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正文内容

略述佛法僧三宝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秉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于菩提树下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为阿若娇陈如等五比丘转苦集灭道四谛法轮,五人漏尽意解,成阿罗汉。于是世间,开始有了三宝。释迦牟尼佛是佛宝;四谛法为法宝;五阿罗汉为僧宝。
  (一) 三宝的释义
  佛,具云佛陀,华言觉者。觉有三义:一者自觉。佛与
  众生不同,众生在迷,不知自性是佛;佛则觉悟,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从自觉意义上而言,佛异于凡夫之不觉,外道众生之邪觉;二者觉他。佛不仅能自觉,且能觉他。起无缘慈,兴同体悲,化度众生。从觉他意义上而言,佛异于二乘唯知自觉,不能觉他。三者觉满。觉行圆满,自觉觉他之行圆满具足。不同于菩萨,虽然也能觉他,救度众生,但情识未尽,觉未圆满。从觉满意义上而言,佛异于菩萨之觉行未满。此一觉字,据《大乘起信论》所说,又有三义:一,本觉。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体,本来觉了,离诸妄念,故名本觉。体即清净法身。二,始觉。谓本觉之体,忽起妄念而成不觉。由于内因(本有清净心)外缘(听闻经教等缘)作用之故,今始觉悟,觉了一切诸法,即是真如,平等不二,故名始觉。三,究竟觉。觉至究竟极底,全显心源始觉与本觉合而为一,法身全显究竟成佛,故名究竟觉。
  佛有三身,一,法身。无始无终,但是理体。《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即法身。二,报身。有始无终,一得永得,唯是智慧。“明极即如来”,即是报身。
  三,应身。有始有终,一期化现。“趁如实道,来成正觉,”即应身。
  法。梵语达摩。此云法。法有轨持之义,《成唯识论》:“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浅言之,凡一种物体,有固定状态,称为不舍自相。使有情见之,即了解为何物,故云,可生物解。合此任持自性,轨范物解二义,即名为法。此处所说之法,乃指佛陀之教法。佛之教法,如藏,通,别,圆,各有义体,能使物机听之领解。故名佛法。佛之教法,大分为三:一,经藏,二,律藏,三,论藏。藏者,含摄之义,即含摄了深广众多义理。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
  又从如来教法之内容与体裁不同,可分为十二分教。或称为十二部经。
  一, 修多罗。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者,上契诸佛
  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即法也。即经中长行之文是也。
  二,祗夜。梵语祗夜,华言重颂。(又云,应颂)谓应前
  长行之文而重宣其义也。
  三,伽陀。梵语伽陀,华言讽颂。(又名孤起颂)谓不颂
  长行之文,直说偈句。
  四,尼陀那。梵语尼陀那。华言因缘。如经中有人问,
  故说此事。律中有人犯是事,故制此戒。凡一切佛说缘起之中,皆名因缘。
  五伊帝目多。梵语伊帝目多,华言本事。谓如来说诸菩
  萨等因地所行之事。六,本生。谓如来说诸菩萨等本地受生之事,及自说为菩萨 时修诸苦行等事。
  七,阿浮达磨。梵语阿浮达磨,华言未曾有。佛陀宣说
  凡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最殊胜,奇特之神通功德和甚深法义,故名未曾有。
  八,波陀那。梵语波陀那,华言譬喻。谓如来说法,由
  于钝根未能即解,故假譬喻以晓示之,令其易悟。如《法华经》中火宅,药草等喻是。
  九,优波提舍。梵语优波提舍,华言议论。谓诸经中问
  答辨论诸法之事,是为议论。
  十,优陀那。梵语优陀那,华言自说。为令正法久住,
  或为令众生得大利益,不因请求,如来自为说之经典,如《佛说阿弥陀经》等。
  十一,毗佛略。梵语毗略,华言方广。谓如来宣说能证
  无上菩提之教法。此是方正广大,真实了义之法,故名方广。如《华严经》,《圆觉经》等。
  十二,和伽罗。梵语和伽罗,华言授记。即诸经中授记
