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华严思想简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海云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华严思想简介
  海云法师
  ----------------------------------
  这次来主要是简介华严思想和说明北传佛教的特色,各位在此面对来 自南传、藏传及本土北传佛教的观念,在这种环境中难以认清自己的 修行方向。佛教文化虽分上述三个派系,可是佛教的真理对这三个派 系而言,是相同的。
  出三界、了生死、断烦恼、证菩提、明心见性、成佛等,名相虽有不 同,主要都在探讨如何离苦,这也是佛教的真理。至于用什么方法去 寻求真理,自然因不同文化,而采取不同的方法。
  南传与藏传佛教流传于当时文化不开发的地方,北传佛教最初传入中 国是在文化兴盛的汉朝,当时汉朝是世界最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儒家 思想非常兴盛,佛教在当时无法立足。直到汉朝末年,主流文化崩溃 ,非主流文化才得兴盛,所以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流传速度非常快。
  各种文化的发展各有其特色,我们无法说那一种最好,如同在美国定 居的人一样,对不适应的人而言,在美国就无法生存;可是对能适应 的人来讲,美国便是他们的天堂。对三大派系的佛教而言,也是一样 ,没有对错与好坏,我们只能就各个派系的特色作个比较。
  就北传佛教在此地弘扬的情形来论,有个缺憾是“教义不彰,行门不 行”。“行法”若不推动,则思想行为就无法印证。南传内观禅,透 过观息及观身能得到内心宁静。藏传佛教透过持咒也能达到这种目的 。基本上,持藏传佛教的“唵 嘛呢叭咪吽”咒,可以达到内心的宁 静,那么,持念“南无阿弥陀佛”也一样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但是 ,我们却发现,教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的目的,不是要达到内心 宁静,却是让我们内心产生祈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一种复杂矛盾的 目的。
  不管是诵经或念佛,首先相应的必然是内心的宁静,若内心无法宁静 ,往生无有是处。我们绝对不可能内心混乱的去往生,若带著混乱的 心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岂不受到污染颠覆?
  那么,我们究竟要如何使自己透过念佛而达到内心宁静?
  念佛法门是现在北传佛教的代表,可是真正北传佛教的精华应该在禅 宗,全世界所有的宗教,大概都传不到五代其教义就发生了演变。中 国禅宗是能够真正把生命力传下来的宗派,六祖慧能大师的禅法根深 蒂固,枝叶繁茂,生生不息,延传了一千多年。现在世界五大宗教中 ,大部份都流为仪式,比较严格要求的,大概只是人格圆满的部份, 比较符合社会秩序良俗的规范,其他却是背离了真正寻求真理的轨迹 ,无法达到真理的目标。
  《阿弥陀经》指的是佛的境界,很多人在讲,《华严经》是菩萨境界 ,却没有几个人在弘扬,可见在述说佛的境界时,内容是不是有误呢 ?这是一个本末倒置的问题。再如《普门品》是等觉菩萨的果位,很 多人在讲,而《楞严经》耳根圆通章则是初住位菩萨,就鲜少人在讲 。为何初住位菩萨没人讲,等觉却那么多人在弘扬?可见在解释上可 能有很大的出入。基本教义已经产生了这种偏差,那么所演变出来的 方便法,是不是出入会更大呢?
  像蚂蚁蟑螂能不能杀?作农业化学研究时的杀生等,常是许多学佛人 困扰的问题,也造成许多佛教徒在社会上裹足不前。这都是对基本教 义的误解,以致无法在生活中普遍应用,造成佛教徒的人生观越来越 消极、悲观,所以我们必须在这个地方把它弄清楚。
  也许各位觉得我讲的很有道理,可是回去后却不见得会照作,因为大 家长期所接收的讯息,已经根深蒂固,产生无明。无明即自心被客尘 所染,内心的染尘不除掉,学佛就无法有所成就了。
  出三界
  例如,我们常谈“出三界”,何谓出三界?什么叫三界,标准答案当 然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可是,我问的是:“为什么要生在三 界之内,而不生在三界之外?”各位是否想过这个问题呢?
