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福建古园林考略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提要]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记述和分析了福建四个主要城市的古园林历史概况,初步探讨和归纳了福建古园林的主要风格特征,并对其继承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
  福建,简称“闽”,总面积约12.2万平方公里,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依山面海,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自古以来便足农业进步、人文荟萃之乡。勤劳智慧的福建人民不仅创造了比较繁荣的经济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对外开放的口岸省份之一;而且也创造了绚丽多姿、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其中园林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福州
  福州,是福建省会所在地。始于唐朝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据城西郊有一座“福山”而得名。宋治平年间,太守张伯玉发动居民按户种植榕树,从此榕荫满城,所以福州又称“榕城”。
  福州古代园林的历史,可追溯到汉初闽越王无诸时代,距今已有2100多年。据宋代《三山志》记载:汉代闽越王无诸曾在福州桑溪“流杯宴集”。这比绍兴兰亭的“曲水流觞”要早550多年。
  桑溪在福州东郊,金鸡山之北,源出青鹅山。它在登云路(山石)下的一段溪涧,水流迂回曲折,清澈见底,名称“曲水”。相传,此地便是闽越王的流觞之处。当时,曲水两岸桃花翠竹、绿草如茵,修禊亭即建在曲水之滨,附近又有“龙窟”等石洞,周围山岗起伏,怪石嶙峋,岩壑幽胜。每当风和日暖之春,游客如云。至北宋时,景物诸多荒废。“出城林迳起苍烟,白马遗踪俗尚传”。上已日(三月三)假东禅寺修禊的宋太守程师孟,曾挥毫抒发他对桑溪怀念之情。明徐熥、徐兄弟查考了郡志,又找到了曲水遗迹,劈除榛荆,稍事修整,上已日约谢肇淛、邓原岳、曹学佺、林宏衍、陈荐夫等来此举行过一次规模盛大的修禊活动:“盘开漾轻凫,杯行杂游鳞”。他们仿效流觞韵事,每人赋四、五言诗各一章,徐和谢肇淛还各写一篇《桑溪饮序》,并把盛况图画下来,合订一集,流传至今,脍炙人口。清道光、咸丰年间,执教台湾的学士刘家谋,每到上已日就惦念桑溪修禊事,抑不住思乡之情,写诗寄友曰:“故乡禊事话桑溪,酒侣吟朋迹久睽;愁绝行春桥畔柳,年年天末望归蹄”。
  位于福州市区西门卧龙山下的西湖,在古代也是一处王公贵族的私家园林。据史料记载: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率众凿西湖,方圆卜数里,“潴西北诸山之水”为农田灌溉使用。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的次子王延钧继位称帝,在西湖“筑室其上,号水晶宫”。园内建造亭台楼榭,湖中设楼船。王延钧还从自己“军府”内的住处,修建了一条“复道”从内城跨越出外城直达水晶宫。于是,西湖便成了王延钧的御花园。到了宋代,西湖的面积更为扩展,形成了“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古堞斜阳”、“水晶初月”、“荷亭晓唱”、“湖心春雨”、“澄澜曙莺”、“湖天竞渡”等名景。著名南宋词人辛弃疾曾写词赞美福州西湖曰:“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待细把,江山图画。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马,浩难写”。(《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宋李纲,也曾会宴湖心亭,并吟诗曰:“画栋翠飞瞰曲塘,主人情重启华觞。月摇花影鳞鳞碧,风入荷池苒苒香。散策幸陪终日适,开襟还喜十分凉。天涯随分同情赏,何必南园作醉乡”。
  后来,西湖几经淤塞和疏浚。清康熙年间,林则徐率众浚湖后又为湖岸砌石。1914年,西湖始辟为公园。
  据老人回忆和史料记载,古代福州城内花园甚多。不仅“三坊七巷”中的大户人家宅院中多有园林布置,而且还专有一条“花园巷”地名沿用至今。1945年抗战胜利后,福州市长黄真越(留法学生)曾提出过要把福州建设成“花园城市”,并组织创办了《花园市》刊物。解放后,苏联专家帮助搞福州城市规划时也曾指出:“除瑞士之外,福州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可以建成花园城市”。此话虽有些溢美之词,但也说明当时福州城内花园遍布。然而,不幸的是福州古园林的价值并没有得到有关领导部门重视。随着1952年拆除鼓楼城墙之后,福州城内外大量古建筑、古园林陆续被毁,时至今日已经找不出一处完整的古园林遗迹了。实在令人痛惜!现谨将有迹可寻的几处较著名的古园林记述如下,以志纪念。
