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伟大的留学生
一个伟大的留学生
文珠法师
一、玄奘的伟大
二、玄奘的降生
三、玄奘的父亲
四、玄奘出家的因缘
五、一个特殊的机会
六、出家后的生活
七、留学印度的动机
八、偷渡玉门关
九、玄奘得救了
十、初到外国
十一、途中遇了强盗
十二、爬雪山
十三、终于到了印度
十四、在北印度留学
十五、迷信的传说
十六、残忍的女神
十七、祇园精舍的来历
十八、释迦佛的故乡
十九、拥护佛法的国王
二十、在最高学府念书
二十一、继续留学
二十二、教学的风波
二十三、无上的光荣
二十四、主持无遮大会
二十五、饮誉荣归
二十六、归途的损失
二十七、沿途备受欢迎
二十八、回到中国
二十九、从外国带回的经典
三十、展开翻译工作
三十一、译成的经典
三十二、唯识宗的成立
三十三、高宗痛失国宝
三十四、玄奘寿年与出国时代
附录
(一)古代关于玄奘法师的书籍
(二)西方国家关于玄奘法师的著作与译本
(三)近代有关于玄奘法师的论著
一个伟大的留学生
一、玄奘的伟大
生长在现代交通便利,教育普及的世纪里,我们欲想达到留学的目的,尚且不容易,何况远在一千多年前(唐朝)的中国旧社会里呢?那时候,国与国之间,根本没有甚么邦交可言。在政府方面,不但没有派遣学生出国求学,反而严格地禁止老百姓出国。可是,谁又想得到呢?竟在那时候,却出现了一位声誉满天下,曾替中国争来无比荣耀的一个留学生!
这位伟大的留学生是谁?那就是曾为中印文化交流的桥梁,而为中西学者所膜拜的圣僧--玄奘法师。玄奘法师的伟大,不仅是他的思想、人格、天才,和意志,还加上他那进取的雄心,坚毅的魄力,果敢的精神,以及对文化的贡献和事业的成就。有人曾经这样歌颂过玄奘法师说:“在宗教界,玄奘是一个伟大的宗教家;在哲学界,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史地界,他是一个伟大的旅行家;在留学史上,他是我国最伟大的留学生;用今天翻译界的眼光来看,他是我国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翻译家。”真的,玄奘法师不但是一位崇高的宗教家、思想家、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和最有成就的留学生;而且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因为他的一生为了真理而奋斗的过程,足以代表中国人的民族性,他仅为追求一个目标,便奋不顾身地冒险出关,单骑匹马向著四顾茫茫的沙漠迈进,翻峻岭,越雪山,渡险津,拒爵禄,……无一不表现著他那种不屈、不移、不畏难、不退缩的英雄气慨。有一次,他为了自己所发现的真理的建立,竟愿意把宝贵的性命来作孤注一掷。像这样:“头可断,身可亡,而志不可夺”的学者,还有谁能否认他的伟大?
二、玄奘的降生
自隋文帝并合南北朝,统一中国后,人们也就结束了苦难的岁月,而度著安居乐业的日子了;民间的呈现,到处都是一片升平的景象。就在这个时候(开皇十六年),我国黄河南岸,离开古都洛阳七十里外的缑氏县的东郊——陈堡谷的村庄里,诞生了一个眉清目秀,逗人爱怜的婴孩,而那一间为众望所归的官宦之家,也就平添了一个不同凡响的小生命,这个不同凡响的小生命,便是才生下来的玄奘。不过,那时候玄奘法师的俗名是陈玮,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名。
三、玄奘的父亲
玄奘出世不久,他的母亲便不幸去世了。他的父亲陈惠,本来是一位清廉的地方官,后来因为厌倦官宦场所的角逐生涯,便弃官隐居,专心学问。而且对于孩子的管教,非常严格,所以玄奘在幼年的时候,就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知识的灌溉,自小就养成精勤好学,尊师尚道的品格,常常获得村中父老的称赞和嘉奖。可惜好景不常,玄奘刚满十岁的那一年,他的父亲便忍心地离开他,而与世长辞了,自此,玄奘便失去父爱而成为人间的孤儿!
四、玄奘出家的因缘
玄奘共有三个哥哥,他的二哥哥往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名长捷,是当时佛教界负有盛誉的法师。玄奘自从慈父见背后,为了减轻心灵的创痛,便到洛阳去探望他的哥哥--长捷法师,那时玄奘已经是十一岁了。他本是一个聪敏好学,骨格不凡的孩子,这次到洛阳,意外地参加了他哥哥主讲的法会,于是对佛法便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愿意留在洛阳跟随哥哥研究佛学,并且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和哥哥一样,出家作为一位有名的法师!
五、一个特殊的机会
隋唐二代,不但是中国文化发展到最高峰的时代,亦是佛教最兴盛的黄金时代。那时候,不论在朝在野,上至帝皇显贵,下至贩夫走卒,无不皈依佛教,投向我佛慈悲博爱的怀抱。虽然,但当时欲想出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当时政府对于出家人的资格,不但在学问、品德、年龄、思想和意志各方面,都予以严格的限制,同时还要经过国家严厉的考试,获得皇帝赐给度牒,然后才可以出家的。所以在当时人们的眼光看来,出家不独是一件最困难,而且顶有意义和顶光荣的大事。
隋炀帝大业四年(西元608年)皇上敕令度僧二十七名出家。这度圣旨一经颁布,那些有意出家的秀才学士们,都从远途赶来,参加选度考试。可是,住在洛阳而且早就想出家的玄奘,反而不敢报名参加;因为那时玄奘年仅十三岁,还没有足够(二十岁)出家的年龄。
考试的那一天,来自四方的秀才学士们都齐集试场,紧张而肃静地恭候主考官的降临,可怜年纪小小,而又极端渴望出家的玄奘,只抱著一颗幽怨而又羡慕的心,在试场门外踱来踱去,徘徊不已!这时候,主考官来了,他惊奇地瞧了玄奘一眼,便差使下属把玄奘带到他的跟前。原来这位主考官姓郑名善果,不但是一个佛教徒,而且对于相术也有很深刻的研究。他看见玄奘相貌端庄,举止不凡,知道他的前途一定很远大,于是查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跑到试场来干甚么?玄奘经他这么一问,就壮著胆子把自己的志愿、身世、年龄,以及到试场来的希望,通通告诉他。当时,这位主考官,真想不到他小小的年纪,竟有这么伟大的抱负,不但非常钦佩,并且特别替他写了一本奏章,向皇上请愿,结果,获得皇上的例外核准,因此,他便在净土寺出家,改名为玄奘了。
六、出家后的生活
在一般人的想象中,认为出家人大都是消极的、悲观的,他们的生活是那么消沉、枯燥、无聊,但事实上并不然,尤其是隋唐出家人的生活,是那么积极,向上。他们不但了解人生是甚么,而且懂得人生应该做些甚么;不独希望自己解脱人生的痛苦,获得生命永恒的的快乐,同时也希望一切人都能离苦得乐。他们永远永远点亮生命的火把,执持真理的慧炬来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救济自己,也救济他人。玄奘法师的哥哥——长捷法师,就是这么一个博学多才,精通儒释,而恒以真理的慧炬,照耀自己和他人的佛学家。
玄奘法师自从出家做了小和尚后,便与哥哥长捷法师住在一起,专心研究佛学,从不肯把时光空过,蹉跎岁月。后来,因为洛阳政变(西元六一七年)洛阳所有华丽壮观的寺庙,都被这场战争蹂躏了,而玄奘亦因为战争的影响,不能专心学业。直到次年五月,代王侑禅位于李渊,改元武德,定都长安时,玄奘便与长捷法师同往长安,希望在那里继续深造。谁知那时的长安,正是隋末唐初之际,人心浮动,局面显得异常不安。于是玄奘又随长捷法师转道到四川来。当时的四川是非常安静的,同时各地避乱到来的僧人很多,一时竟变为佛法的中心区域。玄奘也就安下心来,继续他的研究工作。
长捷法师是一位颇满于现实的僧人,对于自己的德学,和拥有的声誉,已感到十分的满足。玄奘正是一个血气方刚,雄心万丈的僧青年,兄弟俩人,一个是保守的,一个却是前进的,因此,当玄奘年满二十岁,在成都受了具足戒之后,便想离开兄长回到长安去。谁知长捷法师不想弟弟离开自己,便诸多劝留,不放他走。但玄奘去志已决,复得商人的协助,就在武德五年(西元六二二年)时,私自乘舟东下,横渡扬子江,抵达荆州天皇寺。不久,又北渡黄河,游览相州,赵州等地,先后跟随慧休,道深等法师研究佛学。武德七年(公元六二四年)重返洛阳大觉寺,追随道岳法师,研究《俱舍论》。后来听说长安有法常,僧辩两位法师,是当时佛学界不可多得的权威学者,于是,又赶到长安来,听二师宣讲《摄大乘论》和《俱舍论》。
七、留学印度的动机
玄奘本来就是一个聪明睿智的学者,再加以十余年来不断的钻研,所以对于佛教的真理,不但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具有超越的见解。因此,法常、僧辩二师,常常称赞他是佛门的千里名驹,并且鼓励他游学印度,研究《瑜伽师地论》,以流传无著菩萨的学说。然玄奘本人,也因为当时佛教的宗派太多,传授各异,而深感困惑。但解除困惑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自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探求个究竟了!于是,便下了前往印度求学的决心!
