经》(卷一)、《长阿含经》(卷十八)载,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八山,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其中有“象鼻山”,高六百由旬。
《大集经》(卷四十一)载,月球于一个月间运行之白道有二十八星宿,其中第十一宿称为“象宿”。此说夙行于印度,以之配以人之生辰,而测其吉凶福祸。密教亦于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之四方一一绘其形像。
象头神,为印度教所信奉之智慧神,乃将人与象之智慧相结合,尤为湿婆教与毗湿奴教所恭奉。其造型为人身、象头,及一根象牙,特有之标帜为象钩与念珠。
象头神之所以头为象头之原因,有多种说法,最为称道者,即如下所说:湿婆神有一爱妃名巴鲁委提神,一日,将沐浴时,叫儿子在门外把风。刚好父亲从外归来,见儿子站在浴室门外,误以为儿子偷窥爱妃沐浴,一怒即将儿子的头一刀砍下。其妃浴毕,看到外面的惨状,遂将原委说明,湿婆神始知自己鲁莽,于是顺手砍下门外的大象头,将它安在儿子头上,于是成了象头人身。
此象头神在印度被尊为学问及好运之神,其信仰亦流传到邻近之印度尼西亚。现今爪哇岛婆罗浮图附近之印度教寺院或巴里岛之洞窟,皆可见及象头神之塑像。
此象头神亦为佛教所接受,称为大圣欢喜自在天、欢喜天、圣天,为佛教的守护神。象头神信仰随著佛教的东传,亦远传至日本,被认为是财神,或夫妇圆满之神,东京市郊浅草寺附近之待乳山,所供奉之圣天,为众人虔诚膜拜之对象,此圣天像亦为象头人身,惟象鼻较短。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三八一)载,佛有八十种好,进止如象王,行步如鹅王,容仪如狮子王。《无量寿经》(卷下)则载,菩萨犹如象王,以其善调伏之故。又佛之应化身及转轮圣王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称为三十二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与八十种好合称“相好”。其中第十相称为马阴藏相,或作象马藏相。即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或象阴)之相,此相系由断除邪淫、救护怖畏之众生等而感得。
密教金刚界外金刚部二十天之一,位居外金刚部北方之中央,称为金刚调伏天,又作象头天,象头大将,为象头人身,坐于荷叶上。
香象菩萨,乃贤劫十六尊之一,列位于密教金刚界曼陀罗之外院方坛,南方四尊中之第一位菩萨。香,遍满无碍之义;象,行足大力之义。
佛教经典中以象为经名者,如《中阿含经》(卷七)所收《象迹喻经》(大正藏第一册),以象迹譬喻佛法,如“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所以者何?摄受一切众善法故,诸贤,犹如诸畜之迹,象迹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广大故。”又同经卷二十九所收《龙象经》及宋代昙摩蜜多所译《象腋经》(收于大正藏第四册)、隋代毗尼多流支译之《象头精舍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等皆以象喻作解说。