  州西园 建于宋代,座落在福州北门府里(现新民路),今为福州市第三中学的校园。因园景早已被毁,详情已不可考。
  芙蓉园 相传为唐朝宰相陈的私园,座落在福州城内花园巷6号,是著名的古园林之一。花园巷就因其胜而得名。园内有假山、水池、亭台楼阁,规模较大,至今遗迹犹存。清末为盐商龚易图所有,抗战期间又被转卖给柯顺直。解放后,该园曾为民革福建省委办公处,后归房管局,分配作民居。如今园内大部为鼓楼区公安分局所用,后院部分改搭板棚充作民居,约有20家住户。园中的假山奇石,已在数年前拆运到西湖公园,仅存少许园景遗迹。
  西陂园 建于元朝末年,园主陈友定。园中有平章池等景致。明朝时已日渐破损,清朝年间全园被毁,遗址在今福州动物园南面及西门闸湖面。
  石仑园 建于明代,园主为曹学佺,座落在城郊洪塘乡。该园毁于清中叶,现存遗址为空地。
  中伎园 又名西园,系明代督舶内监高氏宅花园,址在怀德坊西宦园里。该园清代时被分割变卖,改作民房渐被毁。到抗战时期,已无迹可觅。
  宿猿洞 建于明代,园址在环城路西南。园景今已不存,悉为市科委办公楼所占。
  环碧轩 清乾隆年间林和所建,清末时易主为盐商龚易图,为私家花园。解放后辟为省西湖宾馆,几经翻建后园地早已面目全非,现仅存少许残迹。
  半野轩 清乾隆年间所建,园主吴继。园址原为福州最早的寺庙乾元寺半野轩,民国年间曾为福建省主席刘建绪的公馆,现为省军区第三招待所,位于北大路136号。园地范围内尚存有一数十亩大的水池、一处石板桥(名曰:钓鲈桥)、一座石柱五角亭和一段木构半壁游廊。
  双骖园 建于清光绪年间,园主龚易图,园址在今乌石山省气象局院内,抗战时期园子被毁,仅存有几株大树。
  将军府花园 始建于明洪治年间,清兵入关后改称将军府花园。园主初为林庭,后易主归将军衙门。园址现在省立医院内,规模较大。抗战期间,花园遭到部分破坏,但总体格局和主景犹存,直至解放以后。“文革”中全园被毁,如今只能散见少许遗迹,如“登云”、“寒碧”等特置景石。
  杏坛 又名三百三十三怪石园,建于清朝年间,原是学台府。园址在福州延安中学院内,军阀割据时被毁。
  伊园 建于清道光年间,园主王景贤,园址在中山路,后部分被割卖。抗战期间,园景大量被毁。1945年后,伊园一度被改为福建省农学院、省商业学校和国民党省党部。解放后为省军区后勤部驻地,现为省商业厅。伊园后院部分的假山,尚存少许遗迹。
  大梦山房 建于清代,园址在西门陆庄,旧迹今已不存。大梦山又名廉山,位于福州西湖之滨。昔时苍松翁郁,排翠崇岗,故“大梦松声”被誉为西湖八景之一。东南麓有石磴引入假山洞府,盘旋可登山巅大梦山亭凭眺西湖全景。环山麓一带地势迂回,松竹滴翠,南为明代薛家池馆,东为清代侍郎萨玉衡读书处“廉山草堂”。
  欧冶池 又名剑池,池畔有冶池园,建于清代,园主邵朗霞。园址在市区北部的鼓屏路东城隍庙后的冶山脚下,现为省财政厅后院。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冶炼家欧冶子铸剑处,故得“冶山”和“剑池”名。后代沿冶山而筑的土城也称“冶城”。据宋《三山志》记载:“唐元和中僧惟斡竣池,得铜剑、刀环数枚,送武库。当时,冶灶犹有在竹林间者”。古时,欧冶池范围很大,池畔还有利泽庙、剑池院、五龙堂、欧冶亭等。宋黄裳《欧冶池》诗云:“惟有越山池尚在,夜来明月古犹今”。元大定五年(公元1328年)曾于池畔立大石碑一座,名“欧冶池官池碑”,现陈列在于山天君殿碑廊里。明张时彻《剑池燕集》诗云:“岩畔紫芝开几许,与君今夜泛瀛洲”。可见当时水面之大。据说当年水面宽达500多米,至解放前夕尚有现在的四倍之广。欧冶池今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水面仅存数亩,为一石砌驳岸的方池。池畔有“欧冶子铸剑处”石碑以及剑光亭、喜雨轩、石舫等园景。
  桂斋 建于清代,位于西湖荷亭之侧,为一精美的私家宅园。清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徐丁父忧在籍守制,倡仪重浚西湖。动工前,先在荷亭北皇华亭故址建宋李纲祠堂,并在祠旁架屋三椽,植桂两株,取李纲晚年住所名称,亦叫桂斋。次年冬,浚湖开始,林则徐常住此亲临工地指挥。咸丰元年(1851年)即林卒的次年,6月12日州人士奉林则徐遗像祀于此。民国年间在斋旁建室一间,称“林文忠公读书处”,并新建一座禁烟亭。桂斋后被毁坏,数年前才由福州市园林处重新设计整修一新。
  南公园 始建于清康熙14-18年间(公元1676~1680年),原系平南王耿精忠的私园“耿王庄”。当时园内面积约500余亩,湖面约占200余亩,可荡舟泛游。庭园陆地上叠有假山,砌有石桥,建有亭台楼阁水榭等,种有荔枝、龙眼、榕树、紫薇、梧桐等树木。后因耿精忠谋反失败,此园被毁。清同治年间左宗棠任闽浙总督时,辟为桑园。左宗裳死后在桑园内建左公祠一座。1915年许世英任福建巡监时才辟为南公园,有桑柘馆、荔枝亭、藤花轩、望海楼诸胜。抗战时期毁为废区,园地大多被占建作民房。解放后1963年福州市园林处接管南公园后,逐步开展修复工作,使其初具规模。现该园划归台江区管辖,作为游乐园,园址在国货路东段。
