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日本佛教>>正文内容

日本的佛教宗派(续)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蘧俊忠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日本的佛教宗派(续)

蘧俊忠译

  时  宗
  时宗系一遍智真(1239—1289)所创。该教认为:念诵完成了阿弥陀佛本愿的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名号,抛弃自己的烦恼而与南无阿弥陀佛一体时,保证在现世能往生净土,在阿弥陀佛等诸佛的保佑下,度过充实的一生。该宗劝说所有的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期共同往生净土。该宗本尊虽为阿弥陀佛,但把一遍视为阿弥陀佛的具体象征而作为本尊供奉。
  一遍为劝请人们念佛,一生周游全国,向人们散发念佛信条。这被后来各代的游行上人继承至今。该宗有一个特点叫“跳舞念佛”’以跳舞的形式表达凡夫俗子被拯救的喜悦心情。这被说成各地盂兰盆节所跳舞蹈的渊源。
  据说一遍随净土宗西山门下的华台和圣达修学,文永十一年(1274)在熊野本宫领悟到他力念佛的真谛后周游全国,散发念佛信条,长达十六年之久,明治十九年(1886)逝世六百年纪念时,被授于圆照大师称号。其弟子他阿真教嗣法后,加强了宗门的基础,室町时代,宗势大为发展,但到战国时代,由于周游全国很困难,檀信徒中已无武士等原因,宗势不大兴旺。到德川时代,法主又被特别恩典可云游全国,劝请念佛活动又不断开展起来。游行上人的名字在一般老百姓中也广为人知。不过,明治以后却没有什么进展。
  时宗所依据的经典虽是“净土三部经”,但其中的《阿弥陀经》却被作为正式的依据经典。
  现时宗以藤泽市的清净光寺为总本山。寺院总计为四百一十五座。德川时代的分派现象已经消失,各派寺院统统归于时宗。
  融通念佛宗
  下面讲一下净土教系的一派融通念佛宗。
  该宗如其宗名所示,是宣传一人念佛和其他许多人念佛是互相融通的,即所有的人都不是作为个人单独生存的,而是互为因缘关系的,是举一发而动全身,全身之中又有一发。因此一人念佛之功德包含着许多人念佛的功德,而许多人念佛的功德又回归于一个人。这不仅仅是念佛,而是一个人的善行与其它人们的善行融通在一起,一个善行与一切善行融通在一起。所以,一个人的善行与千万人的善行融通在一起,就会形成巨大的力量。这的确是广大圆满的念佛教导。
  据说被该宗尊为开祖的良忍(1072—1132)于永久五年(1117),在京都大原从阿弥陀如来得到感悟,于是把“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是名“他力往生”,“十界一念,融通念佛,亿百万遍,功德圆满”作为开宗立教的宗旨。
  该宗的本尊佛是被称为十一尊天得如来的画像,这是良忍在授受上述偈文时从阿弥陀如来那里同时授受的画像。该像是以阿弥陀如来为中心围绕以十菩萨的画像,表示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十界包含于一念之中。只要以这包含十界的一念口称念佛,其功德即可遍布全宇宙。反过来,遍布全宇宙的功德又可回归于一人。因为具备了无际无量的功德而成佛,所以叫做他力往生。
  良忍把“上止一人,下至万人”作为宗旨加以宣传,把接受这一宗旨的人登记到融通念佛劝请册上,强调获得一人一切人之功德。至今,该宗仍然以添写日课劝请名册的方法,弘扬这一教导。
  时宗依据的经典是《华’严经》、《妙法莲华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梵纲经》等。良忍曾在比睿山学习鱼山流声明,被称为声明业中兴之祖。
  良忍于天治元年(1124)入京都,进宫开办念佛会,受鸟羽上皇归依后,即周游全国劝请念佛,死后六百四十年,被后桃园天皇赐予圣应大师称号。第六世良镇之后,该宗法统中断约一百四十年之久,直到元亨元年(1321)才由法明良尊中兴,到元禄时代,又由大通融观(164g一1716)再度兴盛起来。上述三人被尊奉为融通三祖。
