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杰仁波切著:杰仁波切读圣经——用善意打开沟通的大门(4)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杰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平等(玛尔谷福音三31-35)
  耶稣的母亲和他的兄弟们来了,站在外边,派到他跟前去叫他。那时,群众正围着他坐着,有人给他说:“看,你的母亲和你的兄弟在外边找你。”耶稣回答他们说:“谁是我的母亲和我的兄弟?”遂环视他周围坐着的人说:“看,我的母亲和我的兄弟!因为谁奉行天主的旨意,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亲。”
  福音背景
  《玛尔谷福音》是最简短的福音。传统上认为,它是门徒圣伯多禄所写,这位门徒乃是十二门徒、或说是耶稣使徒的领导者。它也是最早完成的福音,大概是在西元六十五年所作,可能是为当时在罗马归化的非犹太人新基督徒而写的,地点则是于圣伯多禄殉道的地方。
  马尔谷认为,耶稣有关天国的训示,为我们引介了新的世界。这个王国并非只是教义上的训示,而是个神秘的奥迹、或是最终真实(上帝)的秘密所在,乃是耶稣所总集于一身,而显示给门徒的。
  因此耶稣传道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显示自己的真实性、最深层的主体性。透过他的训示教诲、以及他与门徒之间的关系,而来显示他自己。在这部福音里,耶稣的门徒通常显现出不太能了解耶稣在训示什么的样子。
  这段福音接着叙述了耶稣如何捡选他最重要的十二门徒,并亲自派遣他们去宣扬天主的国。当他回家时,家人都认为他已经疯了。从他一开始在大众面前传道之时,就已经激怒了当时法利赛人的教会当局,因为他以强烈的言论、与他们的伪善针锋相对。法利赛人及一些其他的人,便指控他被魔鬼附身。
  这时,当耶稣正在讲道,有人告诉他,说他的母亲和兄弟在外边要见他。据推测,他们并没有去找他,因为他们不被允许去找他、或者他们也害怕当时耶稣的行为。他回答道,他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亲人而拒见他们,而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他的教训和使命。
  他将和同他一样行上帝的旨意的人团结为一家人,而取代了天生的血缘。在此,我们再次看到了先前所说的相同概念,也就是上帝的子女共享着宇宙自然中的神性。
  上主的国度,是对个人的强烈要求。成为上帝的子女,则是要我们去了解,各个人类之间的关系,乃有赖于我们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对基督徒而言,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可以由我们内在和耶稣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上帝是不可知的、也是不可见的。但我们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是以我们与彼此之间的关系来表述的。因此我们与复活耶稣的关系,也带领我们与其他人建立更完美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教会之所以被称为基督的身体的原意,此乃他所有门徒的调和总体,就像他是总体宇宙的原则一样。
  这段福音是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出现在福音里的其中一次,她受到天主教义所特别尊崇。玛利亚并不具有神性,而是神圣且被上帝接受的历史人物。对许多基督徒而言,她持续执行着一份特别的爱的职务。她对于受苦人们的关心,是带领人们进入她的儿子、基督之内的一个方式。
  天主的国(玛尔谷福音四26-34)
  他又说:“天主的国好比一个人把种子撒在地里,他黑夜白天,或睡或起,那种子发芽生长,至于怎样,他却不知道,因为土地自然生长果实:先发苗,后吐穗,最后穗上满了麦粒。当果实成熟的时候,便立刻派人以镰刀收割,因为到了收获的时期。”
  他又说:“我们以什么比拟天主的国呢?或用什么比喻来形容它呢?他好像一粒芥子,种在地里的时候,比地上一切的种子都小;当下种之后,生长起来,比一切蔬菜都大,并且长出大枝,以致天上的飞鸟能栖息在他的荫下。”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按照他们所能听懂的,给他们讲道。若不用比喻,他就不给他们讲什么,但私下里却给自己的门徒解释一切。
  福音背景
  耶稣常用比喻的方式来传教,这些是他从平常的生活细节所取得的简单故事和类比内容。在此,他以两种比喻来形容天主的国度,而那是他所教导的精髓之处。因此,建议读者以两个范畴来省思这段福音:耶稣以比喻来教导的心灵方式,以及耶稣所训示的天主国度之意义所在。
  在讲述这段比喻之前,耶稣曾对他的门徒说到,他以公开的方式、用比喻来教训他们许多的事情,而经由这样,便将“天主国的奥义给了你们”。他公开地教导了每个人,但每个人的反应或理解将会有所差异。他尊重了每个人在理解方面的不同能力。但基督的教义则强调,每个人都同样地被如唤进入神圣,并且,如果他们愿意配合恩慈的工作,便可以成圣。
  对于天主的国较好的诠释,乃是“上帝的统制或力量”,如此我们较能掌握它的动态意义。如同若望?缅因所说的,它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体验。在《玛窦福音》第十一章二十五节里,耶稣曾说,天国并非是向博学多闻者与聪明伶俐者来显现的,而是为谦卑及单纯的人而显示的。在他生命的后期,耶稣曾被挑衅,要他使用他的君主般的力量来拯救自己脱离死亡,当时他说,尽管他是君主,但他的王国“不是在这世界”。
  耶稣透过教导,以及他与听众互动的影响,显示了他的王国,同时以生动的基督真言“揭示”了真理。
  在天主的国这两个比喻中,耶稣表示,它的意义是互为反证的——就像掉落地面的种子,必须先死了,之后才能有所收成。这里所引述的两个比喻,也用了大自然的生长形象,来描述实现天主国度的方式。因此,我们将它视为一种终身的历程。
  在第一个比喻中,耶稣以一个很普通的方法,描述了天主的国如何于一个人的内在一天一天地逐渐成长,以及我们何以并未意识到。而它将带来丰收;耶稣说,他的来是让“人们可以有全然美好的生命”。因此天主的国,就是人类生命的完满,意思是完全拥有上帝的天性。