  萨家花园 建于清末民初,园主萨福畴。园地甚大,现为省政府温泉宾馆,旧迹无存。
  三桥俱乐部 建于清末民初,园主刘昆仲。园址在水部河边。现为省机电学校宿舍,园景已毁,此外,在宫巷中原有沈家花园;在文儒坊的“七科八进士”陈宅中亦有一花园,今池已被填;在灯笼巷王庆云宅中有状元府花园;在南营6号宅中也有花园,在乌山北侧有芝石山斋、蒙泉山馆、八旗会馆内庭园等。蒙泉山馆系宣统皇帝溥仪之师陈宝琛后裔的宅园,规模较大,至今仍有旧迹可寻。
  在福州郊区的螺州和林浦等地的古代大户家族宅院里,也还存有一些小宅园的遗迹,如螺州陈若霖府第内藏书楼前的庭园。陈若霖系螺州人。清乾隆年间官至刑部尚书,其府第内现仍存有较完整的清代建筑五楼,即:沧趣楼、北望楼、必读楼、曦楼、赐书楼。林浦是古代著名的“三代五尚书”之乡,古濂江书院内原是榕荫蔽日、花木葱茏,至今仍依稀可辨其遗迹。清福州人林枫《榕城考古录》中记载,南宋国都破后,皇帝赵罡航海流亡到林浦;驻兵九曲山,建行宫于林浦乡中平山上,丞相陈宜中手书“平山福地”刻于石。现在林浦有一条街还称御道街。这座南宋末代皇帝的最后一处行宫,建筑形式比较简朴,规模也不大,宅园部分亦简化,仅在院落天井中栽植少量花木。行宫门前有两株参天古榕,荫满襟江平台,蔚为壮观。另外,座落在福州于山戚公祠内的补山精舍,始建于唐宋,原属白塔寺,为寺僧接待达官显贵处,后来归入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公祠”内,也是一处优美雅致的宅院花园。
  纵观上述福州的古园林,可以看出它们在造园风格上大致有以下特点:
  1.注意借景,一般都依湖、河、山而建,利用自然山水形胜之地造园。庭园在布局上一般都位于住宅一侧,与花厅相连。
  2.采取自然山水园形式,园无论大小,都有山石和水池。水池平面多为长方形,池上架有石桥,假山则大多采用太湖石砌筑。
  3.园林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比较简洁。主要应用的花木品种有:樟、桂、荔枝、龙眼、白玉兰、广玉兰、松、竹、梅、月季、腊梅等。
  4.讲究诗清画意,趣在小中见大。主要园景均有题刻或楹联点题,园林建筑物不多,园地范围一般也比较小,通过文学意趣的开拓以求得“小中见大”。
  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福州古园林与苏州古园林之间还有着一定的历史脉络关系。从南宋至明清,有数任苏州知府为福州人。据说福州人为官较为清廉,朝廷较为放心,因为苏州府的税收额居全国之首(明朝约为60%)。这些知府达官隐退返乡之后,模仿苏州园林的风格经营家园,逐渐传为风尚。当时,苏州的盐商有很多来闽做生意,海路须走外洋。货船从苏州返榕时,为压重船舱以减轻船体颠簸,便运来了不少太湖石。所以,福州古园林的基本风格与苏州古园林有许多相似之处,唯独园主的经济实力不及苏州府的富商世家,因而园亭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园林建筑也比较简洁,尽量采用和传统福州民居风格相统一的布局形式,装饰色彩上比较素净、质朴、单纯。
  二、泉州
  泉州座落在晋江下游北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又是中世纪世界著名的通商港口和我国的主要侨乡之一。
  泉州古城形似鲤鱼,遂称“鲤城”。五代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拓建城垣时,环城遍植刺桐树,故又名“刺桐城“。
  泉州枕山面海,风景秀丽。城北的清源山、朋山(双阳山)、城西的紫帽山和城南的罗裳山。号称四大名山。古人盛赞它“山川之美,为东南之最”。泉州不仅有一大批聚集了中外建筑艺术精华的古建筑,如东西塔,开元寺、洛阳桥等,而且还有许多精美的古园林。这些古园林与南音古曲、梨园古戏、惠安石雕、闽南古建筑艺术等文化遗产一起,构成了泉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
  泉州的古园林始于建州时的唐朝,宋元时期有很大发展,至明清仍兴盛不衰。见之记载的有宋王十朋《州治即事》诗云:“泉南古州宅,草木有遗芳。鹰瓜冬犹绿,阇堤夜更香。佛桑朝暮异,荔子岁年长。惟有松并竹,青青似故乡”。当年的宅院园庭、松竹花木景观,可见一斑。
  近代历史学家张星琅曾在1926年考察过泉州。他在《泉州访古记》写道,“城内富户住宅甚多,宅中多有园庭,花木蓊郁。我昔读《巴都他游记》,谓泉州人家多花园,占地甚广,故城市甚大。今见情形,尚无异于几百年前外国人之记载也。城市未改,但繁盛已非昔比矣”。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巴都他是在元代后期来到泉州的。相隔400多年后,张星琅与之所见的泉州花园景观相似,足见古园林延续时间之长久。
