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
  现在介绍仁波切,钦哲仁波切,他的第一世的名字叫做蒋扬钦哲旺波仁波切,这位仁波切与在西藏历代伟大的上师是一样的,为了保持故事而努力,不管是什么样的教派。当时因为钦哲仁波切作佛法上的成就,因此被当时的一些伟大的上师们恭推为无教派传统的保持者,也就是第一世的利美革新派的上师。在第一世的钦哲仁波切,在进入涅磐之前呢,他说他将融入中国的五台山文殊师利菩萨的心中,然后将以身、口、艺、功德、事业五种化身转世继续弘扬佛法。新的化身就是钦哲仁波切为王,仁波切本身,这个仁波切是属于最主要的化身,就是事业的化身,洁物的事物化身的转世。第二世的仁波切是在全西藏最著名的学者,他有很多的学生,所有他的学生都非常出名,包括肯锁.仁波切,包括上次台湾的软拉.仁波切,巴巴黄也是第六代的达赖喇嘛,还有萨迦派的教主萨迦七君,好多好多,我一下子想不出来。介绍的文章里面有写,明天发给各位。
  这位仁波切那个时候就被选出来以后,因为他住的地方叫宗萨,所以他的名字叫宗萨.钦哲仁波切,我们现在这位仁波切是第三世的,刚才讲那位是第二世。第二世的仁波切走了以后,在24年前,这位仁波切降生到不丹,在不丹这个地方,由萨迦派的教主萨迦七君发现,把他找出来。找出来以后由白教的大宝宝王,第六世的达赖喇嘛,还有他的祖父多敦.仁波切,他是多敦.仁波切的大儿子的儿子。这次因为有特别的机缘,仁波切从澳洲旅行到马来西亚,一个很特别的机遇他来到台湾,很突然的,所以各位对他不是很认识,我就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仁波切:
  各位晚安。
  佛法并不是可以用很简单的几句就可以表达出来,可以把它解释完毕的。2500年前在释迦牟尼佛圆寂之前,他的随同者佛兰遵者,我们轮回中的痛苦没有办法由释迦牟尼佛给去除掉,所得到的这种快乐是没有办法由释迦牟尼佛亲手交给别人的。前面所讲的这段话,以上述的这段引言来讲,对于佛法是有我们心中的修行、训练得来的。佛法的价值仅仅在下面的状况才能够被实践出来,就是自己在心中做这种修行的功夫。佛法就是我们新的一种结果,“达玛”这个字是一个梵文,它本身就两个意思,佛法有时候所含的含义就是一种把持、持有,另外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保护。所以佛法,我们讲这个法不是一定要被称为是“佛法”才是法,因为有一些哲学家他们并不赞同这种看法,说佛教是一种宗教。佛教也不是一种宗教,它是由很多聪明的人把它觉悟出来的。它不是一个宗教,那些宗教他们会去相信一位全能的神,佛教的重点就在相信“谒”。我们说我们自己的一切现象是由我们自己的“谒”所造成的。如果我们说是由某一位全能的神所创造的话,必须应该要有平等的痛苦与快乐。既然我们不是由某一个人或者神创造的,那么这些我们的感受、快乐或者是不快乐,这些全部都是跟我们的“谒”有关系,由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或者是个别的、各自的“谒”,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个别不同的“谒”,与我们佛教徒,我们就认为佛教并不是一个宗教。
  佛说每一个人都有百分之百的能力来达到开悟的境界,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但是,开不开悟是看我们个人自己,如果你不修行的话,你就没有办法达到开悟、觉悟的境地。佛主就对佛兰遵主说我将给你某一个部分,这个部分的结果怎么样,就看你自己了。这个结论,我想给你表达的就是要你了解怎么样佛法必须要付诸于实行呢?就是怎么样去修它。有一些人可能会被迷惑,不晓得怎么样去修佛法。如果没有智慧和实际的修辞的话,这个佛法就没有办法付诸于实际。
  为了智慧,我们必须要读一些经。经学由释迦牟尼佛的随从写下来,在实际的修辞功上面,我们必须要打坐,来训练我们的心。我们要学习佛法,非常重要的我们修辞佛法,修辞佛法是非常重要的。关于修辞和怎么样来训练我们的心,是佛法里面很重要的方法。如果光接受开示和接受灌顶的话,光这样不去修辞,而由我们自己去修辞的话,这样将对我们的开悟没有一点帮助。如果你把佛法付诸于实现就是修辞,这样的话,你就能看到佛法的美的地方。同时你也可以得到结果。并且你也可以得到和平和快乐,这个和平和快乐是所有的众生都需要的,快乐和和平是所有的众生都渴望的。所有的众生当然都希望求得永远的快乐与和平。因为无长的本性就是痛苦。为了要得到长久不变的快乐,唯一的办法就是来实践佛法。
  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我们的人身,也就是我们宝贵的人的身体。因为时间以及我们的生命都是无长的,为了不要浪费你的宝贵生命,最好地办法就是去化解你自己是谁,由于我们的习气以及无知,如此我们就被无知所迷惑了。根据佛法一共有84000法门,佛陀给我们84000种方法,因为我们众生有84000种障碍,每一个方法对每一种不同的众生来克服以及来消除这些障碍。
  在印度和西藏,他们说主要有两种传承,这两种我们称为大圣与小圣。小圣的观点是空性,小圣的修辞、打坐的功夫是在“四圣蒂”,小圣的行为主要就是诫力。大圣的重点主要是伟大得空性,大圣的修辞宽广是在菩提心,而在大圣的修辞的方法、行为里面,菩提心是不可以表达出来的,但是如果要讲的话,可以说是六度菠萝蜜。在小圣里面又有两种主要的传承,一种就是一般的小圣,另外一种就是荔枝佛圣,荔枝佛圣就是自我“开悟”的那一种。后来在印度,小圣发展成18个派系,根据哲学的分派,分为两种主要的派系。我刚才念了两个梵文的名字就是这两个派系的名字。他们的观点大部分都是相同的,他们大部分都同意大部分的哲学上的观点,他们都同意这个观点,现象的字眼他们都认为是由我们的心以及由非常小的原子,这些东西造成的。
  在印度大圣同样有两个主派,一个叫做斯达马达,一个叫马帝亚马达。斯达马达这个派系认为一切的现象是由我们的心所造成的,但是他们说这个心是确实存在的,马帝亚这派又说甚至连这个心也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他们有真正的空性的观点。对这个大圣来讲分成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一个称为因的大圣,另外一个不是果的大圣。因的大圣是经典的说出来的大圣,果的大圣我们就称为是金刚圣。所以你们应该知道大圣和金刚圣是没有分别的。
  大圣和金刚圣也有所不同。甚至虽然这些问题可能会很难了解它,但是我今天晚上要给各位做这方面的解释、开示,作为佛教主我们应该知道的。有一些人认为哲学以及对佛法的了解是出家人的责任,而有人是这样认为,居士的责任就是念念一些咒,以及拜一些偶像。实际上这是不对的,每个人都要了解佛教。首先我们要建立我们有这个需要,我们要建立起佛法的基础。今天要灌顶的是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是属于阿弥陀佛部的。金刚圣里面有五部的佛,所有的佛和菩萨,所有的本真像马哈卡拉都是来自这五部的佛、菩萨。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最特殊,最普遍的一种化身,观世音菩萨也可以说是大慈悲的化身,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慈悲来启发我们的菩提心。所以菩提心就是我们一种愿望,一切众生都得到开悟的愿望,我们都是佛教徒。但是我们修行佛法并不只是为了自己,我们修学慈悲心,修学佛法,都是为一切众生学的。如果一个人修学佛法只是为了自己或者是对别人有怨恨心理,这样的人是永远不会得到开悟的。基于这个道理,我还要做更深的解释。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永久的快乐。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物质的世间有很多是被我们称作快乐的,比如说美食,很好的食物,这在世间我们把它称作快乐,事实上真正的快乐是由我们内心启发出来的,而不是由身外的物质所能够产生出来的。譬如说虽然是美食,但是如果你吃得过量,吃得太多,你可能就会闹胃肠病,吃得太多也有可能会致病,所以美食也不是很好的。在100年以前,我们这个世间还不像现在的物质化,我相信在那个时候的人可能比现在要快乐,要比现在的人快乐得多。举一个例子,100年前,当时的人要行动的话都是靠两条腿来走路,有钱的人有马就乘坐马车。以马来讲,我们可以给它喂草,而且还很平庸的照顾它,那表示了很少的烦恼。现在我们都有了汽车,而且希望买更好的车子,首先要筹买车的钱,可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如果买了以后要保养这个车子也是很麻烦的,不像养一匹马那么容易,还有很多的装备来保养它。如果发生了车祸或者是意外,还能造成你的死亡,更危险。像现在这个世界越来越物质化,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可能会遭受越来越多的痛苦。