  第二个比喻则显示,这个完满的生命并非是私下的、个别的体验。它从一个限于我们每个人自我中心界限的小小方式开始,但是,却能成长到超越了这些界限、而成为对于无限开阔与宽宏慷慨的体验。
  尽管君主、王国等这些象征,有着世间权能的意味,但是耶稣强调,天主的权能并不带有强迫与暴力,而是一种爱。因此,根据《新约》所记载,王国的实质与特性乃是“爱、喜悦、忍耐、仁慈、善良、温和、忠诚、和自我控制”。
  变容(路加福音九28-36)
  讲了这道理以后,大约过了八天,耶稣带着伯多禄、若望和雅各伯上山去祈祷。正当他祈祷时,他的面容改变,他的衣服洁白发光。忽然,有两个人,即梅瑟和厄里亚,同他谈话。他们出现在光耀中,谈论耶稣的去世,即他在耶路撒冷必要完成的事。伯多禄和同他在一起的,都昏昏欲睡。他们一醒,就看见他的光耀和在他旁恃立的俩个人。那二人正要离开时,伯多禄对耶稣说:“老师,我们在这里真好!让我们搭三个帐篷:一个为你,一个为梅瑟,一个为厄里亚。”他原来不知道说什么了。他说这话的时候,有一片云彩遮蔽了他们。他们进入云彩时,门徒们就害怕起来。云中有声音说:“这是我的儿子,我所捡择的,你们要听从他!”正有这声音时,只见耶稣独自一人。在那些日子,他们都守了秘密,把所见的事一点也没有告诉任何人。
  福音背景
  在《路加福音》的故事中,耶稣行了奇迹,使得五千人都得以饱食了,然后给了门徒强烈的训示:“谁要跟随我,就该弃绝自己,谁若愿意得着生命,必要失去生命。”这揭示了以下章节所要发生的,也就是耶稣内在隐含的光,那照亮着心性和物质、身体和心灵的光,将要有独特的显现。
  这段福音是充满奥秘的一段。它源自于新约中其他地方所曾提过的实际事件,却又以极为象征的方式来叙述。它的主要象征之一,是耶稣显圣容之时与梅瑟和希伯来先知厄里亚的对谈。梅瑟是律法或犹太教律(梅瑟五书)的象征,厄里亚则是犹太人最伟大的先知之一。他们共同代表着犹太人的两大宗教支柱;透过教律与先知来和上主沟通。因此耶稣不仅和这教义有所关联,他也被视为是圣父的最高光荣。
  当然,耶稣在文化上和宗教上,都是犹太人。但他与上帝之间的个人经验,使得他超越了个人的特性及文化的素养。这段经文中较为内在的征象,则显示了耶稣获得启示的本质。首先,在这个景象中,他与梅瑟及厄里亚谈到了有关他的离开或死亡,以及他将在耶路撒冷所完成的命运:亦即要被钉在十字架上,并且复活。这意味着他将经由痛苦来完成他的启示。
  然而,耶稣经历残酷死亡的意义,并不表示我们被痛苦拯救了。而是,他在十字架上的死亡,代表着透过了耶稣,上主的爱因而延伸并传达给人类。因此,十字架的确是爱的表征,也是转变的方式。也因而,痛苦有着积极或救赎的含义。
  在耶稣显容之时,跟随他的都是和他最亲近的门徒。然而,不论在这儿、或是别处,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却是无法完全地认识耶稣。只有到了耶稣死后复活在他们面前出现,并派遣圣神与他们同在之时,他们才完全地认识了他。他的门徒对于理解他意思的能力非常有限,这是何以当时耶稣会告诉他们,不要将他们所见的传扬出去。
  这个故事的最深象征,则是在于透过“云彩”所彰显的上主启示,也就是,当时云彩中有声音说,“这是我的儿子,他是我所捡选的,你们要听从他。”由于这些乃是超越时空极限的奥秘,因此,在耶稣身上,或是透过耶稣,以及在耶稣死亡之前,或是之后所发生的事情,在某方面来说,都可被视为有着相同的性质。
  云彩是圣经里对于上主的一个神秘表征,而上主则是一向不可知的,即使是在上主自我启示之时也是这般。由于上主具有这种的不可知性,只有经过爱、才可来认识上主,这是所有基督宗教神秘主义的本质所在。
  使命(路加福音九1-6)
  耶稣召集了那十二人来,赐给他们制伏一切魔鬼、并治疗疾病的能力的权柄,派遣他去宣讲天主的国,并治好病人,向他们说:“你们在路上什么也不要带,也不要带棍杖,也不要带口袋,也不要带食物,也不要带银钱,也不要带两件内衣。你们无论进了哪一家,就住在那里,直到从那里离去。人若不接待你们,你们要离开那城,拂去你们脚上的尘土,作为反对他们的证据。”他们就出发,周游各乡村,宣传福音,到处治病。
  福音背景
  《圣路加福音》有可能是在西元七十年时,也就是耶路撒冷被罗马人毁灭之后所写的。历代的教会都相传,路加曾做过医生、也是圣保禄的年轻门徒。他是四部福音作者中,最精通文学的一位。在这部福音的一开始,描述了路加曾经做过许多的访查,以便取得有关耶稣的第一手历史事迹。
  这段福音叙述了许多关于耶稣奇迹之部分内容。但是,《圣路加福音》则强调了耶稣在他的死亡之前、和死亡之后,如何明确地派遣他的门徒,肩负起他的使命及指示。耶稣召集了他所捡选的十二个门徒,共同赐给他们“能力和权柄”,这些是他自身所拥有的心灵特质,因而能够传给别人。他赐予的能力,特别可用来制伏魔鬼、和治疗疾病。但这些能力的传赐与彰显,主要是为了宣扬天主的国度。这些奇迹,是能力的表征、也是沟通的方法,但它们所代表的主要作用,则是扮演着天主国度的见证人:这些奇迹显示了天主的国是在人们的内在,是唾手可得的。在《玛尔谷福音》中,则描述了耶稣告诉群众,不要去宣扬他的奇迹。
  在另一个场合,耶稣被问到天主的国度何时出现。人们认为天主的国只是个外在的事件,或只是个状态而已。但他的回答则是:“天主的国并非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天主的国就在你们中间。”
  于耶稣死后,圣神显现给他的门徒,赐予他们能力、并派遣他们宣扬救赎的奥秘及耶稣的真实性。但是,在他的一生中,为这些门徒所宣讲的旨意,则是即将到来的王国。
  宣扬天主的国、和治愈疾病之间的联系性,对于基督徒来说,是个很重要的议题。天主的国并非是一种私自的抽离。在所有人类出于自卫而与天主对立的状态中,最脆弱的便是我们的苦难所在。因此,痊愈或治疗,所触及的是我们内心的最深处、也是我们经常隐藏起来的部分。在人类平时生活的情境中,天主的国便可以被实现、或者被带入。苦难唤起了耶稣内在的怜悯,就如同他怜悯了我们一样。当然,我们很容易会将焦点放在治愈身体上的疾病,而忽略了全人的痊愈,后者乃是天主国度的全然意义所在。
  耶稣在派遣门徒去宣讲福音时所给予他们的教诲,勾画了一种特别的态度和生活的形态。这种态度是对于上主的完全仰赖。而这些门徒的生命显现,与他们使命的成功或失败,是完全无关的。如果他们所宣讲的讯息被拒绝了,他们必须“拂去(他们)脚上的尘土”,离开那个地方。
  耶稣门徒的生活方式,不仅是物质贫乏、也是非常简朴的。在字面上来看,这是对于一位修道士的生活描述,但也象征着任何真实的精神探索者或是门徒的所行道路。同时,这也意味着,那些特别负有教诲责任的人,应被更为广大的群体所支持。