  今天在泉州城内尚有迹可考和为民间传诵的古园林,大致有以下这些:
  南园 为五代清源军节度使、晋江王留从效花园。它背靠鹦哥山,依山布局,掘井凿池,栽榕育花,建有楼台亭榭。南园后舍为佛寺,即现承天寺。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曾有《咏承天寺十景》诗,其中题咏的某些景物就是从南园来的。
  金池园 为宋代状元宰相梁克家府第花园。其范围西起相公巷,东至金池巷。筑银台种梅,建金池植莲,表现“红梅傲霜、瑞莲并蒂”的意境。金池现仍有遗迹。
  傅府山 即俗称的“三相傅”花园。宋人傅自得知兴化军,其弟傅自修为礼部尚书,其子伯寿为少师、伯成为太师。傅家环涂山拓园,松林竹径,亭台回廊,面对通津门,俯视浯江。
  棋盘园 为宋末元初市舶司、福建行省中书左丞蒲寿庚的花园。该园以石板铺成棋盘格式的庭院,以美女为活动棋子而得名。园内有小溪、荷池、假山、凉亭、台榭、书房等景致,环回映衬。至今城内仍存有棋盘园、溪亭、活棋子居处三十二间等地名,蜚声海内外。
  欧安馆 为明代户部尚书黄景昉宅花园,位于涂门街南侧、清净寺对面。园内布置有假山丘壑、井溜花径。泉州盛传其家藏有聚宝盆,被丫头扔入井中,水大溢,又有神钟飞入井中罩住等,颇为离奇。
  春夏秋冬四花园 为清靖海候施琅的花园。春园在浯江北岸,竹林迷径,小溪土墩,面对三洲芳草,取“春游芳草地”之意境。解放后辟为青年乐园,颇具规模,后毁于“文革”。夏园在挂坛巷内,有悬挂御书的拜圣亭,还有涵碧轩、澄圃、荷池、拱桥、假山、石洞、小亭等,取“夏赏绿荷池”之意境。夏园后改为清源书院,为泉州著名的书院之一,如今在晋光小学院内,山池亭桥犹存。秋园在释雅山施琅故宅,号曰“东园”,傍城廓,踞高丘。园内原有泉州最大的古榕树,还有共鸣乐台、假山曲径、东篱菊圃等,取“秋饮黄花酒”之意境。秋园中设崇正书院,现为晋江农校校址。冬园在城北梅花石旁,设梅石书院,偎北廓,瞻清源,假山数峰,梅树成林,取“冬吟白雪诗”之意境。现为第一中学校址。
  以上各例,只是古代泉州最著名的园林,其余世家巨室。士子华侨住宅,也大都辟有花园,大小不等,借以赏景陶情,会友论文。至于大庭广院培兰植桂,比比皆是。如藤花吟馆、薇花吟馆、招鸥别馆、桐荫山房、红兰馆、层园、亦园、芹圃、谢圃等园林,都还可寻遗迹。另外,历代公署衙门院内,也大都辟有花园,如五代时期王延彬的两衙花园,自题诗云:“雨后绿笞侵屐迹,春深红杏锁莺声”。明清两代的提督衙后园,布局有广胜楼、大假山、猴洞、土丘、池塘、古树、名花等,后改为中山公园。民间的先贤祠宇,也多环植修竹莳花,以增胜概。如欧阳詹不二祠的小山丛竹;龙首山下欧阳詹故居妙峰堂。华侨黄仲训、陈公纯等人,也都建有名园别墅。泉州著名的寺院均附有园庭,幽静清雅,别具一格,奇花异卉尤胜,如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等。
  泉州市郊,古代也曾有过规模宏伟的园林。五代刺史王延彬经营的云台别馆,所种梅树周围数里,连绵成林,舞榭歌台闻名当世。潘山招贤院,除溪山胜概外,茂林修竹、茅檐曲径都具诗情画意。晚唐许多大诗人都曾出入其间,如韩偓、徐寅等。元代蒲寿晟经营的云麓别墅,规模宏大,有许多海外引种的奇花异木,如阿拉伯素馨等。此外,见之志载的还有千株桂、百荷池等私园。这些花园别邺,各有特色,情趣盎然。
  由于古代泉州花园普遍,养花时尚,在城区及近郊就出现了以培植花苗为业的村落,如顶埔、云麓等地,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莳花能手和造园工匠,各擅技艺。如今泉州人家大都喜爱栽培花卉盆景,盆景艺术水平居全省首位,并享盛誉于国内外。此外,泉州城内还有许多地名与园林有关,如:棋盘园、洪家园、新府园、花园头、花园后、花园前、花棚下、芹圃、谢圃、小山丛竹、傅府山、释雅山、鹦哥山、海青亭、傅厝池、金池巷、大船亭、小船亭、溪亭等。以这些地名为线索,便能探寻到一个又一个古园林基址的遗迹。
  在泉州的古园林中,大都建有书房或斋舍、别馆,有些后来就转化成为书院。诸如清源书院、崇正书院、温陵书院、梅石书院等。官绅家的花园,有的建有歌台楼榭,而且运思奇妙。如施琅东园中的乐台,下垫巨瓮,唱歌节拍,嗡嗡共鸣。同时,泉州的古代花园中还喜欢广泛引种海外花木,有来自东南亚和阿拉伯等地区的奇花异木不下几百种。北宋时期,泉州知府蔡襄就曾从广州索来荣莉、素馨,并题诗云:“二草曾观岭外图,开时赏与暑风俱。使君已自怜清福,分得新条过海无”。
  泉州古园林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基础,大致可分析如下:
  泉州城崛起于唐朝。南宋时期,王朝偏安一隅,许多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人闽逃避战乱,同时传播了中原文化。因此,在避居所内造园赏景便成为一时风尚。到了元代,泉州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曾以东方大港著称于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随着对外开放所带来的贸易昌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的发展也达到了高峰。太平盛世,人文蔚起,教化淳正,民生安宁,必然导致人民群众布置家园、美化生活蔚然成风。唐宋年间,泉州有“海滨邹鲁”之称,历代科举及第者济济,文风鼎盛。在这些士大夫阶层中,有的为光宗耀祖而兴家筑园;有的在致仕还乡后为陶情养性而造园;还有的则因官场失意隐居乡野,为遁世而寄情山水。因此,泉州古园林文化基础较为深厚,造园中比较讲究艺术布局和诗情画意。另外,从中原地区传入泉州的文化,包含有佛经圣典;从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文化中,又夹带着各种宗教。于是,泉州便兴起了许多寺庙禅院。仿宅园而建寺园亦成为普遍现象。
  泉州的古园林,就其艺术形式而言,是与祖国园林的自然山水园传统一脉相承的。同时,它也由于所用造园材料的地域性和闽南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产生了独特的风格。比如,水池多采取比较规整的平面,方池较多,池岸多以泉州附近惠安盛产的花岗岩条石砌筑,水池内一般都有假山叠石,石材多取自海边的浪激石,其洞穴形状及纹路机理等与江南园林中常用的太湖石等殊异其趣。园中的大型假山,多建有洞府或石室,但很少采用拱券式的结顶构造。园中的桥梁均为石桥,并以平板桥居多。园林建筑在园中所占比例很小,造型富有闽南民居的风味。园中植物主要是常绿阔叶花木,一年四季郁郁葱葱,花开不断。园林中的石刻题咏亦很普遍,如施琅夏园澄圃中就留有张瑞图等名人在山石上镌刻的“插斗”、“花木深”等字句。明朝历史学家何乔远隐居清源山麓时所筑的“镜山山房”,原有一阁、二亭、三室、四斋,绕以松涛荔林、清水一泓、起伏墙垛。至今园中石刻“镜山”、“镜亭”、“不厌”、“醉月岩”等字仍然赫赫醒目。此外,在泉州的古园林中,不仅有规模宏大的杰作,也有精致微缩的珍品。如清朝两广总督黄忠汉家宅中的一处庭园,仅七平方米的方寸之地内,依然是水池假山、石桥弯弯、花木葱茏。人虽不可身游其中,却足以神游饱览山水胜概。其布局之严谨,构思之精巧,工艺之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三、厦门
  厦门是福建东南沿海一座海港风景城市,闽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我国现有的5个经济特区之一。厦门岛面积123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约54万。
  厦门古名鹭屿。相传在远古时代,这里是白鹭(又名鹭鸶)的栖息地。因此,人们喜爱把厦门称为鹭岛、鹭洲、鹭门,把厦鼓海峡称为鹭江。
  厦门的历史,目前有文献可稽考的是“南陈北薛”之说,指唐朝有两位名士在厦门岛定居、开发的历史。厦门古园林的发端也源于此。南陈(陈黯)家住洪济山南,叫“陈寮”;北薛(薛令之)家住洪济山北,称“薛岭”。
  薛令之,字珍君,原籍福建长溪(今福安)。他唐神龙二年(公元766年)中进士,是头一位以诗文登第的福建人。开元年间,薛令之累迁左补阙兼太子侍读,与贺知章并侍东官,当了太子李亨的老师。薛辞官返乡后徒居嘉禾屿(即厦门岛),晚年经营家园。
  陈黯,字希儒,号昌晦,原籍福建南安,是唐会昌至咸通年间居住在嘉禾屿的名士。陈黯年少有才,10岁就会写诗。13岁时便带诗篇晋见清源(泉州牧),在乡里小有名气。但他屡次应试落第,故自称“场老”而隐居金榜山,读书垂钓,建楼筑舍,辟景造园。
  据《厦门志》记载,宋人张翥曾有《金榜山》诗云:“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公园。场老遗文古,岩僧旧迹存。苔矶荒碛岸,金榜勒瑶琨。已怜松特异,尤喜石能翻。“宋代朱熹曾为陈黯所著《裨政书》编次,并题有“陈场老子读书处,金榜山前石室中,人去石存犹昨日,莺啼花落几春风”之句。宋人朱悔菴作《金榜山记》中,详细地记载了这些史实:“金榜山在嘉禾甘三都,北有岭曰薛岭,岭之南,唐文士陈黯公居焉;岭之北,薛令之孙徙居于此时号南陈北薛。闇公十八举不第,作书堂于上,人称曰场老。山涧有石,名钓鱼矶;堂侧石高十六丈,名玉笏。所居有动石,形甚圆,每潮至则自动,天将风则石下有声,名虎礁”。由此可见,素有海上花园之称的厦门,占代私家园林的营造活动从唐朝便开始了。
  唐代的厦门,叫新城,嘉禾,属泉州清源郡的南安县。宋代称“嘉禾”,归同安县。元代,设千户所,兼管军政。明初厦门城,始见于史籍。郑成功将厦门作为“抗清复台”的根据地,改称“思明州”。
  宋、元时期厦门古园林的情况,至今未考见于史籍。明代的史实记载,也是凤毛麟角。清道光12年(公元1832年)所修《厦门志》中,收录有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文人倪冻所作《醉仙岩记》,记载距城半里许的醉仙岩下“凿井筑室”的情形。另有史书记载明万历间林懋在城郊玉屏山虎溪岩间开辟石洞,建造“稜层石室”,后为嘉禾八大景之一“虎溪夜月”。明池显方(福建同安人)曾在游虎溪岩后作《啸风亭记》,并题两首《游虎溪岩》诗云:
  松间长榕各屈蟠,诸峰起伏复多端;
  过溪何止三人笑,入洞方知六月寒。
  杯影频移依怪石,夕阳更爱倚阑干;
  几面餐得天风惯,凡骨还应长羽翰。
  残石疑经蠹,幽山讶有龙;
  游人风雨夕,不敢望前峰。
  据研究厦门地方史的专家洪卜仁先生介绍,在菲律宾档案馆中存有西班牙传教士的著作记载:明末清初,郑成功之子郑经曾在厦门建有宏大的花园别墅,位置就在今厦门港旁的郑氏祠堂附近,园中有假山、水池等景致。这是目前厦门市区内所能查考到的最早一处古园林。
  清朝定名厦门,仍归同安县辖。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郑经之子郑克塽归附清朝,台湾人清版图,靖海将军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驻节厦门。翌年,开放海禁,设立海关,使福建沿海地区的生产得以发展,厦门港口贸易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清康乾年间,园林的营造活动也达到了最高潮。据考证,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主要有如下一些:
  涵园 为施琅的来同别墅宅园。据清人郑缵祖所作《来同别墅记》载:大将军施公受命专征,既平海国,秉铹钺坐镇于吾郡之厦门。城小而壮,为东南舟楫辐辏地。左挹山光,右收海色,万顷汇澜,诸峰竞秀,有负山襟海之势。为斋、为亭、为轩窗台榭,各极幽。旷地故,多巨石,又从而松之、竹之、梅之、桐之,大不盈数亩,高出城上,俯瞰内外,如列眉睫间。予客其中四阅月,悠哉记返。客有问予曰:美哉!园亭所以命名,其义可得闻乎?予应之曰:可夫。园曰:“涵园”,言海也,涵万象也。堂曰:“足观”,观于海而足也,示不骄不吝也。亭曰:“青砺”,日:“介亭”,枕漱也,带砺也,介于石也,不苟取也。斋曰:“旭斋”,轩曰:“醉月”,昭其明也,曰:“指昇”,远不忘君也,曰:“罗浮”,怀彼美也。客曰:“美哉!园亭其义我知之矣。”
  快园 为水师提督官邸的附园。清人许原清撰有《快园记》云:厦门厅事后,依山为园,古木阴翳,怪石林立,有洞有泉,有亭有台,面漳海,临浯,大担小担峙其前,沧波灏瀚,樯桅万里,每一登眺,快然于心,因名之“快园”。……厦门介乎漳泉而无漳泉纷纭扰攘之习,民气安恬,讼狱稀少。朝而理焉,日可食,夕而理焉,夜可寝,闲选园林之幽胜,举步即至,不烦舆从也。奇峰异石,天然位置,不假穿凿也;楼观台榭,前之人所经营也。沧溟在目,烟波无际,风雨晦明,变幻万状,似天之设此景以娱吾心目者也。游焉,息焉,惟意之适缅维身世,海阔天空快何如之。夫久渴者酌清泉而易欢,遇平林而思憩。日逐逐于簿书鞅掌间,得瞑目少坐便已快然,况园林耶?不然平泉花木之记.辟疆诗酒之场,其胜概有什伯于此者?!吾何快于斯园哉!
  西园 为厦门的道台衙署内花园。据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东海德所写的《兴泉永道内署记》述:由川堂折而西,周遭回廊,有堂翼然,曰:“承恩堂”。堂之前为“射圃”,余旗人不敢忆忘劳闲日,辄于此悬的焉。堂后巨石成屏。屹然吐润,特拓后轩以对之,即“佐岳轩”也循石麓翼然而上为半亭,亭容一几一榻,西园院落于是乎。止由川堂折而东,右历之径为“涵山阁”,是阁也,仍旧之半而特辟前庭。凭栏而观,则海上诸峰,如万石、太平、仙岩、虎溪、白鹿诸胜,无不争奇献秀,萦缭阶砌。客曰:“小斋甫拓山翠环,来无障碍,心与民相见义或是耶?”……出阁门,折而南行,凡南向屋三重,西向屋数列,向购自民间。杂缀而成者,今皆院落轩豁。自此径北历阶直上,又蹑级而升为“观月台”。台东为“瑶圃”、“春晖堂”,堂后一带直接西园后山署内最高处也。
  榕林别墅 为名士黄日纪的家园,面积约有数亩。因园中有6株古榕,故名“榕林别墅“;建有山池亭台等景致。据清乾隆丁亥年间(公元1767年)编撰的《嘉禾名胜记》中的诗文记载,“榕林别墅在厦城南门外凤凰山之南,望高山之北。古榕攒簇,奇石屹峙,有堂有楼,有台有阁,有亭有池,有果木有花竹,盖近喧器而自成幽僻,入城市而若处山林者也。”经考证,园主黄日纪,字叶庵,号荔厓,福建龙溪人,清乾隆年间官及中翰,博学多才,工诗能文,娴于书法。他辞官返乡后,隐居在厦门凤凰山(今思明区小走马路一带),寄情泉石,经营家园,葺成榕林别墅,并以“六榕居士”自称。园中有仙人池、百人石、踏云径、披襟台、钓鳌亭、果蔬圃等景点,极尽幽胜。恰如清人诗文所云:
  绿榕深处结精庐,曲槛回廊足燕居;
  绕径遍栽陶令菊,环堂尽积邺候书。
  时登石磴看山水,晓畦云种果蔬;
  豪兴闲来邀雅侣,鳌亭池畔钓游鱼。
  ——(蒋国梁:《题荔厓先生榕林别墅》)
  我不羡川中辛夷白,亦不羡灞陵桥头柳条碧,惟羡嘉禾岛上凤凰山,六榕深处居士宅。台以披襟高,径以踏云僻,看山半笠亭,望海百人石,芳园朝露滋,时花鲜可摘,曲沼春渊深,灵鳌潜其迹。我识君怀别有托,宜春宜夏聊行乐;棋子时弹竹外亭,烛花夜剪云边阁。闲把钓兮池水清,童子持竿相随行。避喧适意且如此,终有殷殷恋阙情。长啸山人神洒落,眼底胸中富林壑。尽将胜概托毫端,幽人一见醒心目。
  ——(莫凤翔:《榕林图歌》)