  现在很多国家都发展了核子的力量,而他们把这些核子的武器、核子的武力按上了一个好的名号,叫做防御性的。事实上,是不是防御的呢?也许会变成一种毁灭性的。由于近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登陆月球,达到月球,甚至在月球上再建立一个城市,但是这些行动不见得,也不能够使我们的世界更和平,如果真正到月球上去建立一个国家,如果是这样的话,也许就成为我们地球上另外一个敌人了。像我们身体的疾病,像头痛、胃病,生理上的疾病可以用吃药把它治好。但是我们真正疾病,主要的疾病却是心理的疾病。如果我们的身体没有的心,那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尸体一样。心理的病并不是能够靠吃一点药,吃一点化学的药就能治好,也不能靠手术。要治疗心理的疾病就要靠内心的修学,所谓心灵的修学就是宗教方面的,譬如佛教、基督教、印度教等等各种宗教,许多宗教都有根本相同之处,所谓不暴力、不杀身、不邪淫、不偷盗,这样来讲很多宗教都是很好的,因为它可以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和平。
  在我们这个世间有很多的众生,每一个众生都有他不同的想法,他的思想不一样。因此,每一种宗教可以给某一部分的人带来他心灵的平静。因此不批评其它外道的宗教是很重要的,甚至不批评基督教、印度教,都是很重要的。就像我昨天所说的,佛的化身可以到每一处。其它宗教的教主或者是其它宗教的领导者,比如说印度教或者是基督教,或是其它国家的元首,都可能变成它的化身。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得到快乐,我们希望得到和平,而这个和平和快乐是长久的。
  为了要使我们得到内在的快乐、长久的快乐、永久的快乐,佛陀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教法。据说佛陀在这方面给了我们84000的教法。有一次有一个人问我,为什么佛陀给84000这么多的教诲呢,这不是把大家给搅迷糊了吗?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不会使大家迷惑,而是可以使大家有很多选择,这是很好的。好比讲,吃饭来讲,我们有20种菜可以供我们挑选,那么这是很好的。事实上,我们并不必要学这统统84000的法门,我们只要修行一部分我们就可以了解全部。我们如果开始修学佛法,每一部分都学,这样还是没有办法了解佛法。
  下面谈到金刚乘的佛法,可能有很多人都会怀疑金刚乘佛法并不是当年释迦牟尼佛当年所说的。常常因为在金刚乘的教法里面,都是说金刚乘的教法是由中央叱或者是菩提心如来所说的。但是或者说中央叱,或者说菩提心如来它都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主要的精神。当释迦牟尼佛被无敌亚娜的国王叫做印度菩提邀请的时候,这位国王要求释迦牟尼佛给他教法,于是佛陀就开始教导他,这个世间是怎么充满了痛苦,同时教导他开始抛开、出离世间,这个国王就向佛陀表示他不喜欢这种教法,他说我不想抛弃我的王妃、皇后、宫殿种种,我不想抛弃,但是我还是想开悟。他说你是佛陀,你了解一切,你又有大悲心,你既然是这样伟大的佛陀,你一定会了解一个方法,可以不抛弃这些世间的荣华富贵,还是可以开悟。佛陀听了他的话以后很高兴,于是开始教导他,所谓大正的果道。所以不要忘记金刚圣佛法是大圣佛教的一部分,可以这样讲,金刚圣佛法是大圣佛法的果,事实上大圣和所谓的果为的金刚圣佛法没有多大的区别。以大圣佛法来讲,我们修学六度,修学菩提心,我们这样可以开悟。但是以金刚圣来讲,他会首先告诉你,你已经是佛了。只是要你自己体验自己是佛。在金刚圣里讲,我们之所以不成佛,一是因为我们的心被无名所覆盖。
  在此我要讲一些大部分关于“宁马巴”这派的观念。有关于佛来讲,佛的性质,甚至像头发那么一点点的佛的性质,都不是我们用表面的修学所能够修出来的。他的教育是说我们本来就是佛,我们本来就有这种佛性,就是因为无名,所以我们不晓得。就像太阳被云遮到,这个时候我们就说没有太阳;当风把云吹走的时候,太阳又出现了,我们就说太阳又出来了。而事实上这个太阳不是新生出来的。太阳经常都在云的后面,他经常都在那里放光、放热。我们也是一样,我们的佛性也是经常在那儿放光,但是因为无名,所以我们自己不知道。这是一个很深的哲理。要了解佛法是一个没有边的,佛法是广大无边的,有些人说知道很多佛法,他懂很多,事实上当你开悟以后,你会知道所要知道的是知道不完的,广大无边的,当你有一个完全的、正确的了解之后,你才能得到开悟。所谓完全的了解就是对自心的完全的了解。这就是佛教里最主要的教诲。如果说我们想要了解我们的自心的话,那么你必须是盲目的,只有一个聋子才能听到心的声音。为什么这样讲呢?就是因为真正的佛的教法是不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当我们在了解佛法的时候,在修学佛法的时候,你学得越多就越深。越深的时候,我们的智慧就会受启发。
  昨天有人请问,如何找一位根本上师,我的回答是你自己本身的智慧是你最好的老师,因为你如果没有好的智慧,你根本没有办法去认识一个好的根本上师。后来当金刚圣佛法由印度传到西藏之后,就有“相对软西塔”这位菩萨和“莲花圣”大师把他带到西藏,还有当时的国王,这是最早带入西藏的佛教,我们叫这个传承叫宁马巴……
  仁波切:
  “尼吗巴”的意思就是旧教,老的教。因为他是第一次被带入西藏的,所以被称为老教。在“尼吗巴”里有很多的教法,很多的灌顶。“尼吗巴”有许多的大学者、很多的僧人。我们看“尼吗巴”的历史,我们就会了解,这个历史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了。后来白教跟花教几乎同时传到西藏。“尼吗巴”本身这个传承只有一支。沙家巴有三个分支。沙家巴的意思是白,苍白的土的意思。因为第一个沙家巴的住持建他的庙的时候,他建的那个地方,那个土的颜色很淡很苍白,所以他后来就叫沙家巴。沙家巴的传承来自印度。所有西藏的传承统统都是来自印度。
  沙家巴的传承的住持来自印度的维如巴大师。格据巴的意思是说,佛陀教法的传持者。格据巴有两个主要的传承。一个是由马儿巴大师带到西藏,从马儿巴大师到帝罗巴大师。另外一个传承是由“穷颇南程”带到西藏。他是由印度梅继巴大师得到所有的教法,然后他带到西藏。现在第二个传承在西藏已经很少。第一个来自马儿巴大师,格据巴的传承发扬很广大,现在还很兴盛。
  统统来讲,一共有12个传承。其中有一个传承是嘎马嘎举,嘎马嘎举住持第一代格宗潜巴,他是干波巴大师的弟子。干波巴大师是密罗尼巴的弟子。这么多名字可能会使大家迷惑了。他只是把这种西藏的传统讲出来。
  最后一个是所谓格鲁巴,就是所谓黄教。格鲁巴是由宗格巴大师创立的。在格鲁巴里面,事实上没有分支,再分支。事实上他有许多的大庙,还有所谓不同的做传。在格鲁巴里面,他有许多大学者,大圣人,以他自己的方式修行达到开悟。比如在尼玛巴的传承由龙潜巴大师,他自己依照红教的方法修行,最后达到开悟。以黄教来讲,宗克巴大师以他自己的方式,依照黄教方法的方式,他自己得到开悟。西藏的每一个教派都有一种很完整的方法领导大家走向开悟。
  在我们的社会里,某些人有一些观念,会觉得某个宗派会比另外一个宗派要好。事实上这是一种很大的毛病,不应该有这样的观念。就像佛陀他曾经说过,我的教法就是佛教,不会被我这个佛教以外的任何宗教任何势力所摧毁。佛陀说,他的教法,佛法就像一只雪山狮子一样。像佛经里面很多讲法,像雪山狮子龙或是格鲁达,那种加罗罗的鸟,仁波切说并没有看过,以雪山狮子来讲,雪山狮子不会受任何其他动物的伤害,因为他最有威力。
  仁波切说,活佛曾经说过,他的法就像雪山狮子一样,不会受外界来的力量伤害,他之所以会毁坏,是因为他受到他内在的力量把它毁坏的。就像雪山狮子,如果他吃下东西,虫子到他的胃里,可能把它的胃伤害掉,然后把它的身体毁坏掉,就好象我们修学佛法的人,自己修学佛法的人,才会把佛法毁坏掉一样。就好象我们想,有一本书或者一张纸上面写了咒文,或者携了很多祈祷文,我们认为那是佛法。事实上这些书并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却是我们的心,还有我们真正的理解。让我们抛弃贪,抛弃龀,抛弃痴。几乎所有佛陀的教法,都是教导我们怎么样抛弃贪,龀和痴。我们现在的社会里面,我们就有这种现象,就是对于自己的宗派就很喜欢,就很贪自己的宗派。对于其它的宗派,虽然他也是佛法,但是我们却龀恨他,这样就有了贪龀痴。
  如果有贪龀痴我们的心里,就会把我们带到轮回里面去,不会到孽盘。佛陀又说,他的教法就好象甘露一样,甘露药一样。但是你如果不会利用这种药的话,这个药可能会变成很强的毒药。
  今天晚上在做一些佛教佛法的开始。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自己在做些什么。作为一个佛教徒,你很重要需要了解我们自己本身是什么。对一个佛教徒而言,我们要了解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学法所得到的好处是什么,这些我们都应该知道。仁波切打算今天晚上对佛法做一般性的开示,不打算讲很多。
  也就是简略的对于如何修金刚正佛法做一个介绍。正如仁波切昨天介绍的,金刚正佛法和大正佛法的区别。但是在基础上,大正佛教和金刚正佛教都相同的,就是他需要有菩提心,慈悲心作为基础。在大正佛教里,最重要的就是修菩提心。因为我们如果有我直的话,就不会得到开悟。
  在沙家巴的传承里有四种教法。或是你可以称它为,远离四种执着,四种欲望。第一种就是说,假使你对一个修行者有欲望的执着。第二点就是说,如果在轮回世间里面,我们轮回的众生他没有初离的观念。第三点就是,假使你是只关心自己,对于自己的种种很关心,那么你这样子不是一个菩萨。第四点是说,如果你有所执着,那这样子的观点不是佛教,不是佛法的观点。就依据这四点,我们要尽量开展我们的菩提心。