  信仰(若望福音十二44-50)
  耶稣呼喊说:“信我的,不是信我,而是信那派遣我来的;看见我的,也就是看见那派遣我来的。我身为光明,来到了世界上,使凡信我的,不留在黑暗中。无论谁,若听我的话而不遵行,我不审判他,因为我不是为审判世界而来,乃是为拯救世界。拒绝我,及不接受我的话的,自有审判他的:就是我所说的话,要在末日审判他。因为我没有凭我自己说话,而是派遣我来的父,他给我出了命,叫我该说什么,该讲什么。我知道他的命令就是永生;所以,我所讲论的,全是依照父对我所说的而讲论的。”
  福音背景
  传统上,都认为《若望福音》是由(耶稣所爱的门徒)所写的福音。它叙述耶稣是上主的道(希腊语,意思话语或智慧)。耶稣的生命和教诲,被看成是宇宙的智慧之光,这象征着耶稣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有所意义的。最早的传说,并没有把耶稣说成等同于上帝。那是后来才发展而成的。但是,圣若望谈到了耶稣和上主之间的亲密关系。耶稣与上主之间有着相当独特的关系,就如同儿子与父亲的关系一般。
  在这部〈若望福音〉中,概述了耶稣的许多谈话。在这些字句之中,我们不但可以听到耶稣的声音,也能够了解早期基督徒对于耶稣的看法。
  耶稣总是把他的中心意念放在天父里。所以,如果人们信任他,他们便是真的相信了上主,而不只是相信耶稣。他说,他的父亲派遣他来——意思是耶稣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使命。看见耶稣,便是看见派遣他的父亲。在耶稣和天父之间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非为二者的。
  耶稣形容自己是一道进入世界、打破黑暗的光。因此,“信仰”耶稣的意义,比起相信教条的意思,还来得更多、甚多。这意味着,与他之间建立了个人的关系,便是与他所身处的圣体圣事的真实之间建立了关系。而这种关系的本身,便是自我启迪的过程,能够驱散人类内心因无知和恐惧所造成的黑暗。这种信仰的关系,正是基督徒的生命道路。耶稣曾说过:“天父和我是合一的。”他也曾说过:“天父比我伟大。”这些都是耶稣和他的父亲关系的两个面向,而天父也是我们的父亲。
  几个世纪以来,基督徒的思想家发展出三位一体的教义,以便叙述这种关系何以能够拯救、转换、和完成。天父是万物的基本,眼所不见而不可得知;儿子(降生为人、成为耶稣)是被父亲所钟爱的,而他们彼此之间的相爱,就是圣神,它是三位一体的第三位。因此,天主是三位一体的。耶稣曾允诺,当他于这个世界不再有形体之后——在他死亡之后、复活、以及最后回到父那里时,将会派遣圣神到这世上来。
  在这部福音中,耶稣明白地说到,他并不审判这个世界。如果有任何人拒绝了他的真理,这审判便是在拒绝本身,因为耶稣所说的每一件事,都包含了天父的真理。
  耶稣说,天父的诸多论旨,都是“永生”。他也曾说,因着他的到来,人类才得以享有完全的生命。永恒的生命不仅意味着永远的存在。它所代表的,是人类良知潜力的完全发展。耶稣所唯一强调的指示,便是要人们彼此相爱。因此,完全的良知,便是对于人类彼此相爱能力的充分实践。爱,是天主的本质(天父爱了他的儿子,而这爱是圣神)。所有的人类都被召唤,来共享天主的本质,并因着爱、而成为天主之子(于我们所摘录的第一段〈玛窦福音〉中可看出),以便来学习如同天主爱了我们一般地爱别人——不带条件,而一视同仁地爱人。
  复活(若望福音二十10-18)
  然后两个门徒又回到家里去了。玛利亚却站坟墓外边痛哭;她痛哭的时候,就俯身向坟墓里面窥看,见有两位穿白衣的天使,坐在安放过耶稣遗体的地方;一位在头部,一位在脚部。那两位穿白衣的天使对她说:“女人!你哭什么?”她答说:“有人把我主搬走了,我不知道他们把他放在哪里了。”说了这话,就向后转身,见耶稣站在那里,却不知道他就是耶稣。耶稣向她说:“女人!你哭什么?你找谁?”她以为是园丁,就说:“先生,若是你把他搬走了,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哪里,我去取他回来。”耶稣向她说:“玛利亚!”她便转身用希伯来话对他说:“拉步尼!”就是说“师傅。”耶稣向她说:“你别拉住我不放,因为我还没有升到我的父和你们的父那里去,升到我的天主和你们的天主那里去。”玛利亚?骊达肋纳就去告诉门徒说:“我见了主。”并报告了耶稣对她所说的那些话。
  福音背景
  耶稣的复活,乃是基督徒信仰的基础所在。并没有一部福音对于耶稣复活的时刻有实际的描述。但是,每一部福音都描述了耶稣在他死之后、出现在门徒面前的形式——也就是一个微妙或灵魂的形体。在这四部具有权威性的福音之中,耶稣的生平故事都是以这个复活的经验为立足点往前回溯。
  在所有的福音之中都描述,耶稣死后复活,第一次的显现是在女性面前。在〈圣若望福音〉中的这一段,耶稣死后复活的第一次显现,是对玛利亚?古巴达肋纳,她是一位亲近耶稣的追随者,而早期的福音认为她是个从良的妓女。她和复活耶稣的第一次会面,在门徒之中引起了慌乱和误解,有些人甚至完全不相信,即使耶稣曾预言他将“在三天之后”复活。在圣经里,三天象征着一个完整的时间循环。
  当玛利亚?玛达肋纳俯身向空了的坟墓里窥看时,她看见了两个“天使”。希腊文的意思是“传讯者”。她并没有认出,他们就是上述的天使。但是,当他们问她:“女人,你哭什么?”时,她问及耶稣的身体被放在哪里。那时她转过身去,看见了耶稣站在她的旁边。耶稣同样问她,为什么要哭。她以为他是园丁,于是就说:“先生,若是你把他搬走了,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哪里,我去取回他来。”于是耶稣以她的名字叫她,这才开了她的眼,让她认出他是耶稣,并叫他“师傅”。
  以玛利亚的名字来称呼她,这和〈若望福音〉的前一段是相互呼应的,在那一段经文中,耶稣把他自己比喻成一位好的牧羊人,可以叫出他每一只羊的名字。在传统的圣经中,一个人的名字代表了真实的他或是她自己。而为了要认识复活的耶稣,就必须要认识真实的自己。
  那时,耶稣告诉玛利亚,不要拉住他不放,因为他还没有升到他的父那里去。旧有与耶稣之间的关系,就此结束了。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他要再次地回到他的源头。在耶稣复活的象征性四十天之后,他便升天了。但是,耶稣曾经答应他的门徒,他将留下直到永远。今天,基督徒们都了解,耶稣就是“无所不在”。