武德九年,唐高祖传位给第二太子世民,改元贞观,玄奘就和几个同志,联名上表,奏请皇上准予他们前往西域——印度留学,但那时候唐朝开国未几,西突厥雄踞中亚,新疆以及阿富汗一带的小国家都是仰突厥鼻息的,因此唐朝政府为了国防关系,正严格地禁止老百姓出国,所以玄奘他们的上表被退回,同志们都因此而灰心了,唯有玄奘没有气馁,再度上表,谁知第二次的奏章,又被退回,始终拿不到出国护照。但玄奘留学印度的决心,并不因此而取消,反而更积极地筹谋出国留学的计划。
八、偷渡玉门关
玄奘为了达到留学的目的,便把心一横,决定来一次冒险偷渡。在贞观元年(西元六二七年),一说贞观三年的八月里,便离开长安向中外交界的玉门关出发。当他启程的那天,巧遇在长安求学的孝达法师返乡省亲,便意外地获得首程的向导。玄奘在秦州(即今甘肃天水)和孝达分手后,随到兰州(即今甘肃皋兰)一宿,然后抵达凉州(即今甘肃武威),并且留在凉州演讲佛法一个多月,极受当地的知识份子的拥护和爱戴。
当时凉州都督李大亮,既奉令镇守边疆,又听说玄奘想偷渡出国,便要他立即折回京都。幸得当地一位老和尚——惠威法师秘密援助,并遣派两个徒弟——惠琳、道整二师护送,昼伏夜行,几经辛苦,才到达敦煌。瓜州刺史独孤达,早就听到风声,但并没逮捕,反而特别为他设宴表示欢迎。原来瓜州刺史也是一个佛教徒,对于玄奘的弘愿伟抱,非常敬佩,所以不但没阻止玄奘西行,且给他很大的援助。可惜玉门关不归独孤达统辖,否则事情就简单了!
独孤达选了一位熟识管道的胡人带路,仍然昼伏夜行,在三更左右便到了玉门关的附近。玉门关建在瓜驴河上面,形势雄伟而险要,胡人带他绕道到关北十几里水浅河窄的地方,藉著两旁树丛的掩护,两个人便动手筏木为桥,偷渡过河。可是刚刚过了河,胡人就要玄奘折回,因为前面太危险了,但玄奘坚持要继续赶路,并不因危险而退缩。胡人没法,只好把自己那匹识途的老马,交给玄奘法师,自己独自退还。他临走时告诉玄奘,前面还有五个把守森严的堡垒,要特别小心。
果然,玄奘才摸到第一个堡垒,就被守率捉住,带去见指挥官。幸而这位指挥官王祥,也是个佛教徒,而且久已仰慕玄奘法师的大名了,相见之下,不但没有依照法律去处罚,反而非常恭敬而殷勤地款待。虽然,为了个己的职责及玄奘法师的安全,曾经恳切地挽留玄奘,劝他不要冒这么大的险,但后来终于给玄奘那种坚决而果敢的精神所感动,只好替他准备干粮亲自带路了。同时指点他“终南捷径”,走小路避开第二和第三堡垒,而到第四个堡垒去找王伯陇,因为王伯陇也是佛教徒,与王祥的交情很好,一定会帮他的忙。
玄奘真的在第四个堡垒找到王伯陇,王伯陇不特情深款款地招待他,还送给他一个贮满了水的皮囊,并且告诉他如何绕道第五堡垒,如何取道到一百多里的野马泉去,因为野马泉有水,可以喂马,可以把喝干了的皮囊再行盛满。
九、玄奘得救了
玄奘依照王伯陇的指示行去,虽然幸运地绕过第五堡垒,可是始终找不到野马泉。正在彷徨的当儿,一个不小心,把放在马鞍上的水袋打翻了,这时心慌、口渴,人和马都筋疲力竭了,怎么办呢?据玄奘法师后来对人说:“那个时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然;夜则妖魅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推沙,敬如时雨。”真是荒凉恐怖极了。
可怜在极端干渴和疲劳合攻下的玄奘,好像垂死一般倒在沙漠中爬不起来。唯一的希望就是观音菩萨的拯救了。他凄然地仰首穹苍,默默地祈祷,祈祷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来指示他的去路,解救他的厄难。玄奘法师在虔诚的祈祷中,蒙蒙眬眬地睡著了,他的马儿也静悄悄地躺在一旁,闭上眼睛休息。
半夜,奇迹果然出现了。一阵清凉的冷风,把人和马都吹醒了,玄奘好像咽下仙丹似的,晚上的干渴、烦燥和疲惫,通通都消失了,换来的是充沛的精力,和无比的勇气,马儿也振奋起来,像受了观音菩萨的启示般,向著斜坡跑去,完全不听主人的指挥,玄奘法师既然无法控制它,只好任由它向前跑了。跑了一会,便远远看见前面有一块青绿的草地,和一个小小的水塘,玄奘好像发现新大陆,也好像获得甘露一样,兴奋地策马加鞭赶上前去,就这样,玄奘得救了!
十、初到外国
玄奘法师留在水池边,整整休息了一日一夜,好让马儿对著青绿的草吃个痛快,自己也把粮食袋打开,盘起腿子坐在一旁,慢慢地吃著,喝著。玄奘法师和马儿都获得充份的休息和饱满后,又继续走了两天,才结束那段惊险而恐怖的沙漠(当时称莫贺延碛)旅程,到达通往西域最初的一个国家——伊吾国(即今新疆哈密),玄奘法师在一间和尚寺里住下,伊吾国王接到臣子们的奏禀,便亲自来拜访,迎接他到王宫去供养,并且请他留下来为大臣们讲解佛法,但仅仅住了十几天,就被高昌国派来的特使,迎请到高昌国去了。
高昌国,即今新疆,吐鲁番西雅尔湖附近之雅尔城,是唐代西域诸国中,汉化最深的国家,公文全用汉字,居民中也是汉人占多,其中不少为汉人屯户的苗裔,该国的国王麴文泰,也自称是汉人。(黄文弥教授著的《高昌麴氏纪年》可资参证。)他是一位笃信佛教的开明君主,为太子时曾经访问过中国,现在听说中国有一位法师到伊吾国,喜欢极了,马上派人去迎请玄奘,一心想拜玄奘为国师,留在高昌国主持全国的宗教和教育事务。可是,玄奘此行的目的,并不是在于荣誉与爵禄,而是寻求真理,所以拒绝了国王的请求。麴氏见玄奘不为爵禄所动,便实行恫吓政策,对他说:“如果您不答应我的要求,我就押解您回中国,不让您到印度去留学!”但玄奘并不因此而软化,反而开始绝食,表示坚决的抗议,这么一来,把麴文泰吓坏了,连忙陪罪,不但允许他西行,同时做袈裟,备干粮,并派使者护送,以壮行色;不过最后的愿望,是恳请玄奘再留一个月,讲一部《仁王般若经。
光阴真快,一个月的讲经法会已经结束,麴文泰国王,只好率领文武百官和全国人民欢送玄奘,并亲笔写了二十四封介绍信,交给使者分致屈支以西的二十四个国家的国王,另具一本奏章,奏请西突厥大可汗叶护,特别关照。同时还送给玄奘黄金百两,银钱二万枚,绫绢五百疋,作为往返天竺国的旅费。此外,还派了二十五个使者,和三十匹马护送。
十一、途中遇了强盗
玄奘得到麴文泰的关照,和有力的护送,沿途上也就减少了很多困难。那时唐朝的声势甚大,威震遐迩,附近诸国,无不慑服。而玄奘私人的德学和声誉,又是那么昭彰,所到的地方,自然受到当地王臣的重视和景仰的;何况又加上高昌国王的专书介绍和委托呢?所以那段长达九百里的旅途,是相当愉快的。
玄奘为了减少使者们远途跋涉的辛劳,当那二十五个使者,一一到达所派到的王国,交了函件,就随地派遣他们回国,而自己独自随著商人西行。谁知还未到达阿耆尼国,就遇到土耳其二千多骑的强盗团,把商人的货财,和他的旅费,马匹粮食,通通抢劫净尽,商人们痛苦得要自杀,玄奘不但不难过,反而诸般劝慰商人,这样,也就取消了他们自杀的念头。
十二、爬雪山
玄奘继续西行,顺著天山的南麓,经过阿耆尼国(即今新疆焉耆),屈支国(即今新疆库车),及跋禄迦国(即今新疆拜城),然后冒险向帕米尔北麓的大冰山(陵山)出发。陵山山势高耸雄伟,险峻异常,山上从来积雪不化,而且每年都照例地添铺上一层厚雪。经过几百万年的堆积,谁都不知这陵山的雪究竟有多少厚。而被冻死在山上的尸首,谁也不能统计其数目,真危险啊!可是玄奘内心追求真理的热情,不但没有给雪冰化,反而战胜了外面的寒冷,一鼓勇气牵自己的马,在堆满冻尸的冰天雪地里,爬上爬下,要是稍不留心,就会滑下无底的深渊,与那些僵冻的尸首为伍呢!我想,假如是今天的留学生,一定是受不了的。可是,伟大的玄奘,竟在这样的冰雪里,整整的爬了七天七夜,然后到达今日俄属的中亚细亚。
十三、终于到了印度
