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朗同祈公回首——墨香弥久忆朴老
清风明月朗同祈公回首——墨香弥久忆朴老
2001年5月21日是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逝世周年纪念日,再次编发丁光训、刀述仁、圣辉、吴立民的文章,以缅怀这位中国宗教界的世纪伟人。
互相尊重的朋友
全国政协副主席 丁光训
赵朴老去世一周年了,但我仍深深地怀念着他。
朴老和他的夫人同我是多年的好朋友,我们50年代就认识了。那是在政协开的一些会议上,我们互相交谈起来,谈着谈着发现,两人有许多共同关心的问题。
我欣赏他,是因为他是一位佛教学者,他对于佛教有许多精辟的思想。我虽然不是佛教徒,但是我欣赏他,拥护他对于中国佛教的理想。我们有许多共同关心的问题,比如对于世界和平,比如对于中国的宗教应该加以改革等看法。
我知道,他也希望佛教有一个佛学思想建设。比如他曾说过,他非常同意佛教中“人间佛教”的思想,但他不希望这些思想只停留在口头上。因此,我心里一直暗暗希望他能再长寿一些,还可以在这方面发表一些意见。现在不可能了,我感到非常可惜。
在与朴老的交往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朴老对我们俩之间友谊的重视。比如说,我向他要书法条幅,他从来没有拒绝过,而且有两次,我还没有提出来,朴老就写好让人送来了。1997年,朴老在无锡休养,同夫人一起特意来南京看我,并送来了他写的书法,他写的是孙过庭之赞王右军语录:“恩虑通??,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现在,这幅书法挂在我的卧室里。
我们两人的友谊是经受了时间的考验的。我每次去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总会去探望朴老……
一年前,朴老与世永诀了,我认为上面提到的那段条幅中的17个字,用来描绘朴老自己才是最合适不过的。
春风化雨桃李含悲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刀述仁
不知不觉间,朴老离开我们已经一周年了。这一年里,我几乎是在思念和回忆之中度过的。作为他的学生和助手,相识20多年并陪伴他老人家走完人生的最后时光。历历往事,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挥之难去。
朴老的一生是爱国爱教、追求进步、悲愿宏深、无私奉献的一生。作为一位有着慈悲心怀的大慈善家和我国慈善事业的倡导者与先驱,他将毕生心血都投人到扶贫助残、救灾济困等社会救济工作中,做了许多慈善事业;作为德高望重的宗教领袖和中国佛教协会杰出的领导人,他为新中国佛教事业的开展尽心竭力、奔波操劳了近50个春秋,赢得了各民族、各宗派四众弟子普遍的尊敬与爱戴。他继承和发展了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思想,发扬菩萨行的积极精神,引导各民族佛教徒认真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政策,切实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加强佛教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佛教徒的整体素质,积极推动佛教的国际友好往来和文化学术交流活动,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路子,把我国当代佛教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我因工作关系,和朴老朝夕相处,亲承教泽,使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在我的心目中,朴老的一生既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透过他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显现其伟大的精神和非凡的人格魅力。
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生活简朴,清正廉洁。他老人家一生食素,粗茶淡饭,两袖清风,不为物累。作为当代顶尖的作家、诗人和一流的书法大家,向他求文、求诗、求字的数不胜数,只要条件允许,他从不回绝,也不收取分文。
他一生兢兢业业,废寝忘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将爱因斯坦“每天的提醒”和陶行知的“每日四问”抄录案头时时自勉。面对每日应接不暇、堆积如山的公文,他总是亲自处理,决不拖延。
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无私无畏,知行合一。他的那种面对生死安祥超脱的境界,正是他老人家平凡而又伟大一生的真实体现。
朴老走了,他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却常留世间,像明月朗照,如清风拂煦,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里,并不断激励我们从中开发出无量的功德和事业。
难忘那温和而责备的眼神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
深受中国各民族佛教信众爱戴的赵朴初会长,离开我们已一周年了。在这些时间里,我与我们国家的上亿信众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赵朴初会长,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他并没有从我们中间离去,依旧时刻在关注着中国的佛教事业,在关注着年轻一代的培养和成长。
朴老对我有言传身教之恩。1992年,赵朴初会长率团访问韩国,我忝列代表团成员,有机会与朴老朝夕相处,从一点一滴的平凡之中体会到老人家非凡的人格力量。记得从汉城出发去济州岛,临上车之际,韩国佛教观音宗一位年老的僧人慕名赶来,热情地向朴老夫妇致敬并攀谈起来,当时汽车已经发动起来,我急了,背着朴老、陈老向韩国朋友很不客气地示意,请他们让朴老上车。但是尽管朴老耳朵不灵敏,他还是敏锐地感觉到了我的示意,马上回过头来,用温和而责备的眼神看了我一眼,制止了我的好意,转身又接着与韩国朋友说话。由于翻译暂时未赶到,老人家竟然索来纸笔,和韩国朋友笔谈起来(韩国人虽不能讲汉语,但认识并能书写繁体字的汉语)。直到将近十来分钟后,工作人员上前催劝,韩国老年法师才心满意足地离去。后来在那些年里,我在与韩国、日本佛教界朋友们交往时,在他们那里一再感受到他们对朴老发自内心的崇拜与亲近。每逢此际,自然常常在眼前浮现出朴老那温和而责备的眼神。他老人家不仅教我如何走上国际友好交往的舞台,而且教我怎样赢得真正的朋友!