  耶稣也告诉玛利亚,他要去他的父和她的父那里,到他的天主和她的天主那里。这提醒了我们,耶稣在他死前不久,曾对门徒说了一番话。他说,他并未将他们视为他的仆人、而是他的朋友,因为他与他们共享着他从父亲那里所得知的事情。因此,基督徒相信,和那位荣耀的、降生成人的耶稣合一,我们都可以和他共享着“天父”与他的关系,并且“在上帝的本质中分享”。
  由于耶稣的诞生、生活、死亡、复活、和升天,使耶稣的人性有本体性的变化。但是,在我们走过人生的各个阶段、并将耶稣的经历融入我们自己的体验时,每个人对此将能有所领会。
  以学术和哲学的层次来说,复活的重要性乃是为了显示耶稣的唯一性。然而,我们不应将唯一性与排他性互相混淆。他的唯一性,并不因此而排除了真理的其他启示,但是,在基督徒的信念中,则将耶稣视为天主以人类形式所作的完全自我显示。因此,耶稣的唯一性同时也显现出人性的真实本质,在神性的无所形式中完全的自我显示,生命、良知的最完整状态,以及与天主的合一。
  然而,复活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显示了人类对于死亡的最大恐惧,乃是由于它是基于幻象而来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进入完全生命的最终阶段,而完全的生命,便是共享着天主的生命。
  基督宗教专有名词解释
  艾尔瑞德?黎凡尔克斯(西元一一零九年至一一六七年)。艾尔瑞德?黎凡尔克斯是英国西塞罗教团的大修道院院长,他是一位抱持着要以基督为中心来进入爱的理念因而驰名的神学家。由于强烈受到西塞罗〈友谊〉的理念影响,认为友谊反映了人类和上帝之间的爱,因而撰写了〈慈爱是一面镜子〉这本书。见喜波的奥克斯丁:(西塞罗)。
  天使。在大多数的早期宗教里,天使被视为是圣神的象征,他们行动于高高在上的上帝王国、和人类的世界之间。这词汇出自于希腊文的传讯者,尽管在圣经中,也有些不同的地方会将天使当作是上帝的化身。此外,有些人相信,每一个人出生之时,都会有一位天使被指派来保护他。有关于天使层级的体系学说是相当复杂的,但也可以被解释为是人们内心不同的阶段和能力。
  否定神学。指一种去发掘于上帝,和一切由于上帝的不可得知、超然存在、无法言论性而产生的神秘经验之方法。在〈不可知的云〉一书中说道:“由于爱、我们才能认识他,如果经由想像、是永远无法认识他的。”见(类比神学)。
  门徒。这些是耶稣所召唤的十二门徒,他们是耶稣挑选出来所形成的核心团体,也代表了以色列的十二支族。门徒这词汇出自于希腊文中的被派遣者。
  多玛斯?艾奎诺斯(西元一二二五年至一二七四年)。多玛斯?艾奎诺斯是一位伟大的天主教神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主要著作〈综合神学〉在神学上与知识架构的能力上,皆相当出色且条理分明,对于基督徒的思想所造成的影响,无疑地直到这这个新纪元仍然如此。这个作品的主要内容为评论亚理斯多德和圣经,并且彻底地分析了有关基督宗教的仪式和信仰的主要范围。
  耶稣升天。在他复活的四十天之后,耶稣永远地离开了这个我们可知的世界。他以完整的人的身体、理智、灵魂而回归到天主的真实存在之处。这段历程被描述为基督升天,到他父的天国那里。见《宗徒大事记》第一章第九节。
  喜波的奥古斯丁(西元三五四年至四三零年)。出生在非洲的圣喜波?奥古斯丁,是早期天主教最伟大的神学家之一。他是《天主之城》和《忏悔录》的作者。他和英国的修道者圣艾尔瑞德?黎凡尔克斯一样,都受到西塞罗教团的理念影响,尤其以西塞罗论文的主题、也就是友谊反映了连接人类和上帝之间的爱为最甚。见艾尔瑞德?黎凡尔克斯;(西塞罗)。
  洗礼。洗礼是一种以三位一体之名,经过倒水或浸礼而正式加入基督宗教行列的仪式。它可以视需要而由任何人来执行,也可以不经任何外在形式的步骤而达成。洗礼被视为基督徒个人生命完全地经验了耶稣生、死和复活的表征。它因此也被视为是新生命的开始。洗礼的仪式原本是在成年后的生命抉择,现在则已广泛地施行在婴儿身上。
  真福。源自于希腊文的MAKARIOS,它的意思是被祝福的,真福是耶稣山顶上的训诫之一段,描述人类体验天主国度所必要的特性,以及如何达到基督徒完美的素养。见(福音):(天主的国度);(新约);(经句);(耶稣登山宝训)。
  纳西亚的本笃(西元五八零年逝世)。所有关于圣本笃的事迹、生活,都记录在半传说式的《圣格里高里大主教对话录》的第四部书中。他亲切而温和平衡的个性,可在他所订定的《男修院会规》细目中看出端倪。见圣本笃会规。
  伯奈?克列凡克斯(西元一零九零年到一一五三年)。圣伯?奈克列凡克斯领导了修院生活的革新,并成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领导者。他的著作,表现出对圣经诗篇的独特见解和深入理解。
  圣经。圣经这个词汇源自于希腊文的书。圣经是由不同的书籍整合而成,包括有历史、预言、律法和诗篇。基督徒在原来圣经的文集外,加上了四部福音书和新约中的书信。见福音;新约,圣经。
  类比神学。一种研究神学和著作的方法,和否定神学有互补的作用。虽然总是用类比的方式来说明,但仍是以有关描述上帝的资料为基础。而相同的字眼用在上帝的身上,和用在人类身上的意义,是大不相同的。见否定神学。
  基督。耶稣基督是真正的基督耶稣。基督的名称源自于希腊文的被涂油者,也是由希伯来文的默西亚(又译弥塞亚,意即救世君王)所翻译来的。原先它只是一个头衔,但事后演变成为一个名字,被引用于纳匝肋的耶稣,乃为显示他所成就的,为他门徒的、为犹太人期待的默西亚、或是以色列的救主;在后期的基督徒概念中,便是普世的救主。西元一世纪的耶稣追随者安提约基亚最先被称为基督徒。见(耶稣降生成人);(耶稣);(上帝昭示的道);(圣子)。
  西塞罗(西元前一四三年至一零六年)罗马作家西塞罗曾著有论文《友谊》,此作品收集了传统有关友谊的思想,对于近代基督宗教的作者们有关友谊的讨论,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对圣艾尔瑞德和圣奥古斯定而言。见(艾尔瑞德);(河马的奥古斯定)。
  默想。根据多玛斯?亚奎纳的论点,默想是“单纯地享受真理”。许多基督宗教的灵修学派,都提出了达到这种享受境界的互补方式。默想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超越思想和意象、进而达到和谐与爱的作为。
  造物者。藉着造物者上帝的自由意志,宇宙万物因而有了存在,这种基本教义是犹太基督徒信仰中心。上帝以创造万物的同样方式,同时让受造物得到延续与完美,这乃是因为时间和空间同样都是受造物,上帝尽管存在其中、但却不受限制。科学上承认这是意象的表达(例如创世的神秘),并没有实质上的冲突。人类的创造力,被认为是参与和回应这种伟大的创造行动。
