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僧观首
天竺僧,又称为“梵僧”,它是南诏大理国时期常见的观音造像之一。石钟山石窟中梵僧造像共有四处:一为狮子关悬崖上的雕像,一为沙登箐甲子寺后乱石上的线刻像,一为石钟寺区“异牟寻坐朝图”旁的线刻像,一为沙登箐区l号窟旁的线刻像。
狮子关区的梵僧像,雕于距地面近40米高的凌空石崖之上,观者只能远距离仰视。当地人称此像为“赌钱鬼”,认为如用石块打中此像,定能带来好运。1997年7月,为对此造像进行精确测绘,人们顺石崖搭建了工作架,得以近距离目睹梵僧的尊容。
此尊造像高169厘米。头戴软巾帽,额部方阔,中间有白毫。颧骨、眉骨凸起,眼眶下凹,鼻宽且塌,阔耳垂肩。头后有圆形头光。内着交领僧衣,外披右袒式袈裟,右肩搭偏衫。足着靴。右臂外曲,略向上举结印,左手内曲,当胸握瓶。梵僧左下方雕一犬,犬项系圈,圈上有铃,作躬身回首状,注视梵僧。梵僧像左上侧,即造像左肩外上壁,有榜题一方。
这是典型的梵僧造像,属南诏大理国时期男性观音造像之一。
甲子寺后面的乱石之中,有一阴线刻的梵僧立像,从造像手法来看,线条粗糙,似为随意之作。关于此像的开凿年代,目前尚无可靠的证据。但梵僧造像作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石刻绘画的主题之一,是大理地区石刻造像中年代较早的造像,因此此像的雕凿年代不应太晚,极可能也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遗迹。
另两处梵僧造像,即石钟寺区“异牟寻坐朝图”旁的线刻像与沙登箐区1号窟旁的线刻像,都不是主像,颇似主龛雕成之后,随意刻画之作。
南诏大理国佛教造像中,梵僧是最常见的菩萨类造像。他不仅是《南诏图传》中主要描绘的对象,而且在《张胜温画梵像卷》、四川凉山博什瓦黑石刻、安宁法华寺石窟、塔藏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造像中,屡屡出现。现今云南一些地区的观音庙中所供的观音,亦是梵僧。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