  各位,你不可能生在三界外,因为有“生”,必然就生在三界内,“ 生”本身就是个依靠,没有父母的因缘,你不可能出生,既然由因缘 所生,就是依因缘而来,即使是上帝创造也是因缘。这种依赖有三个 因素:
  一、欲望:欲望造成贪嗔痴,这是最低级的生命。欲望有其深浅度, 越浅层次就越高,共分六层天──四天王天、忉利天、知足天、夜摩 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二、当欲望完全消除后,仍须有个依靠,就转依赖形象,也就是色界 天。“依”本身是很微弱的欲望,它并不是贪嗔痴的欲望。
  三、在色界的依赖我们仍然必须破除,就算破除了,仍然会依无色界 的“想”,以本身作主轴,所以才会有非想非非想处天。
  我们虽了解了为什么会生在三界内的原因,却想像不出这三种依赖, 顶多是感受到自己的“贪”和“嗔”,得不到嗔心就起,得到就贪, 患得患失。贪嗔一起,能感受出并加以改善,这是属于修养方面。所 以讲修行,第一必须人格完整,人格若不健全,如何谈修行?更不可 能成就菩萨事业了。
  通常,人格不健全却想发展菩萨事业,常会藉由道德仁义假象来满足 个人的野心,这样容易造成宗教事件。但人格的基础只是欲界的处理 方式,当越过欲界到达色界,其依赖反而会更强烈,所以色界的人特 别重视美。到了无色界则是精神的运作。所以必须破除这三种依赖, 破除后就是无依,即能出三界了生死。
  生命的摸索阶段
  佛法的重点在于认识自己的生活、生命和人生,进而体验生命的价值 。所谓“生命的价值”其实就是人性。我们不要扭曲了自己的人性, 也不要让自己的生命乾化,生命应该要充满能量,充满了生命感和生 命力。现在的人经年累月过著生命力被掏空的生活。缺少生命能量, 如何去完成如来家业,如何成就菩萨事业呢?若流入喊口号的状态, 修行就毫无意义了。
  如果说没有生命真、善、美感的人,能往生极乐世界,那么极乐世界 就不会成为清净庄严的乐土,这样又怎能称作“极乐”呢?我们必须 灌输生命能量,让生命具有觉醒的功能。现在开始学佛,对觉醒的认 知还不太够,但觉醒是我们的目标,佛陀是一位觉者,学佛最后就是 要觉,但通常我们所追求的觉醒,其实只是佛法修行的第一站,在华 严的修法而言,这个觉醒的过程只能称作“摸索阶段”。
  人生充满了逼迫,有些事情根本没有选择余地,非作不可。这种逼迫 从那里来?我们必须有反省的能力,是否能不作?为何不能不作?我 们常以命定的前提来为自己作安排,其实这是一种惯性使然。我们可 以发现到它先天性的条件存在,才有这种现象出现,这就是苦、集在 现实中的生活状态。所谓觉醒就是让生命能否不受苦的逼迫和集的招 感,而不受逼迫的生活状态又是如何?其目标就是“止于至善,自净 其意”,这是最高无上的生命境界,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至于这个 过程如何达到,就是苦集灭道的“道”,一种方法,我们慢慢的加以 摸索,去感受、觉知苦确实无所不在,才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我们最大的福报在于能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理智的人在他的福报范 围里,很有自信地表达自己想作的事业,即使遇到困难或挫折,他也 能以充实的知识及技术去解决。近年来台湾发生的宗教事件中,不乏 高级知识份子,或达官贵人涉入,主要原因在于其内心世界中有其空 虚的一面,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个明确的指导。每一个人在佛菩萨面 前,都是平等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态去造成自己的不平等,我们的痛 苦才会千变万化。如果我们能体会到佛菩萨开示的真理,就不会有这 种现象。
  华严经主要谈的是“生命的会值”与“生命的展现”,用传统语言来 说,就是佛的境界百分之百的展开。这种兑现生命的过程,就是“成 佛之道”。我们要如何建立起来?要如何踏踏实实的走过?就是第一 个阶段“摸索阶段”,也就是要弄清楚自己为什么学佛!
  我所讲的是我的东西,你必须有自己的感触,这就是“见性之见”。 虽然它可能不够透澈、深刻,但它是你自己的见解。这里似乎有个抵 触?佛法讲不能有自己的见解,我也常常告诉大家不能有我执,可是 在这里你就非得有我执、我见不可。学佛必须自己去感受才能觉醒, 不去感受永远没有办法觉醒。不论谁告诉你,都只是停留在知道的范 围,知道了,并不表示就是你的,那只是一种知识而已。知识不会使 我们的生命开花,它只是脑筋中的一个影子或符号罢了,所谓“知识 多时烦恼多”,脑筋一直为符号作剪贴的工作,单纯的人反而没有烦 恼。
  从摸索中觉醒