  十字架。十字架象征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死亡,这是在罗马帝国时期普遍对于罪犯行刑的方式。有了复活,十字架的悲剧被看成是治愈的准备、圣神的救人能力。许多的隐喻,被用来解释十字架如何具有拯救的效用;包括赎罪、牺牲、自我奉献、服从真理等等。其中的一种解释,为上帝让他的儿子承担因亚当的罪所得到的严厉惩罚;而几世纪以来,这种观念在十字架神学的史实上,向来被过度地刻意重视。现今,人们对于十字架的概念,比较多是属于心理上的、而非神秘性的;也就是,十字架代表能力的投射,以及自我想去否认真正自我的意图。尽管十字架的大能容许个人的认同,它普遍的重要性仍保持着神秘性,也不必将排除于复活的关系之外、或否定它因此所产生的重要性。见(复活);(救赎)。
  钉死在十字架上。见(十字架)。
  沙漠的神父们。用于称呼基督徒修道生活的创立人,他刚开始是隐修士,之后在第四世纪和第五世纪之间,住在埃及的沙漠社区。若望凯撒亚(西元三六零年至四三五年)将他们的教义,从他所在的法国马赛修院传入了西方各国,凯撒亚的论述也由圣本笃在他的《会规》中推荐给修士,作为他们精神修行上的基本要素。
  厄里亚(西元前九世纪)。厄里亚是希伯来的先知,他延续了敬拜雅威(即天主)的传承,绝不追随当时以色列平民所兴起的异教。他也斥责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平等,并大力推动内部革新。后世的人们相信,他再来时将是以色列解放的前奏。有时,耶稣被认为是厄里亚的三次降临。
  永生。在基督徒的信仰中,永生并不是无止境地、无聊地打发时间;而是没有时间性地存在,于所有二元存在——甚至包括开始和结束的二元存在——被创造之前便已存在的。
  圣体圣事。字面上的意思是感恩,为天主教学习犹太人的逾越节习俗,也就是耶稣在最后晚餐所行之仪式;它也是普遍性祭典的一个表征。不同的教会因其体系不同,所行之圣礼圣事方式也不同,但基本上意义都在于“纪念”基督与所有世代人类的连结。天主教相信,基督真正地“存在”于酒和饼中,如同存在于与会者的信心之中。圣餐(或圣体礼仪)是一种仪式,与会者透过吃下成圣的酒和饼,而接受了基督进入心中。见(最后晚餐);(复活);(耶稣复活之体);(圣事)。
  福音宣教者。此名词常用于称呼四部福音之作者,此字由希腊文好消息引申而来。
  信仰。信仰被认为是一种看见心智与肉眼所不能见者的方法。每个人超越观念的能力。
  天父。天父是三位一体的第一人称,常被描述为不可知且无所不在的上帝,如《圣保录宗徒致弟茂德书一》第六章第十六节中描述:“他在不可接近的光中,无人曾见、也无人可见到他”儿子是父的形象,因此在圣经中,耶稣说他和父原为一,见《若望福音》第十章第三十节。“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见《若望福音》第十四章第九节。父亲这个名词反应了古代父系社会的特性,现今女性主义的神学家或者其他人,则会强调其所比喻的特性。见(天父)、(圣神)、(降身成人)、(圣子)及(三位一体)。
  天主、上帝。天主是绝对存在的个体、意义、真理、生命,圣若望说,天主是爱。圣安布卢司则说,在哲学上,天主超越任何我们所能想像的,也正因他之不可描述,所以不能将他观念化或客观化。根据基督教的教导,天主的至高神秘性及不可知性,能经由反证来肯定,也就是要透过爱去了解天主、而不是透过思考。基督徒对于天主人性的了解,是以三位一体的神学来得知的;天主是三个人的交流(圣父、圣子、圣神),而这三者的地位是相等的、共同长存、且无限地与任何一位合一。任何言辞所能描述的天主,都是不恰当的比喻,然而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用字词和想像来描述,也难免会面临到有人直接由字面去理解的危险。根据中世纪最完整基督神学的创始者圣多玛斯?亚奎纳斯说,我们用在关于天主的那些字眼,与此同样用在人时,其含义是大不相同的。见(天父)、(圣神)、(降身成人)、(圣子)、三位一体)。
  福音书。福音书是四部具有权威性的教会经典,分别为玛窦福音、马尔谷福音、路加福音和若望福音。另外尚有几部真实性有疑问的伪经。也有许多部已经失传了。四部福音书在描述纳匝肋耶稣的生平及复活等方面都很一致,而每一部福音都是写给不同的对象,因此它们的重点和解释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见真福、圣经、新约、耶稣登山宝训。
  恩慈。恩慈是一种可感知的、但却超乎观念的神赋能量和爱,存在于每个受造物的原子中,也存在于人类良知的每个动作中。它透过大自然而来工作,并未违反大自然。恩慈是天主透过今生的方式和现况,所给予人类解放、救赎的直接帮助。自奥古斯定以来的许多神学家,一直在寻找恩慈的意义,以及恩慈和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天主教则特别认为,圣体圣事是领受恩慈的一种方式,至于如何解释领受恩慈、或个人必需符合什么条件才能接受圣体圣事等方面,各家的说法不一。见圣体圣事。
  尼撒的格里高里(西元三三零年至三九五年)。圣格里高里是圣贝西耳的兄弟,和圣奥古斯定是同期的人。格里高比是卡布杜西的神秘主义神父。他相当具有创见地教导了三位一体的神学、降身成人、和其他基督徒的基本信仰,并把这些信仰和内在的祈祷生活与圣经的神秘意义加以连结。
  格里高里大主教(西元五四零年至六零四年)。圣格里高里大主教是个有钱的罗马人,他捐钱给穷人,并兴建数间修道院,自己也进入其中一家修道。他在西元五九零年成为教皇,在教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巩固了教会的地位。他派遣凯特布瑞的圣古奥斯定和其他的修士到英国传教。他曾以感性的方式谈到,行政者在精神生活与责任之间要达到平衡是很困难的,也非常同情修院生活。他推荐《圣本笃会规》做为西方教会之完美规范,并用此鼓励修院生活。他也有很多的著作,并把有关圣本笃的传说和奇迹收集在他的《圣格里高里大教对话录》一书中,很明显地,这些传说对于进入圣者的神学及灵命内在、要比历史上对于圣本笃的生活记载来得更有价值。见纳西亚本笃、圣本笃教规。
  贝地葛里芬传斯神父(西元一九零六年至一九九三年)。英国作者,撰有《金链子》、《东方与西方之结合》及其他等,这些书都是他在最后四十年间于印度传教时所写的,他也是提倡东西方精神对话的先驱者。贝地葛里芬传斯在一九九二年四月曾在澳洲与杰仁波切会面。