在佛陀的教法中,与象有关而最为家喻户晓者,莫过于“群盲摸象”,据《长阿含经》(卷十九)龙鸟品所载,佛陀告诸比丘道:过去有位国王名叫镜面,一天,命侍者牵一巨象来,更聚集国中所有盲者,让他们以手去触摸大象,然后各自说出自己所认识的大象模样。首先,摸到象鼻者,说大象像弯曲的辕木;摸到象牙者,说大象如桩米的木杵;摸到大象耳朵者,说大象如盛物之畚箕;摸到象头的,认为象如焚香之鼎;摸到象背者,说象如凹凸的丘阜;摸到大象腹部者,认为大象如厚实的墙壁;摸到象腿者,则说大象像一颗大树;摸到大象胳膊者,说大象应该像柱 子;摸到大象足踝者,认为大象像那捣药、舂米的石臼,摸到象尾者,说大象不过像一条长鞭罢了。众盲者相互是非,各诤自己所见为是。
是时,镜面王在旁观看盲者的举动及各执其词,不禁欢喜大笑,而说颂道:“诸盲人群集,于此竞诤颂;象身本一体,异相生是非。”
上述群盲摸象,即谓众盲者仅摸象体之一部分,而各执异说,以此譬喻外道、异学之徒,不知一切法之实义,而相互是非;亦用此比喻修学佛道者,拘泥于佛经或祖论等文字言句之一端,而不知佛法之全面。《佛说义足经》亦载此事,时之镜面王即世尊之前生也。
此譬喻自来闻名于世,用以为书名者颇多,如明代祩宏之《楞严经摸象记》、日僧圆智之《当麻曼陀罗扪象》,其实这都是作者之自谦,与“管窥之见”同义。
此外,《法华经玄义》(卷八下)以兔、马、香象三兽之渡河,譬喻听闻教法所证深浅之别,即以三兽之渡河比喻三乘断惑修行之深浅。佛陀住世说法四十五年,然因听闻教法之人根机深浅不同,乃以方便宣说三乘法;教法虽有三乘之别,然皆同属一味法性,即声闻、缘觉、菩萨以所证有深浅,犹如兔、马、象三兽之渡河。兔渡河,比喻声闻之人修四谛法,断除见思惑,未能断除习气,但证真空之理,如兔之渡河,但浮水而过,不能深入。马渡河,比喻缘觉之人修十二因缘,断除见思惑,虽兼断习气,未能净尽,而证真空之理,如马之渡河,虽不至底而渐深。象渡河,比喻菩萨之人修六度万行,利益众生,断除见思惑,习气尽净而证菩提,如象之渡河,彻底截流。
今人亦谓评论文字透彻,称为香象渡河。与此类似之譬喻,有三鸟出网,即形容三乘众生根器各异之譬喻。三乘众生脱离妄执羁绊,犹如三种鸟由网中飞出,同时进入自由世界,然因种性不同,各自所感之境界亦各异。以三鸟譬喻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众生,虽皆已脱离烦恼苦境,趋向解脱之境地,然由于上、中、下根器之差别,所修得之境界亦各不同。
在《维摩经》七喻之一“二鼠侵藤”之喻中,狂象追赶旅人,譬喻人生,被无常追赶著。任你逃避闪躲,无常终是跟随著你,如狂象见行经旷野之旅人,则穷追不舍一样。
象之颜色一般以灰色为主,因色素欠乏而呈白色者亦所有见,于佛教中,白象被认为是神圣之象征。摩耶夫人梦见白象自 而入,怀孕生下悉达多太子。释尊之 侍普贤菩萨,以六牙白象为座骑;与文殊菩萨之骑狮子,成为最佳配对。
象因体大力强,在印度被用为处决囚犯之执行者。据《杂宝藏经》(卷八)载,提婆达多判变,欲害佛陀。一日,佛在王舍城与五百罗汉聚会,阿难随侍在侧。提婆达多令人放出醉象欲踏杀佛陀,五百罗汉皆升空飞去,唯有阿难留在佛陀身后。时佛陀举起右手,醉象看是五百狮子,心生恐惧,即便调顺。
佛陀告诸比丘,五百罗汉非仅今生弃佛自去,过去世为雁身时,雁王为猎者所捕,群雁皆飞去,惟有一雁名素摩者,随逐雁王不忍离去。佛陀说当时之雁王是自己的前生,素摩即阿难,五百雁群即今五百罗汉,而猎者即提婆达多是也。此即提婆达多利用醉象害佛的始末因缘。《佛本行经》(卷五)降象品亦载此事,如“饮象以醇酒,象得醉酒狂,鸣吼如雷震。即时放醉象,奔驰来向佛。”“象即时屈伏,自归佛足下,佛时显光明,如日出山岗,时调化醉象,教令种善本。”