玄奘再向西北走去,经过热海(即今伊斯色克湖),从北岸更西行,才到叶护可汗的碎叶城(即今俄属托克马克城),碎叶城方圆有六七里,滨临素叶水上,风景优美极了。同时,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把玄奘礼为上宾,招待非常殷勤。但玄奘为法心殷,还没有时间去欣赏当地的风光,就匆匆辞别叶护大王继续西行。走了四百里,便到万花锦簇的千泉及怛罗斯城,(即今俄属奥力阿塔城),再向西南方走去,穿过笯赤廷国(在今俄属安集延一带)、赭时国,(即今俄属塔什干)、窒堵利瑟那国(即今俄属费尔干省)到讽秣廷国(即今俄属撒马尔罕)。又向西面走了二百余里,经过揭商那国和史国(即今俄属史尔锡必兹),(Shehr-Sebz),在羊肠九回,山高谷深的旷野中,跑了二百多里,再穿过铁门和睹货罗国、又作吐火罗(即今阿富汗之东北部),然后渡过缚刍河(即古之妫水,亦即今阿姆河)至活国,(即今阿富汗之毗杜兹),及缚喝罗国(即今阿富汗之巴尔黑城)。
玄奘在巴尔黑城,遇见一位来自碟迦国的慧性法师,因为仰慕慧性法师的德学,便留在那里研究一个多月,然后随慧性法师进入梵衍那国(即今阿富汗巴曼城),游览十天余,又翻越险峻的云岭——黑山,到迦毕试国(即今阿富汗喀布尔城)。
当时的喀布尔城,是北印度的邻近国,国王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国内佛教非常盛行,和尚与寺庙也特别多,其中城东的沙洛迦寺,是汉朝太子被押为人质时,特为太子而建筑的,传说太子曾在东门南方的大神王像足下,埋藏很多财宝,留作日后修补寺院的费用。后来,有一个贪暴的国王,欲强夺这些财宝,便率领士卒前来沙洛迦寺发掘。谁知,还没有发现财宝,那大神王头上的鹦鹉像便振羽惊鸣,接发生地震,国王和士卒们都昏迷在地上。此后,就再没有人敢窃取那里的财宝了,也不敢掘宝修整寺院。
这次,玄奘到迦毕试国,恰巧住在沙洛迦寺,寺里的住持,就委托他代表向神像发愿,主持掘宝典礼。奘师就对神王说:“我是来自唐朝的僧人,当初我国太子埋宝这里,目的是留作修建寺庙之用,现在寺院已经破旧了,住持命我主持掘宝,假如你神王有灵,一定不会反对的吧?接着就叫工匠开始发掘,果然很顺利地掘出了很多黄金和宝珠。
后来,因为慧性法师被?货罗王请回国供养,玄奘也就辞别国王,翻越黑岭,经过蓝波国(即今加非利斯坦),终于抵达北印度的揭罗喝国(即今北印度哲拉拉拔特)。
十四、在北印度留学
玄奘在揭罗喝国,看见很多阿育王斥资建筑的佛塔,参观了很多关于佛陀的圣迹,同时,冒险到瞿波罗龙王洞(佛陀曾经在这里降伏过青龙)去游览,然后向东南的犍陀罗国(即今阿富汗乾陀尔城)进行。犍陀罗国是古印度的文化中心,也是名僧世亲、无著、法救、如意、尊者所留居的圣地。但可惜那些寺庙通通都变作废墟了!玄奘怀著悲怆的心情,在那里凭吊一番,然后到布色揭罗伐底城去,畅游名胜古迹,并且在那里举行一个临时济贫大会,把高昌王送给他的金银珠宝和绢帛等东西,通通布施给那些贫苦的群众。接从信度河旁的乌铎释迦汉荼城,渡过信渡河,遍游乌仗那国,咀义始罗国,乌刺义国(即今哈札拉),最后度过危险的铁桥,到达迦湿弥罗国(即今克什米尔)的边疆。迦湿弥罗的国王,是一位虔诚的佛弟子,而且久已仰慕玄奘的大名,因此早就派遣大臣和母舅到边境迎接。
玄奘随著欢迎他的队伍,进入达摩舍罗王城时,意外地遇见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称法师,于是便留下来住了两年,研究《俱舍论》、《顺正理论》、《因明》、和《声明》等学说。接著,又在砾迦国研究《百论》,在那仆底国研究《法对》、《显宗》、《理门》等论,后来又在阇烂达那国,研究《毗婆沙论》,前后历时将近两年。
玄奘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该国国王的热烈欢迎和爱戴,在那一国留学时,都获得老师们的称赞和嘉奖。但,同时也遭遇到很多异教徒,或同学的嫉妒而故意与他为难,然他每次都是那么和蔼,那么镇静地运用他渊博的学识和修养来应付。终于,使那些因羡慕而妒忌,由妒忌而故意为难他的人,化敌为友,转妒成敬。因此,玄奘法师的大名,在那时候,早已传播整个印度,包括五印度,但玄奘并不因自己的名成利就而骄傲,更不因自己学识的丰富而感到满足,他好像要踏遍全印度的每一个角落,要吸收所有名学者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当他在阇烂达那国,结束最后一课时,又向东北翻越七百多里的悬崖绝壁,进入屈露多国的边境,取道多图卢国,再向中印度进发。
十五、迷信的传说
“殑伽河”译名恒河。是印度五大河流之一,位在中印度的东北部,据《大唐西域记》说:“水色沧浪,波涛浩瀚,灵怪虽多,不为物害,其味甘美,细沙随流,被俗书记,谓之福水,衢咎虽积,沐浴便除,轻命自沉,生天受福,死而投骸,不堕恶趣。”因为民间有这样迷信的传说,所以每天到河边来沐浴的人很多,甚至每年都有不少希望生天的愚夫愚妇们,在那里集体投河自杀,直到佛陀觉悟真理后,才打破这种迷信,挽救了许多无辜的牺牲者。
玄奘到了中印度后,再经过波理夜呾罗、抹免罗、萨他泥湿伐等国家,到达禄勒那国。并且留在禄勒那国,从名教授阇耶趜多法师,研究三个多月的经论,然后度过著名的殑伽河,去抹底补罗国拜访名僧密多斯那,学习辩真论。数月后又畅游摩补罗,醯掣怛罗、毗罗那拏、劫比他等国,然后到揭若鞠阇国,跟随毗离耶犀那三藏法师,研究三个月经论。
十六、残忍的女神
阿逾陀国,是印度当时学术思想极其发达的国家,被崇称为一代宗师的无著、世亲两位论师,就是在这里完成他们毕生最得意的巨著《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论》,《中边分别论》(无著著)。《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俱舍论》,《唯识论》(世亲著)。玄奘离开毗离耶犀那三藏法师,到阿逾陀国朝礼圣迹后,便顺流东下,欲往阿耶穆佉国。谁知当船只刚刚启行百余里,迎面却来了十余艘贼船,不但把旅客们的财物,掠夺得一干二净,同时俘虏了玄奘法师。
原来这群强盗,是迷信突伽女神的,每年中秋节,必然物色一个美男子去祭祀这个残忍的女神,千百年来,不知多少无辜的美男儿,成为他们祭祀的牺牲品。当时的玄奘,不但年少英俊,而且容颜端庄,道貌昂然,强盗们认为是最好不过的祭祀品,所以要俘虏玄奘。本来,一个出家人所畏惧的,并不是色身的死亡,而是道业之不成,何况是深达佛法、视死如归的玄奘,对于死亡的来临,自然是不会害怕的。不过,当他想起当日西来求学的初衷时,少不免要为自己壮志未酬身先丧而惋惜了。因此,他不慌不忙地,把自己的身份和西来的志愿告诉强盗,希望他们被他的弘愿伟抱所感动而释放他。同时,同船的旅客们,也纷纷替玄奘求情,有的竟愿代玄奘牺牲,殊知强盗们竟是那么残忍地拒绝了众人的哀求,强把玄奘带回深山去,并且教喽啰们马上结坛,把玄奘立即主祭女神。
玄奘深信这是因果业力的使然,所以当他被带上祭坛,面对白刃的一刹那,他没有悲哀,也没有恐怖,只是默默祈祷弥勒菩萨,希望弥勒菩萨接引他到兜率天去,研究《瑜伽师地论》。他想,假如此刻弥勒菩萨真的来接引我到兜率陀天(弥勒菩萨所居住的天宫)去,那我就可以亲自听到弥勒菩萨给我讲解瑜伽师地论了。当我学会之后,再来人间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不是更好吗?他越想越兴奋,好像飘飘然快要羽化登天,早已忘记了自己是处身在祭坛上的牺牲品。
就在这个时候,黑风四起,沙土飞扬,好似就要天翻地覆一样,强盗们隐约听到空中有人说:“这位法师是远从东土来西方求法的,如果杀害他,一定受到因果严重的惩罚的,现在天神已经震怒了,如不赶快释放他,向他陪罪,哀求忏悔,灾难就要降临你们身上,……。”这时迷信的强盗,才害怕起来,不但释放玄奘,并且拜他为师,皈依佛教,从此改邪归正,洗手不干,而玄奘也就度过危险的关头,继续他的旅程。
十七、祇园精舍的来历
佛陀在世时,说法的中心区域虽然是在室罗伐悉底国,但佛陀常常被邻近的钵罗耶伽,侨赏弥,鞞索迦等国的国王请到那边去说法,供养,所以这些国家,到处都有佛陀的遗迹。因此,玄奘到了阿耶穆佉国后,又到以上各国去朝礼圣迹,然后抵达室罗伐悉底国的祇园精舍。