  天国。天国是在主和所有被洁净人的住处。由圣经的角度来看,天国被想像为一种渐进的过程,而在末日,所以受造物则都会被收回创造者的天国中。
  地狱。地狱表达了犹太人认为死亡、以及希腊人认为是惩罚的地方。基督徒则认为地狱的痛苦在于与天主隔绝,并以火焰为象征。天主教的训诫中说:基督“降到地狱”,这有两种解释,一为古人和他的复活连接(他的复活打败死亡),二为所有灵魂最终的救赎。
  圣餐,见(圣体圣事)。
  圣神。圣神是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他被当成是一位安慰者、辅助者、辅导者,耶稣答应,在他死后,复活,将会派遣圣神到世界上。圣神从创造之初,就存在于圣经的思想中,她(圣神通常被认为是女性)在创造之前盘旋于水上,也出现在耶稣受洗礼时,并赋予耶稣传教的能力。圣若望描述,耶稣在复活之后,向门徒呼气、并将圣神传给他们。圣神也可经由耶稣个人的灵魂中看到,也就是透过耶稣本身是三位一体中之第二位而来见到。圣神出于圣父、圣子,因此被视为上帝的爱,或非二元的神赋一体,不具形体的存在。见(洗礼)、(基督)、(天父)、(上帝)、(三位一体)。
  降身成人。降身成人的起源、原则、以及所有的目的,乃在于天主把他自己显现于真实的世界之中。在基督宗教的信仰中,降身成人是透过水平的圣子、即三位一体这第二位,对于人类本性与良知的身心假造而形成。在历史上的某一时刻,人性和神性因此结合在这个人体里。这独特的事件之意义、目的和结果,形成了人类自我了解的中心所在,也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早期的基督教神学认为,降身成人,乃由于天主成为人,以便人亦可以成为他。天主藉由降身为人所自我显现的独特性,虽然具有绝对性的意义,但也不贬低他去体验真理的方式,或其他宗教去了解天主的神秘性。见(基督)、(耶稣)、(天主昭示的道)、(圣子)。
  由内而外。此名词描述读者将圣经中神圣的文字,经由深读及深思之后所表现在身上的过程。这过程必须是读者饱读圣经之后,透过思考及感受经文的意义,而形成一种潜意识的过程。
  耶路撒冷。大约在西元前三千年时,就有人类居住于耶路撒冷。其中在基督宗教历史上的意义,大约始于西元三十三年,因为耶稣在那里被钉死后复活。它是回教徒、基督徒及犹太人所共同承认的圣城,因此是现代多种宗教会合的有力象征。
  耶稣。基督徒所用的耶稣这个用语,隐含了纳匝肋的耶稣具有可被亲近、有同情心等人性的一面。基督则是他复活后所得到的头衔,此头衔提升了我们对他神性的了解。根据基督徒的信仰,他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并非一半一半。他在人性和神性上所达到的平衡及完整,是所有基督教思想所独创的和谐性。以各种神学和相同派别的基督徒来说,其生活形态都表达出对于这种平衡的相对重视。
  基督徒对于描述耶稣所使用之不同名词,都是根据耶稣把神性和人性合于一人身上之教义引申而来,因此他可被认为是上主和兄弟。耶稣用来形容自己的名词,是相当单纯的表征。他叫自己是人子,隐含自己经“人”要多些什么。很难想像他会叫自己为“天主”,虽然他似乎曾有与天主合一的经验,而亲切地叫天主为“父亲”。他称自己为牧者、门、道路、光、生命之粮、葡萄枝等。在最后晚餐之时,他对门徒说,“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仆人不知道主人将要做什么,我一直称你们为朋友,因为从父那里听到的都已告诉你们”《若望福音》第十五章第十五节。见(基督)、(天父)、(降生成人)、(最后晚餐)、(天主昭示的道)、(圣子)、(三位一体)。
  若望。圣若望是第四位传教者,也是三部新约书信和默示录的作者,属于耶稣较为亲近的门徒之一,和他的兄弟雅各伯和伯多录同时出现在耶稣容貌转变的重要时刻。传统上认为他是受到宠爱的门徒,这是因他在最后晚餐时躺在耶稣怀里。他所著福音书的特色,在于强烈地以象征来表达耶稣的生平、耶稣的大能,以及描述耶稣人性的感情和反应。
  审判。由希腊文的“危机”而来。耶稣说他不是来审判这世界、而是来拯救这世界的,天主并不惩罚世人,罪本身便包括了审判和惩罚。当人类彼此饶恕时,天主所赐的生命将会显明。见(悔罪);(罪)。
  天主的国度:天主的国度或统治的领土,是由希腊文翻译而来,它的根源来自犹太人观念中天主在天国的权能,那是在地上所不常见到的。耶稣则修正此一观念,并强调要“进入天国”必须有的内在生命。因此,天国既是在我们之间、也是在我们心内(《路加福音》第十七章第二十一节)。它也有着社会上和末世性的意义,这和它更奥秘的意义是有所相关的。在天国中,人类是平等的、并且正义也得到了彰显。它和人类生命的必死性有所连接。
  最后晚餐。传统上认为,耶稣和门徒在他被钉死之前所进行的最后晚餐,与犹太人逾越节的晚餐仪式有关。基督徒特别会在复活节的前一个星期四进行这个纪念仪式。耶稣在吃晚餐之前,曾替门徒洗脚,并与他们以朋友的身份交流、而不是上对下的关系。不同的教派,于每日或重要的节日里,也会行此一仪式,也就是圣体圣事。举行这圣事时,必将酒和饼成圣,象征着复活耶稣的灵与体合一。见(门徒)、(圣体圣事)、(耶稣复活之体)。
  诵读圣言,归心读经。这是修道院所常运用的缓慢而默想的读经方式,能够滋养颂经者的心灵和神智,也让他们能达到更进一步的祈祷境界。见(圣经)。
  天主诏示的道。希腊文的“语言”、或“理由”,此为古代希腊的哲学名词,基督徒用来指三位一体的第二位。其第一个伟大的用法,是由圣若望在他的福音书中第一章第一节写着:太初有道。他描述了天主诏示的道,乃是永生的创始者降身成人在纳匝肋人的耶稣身上。日后的基督思想家,认为天主诏示的道、与圣子之间的关系,是使基督宗教与非基督宗教系统得以相容共处的方式之一。见(基督)、(降身成人)、(圣子)、(三位一体)、(上帝的话语)。
  爱。这一个英文字,用来描述朋友之爱、欲望之爱、及对天主之爱。AGAPE则专指神赋或无私之爱,是圣若望书中“天主是爱”所说的爱。
  路加。根据古代传统的说法,圣路加是一位医生、非犹太人,也是圣保禄某部分旅程上的同伴。他的福音书是四部福音书中的第三部,大约在西元后六十四年所写成。他声称这是他经由见证而得的资料所写成的书,但他的福音书有很多的部份是根据《圣马尔谷福音》或其他共同的来源而成,学者称这种共同的来源为“Q”。《路加福音》所着重的是耶稣的普遍性,它特别强调被遗弃的人、或被社会忽视的人之价值。此外,这部福音书对于在耶稣生命和传教历程中所出现的女性,有相当程度的尊敬,而且着墨甚多。