  修学菩提心,并不是一种身体上的修学。所谓菩提心的意义是什么呢?菩提心的意义就是说,要求我和一切众生都能够达到觉悟的这种心,或者是说,为了帮助一切众生愿望的一种心。为了要启发这种心,我们就必须有以慈悲心为基础来行。这种慈悲心的基础又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需要修禅定。所谓慈悲心就是希望众生得到快乐。所谓悲心就是希望众生脱离痛苦。所以,在修学佛法以前,我们必须启发自己的菩提心,以这样子的菩提心为基础,然后我们再进一步进入所谓大正佛教的深道,就是所谓金刚正佛法。进入金刚正佛教,乃至于接受金刚正的教法等等,这些都在于依靠自己的上师。所谓上师并不只是说他知道一些佛法,他可以教导你,如此而已,不只是这样。作为一个上师的条件,他必须具有由他的传承,历代不断的上师传承给他才可以。在金刚正佛教里,传承非常重要。
  因为在金刚乘的传承里面,传承的第一尊是所谓金刚持。金刚持传给他的弟子五方婆,五方婆再教导给化生婆,化生婆再教导给世间的上师。比如地罗巴、马罗巴还有马巴他们。以这样的形式传承就一直不断被传下来,传到我们自己的上师。仁波切昨天所讲的,如果我们能够认识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佛的话,那么我们就是金刚持。所以在传承的最上面,第一尊就是金刚持。而传续中每一尊上师,每一尊都和金刚持是不二的。因此,我们得到传承中任何一尊上师的加持,我们就能够很快地得到成就,因为我们就是得到金刚持的加持一样。那么在很多金刚正的教典里面都讲,上师的性质,它的体性是跟佛一样。甚至上师他的慈悲超过诸佛。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他曾经来到世间,后来他又圆寂了。那么释迦牟尼佛我们并没有见到,而上师我们见到了,他来教导我们,指导我们,领导我们成就。
  所以,这样看来,上师比诸佛还要慈悲。那么所谓上师他的本质,它的性质就是大慈悲心。他自己本身正悟了慈悲和空信的不二。他对于佛法,他对于一切佛有就近的理解。他可以引导使我们了解自新。那么所有的上师都是很慈悲,尤其对某些上师,他的指导,由于他过去跟你的业缘的关系,他对你的指导你觉得特别有利,而你得到新的开悟,像这样的上师,他对你就特别有恩惠。作为一个弟子他应该具备的条件,就是需要有信心,信心还有诚心。而且必须非常净尽。而且一个弟子必须要有修法的心,这个修法的心不但要为自己,他要为一切众生修法的心。像这样一种学生,这样够条件的学生,首先他就应该接受加行的教导。
  修加行首先就是要修,清除我们的业障,累积我们的功德等等。在加行看起来,好象是不怎么高,而看起来又很难做。但仁波切说,这个加行非常重要,一定要如法地去完成。有人说,他说这个加行我早已经得到过了,我不再需要了,我需要更高的教法,或者说它需要更高的灌顶,更高的教法等等。那么,仁波切说,重点不是我们得到了这个教法,得到了没有,而是说确实我们具有慈悲心没有。凡是我们从上师那里得到的灌顶,还有其它种种教法,都应该付诸于实行才对。如果只是得到而没有去修行,那样不对。所谓灌顶只是给你一些水呀、丸呀,物质的东西给你吃而已,你没有去灌顶,没有去修行,没有用。也许会给各位灌顶的时候,给我们一些加续的力量,但是你不去修没有用。
  比如说你把所有的三丈经典都吃到肚子里去了,这样不会增加我们的智慧。那么我们吃下去的所有的三丈经典,拉出来都是变成大便。
  那么,如果我们得到了教法又好好去休,这样内在的智慧才会增长,这样才有用。我们为什么到这边来求法,为什么要修行,就因为我们要扩展我们的心智,扩展我们的政务。所谓超越的智慧,对我们人生或是对我们开悟等等都是非常重要。那么,在金刚上的教法有三种种类的上师。所谓外的上师,内的上师,密的上师。外在的上士就是有形象的上指。就是说达赖喇嘛,大陆法王。这也是所谓外在的上师,他是我们眼睛可以看到的,从他那儿可以得到教法。所谓内在的上师,就是我们自己的智慧。所谓密这级的上师,就是所谓的空信,如果我们了解怎么样把这三种上师和二的话,或者我们了解这三种本来就是不二的,那么这样子就是了解外内密三者的上纸是不二的,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最近的佳持。如果我们有了足够的加行之后,我们再来接受灌顶。然后接着我们再修所谓生起之地,圆满之地,然后再有所谓的大手印。这些都是要调我们心的,改我们的习气,因为我们被我们的习气所牵引。
  由于我们个人的环境不同,所以所受的熏染,我们个人会有不同的习气。当我们的习气由于熏染而长大之后,那么他就会影响我们的智慧,所以要改变我们的习气是很重要的,所谓灌顶是翻译过来的。“阿比些嘎”梵文,他的意译是直或者放的意思。我们晓得,在最高的密里面讲,每个众生本来就是佛,灌顶只是让你起开,你自己认识,你自己就是佛。所以在灌顶里给一些物质的东西,或者教手印,或者教咒语,这些都是增强我们的信心,增强我们的理解,打开我们的智慧。所以你不必担心说,万一得到了灌顶,而没有支持。至少你来灌顶,知道了加持。即使你得到了几百几千的灌顶,你只修一个本身就可以了。因为你只走一条路就可以到达开悟,当你开悟以后,你修每一种法都是一样的。所谓大圆满,在密里属于最高的修法,梵文叫做“嘛”。像这样最高的法,必须你具备了家行,还有预备法,你都已经做好了,才能够开始修。
  今天对于最高的不打算讲。虽然最高这个实际教法不讲,但是我们对它的背景,它的道理应该知道一些。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中观。中观在梵文叫“马地亚比卡”,就是所谓中道。所谓中观这派有两个传承,就是所谓“苏破拉地卡”和“布拉桑地卡”。后来这个中观传到西藏以后,在西藏也有两派不同的叫法。一种就是所谓自己本身之空,另外一种是所谓其它事物之中,他有这两种见解。不管怎么说,如果要想了解中观,必须了解所谓二地。这两种地,就是所谓的相对的,也可以说真理,就是属于相对的真理,还有绝对的真理。这就是在佛法上最深奥的哲理。
  就好象说,我们有一种病,色盲,我们把白色的海螺我们看成黄色的海螺了。实际上这个海螺是白色的。这样子相比来讲,就是说有一个病眼睛看到他本来是白色的海螺,你因为眼睛有病,你一看看成是黄色了。所谓就近的见,就是指你看到了那个白色的海螺,看到了它的真实的意思。那么就是因为我们把白色的海螺,我们感觉到他是黄色,看成黄色了,像这所谓的黄色,我们就认为他是一种相对的。那么,在所谓相对的真理来讲,就是所谓有主客的对待。那么如果离开了主客的对待,这样就会达到就近的真理。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一杯水,在我们人道的众生看来,感觉他是一杯水。如果是一条鱼放在这个杯子里,他在水里,看这个水跟我们看的不一样,他感觉的并不是我们所感觉到的水。他的感觉就像在家里一样,他可以在那里生活,吃住。如果是在饿鬼道的众生看这杯水,他看这杯水就好象是脓和血一样。如果同样这杯水在一个天道的众生他来看的时候,他看起来像甘露一样。如果在阿修罗道的众生,他看起来,他觉得好象刀啊、针啊,这些武器一样。所以各道的众生,他看这个水,他的感觉,他的见解都不一样。
  如果我们要问,到底这样哪一个看法,哪一个见解,六道的看法是对的呢,我们没有办法决定。当然,如果你问人道的众生来讲,我们人一定会说是水,那么是脓啊、血啊,其它那些是不对的。不论你问哪一道的众生,他都会以他所见到的,认为是正确的。没有一个众生,他能说出那个绝对的真理。既然这样子,换句话说,同一杯水就有了六种见解。到底哪一个见解是对的呢?如果这些众生大家都来投票的话,可能会畜生他得胜,因为畜生比较多。
  我们又问,如果是佛,他看这杯水,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有两个答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还要再问两个问题才行。到底以佛的见解,还是以我们心中所认为的佛的见解,如果以佛他自己本身的见解来看,佛看这一杯水既不是谁,也不是脓血,也不是刀剑,也不是其它的种种,在他看来,这杯水就是所谓的实信,就是空信。
  其实再转过来,以众生心目中认为佛的见解是怎么样的呢?那么,就好象说,如果我们问一个人,你认为佛看这杯水是一个什么样子呢?那么这个人一定会答,他看起来就像水。如果你问鱼的话,佛到底认为这个水是什么?那个鱼会回答,这就像他的家一样。因此,在不同的戒有不同的佛。所以,佛他在每一道众生里面,可以说划线的时候,他就以他跟那道众生相同的见解,划线在那道众生里面。
  我们都晓得佛有不碍的大悲,和无障碍的大慈悲心,一个所谓大慈悲心一定有它的对象,所谓大慈悲心的对象,就应该是苦难,苦难是大慈悲心的对象。如果有人问你,佛是否能看到地狱道呢?是否佛以佛眼观地狱的时候,地狱是像猛火、寒冰那样的痛苦。事实上不是,以佛看来,地狱并不是那样子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佛来讲,他毫没有染污的观念,毫没有染污的习气,所以他看起来不是那样子。既然在佛的眼睛中看,一切都是清静的,连地狱都不是那么痛苦,那么他的大悲是从何升起呢?佛他具有所谓全知全能的能力。
  刚刚讲佛具有全知全能的能力,他能够看透一切事物就近清静的本来面,这就是他大悲的根源。在地狱众生所感到的痛苦,是佛以地狱众生看,有冰有火。因为佛知道,地狱众生,以地狱众生的角度,地狱众生所感受到的是那样子的。这就是对于相对的真理还有绝对的真理做一个背景的介绍。所以要了解中观必须对大正佛教的见解有所了解。大正佛教的最终见解,就是所谓没有见,无见。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能观的主体,没有一个能观的能。所以,既然没有一个能有观念的一个主体,当然对这个主体所拥有的观念的客体就不存在。所以大正佛教最终的所谓见解是无见,没有见解。这就是就近之见。
  所谓这种无见,是指没有相对主客相对之见。因为只要你有主客存在,这种相对的见解,这个时候就是起了无名了,有了无名不会有智慧。今天在这儿最后一次开示,所以非常高兴在这儿谈波尔波罗密。波尔波罗密也叫“巴嘎瓦地”波罗密,他的意思是诸佛之母的意思。我们有时候称他为伟大的母亲。当说母亲的时候,我们不要想多一定是指女性,我们说他是诸佛之母,是因为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都是由“波尔波罗密”得道成佛。
