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返朴归真,正本清源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朴归真,正本清源
  我是第一次到台湾,平时在大陆也很少参加学术会议,对佛学研究趋势的把握,基本上是透过本人参与建设的网路佛学资讯库而了解的。若就个人视角而言,我认为这次禅学研讨会,是一场高扬佛教主体性、回归佛教根源性的盛会,值此世纪之交,具有相当深远的历史意义。相信对大陆佛教的发展,会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也许是「旁观者清」吧,当我以一个教外学者来观察两岸所开的佛教学术会议时,发现往往存在着一种「边缘化」的现象,即论题主要着眼于佛教与世俗文化的关系,过分强调佛教对世间法的适应方便,不能突显佛教的宗教主体性,从而迷失了佛教与世间不共的立场。时至世纪之交,佛教能以什么来摄服人心?应该说这次会议把握住了根本,强调返朴归真的修证。我们讲宗教的主体性,并不在于会议是否由出家人主办,而是出家人面对社会大众,尤其是置身于教授、博士林立的学术界,能否对自己所信的宗教保持自尊、自立、自强的立场。
若将佛教整体比喻为一颗苹果,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果核,即佛教的信仰核心,就是与世间不共的戒定慧修证;果肉,即佛教在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所参与的社会活动及组织制度等等;果皮,即文化艺术等领域。不共世间法的信仰核心,透过共世间法的社会与文化层圈,将自己的超越思想推广到大众。果肉与果皮,都是为了维护滋养果核这一目的而存在。对佛教界来说,文化学术活动与社会资生事业,是建立在信仰核心基础上的,都是庄严佛法、推广佛法的方便。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由体起用,不变随缘」的原则。
举例来讲,我发现台湾佛教界有个很好的现象,出家僧人文化教育程度较高,许多法师拥有国内外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近二十年来,因为要提升佛教影响社会的形象,使佛教能进入大学校园、学术殿堂,所以不论比丘或比丘尼,若拥有世俗大学的学位,当然可以更方便地摄受大众。但若过于强调学位条件,则恐生本末倒置的流弊。其实,以一个比丘或比丘尼而言,本身他就是人天师表,更何况是法师或三藏法师,根本没有必要以求一个学术地位作为价值取向。世人所以尊重一位宗教师,并非因为他世间的身份地位,比方民意代表、教授、董事长等等,这是任何俗人经过努力都能做到的。但作为一位能行人之难行、忍人之难忍,堪为人天师表的法师,就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了。我们要强调的、要尊重的,是佛教中不共世间的「法」,因为有这个「法」,所以才值得我们尊重。
  另一方面,我发现两岸佛教界也存在一种苛求或轻视学术研究的倾向,认为没有信仰、没有修证的学术研究,不过是「说食数宝」而已。这对本身缺乏人才的佛教界,其实非常不利。所以在我主持的一场讨论中,曾提出学术与信仰是否存在冲突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范围的领域,各有各的重要性,各有各的适用标准。以这次会议来讲,既然是一场学术研讨会,不是宗教法会,当然必须遵守共许的学术规范。在共许的原则下,大家仍然可以保有原来的立场,这就是「求同存异」。「同」中如果没有「异」,就不真实了。我们不必要求法师们必须要达到某一个学术标准,也不必要求所有的教授去认同某一个宗派。这次由出家人主办的学术会议就表现了这个精神,既有自尊,又很包容圆融。突显了佛教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学术规范。