  马尔谷。圣马尔谷是圣保禄传教旅程中的同伴,后来他在罗马时,则和圣伯多禄在一起。传统上认为,他因此记录了圣伯多禄所说的内容,并且成为此部《圣马尔谷福音》。此福音书可能被玛窦和路加引用来写成他们的福疸书。此书以希腊文所写成,是最简短、且言辞最不优美的福音。它为一部有关耶稣生平的连续小说,也是后世最爱在公共场合宣读或表演的一部书。
  玛利亚马达肋纳。她是一位圣神中的人物,耶稣的门徒将她美化,在早期她被公认为罪人、并曾以香精替耶稣洗脚(《路加福音》第七章第十三节),耶稣还在她的身上赶出了七个魔鬼(《路加福音》第八章第二十节)。当耶稣被钉死时,她站在耶稣的母亲玛利亚的身边,也就是在十字架旁,两天之后,她发现耶稣的墓空了,也见到了复活耶稣的容颜,她也是在同一天第一个认出复活耶稣的人。
  玛窦。圣玛窦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以他命名的福音书,自第二世纪以来都认为是由他所写的,但学者对于作者和著作的时间仍有争议,至今未有定论。在《玛窦福音》第十章第三节中,他被描述为税吏官。过去都认为,《玛窦福音》是第一部完成的福音,此书强调着耶稣的教导和犹太律法的关系,亦即耶稣的来世是为了实现律法、而不是摧毁律法,此书也强调了圣伯多禄在十二门徒中居首位的重要性。
  艾克哈特教师(西元一二六零年至一三二七年)。艾克哈特教师是一位德国道明会的神父,他以对神秘主义的深入理解而驰名,但他死时却是他正受到异教的诉讼之时。他以柏拉图的传统,教导着上帝的唯一性,又把柏拉图的传统大胆地连接到三位一体的神学。根据他的教导,天主透过三位一体的第二位复制了自己的形象,并存在于每个人的中间。
  摩顿?多玛斯(西元一九一五年至一九六八年)。他是特位普会的修士,也是一位诗人、作者,他最著名的著作便是于一九四八年出版的自传《七重山》,此书使他成为将修行连接到现今世代的思想家。他个人的觉悟,让他开始和东方对话、也强烈反对越战。其后他退隐到肯塔基州的盍世马尼苦修院修行,在那里撰写了有关祈祷、和平及社会公平性的文章。他死时正在曼谷与某位亚洲思想家会面。
  梅瑟。梅瑟是以色列的律法建立者,在以色列人被奴隶的时代生于埃及。他接受了神圣的任务,要带领他的人民到达应许之地。他在沙漠中行走了四十年,最后从远处见到了应许地,但他死于摩阿布,并未进入应许地。传统认为,他写了圣经最前面的五部书(传说中神秘的梅瑟五书,摩西五经)。在基督宗教的思想中,梅瑟代表天主和人最先所订立的约,也就是律法。他也被认为是一位先知,象征耶稣带领人由被罪的奴隶出走,而到达天国的应许地。见(天国);(十诫。)
  新约。新约的福音书和书信,是基督宗教圣经的两大主要元素。福音书按照耶稣复活后时代的人所经历的复活,描述了耶稣的生平和教导。圣保禄、圣若望、圣伯多禄、圣雅各伯等人的书信、以及《致希伯来人书》等,都以信件的方式传递了基督信仰的基本神学,也以书信告诫与指正了早期在格林多、罗马和厄佛所等处的教会。见(圣经);(福音)。
  古撒的尼古拉斯(西元一四零一年至一四六四年)。尼古拉斯是德国的红衣主教及哲学家。他的主要著作《DE……》详细地述说了他的想法,也就是真理为绝对地简单,除非经由“不知”,否则为人类的智慧所不能了解的,因此真理是超过理性范围的。天主,则是集所有的矛盾于一身,他不是一个、不是两个,而是三个。无限小、也无限大,在这里、也在任何地方。
  奥力振(大约在西元一八五年至二五四年)。奥力振是亚力山大省的克里门的门徒,尽管他卷入政治麻烦,仍针对圣经与一些有关灵性的事务、如祈祷等,写了很多评论。在定义圣经的三层含义上(字面上、道德上、及寓意上),他的观点于后世基督徒在读经时所遇到的神秘经验,具有很大的启示。在哲学上他也相当大胆,并声称在末日之时,所有被造物、包括魔鬼,都会被天主的爱所拯救。
  原罪。对于原罪的最好描述,便是在亚当与夏娃犯罪的故事之中(《创世纪》第二章)。这故事不再是一段历史的事件,而是像所有的神话一般,解释了事情的现况:人类之所以没有人性、没有自由、无法发挥潜能,这些都是人性的“错误”,不能怪罪任何人。曾有人以个人心理的发展(由不可分别的婴儿期、到成人期)来解释不可知原罪的发生。以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原罪的结果是虐儿、或种族仇恨,也解释了世代之间的互相依赖性。在圣经中所描述的创造和救赎的故事之中,原罪的观念乃是对于人类弱点和病痛之一种相当抱有希望的重要诊断。见(审判);(悔罪);(罪)。
  保禄。圣保禄,原来是塔尔索的扫禄,当他于到访大马士革的路上、正迫害著早期犹太人中的基督徒时,转变成为基督徒。他只见过复活后的基督,而没有看到历史上的耶稣,因此保禄成为外邦人的宗徒。其后,他沿着地中海地区四处传教,直到他在西元六十五年于罗马殉道。他可以被认为是基督宗教的历史中最有能力的人,他在书信中奠定了基督宗教的神学基础。他对于基督的见解,主要在于内心的灵、宇宙的基督、以及灵是大有自由地游走于外在宗教的限制、或内在心理的限制。
  《圣保禄宗徒致厄弗所人书》是他在狱中所写成的,这个书信的特色在于保禄对基督的神秘和宇宙性的看法,同时指示了早期基督徒的实际生活方式。
  悔罪、告解。悔罪、告解是一种洁净的训练。经由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向受害者赎罪,因此决定以后永远避免这些错误、以有导致罪行的自我中心态度。见(审判);(罪)。
  伯多禄。圣伯多禄是宗徒中的领袖,耶稣命名他为磐石,他在此之上建立了教会。磐石在希腊文中有两层意义。在耶稣被捕之时,圣经上说,伯多禄否认并且弃绝了耶稣,而后来他痛心悔改。他在耶稣升天之后领导宗徒们,也成为他们的代言人。他在西元六十四年尼禄王统治之时,被反基督的人处死于罗马,考古学上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圣彼得大教堂便建立在他的墓上。
  法利赛人。法利赛人是在耶稣时代相当活跃的犹太人群之一,其名称由希伯来文“被分离者”而来。他们是解释律法的专家,也允许妥协而不失公义性的方案。耶稣曾与他们对质,并且遭到了敌视。自耶路撒冷城在西元七十年沦陷之后,犹太教中再也没有人听过此族人的事情了。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生于波兰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一九七九年成为罗马大主教,也就是继承第一位教宗圣伯多禄(彼得)所建立之角色。他在任的特色,在于强调社会公平、传统天主教道德、教义,以及修道系统的价值。
  修为。希腊文,被沙漠的神父们用来描述追求超越自我和约束规范的实际工作和训练。为灵性教育的基本先决条件。
