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慧法師:佛教的社會責任
内容提要 佛教融入社會之中,共同地為大眾之利益而奮鬥。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為承擔社會之責任而不斷努力。佛教慈悲喜捨之精神,不只是宗教弘法與福利救濟而已,還要積極地參與社會事情,維持社會正義等等之責任。不單只是停留於過去“傳戒、傳法、義務探訪病人、社會服務”等等傳統工作,必須從福利性活動或公益性活動中超越出來,更積極地投入社會事業之中。這種有著強烈佛教的社會責任性的實踐問題,牽涉到佛教本身宣教弘法的策略與方向問題,是需要作公開性的討論與及反思的問題。
關鍵字 發心 責任 社會責任
由發心中去承擔責任
經常對信徒們說要“發心”,但是很少要求他們承擔起“責任”,更忽略責任之重要性,所謂發心容易持久難,應該把發心所做之一切,看作是自己理所當然之事,就能作為個人需要承擔之一種責任。 比如說船隻遇到海難的時候,船就要沉沒了,船上的人開始逃生,但是最後一個離開船隻的必定是船長。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維護船上人員生命的安全,就是他的責任。所以當船長的人,甚至要與其所負責的船隻共存亡。為什麼呢?因為這也是他的責任。 平常認為發心是一種義務,於是開心就發心,不開心就不發心,這是一種流弊;現在,要在“發心”後面加上兩個字“責任”,因為發心就蘊含著責任。 “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家務也好,事業也好,都是我們的責任,所以,弘法利生是理所當然應該負擔的責任。什麼叫做責任?有以下三個定義: (一)責任是利他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責任是利他的行為,是佛弟子的責任;勇者的擔當;好比船長重視其責任更甚於生命一樣。 (二)責任是本份 佛弟子應該為佛教、為社會、為眾生負擔責任。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是佛弟子,是學習佛陀之言行,行菩薩道?佛教的存亡繼絕,就是佛弟子的責任。 (三)責任是義務 負責任的人,都是能者;不負責任的人,不管他學問多好,都是庸才。守衛看門,也有其責任。負責任不是你願意或是不願意,而是做人的義務。 父母生兒育女,養之教之,因為這是父母的責任,有些父母把恩愛給兒女,並不希望兒女回報,因為他把教養兒女的責任看做是義務,所謂義務,盡了義務才會心安。
社會責任
佛弟子要盡義務來承擔起責任。培養自己的責任感,各有其應盡的責任。也唯有盡了責任之後,才有做人的意義與價值,才能建立人格,維持人性的尊嚴。 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是否和諧,全在乎於組織世界最基層的人類,是否能够負起做人的責任而定。所以身為佛弟子,不但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家庭、社會、國家,甚至全世界,全人類負責。而身為出家人,除了負起做人的責任外,還要負起出家人應有的責任,可謂任重道遠。現分述如下:
(一)對個人之責任──嚴持五戒、提升自己
人是萬物之靈,頭腦靈活,思想敏捷,而且有進取的雄心,有學習的精神。所以人應該珍惜自己,愛護自已,切勿浪費此生。 戒有多種,但無論出家、在家的佛弟子,密乘、大乘、或小乘的修行人,皆以五戒為根本,可見五戒,對修行學佛人的重要性。 五戒,即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不殺生:是仁慈愛物,不殺害任何有生命的動物。當知有命盡貪生,不分人與畜;我們愛護自己生命,豈可以任意殺害其他生命? 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有人利用宗教名義,強逼無知教徒,殘殺異已的同胞,使自己失去做人的資格。 不偷盜:即是重義輕利,不貪非份之財,不謀非份之利,不利用職位令人餽贈,做到正其義而不謀其利,明其道而不計其功,以建立完美人格。 可惜在此物質極端文明的世紀,人每為滿足自己的私慾與佔有,不惜欺騙奸詐,致使社會禍患日益增,罪惡日益盛,。 不邪淫:即是尚節守禮,亦能尊重他人名節。潔身自愛,不邪思,不亂倫。 可惜目前社會,色情泛濫,非禮強姦、亂倫邪行,時有所聞;未婚媽媽,無父孤兒,舉目皆然。此皆因人心不正,邪淫墮落所致。 不妄語:即是據理實說,不乖曲事實,不花言巧語,不挑撥離間,不惡口漫罵,不妒害饞謗,以維護彼此權益,以保持人格尊嚴。 可惜世人每因利慾薰心,口出狂言,或妄言綺誇,或挑撥離間,破壞人際正常關係,障礙社會正常發展,製造人間糾紛,增加社會不安。 不飲酒:即是提高理智,不吸食麻醉刺激的毒品,保持頭腦清醒,維持正常作業,不致醉酒闖禍,導致身敗名裂;不致借酒行兇,奸淫邪盜;不致醉酒駕駛,導致意外;不致損害健康,喪身失命。 綜上可知,殺、盜、淫、妄、酒,都是罪惡的媒介;五戒直接可以規範每個人的身心,改善自己,提升自已,佛弟子推廣五戒,間接可以杜絕社會罪惡,淨化人間。