  修行就是让心止息,也就是烦恼不要再继续增加,可是,麻烦的是学 佛后往往把佛法弄错了,这就变成一种增加知识的邪见,烦恼不但无 法消除反而越多。行者必须从摸索中去觉醒,华严特别强调觉醒,从 生命中去感受到自己的逼迫是什么,并肯定自己要转迷成悟,放弃娑 婆世界,成就极乐世界。能否如此肯定自己一定能达成呢?“果”必 须先立出来,才能找“因”,这样因自然能向果靠拢过来。
  “因”是自己提的疑情,疑情就是常常问自己:“我这样做对吗?我 学佛,这样学对吗?我这样诵经对吗?我这样打坐对吗?”就提著这 样的问题,不要去问人家,让自己进入真实的状态中,如此所有的法 门必定超越。学佛的方法就是这个方法,这就是北传佛教告诉我们最 重要的重点,虽然它的方法很多,但是这个方法最有效。
  我们都是同时接受东、西方教育的人,知道传统的讲法有其优缺点, 现在自己真正体悟,感受到做到的部份到底是什么,让自己重新整合 。这并不是传统讲法或现代讲法之间有何对错的问题,而是我们如何 去解读古代经典所指的真实内容,了解这个重点之后,用现代语言来 表达,那么古代现代就能融合在一起了。
  佛教讲佛陀的境界说得非常多,实际上,我们对佛陀的境界一无所知 ,到最后大家只认知到一个极乐世界。但极乐世界到底是什么?好像 离开这个世界,另外有一个极乐世界,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佛法讲我们的内心非常混乱是娑婆世界;经过修行的训练,改造内心 的混乱,就能变成非常清净平等的内心世界,把这种内心世界兑现后 ,极乐世界就产生了。所以,每个人都有一个极乐世界,但现在大家 都把它弄成是阿弥陀佛所专有的世界,这是对佛法无知所造成的。
  佛法是生命改造工程
  佛法是我们内在的一种心灵改革和生命改造,这是佛法最殊胜的地方 ,佛法并不是要你完全信赖或类似写委托书,你必须找出自己内在真 实的革命,将混乱的贪嗔痴除掉,将佛法术语背后的真实义找出来, 这样才不会陷入佛教的名相中,所以,我说这是“生命改造的工程” 。人类所有的改造工程中,这种生命改造的工程最伟大,也是一种最 精密的工程,是每个人都必须进行的。这一辈子不进行,下辈子还是 要走这一条路,这是自己的事,你不做,就永远在三界中生死轮回, 所以是早做晚做之事。当然,如果有善知识指导,工程就比较顺利, 如果没人指导,没有目标,要进行就困难多了。
  如何依止善知识
  既然依止善知识这么重要,要如何选择及依止善知识?《华严经》提 到两个原则。
  第一、依法不依人:
  对善知识不要怀疑,只要他有法就好,不要去看他的过失,因为他也 是凡夫,我们只要百分之百好好接受他的指导,坚持跟他学法就好。
  第二、什么叫做“法”:
  华严经五十三参每一参都提到“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云何 速得圆满普贤行愿?”。既然是善知识,必然教我们学菩萨行、修菩 萨道,如何圆满普贤行愿,只要有法,我们不必管善知识如何,他修 什么法,一切与我们无关。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参都是如此的问, 这就是他检定善知识的标准,一旦认定是善知识,即完全依止。
  如果在学佛过程中被“所谓的”善知识所骗,则要检讨是否自己贪心 ,造成对善知识教我们学菩萨行,修菩萨道的检定标准未能认识清楚 。
  菩萨行、菩萨道、普贤行愿是一佛乘的标准,华严经思想讲这当中有 三个阶段,即出离道(解脱道)、菩提道、菩萨道。此三阶段又可分 为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圆教。圆教是菩萨 行、菩萨道的部份,其他未必都如此,没有达到这标准并不表示他们 错,这只是心量大小的关系而已,各人所处的环境、背景、个性情况 不同,所展现出来的生命火光就不一样。
  当修行人觉得人生是苦,必须要免除苦,悟到此点,就是偏真出离心 ,只求个人出离,所能证得的是众生皆空,又称解脱道、出离心,这 也是出离道的范围。
  当发起利他心时,也就是二度利他心,证得生空及法空,但“一阐提 ”不能成佛,我们称为大乘始教。
  大乘终教和顿教都是在菩提道范围,也就是开始发心要利益众生,菩 提道必须证得性空,这在华严来讲,只是初步阶段而已。
  从证得空性的基础上著手修行,叫做菩萨道,此时必须面对众生的种 种考验,不见得众生愿意你来利益他们,所以必须自己不断地成长, 藉著不同族群的众生,针对其不同特性的考验,及弘法的善巧方便给 予不同的教法来增长智慧。宗教为了要普度众生,其教义的解释往往 因应众生层次而有高低之分。程度越高,教义的解释就可能越深入。 众生习气根器不同,我们在接受这种历练时,不断去扩大,这在菩提 道是很难做到。因为菩提道比较注意戒律,注重传统的讲法,对度化 众生的原则很少,例如放生,不当的放生反而变成杀生,不如转成环 保、保护动物的方向来做。
