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沙门大师——三平和尚逸话
漳州沙门大师——三平和尚逸话
三平和尚杨义中,漳人尊称“三平祖师公”,是唐武宗、宣宗时代的禅宗高僧,潮州大颠的入室弟子。大颠曾经启示义中要卸却甲胄来,意思是没尽除俗见,佛法无由得人。事载唐漳州刺史王讽《漳州三平大师碑铭并序》(《唐文粹》卷六十四),它是原始资料,记载属实。清《龙溪县志·仙释》有唐义中传,多神怪之说,大致是方志编者采录明王志道撰、李宓书的《三平寺广济大师行录》而欠别裁的传记,失其职矣。
三平祖师公驰名漳台,远及东南亚,男女信徒每年往平和三平寺进香常数十万人。当地崇蛇风俗及义中艰难建寺传闻足供民族史学家从事考究,不必如史迁所谓“其言不雅驯″便轻易废弃。
近读南唐泉州招庆寺释静、释筠编撰《祖堂集》卷五,载有《三平和尚》一文,实是珍贵资料,值得搞译保存。《祖堂集》二十卷,成书于五代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禅宗史料总集,一度在中国失传,1912年日本学者关野贞、小野玄妙等才从韩国的《大藏经》发现,辗转传递,直到1994年,我国上海古籍出版社在编辑“佛学名著丛刊”时,才把《祖堂集》首次影印出来,这样一部失传的千年古籍才得和国人见面。
原书是用语录体写成的,其中多是禅宗的话头,充满禅机,又是当时方言。有不少文字现在读起来可说简直莫名其妙,比读任何外文还难懂,《尔雅》、《方言》、《辞源》、《辞海》等等辞书都不能解释清楚。
现在经过再三揣摩,我把义中禅师的逸话转译给读者,只求达意,并不字字对译,还有所增补,以帮助理解。
—、唐宣宗时代,佛寺逐步从毁坏中恢复过来。义中本是漳州开元寺僧,僻届三平多年,这时有些士绅、僧徒,就往三平山请求义中回漳主持开元寺。其中有个僧徒,号称黄大田,夸夸其谈,不可一世,直不把义中放在眼里。根据《宝积经》:即使菩萨,如果骄慢自高,卑下他人,也会退失智慧。因而义中有意给他惩戒。
义中问道:“久仰‘大口’尊名,是您吗?”
僧说:“不敢”。
“义中说:究竟口有多大?”
僧说:“浑身是口”。
义中说:“怪了,从哪里屙屎的?”
僧对不止话来。
二、义中在开元寺看见当时僧徒到处钻营,和俗人无异,就当众训示说:
“你们尽学些经营奔走的伎俩,扩大自己耳目,那有啥用处?你们如果要学佛,就有你们的本份事好做,不要学那些捞什子,省得终日没好气受,呶呶不休。你们要啥好处,尽管说清楚。要修行,要大建山门,自有大藏经典好读。若是宗门纠纷,你们就别管。”
三、有人问:“学佛有没有路?”
义中说:“路是有的,只是滑得很。”
僧又问:“路走得吗?”
义中答:“说不定,要看你自己。”
又问:“佛门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十二分教(佛书十二种类),学人信得过,只是太繁,乞求您简捷指示祖师西来的宗旨!”义中说:“你有把龟毛做的拂子,有根兔角做的拐杖藏到哪里去了?”僧说:“龟哪有毛,兔哪有角?”义中答:“肉重千斤,智无铢两。”
(按,追问祖师[指菩提达摩]西来意是禅宗话头公案,任何禅师都不肯对学人作正面答复,正如道学家教人寻孔颜乐处。一语说破,味如嚼蜡。要学人历经辛苦,亲自体会才得)
四、王讽侍郎问:“黑豆还没生芽时是啥样子?”(意如蛋没孵成鸡有无生命)
义中答:“诸佛也不知。”
五、义中说:“说大家没有知识,那不行。如果要和佛意些许相通,那非在岩穴里过着艰苦生活,仔细体会不可。如果只寻求经文义训,字斟句酌,恰如万里望乡关,未知家在何处!”
按义中逸话大意:如《宝积经》所说,学佛有大藏经典在,不学小乘、外道、路伽耶经,然而也不能采取咬文嚼字、教条主义方式来理会佛旨。禅宗顿教不主张学佛专从文字上做工夫,而要求顿悟。如言桂花香气,一嗅便知;若用文字叙述,怎写也无从理会。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