(二)對家庭之責任──行八正道、自利利他
家庭,是人生責任的開始,亦是組織社會的骨幹。社會是否健康,全視乎組織社會的骨幹是否健全而定。所以夫婦,是人倫的開始,彼此互相尊重,互相信賴,甘苦與共,分擔家庭責任,專心教育子女,以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職責。 現代人隨著觀念之改變了,年青人喜歡過二人世界,既不願照顧父母,也不願意培育下一代。人畢竟是自私,曾幾何時,親如夫婦,每因意見爭執,或因利害衝突,反面無情,導致婚姻觸礁,家庭破碎,子女前途被毀棄,社會秩序被破壞。 目前世界各地,單親家庭,愈來愈多,問題兒童,大量生產,此皆因人太自私,不肯負責任之過。 當知家庭是否和諧,夫婦雙方都有責任,必須互愛互助,和衷共濟。特別是在家佛弟子,更要負起佛化家庭的責任,以佛教的八正道作為家庭共同遵守的德目,使自己與家人,都見解正確(正見),思想純正(正思維),言行合理(正語),從事正當職業(正業),爭取合理利潤,過正常合理的生活(正命),時刻提起正念,淨化身心(正念),修習禪定,集中精力(正定),同時以八正道來培養下一代的德性,思想純正,行為端正,無不良嗜好。所以佛弟子,學習八正道,自行化他,不但是對家庭負責,同時對社會,亦有莫大貢獻。
(三)對社會之責任──實行布施、福利群眾
社會是大家庭,人類是社會之一份子;唯有社會安定繁榮,我們才有幸福可言。否則,社會動亂不安,人必憂心徬徨,所以身為社會一份子的我們,絕對有責任安定社會,造福社會,以及服務社會。我們誠應以感恩圖報之心,來回饋社會。 特別是佛弟子,更要盡個人的智慧與力量來安定社會,服務群眾。不管是慈善福利,或是文化教育事業,皆應參與,貢獻自己一份力量;或弘揚佛法,給予市民提供精神食糧, 佛弟子應以“不為一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而自勉,為淨化人心,安定社會的職責而努力!
(四)對世界之責任──推廣慈悲、促進和平
因為世界欠缺慈悲,不肯互相包容、尊重,反而互相侵犯,人為的災害,層出不窮,所造成的傷害,未能引起人間的同情與警惕,反而刺激野心家發明先進之武器;人間失去溫暖與和諧,社會失去關懷與照顧。 基於人心的貪瞋,造成種種災害的禍患,使人的四週,充滿危機,使人的生命財產,毫無保障;由於共業所感,水災、火災、風災、交通意外、地震傷亡,以及人為殺害,頻繁降臨人間,真是多災多難! 在佛教觀點:“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則“正本清源”,就應該提倡慈悲,擴展人的愛心,轉移人的貪瞋痴,成為不貪、不瞋、不痴的善根。則善因善果,自可化解天地戾氣,達至心靈上之和階,社會間之和平! 何謂慈悲?慈悲,是人性的摯愛;慈悲是人類至極的和諧。《法華經》說:“如來室者,一切眾生大慈悲心是。”至於慈悲的內容,不外是拔苦與樂。故《大智度論》云:“大慈予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凡能互愛互助,解除對方的痛苦,給予對方的快樂,就是慈悲。
(五)對佛教之責任──弘揚佛法。續佛慧命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同樣:“佛教興衰,四眾有責。”身為佛弟子,除了研究佛法,如法修持外,還要負起弘揚佛法,續佛慧命的職責。但弘揚佛法的先決條件,必須理解佛法,正知正見。 先多聞佛法,思惟理解佛法,進而修學佛法,行菩薩道,弘揚佛法,以多聞為先,以法供養為最,不求多聞而弘法,難免曲解佛經,自誤誤人。但求多聞,不肯弘法,則有失佛弟子之職責。能勤求多聞,深入理解佛教經典,進而如法修行,在解行並進中,弘揚佛法,續佛慧命,以盡佛弟子對佛教應盡之責任。
總結:世界和諧。從心開始
心存慈悲,處世做事,能情理兼顧,一定達致和諧效果。若然內心充滿仇恨敵對,必令人生舞台如戰場,悲劇會不斷上演。如果人皆學佛陀的慈悲,以理智領導情感,以情感輔助理智;當理智偏低,情感衝動時,運用智慧克制自己;當理智偏高,冷酷無情時,運用慈悲激發愛心,愛人如己;使理智與情感平衡發展,智慧與慈悲統一而又融和,自然取消因人心貪瞋痴所造成的世界危機,使人與人之間化敵為友,和諧共處。國與國之間,能互相尊重,就能和平共存,達致世界和諧。 所以關懷社會,推展福利,救災濟貧,是慈悲;關懷別人生活,給予金錢援助,物質救濟,解除他人生活困苦,使人生活安定,是慈悲;關懷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維持社會治安,使人安居樂業,也是慈悲。若能弘揚佛法,使人知因識果,止惡向善,增長智慧,拔人苦惱,更是慈悲。若能更進一步,運用無緣大慈,興同體大悲,不分冤親,不分種族,不分國籍,不分人畜,平等拔苦與樂,不但拔人生活困苦,還拔除人煩惱生死痛苦。 無論是為了個人的幸福,家庭的和諧,或為了世界和平,都應實習佛教的慈悲心,給人間帶來溫暖,給全世界人類帶來和平,這是我們佛弟子的職責,也是我們對世界人類應負的責任,也是推動佛教對社會所盡的責任。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