祇园精舍,又名祇树给孤独园。祇树是指祇陀太子的祇陀园里的树;给孤独,是城中须达多长者的绰号,因为须达多长者,是一位仁慈的富翁,也是那些鳏寡孤独们的救星,所以人们一致称他为给孤独长者。祇园精舍,是祇陀太子和须达多长者合资建筑,送给佛陀居住的,因而名为祇树给孤独园。
据《贤愚因缘经》说:须达多长者因为儿子的婚事,到邻国的王舍城去拜会亲翁——护弥长者,恰巧那天护弥长者,正忙着请佛到家中供养,因此,须达多有机会拜见释迦佛,同时很虔诚地恳求佛到室罗伐城教化众生,佛是很乐意接受他的请求的,但那时追随佛陀左右的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事前非先预备好僧舍和讲堂不可,于是遣使最聪慧的弟子——舍利弗,同须达多先到室罗伐城,建筑精舍。可是,须达多陪着舍利弗跑了很多地方,始终找不到一处适宜的地点,后来,舍利弗竟看中了祇陀太子的花园--祇陀园。
本来,太子的花园是不会变卖的,但须达多为了急于建筑精舍,便硬著头皮去见太子,请求太子把花园卖给他,太子故意开玩笑说:“如果你能够用黄金铺满我的花园,就卖给你好了。”起初,太子以为他绝对不会用这么重大的代价,来换取自己的花园,谁知须达多真的运来一批批的黄金,把花园每一角落都铺上金砖,这时太子匆忙赶来制止,说日前的话只是戏言。但须达多说,今日的太子,就是他日的君王,君无戏言,怎可失信,推翻自己的说话呢?太子想,佛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伟人,要不然,他怎会牺牲大量的黄金,替他建筑讲堂?于是要与须达多合资供养,但他不肯,太子说:“好!那铺满黄金的园地,算是你的了,但园中的花果树木,金砖铺不到的应该属我,让我就拿这些花果树木来供养佛吧!”因此,佛名此讲堂为祇树给孤独园。
祇园精舍落成后,须达多便奏请国王,遣使到王舍城,迎接释迦牟尼去祇园精舍主讲,奉为该国的教主。满栽花果而面积庞大的祇陀园,点缀著那弘伟壮丽的讲堂,和两排精致而幽雅的僧房,显得格外的优美、庄严。
佛陀除了被其他国王,请到外国去演讲佛法以及供养外,四十多年来,都和弟子们住在那里,朝夕研究真理,佛教里许多重要的教义和奥妙的理论,都是在那里讨论的精华,所以,祇园精舍便成为当时佛教首要的机构。可惜玄奘到达时,室罗伐城已经成为废墟,而昔日弘伟壮丽的精舍,也破烂不堪了。还有,那慈悲博爱,智慧深遂,福德庄严的佛陀,那一千二百五十位,各具特殊技能的佛弟子们,现在已成为历史上的伟人了,怎不教人不胜今昔之感呢?玄奘怀著满腔惆怅而哀悼的心情,在四周游览一趟,便到附近佛姨母波阇波提主持的比丘尼精舍,和波斯匿王所铸的金佛像,舍利弗辩胜异教的地方,以及异教徒假孕谤佛,提婆达多害佛等遗迹参观,然后到迦毗罗卫国。
《处胎经》说:释迦牟尼最初成佛时,印度的宗教非常发达,派别之多,尤为后世所罕见,但自从佛陀成道后,各宗各派的教徒,都来皈依佛教,那些异教的主子们气极了,便想出一个办法来诋毁释迦佛。有一天,佛陀正在大会中说法,忽然来了一个快要临盆似的孕妇,跑到大会中央,站在佛陀的面前,指佛说:“释迦!你干得好事,就不理我了。你这丧尽天良的骗子,还在大众面前胡说八道,蛊惑世人干吗?你的孩子就快要出世了,还不替我想想办法?”富有修养的佛陀,知道这是异教徒所弄的把戏,所以默不作声。但座中很多初信佛的人,竟对佛的人格怀疑起来,幸亏当时帝释天(俗称上帝)也在座听法,他是彻底了解佛陀的伟大,同时也知道那大腹便便的妇人是伪装的,于是摇身一变,变成一只小老鼠,攒入妇人身上,把绳子咬断,一个木盆马上滚下地来。这时,在会大众,才知道这妇人是受了妒忌佛的异教徒的主使,冒充怀孕来谤佛的。说也奇怪,当那妇人被揭穿西洋镜,羞惭地拔足狂奔时,前面霹雳一声,地面突然裂开,就这样跌进十八层地狱去。
又提婆达多,是佛叔父的儿子,样子和佛差不多,人也很聪明,因为羡慕佛的尊荣,所以跟佛出家,希望自己也和佛一样,受到人天的崇拜。谁知王子气太浓厚的他,虽然出了家,但骄傲、奢侈,和贪享受的习惯仍然除不了,整天在想著胡闹,那会这么快成佛呢?他焦急极了,心想,要是佛死了,那么,我不是就可以继承佛位吗?因此,他不但妒忌佛,而且常常想办法害佛。有一天,他对挚友阿阇世太子说:“你弑了父王,就可以做新王;我弑了佛陀,也可以做新佛,何乐而不为呢?”阿阇世太子真的听他的话,弑了父王自己做皇帝了。提婆达多也借重他的势力,把五百只大象灌醉,然后托阿阇世王去请佛入城供养。佛陀明知这是他的诡计,但仍然率领弟子们入城。当时佛刚跨进城门,他就把五百只灌醉了的大笨象放出来,希望把佛蹋死,五百弟子,连忙大显神通飞上天空去。唯有佛不慌不忙地站在那里,把手向前一伸,在五个指尖的尽头,跳出五只大狮子,怒吼一声,向那些醉象扑去,吓得醉象通通倒伏在地上动也不动,同时地面马上裂开,提婆达多也跌进地狱去了。
上面两个故事,也许有人不相信,但玄奘法师到印度时,仍可看到这事的遗迹呢!
十八、释迦佛的故乡
迦毗罗卫国,是释迦佛的故乡,佛为王子时,曾经在那里度过十九个春秋!那里,有净饭王(佛的父亲)的宫殿,有佛母摩耶夫人的寝宫,有佛出世时的花园——蓝毗尼园,有佛为太子时与堂兄比武的武场,有耶输陀罗妃子的宫室,有王孙罗睺罗的圣像,有佛在十岁时,跟婆罗门教跋陀罗尼学习五明六艺的校址,以及太子游四门时所见的老人、病人、死人,和出家人的遗像,此外,还有琉璃王杀灭释种时,释迦族的坟墓,但这些地方,除了遗址仍存外,一切建筑都变为陈迹了,玄奘法师面对著那些碎瓦颓垣,深深体会到佛说世法无常的真谛。
十九、拥护佛法的国王
玄奘法师离开佛的故乡,又到佛出家的蓝摩国,佛入灭的拘尸那揭国,佛最初演说真谛的波罗奈国鹿野苑,以及维摩诘示疾的吠舍离国等处朝礼圣迹后,才到佛成道的摩揭陀国去。
摩揭陀国(即今印度巴德拿),是释迦牟尼成佛的菩提场,也是阿育王的国都。在阿育王以前的印度,是瓜分得支离破碎的。单是中印度,就划分为数十国了;自从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便定都在这里。阿育王本是一个残忍无道的暴君,后来被一个和尚感化,就变为一位仁慈而笃信佛法的贤明君主了。他晚年的时候,拥护佛法是不遗余力的,不但在国内斥资建筑八万四千的佛塔,并且派遣布教师,远到西伯利亚、埃及、缅甸、和锡兰等国弘传佛法。今日东南亚佛教的发达,是不能抹煞昔日阿育王传播佛法的功勋的。玄奘法师到中印度时,摩揭陀国的国王,正是戒日王,戒日王不仅是一个威震全印度,统驭中印、北印的一位英明君主,也是一位最热诚保护佛法的君王,他对玄奘的不远万里而来,表示极其钦佩,和诚恳的欢迎,礼为上宾。
玄奘在国王派遣使臣向导下,到处欣赏佛塔的艺术建筑,瞻礼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以及其他名胜古迹。最后渡过尼连禅河,到释迦牟尼佛昔日在那里夜?明星,成等正觉的菩提场参观。当玄奘处身在庄严的菩提场,面对著那高入云际,苍翠茂盛,秋冬不凋的菩提树时,想起“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的箴言,不觉悲从中来,痛哭不已!玄奘抱著一颗悲凉而凄怆,忧虑而追念的心,离开这使人眷恋的菩提场,到摩揭陀的古都——王舍城。
二十、在最高学府念书
王舍城的那烂陀寺是当时全印度佛教最高的学府,也是最享有盛誉的佛教大学,该校的校长,是一位名播四海,学术湛深的长者——戒贤法师。
戒贤法师是一位年越花甲的老教授,三年前不幸染上风湿病,每次发作时,痛苦得要想自杀。后来,梦见三个天人,中间一个穿金色衣的告诉他:你前世是一个暴戾的国王,作恶多端,所以今生招受痛苦的果报。自杀,是不能逃避的,只要你能忍受痛苦,致力弘扬佛法,等到中国来印度留学的法师到这里时,你好好地指导他,把你所认识和了解的真理传授给他,那你的痛就会好的。接,指右边穿著琉璃色大衣的天人说:这位是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指左边披著白银色的衣服的天人说:这就是你朝夕思念的弥勒菩萨;同时自我介绍:我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我们知道你不堪痛苦而想自杀,特别来提醒你的,说完就不见了。