  这也就是三、四年前我曾提出的「制衡论」,或曰「三王主义」。在人王 (政治)、法王 (宗教)、素王 (学术) 三极中,人王掌控、规范着整个世俗社会的政治、经济运作,至于政经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则需要代表着超越精神世界的法王来引导和净化;而宗教活动中的乱象,不仅需要政府依法治理,也需要学术界理性的监控。我把知识分子称作既不从政也不入教的「素王」,就其个人而言,他可以保有自身的信仰,但在学术上便不应受政治和宗教的掌控,而应坚持客观中立的学术立场。所以依此可以立出三种衡量的标准:法律标准、宗教标准和学术标准。三者应各安其位,互补互利,同时又互相制衡。我们看古今中外,凡政治干涉宗教和学术,或宗教控制政治、干涉学术,都会造成人类社会的不幸。我们要努力使三种力量达成平衡,形成一个几何图中最稳固的正三角形。就佛教界而言,若不强调返朴归真的修证,健全组织体制,恐难抗衡基督教和外道会门的冲击。而就我们学术界来说,当前尤需张扬理性的学术一极,以改变不正常的政教关系和怪诞的宗教乱象。
  我说这次会议是「契时应机」之举,所谓「时势造英雄」是也。佛教能够在台湾快速发展,从大局势来说,可以追溯到五十年代,以印顺法师阐扬的「人间佛教」思想,为佛教从信仰层圈契入社会、文化层圈,完成佛教的现代转向奠下了理论基础;由周宣德居士发起的大专青年学佛运动,引导社会精英从社会、文化层圈进入信仰核心层,比如参加这次会议的惠空、大航、法藏等中青年法师,就是这场大专青年学佛运动所收获的直接成果;而李炳南、南怀瑾等前辈推动的居士运动,以及以慈航法师肉身等神圣现象所激发的宗教热忱,则极大地开发了佛教的传统资源。到六、七十年代,越战和大陆的文革内乱,成就了台湾的经济起飞,使佛教各大山头的寺院经济获得奇迹般的神速发展。特别是七十年代整个国际环境的变化,美国势力淡出台湾,基督教影响减弱,佛教在整个宗教生态中处于显教地位。到八十年代后期「解严」以来,佛教日益摆脱政治的掌控,在教会组织、社会运动和文化事业上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在佛教向世俗社会快速普及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就是在大量吸纳并消耗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在大量消耗自己的宗教资源,这就是刚才所说的「边缘化」问题。所谓「边缘化」,就是偏离作为佛教根基的出离心和内证精神,仅仅满足于在社会层圈和文化层圈中较为浅层和表层的效应,其负面影响,就是造成「泡沫佛教」现象,在表面繁忙热闹的大场面下,恰恰是修证法门的缺位!
实际上,佛教能够存在于世间的根据,恰恰是它不共世间、向内诉求的内证法门。以佛学为主导的东方思想在西方的传播,正符合了现代的世界潮流。可以预言,廿一世纪不但是中国人的世纪,也是佛教的世纪。所以,佛教在向外弘法的同时,更需要以内在修持作后盾。现在有人对佛教、尤其是汉传佛教的过分世俗化产生不满,这从最近十年来藏传、南传佛教,以及标榜修证法门的新兴宗教和宗派在台湾快速发展可见一斑。我们可以观察中台山、灵岩山这两个山头在这十年中奇迹般的发展,也就是因为它符合群众返朴归真的需求。我们这次所参访的灵岩山、正觉精舍等道场,他们所重视的戒律、禅定、净土等等,正是佛教要把握的重要精神,离开这些谈发菩提心、度化众生,都只是空□子而已。所以这次研讨会正逢其时,可说是「时势造英雄」。
  另外,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会前的准备和会外服务。从一进师范大学会场大门,看到法师和居士们亲切的合掌迎接,到会前会后多方面的义工服务,都可以感受到那份发自内心宗教情操和对自身信仰的无比热爱。相较之下,让我感到十分惭愧,对自己提交的会议论文,付出的心力就显得太少了。
  其实研讨会也是一种弘法方便,不一定要每年都开,特别是处于信仰层圈核心的法师,不必因为在社会、文化层圈的过多活动而妨碍自身的修行。我在论文中提出:智者大师为何有两次「自行化他」的过程?当他在金陵弘法如日中天时,突然隐居天台山,就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定力不够,缺乏在末法时代进一步摄众的基础,所以在天台山苦修九年,才应诏出山弘法。我近年来比较注意「法难」问题,发现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发展,深受佛教的末法史观和儒家的忧患意识之影响,「法难」在过去距我们并不遥远,在将来也难保不会发生。所以,拙文中的这层意义,谨提供佛教团体中的有心者参考。我相信,在佛教的存亡危急时刻,只有真正持戒、修禅的高僧,才能最终站出来收拾局面。所以最重要的仍是培养自己的资粮,不必为了活动而每年把自己弄得精疲力尽。一个道场是不是有前途,就从它的修持看出来,十年、二十年坚持下去,才能走出光明的路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