  经实地考察,榕林别墅的遗迹犹存,今为厦门市基督教青年会招待所后院。除古榕巨石外,其余园景俱毁。在巨石上还有园主黄日纪的亲笔题字——“古凤凰山”,旁镌刻有其学生薛起凤的《榕林别墅记》。
  鹭城之南有凤凰山焉,多古榕怪石,高下错落,位置天然,以近世故,庐舍蔽塞,久为耳目之所不及。荔厓先生购而辟之,筑精舍于其上,佳木显,美石出,名曰:“榕林”,从其所本有也。凿池建亭,以高者为台、平者为圃,石之大小皆镌以诗而气象焕然一新矣。先生日游其中,或植竹,或莳花,或剑,或奕,或邀朋而酌酒,或对客以联吟,冠盖往来,殆无虚日。夫始之未经赏识也,没于尘土污秽之中,湮于破宇颓垣之下,虽怀奇负,异自谓见长无日矣。一旦遇合,而题咏不绝,叹赏频加。此以知物不遇,有识者不能以自见;即遇,有识而无力者亦不能以自见,而况人乎?先生年五十,正服官之时也。宁以榕林老乎,他日复出而履清,要振拔湮郁,陶成众类征于此矣。吾为兹山贺,而亦为先生贺也。
  从这篇精彩的园记里,我们可以看出园主荔厓先生对园林意境的理解和造园手法的运用,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其名著《园冶》“相地”篇中曾指出:“市井不可园也;如园之,必向幽偏可筑,邻虽近俗,门掩无。开径逶迤,竹木遥飞叠雉;临濠蜿蜒,柴荆横引长虹。”榕林别墅的相地选址与《园冶》所述恰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在造园艺术手法上也遵循了“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等基本原理,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所以,榕林别墅可谓厦门古园林中的杰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对其古迹及周围环境加以保护,在认真考证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加以修复,使世人可一睹其当年风采,也为厦门市区增添一处园林游览景点,丰富旅游资源。
  清末,厦门岛上还有过一些较著名的私家园林,如“四季花园”“宜宜山庄”、“田田园”等。但它们现都荡然无存,难以查考了。据清道光十二年《厦门志》记载,当时“城东之靖山、禅师岭、超然洞、冽水山庄、白鹿、虎溪山足一带,多花园。花时烂漫,映带馨香不绝。菊则四时常有。月下度腊,鹰爪迎年,诸花亦有番种。居民不种五谷,世以花为业。诸花中,茉莉、素馨尤盛,卖者以铜丝与竹为簪编成凤鸟形”。由此可见,清朝时厦门岛上的花园庭院已相当普遍,养花造园蔚为成风。这些大大小小的园林,极大地丰富了厦门的市井风光。对此,古人曾在《厦门志》卷十六“旧事·丛谈”中写道:“厦门旧有小杭州之目。洪和长诗:锦乡烟花自一洲,无边风景似杭州;言风物之华丽也。而纪石青先生则直题以古桃源。如云元鬓青衫,犹汉代桃花流水,岂秦人以及?花源今难得,此亦一桃源。”所以,用“海上花园”之词誉称厦门,不仅当之无愧,而且历史悠久。
  清末民初,厦门的一些华桥富商衣锦还乡,兴宅筑园,建造了一批中西合璧风格的庭园,有些还留存至今。其中规模较大的如清和别墅(现为驻军炮团营地),园内不仅仿苏州园林的风格凿池掇山,布局有大型山水庭园,山池环抱,洞壑幽胜,亭台错落,花木掩映;而且还有西式的音乐台、喷水池、整形花坛、花架廊等,颇为壮观。规模中等的如菽庄花园,藏海补山,巧于借景,现开放为公园。规模较小的如容谷别墅(位于鼓琅屿旗山路7号,园主李清泉)、观海别墅(园主黄奕柱,位于今鼓琅屿内宾馆)、瞰青别墅(园主黄忠训,位于今厦门文物店)、了弦别墅(位于今鸡母山亚热带植物园)等,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认真地保护和研究这些历史遗迹,将有助于我们研究厦门地方园林的历史发展及其风格特征,为创作现代的厦门新园林提供有益的借鉴。
  四、漳州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的最南端,市内建成区称芗城区,另辖九县,总面积约1.2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86.34万,是福建省的重点侨乡之一,也是台湾同胞的祖家地。
  漳州地处亚热带地域,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降雨充沛。因此,漳州地区四季百花争艳,有水仙花的故乡之美誉。
  漳州古园林的历史可上溯到唐开元年间,现存的有南山寺庭园。位于漳州市南郊,背靠丹霞山,面对九龙江,林木苍郁,绿柳依依,殿堂经阁,巍峨壮丽,是闽南的著名佛寺之一。据《漳州府志》记载,南山寺原是唐太傅陈邕的住宅。他利用天然山水巧作布局,凿池叠石,缀以楼台亭榭,建成一处碧瓦飞檐、山池清秀、蔚为大观的私家园林。陈宅大门与龙口相向,面对昼夜不息的九龙江,大有吞吐龙江水之意。传说,因建筑规模过于宏大,有人告他僭越之罪,唐玄宗派钦差大臣前来查办。陈邕束手无策,幸亏女儿金花急中生智,劝父献宅为寺,自己削发为尼。钦差大臣见寺释疑,免除大祸。于是,南山寺就成为海内唯一的寺门朝北的古刹,寺内至今还完好地保存有陈太傅祠。