  现该宗以大阪大念佛寺为总本山,下面有三百五十七座寺院,开展以寺院为中心的传教活动。该活动称为“御回在”,每年春秋两季手捧本尊天得如来画像,由总本山出发,到下属寺院和信徒家中巡回传教。该宗还从事社会福利事业。
  净土真宗
  宗祖
  净土真宗的开祖是亲鸾(1173—1262),但这一称呼可能是违背亲鸾本意的。在亲鸾自己的心念中丝毫没有开创一宗的思想,倒是把他作为曾是坦诚的真宗的追随者看更为合适。这从他自己所说“亲鸾没有一个弟子,只是始终以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的教导为根据,沿袭印度、中国、日本相传的传统教导”的话就一清二楚。
  亲鸾出生在与当时权势显赫的藤原家族有关系的日野家,九岁出家得度,后加入比睿山僧籍。但其后不久,他对自己久住比睿山产生了动摇,二十九岁那年春天,毅然离开了比睿山。可以说,这是他的一个重大转机。下山后,在京都东山的吉水,他遇到早他下山宣传念佛法门的法然,并投身于他的门下。但是念佛教团在发展中遭到旧教团的反对和压迫,终于禁止,法然被流放土佐,亲鸾亦被流放到越后。仅仅数年的时间,师弟二人即成永别。但是身在越后的亲鸾反而因此而获得极大飞跃,那就是他和惠信尼结婚成家,生了孩子,勇敢地走上了在当时的佛教界不可想像的革新道路。他还自称愚秃,过起了在家佛教的生活。五年后,他被赦免,但师法然已经去世,他无意返回京都,四十二岁时,与妻惠信尼及子信莲移居于常陆(今茨城县)。当时的关东确立了新的镰仓幕府政权,实行武士强权统治,农民仍然过着贫困交加的生活。亲鸾在这里千方面认认真真地进行传教,并于五十二岁时编写了他的主要著作《教行信证》六卷。净土真宗的信徒把此书尊奉为《本典》,把此书完成之年作为立教开宗的纪念年。
  亲鸾在关东生活了约二十五年,六十岁后返回京都,晚年很不平静。八十岁后,关东地区对念佛者实行镇压长达五年之久,其高足性信房、真佛房被捕押送镰仓。当亲鸾得知自己的儿子善鸾也参与了这一事件后,遂与其断绝了父子关系。对念佛法门中的斗争,亲鸾常常写信劝诫,保存至今的四十余封亲鸾书函就是围绕这一问题写的。
  本尊
  真宗的本尊有形象本尊(阿弥陀佛画像和木像)和名号本尊。亲鸾写了许多名号授予弟子们。名号本尊有三类,即“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十字名号,“南无不可思义光佛”八字名号,十字名号和八字名号都是表示六字名号缘由的,因此,人们可以只归依名号本尊,信受佛的拯救。
  教义
  亲鸾的教导与佛教本来的教导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从在家佛教道路开始的。他说:“非僧非俗,故以秃字为姓。”所谓非僧非俗,是指他离开比睿山后不再在深山老林里舍家弃欲地过与世隔绝生活的僧人了。话虽如此,但他并没有抛弃佛法。他从小就看腻了世人追名逐利、升官发财、尔虞我诈、以冤报冤这种俗生活中的荒唐虚伪和不应有的痛苦,因而一心按着佛教教导,寻求真正的生活。由此而形成的亲鸾的教导的特点可归纳如下五条:
  一、在家佛教二、本愿他力三、信心正因
  四、现世不退五、排除迷信
  首先是在家佛教,它是在漫长的佛教历史过程中首先由亲鸾具体化了的。但是,这决非他独断专行,而是吸收了日本佛教的开拓者圣德太子亲著的《三经义疏》中所表达的思想。圣德太子的思想是:每天的生活本身就是佛道。这就是大乘佛教本来的精神,而如实地实践并使之具体化了的人正是亲鸾。
  在以往的佛教徒中,有人认为只有出家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在家信徒难与相比。而亲鸾认为出家只是形式,心不出家则毫无意义,不能算是被真正解脱,倒不如还其烦恼人的本来面目,就那样得到拯救更适合所有的人,而满足这样的要求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这里他开辟了一条不论出家在家好人坏人都能同样地得到解脱的道路。然而,亲鸾决不是把自己置于领导者的地位,他认为凡是得到佛本愿拯救的人,不论其身份和职业如何,都是同朋,是同行。这就包括了所有的人,而且正是这种不分乡村和城镇、不分国境而相互敬爱,能够产生发自内心的和平精神。
