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喇嘛塔
在蒙藏地区广为传播的喇嘛教,随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传入北京地区。元代统治者将喇嘛教奉为“国教”,给予了崇高的地位。喇嘛塔亦随着这种藏式秘宗(也称“西秘”)佛教的盛行而遍布京城。
北京阜成门内的“妙应寺”白塔,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喇嘛塔,建于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塔高50.9米,是当时大都城内罕见的体型高大的单体建筑。这座用以“坐镇都邑”的硕大白塔,具有特殊的意义,它集皇权与神权的象征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元世祖忽必烈“以佛治心”的政策。
白塔的造型稳重大方,犹如一尊端坐的大佛。它高耸于一片低矮的民居之中,显示出一种凛然自尊的威严。白塔作为佛的象征(佛教中称塔为“浮屠”,即“佛”的梵文Buddha译音)而接受着市民百姓的膜拜。
喇嘛塔与以往中原地区流行的楼阁式佛塔有明显不同,是以模仿坐佛的造像为造型依据的。以“妙应寺”白塔为例:塔基为高九米的方形折角须弥座,须弥座是由佛座(莲花座)演化而来;塔身丰肩收腰,酷似佛的身影;在塔基与塔身相连处,一圈形状雄浑的覆莲座及数条金刚圈,又象是佛像盘屈的下身;塔刹(即“塔脖子”)上端的华盖及塔顶为佛面的象征;金光闪耀的塔顶更显示了佛的智慧和光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塔的设计原则是模仿了佛像的造型比例,从而使白塔巨大的身躯中蕴含了更加丰富的宗教内涵。
在北京地区,如果说“妙应寺”白塔是喇嘛塔中做为“佛”塔的典型,那么,北海的白塔则可作为风景塔的典范。坐落在琼华岛上的白塔始建于清朝顺治八年。在风景秀丽的琼华岛的前山,依山势建有一座寺院,叫“永安寺”,按照前寺后塔的建筑惯例,白塔高高地耸立在寺后的山巅之上。从建筑美学的角度看,它在这组层层叠叠,逐级上升的建筑群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成为辉煌壮丽的顶点。远远望去,亭亭玉立的白塔,犹如一位银装素裹的少女,伫立在山巅之上,倒映于湖水之中,显示出她那卓然不凡的气质。可以说,北海白塔是宗教建筑与园林景观巧妙结合的典范,其作为园林名胜的点缀,审美价值远胜于初建者寄予它的宗教意义。这也是它在失去了作为宗教建筑存在的意义之后,仍然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之一。因而我们可以说,北海白塔是喇嘛塔用做风景塔的最成功的范例。
喇嘛塔俗称“和尚坟”,这是由于它是高僧墓塔的主要形式。作为墓塔的喇嘛塔散见于京都各处,其中尤以大觉寺的性音和尚塔、潭柘寺的舍利塔最为著名。
大觉寺塔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是高僧性音的灵塔。清初雍亲王因性音参学有得,让其做了大觉寺的住持,性音死后遂建此塔。
大觉寺塔的塔身正面开有“眼光门”(或称“眼光镜”),这是清代喇嘛塔的典型特征。作为墓塔的喇嘛塔无论从其外型上,还是从本质精神上都更容易使人联想起它的原型——“窣堵波”(古印度的高僧坟墓)。
在古代印度,许多苦行僧在荒山野外修行打坐,最后以“瑜珈”的姿态坐化升天。当人们发现他们时,便将泥土覆盖在他们的遗体上,形成一个圆丘,并在土丘上插把雨伞,以抵御风雨的侵袭,这便是“窣堵波”的原型。后来经过演变,窣堵波成为一个半圆形坟丘,它下有基座,顶上立有一根长杆,杆上串连着许多圆盘,称为“刹”。在圆丘的正前方常常开有小口,似乎是为了使内在的神灵世界与外在的世俗世界取得某种交融和联系。当然,更实际的目的大概还是有利于崇拜者对遗骨的瞻仰。这就是我们前文所叙及的“眼光门”的由来。考察尼泊尔加德满都的斯瓦扬布寺佛塔(中国喇嘛塔的造型是由尼泊尔传入的),其塔身上画着一对大眼睛,似乎是对“眼光门”一词最好的注释。当塔成为佛的化身时,塔身上的眼睛,则被认为是佛的目光,以表明世间芸芸众生,万事万物皆在佛的注视之下。从圆丘上的开口,发展到后来的“眼光门”,经过了不断的完善,在造型上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北京现存喇嘛塔的“眼光门”就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大觉寺塔的“眼光门”为窗形,很简朴,似乎看不出有什么寓意;北海白塔的“眼光门”为火焰形,内刻藏文真言;西黄寺清净化城塔(其整体为金刚宝座式塔,中间主塔为喇嘛式塔)的“眼光门”为佛龛式,内有三世佛像。凡此种种,如果我们不知其来历,便很难从外在的型制上把握它的本意了。
内容和形式从来都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当喇嘛塔成为固定的建筑形式以后,其各部位的建筑结构也做为一种象征,成为传达佛教思想的语言。如塔基为方形,象征“地”;塔身为圆形,象征“水”;塔刹下大上小呈三角形,象征“火”;华盖为伞形,象征“风”;金光闪耀的塔顶多为螺旋形,象征“生命的精华”。其中“地、水、风、火”是佛家所说的“四大种”,是构成万物的最基本原素。
北京的喇嘛塔现存不下百余处。由于历史的原因,喇嘛塔还没有来得及与中原文化进行融合以及再创造,便依其本来面目盛行起来。它那未经消化的建筑形式,常使人有一种独立不群的感觉。考察中原地区以往流行的佛塔式样,多为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等,在建筑构造上多采取民用建筑中的门窗、椽檐、斗拱、砖雕等,力图与周围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这些佛塔随着佛教世俗化的进程,从“天国”走向了人间。而喇嘛塔却因政治的、宗教的、历史的诸种原因而在进入中原后未能及时地进行自我改造,遂使其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很不协调,缺少必要的呼应关系,因而显得格外地奇特突兀,难近人情。在审美情趣方面不能不使人有一种缺憾之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