  在波尔经里讲,要得到开悟,开悟有三个层次,不管你哪三个层次的开悟,都要修学波尔波罗密。如果不修学波尔波罗密,就对一切法相不能够了解。所有的颜色、形象,并不是真正的现象。一个真正现象的本身,是波尔波罗密。波尔波罗密是指超越的智慧,过去翻是到彼岸,就是到对岸去。
  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修行者,就好象海中的一只船一样,大海就像轮回,就表示轮回的大海。由于相对造成的种种现象,海的彼岸,我们就称为智慧的彼岸。那么我们达到智慧的彼岸,就是超越了这个海,轮回的大海。波尔波罗密的真意,是指圆满的智慧。在心经里面,就是把波尔波罗密的精华、要义讲出来。是由关心菩萨讲的。间接上来讲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因为关心菩萨在说教这个法的时候,是经过释迦牟尼佛的加持而说的。
  比如说有人问你,为什么花他是花?那么你只有一个答案,因为他是花,所以他是花。那么,为什么呢?花之所以是花,为什么是这样呢?是因为花它是空的关系。那对某些其它的动物来讲,花也许是可以吃的,对它来讲是食物。所以一切的现象都可能是是一切的事物,规定的事物。因为,现象是我们新制造出来的。就好象我们到木匠那里,把木头做成上面方,下面有四个角,我们就叫他桌子,又做成椅子的形状,我们就叫椅子,事实上这些都是木头。那么,就是由于我们,以我们的仪式观念,把现象戒予以这样,赋予他各种不同的名字安上去,然后大家互相争执而起到争执。为什么现象界可以说是空的理由就是,凡是任何一种现象,它都可以,它都在一直转变,它都可以转变成任何,他都有无穷的变化性。
  比如我们天花板是白色的,我们这样的观念,因为它是白色的,那么也许另一方的人他看了,认为说这是黑色的,他把我们白色的说成黑色的,他把我们黑色的说成白色的。比如说到一个地方去,你跟人家要茶喝,茶里放糖,我们总有一个观念,认为糖是白颜色的。我们对于这个糖是白色的,毫无疑问,因为早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也不会问他。如果到欧美去的话,如果你要糖,他会问你要白糖或是黑糖,因为他的糖有两种现象。所以,在东方所有的现象,在西方不一定有。而西方所有的现象,东方也可能没有。
  那么,如果不是这样的空信,而是一种实体不可转变的话,如果我们东方所想的,西方也一定一样,如果是西方所认为的,我们东方也一定认为是一样。
  如果你到西藏去,你伸舌头出来,这种表示恭敬的意思。但是如果你到西方去,你跟对方伸舌头,他不会认为你是恭敬他,他认为你是侮辱他,他会跟你打架,这就显现这个现象的空信。因为就是它是空信,所以有人看了说这是恭敬,有人看了说这是侮辱。那么,这个空信是谁?就是诸佛之母。
  当年阿南尊者和佛在灵就山的时候,当时有许多的僧众菩萨还有佛在一起,在深入禅定。当时观世音菩萨也是在这里入禅定。那么当时舍粒佛也在场,由于释迦牟尼佛的加续,舍粒佛就问观世音菩萨,作为一个修行者,应该怎么样修习波尔波罗密。现在仁波切就开始讲心经的内容。
  那么这时候观世音菩萨就对舍粒佛说,那么观世音菩萨就说,凡是要学波尔波罗密多的行者,他要了解五运都是空信,五运都是空的,色既是空。
  再以花来作为例子。就好象我们的身体,如果你要找身体哪一部分是身体,永远找不到。他问他的身体是什么?他就这样观察,这个头不是身体,因为头是头,那么什么是头?头上的东西,头发也不是头,因为头发是头发,这样观察,他找不到。因为我们心里有一种很强的观念,认为一个形状,看到一个东西会直取他这个形状。我们这个身体也是我们直取的形状。而且我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气,认为这个形状是很坚实的。
  比如我们说这个墙是很坚固的墙,很坚实的天花板。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这个墙,天花板,柱子等等是很坚实,坚硬的,因此我们用头去撞它的时候就会很痛的。当我们撞这个墙会很疼,一半的错误当然归于这个墙很硬,另一半也归于我们有这个身体,因为我们有这个身体跟他碰,所以感到很痛。
  然后他又说空既是色,当我们谈到空的时候,我们总有一个观念,认为是一个空间、虚空的空,不可触摸的,这儿讲的空不是不可触摸的,像虚空一样的,不是这样的。它是不能被我们相对执着的这种心所触摸到。在空信里面,没有能触的主角,也没有被触的对象。在真正的空信状态里面,没有这种观念,没有一个虚空的观念,还有一个很坚实的,这两种相对的观念,在真正的空信里面没有。那么他又说,空信也不外乎是形象。形象也不外乎就是空信。
  下面讲的是形,下面讲的是五运的其它的四个运,所谓受相形式,依附形式,我们过去心经有三。刚才以形,以色既是空,这个形,形就是色讲这个空,然后下面说其它的四运已赴如失。
  一切法都是空信,一切现象既是空信,一切现象没有它的性质,没有它的本性,没有它的性质,因为一切现象没有一个能够拥有这些性质的客体,因为他没有这个客体,所以他不拥有任何性质。一切法,一切现象是不生的,为什么不生?因为一切现象根本没有被认为可以出生的客体,因为出生是被认为出生,他根本没有这个客体,所以是不生的。没有一个人去把一切现象的生日记下来,没有记生日的这个人。因为一切现象他都不生,他都没有开始,既然他没有开始,也就谈不上结束。因此他超越了出生和结束或是生灭这种观念。
  那么一切现象都不是污碎的,如果我们认为活菩萨是清净的,我们认为魔,我们认为鬼是肮脏的,这两种思想都是染污不净的。因为实际上没有所谓净和不净。在我们观念里认为的很白,很干净的那种状态,在我们观念里的那种状态也是不清净。所谓的那种不清净,实际上他并不存在。一切的现象是从本里来就清净的。当我们说,一切现象从本以来就清净的,并不表示说从本以来有一个开始,并不表示是这样。因为这个观念里边没有生起的这个观念,也没有感觉的观念。现象既是空。
  到目前我们所讲的,一切现象既是空,相反过来讲,空就是一切现象。如果空是现象的话,那么空也没有一个形象,也没有感觉,也没有概念,也没有观念性,没有动性。无心,无眼,也许大家念心经的时候会感到很奇怪,捂眼耳鼻舌,心意这些,为什么捂眼,刚才说过,没有一个可以被观的对象。那么,当我们问自己,当我们在观察一个对象的时候,我们问是谁在看谁?是谁在看我们?所以,没有眼,不必戴眼镜。
  捂耳,因为并没有你能够听的对象。当仁波切说,没有耳朵所听的对象的时候,我们的耳朵听,没有能被听的对象的时候,是指,没有一个对象他不是你的心的观念。一切现象你能听的对象,不超过你心的观念。一切对象都是主客相对的,比如一个好的音乐,他是引起我们快乐的一个对象。但是当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都是有很好的音乐在那儿,我们听了也许也不能够引起快乐,因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没有来欣赏这个好音乐的主体。所以,就像仁波切所讲的,一切外在的客体,都是依赖于我们观察的主体的,就认为他好,认为他不好,使得他好,它不好,给他什么名字,我们看到女性,我们就说他是女人,看到男的,我们说他是男人,因为我们从我们父母亲友,还有周遭的环境,等等我们学习,养成这种习惯,这种习惯养成了,所以一看就有这个感觉,就有这个反映。
  仁波切说这也许不可能,不过我们可以试一下,如果把所有女性的,我们都叫他男人,所有男性的都叫他女人,这也很容易。我们觉得不容易,因为已经养成习惯。就像仁波切已经解释的,一切客体的对象,都决定于主观的观察者。那么没有离开主体而能独立的客体,这就是为什么捂眼,捂耳,捂鼻,捂舌,没有办法吃好东西了。但是没有关系,舌头不是专为吃好东西而长出来的。
  也没有身,形象,还有意,所谓感觉,现在是无意,就是说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一个现象是超越这个意的,超越这个观念意的,跑到这个观念以外的,没有。无眼界,以及其它,眼界耳界,就是刚才讲的六根。最有趣的无无名,因为没有一个是无名的客体,没有这个能够是无名的这个东西没有。
  仁波切说,不要忘记我们正在现在设法了解大成佛法很深奥的道理。当我们要学习了解佛教最高的道理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相对的真理。因为没有相度的真理,永远无法了解就近的真理。所以有眼、有耳、有鼻,什么都有。所以如果不了解大成佛法的教理的话,你会觉得大正佛法的老师都是喝醉酒。因为他有时候说什么都没有,有时候又说什么都有了。但是对于善于听讲的人。那么,对这样的人来讲,如果老师说,一切都有,或者说一切都没有的时候,你会了解这两个意义是一样的。那么对一般人来讲,一切都没有和一切都有,这个相差很远,但是对于一个中观的行者来看,这两个所五一切都有和一切都没有,很完美地被结合在一起,没有问题。
  对一个菩萨来讲,他无有恐惧。所谓菩萨的意思,就是他已经觉悟了,而且他有这个勇气来救助众生。那么,对一个菩萨来讲,因为他了解了空信,因为菩萨了解空信,他晓得一切无所得,所以他毫无恐惧,所以他是一个大英雄,他也没有敌人,没有敌人来显现他多么英勇。就是因为没有敌人来显示他有多么英勇,所以他是最大的英雄。三世诸佛都会修,过去的已经修了,现在的正在修,未来的也会修波尔波罗密。
  后来接着观世音菩萨就说了,波尔波罗密多的心咒。这个咒的翻译非常困难。在美国柯科罗拉多州的仁波切对这个咒有很好的翻译,那是在湘巴拉出版的书籍里面的一本。当观世音菩萨向舍利佛解释完上面的波尔波罗密多心经的道理,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就站起来赞叹观世音菩萨。所有的佛和菩萨,都很赞叹,很欣赏观世音菩萨所讲的。所有的天、人、非人、鬼、神等等的,大家都非常欣赏,皆大欢喜。仁波切说,这就是他统统知道的,就是这些。