自此戒贤法师就取消自杀的念头,专心等候中国法师的到来。所以,当玄奘抵达那烂陀寺时,寺僧都视他为戒贤长老的救星,特别殷勤招呼他,供养他,使他安心住下来,跟随戒贤长老研究佛学。戒贤法师所讲授的,很多都是玄奘闻所未闻的妙论,这妙论是渊源于公元第二世纪的龙树(Nagarjuna)立论的重点,是介于空与不空之间,玄奘后来回国,另创法相宗,就是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玄奘在那烂陀佛教大学留学五年,自贞观五年至十年(西元六三一至六三六)在五年中研究的课程是:《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因明论》、《声明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俱舍》、《婆沙》、《六足》、《发智》、《阿毗昙》等经论。最后两年,在研究之余,兼任该大学的首席教授。于是声誉四起,名播遐迩,成为全印度佛学界的名学者,受到当时知识份子热烈的欢迎。
二十一、继续留学
在贞观十年的假期里,玄奘辞去讲席,拜别戒贤教授,又到东南部去留学。最初他留在伊烂拏国随如来密,师子忍两位名教授研究经论。一年后,才穿过瞻波国,和揭末嗢罗国,抵达南印度的奔那伐弹那国。再从南印度到东印度的揭罗拿苏伐刺那,三摩但国,摩栗底,乌茶,恭御陀,揭陵伽等国家游览,又折回中印度的南侨萨国,取道向南印度的案达罗国出发。玄奘到了南印度后又在驮那揭砾迦国,研究大众部的《根本阿毗达摩》等经论。数月后,才与该国苏部底,苏利耶两位名教师,到珠利耶国,和达罗毗奈国去朝礼圣迹。
达罗毗奈国,是佛教名人护法论师的故乡。传说,护法论师原是该国一位大臣的长子,相貌端庄,品性聪敏,为国王器重而招为驸马,谁知举行婚礼的那天,他静悄悄地跑到深山去做和尚,专心研究佛学,终于成为很有名气的学者,写下无数不朽的巨著。
玄奘在这里游览好几天,又想到僧伽罗国(现在锡兰的狮子国)去留学,后来,因为该国国王驾崩,内部大乱而避难来南印度的名学者,多是小乘学派,于是取消去锡兰的念头,转道到廷那补罗、摩诃刺陀、跋禄揭咕婆、摩腊婆、阿托厘、契吒、伐腊毗等国畅游。最后,抵达西印度的陀补罗国。接著,又遍游西印度的苏利侘、阿点婆翅罗、狼揭罗、辟多势罗、阿参茶、信度、茂罗三部卢等国家。然后折回北印度的钵伐多罗国留学二年,研究正量部《根本阿毗达摩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科目。后来,又随般若跋陀罗教授,研究《声明》和《因明》,两个月后,才离开钵伐多罗国,重返摩揭陀国。那时正是唐贞观十五年(西元六四一年)。
当时摩揭陀国的杖林山,有所很有声誉的学府,该学府的校长,是一位学识渊博,且曾随从贤爱、安慧、戒贤等法师研究过佛法的名学者。他不但精通佛教经论,同时对于佛法以外的四吠陀典,以及天文、地理、数学、医学等学说,都有深刻的了解。该国先王满胄,非常仰慕他的德学,欲聘请他为国师,愿赐以二十邑封地为俸禄,但他是一个志于学问,忠于教育的人,终始坚拒不受,胄王崩,戒日王即位,同样欲请他出任国师,封以乌茶国八十邑的土地,可是他既怕俸禄的束缚,更不忍解散他数百名的学生,仍然拒绝戒日王的聘请。玄奘回到摩揭陀国,闻得自己的学兄在杖林山讲学,便赶来这里研究《唯识抉择论》,《意义理论》,《成无畏论》,《不住涅槃论》,《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同时解除了很多关于瑜伽论和因明论的疑惑。历时首尾二年,然后告辞,重到那烂陀大学去,拜见自己的老师--戒贤教授。
二十二、教学的风波
戒贤教授的老毛病早已痊愈。这时,看见自己得意的门生,游学归来,欢喜极了,马上聘请玄奘法师为该大学的教授,担任讲解《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的课程。
当时该大学有一位德光教授,以善解《中论》,《百论》著名;玄奘执教后,他专依法性的学说,来攻击玄奘所讲的瑜伽教义(法相)。而玄奘既懂得法相,更了解法性,既能讲解瑜伽,同时也深达《中论》、《百论》,再加上他流利而善辩的口才,庄严而动人的仪表,慈爱而无私的态度,深获得学生们的爱戴和拥护;德光教授无论如何都比不上他,因此,德光座下的学生,通通都考选了玄奘的课程。于是德光在无限羞妒中辞去教席,跑到菩提寺去,请他的同学去那烂陀大学与玄奘分庭抗礼,以决胜负。谁知他的同学还没有见到玄奘,便被玄奘的声誉和德学所折服,而裹足不前。
玄奘为了这件事稍伤脑筋;他恐怕人们误会他有意与德光教授作对,因此,教学之余便写了一部《会宗论》,呈给他的老师戒贤教授批阅,深获戒贤长老和一般权威学者的称善,而玄奘教授的大名,也就更加显赫于印度了。东印度的迦摩缕波国鸠摩罗王,因为仰慕法师的大名,特别遣使来聘请,可是刚到其国,又被戒日王遣使迎请回国。
二十三、无上的光荣
在公元第六世纪的印度,佛学非常发达,但不幸的是派别太多了,特别是小乘与大乘的争执更烈。那烂陀大学是一向研究大乘的学府,自玄奘法师讲学以来,大乘的趋向更加显著了,因此,常常有很多小乘学者,跑到那烂陀寺来与玄奘抗辩,但都给玄奘锋利的词锋,和正确的理论所击退。于是那些小乘学者,对于大乘的谤毁,和对玄奘法师的嫉视,更加激烈了!戒日王为了主持公理与求和平解决佛教大小乘的纠纷,于是,唐贞观十六年(公元六四二年)在曲女城召开宗教大会,并邀请五印度各国的国王和大小乘名僧,以及婆罗门教徒来参加。
大会开始的那一天,到会者有来自十八国的国王,和三千多名的佛学家,以及那烂陀大学一千多名的大学生,与百数十位名教授;此外,还有异教徒二千多人。而戒日王也亲自率领全部侍卫、妃殡、宫女,及文武百官赶来主持大会,同时聘请玄奘法师为这盛大宗教辩论大会的主讲。
玄奘法师接受了这重大的职责后,首先把称扬大乘的讲稿,即有名的《真唯识量颂》写好,然后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当众高声朗诵,并对著大会听众宣誓:如果有谁能够驳倒讲词中的任何一字一句,他情愿斩首相谢。可是,从朝至暮,没有一位听众,或那一个异教徒敢出来和他驳辩。
第一天过去了,接第二天、第三天……,一直到大会闭幕的那一天(第十八天)始终都没有谁敢出来应战。于是,玄奘法师在一片热烈的掌声和欢呼中,结束了他的演讲,接受了在会大众赐予给他全印度第一位佛教权威学者的荣誉。十八位国王,纷纷把名贵的礼物献上,向玄奘法师道贺,然而他一概予以谢绝。戒日王只好选一匹大象,请他坐上去游行全城,给全国的学生与民众瞻仰和膜拜,并且告谕他们说:这位中国和尚是全印度第一位佛学大家,他在大会上等了十八天,都没有人敢来与他驳辩。玄奘在戒日王和文武官员陪伴的壮烈队伍中游行,沿途接受到观众们的欢呼和散花致敬,真是荣耀极了,但这光荣并不是偶然或侥幸的,而是他自己在十几年来辛勤的收获,和在大会上拿性命赌博换取得来的。
二十四、主持无遮大会
玄奘法师留学到这样的成功,总应回国了,所以在大会闭幕后,便向戒日王告辞,但戒日王坚请他参加自己的第六次布施大会。这是最有意义的善举,玄奘是很乐意参加的,因此又与戒日王到钵罗耶伽国的大施场,主持无遮大会。大施场在殑伽河北,涧牟那河南,传说每一朝的帝王,都在那里举行盛大的布施,所以名为大施场。
戒日王即位后,每五年举行一次,以七十五日为期的布施大会,现在已经是第六次布施了。这大会布施的对象,不限国界,种族,信仰,职业,性别,和年龄,都有资格接受大会的恩惠,只要你喜欢到来参加,就可以获得一份很可观的恩物,所以名为无遮大会。
这次到会的群众特别多,包括僧众,婆罗门,外道和来自各国的贫穷孤独者,竟达五十余万人,戒日王在大会中,把所有的金银,珠宝,甚至随身衣服,都一概散光!幸亏他的妹妹,当他脱下龙袍作最后的布施时,马上送上一件粗布的大衣,否则,恐怕戒日王要穿着内衣回宫呢!