  南山寺庭院历经千年,几度沧桑,现为清代重修建筑。寺宇宽敞,气象雄伟,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殿等。庭园绿地规整方正,前庭有两个圆形的放生池,这在我国的寺庙建筑里是很少见的。大殿两侧均有花台,靠山根院墙还建有一处半亭,有对联曰:“心田受润清净此亭半,意蕊舒香旃擅彼岸海”,点明了寺庙庭园的造园意趣。全园风格朴素清新、简洁规整,它作为唐士大夫贵族“舍宅为寺”的寺庙园林实例,具有较高的中国园林史学价值和文物价值。
  此外,在漳州市区东面10公里的鹤鸣山中,有云洞岩风景园林胜地,素称“丹霞第一洞天”。其中有胜景30余处,较著者为鹤室、月峡、仙人迹、石室清隐、云深处、石巢、千人洞、瑶台、文公祠、仙梁、风动石、天开图画亭等。明代尚书陆完诗云:“突兀万石攒,逶迤两溪抱,风掩云进凉,泉留月渟皓”。写尽云洞岩奇特之趣。明代理学家蔡烈隐居山中,四方名士访道问业接踵而至,摩崖题字盛极一时。岩上现存大小石刻150余处,如五代许碏,宋朱熹,明丰熙、邵锐、林达、姜麟、周瑛、王慎中、林魁等,文词书法蔚为巨观,有“闽南碑林”之称。
  据了解,漳州地区在明清时期也营造过许多宅园,现大都已毁,难以查考。就风景园林而言,现存的还有漳州西北面芝山上甘露亭(明嘉靖十六年建)、日华亭(明崇祯年间建)和威镇亭(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明嘉靖和清康熙年间又重建)。
  小结
  以上概要地记述了福建省四个主要城市的古园林营造情况,其它一些城市虽然在历史上也曾有过类似的造园活动,但都不及上述四市集中和典型。例如南平市,宋代在九峰山上建有延平书院,风景优美,传为李侗、朱熹讲学处;另有天庆阁、万福精舍、剑溪草堂等建于山中,今均不存,已新建亭台楼阁,辟作公园。从整体上看,福建古园林的发展脉胳与艺术形式,与内地城市的占园林大体上是一致的,即从唐宋时期的写意自然山水园逐步演化为明清时期的文人自然山水园。不过,具体而论,福建古园林又有如下一些风格特点:
  1.凭籍自然,巧于借景。福建的古园林大都营造在天然形胜、风景优美的地方,依山傍水,略加修葺点缀经营而成。诸如福州的西湖、光禄吟台,泉州的镜山山房、南园,厦门的快园、榕林别墅,漳州的南山寺园、云洞岩等,均为巧借自然山水佳景,融入园林胜境之中。明山秀水,奇峰异石,天风海涛,四季花木,奔来眼底,趣味无穷。
  2.意境深邃,诗情洋溢。福建的古园林十分讲究园景意境的开拓与深化,每园必有名,每景必有诗,一些较著名的园林还作有园记。从园主精心选择的园名、景名和流传下来的题诗、园记、图说中,便能逐步理解和体会造园者的深邃意境。从社会文化背景上看,这也是古代福建人文荟萃、文风鼎盛的必然结果。
  3.布局简洁,古朴素雅。福建的古园林在布局上一般很少套室回廊、庭院深深。格局不大,布置简洁。多数只有一池一桥、一亭一台、一轩一斋等,或仅有一池一亭,配以山石花木成景。园林建筑也不施油漆彩画,多为原木本色敷以桐油或清漆,风格古朴素雅。不象苏州、扬州等地的江南古园林占地较大,建筑密集;也不象岭南古园林那样色彩鲜艳,装饰精细。这可能与福建的民风淳朴,较为闭塞,园主的财力亦较弱等因素有关。
  4.广用石材,精植花木。福建盛产花岗岩石材,石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纯净,是上好的建筑材料。象“泉州白”、“石砻石”等石材,誉满中外。因此,在福建的古园林中,大量运用花岗岩石材构筑水池、蹬道、平桥、亭台接阁等,既美观,又坚固,而且还能抗御经常袭来的台风。福建石工的高超手艺,也为园林景致增色不少,并形成了一种传统工艺特色。至于园林中花木的配植,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对现存遗迹的考察中,都可看到园主不求多而求精的风格,无论在数量上或种类上均如此。园林中常用的花木品种较为单纯,如茉莉、素馨、菊花、棕榈、榕树等。野生花卉亦有不少,所以才能“芳园朝露滋,时花鲜可摘”。
  对于福建古园林,以往国内外园林学术界长期缺乏系统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因此,现收集到的一点资料仍很不全面。不过,根据初步的考察研究可以大胆地认为:福建古园林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比之江浙粤皖等地区的古园林并不逊色多少,同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而丰富的园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宣传。
  (本文在调研中曾得到了福州市园林处的陈奇、刘熙隆、林应枢,泉州市城建档案馆的李叶青、黄金良,厦门市园林局的陈慧续、刘长雄等同志的热情帮助和提供资料,谨致谢忱。)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