  弟子或菩萨何时何处成佛等事。如《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等是。
  此十二分教中,契经,应颂,讽颂三种,约经文体裁立
  名。其馀九种,是从经文所载之各别事义立名。约三藏多分义来说,契经,应颂,授记,讽颂,自说,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为经藏;因缘,为律藏;议论,为论藏。此十二部经,出于《大智度论》三十三。颂云:“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二名,广如大论三十三。”
  僧。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三人以上称众,(旧译四人
  为众)即是奉行佛陀教法之出家弟子。何谓和合众?其义有二:
  一, 理和。同证择灭无为之理;
  二,事和。有六种:(1)戒和同修。无漏戒法,共同修
  习。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2)见和同解。对于圣教道法,如理通达,见解一致,共同修习,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3)利和同均。对于获得如法利养,(财物)个人不别藏隐,与道伴平等受用,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4)身和同住。对于同修梵行之道伴,有疾病等违缘,互相照顾。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5)口和无诤。对于同修清净梵行道伴,有善法功德,互相赞叹鼓励,有过失,互相规谏举出,彼此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6)意和同悦。对于同修清净梵行道伴,互相尊重,视为己之善知识,能帮助我成就道业,由此欢喜悦意,无违无诤 ,和合共住。
  佛法僧为何称宝?因为三者是指示众生断恶修善,离
  苦得乐,解脱生死系缚之良导,如世间之珍宝,极为尊贵,故称之为宝。《宝性论》用六种譬喻说明佛法僧为何称宝。
  一, 希有义。如世宝物,贫穷者不能得。三宝亦如是。
  无善根众生不能值遇;
  二,离尘义。如世珍宝,体无瑕秽。三宝亦如是,离绝一 切有漏垢染,最极明净,故名为宝。 三,势力义。如世珍宝,有大势力,能除贫困。三宝亦如 是,具足不可思议神通威力,故名为宝。
  四,庄严义。如世珍宝,可庄严世间,令世间美观。三宝
  亦如是,具无量无漏功德,能庄严出世间,故名为宝
  五,最胜义。如世珍宝,一切物中最为殊胜。三宝亦如是,
  是出世间之无漏法,最极殊胜无比,故称为宝。
  六,不改义。如世真金,烧打磨炼,本质不改。三宝亦
  如是,是无漏法,不为世间称讥苦乐利衰毁誉八风所倾。恒常不变,故称为宝。
  二,三宝之类别
  三宝之类别,分述如下:
  一, 一体三宝。谓佛法僧,名虽有三,体性是一,故名
  一体三宝。亦名同体三宝。
  (1) 佛宝。现前一念了了常知之觉心,照了诸法,
  非空非有,即是佛宝。
  (2) 法宝。谓现前一念,法尔具足三谛之理,恒沙性
  净功德,皆可轨持,即是法规宝。
  (3) 僧宝。谓现前一念理智和合,不一不二,即
  是僧宝。吾人三自归依中所归依者,即是自心具足的一体三宝。
  又:众生自性,就因位中论三宝:正因理性,即是
  法宝。了因慧性,即是佛宝。缘因善性,即是僧宝。念念观照自性,不起一念妄心,即是归依自性三宝。
  二,别体三宝。亦名别相三宝。谓佛法僧,各各相别不
  同,故名别相三宝。(1)佛宝。佛之法,报,应三身是佛宝。(2)法宝。三乘所摄教,理, 行,果是法宝。(3)僧宝。三乘圣众,具足事理和合是僧宝。
  三,大乘三宝。(1)佛宝。具足三身,能现无边相好是
  大乘佛宝。(2)法宝。谓如来所说中道实相,人法二空之理,乃至无量胜妙法门,能令众生轨此法而成正觉,是名大乘法宝。(3)僧宝。谓住,行,向,地等菩萨,不住空有二边,而与中道之理和合,是名大乘僧宝。
  四,小乘三宝。(1)佛宝。谓如来隐其无量功德庄严之
  身,现丈六之相,以应声闻,缘觉,人天等机,是 名小乘佛宝。(2)法宝。谓为声闻说四谛,为缘觉悟说十二因缘等教法,令其依之而修,超凡入圣,是名小乘法宝。(3)僧宝。谓依四谛,十二因缘而修,断见思惑之声闻僧及缘觉僧。是名小乘僧宝。
  五,住持三宝。(1)佛宝。佛灭度后,以泥木塑雕为像,