在佛陀的本生谭中,有白香象孝养盲父母的记载,事见《杂宝藏经》(卷二)、《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上)。过去世时,有二国王,一名迦尸国王,一名比提醯国王。比提醯国王有一只大香象,常以象力摧伏迦尸国王军。迦尸国王常想:“我如何能获得一香象,以消弭敌军?”是时,有一人进言,称山中有一白香象。王便集军众至山中欲捕捉白香象。白香象心想:“父母盲老,若我远去,如何得活?不如调顺前往国王所。”迦尸国王见到白香象,非常欢喜,令人给最好饮食,供最舒适之住处,尚有弹琴鼓瑟以娱之。然白香象却不饮不食。守象人报告国王,国王问明原由。象回答道:“我有父母,年老目盲,无人伺候,我如何能独食?若我欲离去,王诸军众,无能阻拦,但以父母盲老,顺王意而来罢了。希望大王让我回去孝养父母,待父母终老后,再来为王效劳。”
迦尸王听说,惭愧地说道:“我如人头之象,此象则似象头之人,凡我国内往后有不孝父母者,当予大罪。”说毕即放白香象回山。
白香象供养父母,随寿长短,后来父母皆丧亡。于是回到迦尸王所。王见白香象来,欢喜之至,随即整备军众,欲伐敌国。白香象说道:“不要斗诤,彼此伤亡。”
迦尸王道:“彼国欺凌我。”
白香象道:“让我前去,可令彼王不来欺侮。”
迦尸王道:“你若前去,可能不还。”
白香象回答:“无人能阻止我不回来。”
白香象前至比提醯国王所,劝解二国和好,摒除怨恶,自安其国,并说偈道:“得胜增长怨,负则益忧苦,不诤胜负者,其乐最第一。”从此二国和平相处,人民安乐。
佛陀告诸比丘,时之二王,即今波斯匿王与阿阇世王,尔时之白香象即佛陀之前身。
白香象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动物尚知孝养父母,动物尚能诚实守诺,我人高等动物,更应彻底实践。然世风日下,似乎孝顺、诚实、守信皆已不必再受重视;其实,佛陀的教法中,在在皆以人道之完成为首要。“象头人”或“人头象”,其取决皆在自己的一念中。
《杂譬喻经》(卷上)、《杂宝藏经》(卷二)皆记载“六牙白象”的佛陀本生事迹。过去久远之世,雪山中住著一只大白象,身有六牙,与诸多象众及二位夫人常游戏于雪山中。一日,出游时,因象王赠金色莲华给大夫人,引起二夫人妒忿,以为王有所偏爱。时山中有佛塔,二夫人常采花供养,并供养众辟支佛。后立誓道:“愿我死后生于人中,有豪势、自识宿命,害杀此象王。”即投崖自尽。是后,转生人间,为长者女;长大,嫁梵达摩王为妇,王甚为爱重。一日,夫人念报宿怨,遂诈生病,要求国王派人取白象之牙。国王于是召募国中猎师,选能耐苦大胆者,教以六牙白象之所在,赐金万两及铁钩、斧、凿及袈裟等道具,跋涉千山万水,历尽艰苦,终于找到象王所。以袈裟披身,伪作行者,而以毒箭射之。象王夫人问道:“袈裟中有善无恶,何以此人如此?”
象王答道:“非袈裟过,乃是心中烦恼过也。”
象王于是自拔其牙予猎师,同时发愿道:“以牙布施,愿我将来,拔一切众生三毒之牙。”猎师取牙返回国王处,夫人得牙,便生悔心。后自发愿道:“愿使彼将来得成佛时,于彼法中出家学道,得阿罗汉。”
佛于舍卫国为诸比丘说法,时有一比丘尼,从出家以来,不到佛所,不见佛身。自行精勤修习,而得阿罗汉。后至佛所忏悔。佛陀即为大众说,此比丘尼即过去象王之二夫人,大夫人即耶输陀罗,而象王即佛之前身,猎师者即提婆达多也。
六牙象王的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嫉妒嗔心能令人迷惑理智,所谓“火烧功德林”,因一念妒心常可引生不可追悔的事。如象王二夫人之仅为一华而生大忿,导至象王丧身。此外,佛教常言“有愿必成”,立愿成果,发愿之重要可以得知;惟是愿应为善为慈,如象王之“拔一切众生三毒之牙”,其愿之悲切,令人生敬。而世人有以少数非类而诋毁全局者,白象王之“非袈裟过”,实为大人之语。“六牙白象”的事迹实堪令人回味再三,称为传世之作。