二十五、饮誉荣归
无遮大会结束时,已是贞观十七年的春天了,玄奘法师买了很多经典,以及与历史和文学方面的书籍与抄本,便向戒日王告辞,启程回国。戒日王不但相赠他大象一头,白马数匹,金钱三千,银钱一万,和派专使分赴他将要经过的各国,请各国政府特别关照,同时召集文武百官和群众,送行数十里,然后依依叩别。
玄奘法师离开钵罗耶伽国,整整行了七天,才到达侨赏弥国(即今中印度土部勒限城),在这里重遇从北印度赶来参加曲女城宗教大会的乌地多王,便与国王向西北同行一个多月,经过毗罗那拏国,适逢那烂陀大学的同学——师子光,师子月,在那里讲学,便进城拜访,于是被当地的学者挽留下来,讲学两月,接又被同行的乌地多王,留在阇兰那国(即北印度王都)停留一月,然后遣使送他到僧诃补罗国,即今折兰木城。
二十六、归途的损失
从僧诃补罗国到咀叉尸罗国的一段旅程,非常崎岖,盗贼又多,玄奘法师为了安全起见,特别派一个同行的和尚打冲锋,如果碰著强盗便告诉他们,说后面一行都是携带佛经,佛像,和舍利的出家人,请他们通融通融,这个办法果然使得,谁知当他离开咀叉尸罗国,经过信度河时,竟中途遇了飓风,沉没了五十夹佛经,和很多花果的种子。这个意外的损失,使玄奘法师非常的痛心,后来才知道这次遭遇风灾,是带了花种子的关系,因为每次有人要把印度的花种带去外国,都会遭到这种灾难的。
这时,恰巧迦毕试王也在乌铎迦汉茶城,他闻得玄奘法师度过信度河的消息便亲自出马,到河边来迎接玄奘法师,并且把遗失经典的目录写下来,派人到邻国去抄写,谁知费了五十多天的功夫都找不到原本,他只好与玄奘法师离开乌铎迦汉茶城,继续赶路。
二十七、沿途备受欢迎
经过蓝波国的时候,国王早已遣太子和大臣,高僧们,手执幡盖,出城迎接了,同时特别召开一个盛大的布施会,请玄奘法师主持,使万民同乐,以表庆祝玄奘法师留学的成功。玄奘与迦毕试王离开蓝波国,再沿途到伐刺拏、阿薄健、漕矩吒、萨傥那等国游览名胜,然后到达迦毕试国。
迦毕试王又特为玄奘举行十天布施大会,才遣使者护送他到大雪山麓,即今兴都库什山。玄奘法师在百余人护送中,跑了十几天,才逾过危崖险谷叠出无穷的大雪山,在安呾罗缚婆国游览五天,然后到阔悉多国,再由阔悉多国到活国。
在活国遇见叶护可汗的孙儿——睹货罗王,被迎至衙停逗留一个月,然后经过讫栗瑟摩国(即今钵创那国即今之巴达克山,)淫薄健国(即屈浪拏国)昏驮多城,到达波迷罗(即今之帕米尔),再沿现在的色尔伊湖,至竭盘陀罗国(即今塔什库尔干),再登危履雪翻逾荒芜险峻的葱岭,进入佉沙国(即今新疆疏勒)。又从天山南路继续前行,经过斫句迦国(即今新疆哈尔嘎里克),抵达瞿萨旦那国(即古之于阗国,亦即今新疆和阗)。
玄奘在印度留学时,由于成绩的优异,见解的卓绝,而致名声显赫一时,全印度没有那一个不知道这位中国和尚的大名,也没有那一国国王不对这个中国和尚崇拜到五体投地,所以,这次学成归国,沿途所经过的地方,都受到当地国王大臣们热烈的欢迎,和殷勤的挽留,因此在旅途上耽搁了很多时间,在贞观十七年的春天启程,直到十八年的冬天才到达于阗国。
于阗国是佛教非常发达的国家,国王也是笃信佛法的佛教徒,闻得玄奘法师,学成归国,途经此地,便亲自率领文武官员出城迎接,礼为贵宾。同时听说玄奘法师在中途遗失了很多经典,马上派人到邻国去访搜,希望替他把遗失的经典找回。
二十八、回到中国
玄奘留在于阗国住了一个时期,一面为该国学者讲授《瑜伽》、《对法》、《俱舍》,和《摄大乘》等经论;一面修表入朝,向唐太宗报告西行的经过,并且请他宽恕自己当年冒禁出关的罪过。唐太宗本是位仁慈而笃信佛教的明主,何况玄奘这次留学印度,无论在外交或文化方面,对中国都有极大的贡献呢?所以他不但毫无责备,反而表示无限欣慰,立刻敕令玄奘即速来都,同时敕令使臣到沙洲接迎和慰劳。
玄奘获得唐太宗的谅解与宽恕,便满怀喜悦地辞别于阗王,经过媲摩城(即今于阗县)、泥壤城(即今新疆尼雅),复由沙漠经罗布泊的南面,进入甘肃敦煌,然后沿著出国时的旧路,在沙洲与皇上派来慰劳和欢迎的使者会面,共返抵长安。时为贞观十九年(西元645年)1月24日。
二十九、从外国带回的经典
当玄奘赶返长安时,唐太宗已经为了准备讨伐高丽而到洛阳去了,留守长安的房玄龄奉旨迎接玄奘于长安弘福寺,并传旨叫他到洛阳去谒见太宗。因此,玄奘把在印度带返的佛像和经典,通通安置在弘福寺,然后赴洛阳朝见太宗。玄奘这次由外国带回的东西,计有:
释迦如来舍利一百五十粒
1.金佛像一座(连座台高一尺六寸)
2.摩伽陀国,前正觉山龙窟留影金佛像一座(仿造品,高三尺三寸)
3.波罗奈国鹿野苑初转法轮像(仿造品,刻檀佛像一座高一尺五寸)
4.侨赏弥国优填王思慕如来刻造的柝栴檀佛像(仿造银佛像高四尺)
5.迦毗罗国如来自天宫降下之宝阶佛像(仿造银佛像高四尺)
6.摩伽陀国鹫峰山说法花经像(仿造金佛像高三尺五寸)
7.那迦罗吟罗国调伏毒龙的留影像(仿造刻檀佛像一座高一尺三寸)
8.毗舍利国巡城行化像(仿造刻檀佛像一座)
9.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
10.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
11.上座部经律论十五部
12.大众部经律论十五部
13.三弥底部经律论十五部
14.弥沙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
15.迦叶臂耶部经律论十七部
16.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
17.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
18.因明论三十六部
19.声论十三部
经籍总共六百五十ハ部,分为五百二十箱
三十、展开翻译工作
唐太宗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君主,所谓英雄重英雄,接见玄奘时,不但用宾主礼款待,而且抚慰甚殷,最后,还把他替穆太后特别建筑的弘福寺,赐给玄奘作为编译馆,同时下令召集全国富有学问修养的高僧,辅佐翻译。玄奘法师奉了圣旨回到长安弘福寺后,便马上开始计划有关于翻译的全部工作。他把整个工作分为五个部门:
1.主讲人:是把要翻译的经典,朗诵其意旨。
2.书记:把主讲人朗诵的速记下来。
3.书法:把书记记录下来的草稿,缮写正楷。
4.饰词:把缮写成正楷的经论,修饰词句,结构体裁。
5.证义:是鉴定所译的经论是否正确无讹。
他把这计划呈奏太宗,然后托留守西京的房玄龄宰相,搜集各部门的人才。经过一番慎重的挑选后,结果选了长安弘福寺的灵润,与又备,罗汉寺的慧贵,实际寺的明琰,宝昌寺的法祥,静法寺的普贤,法海寺的神昉,廓州法讲寺的道琛,汴州演觉寺的玄志,蒲州普救寺的神泰,绵州振音寺的敬明,益州多宝寺的道因等十二位法师为证义。
选长安普光寺的栖玄,弘福寺的明睿,会昌寺的辩执,终南山丰德寺的道宣,简州福聚寺的静迈,蒲州普救寺的行友,栖严寺的道卓,幽州照仁寺的慧立,洛州天然寺的玄则等九位法师,担任修饰词句。
此外,还有长安总持寺的玄虚法师——文字学家,长安兴善寺的玄谟法师——梵文学者,和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许敬宗,以及其他硕士学士和法师们五十余人,充当书记,书法等职员。当助译们都齐集弘福寺时,玄奘便立即展开伟大的翻译工作。
三十一、译成的经典
自贞十九年的春天开始,玄奘法师率领数十位工作人员,在弘福寺译了菩萨藏经二十卷,《佛地经》一卷,《六门多罗尼经》一卷,《显扬圣教论》二十卷,《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十六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同时,又著了一本《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这本西域记,是描写印度一百五十八国的情形,成为中西史学家研究中亚细亚及印度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贞观二十二年(西元六四八年)十月,高宗为文德太后造福,在长安建筑的慈恩寺及翻译院落成后,不但亲自迎接玄奘到慈恩寺住持,同时又敕令左仆于志宁,侍中许敬宗,中书令来济、李义府、杜正伦、黄门侍郎薛元超等人,共润饰玄奘所译的经典。玄奘在慈恩寺住了十年,从事讲学和翻译工作,直到显庆三年(西元658年)七月,始奉敕移居西明寺。
西明寺是太宗第四太子——璞王泰的故址,后为皇太子改建西明寺,内计共建筑了十院四千余室,规模弘伟壮丽,面积宽敞数里。但因为院室太大,居众繁多,不利于翻译工作,所以在显庆四年(西元659年)十月,又带了襄助翻译的工作人员,迁往长安城外的玉华寺。
玉华寺是太宗时代的离宫,在永徽二年九月,改建为佛寺,位在长安市外北六百余里,居于山水之间,环境幽雅而清净,是从事文化工作最合理想的地方。所以玄奘法师在这里不但译了很多经论,同时,译成一部拥有二十万颂,共有六百卷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这部经是他翻译事业中最巨大的,也是用尽他毕生精力的最后一部译本。
当他把《大般若波罗密多经》最后一首颂文写完,放下笔杆时,便合掌庄重地对助译的法师们说:“这部经是镇国的大宝,我迁居玉华寺,也是为了要完成这项工作,现在谢谢佛陀,这部镇国之宝已经翻译完成,我的责任也完了,万一无常到来,我的葬礼千万不要铺张,简约从事就行了。”说完,便派他的高足——窥基法师,去都城奏禀皇上,报告已译成《大般若经》了,请求皇帝赐写序文。同时,在院中设宴庆祝。
玄奘的话真灵验,在高宗麟德元年(西元664年)正月,助译的法师们,正盼望他开始著手翻译大宝积经,可是他已精疲力竭,不堪胜任了,而他的翻译事业,也就此而结束!他在首尾十九年中,所译成的经如下:
1. 《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六百卷
2.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
3.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
4.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
5. 《 解深密经》五卷
6. 《 分别缘起初法门经》二卷
7.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
8. 《能断金刚般若经》一卷
9. 显扬圣教论》二十卷
10. 《显扬圣教颂》一卷
11. 《大乘阿毗达摩集论》七卷
12. 《杂集论》十六卷
13. 《辨中边论》三卷
14. 《摄大乘论》三卷
15. 《摄论世亲释》十卷
16. 《唯识二十论》一卷
17. 《唯识三十论》一卷
18. 《成唯识论》十卷
19. 《大乘成业》一卷
20. 《大乘五蕴论》一卷
21.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
22. 《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
23. 《百法明门论》一卷
24. 《观所缘缘论》一卷
25. 《广百论》十卷
26. 《广百论颂》一卷
27. 《掌珍论》二卷
28. 《本事经》七卷
29. 《小乘阿毗达摩集异门足论》二十卷
30. 《法蕴足论》十二卷
31. 《阿毗达摩发智论》二十卷
32. 《阿毗达摩大毗婆论》二百卷
33. 《阿毗达摩俱舍论》三十卷
34. 《阿毗达摩顺正理论》八十卷
35. 《藏显宗论》四十卷
36.《识身足论》十六卷
37. 《界身足论》三卷
38. 《品类足论》十八卷
39. 《菩萨戒本》一卷
此外还有其他大小乘的经律论等经典,共有七十四部,一千二百三十五卷。以上这么多的经论,虽然不是他一个人的精力所能办得到的,但这些经典的译成,却是倚赖他个人的智慧与学问为领导,在中外古今所有翻译家中,能够像他这样毕生献身于翻译工作,为文化事业鞠躬尽瘁的人,能有几个呢?