  很幸运的,虽然又无舌、无鼻,但是我们还很幸运,还可以讲话。仁波切说,如果各位还想对波尔波罗密学的更多,以后还有很多仁波切来,他对我们学佛法的信心非常赞叹。他说我们很幸运,得到很多教法和灌顶,从这些很好的仁波切得到灌顶和教法。未来还会有很多仁波切来。如果有什么疑惑、问题,可以向他们请教。仁波切说,要解释心经,实在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做得到。因为里面其中有很多地方都有很多注释,西藏的注释。所以,以后如果说有其他任波切来,最好要求他教中观或者波罗,至少要两个礼拜。教完了以后,最好还要有一些辩论,提出问题,然后再做禅修,这样比较好。因为波尔波罗密是很深奥。
  仁波切现在再来给我们介绍佛教平等性的禅定。在介绍以前,他要先介绍在西藏的马来西亚喜马拉雅山国家的佛教徒。在这些国家里面,他们如何来运用佛教知识来修行,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了解在那些国家里面,这些佛教徒,他们把一生的时间都贡献出来修行。因为,他们贡献他们整个的一生的经历来修行,所以他们一生得到更多的平安,更少的烦恼。他们有些根本不知道外面有多少国家的存在,也不知道外面国家发生了什么事情。
  虽然他们不知道外界的世界的文明、发展,但是他们得到很多平安、和平。仁波切讲,他以前跟各位讲过,佛教并不是一个宗教,我们知道,普陀的教导并不是真正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不是。只要有这个说服世界的开始,就有宇宙的本质存在,那么那就是释迦牟尼佛的铰刀。一般要讲起来,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从印度开始的。释迦牟尼佛第一次教导在陆欲缘。他教导我们一共有八万四千法门。他每一样教导里面,都领导我们走向宇宙的真实性。大家也许会想,为什么这个宇宙,人真实性有这么重要。如果我们不能了解宇宙的真实性,我们就不会有和平,也不会有成就,也不会成佛。在一个佛教徒,并不是要崇拜什么,或者念诵什么。不要有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了解,见到宇宙的真实性。因为,宇宙的真实性在从轮回、蘖盘两个来讲,都是有平等性的。真实性并不受无名的影响的。因为,真实性不受轮回的这种无名的影响,所以我们说在轮回里,并没有痛苦。所以,我们大家都不需要来受这个轮回的痛苦。所以,宇宙万物的这种本质,这个真实性,并不是不清净的。宇宙的真实性也不是美丽的,也不是丑陋的。但是,最美丽的,因为是他超越我们能够想象出来美丽与丑陋的。因为,他并不是美也不是丑,所以你也没有力量说是不要他,也没有说是不要他。
  所以,我们所谓的开悟就是一个永远的保持下去,那就是一个最大最长的休息,因为你从来不会体现。因为,我们有这个无名的心,无名的关系,所以我们把一切的事物看成两个,看成是他的两个。假如说,我们说每样东西都是清净的,每样东西都是不可以分别的,无名又是从什么地方起来的呢。这个就是一个真正的问题,你必须要问问你自己。假如说,你要问一个很懒惰的老师的话,这个老师会告诉你,根本没有无名的存在。很多很多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做宇宙的真实性,那就是因为什么,我们释迦牟尼佛要教我们,怎么样去拜佛,怎么样去烧香,让我们一步步地接近这个真实性。所以,我们在这里讲,我们要有一种观想,教我们观想,我们自己本人就是本尊,本人就是佛,还有观想,一步步高尚,就是去观想。
  也许各位觉得很奇怪,我们自己本人不是佛,本人不是本尊,为什么要把我们自己观想成为佛,把自己观想成为本尊呢?实际上来讲,我们做了这些事情,假如很正确地做这些观想,做这些事情的话,我们就是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清净,本质上面去,走向这个道路上去。所有的众生,实际上本身他就是佛,本身他就是清净的。假如他们本来都是坏人的话,怎么能够把它变成一个好人,怎么能够把它清净起来。因为他们本质上面是好的,是清净的,那么我们经过修行以后,我们慢慢可以见到他好的本性,好的本质。
  佛法教导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教导就是把这个法教给我们,把我们众生带进了佛法。这就是说他的教法就是教导佛法的本质。因为,我们有很多的人到这样去休,所以我们有些人就已经开悟了,有些人将来也会开悟。因为我们每个人自己都有一种智慧,我们每个人自己将来都会证实我们这种,也会证实这种教导是正确的。实际上来讲,我们佛法具有一种教法,因为我们大家修行的方法不同,教法不同,所以我们有不同的教派。
  有些人拜佛,供佛,有些人就是修禅定,修慈悲,修智慧。有些人也就修宇宙,了解宇宙的真实性,实际上来讲,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最好的方法带领我们走向开悟的路。或者不同的宗派都是不同方法的一种智慧。因为,所有的修行都是一种方法而已,所以我们不可以对任何一种方法进行批评。现在再跟各位讲一讲佛教的观点。似乎好象看起来,这个佛教就讲的这些观念,是我们非常震惊,非常奇怪的。佛教真正的观念就是没有分别的,是不分别心的,是一个空信。
  假如你有一个分别,自他两个分别出来的话,你就回想的,做的,像一种力量做一种心。不要忘记,我们现在在讲这些话,就是佛教的最高的观念,因为,我们有这个自他的分别两个观念,所以我们分别出来有轮回,有蘖盘。实际上来讲,轮回同蘖盘不是两个,轮回就是蘖盘,蘖盘就是轮回。对我们现在来讲,我们看现在这个地方就是人道,人鬼神在的地方。对地狱众生来讲,我们现在住的地方就是地狱。假如把佛请到这个地方来,这个地方就是真正的净土。净土并不是一个什么固定的地方,或者存在什么地方。我们去净土,并不是有一个界限,我们并不是要坐火车、坐飞机到那个地方去。就是讲地狱来讲,地狱也不是在这个地的底下。地域就是我们一种罪恶的业绩所创造出来的那个地方。假如你有恶业的话,你就有痛苦。
  假如说,我们对一个煮到开水来讲,我们就感受到很痛苦,因为我们在想,我们已经进入到痛苦的开水里面来。
  对佛来讲,如果把佛搬到开水里面来讲,他并没有什么痛苦,他感觉跟开悟一样,因为他心里根本没有想到,这是开水,这是什么东西。因为我们有到了上业,所以我们生在人道,我们可以看见很多美丽的树、美丽的草、美丽的花。
  假如说,举个例子来讲,身在这个沙漠国家来讲,阿拉伯国家来讲,他们那里根本没有树,也没有花。假如说,阿拉伯国家的人,来到我们这个国家来讲,他们不一定会快乐。如果我们到那个沙漠的地方去,我们也不会感到快乐。所以,我们讲说,快乐或者不快乐,痛苦或者不痛苦,这个都是我们业力所造出来的。我们所讲的快乐,实际上来讲就是不快乐。只要我们有这么一个观念,说是有一个,我有或者他这个观念存在,我们就有痛苦出来了。
  为什么一切现象的真实性是不可分别的?前几天晚上,仁波切已经跟各位开示过了,今天跟各位讲人生为最。有没有一个自然现象,而不是表现出来的。仁波切问自己,他给自己来做一个问答,自己问自己。有没有一个自然的现象,而不表现出来呢?没有。
  每一个自然的现象,都会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看得到的。有没有一个任何一个表现出来的东西,而不是心的。没有一个现象而不是由心所表现出来的,所以说一切的现象都是心,没有一个现象不是心,每一样事情都是心所现出来的。
  给各位讲了很多的道理,讲一切的东西都是心所造出来的。佛所讲的心,就是一个明明满满的心。因为心就是一个美满的心,所有一切现象,在心上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明满的直觉的心。因为,这个其实他讲了,比如对我们大家来讲,就要很困难了,所以仁波切想把这段简略过去。
  一切都是心,那么什么是心呢?心从哪里来?心住在什么地方?心什么时候完了?假如你有一个实质上的想法的话,你永远找不到心。心自己本身知道心在什么地方,所以说,心就是一个很明朗的东西。心就像一盏灯笼一样,这个灯光可以照耀屋子里面没一个地方都很光亮。没有灯的话,那这个屋子里什么也看不见,一片黑暗。像这样子的道理,心会知道一切的事情。没有心的话,什么也不知道。就是刚才讲的这个灯,灯本身就是一个灯,没有这个灯的话,你也不知道这个灯。假如说没有灯的话,我们不知道一切的东西,我们是不是要先找这个灯,再把这个灯照什么东西呢。因此,我不可以到另外的地方去找灯,这个心也是这样子的,我们不可以找心,这个心就是自己找自己的心。
  因为心知道,心在什么地方。我们在佛教来讲,就是找这个非常令人麻烦的心,难找的这个心,佛教有很多的方法来训练我们这个心,用直接的方法来训练,用间接的方法来训练我们这个心。举个例子来讲,就是我们好象修那个禅定,自己必须要把身体完全轻松,然后你才会找到那个气通、脉怎么走。仁波切说,我们把这个气脉都松开,身体都松开,那个时候我们才会找到自己。
  换句话讲,这个心要松掉以后,你就会找到心在什么地方。所以说,我们说轻松,就是放松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心随着我们的气在走,所以说,我们有这个走火的禅定,来训练我们这个心。