  第二是本愿他力,即普度众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他力精神。接受最低级的东西,把它指引到最高尚的方向,这才是真正的拯救。
  所谓他力,往往容易被误解为心甘情愿的依赖主义。但是,正如亲鸾所说,他力是本愿力的回向,阿弥陀佛本愿经常在我们身上起作用,给我们以佛的智慧和一切慈悲之德,使我们确立真正的主体,在任何事情上均不动摇,以坚强的信心生活下去。
  第三,所谓信心正因,实际上就是让得到这种坚强的信心。为了让我们成佛,阿弥陀佛舍施给我们一切德,因此,我们只要信仰其本愿就可以了。因为这一信心具备了一切佛德,确实是能让我们达到最高觉悟的正因。
  在佛教各宗派中,有的宗派认为要成就佛果,就必须实践一切行。对此,法然则坚决主张念佛往生,并阐明了阿弥陀佛本愿。但有人认为念佛要执着,要多念才能得到正果,而念佛又不单纯是念咒,并非只动动口就可以的事。于是亲鸾具体说明了念佛的内容,说念佛要有名号、信心和称名;即阿弥陀佛为拯救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誓愿回向全部佛德,其具体表现就是阿弥陀佛这一名号。由于我们被诸多烦恼困惑,看不见摸不着佛,因此想出了谁都可以接受且容易办到的这个名号,并认为这一名号具有佛的一切功德,只要坚信并称名念佛,任何人均可得到拯救。应该说名号是佛作用在我们身上的活的形象,因此亲鸾把这一名号奉为本尊。
  信仰这一名号,不论我们每天如何忙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仍然可以随时随地念佛,这就与佛生活在一起了,这不能不说是最好地反映了在家佛教的真正意义。亲鸾强调说,正是由于信心、称名是佛惠赐的,因此,它具有比我们的一切修行都大的价值。信心本身就是成佛的种子,是通向觉悟的心。
  第四是现世不退。说的是在信,心确立时也就确定要达到最上悟,在今世生活中就会惠受到与如来相同的德。亲鸾就是这样高度称赞现世利益的。也许有人会以为净土教就是以往生为目的,只主张死后得救罢了。这是一大误解。事实上,亲鸾在《教行信证》信卷中列举了在现世可以得到的十种利益,并写有十五首“现世利益和赞”。他说,能得到佛拯救的人,自然法喜充满,可以确立自觉的主体,进行真正的生活。
  第五是关于排除迷信。这里有必要连想一下上面所讲的现世利益。就是说,虽然亲鸾一再强调现世利益,但决非是向神佛祈求物质利益,他始终强调破除迷信,认为向神佛祈祷避祸就福并不是正确的人生生活,所以坚决否定那种怕鬼神、信土地、论风水、用占卦决定命运的做法。在人生发生不幸的时候,把责任转嫁给幽灵、日月风水,这只能使人越来越糊涂,我们的生活越会毁灭。一切幸福只靠祈求给予的话,人的努力和教育就会失去意义,人就越来越堕落。迷信不能使人真正地生活。因此,亲鸾坚决反对之。
  佛教教导人们要正视正确的因缘道理,自己承担起生活的责任,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开拓更美好的人生。培养这种决心和努力,就是不可动摇的信心。
  顿悟阿弥陀佛的道理而有信心生活的人,就不畏惧任何困难和障碍,不被任何东西所诱惑,迈向人类最高目的的觉悟之道。亲鸾说:相信自己可以往生净土的人,为感谢和报答佛的宏恩,就应该一心念佛,为世界和平和宏扬佛法而努力。这可以说是净土真宗对待人生生活的基本态度。
  现况
  现在,净土真宗分成本愿寺派(西本愿寺)、大谷派(东本愿寺)、佛光寺派、高田派、木道派、兴正派、出云路派、山元派、诚照寺派、山门徒派这十派。他们均分别以自己的本山为中心进行传教活动。