三十二、唯识宗的成立
唐朝是佛学思想发展到最高峰的黄金时代,也正因为那时佛学思想最发达,所以研究佛法的学者,竞立的宗派也特别多,在玄奘法师未留学印度以前,中国的佛教已经有:涅槃、地论、摄论、成实、俱舍、律、论、三论、净土、禅、天台、华严、法相、密宗等十四宗派了,及玄奘法师留学回国后,在慈恩寺一方面从事翻译工作,另一方面,又为当时的学者讲授瑜伽唯识等要义,因是遂有唯识宗的成立,但因为玄奘法师在慈恩寺讲学时间最长,所以又名慈恩宗。慈恩宗所依据的经论,虽有六经十一论之多,但其主要的是《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及《唯识二十颂》等为指南。
当时的玄奘法师,是位轰动中印的一代圣僧,所以他独创的唯识宗,盛极一时,及其圆寂后,又得其高足圆测,窥基等法师的致力阐扬与宣传,因此,唯识宗的势力,竟凌驾在当时各宗派之上。虽然,由于理论太高,曾经有个时期,消沉得几乎失传,但民国以来,又成为不少学者研究的对象,而近年来唯识宗竟然大行其道了,可见我们的宗教家所付出的心血,并没有白费。
三十三、高宗痛失国宝
在高宗麟德元年(西元664年)二月五日,这位曾经轰动一时的圣僧法师离开人间了,在他未圆寂以前,早已知道自己快要死的,所以在麟德元年的正月八日,有一个来自高昌国的弟子玄觉对他说:“师父,我昨天夜里梦见有一座高高的塔,忽然崩倒下来,恐怕不是吉兆呢?”奘师回答说:“你的梦不错,但这不是你自己的事,而是我将要圆寂的先兆呀!”果然,在当天晚上,玄奘法师在后园散步,想跨过水沟,忽然失足跌倒,就这样起病,直到二月五日,便安详而逝,一代圣僧,就这样与世长辞了。
当高宗皇帝闻到他的讣讯时,无限哀恸,涕泪交流的对大臣们说:“真可惜啊!玄奘法师的死,无异是佛教栋梁的摧折,众生导师的丧失,这与滔滔的苦海里,沉没了舟航,冥冥的暗室中,息灭了灯光有甚么分别呢?唉,朕失国宝了!……。”接,为之罢朝追悼,并令官方料理丧事,极尽哀荣。
高宗皇帝的话说得对,玄奘法师不但是一代圣僧,亦是我国的国宝,他的一生没有白费,他的精力也没有空掷。他少年的时候,念过不少书,写过不少文章,研究过不少的经典,发现很多的真理。后来,又留学十七载,从事教育文化工作十九年直到死为止,他没有离开过书本,也没有推却过自己对佛教,对众生,对国家与民族所应尽的责任。他要学的已经学了,他要教的曾经教了,他要写的也写了,最后,他在责任完成后,安安乐乐地死了。他那种雄心、决心、和恒心;他的劲力、魄力,和毅力;他的坚强与勇敢,清高与伟大,是谁都赶不上的。
当他冒险出关,横度沙漠,翻越雪山时,备受旅途的厄难与艰辛,但他没有变移寻求真理的决心。
当高昌国王要他出任大臣,掌握国事时,他受尽威逼利诱与死吓,但他仍然坚持意志,没有抛弃自己的本衷!
当他在印度屡次辩胜敌者,论倒群儒,备受各国国王的拥护,和知识界的敬爱时,他没有骄傲,没有高矜,仍然保持他那种谦虚,忍让与和平的态度!
当他学成归国时,誉满天下,佛教欢迎他,国家也欢迎他,庶民膜拜他,士大夫们也抢巴结他,佛教尊他为领袖,唐太宗也尊他为国师,待他为上宾,甚至要他还俗,当理国事,陪伴左右。这时候的奘师,真是名成利就,红透半边天了!但他始终不为名所牵,不为利所动,他内心只有一个要实现的志愿——译经,他只有一件要做的事情——为文化、为教育。所以,他婉拒了唐太宗的要求,谢绝了一切无谓的应酬,一心一意去实现他的志愿——译经,一心一意去做他要做的事情——弘法、教学。结果,他成为中、印佛学界空前的伟人。
无论他的生平,他的事迹,他的思想、学说,和事业各方面,不特影响整个中国佛教与文化的发展,就是在印度的议论,也建树了永垂不朽的价值。所以,他不但是国家之宝,佛教之宝,也是中、印文化界的活宝。
他的译本,他的著作,他的学术思想与言论,不但在唐代放射出无比的光芒,照耀当时整个文坛,而且一直照耀到现在,甚至未来。梁任公曾誉他为中国佛教第一功臣,千古学者的模范,张其昀部长也赞他“诚为我国留学生的圣人”,但我说:玄奘法师,不但是一个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名声昭于时,利泽施于人的伟大留学生,而亦是一位生有益于世,死有利于后的伟大圣人。他不但立了德、立了言、立了功,而且德足以光日月,功足以壮山河,言足以为天下法。所以,奘师虽然圆寂了,但他那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为佛教为国家而努力的功勋,仍然存在人间,永垂不朽!
三十四、玄奘寿年与出国时代
一切有关玄奘法师的书籍,都说他在麟德元年(西元664年)二月五日圆寂,但他的生平,诸书已经失载,因此,对于他的寿年,有的说是五十六岁,有的说六十五岁,也有说六十九岁。其中以六十九岁一说,比较可靠,因为刘轲所撰的《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有“春秋六十有九”之说,而《慈恩传》卷十中亦说:玄奘法师在显庆五年(西元660年)首于玉华寺,翻译《大般若经》,曾对助译的法师们说:今年六十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指玉华寺),经部甚大,每惧不终。显庆五年既已六十五岁,那么,麟德元年则刚好是六十九岁无疑了。果然寿年六十九,依此类推,生年应该在隋文帝开皇十六年(西元五九六年),至炀帝大业四年(西元六四八年)在洛阳出家的。
关于法师出国留学的年代,有的说唐贞观元年,有说贞观三年,或五年。若根据梁任公在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原文见民国十三年《东方杂志》二十一卷七号,后收入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卷六十二),及中国历史研究法所考定,则是说唐贞观元年出国,他的理由有四:
一贞观十八年春,玄奘在于阗上表有“历览周游一十七载”之说,若果是贞观三年八月出国,那么算至十八年春天,则在外国未满十七年。
二玄奘西行时,曾经过河西、凉州,并留在那里讲经月余,深得商胡与居民的欢迎,应该是在贞观元年,因为贞观二年,唐朝已决定对东突厥用兵,且突厥已先寇河西,那时,在兵慌马乱中,怎能通行?又怎能集聚讲经呢?
三《新唐书.太宗》记:“贞观元年八月,关东及河南陇右,沿边诸州,霜害秋稼”。那时因为饥灾遍野,皇上敕准饥民随丰四出,因此玄奘得乘机混入难民队伍中,由长安偷渡到瓜州,如果是贞观三年出国,就无霜灾荒年的事了。
四玄奘得高昌王的专函介绍,曾在碎叶城见西突厥之统护可汗。若果是贞观三年出国,就无从见护可汗了,因为叶护在贞观三年十二月,已为其伯父所杀(见资治通鉴卷二九三唐纪九)。但陈援庵先生随即有书“内学院新校慈恩传后”一文(民国十三年东方杂志二十一卷十九号),驳正梁任公之说,仍然主张贞观三年,他的理由是:
1.以为于阗表十七载的七字错误,恐是后人根据《圣教序》等处“十有七载”之文所致的。
2.若果在贞观元年出国,在凉州就不能遇见李大亮都督,因为那时李大亮尚未到任。
3.玄奘不是因有霜灾而冒充饥民出关,而且贞观三年也有霜灾。
4.叶护实在是贞观元年被杀,虽然是二年十月到西突厥,也见不到叶护,玄奘所见只是叶护之子肄叶护罢了。
此外张素痴(荫麟)先生写儿童本《国史》里的《玄奘传》,和最近威履氏(Arthur Waley) 所著《真实的三藏》也说玄奘是公元六二九年去印度,但刘汝霖之《唐玄奘法师年谱》(见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学术季刊),曾了若之《玄奘法师年谱》(见国立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月刊),以及日本前岛信次撰的《玄奘三藏》(日本昭和二十八年岩波书店出版),都是根据梁任公的说法,贞观元年。
附录
(一)古代关于玄奘法师的书籍
1.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 释慧立撰
2.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一卷》 释冥详撰
3.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玄奘自述,辩机笔录
4. 《京大慈恩寺释玄奘传》续高僧传卷四) 释道宣撰5. 《开元释教录》 释智升撰
6. 《译经图记》 释靖迈撰
7. 《旧唐书僧玄奘传 》 旧唐书
8. 《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 刘轲撰
9.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又称取经记》 吴昌龄撰
10. 《唐三藏西天取经记》 杨志和撰11. 《西游记》 吴承恩撰
(二)西方国家关于玄奘法师的著作与译本
1.法国儒莲氏(Stanaislas Julien)译的《大慈恩寺三藏玄奘法师传,一八五三年在巴黎出版。
2.法国儒莲氏译的《大唐西域记》二卷),1857及1858年在巴黎出版。
3.英国比尔氏(Samuel Beal)译的《大唐西域记》,1884年在伦敦出版。
4.德国克拉油罗司氏(J. Klaprothe)的《玄奘在中亚与印度之旅行》,1834年11月15日在柏林地理学会演讲。
5.英国安特逊少校(Major W. Anderon)的《玄奘旅行记中若干地名考正的尝试》,1847年12月《钵高尔亚洲协会杂志》第十六期。
