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礼忏的涵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善业当修 恶业当弃
  礼忏者,礼拜三宝以忏悔过去所作的罪业。 “忏"则忏除过去宿业、“悔"则不造未来新罪;所谓改往修来,善业当修,恶业当弃。亦即佛陀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如《地藏经》云:“凡夫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又云:“ 恶业结习,善业结果" 。况且,自有生以来,念念不停,所结罪业重如大地,我们由三业所感之果报,若有实质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证明众生造业之多,无量无边。过去诸罪,现在众恶,例如:我们在平常日用中,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作善者少,作恶者多,与道相违。但业影随形,除非不造业则已,造业则要受果报。
  如在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虽然成无上正等正觉,仍然要受三月马麦之供,此证明业影随形而不舍离。因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一念迷真,在凡夫地,“ 莫问贵贱,罪相无量,或因三业而生罪,或从六根而起过" ,妄起贪、瞠、痴,做身、口、意三业,因三业而招感果报。众生由身口意三业,作诸过非;由惑造业、由业招苦。“惑"即三惑烦恼,“业"即善恶诸业,“苦"即生死之苦果。 由此惑、业、苦三种连带关系,而使众生於三界生死中轮转不停,永无休止。
  复本心源 究竟清净
  如何能消灭三业之过失?令我们复本心源,究竟清净? 历代祖师、大德,注疏不同之忏法行仪规则,如《大悲忏》、《药师忏》、《慈悲三昧水忏》、《净土忏》等等,使行者依著忏法去薰修,忏悔宿生之罪业,今日志诚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祈求诸佛菩萨慈悲加护,未作之罪,不敢更作。使善业逐渐增长,恶业逐渐消除。依经中所载, 忏悔有三种:
  一、作法忏 。谓选择一所道场(寺院),建坛场,礼请戒德法师,依律作法,自己坦诚陈述所造之种种罪孽,无有覆藏,生大惭愧之心。此时行者要眼观坛仪,耳听羯磨法(为行者说忏悔之法),心无余缘,别无杂念妄想,就能产生“无作之戒体"表於心田中。故此忏悔後切莫再造,众罪自然可以消灭。
  二、取相忏 。谓昔日百里千里内,都没有道场(寺院),没有戒德法师可作羯磨法,自己就於昼夜六时,以清净三业,向佛菩萨像,五体投地,如大山崩,发露忏悔自己所作罪业,运心观想,三年五载,乃至一生,必期见光见华种种瑞相,而诸众罪遂即消灭。
  三、无生忏 。谓众生所作一切诸业,皆从念起,但观现前一念,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三处既空,罪福无主。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前二种作法忏和取相忏属 “事"忏 ,无生忏属 “理"忏。“事"则别忏身口七支 (即身三,杀生、偷盗、邪淫;与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所作之罪业, 属小乘法。“理"则总忏意中三毒 (贪心、瞠恨、愚痴)之罪行, 属大乘法 。
  理事圆融 名真忏悔
  小乘法中虽唯“事"忏,亦稍兼“理",如取相忏中,期见光见华,行者必须心与真谛理相应故。若大乘法,必须圆修三忏,具最上根者,唯观无生,便能顿超圣地,是随众生各根机利、顿而有所不同。“事"是助忏,如洗衣要加肥皂等;“理"是正忏,如洗衣纯用清水。又小乘法中,虽然说是忏七支罪(身三、口四),而三毒亦必兼忏。以先降伏意业,而身业、口业方能清净。又取相忏亦兼“理",是依“理"而起观, 故此三种忏法,俱由“理"起,理能成事,“事"忏精诚,“理"方明显,理事圆融,是名真忏悔。