  住世不绝,是为佛宝。(2)法宝。黄卷赤轴之大藏经卷,住世不绝,是为法宝。(3)僧宝。剃发染衣之出家之众,能流通佛法,住持法道,是为僧宝。佛于菩提树下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为阿若娇陈如等五比丘转苦集灭道四谛法轮,五人漏尽意解,成阿罗汉。于是世间,开始有了三宝。释迦牟尼佛是佛宝;四谛法为法宝;五阿罗汉为僧宝。
  (一) 三宝的释义
  佛,具云佛陀,华言觉者。觉有三义:一者自觉。佛与
  众生不同,众生在迷,不知自性是佛;佛则觉悟,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从自觉意义上而言,佛异于凡夫之不觉,外道众生之邪觉;二者觉他。佛不仅能自觉,且能觉他。起无缘慈,兴同体悲,化度众生。从觉他意义上而言,佛异于二乘唯知自觉,不能觉他。三者觉满。觉行圆满,自觉觉他之行圆满具足。不同于菩萨,虽然也能觉他,救度众生,但情识未尽,觉未圆满。从觉满意义上而言,佛异于菩萨之觉行未满。此一觉字,据《大乘起信论》所说,又有三义:一,本觉。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体,本来觉了,离诸妄念,故名本觉。体即清净法身。二,始觉。谓本觉之体,忽起妄念而成不觉。由于内因(本有清净心)外缘(听闻经教等缘)作用之故,今始觉悟,觉了一切诸法,即是真如,平等不二,故名始觉。三,究竟觉。觉至究竟极底,全显心源始觉与本觉合而为一,法身全显究竟成佛,故名究竟觉。
  佛有三身,一,法身。无始无终,但是理体。《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即法身。二,报身。有始无终,一得永得,唯是智慧。“明极即如来”,即是报身。
  三,应身。有始有终,一期化现。“趁如实道,来成正觉,”即应身。
  法。梵语达摩。此云法。法有轨持之义,《成唯识论》:“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浅言之,凡一种物体,有固定状态,称为不舍自相。使有情见之,即了解为何物,故云,可生物解。合此任持自性,轨范物解二义,即名为法。此处所说之法,乃指佛陀之教法。佛之教法,如藏,通,别,圆,各有义体,能使物机听之领解。故名佛法。佛之教法,大分为三:一,经藏,二,律藏,三,论藏。藏者,含摄之义,即含摄了深广众多义理。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
  又从如来教法之内容与体裁不同,可分为十二分教。或称为十二部经。
  一, 修多罗。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者,上契诸佛
  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即法也。即经中长行之文是也。
  二,祗夜。梵语祗夜,华言重颂。(又云,应颂)谓应前
  长行之文而重宣其义也。
  三,伽陀。梵语伽陀,华言讽颂。(又名孤起颂)谓不颂
  长行之文,直说偈句。
  四,尼陀那。梵语尼陀那。华言因缘。如经中有人问,
  故说此事。律中有人犯是事,故制此戒。凡一切佛说缘起之中,皆名因缘。
  五伊帝目多。梵语伊帝目多,华言本事。谓如来说诸菩
  萨等因地所行之事。六,本生。谓如来说诸菩萨等本地受生之事,及自说为菩萨 时修诸苦行等事。
  七,阿浮达磨。梵语阿浮达磨,华言未曾有。佛陀宣说
  凡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最殊胜,奇特之神通功德和甚深法义,故名未曾有。
  八,波陀那。梵语波陀那,华言譬喻。谓如来说法,由
  于钝根未能即解,故假譬喻以晓示之,令其易悟。如《法华经》中火宅,药草等喻是。
  九,优波提舍。梵语优波提舍,华言议论。谓诸经中问
  答辨论诸法之事,是为议论。
  十,优陀那。梵语优陀那,华言自说。为令正法久住,
  或为令众生得大利益,不因请求,如来自为说之经典,如《佛说阿弥陀经》等。
  十一,毗佛略。梵语毗略,华言方广。谓如来宣说能证
  无上菩提之教法。此是方正广大,真实了义之法,故名方广。如《华严经》,《圆觉经》等。
  十二,和伽罗。梵语和伽罗,华言授记。即诸经中授记
  弟子或菩萨何时何处成佛等事。如《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等是。
  此十二分教中,契经,应颂,讽颂三种,约经文体裁立