  亲鸾本身完全无意创立一宗,但他死后,以他的教义为主的人们就自然而然地形成教团发展起来。该宗到第八代莲如时教势已衰落,由于他四处努力,才兴盛起来。他留下的《御文章》或叫《御文》的简明笺函可说已普及全国,起了很大作用。第十一代显如之后,该宗分成东西两本愿寺。现双方分别有末寺约一万,成为现在日本佛教人数中信徒最多的宗派之一。
  临济宗
  日本禅宗有曹洞、临济、黄檗三宗。三者都是镰仓时代到江户时代初期由中国来的僧人和日本的僧人创立的。与以开山祖道元为中心而形成教理和历史的曹洞宗相比,临济宗的中国禅宗派别特色很浓,现在仍分为十几派。其所有宗派都是以中国唐代的临济义玄(?一866)为宗祖,以宋代产生的禅僧语录和禅悟境的问答为公案,把坐禅作为修行的方法。黄檗宗只不过是大陆兴隆起来的临济宗较晚传到日本、以中国僧隐元隆琦(1592—1673)为开山、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着更为浓郁的中国风气为特色罢了。
  宗名
  作为宗名的临济,是义玄晚年所住小院的名字,即现河北省正定南郊,是临滹沱河之济的意思。黄檗宗是隐元到福建省福清郊外的黄檗山万福寺时起的名字。把临济禅最初传到日本的是明庵荣西(1141—1215),荣西十九岁上比睿山,学习天台教与密教,不久即入宋求法,欲开辟禅教改革的道路,著有《出家大纲》、《兴禅护国论》,与天台、真言老教团相协调,以期弘通禅教,创建镰仓寿福寺、京都建仁寺。
  本尊
  无特定的本尊,这是临济宗的宗旨,但以各自因缘供奉有关的佛、菩萨,如释迦牟尼佛、药师如来、大日如来、观音菩萨,此外还供奉初祖达摩大师和临济禅师等像。
  经典
  有教外别传。此外,该宗还很重视师徒传承的悟道内容,并不把经典奉为绝对权威,把包括禅语录在内的经典作为辅助教材。换句话说,临济宗没有特定的经典,所有的经典都学习;’但是该宗普遍习诵《金刚经》、《大般若理趣分》、《楞严咒》、《菩提和赞》、《坐禅和赞》等,《临济语录》、《碧严录》、《无门关》被作为祖录习读。
  历史
  宗祖临济义玄出生于曹州南华(山东兖州),青年时代出家,研习佛教学,他不满足传统的方法,遂去江西学习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这三代祖师创立的新佛教。
  被称为教外别传的新佛教,不把经律论作为圣典来学,而主张参究佛陀讲经律论的本心,把佛陀的心作为自己的心来体会。义玄在江西三年,潜心反躬自省,后来,他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我尚未达到悟境,内外一片黑暗,深感岁月空流,焦急万分,像是着了迷似地求道”。过去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对他来说已完全丧失魅力。那时,义玄在一前辈指引下拜谒希运,经严峻的问答,大窘大悟。所谓大悟,即自已原有的疑团内裂,醒悟到本来的自我。
  临济宗就是以每个人亲身学习体会宗祖义玄大彻大悟这种修行方法而建立起来的。体验本是自己坚持进行的,把它作为一个确定的教义,这是个很大的自相矛盾。
  义玄不久即返故里,以河北临济院为中心,向仰慕他的人宣讲大悟的体会。汇集他说法的《临济录》自始至终是采取自传的形式。临济宗的教义和历史均是由此而来。
  教义
  本来,佛陀的教义也好,被当作禅宗初祖的达摩的法门也好,实际上都和义玄一样认为大悟就是坐禅。禅的基本思想并没有脱离作为大乘佛教特色的“烦恼即菩提”“不断烦恼得涅槃”这一思想。产生于中国的禅教的特点在于掌握大乘佛教的教义,找出形成具体力量的方法。比如,后来成为二祖的慧可曾请求初祖达摩说:“我的心还不安,请你把我的心安下来吧”。初祖达摩说:“把你的心拿来,我就照你说的给你安心”。慧可嚷道:“想拿也无法拿呀”,达摩说:
  “这不就给你安心了嘛”,于是,慧可就完全弄懂了大乘诸宗所说“除不安的心外别无悟心了”的道理。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自古就已有各种《般若经》,也有《维摩经》,都有这样的教导,达摩就不必特意到中国来了。慧可也不会有向达摩的这一请教了。他已年逾不惑,不用说儒教、老子庄子的思想,大小乘佛教的教理都研究完了,可这些哲学都没有能够解释他为什么心不安。