《生经》(卷四)收有《佛说弟子过命经》一卷,其内容亦颇耐人寻味。佛在世时,有一比丘,因弟子早逝,愁忧涕泣,不能自解。早逝之弟子,殁后转生忉利天,更以神力来下释尊所,释尊为说苦集灭道四谛法,即证圣果,欢喜而去。
时之比丘,因弟子故逝,终日忧恼,诸比丘慰喻劝诫,皆不果。
尔时释尊呼此比丘来,为说其弟子已生忉利天,并得证果位,该比丘闻悉,方除却愁忧,不复涕泣。释尊于是更为大众述说此比丘之过去因缘。
在古久远世时,有一婆罗门,舍弃家财、妻子,入深山修行。一日,见一母象生下小象后即告死亡,小象失怙,不知觅食。行者见后,将小象带回抚养。小象逐渐长大,亦知反哺,供养行者。人象共居,爱之如子。
不久,子象忽然死亡,行者悲痛哀愁,涕泪横流。其他仙人之劝慰皆不能解其忧 愁苦。时天帝释见之不忍,遂化现来至行者前,种种劝喻,并说偈道:“仁者已弃家,至此无眷属,诸仙人之法,忧死非善哉。假使悲涕泣,能令死者生,皆当聚悯泣;假啼哭不活,已习共顿止,而与子象俱,则有愍恩情,不得不愁忧。”
天帝释的偈语,颇具至理,行者既已离亲出家,却以子象为亲眷,恩爱情怀,难以割舍;而死者不能复生,若因啼泣能令死者生还,则当可聚众共相哀泣,以求再生。
天帝释的劝慰终于让行者释怀。时释尊告诸比丘,当时之行者即今之比丘,子象者即早逝之弟子,而天帝释即释尊的前身。
在释尊的本生谭中,尚有狂象之记载,古印度波罗奈国王,养一大象,温驯近人,气度优雅,很受国王爱重。一夜,一群盗贼走进象舍,相互谈论,诸如为盗行窃,不必怀带情义,要心狠手辣,若优柔寡断,反而对自己不利。
大象将盗贼的话全听在心里。翌日,盗贼又再出现,彼此叙述昨日的行窃结果,其中有谓自己杀了一人,有谓杀了二人,有谓砍下一人的手臂等等,惨不忍闻的话,全听在大象耳中。
天明后,守象人来送象食,大象以鼻子钩住来人摔到半空中,掉下来时已一命鸣呼。翌日,大象又杀了一人。国王得知,心怀疑惑,派人检查象身,发现大象镇定如常,毫无发狂之迹象。时有一大臣禀告国王,大象必定是受教,所以有此行动,可派人密察大象的生活状况。是夜,埋伏者发现盗贼的言行,始知大象杀人之原由。于是,国王选派婆罗门、沙门等诸多行者,轮番至象舍,为大象叙说生命的重要,以及慈悲、道德等为人处世、自利利人之言说。
大象听后,谨记在心,生命的价值、给人欢喜等,大象若有所悟。从此大象不再杀人,又恢复其温驯之柔性。
上述大象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教育的重要,即使是动物如大象,亦因他人的言语而左右了自己的行动,身为人者,特别是儿女的教育问题,在他尚未定型时,父母、师长的言行举止,无一不是模仿的对象,教善为善,教恶为恶,能不慎哉!
与上述略同之象的故事,在印度,象是死囚的执行者,一只大象已执行过不可计数的任务。一次,因象舍待修,暂时将大象迁移到一寺院寄放。大象每日听钟声、诵经念佛声,心境变得慈和安祥。后来大象又被迁回原住所,一日,一死囚又待大象去执行,不可思议的是,大象安然而住,任役人如何指使,始终不以大脚踏杀死囚。国王得知,遂命人将大象暂移屠宰场居住,大象终日见闻屠宰杀剖,一段时日后,大象又恢复其踏杀死囚的执行者身份。
中国古时“孟母三迁”的典故,言犹在耳;大象的性情变异,实可作为吾等行者的借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自己尚未能把握自己时,亲近善知识,从善知识学法,应是最需考量的事。从上述各种有关大象的事迹,确实地指引了一个修学佛法者如何安住身心、如何用功行道的最妙法门。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