  存在。希伯来文,描述天主不变的荣耀,意指一种拥抱一切的存在,是于人类可感知的、或可经历的所有形式之中。
  救赎。被爱从罪的自我中心和孤立中解放出来。见(告解);(罪)。
  复活。复活主要是由死亡重生,免于自然的循环,以及耶稣死后复活的循环。具体来说,复活是耶稣在死后第三天被举起到无限生命的描述。这是基督徒信仰的根本,也是耶稣早期传教的中心。即使圣经对这些细节的描述略有出入,其宗旨仍是一致的,经历复活耶稣的方式,不在以肉身的方式、而是在灵中实现。复活是基督徒生命和信仰的中心,因为每个人盼望完全被改变之后,都能享受被神性充满、以上帝为首的生命。见(十字架)、(永生)、(耶稣复活之体)。
  耶稣复活之体。据圣保禄说,复活后的耶稣不再是以前的肉身、而是一种“灵身”,因此不受任何的物质和精神所限制。经过死亡,他改变了、并不是被弃绝,人们看见复活后耶稣的新身体在不同的地方运作、显现:例如存在于圣体圣事的酒和饼中,以及出现在门徒中间等。因此我们也可称教会为基督的身体,他也以三位一体的第二位与受创造的万物相连接。见(基督);(圣神);(复活);(圣子);(三位一体)。
  圣本笃会规。这是由纳西亚的本笃(大约死于西元五八零年)所撰写给修士的规定,若干世纪以来,它成为除了圣经之外、对基督徒生活最有影响的文件。它健全平衡而节制地将身体、理智、与心灵结合在一起,平衡了社会和个人的因素,强调爱是个人和机构间的创造和凝聚力。它至今仍启发着许多人的生命道路,无论男女。见(圣本笃)。
  圣体圣事。一般而言,圣体圣事是外在的象征,象征着恩慈存在于自然之中;具体来说,这是七圣事之一,这些是天主教徒用来肯定生命中神圣性的仪式。见(恩慈)。
  救世。以基督徒的观点,受伤、且不完全的人类,经由和耶稣合而为一而得救、被治愈。同时,透过与耶稣合一,人类被赋予能力、并完全进入神圣的生命。因此,分离的伤痕是被合一的爱的力量所愈合的。见(基督);(耶稣);(爱)。
  撒旦。撒旦是犹太教与基督宗教所共有的观念,它是魔鬼的化身,也是魔鬼的人格化,在亚当与夏娃犯罪之时,蛇被喻为魔鬼,魔鬼也明白地出现在讨论苦难的《约伯记》中。过去有很多神学家教推论,罪的本性导致魔鬼由最高的天使堕落。现代的神学家则不再那么重视具体的事实,而把它影射在人类的责任范围之外,但是这个观念也不排除灵魂自主力的可能性。见(原罪);(救赎);(拯救);(罪)。
  圣经。各个宗教教有不同的基本经文(或启示者、或创始者的教导),其他次要的文章则是对于这些基本经文的解释。基督宗教的主要经文收集在《新约》,但《新约》也可被视为《犹太经》、或《旧约》的实现或结语。若干世纪以来,解经书、例如在基督宗教历史的前六个世纪之中那些教会之父所撰写的文章,便形成了研究基督宗教神学或神秘性的主要工具。见(祝福);(圣经);(福音);(新约);(耶稣登山宝训)。
  耶稣登山宝训。此经文是有关天国的教导,也教导了要实践或进入天国的恰当生命内涵。耶稣在他传教的早期做了此一教导,在三部福音书中均有记载,内容小有差异,路加记载的教导是在平地上、而不是山顶上。此教导勾画出基督宗教伦理的轮廓,此轮廓则是以天国的经验为基础。这教导包括了真福和主祷文,有兴趣者应参阅《圣玛窦福音》第七至第九章。见(真福);(福音);(天国);(新约);(圣经)。
  罪。希腊文,字义上是“错失标的”,罪使人的良知和真理疏远,是错误观念和自私的后果。罪包含了它本身的惩罚(天主不惩罚世人),它也有着个人和社会的渊源。对于罪的观念之种种探讨,引发了自由意志的问题——比如上瘾,同时也挑战着现代道德神学家、如何能建立一套讨论罪的语言,因为罪是所有人都有过的经历,但解释却大不相同。由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现代神学家也开始去承认潜意识在罪中所扮演的角色。见(审判)、(原罪)、(悔罪)、(救赎)、(拯救)。
  圣子。圣子代表了三位一体中第二位与第一位的关系,他永远是以你为主,从父、或万物的源头出发。在希腊的思想中,他是天主昭示的道,也可被认为与印地安神学中的P….相似。圣子是所有创造的原则,透过他可得到所有真理的知识,他降生在世、而成为耶稣。见(基督);(圣父);(天主);(圣神);(降身成人);(天主昭示的道);(三位一体)。
  十诫。根据《出埃及记》第二十章第一至第七节,以及《申命记》第五章第六至第二十一节,“十诫”是天主在西乃山上显示给梅瑟的。有些学者认为,十诫是以色列在游牧或定居时期(西元前十七世纪)便有的,但也有些人认为,还可能更早些。十诫构成了圣经伦理系统的核心,并且规范了人和天主之间的关系(荣耀天主、及不拜偶像)及和人之间的关系(如性和经济公平)。见(梅瑟)。
  善行之工具。在圣本笃的宇航局《会规》中的第四章,详列了七十二项善行之工具或器具,从“不多说”到“在基督爱中为敌人祈祷”。圣本笃称之为“灵命工艺的工具”,必须彻夜不停地使用,而修院正是执行此任务的工作坊。善行之工具是在日常生活中达成理想和现实一致的实际又简单的工具,可以比为佛教观念中的善巧方便。见(圣本笃);(圣本笃);(圣本笃会规)。
  变容(显圣容)。在三部福音书(《玛窦福音》、《玛尔谷福音》及《路加福音》)中,均描述了此一历史事件。耶稣在他最亲近的三个宗徒面前(若望、雅各伯、伯多禄)改变容貌,不仅发光、还有著无比的尊荣,同时梅瑟和厄里亚也出现在他的身边。在此时,耶稣也警告他的门徒说,他的死即将来临。此事件在天主教称为主显节,并且在每年的八月六日举行纪念仪式。见(梅瑟)。
  三位一体。三位一体呈现了基督宗教对上帝本性的观念,上帝不是隔离的单一个体,而是在爱中互相交流的三人(圣父、圣子、圣神),他们有着相同的本质,无所不在、“住在且游走于万物间”。见(基督)等。
  圣母玛利亚(童贞女马利亚)。耶稣的母亲,在福音的时代曾得到耶稣的追随者极高的注意。从第五世纪起,她永远贞节的教义突显了耶稣的独特性。从她被称为天主之母及后来教义大胆假设她的无染原罪,都说明了她在神学上及象征上的价值,尤其是以天主教及东正教会来说。只有天主教会向玛利亚祈祷,但她的重要性也随着不同的世代而有着不同的新观点。见若望?缅因所著《爱的团体》。见(耶稣)。
  道路。在基督宗教的信仰之中,道路指的是耶稣为沟通人与上帝的工具或桥梁。这描述了基督信仰所必需要的生命道路,早期基督徒也被称为道的追随者,他们早期的团体被称为新道。
  上帝的话语、圣言。圣言是圣经观念的中心,描述了天主一向透过赐给生命、复活、治愈及创造,以将自己的宇宙来显现给人类。在基督宗教的信仰之中,耶稣是上帝话语的人形化身。见(圣经)、(诵读圣言)、天主昭示的道)。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