  本来,戒律与坐禅的修行是应该起到这种作用的,但是印度与中国各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明历史,要像印度佛教那样实行戒律是完全办不到的,何况要达到完全的觉悟,那更是近乎绝望了。从达摩开始的禅宗,在过去的大乘佛教之外,并没有增加新的思想,但它为大乘佛教具体的实践建立了切实可行的觉悟途径。
  达摩要慧可拿出不安的心来,既不是要告诉他那难以扑捉的空的理论,也不是纯粹的讥讽,实际上是让他拿出那无法拿到的心。他们两人的问答只是这种具体方法的事例之一。六祖慧能也是一个“不识字、不懂法、只会道”的乡下佬。所谓悟道,就是从内心深处掌握自我,,并且能把它自如地表达出来。慧能是天生的禅者,当时博学大乘哲学的最高权威神秀说:“要时时勤拂拭,莫使心这个明镜染上尘埃。”而慧可则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神秀的想法并没有错,是完全符合大乘佛教的原理的,问题在意可这样完全标准化的优等生身上。神秀的主张不是禅宗的道理。禅宗的目的不在于研究治病的药和努力维护健康,甚至连健康和疾病这种相对立的概念也没有。禅的作用就是证实本来的健康体和本来的自我在自由的生活中所不断创造出的新鲜的言行。不患病药就没有用,不迷就不会得到悟。马祖道一把慧能的思想推进了一步,他认为日常、的一举一动都是道,说“平常心即道”。“平常心即道”出自中国古来的思想,不把道视为远大的理想去追求,道就在日常的衣食住之中。这可以说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的作为宗教的禅的本质。
  临济义玄系马祖后第四世。他所达到的最高顶点是讲现实人生的自由与价值。他认为:不论是过去的哲学还是伦理,只不过是闲人的游戏,甚至认为是束缚人的枷锁。最大者是佛祖,佛祖的话就是经典。临济认为经典不过是拂拭不净的废纸而已,只有杀佛杀祖才能得解脱。这些话不是说临济有多大本领,而是在这个人身上可以看到无本尊、无教义、无经典的宗教的诞生。他把自己的这一主张肯定下来,为不让人把自己的话变成教条,说“不要拘泥于我所讲过的”。这样,作为一种思想,是不会再发展了。因此禅的思想也就到,临济为极限,无需对这一思想再次加以肯定,只要去探求如何具体发挥运用就行了。.这就是以临济为祖的临济宗不久便形成公案的原因。
  修行
  临济宗的修行方法是看话。所谓看话,就是看公案。公案好比是断案的案例,要评断一个事实,J在考虑它是否符合一般原理之前,先参考一下与这一事实相似的先例,以此来了解事实的性质。看就是考虑或体验。为避免思维的抽象化、原理化,所以使用意味着具体的、感性的把握整体的“看”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无数相似的事例,同时也有完全不同的偶然的个别事例。重新认识自我这个存在,也是看话的目的。先例有无数个,对照哪倘可以,但是宋代的看话却喜欢使用“赵州无字”的公案。狭义的看话只限于看这一公案。“赵州无字”是某僧和与临济几为岗时代的赵州从谂(778—897)的问答。僧访赵州:“狗子有佛性吗?”赵州曰:“无”。僧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狗子为何没有”。赵州说:“明知故犯”。重新总结看话方法,拟定了适合日本人之公案的是白隐慧鹤(1686—1769)。今日之临济宗,在内容方面均是沐浴此人恩惠的。
  现况
  作为日本佛教一派的临济宗、拥有历史最古的建仁寺、建长寺、圆觉寺、南禅寺等十五个大本山和约五千八百个末寺,此外,还有三十个专门道场,有花园大学等学校。其教势以妙心寺派为最大,据说有三千四百三十一所寺庙、三千三百四十多名僧侣、一百六十二万信徒。另外,黄檗宗以宇治的万福寺为本山,拥有四百,七十八所末寺,三百九十名僧侣和十八万信徒。本山内设有专门道场,大学是利用妙心寺派设立的花园大学,宗政也多与临济宗派合议。
  (待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