  名。其馀九种,是从经文所载之各别事义立名。约三藏多分义来说,契经,应颂,授记,讽颂,自说,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为经藏;因缘,为律藏;议论,为论藏。此十二部经,出于《大智度论》三十三。颂云:“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二名,广如大论三十三。”
  僧。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三人以上称众,(旧译四人
  为众)即是奉行佛陀教法之出家弟子。何谓和合众?其义有二:
  一, 理和。同证择灭无为之理;
  二,事和。有六种:(1)戒和同修。无漏戒法,共同修
  习。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2)见和同解。对于圣教道法,如理通达,见解一致,共同修习,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3)利和同均。对于获得如法利养,(财物)个人不别藏隐,与道伴平等受用,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4)身和同住。对于同修梵行之道伴,有疾病等违缘,互相照顾。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5)口和无诤。对于同修清净梵行道伴,有善法功德,互相赞叹鼓励,有过失,互相规谏举出,彼此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6)意和同悦。对于同修清净梵行道伴,互相尊重,视为己之善知识,能帮助我成就道业,由此欢喜悦意,无违无诤 ,和合共住。
  佛法僧为何称宝?因为三者是指示众生断恶修善,离
  苦得乐,解脱生死系缚之良导,如世间之珍宝,极为尊贵,故称之为宝。《宝性论》用六种譬喻说明佛法僧为何称宝。
  一, 希有义。如世宝物,贫穷者不能得。三宝亦如是。
  无善根众生不能值遇;
  二,离尘义。如世珍宝,体无瑕秽。三宝亦如是,离绝一切有漏垢染,最极明净,故名为宝。三,势力义。如世珍宝,有大势力,能除贫困。三宝亦如是,具足不可思议神通威力,故名为宝。
  四,庄严义。如世珍宝,可庄严世间,令世间美观。三宝
  亦如是,具无量无漏功德,能庄严出世间,故名为宝
  五,最胜义。如世珍宝,一切物中最为殊胜。三宝亦如是,
  是出世间之无漏法,最极殊胜无比,故称为宝。
  六,不改义。如世真金,烧打磨炼,本质不改。三宝亦
  如是,是无漏法,不为世间称讥苦乐利衰毁誉八风所倾。恒常不变,故称为宝。
  二,三宝之类别
  三宝之类别,分述如下:
  一, 一体三宝。谓佛法僧,名虽有三,体性是一,故名
  一体三宝。亦名同体三宝。
  (1) 佛宝。现前一念了了常知之觉心,照了诸法,
  非空非有,即是佛宝。
  (2) 法宝。谓现前一念,法尔具足三谛之理,恒沙性
  净功德,皆可轨持,即是法规宝。
  (3) 僧宝。谓现前一念理智和合,不一不二,即
  是僧宝。吾人三自归依中所归依者,即是自心具足的一体三宝。
  又:众生自性,就因位中论三宝:正因理性,即是
  法宝。了因慧性,即是佛宝。缘因善性,即是僧宝。念念观照自性,不起一念妄心,即是归依自性三宝。
  二,别体三宝。亦名别相三宝。谓佛法僧,各各相别不
  同,故名别相三宝。(1)佛宝。佛之法,报,应三身是佛宝。(2)法宝。三乘所摄教,理, 行,果是法宝。(3)僧宝。三乘圣众,具足事理和合是僧宝。
  三,大乘三宝。(1)佛宝。具足三身,能现无边相好是
  大乘佛宝。(2)法宝。谓如来所说中道实相,人法二空之理,乃至无量胜妙法门,能令众生轨此法而成正觉,是名大乘法宝。(3)僧宝。谓住,行,向,地等菩萨,不住空有二边,而与中道之理和合,是名大乘僧宝。
  四,小乘三宝。(1)佛宝。谓如来隐其无量功德庄严之
  身,现丈六之相,以应声闻,缘觉,人天等机,是 名小乘佛宝。(2)法宝。谓为声闻说四谛,为缘觉悟说十二因缘等教法,令其依之而修,超凡入圣,是名小乘法宝。(3)僧宝。谓依四谛,十二因缘而修,断见思惑之声闻僧及缘觉僧。是名小乘僧宝。
  五,住持三宝。(1)佛宝。佛灭度后,以泥木塑雕为像,
  住世不绝,是为佛宝。(2)法宝。黄卷赤轴之大藏经卷,住世不绝,是为法宝。(3)僧宝。剃发染衣之出家之众,能流通佛法,住持法道,是为僧宝。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