  菩萨道在度化众生时,自己的成长相当慢,因为必须同时接受众生的 各种考验及逼迫,同时对这些考验及逼迫还要不以为苦,要乐此不疲 。不仅受无量苦,知道众生之苦,更愿意承受众生之苦,这才是真正 的行菩萨道,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修行路。因此菩萨道是证得空性之后 ,才能生起这种心愿,我们未证得空性,都只是停留在一种想像愿力 很美的情境中而已。就像大悲咒是在消除众生之苦,可是一般人持咒 都是在消自己的苦,更希望自己的苦有人代替承担!所以,在我们的 观念中,所想的佛法与真实的佛法,相距甚远。
  为什么菩萨行会如此殊胜呢?原因何在?我以念佛法门为例来解释: 念佛法门,首先讲专注,专注后形成“功夫成片”,然后“一心不乱 ”。念佛未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别指望能往生。
  一个人的生命体系中,都有很多的杂质,包括挫折、痛苦、烦恼等, 事实上不是这些杂质使人痛苦,而是组合上不太对称而造成痛苦。有 人说,他的痛苦是因为没有女朋友,实际上有了女朋友可能更痛苦; 有人说没有钱很苦,但有钱的人烦恼更多。所以有钱没钱不是问题, 是组合上出了问题。
  不修行的人,生命中的因素调不好,烦恼一堆,就像一缸水,水花四 溅震动厉害,组合不当;修行专注的人,就像刚开始搅动,水转动的 方向一致,这是一种人天福报,一切都很顺当;当我们加速搅动时, 就出现漩涡,这就是功夫成片;再加速,漩涡就越深,这就是一心不 断,到达此时,原来的杂质就变成生命中的因素,不同的杂质会形成 灿烂的不同特色。如蓝色杂质代表贪,一旦形成深漩涡,就出现蓝色 的光;若是红色,就变成红光。所以这只是组合的不同而已,当一心 不乱时,所有的组合因素在这当中都很完美,如果现在不修行,你生 命中的组合就会崎岖坎坷,到处是杂质,人生就不顺。修行就是在这 里发生作用,说造成一个磁场也好,造成一个影响力也好,它就是有 这样的效果,这就是漩涡作用。
  修行要全心投入的,才会形成很美的生命因素。不修行,大脑思考取 向会让你与你的所有生命因素形成对立,你会想办法去除掉这个东西 ,当然透过大脑巧妙安排的智慧,这个因素在这一辈子会把它处理掉 ,但是下个阶段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所以一旦修行,一 定要全心投入,完全投入才会改变生命的体质,去除烦恼挫折与失败 。并不是修行把烦恼拔除,而是生命的因素透过修行,让它自然圆满 的重新组合,这就是修行的伟大之处!正如华严经所言“入不思议解 脱境界”!
  在这当中第一要觉醒,觉醒生命中的自性存在。自性能够很自然的呈 现本自存在的本来面目──本来状况。而这个本来面目,是无法以语 言文字或符号来加以说明,必须自己慢慢去摸索,只有自己才能感受 到它的存在。那个真理所赋予我们的觉知,是要我们去感受那个东西 ,我们也只能“借指见月”,真实的东西仍有待自己投入,才能觉醒 ,醒悟过来。
  人生如梦,在梦中无法掌控梦境就是一种无奈,最重要是赶快醒过来 ,人生也是一样,受无明业力逼迫,当我们觉醒过来,逼迫就不见了 。而能不能从梦中及时醒过来,就是总关键了,学佛者要觉悟的就在 这个地方。说起来很容易,实践与体验及觉悟就得看功夫了。任何人 都必须自己经过这种考验,亲自踏踏实实的去实践,别人是帮不了忙 ,完全靠师父讲也没有用。
  修行的“行”是要去实践,妄想不容易去除,妄想有粗有细,越细越 难降服,细的时候自己要去看现在妄想在那里?这样的妄想自己是否 己经除掉了?若能完全除掉,那就是完全不同的境界了。
  对于进行的法门中,时常带著提疑情的方式有二个意义,二个功德:
  第一、会降服我们的慢心:当我们随时想到“我这样对吗?”慢心自 然会降服。
  第二、在过程当中我们慢慢会去深化,不会粗糙的走过去,走过之后 会再回头反覆检验,行法在基础上的准确度会很准,走向目标的方向 就不会有所偏差了。
  所以在开始训练时,大家一定要有个基本认知,华严在修学过程中, 有内在具足的稳定作用,这样才不会产生偏差。
  第一要依止善知识,莫自己修行产生独觉行的修法。依止善知识有其 标准,从小乘到圆教都可以依止,但需要加以检别。修行的法门,时 常带著疑情,不用师父说对或不对,因为一说对就产生黏著性,一旦 执著又不懂得变化,就走入死胡同。生命本身是活泼的,在展现当中 有其内在的制衡作用,华严本身具有这样的功能,修行不是让我们的 生命枯竭僵化,是要让我们的生命再生,再复活,更具有生命力与生 命感。就像枫叶,每一片都不一样,落叶即使枯萎也死得如此美丽。 希望大家的生命能再生,这才是学佛最大的利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