事实上,中国佛教界年轻一代的成长历程,每一步都倾注着赵朴初会长的培养和爱护,每一位现在已经走上佛教界领导岗位的中青年同道,对此都会有深刻的体会。例如,学诚法师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很好的典型,在他年方23岁之际,正是由于赵朴初会长的大力支持,圆老的力荐,才使学诚法师成为福建广化寺的住持?D?D全国最年轻的方丈。在我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如果没有赵朴初会长的关心和栽培,是很难想象在我40岁这个年龄就挑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这个重担的。
1990年,受师父仁德大和尚的慈召,我到九华山佛学院主持工作。当时,九华山佛学院复办伊始,非常艰难。我一个年轻外来僧人,虽有师父仁德大和尚的支持,可人生地不熟,压力可想而知。在困难曲折中,赵朴初会长正好亲临九华山调研、视察,发表了对佛教界和有关部门宣传人才培养工作重要性的重要讲话,尤其肯定了对学僧进行爱国爱教双教育的意义,明确指出升国旗,唱国歌,九华山佛学院带头,中国佛学院等全国各地佛学院学习跟进。一年多以后的1992年,赵朴老主持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根据赵朴老的倡导,响亮地提出了那个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中国佛教自身建设的大政方针:“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
壮岁远游,星晨霜月。每当我从机舱遥望河川,往往如睹朴老那双温和而略带责备的眼神。它使我慨然,促我振奋。人生电光石火,如何为国为教精进不懈,朴老是典范。若干年之后,若能与朴老相见于极乐世界,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朴老慈颜之前,能说上一句:敬爱的朴老,我们没有辜负您的培养!
朴老,我们永远怀念您。
朴老的无尽意境界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吴立民
我认识朴老,可以说是比较早的。早在1952年,我当唐生智(孟潇)先生的秘书,随孟公来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常委会,当时陈铭枢(真如)先生就和朴老一起到北京饭店来拜会孟公,商谈筹备成立中国佛教协会的事情,我是参与接待的,这样就认识了朴老。朴老、真公是来征求孟公意见,并且希望孟公参与发起。孟公欣然同意,认为这是大好事,所以孟公也是中国佛协发起人之一,发起人名单中有他。因为在此之前,陈铭枢先生就和孟公酝酿过几次,孟公还和李公济琛、沈老钧儒谈过。记得有次政协常委会后,孟公对我说,今天会议休息时,毛主席在会场随便走走,很高兴地与大家打招呼,看到陈铭枢和孟公在一起高谈,毛主席说:啊,你们两位佛教将军又谈佛教吧。陈唐两人笑了一笑。后来听说毛主席还亲自审阅了中国佛协的章程。
朴老认为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就拿最普通的文化现象之一的语言来说,很多语言都源于佛教语言,如“觉悟”,本是佛教的语言,我们现在也说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如“境界”、“世界”、“实际”、“如实”等等。成语就更多了,如“心心相印”、“打成一片”等等。如果否定了这些,我们说话就很难周全了。为此朴老要佛研所把这些“俗语佛源”的词句,收集整理,他还亲自提供了不少词目,而且为佛研所与上海辞书出版社合作编著的《俗语佛源》一书亲笔写了序。
朴老说,佛教当务之急,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不但要办好佛学院,办好研究所,而且要在广大丛林寺院里搞好道风建设。要发扬佛教的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友好往来的优良传统,要切实讲究修行,庙要像庙、僧要像僧。要编写科学常识、法律常识这类适合僧人的读物,使新中国的僧人都具有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朴老在解放前就曾输送过“五比丘”到海外留学,都有成就。“文革”后朴老亲自培养新“五比丘”去斯里兰卡留学,对他们真是无微不至地关怀。有年春节,大年初二,风雪交加,朴老还亲临佛牙塔等待“五比丘”见面,鼓励他们精进修学,爱国爱教,报四重恩。
朴老常拿佛说的“一滴水”、“爪上土”的譬喻说法教诫佛教弟子。朴老说,我们的生命好比一滴水,只要我们肯把它放在人民的大海中去,这一滴水是永远不会干涸的。又说,个人的力量犹如指甲缝里一点点土,只要我们肯把它依附在祖国的大地上去,这一爪土的力量就会无比坚固。
朴老的名著《佛教常识答问》,看似通俗,实很奥妙,是一部“入藏之作”。朴老是真正“道融真俗,觉证生涅”,圆融大小乘,圆融显密教,圆融世出世法的无尽意菩萨。无怪其书法、诗文、词曲都那么迥然卓绝,独具风格。朴老那“最上乘,高着眼”的境界最令人佩服。就拿朴老的遗嘱来说吧,“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这是何等的无尽意境界啊。
朴老去世已近一周年了,但他老人家那宁静舒坦的声音,慈祥和蔼的面容,那一幕幕的“名相”都还清晰在眼前。朴老,朴老!慧光不寂,法水常流,悲愿无尽,宝花还开,就在眼前。明月清风,深夜不寐,信笔拈来,就算是以心印心的“无尽意”吧!
(转载《中国宗教》2001年第3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