  如《慈悲三昧水忏》上卷中云:“如凡夫之人,举足动步,无非是罪。又复过去生中,皆悉成就无量恶业,追逐行者,如影随形,若不忏悔,罪恶日深,故知包藏瑕 ,佛不许可.?因烦恼故,所以起诸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 是故今日至心忏悔。第一先应忏悔烦恼障,而此烦恼,皆从意起,所以者何?意业起故,则身与口,随之而动。 意业有三:一者悭贪,二者瞠恚,三者痴  。由痴 故,起诸邪见,造诸不善,是故经言,贪瞠痴业,能令众生,堕於地狱、饿鬼、畜生受苦?意业既有如此恶果,是故今日至心归命十方诸佛,求哀忏悔。"由此可知,事理相兼,事障既除,理性即显。

  信解行证 涅槃妙果
  现今很多学佛行者 ,往往阅读佛经典籍,只信佛理深奥难测,竟作学术研究或博学资料,将经语润文著色, 专执於“理",而昧於“事"者,理亦不甚了知,舍事执理,并不著重礼诵薰修,常於考证推理方面钻研,缺乏身体力行验证。佛教必须经过真修实证的历程,所谓信、解、行、证 。信仰佛法,修学佛法,明白佛陀所说之法,作为自己身心的修持轨范,实现自心的清净与自在;学佛的目的,是透过修行(修正自己的言行和品德),从而达到与佛陀一样圆满的智慧。 所谓忏悔者,本是改往修来,灭恶兴善;众生凡夫居世,谁能无过,但智者先觉,便能改悔,愚者覆藏,所以罪障积习,不晓不悟,无有了期 。若能惭愧,发露忏悔者,不单只是忏除过去、现在所造之业障而矣,最重要的是时刻警惕自己不再作恶,而广修诸善,增长无量功德,便能成就如来涅槃妙果。
  然则如何至心归命顶礼十方诸佛?求哀忏悔呢?
  依勒那三藏Ratnamati法师所言有七种礼:
  一、我慢礼 :谓依位次,以无恭敬,心驰外境,五轮不具,如碓上下。即身虽礼拜,然无敬心,外观似恭,而内怀我慢。
  二、唱和礼 :粗正威仪,心无静想,身轻急礼,或身惰心疲,或心散唱和而矣。又称求名礼,欲得修行之名誉,诈现威仪,常行礼拜,口称佛名,而心实驰外境。
  三、身心恭敬礼 :闻唱佛名,便生念佛想,身心恭敬,精进无怠。口唱佛名,心存观想,恭敬供养,而无杂念。
  四、发智流净礼 :达佛境界,随心现量,礼一佛,即礼三世一切佛,礼一拜,则遍礼十方法界,以佛法身融通故。简称智净礼,内外清净,虚通无碍,诸佛之法身,本来融通,故一拜之礼,遍通法界。
  五、遍入法界礼 :自观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生佛平等,今礼一佛,即礼法界诸佛。自己身心等之法,不离本来法界,诸佛不离我心,我心不离诸佛,性相平等,无有增减,礼一佛,即通於诸佛。
  六、正观礼 :礼自性佛,不缘他佛,以一切众生,本来各具圆满佛性等真觉。又名正观修诚礼,虽摄心正念,对於佛身而礼自身之佛也。以一切众生皆有觉性,与佛平等,随於染缘而迷失己性、自性、本性,认妄为恶,明知此理,则得解脱。
  七、实相平等礼 :前面六种礼法,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 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故礼拜观想偈云:“能礼所礼性空寂"。以上所说的七种礼拜, 我们平常礼佛、拜忏中,反省一下自己是以何种“礼"?据经中所言:欲为忏悔时,当起七种心。
  一、生大惭愧心 。我与释迦牟尼佛,同为凡夫,现在世尊成道以来,已经数劫,但我仍然於生死道中轮转,无有出期,以此为惭愧。
  二、恐怖心 。我等凡夫身口意之业,常与罪相应,以此因缘,命终之後,应堕於地狱、畜生、饿鬼道中,受无量诸苦,以此为恐怖。
  三、厌离心 。我等於生死之中,虚假不实,如水上之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此身为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以此为厌离。
  四、发菩提心 。欲得如来之身,当发菩提心,救度众生,身命财宝,无所悭惜。
  五、亲平等 。於一切众生,无分亲,起慈悲念,无彼我之相,平等救度,以此心为忏。
  六、念报佛恩心 。一切诸佛菩萨,往昔於无量劫中,为我等故修诸苦行,如此恩德,实难酬报,须於此世,发菩提心,勇猛精进,不惜身命,广度众生,入於正觉,以此为念。
  七、观罪性空 。罪性本空,无有实体,但从因缘颠倒而生,可知罪性,非内外,非中间,本来是空,故无实体,以此为观。我们试想观察一下自己,礼佛拜忏之时,有否有生起以上所说的七种心? 是否如法礼拜?如法忏悔呢?