  现在仁波切讲第四段。我们的心就像一个镜子,我们心的本性,心的性质,就像一个镜子,我们心,本来就是一种智慧。在心上面,没有心。心就是一个很明朗的东西。那就是佛所讲的,在镜子上面,一切的东西都可以表现出来,假如他要是说,心就是疙瘩疙瘩的,意思就是智慧。在这个镜子上就像,这个就像一个智慧,这个智慧就像一个镜子,一个镜子上面就会现出很多东西出来。实际上来讲,实际就是不是一种法力现象,而是一些反射的现象。我们必须要了解,这就是一种反射现象而已,在这个反射的镜子上,这个智慧来讲,我们通常叫做大圆镜子,在大圆镜子上看,有说破,有蘖盘。
  在我们镜子上面,什么东西一现都会现出来,相同在我们智慧上面,一切都可以现出来。这如女人用镜子来化妆一样,就是说,我们必须研究我们智慧的镜子来化妆,打扮我们的智慧出来。不要忘记了,在这个智慧镜子上面现出来的东西,是另外一个东西,另外一个智慧,是另外一个智慧的东西。对我们来讲,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个反射的智慧从哪里来的?在这个镜子上面,反射出来两个东西,一个是有分别的,一个是没有分别的。这个是有分别的智慧,还有不分别的智慧,我们有分别的心,还有不分别的心,有那样的现象出来。
  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来,在这个镜子前面来说起这个方法,反射的方法,我们必须要了解,举个例子来讲,镜子前面,坐在镜子前面的人,谁在照谁,谁在看谁,有很多的方法来找这个,照这个镜子,但是最简单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当你看这个镜子,谁在看这个镜子。
  仁波切必须要问各位一些问题,虽然这个问题很复杂。先要问一个问题,拿镜子来做一个例子,假如在镜子外面没有东西出现的话,镜子里面有没有东西?假如外面没有东西表现出来,里面就没有东西显示出来。
  假如说外面,就像月亮一样的话,没有月亮的话,这个镜子里不会出现月亮,如果外面没有树,没有房子的话,镜子里不会出现房子,不会出现树。所以镜子的本质是空的,是不是有可能说,这个心没有反射作用,镜子没有反射作用。镜子是永远有反射的作用在哪里,是不是有可能镜子有的时候,把一个镜子摆在那儿,镜子没有反射的作用,没有一个时间说镜子没有反射的作用。你把镜子对着天空,反射的是天空出来。
  刚才这位师兄问,他说在黑暗里面,镜子有没有反射?仁波切讲,在黑暗里没有眼睛,你看不见反射。所以说,这个佛的智慧就是一个空信。因为,佛的本性是明朗的,所以他可以反射主体出来。如果我们这个新年的镜子反射出来有痛苦,有很多烦恼,很快的反射出来,佛的心里反射都是很清净的。就好象在这个很长很长的一个旅行,在这个很快很的反射的镜子当中。就好象我们在看电影一样,非常有信息的,好的电影。因为电影里面的演员就是你自己。这个有信息的电影,观众也是你自己。所以我们最好买一张,最好有智慧的支票,买一张票去看。我们买一张智慧的票,去看看一场好的电影。
  现在讲第五段。所有的麻烦的事情,都是制造出来的,都是有一个我,同我制造。因为我们习惯想到我们自己成为我,我们的习惯我们会称自己为我。我们的习气,我们称自己为我。因为,我们有我,自然的我就有你。然后我们就有他,他们,她们。同时,我们也有你的,我的,你的,他的,他们的。因为,有这些东西,所以我们有吵架,有打架。所以我们吵的什么,吵的不为什么吵,吵的不是什么东西。所以我们要找这个我。我们下面文书菩萨借他的宝剑,来把这个我砍掉,把它砍开以后,找这个我。希望大家增加智慧,一天天增加,一天天接近真实性。今天讲的就到这里完了。
  非常高兴,今天请到大家到台北来做一次五天的学术演讲,我们感觉到,密宗是无尚胜,超过一切的法,他三密相应的时候,可以得到第一代的上师加持,很容易相应。那么现在在台湾修学密乘的非常多,但是我们感觉到,到这边仁波切结缘灌顶,修法的很多很多,但是有一个机缘,广定法师请到仁波切的时候,我在场,当时我看他那么年轻,就非常,贪图非常的自在,他就讲了一句话,他说我不属任何宗的,不管是花教,白教、红教,他说我不是任何派的,但是哪儿派我都通,他是几代法王转世,他今年只有24岁,但是年轻人跟他绝对可以沟通。我们感觉到通法必须要通教义去了解,但是这位仁波切,他就懂,他具有这种智慧,他得到自在。所以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他,又到这个地方来和大家见面。那么我觉得,这个荣幸是属于大家的,大正经社也非常荣幸来接受做这个主办的工作,当时幕后有几位不记名的居士,他们热心的在服务,在跑,促成这个事情,当然我们其中经过非常多的波折,但是终于克服了这个波折,今天有这个时间空间的因缘,我们很希望大家静静的听到仁波切给我们智慧的开示,希望大家慢慢体会他,从这里找到真理,从这里面肯定自我,找到你真正自己的佛性在哪里,我觉得他用智慧的演说,我希望大家默默去听,从这里面你们应该可以真正知道什么是佛法,佛法又在哪里。这个讲座,我觉得非常的重要,非常感谢他们提供这个场院,我觉得宗教不分彼此,他们有这么大的心量,允许我们佛法在这边弘扬,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宗教沟通。
  我们很希望,各位听完以后,你必须在你的本尊上面,发生的吉祥的相应,也希望在你的曼陀螺里面得到了大自在。下面请仁波切开示。
  首先仁波切跟大家问晚安。他很客气地说,实在不晓得,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实在知道不多,他又尽可能的把它教给大家。仁波切说,事实上佛徒的教法,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不能完全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仁波切很客气,他说他的英文也不太好。第三点,就是说,他对于佛陀的教法知道也并不是很清楚,并不是很完整。基于这三个因素,如果他在今天教学的时候,发生有什么错误,请大家不要客气,给他批评指教。还有在座还有很多外国的朋友,他们在英文上发现有什么错误,也请他们不客气地更正。
  仁波切说,不要以为他坐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那么就表示他是老师,他是向我们来教东西。仁波切说,我们就像站在一个朋友的立场,来互相讨论佛法,他觉得这样子比较好。那么,任何人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要辩论的,都非常欢迎大家提出来,仁波切会给我们满意的答案。
  仁波切说,我们大家都对佛法有兴趣,同时也关心现在发生在世界上的种种事情,那么今天我们就基于这个问题,仁波切,他很乐意跟我们大家互相讨论。
  根据西藏佛教的传统,在今天的研讨会以前,仁波切要做一项佛教皈依的祈祷。
  (祈祷)
  有一个问题经常被问到,就是佛教到底是宗教还是哲学呢?事实上,不管我们怎么叫他都没有关系。不管你怎么叫他,那么佛教都是他自己那个样子。只讲这个佛教这个字,他本身没有什么重要性。因为,讲到真理,真理这个东西,不是一个标记,与标记有关,与一个记号无关。
  如果有一个方法能够引导我们了解真实或者说真理,那么他不论叫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叫他什么都没有关系。因为,这个不管叫什么,只是在每个人心中的一个观念而已。之所以给他这个名字,代表一个意义,所代表这个意义,不就是不止是他这个名字而已。那么,所谓这个真实的东西,不是用名字所能表达的这个东西,这才是他的主体。
  如果宗教的定义是说,要崇拜某一些神,或是某一些色相,一些代表物,他是为了崇拜这样子的话,如果宗教的定义是这样子的话,那么佛教不是这样子的。因为,在佛教里,他不相信有一个万能的神,他制造了所有的现象,他制造了这个宇宙,这种万能的神,他在佛像里不相信有这样真的存在。
  那么,另外一个观念,就是在佛教里,对时间的观念,他认为是无时的,时间找不到一个开始,佛教也相信,每一个众生都具有佛性,如果他修行,都能够开悟。在佛教里讲,每一个众生,他的本来,他的本质是好的,是清净的。那么,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好的,自然,天然就是好的,所以我们有能力借着修行,把自己真正转变成好,如果我们天然,他的本然不是好的,不可转变的,那么我们修行也没有用了。在佛教里说的六道,六道众生里,人这道众生是最有能力、最有机会修行得到开悟的。因为,我们说,人是他自己的主宰,人他可以主宰自己。要达到开悟,唯有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的修行。
  也有唯有依靠他自己的智慧,没有其它人能够帮他来修行,或者得智慧。所以,仁波切他认为,佛教应该算是一种人为基础的一种教法,而不是以神为基础的教法。
  下面仁波切要给我们介绍,有关于佛教的一些性质。刚才仁波切已经说过,佛教里不相信有一个全能的神,他创造了所有的宇宙现象。在佛教的教法的目的,就是要教一切的众生,使一切的众生都成佛。所以,佛教的教法是包含一切的,他不会排除任何一个众生,而且他是非常有容忍性。而且在佛教里认为,那么在佛教里认为,佛他的境界是超越了人、神,还有修罗,所有的六道的境界。
  那么在佛教的教法里也非常民主,可以这样讲,他没有种族、肤色,种种的分别,没有这种分别之见。那么,以佛教的净土,阿弥脱佛的净土,佛教的净土,还有所谓的天堂,天道这个境界并不一样。那么佛教还要教导我们,学慈悲心,修慈心和悲心,慈心和悲心的对象,是一切众生。
  我们再回到第二个问题,就是佛教是哲学吗?如果说,哲学的定义是制造我们人类制造他自己智慧的话,以这样的定义来讲,佛教就不是哲学。正如仁波切刚刚所讲的,因为佛教的教法是要我们了解一切宇宙现象,他的实像,它的真实像,而这个实像是不能用我们的意识,用我们的观念,用我们的思考去制造出来的。基于这个理由,所以说,你去思考出来这样的定义,就不是佛法。
