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贵生——庙宇分发年终善款的意义
重生贵生——庙宇分发年终善款的意义
徐李颖
鼠年将至,新加坡的佛教和道教团体,如佛教居士林、韭菜芭城隍庙、洛阳大伯公宫等,不约而同地举行了分发年终度岁金、奖学金的活动。
这几乎不算什么新鲜事了,因为每年新加坡的庙宇都会以此作为年终最后一项活动,让贫困人士开开心心地过个好年。这一传统从新加坡开埠至今,除了战火纷扰的年代,一直不曾中断过。
然而,也就因为年年如是,所以虽然慈善款项的数目年年在增加,受益的人数不断增多,但人们却逐渐以为常,社会舆论也不再有特别的兴趣关注此事。
其实,华人庙宇的善举是值得继续鼓励和宣扬的。不能因为它是一种“习惯”而漠视,更不要因为民间庙宇远离所谓的时尚社会便不屑于赞赏他们的善行。
庙宇曾与华社息息相关
庙宇既是人们膜拜神明的场所,也曾经是华社的领导机构,更是普及教育的先行者,还是养生送死的福利机构。在早期的华人社会,庙宇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教育、医疗、救助的职责。
大部分历史悠久的庙宇都几乎慷慨地把自己的庙埕、戏台借给附近的学校使用。新加坡最早的学校“萃英书院”就开设于天福宫内。
妈祖、大伯公、关帝、观音、清水祖师、保生大帝、城隍爷……这些受到虔诚膜拜的众多神明对于开垦新加坡的先辈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神明以正义、慈爱的精神力量支撑着先辈们度过最艰苦的时光、打造出美好的家园。
即使在当代社会,不少庙宇仍保留了施医赠药的传统,开设中医诊所、康复中心等等,为政府分担一份忧虑,为社会尽一份职责。近二百年来,华人庙宇对社会的贡献一直都是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道教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民间众神大部分都被吸收进道教神明系统,因而新加坡的道教庙宇数量庞大。佛教寺院在新加坡更是拥有广泛的信众。
佛道二教注重的是“随缘教化”,他们的宣教也是随缘度化的,有缘者入教,无缘者亦为你祈福。相聚是一种缘分,分离亦是一种缘分。
这种宗教性格使得华人庙宇更像是默默无闻、勤勤恳恳的长者,他们以朴素的观念恪守着前辈们留传下来的优良传统。
道教吸收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所谓“无为”,是不妄为。儒家圣人孔子也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四时的运行与百物的生长并不是出于天意的支配,它们是自然如此。自然而不强求、不妄为,正是道教的文化精髓。
需要更多的挖掘和鼓励
自然不强求的目的是为了让生命自由舒展、以达到安适和谐的境界。简言之,即“重生贵生”。其根本目的就是让人生活得更好,能够“长生久视”。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生的珍视,也造就了道教信仰宽宏博大的心胸和有容乃大的气魄。
这样的宗教性格使华人信仰具有难能可贵的“包容”精神。那些接受度岁金、奖学金者包括各个种族和宗教的人士,他们不一定会信仰华人宗教,不一定认同华人的信仰。
许许多多接受庙宇颁赠奖学金的孩子,他们长大后不一定会变成佛教和道教信徒。
这些对施赠者来说他们并不介意,因为对一个“重生贵生”的宗教来说,没有什么比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更为重要的。
当然,当信仰落实到现实的层面,也并非尽善尽美。在与现代社会的接轨中,有些庙宇的活动难免引来一些微词。同时,庙宇通过现代传媒、商业理念进行宣传时,又会招致“过于商业化”的非议和批评。
其实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接轨必然会产生一些冲突和磨合。我们不必文过饰非,道教庙宇、民间信仰仍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仍有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然而,如果我们能更多地挖掘和鼓励民间庙宇、传统信仰中积极正面的意义,而不是一味地斥责他们与现代生活的隔膜,这些传统庙宇能够发挥出的积极向上的能量恐怕还是相当巨大的。
·作者任职于本地文化机构,从事历史和宗教的研究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