  大悲忏的起源
  《大悲忏》乃隋代 四明尊者所撰。四明尊者居住於天台山,一生致力研究天台宗学说,所以在《大悲忏》法文中云:顶礼天台教观四明尊者法智大师。就是撰述此部《大悲忏》法之人。因其所居住的地方是四明,所以後来被人称为四明尊者,名字是法智大师。
  此部《大悲忏》之发起因缘,为便利修行学道,於二六时中(昼夜十二时辰),能勤修忏悔,所以法智大师,就撰写一本《大悲心咒忏法》 。法智大师有感於娑婆世界之众生,与观世音菩萨特别有缘。所以就依照观世音菩萨之大悲行门,著造大悲忏法。因为观世音菩萨,在四大菩萨之中,称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因为菩萨以大悲心为行门,寻声救苦。例如在《妙法莲华经》上,释迦牟尼佛对无尽意菩萨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因为观世音菩萨,在此娑婆世界中寻声救苦,所以与娑婆世界之众生特别有缘。所谓:家家观世音。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娑婆世界之众生,常常祈求菩萨慈悲救护。因为娑婆世界是众苦充满。“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娑婆世界之众生,既然生长在众苦充满之浊恶世界,处身在痛苦逼迫之环境里面,常受诸苦煎迫,所以众生在众苦逼迫当中,就希望菩萨慈悲救护。 所以法智大师,就撰写此本《大悲心咒忏法》,令众生依忏法去修,藉著菩萨大悲行法加持,令到众生业障消除,身心清净,就是造《大悲忏法》之因缘。
  修大悲忏法之行门,与念佛是无异,同是求生西方净土之修因,念佛是求生净土;修礼大悲宝忏,目的亦是求生西方 。虽然是忏除我们之宿业,现生之罪障,宿业、罪障既能忏除,令到身心自然清净,得生莲邦。因为观世音菩萨,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座下的教化菩萨。所谓西方有三圣: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观世音菩萨,就是西方净土之中一位上首菩萨,以其大悲心愍念法界一切众生,犹其是对於娑婆世界之众生,特别加护。所以在经中说:“众生若能於一日一夜,受持观世音名号者,是人能在梦中,见菩萨放微妙宝光,令行者三业清净,悉皆顺境"。因菩萨有此不思议之力,所以我们对於《大悲心陀罗尼行法》,要特别虔诚礼拜。因为在礼拜当中,一方面能忏除我们以往之宿业,另一方面能感到菩萨之慈悲加护,使善业增长。修礼《大悲宝忏》以广东人来说,比诸其它地方更加礼敬。为何《大悲宝忏》在广东人心念上这样尊敬呢?因为,昔日鼎湖山二代祖明 宏赞律师与华山见月和尚是同参师友,当时在鼎湖山修建大悲坛场,集四众弟子在此修礼《大悲宝忏》。如是经三七日(廿一日),至法会完满当日,於坛场中供奉之一尊手绘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圣像放大光明,因此广东人感觉得特别因缘殊胜。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