  仁波切还要说,不管我们喜不喜欢这种讲法,他还需要这样讲,佛法也不是释迦牟尼佛造出来的。那么,实像,真实,他才是真正说法的人。所谓实像,他超越了一切的思考和意识。因为,不论文字、语言,还有我们交谈的这种种,都是在我们心的意识范围以内的。只要他是意识的范围以内,只要他是属于意识的活动,那么他一定是相对的,二元性的。只要是二元相对性的,它在作用上就是不是完全自在的。那么,如果有这种不自在,就是需要出力气,这就是一种痛苦,就是属于烦恼。
  又有一些人认为佛法就是真理,这种讲法也需要把它检讨一下,这就要看,所谓真理这个定义怎么下,如果我们认为真理是经由我们的思考,把它经过思考,然后想,决定出来的一个那样的东西,那么这样的一个所谓的真理,就不是佛法。如果,真理的定义是表示永远不变的实像,或者永远不变的实际,如果真理的定义是这样的话,那么佛法就是真理。
  下面仁波切用一个例子来讲,所谓的实际、实像是什么?比如水他在正常的状况下是液体,他是软的。那么遇到冷他结成冰,就变成硬的了,在某些状况下是软的,某些状况下是硬的,这种软的性质,软的像和硬的像能够变化,这种就不是实像。
  仁波切说讲这个实像的观念,这个实像的观念,所谓真理或者是非真理,所谓对或者是不对,这两边都是对的,如果我们问一个问题,佛教存不存在?那么就要问,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反问,这个所谓存在和不存在是怎么讲?因为属于真正的佛教,他是超越了所谓存在和不存在这两边的观念,他这两边的观念都超越。因为所谓存在和不存在,这两个字和这两种观念,都是由我们人制造出来的。
  所以仁波切说,所谓佛法的实像是根本没有办法教的,根本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的,仁波切今天的意思,就是说所谓实像,他今天没有办法教,各位也没有办法用耳朵听。并不是因为它是秘密的。但是也许你也可以说它是秘密的,但是这种秘密是由于我们自己制造的,自己使它变成秘密的。但是,不教怎么能够了解呢,所以还是必须教,还是必须讲,这种教法,就是我们求解脱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希望自由,都需求解脱,怎么样才能达到解脱呢?就是要能够开悟,开悟以后才能解脱,又怎么样能够开悟呢?只有修学佛法。一般来说,佛法是在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印度所说的。要知道正确的时间和地点,我们可以查阅经典。经典里面所告诉我们的,就是佛他自己达到开悟的经验,还有要达到开悟修学的方法。
  佛法的“法”,它的意思就是有两种意思,一种是保护的意思,另外一个意思是持有的意思。他最早的语言都是梵文。所以保护的意思,就是保护众生,不要落到六道轮回里面去。因为一切法,一切现象持有他的本性,持有他的基本的性质,所以可以说法简直说是持有的意思。所以可以这样讲,佛法就是一切现象,他本人的实像,他本来的样子。
  下面仁波切要讲今天要讲的题目,所谓佛教的见、修和行。所谓见,他的意思可以说就是一个人他心中所做的一种决定,或者说一群人他们心中所做的一种决定,或者说它一个人心中所做的一个看法,或者一群人心中所共同具有的这种看法。就是说这个见,可以说是他内心的一种决定,或者是他的一种见解。如果,一个人一般来讲,他没有接受宗教或者是哲学的这些熏陶,那么他的见,比如说他看一张桌子,在他的观念里,他就认为,所谓桌子这个见解就是一块木头,下面有四个脚,他是很结实的,上面可以放东西,他能够承受重量。那么,换句话说,在他的心里面,这就是对一个桌子的见解,或者是说,所有这一些跟他相同见解的人,对桌子的看法。因为他不曾经接受国其它的哲理,给他另外一个对桌子的看法,换句话说他这样的看法,就是对桌子的见解。
  那么,再进一步说,所谓一个见解,就是只有我们个人的心智,我们的思考,制造出来的一个观念。然后我们在心里做了这样的决定,那么这就是所谓的见。进一步,我们每个人也希望把我们这样的见解跟别人来分享,让别人也和我们有相同的见解,因为我们有这种欲望。于是,如果这样成功的话,很多人都具有相同的见解,就是说一群人都具有这样的见解。每个不同的团体,他们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都是各个团体,各个集团里面,他们取得共同的见解,然后组成那个集团。
  即使是一个白痴,最笨的人,他也有他的见解,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昆虫,他也有他的见解。那么,讲这个见的原因,可以由意识来讲,仁波切说,只要一个人它有意识存在,他就会有主客的观念,他是主体,然后有被他观察的对象,就是客体,只要有意识,就会产生主客,主客一旦产生以后,就会产生想象,他就会想,于是产生了所谓白的,黑的,好的,坏的,等等见解就产生了,这些见解在他内心一旦决定了,他心里做了决定了只想,那么这个所谓的见,这种只见就形成了。
  如果不是受宗教熏陶的一般的人,那么吃、喝、睡觉,那么这些日常生活的种种,就是他的见解了。除了吃饭、睡觉等等,就是所谓黑的、白的,这种物象上的分别,好的坏的,这种意识上的分别,这也是属于一般人的。
  如果某一些精神上有修养的人,或者是在精神领域有其它的见解的人,这样一个人不是一般人的见解,他说有天堂、有地狱,我们死了以后可能会到那里,或者是其它种种的精神上的修辞,他有了这种境界,他跟其他人分享,把这种境界传给其他人,有一群人都具有了这种见解,就形成了类似一种宗教。
  我还遇到过一些人,他们毫无宗教信仰,完全是自由思想的人,毫无宗教信仰,不管你是自由思想还是宗教信仰,事实上你必定心里相信某些东西,你必定心里有某些见解。因此不管你是不是宗教信仰,你的见解,这种相信,心里所相信的东西都是有的。我认为宁可心里有所信仰比什么都不信要好。因为我今天是要教一个新的道理,而事实上一切的事物,一切的现象都是我们自己的心创造出来的。如果我们遇到痛苦的时候,能够信仰比你什么都不信要好,你遇到痛苦的时候,这个信仰就会给你力量,帮助你解决痛苦。
  谈到佛教,首先我们要了解佛教的质和佛教的量。在佛教里面讲佛教所教的东西的量,事实上这个数量是没有数目的,因为它的教法是无边的,不可数的。佛教的教法是无量的,不可数的,因为一切的现象,一切的事物种种在佛教里都可以把它当成一种教法或是一种教法的工具。也许会令我们很惊讶,就是说我们面前的这个桌子它也可以令我们开悟,在佛教里就有这种教法。因此在佛教里面没有一个事物不可以说是一个方法的。所以你去数,会数得很累也数不完。但是,传统上来讲,佛教徒相信佛陀曾经说的84000种法门,佛教有一句话,就是因为众生有84000种的习性,有84000种的根性,所以有84000种的法门来教导他。如果把它统计起来说,那么就有两种,两圣的佛教,就是所谓的小圣和大圣,以小圣佛法来讲,又可以分为两个部派。这两个部派,抱歉,我不晓得是哪两个部派。在大圣来讲也可以分成两个大部分,就是所谓的金教、冼教和密教。
  在历史上,佛陀当年教学曾经在三个不同的地方教学的、说法。在第一次说法的时候,佛陀所说的法是消灭不信因果的法,就是使众生信因果。第二次说法就是在消灭对于一个实际存在的自我的这种观念把它消灭掉,就是没有一个实际存在的自我。最后一次说法,如来佛说如来藏和佛信。在最后这两次说法就是所谓的说没有一个真正独立的自我和众生都具如来藏,这两次说法都有许多辩论,佛在说法的时候,他的弟子都有很多的辩论。这三次教学综合起来,他所讲的内容就是一些很高深的教法,包括他自己的德行和修、定,把心专注于一点,再就是修智慧。因为我是属于大圣佛教,所以我的教学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中观或者是大圣。佛教是由印度传入的,因此西藏的佛教主要是修学大圣,但是实际上也包含许多小圣的修法。西藏的大圣佛法同时也修冼教和密教两个部分。事实上冼教和密教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差别。过去大圣的龙树菩萨,他讲最高的见解或者是最高的直见就是所谓无见,无见直见是最高的境界,这种讲法就是属于大圣菩萨的讲法,在西藏金刚圣里面也是同样这种讲法。
  我曾经听到台湾有人说,金刚圣佛教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金刚圣佛法不是佛法。事实上金刚圣教法最主要的就是菩提心和空性,如果说金刚圣的教法不是佛法,大圣教法因为菩提心和空性就是大圣的教法,如果说金刚圣不是佛法,那么大圣就变得也不是佛法了。对于金刚圣的修行者来说,他认为所谓金刚圣就是密圣,他认为密圣是修学最快,最有利的一种方法。在密圣里面认为修密圣的弟子的根基是最特殊的弟子,而他的修法里也有无量的法门,里面有很多种方法。在金刚圣的看法,认为一般的大圣佛法是因地的教法。在冼教或者是金教里面所教的都是教人如何成佛,怎么样重因来修行成佛。
  在西藏佛教,它有四个大的宗派,过去在印度也有四个宗派,对于小圣来讲,就是两个宗派。小圣的教派都相信一切的宇宙现象都是由物质上来讲最微细的子点,在心灵上来讲是最微细的心,这种微细的心和微细的子点形成了所有的宇宙的现象,但是他认为微细的心和微细的子点都是真实存在的。在大圣里面也有两个宗派,一个是斯达马达和中观。在第一个就是斯达马达的观念,他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幻化的,都是空的,都是由心所形成的,但是这个心是真实的。讲到第二个大圣就是中观,他认为不但这些现象是幻化、空的,这些心也是空的。
  我要把我的见解跟大家分享,我的见解是佛教最后的见解就是无见,为什么无见呢?因为在一个境界没有一个客观的被观察的对象,也没有观察这个对象的主观者,这个主客都没有。所以佛教最后的见解,以见来讲就是无见。讲到无见,我们听了比较害怕,因为事实上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空性,而也就是因为它是空性的关系,所以它可以显现出来很美丽的事物,就像我们现在这个讲堂一样,它可以这样显现出来。