6.英国克宁汉上尉(Captain A Cunningham)的《关于玄奘旅行伊朗印度与安特逊少校现代地名之考证》1848年6月《钵高尔亚洲协会杂志》第17期。
7.英国克宁汉上尉的《七世纪上半期玄奘旅行亚富汗印度日记考证》见1848年7月《钵高尔亚洲协会杂志》第18期。
8. 《中国之印度地图》,见1848年《钵高尔亚洲协会杂志》第17七期第二部。
9.法国儒莲氏著的《玄奘传记与其自六二九年至六四五年之印度旅行》,1851年出版。
10.俄国克拉索夫司奇氏(Klassooski)译的《玄奘传记》(自法文儒立恩本译为俄文)1862年俄国地理学会出版。
11.法国儒立恩译的《慧立、彦棕、玄奘传与其自629至645年印度旅行》1853年法国国家印刷厂出版。
12.德国司比格尔氏(F.Y. Spigel)写的“儒立恩氏玄奘传记书评”见1853年10月科学文学月刊。
13.法国儒立恩译的《玄奘所记之砾迦国》(Tse-Kia or Takka)王国,见1856年《东方与亚尔奇杂志》。
14.国维恩圣马丁氏著《按西域记制成之中亚印度地图之说明,与西历初一二世纪时中国对外关系以阐释玄奘七世纪上半期之印度旅行》,1858年在法国国家印刷厂出版。
15.威尔逊(Professor H.H. Wilson)著的《西域记与圣马丁氏说明之玄奘游记之摘要》,见1860年亚洲协会杂志第17期。
16.威烈氏(A. Wylie)著《关于女真语之铭记》,见1860年亚洲协会杂志第17期。
17.克宁汉少将著的《印度古代地图,佛教时代包括亚历山大战争与玄奘旅行》,1871年在伦敦出版。
18.英国上校游尔氏(Calanel H. Yule)著的《玄奘所记?货刺各国中古地名新证》,见1873年《亚洲协会杂志新卷》第6期。
19.英国詹姆福开森氏(James Fergusson)著的《玄奘自伯脱那(Patna)至拔拉皮(Ballabhi)之旅行》,1873年《亚洲协会杂志》。
20.英国游尔氏上校(Colanel H. Yule)著的《玄奘》,《大英百科全书》第 12版。
21.英国劳勃斯威尔(Rabert Se-Well)著的《玄奘游记中之驮那揭砾迦国》,见1880年1月《亚洲协会杂志新卷》第12册第3篇。
22.英国威廉辛博森氏著:《地名考并参照玄奘游记》,1881年四月《亚洲协会杂志新卷》第13册第10篇。
23.英国山姆皮尔氏(Rev. Samual Beal)著的《玄奘西域记第十卷两个地名考》,1883年7月《亚洲杂志新卷》第15册第3部。
24.英国山姆皮尔氏著《西域记中其他考证》,1884年4月《亚洲协会杂志新卷》第16册第2部。
25.英国山姆皮尔氏译《玄奘西域记》两册,1884年在伦敦出版。
26.英国山姆皮尔氏译《慧立、彦悰、玄奘传》(序文中附记义净著作目录),1888年伦敦出版。
27.英国华德司氏(T.Watters)著的《大唐西域记译义商榷》,见《中国杂志》China Review第18,第19,第20卷(华氏逝世后由李可台维氏与蒲许尔氏编辑者)1904年至1905年伦敦亚洲协会出版。
28.法人拉哥泊利(Lacouparie)教授著的“玄奘名拼音以Hiuen-Tsang代Yuan Chwang及北京音避免之必要”。《英吉利阿尔兰亚洲协会杂志》。
29.牛津大学教授詹姆兰格氏(Ta-mes Legge)著《西域记序文中之某句》,1886年远东日本协会小册。
30.英国戴勒氏(G.Taylor)著《玄奘谱系》,1889年《中国杂志》第17册第5篇。
31.比国格楼氏(Schlagel)著的《关于序文一篇,评十七世纪中国佛教》,1994年11月法国博物院记摘要。
32.荷兰拉次特大学汉文教授许兰格尔氏(Schlagel)著的《关于西域记儒立恩译文之辩护,并反对格楼氏之新译文》,1896年拉次特出版。
33.比国格楼氏著「佛教与汉文——西域记序文骈体文之辞不达意,并反对许兰格尔氏”。1996年比国罗文(Lou Vain)出版。
34.德国斋霍氏(Von Zach)著《再论许兰格尔正确估计骈文》1902年北京出版。
35.德国华德尔氏(L.A. Waddel)著的〈蒙奇尔(Moant Vren)上佛骨之发见〉。1892年钵高尔亚洲协会杂志第61册第1部。
36.英国第恩氏(H.A. Deane)著的〈关于乌仗那Udyana与犍驮罗Can Dara〉1896年10月亚洲协会杂志。
37.法国福隙氏(M.A. Faucher)著〈玄奘游记中犍驮罗(Yanhara)古地名注释〉1901年10月法国远东学校刊第一卷第四篇。
38.新坦因氏(M.A. Stein)著〈第恩少校所发见之铭记〉1898年钵高尔亚洲协会杂志第67卷第1部第1篇。
39.斯坦因氏〈迦湿弥罗(Kashmir)古地理在地图上之记载〉1899年第68卷第1部号外第2种。
40.斯坦因氏著〈玄奘所记之媲摩(P’i-Mo)与马可波罗氏记之〈Peir〉。1906年10月法国出版之通报。
41.斯坦因氏1904年1月2日至1905年3月31日〈印度西北省与卑路齐司坦之考古工作报告〉,1905年印度泊许华省政府出版所。
42.英国浮司脱少校著(Saketa, Saketa, Sha Chi or Pi-Sokia)1905年7月《亚协会杂志》。
43.英国浮司脱少校著〈劫罗伐窒堵(Kapilavastu)即迦毗罗卫净饭王之都城——区之地名考证〉,1906年1月亚洲协会杂志。法国格里尔孙氏著〈玄奘游记中之摩尔腊婆考〉1906年1月《亚洲协会杂志》。
44.英国浮司脱少校(Major W. Voet著〈侨赏弥(Kansambi)地名考〉1904年4月《亚洲协会杂志》。
45英国斯密氏(V.A. Smith)著〈阿育王石柱〉,《德国朝地(东方)杂志》第65卷第2册。
46.英国斯密氏著的〈玄奘所记阿育王石柱考〉,1909年〈德国朝地(东方)杂志》第63卷第2册。
47.德国佛兰克(A.H. Franke)著〈关于槃罗吸摩补罗(Bramapura, Po-Lo-Lih-Mo-Pu-Lo与Suv-arnagotrs, Na-Chu-Ja-Lo)〉,1910年4月《皇家亚洲协会杂志》。
48.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关于大唐西域记〉,1910年东京出版。
49. 英国山姆皮尔氏译《慧立玄奘传》,1911年伦敦通俗版。
50. 《唐太宗圣教序》。1917年《皇家亚洲协会杂志》第48册。
51.斯坦因氏著《玄奘跋涉沙漠》,1919年11月《地理杂志》。
52.斯坦因氏著《玄奘跋涉沙漠》,1920年12月至1921年《通报》。
53.印度维帝亚维诺(Vidyavi nod)教授著《三摩呾吐国Samatata以东玄奘记而未游之六国》。1920年1月《皇家亚洲协会杂志》。
54.费诺氏(L. Finot)著《玄奘与远东》,1920年10月《皇家亚洲协会杂志》
55.斯坦霍尔斯坦因(A. Von Stael-Holstein)著的《玄奘与现代研究》,1923年《北支那皇家亚洲协会杂志》第54册。
56.美国哈密尔顿氏译《唯识二十颂》,1928年美国东方协会出版。
(三)近代有关于玄奘法师的论著
1.梁启超作的〈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原文见民国十三年《东方杂志》二十一卷七号,后收入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卷六十二。
2.刘汝霖撰的〈玄装法师年谱〉,见《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学术季刊》。
3.曾了若入的〈玄奘法师年谱〉见《国立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月刊》。
4.胡适所撰的〈西游记考证〉,见《胡适文存》第二集。
5.张居励作的〈玄奘留学时之印度与西方关于玄奘著作目录〉,见于《大陆杂志》及《自由中国杂志》。
6.张其昀作的〈留学生之圣人〉,载于《教育与文化》。
7.罗香林作〈旧唐书僧玄奘传讲疏〉,载于《教育与文化》及《学术季刊》,后收入民国四十四年十二月在台湾出版的《唐代文化史》。
8.方豪作〈关于玄奘的事迹和骨头〉,载于《幼狮杂志》。
9.潘实君作〈我啃过唐僧灵骨〉,载于《自由谈》。
10.郭丰川作〈玄奘灵骨发现经过〉,见《民众时报》。
11.、陈宜德作〈玄奘灵骨〉,载于《青年战士报》。
12.柳长勋户“玄奘三藏新评价”。
13.陈固享作〈玄奘大师译著经典传入日本经过〉。
14.屈一平作〈玄奘大师的一生〉,以上三文刊于《教育与文化》第10卷第3期〈玄奘专号〉。
15.黎东方作〈一个拼命的留学生——玄奘大师〉,载于《天风月刊》,后又转载《大众文摘》第四期。
16.朱信作〈伟大的译人〉,载于民国44年11月2日台湾《中央日报副刊》。
17.孙廷中作〈玄奘灵骨奉迎经过〉,载于《台湾联合报》。
18.林轶凡作〈唐玄奘与中国文化精神〉,载于《民众时报》。
19.程文熙作〈玄奘大师事略〉,载于民国44年11月23至26日的《台湾联合报》。
20.杨白衣著〈史实西游记〉,民国44年11月25五日在台湾出版。
21.唐三藏奘法师灵骨由日本返国奉安日月潭时,佛教《海潮音、《人生》、《觉生》、《菩提树》、台湾佛教》等杂志,俱有专栏刊载玄奘法师的事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