  下面讲修,第二项,修的意思就是把我们的关系或者说把我们的专注或者是把我们的观念不断的持续下去,这就叫做修。一般来讲,没有接受过宗教熏陶的人,他不晓得怎么样修,但是我人为事实上他们也经常会有关于修的经验,因为刚刚讲修的定义就是所谓一种专注或者是一种观想,或者是一种观念的持续,一般人也会有这种经验,但是我们不会说他在修,因为这个修是一个宗教的名词,所以一般人重视他在修了,也没有这个名词。讲到修,并不一定是把眼睛闭起来,静静地坐在那里,不是这样就是修。所谓修应该说是调幅我们的心,使的心最后能够达到解脱。
  小圣讲到修有好几种,比如说第一种说不静观,观不静,第二种就是修空,第三种就是修无长观。在大圣里面讲,最重要的就是修菩提心,菩提心的基础就是慈悲心。要讲大圣最高的修是什么呢?就是超越了这个修,无修。如果有一个关于修的对象,这种有对盖的修法就不是绝对的最高的修辞。
  下面讲行,行的意义可以说是一个人,一个众生,他的心直接的或是间接的行动。讲到行一般人来讲,他会在心里制造敌人和朋友这样的行。小圣讲他的行是要种种道德,种种德行,就是所谓小圣的戒律。大圣的行就是六度和六菠萝蜜或者是十度和十菠萝蜜。讲到佛教就近的行,就是无所谓采取什么行,也不舍弃什么行。
  下面就是对于一般佛教见、修和行的很简单的介绍。因为我有五天的演讲,今天只是第一天,所以只是讲一些名词和定义。
  我补充一下,刚才仁波切讲的两个小圣的宗派,就是所谓上众部和大众部。
  仁波切:
  今天所要讲的题目是“谒”,“谒”在佛教里是很重要的课题,“谒”这个字是一个梵文。我们大家都听过这个字“谒”,这个字也跟大宝法王“嘎玛巴”有关。“谒”这个字的意思是指事业的意思,或者是事业的行动,大宝法王之所以叫“嘎玛巴”,是说他是一切事业祖佛的化身。讲到佛的“谒”或者是事业,就不是一般的事业,像我们收音机里面的活动,它的不同之处是它一定要有一个动机引导他,由他心里发出的动机指引这个“谒”。有时候讲“谒”和幸运,也是相通的。这个“谒”和所谓的运气有时候相通,有的时候我的运气不好,所以我现在的各种状况都不好,有时候运气好状况就转变成好。这个“谒”也可以说是我们机会的制造者,种种机缘的制造者。因为发生在我们这一生所有的事,发生的一切种种,都是和我们的机缘、机会或者是运气有关,或者是幸运的,或者是不幸的。谒也可以说是新的一种活动、行动、动机……
  谒也不是唯一的,也不是说所谓上帝的观念,是绝对万能的。(插话:谒不是上帝,也不是人类,也不是非人类)每个人,每个众生都有他不同的谒。因为每个众生他的心态不同。有人喜欢吃甜的东西,就是可以说他有谒,喜欢吃甜的东西,另外有一种人不喜欢吃甜的东西,换句话说,他没有谒,他不喜欢吃甜的东西。好比说我们东方人是黑头发、黄皮肤,这是我们的谒所造成的,黑人因为他的谒是黑的皮肤和卷曲的头发,白人可能有黄色、棕色的头发,还有蓝色的眼睛,这个眼睛不是因为涂成蓝的,这些都是由于自己的谒所创造出来的。谒不是不可转变的,就是说它是可以转变的,这就是谒美妙的地方。在西藏有一句话讲“一切现象都是美丽的,连罪恶都是美丽的”,怎么讲呢?罪恶的美丽在哪里呢?因为罪恶可以被清静掉,这就是罪恶美丽的地方。在佛教里面不承认有长,认为一切法都是无长的,在大圣的经典里面说法身是无长的,之所以这样讲法身是长的,它是超越了长和无长这两种观念,超越这两边的这种长,为了表示它,不得不说它是长,那是一种很大的长。谒有时候可以用我们的朋友和我们的环境改变它,这种改变也是谒的一种行为。谒也可以说是自己心的创作,自己心制造出来的,所以我们改这个谒也是用自己的心来改,而不是用心外的事物来改变它。举一个例子,比如在有些国家,有些人,他的工作非常卖力,甚至24小时都在工作,但是他还是很穷苦,生活状况还是很苦,在有些国家,有些人不要花很多的力气他就可以很富有,生活状况很好,之所以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就是因为他们的谒不同,是他们的谒制造出这种现象。谒都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不是由外人来安排的。因为谒是由心所创造出来的,不论你走到哪里,谒都会跟着你。因为你不论走到哪里,心都会跟你到哪里,那么心跟你到哪里,谒就会跟你到哪里。谒又好象是一个容器,这个容器里装了各种你的信纸,都在这个容器里。因为佛教徒相信谒观念,所以他进一步会相信转世和轮回的观念。
  心是没有形象的。这种没有形象的心的持续,它持续下去是由心的本来、本质所发生出来的。我们的身体是由父母所生、食物所养的,但是我们的心却不是由于任何物质上的因素所造成的。就是因为心不是由物质因素所形成的,因此,这个开悟就比较困难。如果心是物质的因素所形成的,开悟就比较容易,就是说我们做了某些物质的调整,就可以发菩提心了,就可以修其它种种法了,事实上它不是由物质的因素所控制、所掌握的。有些人会怀疑这个说法,比如说,认为心确实和物质有关,比如我们喝了酒以后,或者是吃了药以后,确实吃了一些药以后我们会感到高兴,喝了酒以后会感到醉,这样看起来物质确实和心有关,事实上这种物质转变我们的心,并不是真正的,它并不能真正完全控制我们的心,不是完全的。吃药之所以会改变心情,是因为吃药以后会影响我们的气和脉,气和脉跟我们的心很有关系,所以会有这种影响。
  在讲到气、脉,在国外宏教的大圆满里有这样的说法,气好象是眼睛瞎的马,心好象是一个没有脚的人,没有脚的人骑在瞎马上,有些学者说,最微细的气或者是风,和最微细的心,两个在最微细的地方是一样的,两个是相同的。因此,微细的气,不论气到哪里,心就会到哪里,所以,身和心之间有很深的关系。比如有人打你,你会感觉到痛,大家一定听说过佛教里面讲的“五韵”,五韵之一,第二个就是所谓的“受”,我们应该知道。不只是内在的气和心有很大的关系,外在的环境和我们的心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外在的环境对我们的心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常常会跟人家斗争,想要取得什么事情,或者是想要拒绝一些什么事。还有一个就是讲习气,就是习惯性,这个习惯性就是控制我们的谒,它会影响和控制到我们的谒。我们讲到吃酸的东西会想到酸梅,口水自然会流出来,像这种,虽然没有直接的物质和我们的舌头接触,但是由于过去的习惯性,心里知道酸梅是什么味道,由于这种习惯性,生理上自然就会发生这种反应。
  心之所以一直在动荡,之所以一直不平静,就是因为它一直被过去我们老的习惯还有一些新的习惯,这种习性、习气所激动,所以它一直不能平静。如果这个时候你吃药,药会影响我们的气和脉,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血液,最后会转变我们的心态,但是吃药会使我们变得更无知。这种药不会使你长久得到快乐,它的效用只是一下子,一旦你吃药养成了习惯,不好戒除,这会给你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用我们自己的心来修自己的心,而不依靠药物。不只是药,它在我们的身体里会改变新的作用,外在的环境,比如说战争、火灾、水灾或者是很大的灾难,这种环境都会改变我们的心态,比如有些人受到很大的惊吓,以后便疯了,会有这种状况,药其实就是兴奋剂。
  (插话:这种药,西方人在禅修的时候,他们有的时候借助一种药帮助他们进修的更快,好象是帮助他们达到这种境界。在西方人经常也会用到这种药物,在印度也有。还有另外的就是我们知道的兴奋剂之类的。)
  我可能没有把药讲得很清楚,我对药知道的不是很多,当然有些药是帮助我们身体的药,我不是指那种药。我所讲的药就是迷幻药那些东西。所以,谒,我们每个人的谒是不能被一切外来的力量,外来的事务所改变的。也就是说,心不会被外在的力量和外在的来源所掌握它。我们这一世的人是由上一世转世而来的。你不能说现在的我是由虚空中来的,或者说我们的心是由我们的父母那里来的,因为心并没有男女性的分别。所以在金刚圣里面认为不论是男人和女人,他都可以得到开悟,没有差别,只要你有心,你就有可能会开悟。
  另外讨论一个问题,有些人认为植物也是众生。有些人认为一个植物他好象也有类似心的活动存在。以佛教的观念来讲,我不认为植物或者是所谓的矿物、水这些物质,它有心的存在,之所以这样讲,我明天还会进一步解释。所谓的心,在佛教认为心是是一种具有光明性的东西。心的基础是所谓的佛性,所以我不认为树或者是花有这种光明性和佛性。当然可以再做进一步的讨论和辩论。
  我们一定晓得转世这回事,转世的意义是我们心的延续,但是外形却改变了。在佛教上讲心,心是无始的,无始以前就有,但是心却可以被结束,它无始也可以是有终,结束的时候就是你开悟的时候,证明有转世这回事,这是一种习惯,我们会带来前一世的习惯。比如说有些人数学很好,有些人科学很好、文学很好,这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心有不同的习惯性,而这些习性是由前世带来的。转世在西藏来讲,有很多转世是被证明的,被确认的。有些人相信我是由另外一个仁波切转世来的,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转世来的。因为每个人都是我们前一世转世而来的。在西藏就有这些很特殊的,说我被认证转世的。另外一种说叫“图库”,在西藏,它是所谓的化身。这种所谓转世和化身,这两种有区别。在西藏,像这种化身,可能一个人有五个化身乃至25个,有很多的化身,他可能有一些是转世,但是有很多是化身,有很多的化身……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